自考06091薪酬管理笔记自理.docx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27088813 上传时间:2022-07-22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104.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06091薪酬管理笔记自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自考06091薪酬管理笔记自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考06091薪酬管理笔记自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06091薪酬管理笔记自理.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薪酬与薪酬管理概述 第一节 薪酬概述(重要)1.薪酬(compensation)的内涵:员工为所在单位提供劳动或劳务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回报或酬劳,体现的是一种公平的交易或交换的关系,也反映了一定的劳动力价格水平。P12.报酬(reward)的概念:一位员工为某个组织工作而获得的各种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统称为报酬。报酬并非仅仅是一种金钱或者能够折算成金钱的实物概念,它还包括一些心理上的收益。P23.工资(wage)的概念:劳动者付出劳动以后,以货币形式得到的劳动报酬。P24.薪金(salary):又称薪俸、薪给、薪水。一般而言,劳心者的收入为薪金,劳力者的收入称为

2、工资。P35.薪酬的形式:P31) 经济性报酬和非经济性报酬 2) 物质薪酬和非物质薪酬 3) 外在薪酬和内在薪酬 4) 全面报酬6.薪酬对员工的功能:P4 1) 经济保障功能2) 激励功能3) 社会信号功能7. 薪酬对企业的功能:P61) 改善经营绩效2) 控制经营成本3) 塑造企业文化4) 支持企业变革8.基本薪酬的概念:指一个组织根据员工所承担或完成的工作本身或者员工所具备的完成工作的技能或能力而向员工支付的相对稳定的经济性报酬。P79.可变薪酬的概念:薪酬体系中与绩效直接挂钩的经济性报酬,有时也被称为浮动薪酬或奖金。P910.影响薪酬的企业因素:P121) 企业负担能力2) 企业的经营

3、状况3) 企业的发展阶段4) 企业的薪酬政策5) 企业文化11.影响薪酬的社会因素:P12-13 1) 国家的政策和法律2) 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3) 物价水平和居民生活费用4)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5) 同一行业的平均收入水平和工会的力量12.影响薪酬的个人因素:P14 1) 不管按时计酬、按件计酬,还是按绩效计酬,通常工作量较大时,薪资水平也较高。2) 从个人的工作表现来说,员工的薪酬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工作表现决定的。3) 个人的资历和年龄在薪酬中起着很大的作用。4) 从个人的工作技能来看,如今科技进步,咨讯发达,企业之争便是人才之争,掌握关键技能的人,已成为企业竞争的利器。5) 岗位和

4、职务的差别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者薪酬。 第二节 薪酬管理概述(重要)1.薪酬管理的概念:指企业针对所有员工提供的服务来确定他们应当得到的报酬总额、报酬结构以及报酬形式做出决策并不断进行调整的管理过程。P152.薪酬管理的目标:P151) 薪酬的外部公平性或者外部竞争性2) 薪酬的内部公平性或者内部一致性3) 绩效报酬的公平性4) 薪酬管理过程的公平性3.薪酬管理的原则:P161) 公平性原则2) 有效性原则3) 合法性原则4.薪酬管理的内容:P17-181) 薪酬体系 2) 薪酬结构 3) 薪酬管理政策 4) 薪酬水平 5) 薪酬形式 6) 薪酬系统的运行管理5.薪酬管理的地位与作用:P191)

5、 薪酬管理是管理者人本管理思想的重要体现。2) 薪酬管理战略是企业的基本战略之一。3) 薪酬管理影响着企业的盈利能力。6.薪酬管理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P20-221) 薪酬管理与职位设计2) 薪酬管理与员工招募与甄选3) 薪酬管理与培训开发4) 薪酬管理与绩效管理7.薪酬管理体系设计的模式:P231) 领导决定模式 2) 集体洽谈模式3) 专家咨询模式 4) 个别洽谈模式5) 综合设计模式8.薪酬管理体系的设计模式:P24-28 1) 确定薪酬策略 2) 进行岗位分析3) 实施岗位评价 4) 开展薪酬调查5) 进行薪酬定位 6) 确定薪酬结构7) 明确薪酬水平 8) 实施薪酬体系

