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学术会议心得与分享.doc

举报
资源描述
` 赵雅琴:赴香港参加第三届建设与环境 国际研究生学术会议心得体会 来源:研工部 作者:赵雅琴 时间:2011-09-02 Tag: 点击: 210 第三届建设与环境国际研究生学术会议(3rd International Postgraduate Conference on Infra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于2011年7月11日至12日在位于香港九龙红磡区的香港理工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香港理工大学建设与地政学院主办,大连九成测绘企业集团赞助,是市政建设与环境领域内最高级别的国际研究生学术会议。此次会议有百余名建设与环境领域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分会场报告,参会人员遍及11个国家的一百多所大学。 11日上午9点,会议在香港理工大学蒋震剧院正式拉开帷幕,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Alexander Wai教授首先致欢迎词,讲解了香港理工大学的发展历史和学校概况;接着,香港理工大学建设与地政学院院长Jin-Guang Teng教授本次会议组委会主席Samson Liu致开幕词,介绍了学院发展历史、研究领域以及该会的举办历史,并鼓励参会的研究生们广泛交流;随后,香港理工大学Shengwei Wang教授作了大会主旨报告,阐述了建筑设计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这一经久不衰的主题,Kam-tim Chau教授则与参会同学分享了他们的研究和求学经历,为我们初涉科研的青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建议。由于参会人员涉及的研究领域较多,11日下午和12日的个人报告在三个分会场分6个主题分别进行,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地产、地理信息和环境技术等。 我的论文“Removal of phosphate from aqueous solutions by using novel red mud granular adsorbents (RMGA)”被大会论文集收录,并有幸获得了大会组委会提供的Financial Support。在学校、会议举办方和导师岳钦艳教授的共同资助下,我与课题组另一位参会的杨忠莲同学一起前往香港,非常荣幸的参加了此次环境学的盛会,并在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分会场做了报告。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做英文报告,但是面对如此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和学者,尤其是看到其他同行的精彩报告之后,仍然难免有些紧张。幸而得益于事先较为充分的准备,我在演讲台上报告的时候能够保持较为平静的心态,尽管汇报中出现了个别表达不很通顺的地方,但仍然顺利地完成了报告。 经过这次会议,得以一睹诸多学者的风采,也有幸聆听了很多优秀的报告。我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术,也进一步锻炼了英语口语,对于当前国际上前沿的研究方向及方法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会场休息时间,我们能够与参会者自由交流,这不仅是与其他国家学校的同学建立友谊的机会,更让我加深了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对于后续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并且,通过在开会间隙的交流,我不仅在具体的学术问题上有不少收获,还学习到一些有益的科研方法和策略。而且此次会议涉及很多国家和地区,通过与国外研究者的交流,还锻炼了我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让我在公共场合更能勇于展现自己的观点,这对性格相对内向的我来说是个小小的进步。通过此次开会,我迫切的感受到熟练的英语口语交流水平对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通过英语的交流,才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其他国家的学者,才能从他们的评论中得知自己的可取和不足之处,才能获得更广泛的思路,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学校给予我这样好的机会能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感谢山东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国家交流与合作处的老师们对我们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的支持,更感谢我的导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岳钦艳教授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感谢她在学术上对我的谆谆教导。