6、第二章 薪酬战略 第一节 薪酬战略及其作用(重要)1.薪酬战略的概念 :关于组织对于整合组织资源,决定资源的投资方向与投资项目,达到引导组织期望行为与强化组织价值的决策框架。P342.战略性薪酬决策的概念:指在事后期望与强制的约束下,集中确保薪酬计划的设计、实施和调控和直接与组织的绩效目标相关的决策。P343.薪酬战略的特征:P341) 薪酬战略是与组织总体发展相匹配的薪酬决策2) 薪酬战略是一种具有总体性、长期性的薪酬决策与薪酬管理3) 薪酬战略对组织绩效与组织变革具有关键性作用4.薪酬战略的构成要素:P351) 薪酬基础 2) 薪酬水平 3) 薪酬结构 4) 薪酬文化 5) 薪酬管理5.薪

7、酬战略的作用:P391) 有利于培养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 可以帮助其企业很好地控制劳动力成本,保持成本优势3) 有利于企业合理配置和协调资源,使各项活动与企业战略相匹配4) 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功能 第二节 薪酬战略模式的选择(次重要)1.影响薪酬战略设计的基本因素:P40-461) 宏观环境对薪酬战略设计的影响 通货膨胀水平 劳动力供求关系 宏观经济政策 经济系统的开放性2) 产业环境对薪酬战略设计的影响 行业生命周期 行业竞争 行业的性质 行业工会的谈判力3) 企业内部环境对薪酬战略设计的影响 职能能力 人力资源能力 财务状况 企业经营价值观 企业的经营规模 企业组织结构的类型 2

8、.成本领先战略的概念:实际上就是低成本战略,即在产品本身的质量大体相同的情况下,企业可以以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向客户提供产品。P47 3.差异化战略的概念:是企业通过采用特定的技术和方法,使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质量、设计、服务及其他方面都与众不同。P484.专一化战略的概念:指企业生产经营单一产品或服务,或者将产品或服务指向特定的地理区域、特定的客户群。P485.稳定发展战略的概念:指企业保持现有的产品和市场,在防御外来环境威胁的同时保持均匀的、小幅度的增长速度。P496.快速发展战略的概念:指企业通过实现多样化经营或开辟新的生产经营渠道、增加市场占有率而使其在产品销售量、市场占有率及资本总量等

9、方面获得快速和全面的发展。P497.收缩战略的概念:指企业面临衰退的市场或失去竞争优势时,互动放弃某种产品或市场,以维持其生存能力的战略。P50 第三节 战略性薪酬管理(重要)1.战略性薪酬管理的概念:是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根据企业某一阶段的内外部总体情况,正确选择薪酬战略、系统设计薪酬体系并实施动态管理,使之促进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活动。P512.战略性薪酬管理提出的背景:P521) 人力资源战略性地位的提升2) 薪酬管理环境的不确定性3) 薪酬管理权限和权能的扩大4) 转变“唯技术论”的薪酬管理3.战略性薪酬管理的作用:P54-55 1) 对提升企业绩效的作用 降低人工成本 吸引和留住人才

10、 引导员工行为 促进劳资和谐2) 对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 价值性 难以模仿性 有效执行性3) 对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实施战略性薪酬管理是应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 实施战略性薪酬管理是适应深化企业改革的需要 实施战略性薪酬管理是加强科学管理的需要4.战略性薪酬管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角色转变的要求:P55-571) 保持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紧密联系2) 减少事务性活动3) 实现日常薪酬管理活动的自动化4) 积极承担新角色5.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与薪酬战略:P58-60 (薪酬设计应满足.)1) 初创期: 薪酬具有很强的外部竞争性 淡化内部公平性 薪酬构成2) 快速成长期: 重视内部公平性 强调薪

11、酬的外部竞争性 薪酬构成3) 成熟稳定期: 更加重视薪酬的内部公平性 不再特别强调薪酬的外部竞争性 薪酬构成4) 衰退期: 强调薪酬的外部竞争性 薪酬构成6. 、在薪酬战略与员工配置战略的整合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P651) 组织薪酬战略的制定首先是在分析组织战略发展所需员工类型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2) 控制成本的经营战略决定了组织员工配置战略出现两种相互影响的战略3) 知识型员工的价值不断提高第三章 薪酬理论 第一节 薪酬设计理论(一般)1. 生存工资理论的形成、发展:P73-74 威廉配第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提出工资是维持工人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是生存工资理论的最早开端。

12、 法国古典经济学家、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杜尔阁是生产工资理论的奠基人,他的主要论点是:在工业社会中,工人的工资必然处于维持生计的水平上。杜尔阁认为,工人出卖他的劳动的价格高低,不能完全由他本人决定,而是同购买他劳动的人双方协议的结果。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其生存工资理论中也提出了工资决定于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的生计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生存工资理论的基本内容:生存工资理论的要点是:从长远看,在工业化社会中工人的工资等于他的最低生活费用。P743.最低工资制度的产生和发展:P75最低工资制度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的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其后,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也结合本国的实际,建立了各自的最低

13、工资制度。随着20世纪工人运动的高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很快普遍实行了最低工资制度。苏联和东欧各国,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也先后规定了本国的最低工资收入标准或工资浮动下限。我国早1993年11月24日由劳动部颁发了企业最低工资规定,还制定了关于实施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通知和工资支付规定等配套法规。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八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4. 工资基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P77工资基金理论产生于19世纪中叶。工资基金理论的思想可以追本溯源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李嘉图等经常把社会资本视作一

14、个有固定作用的固定量。5.工资基金理论的基本内容:P77-781) 工资不是由生产资料决定的,而是由资本决定的。2) 在工资基金确定后,工人的工资水平就取决于工人人数的多少。国家制定最低工资法保护了少数收入最低的工人,就损害了多数工资比较高的工人的利益,这就是工资基金理论的结论。6. 效率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P79效率工资理论所需要探究的是工资率水平跟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这是主流宏观理论为了解释工资刚性而提出的理论。效率工资指的是企业支付给员工比市场保留工资高得多的工资,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一种激励与薪酬制度。首先,效率工资有利于减少劳动力的流动。其次,效率工资有利于企业吸引优秀人才。最后,效率

15、工资有利于提高工人的努力程度。7. 效率工资理论的运用:P801) 要明确效率工资的基本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对雇员的激励与监督问题,消除员工的偷懒、欺骗行为,这是实施效率的首要目的。2) 实行效率工资是有条件的。3) 要考虑员工和企业是否共同遵守互惠原则。4) 实施效率工资,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效率工资实施的条件,注意与其他激励手段相互配合,设计出与企业相适用的激励组合。5) 要主动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8.消除心理不平衡的主要方法:P821) 员工通过增加或减少投入谋求公平2) 员工可以通过改变其产出以恢复公平感3) 员工可以对其投入与产出进行心理曲解4) 员工可以通过离职或者要求调

16、到其他部门工作,以求恢复心理平衡5) 员工可以另换一个报酬与贡献比值比肩低者作为自己的比较对象,以减弱不公平感6) 员工可以对他人的投入与产出进行曲解9.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P84-8519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学中开始出现的边际主义思潮。边际分析方法也逐渐进入工资理论的研究之中,克拉克的财富的分配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的最终确立。1) 边际效用价值:19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杰文斯、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和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通过各自独立的研究,几乎在同一时期发现了边际效用现象。边际效用价值论是直接和古典经济学派的劳动价值论相对立的价值理论。边际效应价值论认为,效应是价值的

17、源泉,是形成价值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没有效用的东西必定没有价值,但是有效用的东西却不一定有价值。形成价值还要有一个前提,就是物品的稀缺。效用加稀缺,才构成价值。2) 边际生产力: 边际生产力这个术语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于19世纪首创的。按照克拉克的解释,最后追加的生产要素单位的生产率称为边际生产力(或边际生产率)。3) 边际生产力工资:该理论认为,在充分竞争的静态环境里,生产中的两个决定性要素劳动和资本,将依据自己对生产的实际贡献来公正地获得自己的收入。而每一个要素的实际贡献按照其投入量的多少不断变动着,并且表现出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性趋势。这也