通过这次大会,我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经历,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博士论文和现有研究课题的思路,更加坚定了我将要努力的方向。我将更加努力的学习,认真的进行科研实验,尽量做出更多更好的成果,以不辜负学校和老师的殷切希望。 参加第22届关于高级信息网络和应用的国际学术会议心得 [作 者]研工部 [来 源] YGB.SDU.EDU.CN[发表时间]2008-06-05 13 首先,非常感谢我的导师王小云教授,她不仅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给我很大的关心和帮助,鼓励我积极参加国内外密码会议来锻炼自己,并给我联系了这次出国参加会议的机会,而且在资金上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让我能够后顾无忧的参加这次会议;也非常感谢山东大学和学校的各位负责老师,不仅帮我顺利办好了各种出国手续,而且也给了我很大的资金支持,使我能够顺利的参加这次会议。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而且在会议上还要宣读我的两篇论文(一篇是主会议,另一篇是它的一个workshop),所以非常紧张,在国内时,我就把我的幻灯片读了一遍又一遍,尽量让自己更加熟练,但是当我作第一篇报告的时候,刚开始还是有些慌张,后来当自己把精力主要放在论文的内容时,已经平静了很多,毕竟是自己做的论文,因此除了会有一些语言上的障碍外,其它都还好,所以在报告完,回答问题期间,也能够比较冷静地给出相应的回答;就在做第二个报告时,情况就好了很多,所以经过这次参加会议,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让自己得到了很大的锻炼,而且也见识了国际会议的规模,这次会议因为举办的届数比较多了,所以在办会经验上已经比较丰富了,规模相对也比较大,提供给参会者的条件等都比较方便(比如每天在住宿的旅馆和会议场所之间都会有专车接送);而且,由于这个会议的日程安排得比较紧张,与会人员除了在会议上的交流外,其他时间很少,所以他们也专门组织了一个比较自由的聚会,让大家可以随心所欲的交流。 参加这次会议的最大收获就是能够有机会和许多密码学方面的专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首先在我作报告的时候,听报告的有许多专家,所以他们针对我的论文情况也给出了比较有意义的建议,而且对我将来继续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另一方面,我也注意听一些我比较感兴趣的报告,通过听报告也了解了别人的大致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增长了见识;并且,在会议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主题报告,主要是由国际知名的专家给出的,,对我了解国际研究进展、紧跟国际研究的步伐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参加这次会议,虽然锻炼了自己用英语表达的能力,但是也凸现了很大的不足,就是自己的听说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所以我决定回来后在努力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的同时,也应该多锻炼英语听说能力。 白途思 - 博士生参加学术会议感受与心得 发布: 2011-7-29 11:34 | 作者: Mcdull | 来源: 化学吧 - 化学论坛 - 学术论坛 前一段时间一直忙着准备和参加上海市内的一个国际会议。 当时选择这个会议,主要是因为在本地举行,不用住宿差旅。 准备了两周的ppt,然后参会两天。 虽然说现在国内对会议的印象都不太好,但是我觉得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况且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的标准也不同。我个人觉得,博士生还是应该参与一次国际会议的。 当然,不是什么国际会议都推荐参与。 我个人建议可以翻查国内一下top大学的资助会议列表。 虽然他们的资助可能与你无关,但是,这些会议都是被他们认可的,所以质量应该有保证。 比如我参加的这个会议,我听到很多人对这个会还是认可的。 我的感触也是,比如有三分之一的外国人,来自很多国家,做oral的时候会有很多人提问等等。 我就此次参会的一些感受谈一下自己的心得: 1、会议日程很重要!一定要详细看!因为听那场报告,看哪个poster都要根据日程合理安排。参会的老手,都是针对性的去听,去交流。 2、不要害怕做oral,成功就是要练习,练习,再练习。勤能补拙! 一开始会议主席email问我做oral还是poster,我当时不懂还去学者群里请教了前辈。最后决定选择oral。 其实不要怕自己英语差。两周的准备时间,ppt很早就做好了,因为paper沾过来的。 但是从头到尾的练习就讲了五遍。从一开始的49分钟才能讲完,到最后的14分钟。 练习到最后,我都快成机器人了,不用想都知道讲什么,语速和时间也都控制的非常好。 还有要提醒的是,ppt尽量少写字多用图,不要对着ppt念!ppt中要变换动画效果,要引导听众,不要让人听着想睡觉! 会场上我问一个台湾暨南大学的一个博士生为什么不选择oral,他说做oral会被炮轰。 这个我也确实感受到了。 我们session的第一个做oral的国内某大学的一个女生被老外问的哑口无言。说实在,我也挺佩服老外的,做研究的精神真是认真,一点不给面子。 其实,我认为被人炮轰也是件好事。提问的很多都是认真听的,并且能够指出问题的关键或者弱点,这对以后的研究很有帮助。 比如有专家就提出我最后的解选取问题就很好啊,提醒我以后可以深入研究一下选却的criterion。 还有就是有些研究的漏洞也会被指出来。比如有个国内博士生报告是音乐harmony的优化。 专家当场就问你的harmony标准是什么,她居然说是“音乐好听”,大家郁闷坏了。 3、即使是做oral,也要做一个好的poster。因为在poster区可以当面交流。 我是做oral的,所以没有准备poster。但是我去了poster展厅,发现这种形式好啊。 之后我就找会务组把我的ppt打印了一下,贴了出来。 其实,oral只是对演讲人帮助最大,因为提问时间太短,而且来听oral的都是感兴趣的。 poster不同,很多人都是走马观花的看,遇到感兴趣的交流一下。就像菜市场一样。 所以,两种不同的交流形式,不应该认为一个有了另一个就不用了。 但是,有些人的poster太不认真。随便贴一下自己的paper和ppt,这样做是不对的! poster有专业的做法,poster可以做成彩色的。poster更像是广告牌,主要的内容应该是研究问题和研究效果,淡化研究方法,因为一般poster的作者会在poster旁边,有什么问题可以面对面的交流。这是oral和paper最大的区别之处。 所以我觉得,做poster对看poster的人帮助最大,因为可以当面请教很多问题。 4、虽然我一直认为人不可貌相,但是这次参会我还是感触颇多的。 首先说,做理论的穿着都比较朴素。我们餐桌的一个女的美籍华人做理论的,穿的跟国内博士生似的(博士生穷嘛。。)。但是那些做应用的教授都是西装革履的。当然这不是最显著的。 最显著的是,我发现穿着比较朴素的,人也确实比较搓。我没别的意思,只是一点感受而已。 所以说,人靠衣装还是有道理的。 另外有些学者太不像话,光脚穿凉鞋,衣服也不熨一下,胡子拉碴的,别人没法跟你交流。连我这么锉的人还穿了袜子和长裤,动用了我最好的一件外衣。否则别人跟你交流都降一个档次! 开会是为了交流,不要总是together。 第二天的晚宴,我们的餐桌离主席桌最近。两个德国教授,一个日本教授,一个东南亚的,一个美国本科生,一个美国教授,一个武大教授(伊拉克人),还有我。本来还有个英国小伙,一开始坐我们桌,后来被他导师叫走了,他还很不情愿。 我是挺佩服老外,导师的话都不听,因为我们这桌比较杂,跟我做一起挺开心的。结果来人叫他好几次together才走了。 我想啊,要是换了中国学生,一定是屁颠的跟在导师身边。 另外,不一定非要是研究生才要去参会,其他年轻人也应该鼓励参会! 这次参会还遇到一些国内国外的本科生,论文也被录用了。我觉得是应该这样子的,锻炼和长见识应该趁早! 参加学术会议感想 2007年7月20日由新疆护理学会组织举办的全国护理风险管理及全疆护理科研培训班在乌市召开,会议上由与国际医疗卫生界接轨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护理专家及北京医院的护理专家授课,各位专家传授了本院先进的护理管理经验。第一次接触到邵逸夫医院,它由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协助建造参与管理的一所现代化综合性教学医院,在国内医院中独树一帜的全员聘用合同制、岗位工资制、主诊医师负责制等一系列现代化管理制度,医院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较高评价,在社会上已经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并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邵逸夫医院最吸引人、最响亮的品牌就是他们的护理服务质量管理,故来院学习管理经验的队伍中,以护理管理者居多。他们的管理理念: 抓医院服务质量的领头羊——护理质量 1、全人护理理念: 优质服务——服务机构的基本职能 关护——全人护理的基本要素 沟通——消除焦虑,获得心理支持的有效方法 哀伤护理——人在特殊阶段的心理支持 亲情的需要——护士无法替代,充分利用家属的力量 NursingNurse——护士被关爱后才能关爱病人(必须发自内心) 护理队伍成为创建魅力医院的主流: 1、护理工作得到医院领导的支持(不是等待领导的支持)→做好自己的工作后予以肯定成绩(包括经济方面、院内受各群体尊重程度、精神方面)。 