18、就是说,在生产的两个要素中,如果其中一要素不变,另一个要素的投入不断增加,那么,在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该要素最后投入的那个单位量所带来的收益,是不断减少的。4) 边际生产力工资:克拉克认为,各个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各个要素的收入,即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利润率、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和工资率。10. 集体谈判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P87-90 总体来说,集体谈判工资理论的核心是,在一个短时内,工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市场上雇主和劳动者之间的集体交涉。1) 强制性比较:指工人们通过参照其他可比较的工人的工资来判断自己的工资是否公平。2) 未确定范围:庇古认为,当工资率通过集体交涉决定,而不是通过

19、劳动力市场的自由竞争决定时,工资率不再是由供求决定的单一点,而存在一个“未确定范围”。3) 谈判的焦点: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繆尔森在其经济学中列出了八个集体交涉的论点和考虑因素:生活费用观点。支付工资的能力。工资应随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动;支付比较的工资;高工资促进经济繁荣;全国性的“关键性的集体协议“的影响;习惯于货币工资的增长,以改善生活;政府可以规定工资和价格指标。4) 提高工资的方法:限制劳动供给;提高标准工资率;改善对劳动的需求;消除买方垄断11. 按劳分配的特征:P911) 实施范围的全社会统一性2) 按劳分配的社会直接性3) 分配形式的实物性4) 劳动时间作为消费品分配依据的唯一性5)

20、 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个人消费资料)的绝对性12. 按劳分配原则确立的条件:P911) 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共同占有,社会成员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2) 商品经济已消亡,整个社会生产都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每个人的劳动都直接构成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3) 旧的社会分工和劳动的本质差别依然存在,劳动还仅仅是个人的谋生的手段。4) 不仅同一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本部门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而且不同部门不同的复杂劳动较容易地转化为简单劳动 并能用劳动时间简单计量。5) 按劳分配的对象是进行了必要扣除之后的社会总产品。13. 按劳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P91-921) 社会主义

21、工资仍以按劳分配为原则,但要借助于商品、货币、价值、市场等范畴来施行。2) 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实体,所以工资分配应以企业为单位,企业有决定于分配的自主权。3) 决定劳动者工资水平的因素不再是单纯的个人劳动量,劳动者工资水平是由企业的有效劳动量与个人的劳动贡献双重因素决定。4) 工资水平决定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与经济效益。5) 建立工资谈判机制,工资水平及其增长以及工资构成等由劳动力市场主体(劳动关系主体)双方谈判决定。14. 分享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P93 分享经济理论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马丁魏茨曼(Martin Weitzman,1942-)在1984年提出的。分享经济理论的核心观点

22、是,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弊端不在于生产,而在于分配,特别是在雇员报酬制度上。他将报酬制度分为工资制度和分享制度两种模式。 第二节 薪酬激励理论(一般)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五个层次:P96 马斯洛认为人的各种需要可归纳为五大类,按照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可排列成一个需要层次,人的行为过程就是需要由低层次到高层次逐步满足的过程,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与爱情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2. 需求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P96-971) 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

23、eds):这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所必须的、最基本的、非习得性的原始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2) 安全需要(safety needs):人类保障自身安全、避免失业和财产丧失的需要。3) 社交和爱的需要(social needs):又称归属需要。是人类对从属于某个群体或组织、与人交往、获得情感的需要。4) 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s):组织可以通过工作职位的设计、荣誉的赋予、奖励以及绩效认可计划来满足。5) 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马斯洛需要层次中最高级的需要,它是指人类对于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达成自己追求的目标,获得成就感

24、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是最难满足的。3.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P971) 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的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的情况。2) 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个层次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次的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另一层次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3) 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4)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

25、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时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5) 马斯洛和其他的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4.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P98 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在对美国匹兹堡地区的200多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深入访问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的。使员工感到满意的都是与工作性质和内容有关的因素,而使人们感到不满意的因素都是与工作环境有关的因素。赫兹伯格把前者称为激励因素,后者称为保健因素。5.双因素理论的根据:P991) 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