2、构建良好的医护关系→举办“医生节”(为期一周)、适时给予关爱和问候,主动调节医护关系。 3、解决质量问题的思路: 系统问题→变化组织结构、人员安排、程序设计、表格更改、设备改善等(85—15定律,系统程序问题占85%、个体问题占15%。85/15定律:这是邵逸夫医院解决质量问题的思路。也就是说一个问题的发生,85%是因为系统和程序出现了的问题,15%才是个人的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中,多鼓励员工说出工作中的错误,收集相应的资料,便于重新制定、改进流程。所以在问题发生以后,他们多数是去找环节的问题。如果是系统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如:变化组织结构、人员的重新安排、程序的再设计、更改表格、设备改善等;如果是员工对知识不了解,那就进行在职的培训;对于15%的个人问题,则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谈话、辅导等,对于那些知道原则但还做错的人由医院的奖惩委员会确定如何惩罚。)。 4.医院管理实行医、护、技各一条线,定岗定编定额进行经济核算:护士的管理由护士长负责,护士与全院床位比达到0.7,超过卫生部的0.6的要求。人员的充足,使护理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护理部设立制度及规程委员会、质量改进委员会、护理教育委员会、护理书写委员会、护理用品委员会、造口伤口护理委员会、静脉输液委员会、交流委员会、哀伤护理委员,还有高级专科护士(APN),各个委员会的成立与交流、学习与进步,使得护士有了宽阔的发展空间,发挥了护理人员的潜在的能力,更好的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目标。同时,护理人员能力的提高(护理人员承担换药工作,健康教育护士的专家门诊等)大大减轻了医生的工作,节约了医生的时间,使他们更好的发展医学新的领域,投入到临床及科研工作中,同时有效的促进了医护之间的关系。 专家讲到护理风险管理重在预防,而预防重在风险评估,是在明确可能出现的风险后,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的估计。将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量化、定性分析,确定风险等级,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供决策依据。而护理人员、病人则是护理风险管理中人的重要因素,因此对护理人员三基三严培训现状进行反思,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护理人员?能专业照顾病人生活的护理人员;能够进行健康评估的护理人员;能够胜任专科护理的护理人员;能够开展护理研究的护理人员;能够进行护理教学的护理人员;需要什么样的护士?技术操作为主的技术型人才;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型人才;马尼拉的护士大会护士转型是发展趋势;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同时,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培训目标:制定和完善各级护理人员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建立医院护理人员三基三严培训长效机制,完善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按护理人员专业技术职称分层次、按学历完善护理人员岗位培训标准;尽快开展专科护士培养的认证与实施;完善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三基培训责任管理制度,定期考核,抓层层落实;制定各级护理人员岗位资格认证标准;从关键岗位做起,建立特殊护理岗位准入制度;建立各级护理人员继续教育手册,完善各级护理人员进阶考核体系;建立各层人员培训目标。明确了各级护理人员不同时期的目标及发展方向,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各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使得不同层次的护士有了一定的空间,承受不同压力,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专家在讲课中提到风险管理在国内最重要的是律师法律、法规的讲座,提高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各大医院均有相应的法律顾问,定期的讲座及案例分析提高了医护人员风险意识,风险识别能力。医护人员在诊疗及文书书写中细节问题,如病人出现呼吸心跳棸停,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5分钟后由手麻科给予气管插管,病人死亡后就会以5分钟的时间耽误而起诉医院耽误抢救时机。等等病例感受到医护人员在文书书写极有关告知上还存在缺陷,需提高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还需有专家进行定期的讲座。 通过本次的短期会议交流开拓了思路,深深感受到对外交流的重要性,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参加此类培训及交流,才能有机会与国内的护理专家进行交流,建立联系渠道,发展专科业务,汲取经验,不断改进与提高护理质量及管理水平,建立长效机制,协同医疗共同发展。 在台湾参加学术会议的感想 丁启阵 多年以来,对学术研讨会,我一直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这次之所以积极参加台湾的“第十一届国际声韵学学术研讨会”,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听说台湾那边的学术会议不同于我们这边的套话连篇、言不及义,而常有较为尖锐的论辩。这一次台湾方面表示,原则上只邀请中青年音韵学者,据猜测,有跟内地少壮派同行进行一番竞赛的意思;另一个是,想去目前世界上“中华人民民共和国”护照持有者最难去的地方旅旅游,实地领略宝岛的风土人情。 参加这次会议,我提交的论文,题目是《从现代汉语方言论古无复辅音声母》。主要意思有如下两点:一是,认为复辅音论者不应该撇开现代汉语方言不谈。撇开现代汉语方言,大谈藏缅、壮侗等语族语言同源词的做法,舍近求远的同时,规避了可能不利于自己立论的语言事实,结论的客观性就无从谈起。我认为,不论现代汉语方言有无复辅音的证据,都应该首先加以研究。换言之,复辅音论者有责任对现代汉语方言没有复辅音的现象作出充分的解释。二是,现代汉语方言的一些现象表明,那些被复辅音论者当作论据的材料都不必是复辅音残迹。复辅音论者提出的上古汉语有复辅音的一些论据,主要指古代文献记载中的论据,都可以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找到类似乃至对应的现象。那些被当作复辅音分化证据的语音现象,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其实都可以用方言间单辅音对应和共时语音演变进行解释,不必假设为复辅音分化和历时音变。也就是说,现代汉语方言可以证明,上古汉语没有复辅音声母。 上古汉语是否存在复辅音声母,是音韵学界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目前主张古有复辅音的学者,在人数和气势上显然都占了上风。行前几天得知,这次会议举办者给我的论文安排的“特约讨论”人是台湾政治大学教授竺家宁。竺家宁先生是著名音韵学家,现任“中国声韵学会”会长,有多种论著专门阐述古有复辅音的观点。会前一天下午,此次会议主办者、辅仁大学李添富教授告诉我,把竺家宁教授安排为我论文的“特约讨论”,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展开激烈的论战。因此,我在心里做好了迎接暴风雨般猛烈抨击的准备。 我的论文被安排在第一天下午,第二个宣读(由于原定第一个宣讲的香港学者没能及时赶到,我被提前到第一个宣读)。上午已经有三篇论文完成宣读与讨论,其中两篇论文的讨论,基本上都可以用“和风细雨”四个字去描述,只有一篇论文受到了“特约讨论”人较为严厉的挑剔,有些意见相当尖锐。我以为,我可能也会听到一些较为尖锐的意见。 出乎意料的是,我的论文并没有遭到尖锐的批评。不知道是竺家宁先生不愿意跟我这个晚辈计较,还是他的为人就是这样温和宽厚,竟然没有作任何具体的指摘,而是一般性地阐述了一下他主张古有复辅音声母的观点,认为我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思考,可以促进学术研究。言语之间,似乎含有肯定和感谢两层意思。 整整两天的会议,我都没有看到预期中的双方激辩情形。相反,倒是我自己几次成为颇具锋芒的发言者。其中有一次,是针对台湾大学一位教授引用著名前辈李方桂、董同龢的观点批评他人意见的做法,举出了现代汉语方言的若干事例,指出其所引李方桂、董同龢的观点是不足以作为定论的。还有一次,担任一位韩国教授论文的“特约讨论”时,挑了他一大堆毛病。进入会场之前,这位韩国教授一边跟我合影,一边开玩笑地说:头一天听了我的发言,觉得我是一个有话直说的人。因此非常紧张,一个晚上都没有睡觉。他希望我“讨论”的时候,要嘴下留情。我当时就明确回应他道:学术只讲究真字,无关乎情字。 我是第一次参加同类会议,与会者中,除了几位内地同去的学者,其他的都是初次见面。但是,在我几次发言之后,有好几位学者(其中包括台湾前任“中国声韵学会”会长姚荣松先生)主动给我递名片,表示希望以后保持联系。看样子,台湾的学术会议确实有不同于内地之处:认真的人稍微多一些。 但是,说实话,我还是多少有点失望:我预想、预期的“舌战群儒”场面并没有出现。或许,正如李添富教授所说的,台湾人跟大陆人一样,都是中国人。因此,大陆人有的缺点,台湾人也会有。 《在国外参加学术会议之感慨》 2012-01-28 13:59:58|分类: 大学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在国外参加学术会议之感慨》 日期:2010-5-20 10:11:46 稿件来源: 在国外期间,参加过几次国际学术会议,也接触了许多赴国外开会的国内学者,不经意间也发现国外学者与国内学者的一些差异。