26、就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2) 不具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强烈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3) 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主要是在职工进行工作时发生的。6. 双因素理论的应用:P100-101根据赫茨伯格的理论,在调到员工积极性方面,可以分别采用以下两种基本做法:1) 直接满足 又称为工作任务以内的满足。它是一个人通过工作所获得的满足,这种满足时通过工作本身和工作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得到的。它能使员工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产生兴趣和热情,使员工具有光荣感、责任心和成就感,因而可以使员工受到内在激励,产生极大的工作积极性。2) 间

27、接满足又称为工作任务以外的满足。这种满足不是从工作本身获得的,而是在工作以后获得的。双因素理论还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奖金发放。双因素理论的科学价值,不仅对搞好奖励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如何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7.“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要点:P1021) 人都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趋利人,管理者应利用经济诱因激发人的工作动机,提高工作效率。2) 人仅仅是一个经济动物,不需要关心其交往和其他社会需要,否则会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3) 员工的经济动因必须早组织的操纵、激发和控制下才能起到积极作用。8.“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要点:P1021) 工资、作业条件与劳动生产之间没有直接的相

28、关性,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士气,而士气主要取决于员工在工作内外的人际关系是否协调。2) 员工的行为不仅受到正式组织及其规范的影响,更受到非正式组织人际关系及其规范的影响。3) 为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应改变领导方式,善于倾听员工意见,满足员工社会心理需求。4) 要改变传统的以工作为中心的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5) 应建立员工参与管理和密切上下级关系的一系列制度。9.“复杂人”假设的基本要点:P1041)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能力,工作不但是复杂的,而且变动性很大。2) 一个人在组织中会产生新的需求和动机,因此一个人在组织中表现出的动机模式与组织经验交互性作用的结果。3) 人

29、在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部门中可能有不同的动机模式,在正式组织中与别人不能合群,可能在非正式组织中能满足其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4) 一个人是否感到心满意足,肯为组织出力,决定于他本身的动机构建和他同组织和之间的相互关系、工作的性质、本人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动机的强弱以及与同事间的相处状况。5) 人可以依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做出不同的反应。10.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P106 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确:第一,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第二,他们欲求的东西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第三,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用公

30、式表示即: 激励力(M)=效价(V)期望值(E) 激励力的高低,是指动机的强度,即调动一个人积极性、激发其内在潜力的强度,它表明人们为达到设置的目标而努力的程度。效价是指个人对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估计,也可以理解为个人可能达到目标的重视程度(-1V1)。期望值是指个人对每项目标能够实现的概率的估计,也可以说,是个人对目标能够实现的可能性大小的估计。期望值也叫期望概率,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往往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判断一定行为能够导致某种结果或满足某种需要的概率。在一般情况下,期望值介于01之间。11. 激励过程综合理论的三种理论:P108-1101) 勒温的早期综合激励理论最早期的综合激

31、励理论是由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根据场动力论提出的,用函数关系将激励表示为: B=f(PE)式中: B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向量 P个人的内部动力 E环境刺激这一公式表明,个人行为的向量取决于个人内部动力和环境刺激的乘积。这一理论说明,外部刺激是否能成为激励因素,还要看内部动力的强度,而这的乘积才能决定个人的行为方向。 2) 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波特和劳勒为代表的行为科学家,把一些主要的激励理论兼容,汇合成为一个综合激励理论模式。这个模式有努力、绩效、能力、环境、认识、奖酬、公平感和满足等多个变量,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员工在工作激励中主要考虑的环节和他们的心理发展过程。这一模式

32、表明,先有激励,激励导致努力,努力产生绩效,绩效导致满足。波特-劳勒的激励理论提出了先到企业管理包括员工薪酬管理的有价值的建议: 管理者要擅长发现员工对奖赏和绩效的不同反应,因为每个员工对奖赏的理解和要求都是不同的,并且是变化的;同时,员工也需要了解管理者需要他们做什么,知道绩效的内涵。 通过激励模型向管理者表明:激励不仅仅取决于期望,还取决于关联性,即管理者制定的绩效水平必须在员工认为可达到的范围和水平之内,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或者必须达到的;否则,绩效与努力之间的差距过大,员工就失去了信心,起不到激励作用。 把员工希望的成果与管理者希望的绩效联系起来。3) 豪斯的综合激励模式美国学者罗伯特