联想起在国内参加的学术会议,也引出了一些感慨。 1、与国外学者比较,国内学者的英语水平尚须提高。现在的国际学术会议,多用英语发言、交流,国外学者一般都能用流利的英语表达,欧美的自不必说,其他如日本、韩国的学者也大多有留学欧美的背景,英语交流几无障碍。而国内学者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是那种国际语言的“失语者”,或只能说“结巴英语”,还须借助翻译来完成“对话”,这样,所谓的国际研讨会就花费了双倍时间,而且通过转译来作交流,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靠的。 2、在国际交流的环境中,国外学者一般都比较正式、认真,会议上也能倾听各种观点,然后再提出自己的看法,显示出对学问(“学”和“问”)的虔诚;而国内学者的态度就较为随便,或在私下“开小会”,交头接耳,啧啧私语;或不屑其他学者的看法,肆意抨击别人的观点。这种论坛上的“无礼”现象,与学术会议的科学严肃性形成鲜明的反差。 3、在话语层面上,国外学者的表达一般都比较严谨、踏实,多用理性、科学的语言,在关键数据、资料来源、理论根据、研究方法上,都极为慎重、较真;而国内学者还是摆脱不了假(把假设当依据、资料来源不可靠、以假乱真等)、大(宏大、抽象、模糊的叙述等)、空(空洞、浮于表面、不求真务实、不作论证等)的陋习,尤其是在具体问题的辩论中唱高调、绕弯子、避实就虚的表现,实在是违背了“学术讨论会”的本义。 4、在提交的论文中,国外学者的论题多为“问题”性的,比较平实、具体,切入口小而内容精深,展开的方式或量化也可质化,但看得出是花力气做出来的,当然按照西方的文本要求,也比较符合规范;而国内学者的论题通常是“建构”性的,貌似玄乎,“高见”迭出,但文中多是断语、假设,隐藏着许多思维漏洞,尤其在关键论据、逻辑关系上常有缺失,而且在人文学科,许多论文还有以感性描述代替理性深究的“传统”,看上去华丽而有言辞才情,其实是违背了科学研究的本质。 5、在会场之外,国外学者多把它看作是讨论的延伸,间或也邀请对同一领域、同一问题看法相同或相左的学者喝咖啡聊天,似乎少有学术以外的功利性;而国内部分学者则把“会场”外的走廊,看作是讨论的结束和“拉关系”的开始,或攀龙(攀“名流”)附凤(附“新贵”或所谓“美女学者”),或巴结刊物编辑,不难看出其学术之外的强烈“功利心”。 上述看法,或许有失“偏颇”,也不能代表所有国内学者和所有学术讨论会。但窃以为,即便是某些学者的“个别”表现,在国际学术论坛上也是“抢眼”的,那到底会是“青眼”还是“白眼”,自然也不必由我来评说。 参加国际弹道学术会议的若干心得 2005年11月,我和国内兵工系统的十余同志一起,赴加拿大温哥华参加了第22届国际弹道会议。今年4月我们又将赴西班牙参加第23届国际弹道会议,会上我将给出一个口头报告。第25届国际弹道学术会议(以下简称ISB)将于2010年在北京举行,由中国兵工学会承办。现将若干关于ISB的信息和个人感受整理为文字,与大家共勉。 国际弹道学术会议是目前国际上常规武器研制和弹道研究领域最重要和最权威的国际学术会议。会议报道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的最新进展;同时旨在通过会议交流的方式,促进同行的信息交流、合作关系的建立。ISB由美国发起,有专门的国际学术委员会。鉴于会议的权威性和重要影响,各国申办会议的竞争也较激烈。在2005年11月召开的第22届国际弹道学术会议上,中国在与瑞典的竞争中胜出。作为参会者,回忆起当时的心情,颇有奥运申办成功的感觉。 国际弹道学术会议的规模较大,大会交流的论文范围较广。各届ISB都分别体现了当时国际上终点弹道、战斗部设计和目标易损性分析等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向。常规武器研制和弹道研究领域的许多重要工作,都可在各届会议文集中追寻到学术报道。参会有助于全面了解当前国际弹道界的学术动态,把握本领域的研究动向和当前热点。因此每次会议也是国际同行的一次盛大聚会,本领域众多国际知名教授都会相聚一堂,交流各自的最新工作进展。 最近ISB的研究热点,如精确制导武器、目标易损性分析、数值仿真工程化以及新型战斗部设计方法等,都是大家共同关心的。例如在2005年的22nd ISB上,以德国Held M教授为代表,提出了新型战斗部设计思路,如多功能战斗部设计研究,采用破片分割技术,根据不同的目标,把杀伤元素分割成不同大小、质量各异的破片,以满足同一战斗部对多种目标的毁伤需求。在易损性、威力评估领域,出现了易损性分析、威力评估和损伤弹道研究的新方法,其中Arnold教授的TBM毁伤评估专家系统代表了威力评估的发展方向,今后的目标易损性分析和威力评估研究,将综合应用终点弹道、外弹道、建模与仿真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建立易损性分析和威力评估方法,并据此开发易损性分析和威力评定软件,为战斗部设计和目标防护提供技术支撑。 将我们的工作展示于国际交流的平台,在一个开放的空间中认识自己,更加客观的评介我们的研究层次和水平。通过参会,我们的相关研究内容得以和国际同行进行热烈讨论和交流。