33、豪斯提出了综合激励模式,也称激励力量,与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一样,也是在期望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他试图把激励因素都归纳进去,以综合和完善期望理论。其激励公式表示为:激励力量=内在激励+完成激励+结果激励某项工作任务的激励力量等于该项任务所提供的内在报酬效价、完成任务内在的期望值和内在效价、任务完成而获得外在薪酬的期望值和外在薪酬的效价三部分之和。第一部分纯属内部激励;第二部分以内部激励为主,着眼于任务本身的效价及完成任务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则以完成任务为前提,是任务完成后导致的可能性和效价,主要是外在薪酬带来的激励力。第四章 岗位分析与评价 第一节 岗位分析(次重要)1.岗位分析的概念:指对企

34、业各类岗位的设置目的、性质、任务、职责、权力、隶属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任职人员的知识、技能等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所进行的系统调查、分析与研究,并由此制定岗位规范、工作说明书等人力资源管理文件的过程。P1162.岗位分析的流程:P117-1181) 岗位分析的准备阶段 明确岗位分析的目的 选择和培训岗位分析人员 选择岗位分析的方法和工具 与组织中的相关成员进行沟通2) 岗位分析的执行阶段3) 岗位信息的分析、整理阶段4) 岗位分析结果的运用和修订阶段3.岗位分析的主要方法:P119-1231) 观察法2) 问卷调查法3) 访谈法4) 工作日志法5) 关键事件法6) 管理岗位描述问

35、卷法4.工作描述的概念:对工作本身的内涵和外延加以规范的描述性文件,是对有关工作职责、工作活动、工作条件等工作特性方面的信息所进行的书面描述。P1245.工作描述的内容:P124-1271) 工作标志与工作概要 2) 工作职责 3) 工作权限 4) 工作范围 5) 工作关系 6) 业绩标准 7) 工作环境6.工作规范的概念:又称岗位规范或任职资格,是指要胜任某项工作队任职者在教育程度、工作经验、知识、技能、体能和个性特征方面的总体要求,是工作说明的重要组成部分。P1277.工作规范的内容:P127-1281) 一般要求(生理性要求)2) 特殊要求 教育程度 工作经验 工作技能 职业道德 能力要

36、求 生理与心理素质 8.工作规范的形成方法:P128-1291) 经验判断法 2) 统计分析法 9.工作说明书的概念:也称岗位说明书,是描述工作做什么、如何做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做(包括工作的物理环境和组织环境)的正式的书面文件。P130 10.工作说明书的作用:P1311) 招聘者可以根据工作说明书向应聘者传达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要求的基本信息;2) 工作说明书中的内容也为招聘工作的选拔测试过程提供了客观依据。11. 工作说明书的编制准则:P131-1321) 逻辑性 2) 准确性 3) 实用性 4) 完整性 5) 统一性12.工作说明书编制的步骤:P1331) 工作信息的获取 分析企业现有

37、的资料 实施工作调查2) 综合处理工作信息 对根据各种岗位分析方法得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得到每一岗位所需要的各种信息。 正对某一岗位,根据岗位分析所要搜集的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得到所需要的各种信息。 工作分析者在遇到问题时,还应随时与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某一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3) 工作说明书的撰写 召集工作分析所涉及的全体人员,并给每位分发一份说明书初稿,讨论根据以上步骤所制定的工作说明书是否完整、准确。讨论要求仔细、认真,甚至每个词语都要反复斟酌。工作分析者应认真记下大家的意见。 根据讨论结果,最后确定一份详细的、准确的工作说明书。 最终形成的工作说明书应清晰、具体、简明扼要。

38、 第二节 岗位评价(次重要)1.岗位评价的概念:指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中各种岗位的相对价值作出评定,并以此作为薪酬分配的重要依据,用于解决薪酬公平性问题的一项人力资源管理技术。P1352.岗位评价的目的:发现和确认组织的岗位结构,即哪些岗位在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哪些岗位需要更高的管理、业务和技能水平,现有岗位上的人员是否符合岗位的任职要求,从而为改进管理和合理确定薪酬提供依据。P1353.岗位评价的特点:P1351) 岗位评价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和“物”而不是“人”。2) 岗位评价是对组织各岗位的相对价值进行衡量的过程。3) 岗位评价是对同类不同层级

39、岗位的相对价值衡量评比的过程。4.岗位评价的原则:P1361) 评价因素统一原则 2) 评价因素无重叠原则3) 针对性原则 4) 共识原则 5) 独立原则6) 反馈原则 7) 并行原则 8) 保密原则5.岗位评价的作用:P137-1381) 表现岗位量值特征 2) 确定岗位级别排列3) 确定薪酬分配的基础 4) 确定员工职业发展和晋升途径的参照系5) 为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供了决策依据6.岗位评价指标确定的原则:P1401) 实用性2) 普遍性3) 可评价性4) 价值性5) 全面性7.岗位评价的指标体系的五个要素:P1401) 劳动责任2) 劳动技能3) 劳动强度4) 劳动心理5) 劳动环境

40、8.岗位评价的步骤:P1431) 岗位分类2) 收集相关岗位信息3) 成立岗位评价小组4) 确定岗位评价方法5) 确定岗位评价要素6) 确定评价标准7) 试点8) 全面落实岗位评价计划9) 撰写岗位评价报告10) 总结工作9.岗位排序法的概念:是由岗位评价人员,根据其对企业各项工作的经验认识和主观判断,对各岗位的相对价值大小进行整体比较,并由高到低进行排序。P14410.岗位分类法:是事先建立工作等级标准,并给出明确定义,然后将各岗位工作与这一设定的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将待评岗位确定到各种等级中去。P14611.工作分类法的岗位评价过程:P1471) 通过工作分析,得到岗位描述和岗位规范信息。2

41、) 建立岗位等级体系,确定岗位等级数量;等级数量没有固定规定,应根据需要设定,同时坚持有效区分、便于操作的原则。3) 对各岗位等级进行定义和描述;等级描述应根据一定的要素进行。4) 建立评估小组,评估小组成员应对各岗位工作比较熟悉,一般为510人。5) 将待评岗位工作与确定的标准进行对比,从而将其定位在合适工作类别中的合适级别上。6) 数据统计计算,得出岗位分类结果。将各评估者的评价结果进行统计,统计方法可以去掉一个最高等级、去掉一个最低等级后,将其余等级进行平均计算,以四舍五入方法来确定最终等级。12.要素比较法的概念:要素比较法是一种量化的岗位评价方法,是在确定标杆岗位和付酬要素的基础上,

42、运用标杆岗位和付酬要素制成的要素比较尺度表,将待评价岗位付酬要素与标杆岗位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待评岗位的付酬标准。P14813.要素比较法的岗位评价过程:P148-1491) 确定评价的主要要素。一般情况下,评价要素包括智力要素、体力要素、技能要素、责任要素和工作环境要素。2) 选择标杆岗位。确定标杆岗位作为比较的基础。3) 编制要素比较尺度表。4) 将待评估的岗位同标杆岗位的各项报酬要素逐个比较,确定各待评岗位在各项报酬要素上应得的报酬金额。5) 将待评岗位在各项报酬要素上得到的金额加总,得出待评价岗位的工资水平。14.要素计点法的概念及组成要素:P150要素计点法又称点数加权法、点数法,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复杂的量化职位评价技术。这种方法是先选定若干关键性评价要素,并确定各要素的权数,对每个要素分成若干不同的等级;然后给各要素的各等级赋予一定分值,这个分值又称为点数,最后按照要素对岗位进行评价,算出每个岗位的加权总点数,便可得到岗位相对价值。它通常包括三个组成要素: 报酬要素,报酬要素指在多种不同职位中都存在的组织愿意为之支付报酬的一些具有可衡量性质的质量、特征、要求或结构性因素; 数量化的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