通过与国际上知名学者教授的学术对话和交流,多认识朋友并建立学术联系,为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研究打下基础。我们也尤其注意与新生代知名教授的交流。另外,我们也与国内同行进行交流。事实上,在上述的研究领域,目前国际上也存在新老交替和学术影响重新定位的问题。 在兵工学会的努力以及多位国外著名教授的帮助下,中国成功申办2010年第25届国际弹道学术会议。这与各届弹道会议以来我国的投稿论文逐届增加,论文影响增大是密切相关的。但应看到,因为各种原因,国内真正参加各届弹道会议并进行学术交流者较少。在交流中,弹道界的权威人士,德国的Held M教授的一席话还是令人深思的:希望中国有更多好论文,更多好的口头报告和更多好的展板报告,这样2010年的国际弹道学术会议才会更加成功。(作者:陈小伟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结构力学研究所 博士 副研究员) 关于“请循其本”:古代书法创作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几点感想 在2009年岁尾,我有幸参加了由南京市书法家协会主办的“请循其本——古代书法创作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近年来,我常回国参加学术研讨会,和其他一些学术会议相比,这次会议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会议规模大、时间长。从报到至会议结束,前后历时5天。但是,我们参加会议的人一点不觉得长。这是因为会议的内容丰富,除了学术讨论外,还安排参观了南朝的石刻艺术,南京博物院的书画收藏,以及参加这次会议的学者创作的书法作品的展览会。会议期间的三场专题演讲都很精彩,与会代表提交的论文质量高。讨论时,与会学者和听众都非常投入,会下同道们还有许多的时间进行交流,所以5天时间不知不觉地很快过去了,大家都觉得过得非常充实。   第二个特点是,这次会议同时举办了与会学者的书法展。为什么要举办一个书法展览呢?有两个原因:其一,在中国古代,书法研究者都是书法家,这成为了中国艺术研究的一个优良传统。但是,由于近年来学科的分化越来越细,开始出现了创作和研究分离的趋势。中国书法是一门非常抽象的艺术,研究者若能挥毫,对它的艺术语言的掌握就比较容易,分析就容易深入贴切。其二,近年来引入其他学科的方法来研究书法的情况越来越多,对和书法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的关注也更为普遍,这样做固然对推进书学的研究都是有益的,但是,有时也可能会带来另一个后果,即对书法艺术本身的关注反而比较少了。所以,在围绕着古代书法的创作展开学术研究的同时,举办一个由研究者创作的书法展,就是希望人们在研究书法时,始终把书法的创作和欣赏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不要忘其本。   第三个特点是,这次会议邀请了一些业余从事书法研究的学者。比如说,四川省通信管理局的贺宏亮、成都中医药大学的王家葵、辽宁工业大学的韩浩忠等。我以为这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当代学术日益显现出工业化的倾向。没有与书法研究相关的学位,进不了高校,这就意味着,这些业余从事研究的人们很难申请到各种项目和研究基金。但是,业余研究者是出于对书法艺术的热爱才进入这个领域的。在学术腐败日甚一日的今天,他们的研究动机相对比较纯,通常没有很强的功利心,对自己所研究的问题也往往比较专注。对他们而言,没有学术的截止期,因为他们不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发表一定数量的书法论文来提职称。而且他们还常常可能有不同于专业研究者的视野。以我所了解的王家葵和贺宏亮,读书均极广,思维敏锐,学术素质都很好。而邀请业余的书学研究学者来南京参加这次会议,体现出来的是学术上的公平,亦即,邀请学者时,不看学历,不问职称,只以学术能力为衡量标准。中国地大物博,人才很多,南京会议邀请业余学者参加会议并宣读论文,正能够在书学界提倡公平的学术观,同时也能鼓励和吸引各方面的人才加入到书学研究的领域中来。   虽然说国内举办大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已经多年了,但是,在如何提高学术会议的质量方面,我以为还是有改进的空间的。比如说,这次南京会议给每位提交论文的作者20分钟的时间来宣读论文,这应该说是比较充裕的。况且,会议已经印出了所有参加会议的论文。在这种情况下,提交论文的人们应该把自己论文最重要的部分扼要地介绍给听众,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介绍自己为何关注这个问题,如何收集资料,如何切入这个问题的。但是,有些与会者似乎经验不足,以通论的方式来宣读自己的论文,结果在演讲时间都快用完时,才刚刚进入论文的主要部分。类似的问题同样存在于评论中。在评论论文时,应该尽量避免一些枝节问题,抓住最主要的问题来予以评说,并提出一些可能引导听众在提问阶段能够积极参与的问题。上述问题,还反映出有些作者喜欢在一篇论文中,把各方面的问题都讲清楚。这样做,不但论文的主要观点不容易突出,而且常常因为时间不够未能予以充分地发挥。所以,提交学术会议的论文,最好不是综述性的论文。宣读论文时,也要抓住最主要的部分予以充分地阐发。   我本人在这次会议中,本来是作为一组论文的评论人,由于吉林大学的丛文俊教授未能赴会,我担任了两组论文的评论。我在评论胡新群、陈志平、梁寒云、金丹这组论文时,指出这4位代表的论文写作本身都比较成功,并借此机会专门强调了学术论文写作本身的重要性。学术论文的写作问题我在2009年7月苏州举办的中国书法史讲坛上就讲过。我之所以在这次会议上再次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近年来读过的不讲究写作的论文实在太多。由于有很多年轻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前来参加会议,我专门提到了对自己的文字要抱有负责的态度,要养成反复修改一篇论文的习惯。我本人的论文通常都是修改了五遍甚至十遍以上才拿出去发表的。而修改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写作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反复思考、理清思路、用最为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   近些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国内各类大型的学术会议越来越多了。但是,无论是我本人在会场上的直接感受,还是会后和同道们的私下议论,都使我相信,这次南京书协举办的学术研讨会是极为成功的。这次会议能够成功地举办,除了得到南京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外,会议的筹办人曾专程赶到苏州,向已经多次成功地举办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苏州书法家协会取经,这种见贤思齐的态度是这次会议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江苏省,一些地方书法家协会已经形成了一种讲求学术研究、推动学术研究的风气。这在学术腐败相当严重的今天,不但难能可贵,也是令人欣慰的。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07级研究生潘娜畅谈赴美 参加学术会议感想 来源:教育学院 作者:黄诗雪 发布时间:2009-3-16 2008年12月,我院07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生潘娜应邀参加了美国夏威夷州檀香山市举行的美国高校教育年会。这是专门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和高校教育研究者举行的专业学术会议。来自世界各地多所著名高校的学者们作了大会发言,主要围绕课程、教育方法及体系、高等教育伦理、教育管理等多个主题进行探讨和交流。 会议期间,潘娜同学参观了地处檀香山市的夏威夷大学。这是一所公立大学,始建于1907年,共有17,000余名学生,1044位全职教师,94位兼职教师;87%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其中,潘娜所参观的曼欧亚分校是一所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性大学,是夏威夷大学系统的旗舰校区,拥有该校最大规模和最先进的教学设施。据美国“高等教育编年史”记载,夏威夷大学的自然科学在41所顶尖级美、英、德、加研究学院中排名16位,学术声誉很高,尤其是热带科学、基础科学及亚太地区大众健康等研究非常突出。 在为期一周的访问生活中,潘娜同学不仅在国际级的学术会议中获得了许多知识和经验,还亲身体验了美国特有的教育方式,获益匪浅,感触良多: 1、自由、民主的学习生活方式 夏威夷大学的管理充满着国家文化的色彩——自由、民主。学生每天的课堂时间不多,课余时间全部自由支配。大部分的学生会参加1-2个社团活动,或去图书馆、实验室等搜集课堂需要的资料。学生管理办公室并没有班主任、辅导员这些职务,只有几名秘书负责处理学生的相关事宜。大多数学生穿着随便,有些学生甚至穿着舒适的拖鞋去教室上课。在夏威夷大学,不仅管理方式自由,学生的学习理念也极其自主。任何课程的课堂中,学生都会被要求做至少一次的课堂报告或实践研究,并且所有内容必须自主完成。 虽然管理较为随意,但校方对学生成绩的要求却极为严格。课堂测验、实践研究、论文答辩等每个环节,都有大量学生因不合格而延迟毕业,这就是所谓美国大学的“宽进严出”。 2、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美国的高等教育也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以高校教育年会为例,大会中提交的所有论文都具有一种普遍的研究倾向,即以学生和教师在教育中所表现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具有很高的实用性,而非“为研究而研究”或“为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