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3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doc

上传人:荣*** 文档编号:2685204 上传时间:2020-04-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3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3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3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3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doc(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后限时集训(十三)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8洛阳模拟)某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完善的农艺体系。该体系的形成()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促进了传统经济发展C具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制B材料叙述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农艺体系,并未涉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精耕细作的模式,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仅仅反映了当时的精耕细作的经营模式,并未体现自给自足的特点,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经营模式并不会抑制大土地所有制,故D项错误。2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

2、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地点铁器物种类四川绵阳斧、锸、锛四川荥经铁锄、曲炳刀、削刀重庆巫山铁犁铧、长钎形器、铁削重庆涪陵铁斧、铁锯、刻刀重庆云阳铁削、铁锄A.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C通过表格内容不难看出,铁器于东汉末年在西南地区的分布已经比较广泛,故C项正确;一分史料说一分话,铁器的分布和存在并不能证明A、B、D三项。3(2018湛江模拟)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面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乎都是两汉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B先进的耕作方式主要分布在南方

3、C北方小农经济发展停滞D地方割据不利于农业技术的交流C国家分裂时期,为保证战争需要,政府重视耕战,故A项错误;由于分裂,北魏贾思勰不能对南方农业有深入了解,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说明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没有多少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技术的交流问题,故D项错误。4(2019四川成都摸底)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给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C根据材料提

4、到“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给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也用于商品交换和缴纳赋税,故C项正确。5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上述现象()A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出现B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C标志新的社会制度诞生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产生B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并未分析其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旧的奴隶主贵族逐渐衰落,新兴的地主阶层发展壮大,故B项正确;

5、材料仅仅反映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并未体现标志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故C项错误;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并未抑制大土地所有者的产生,故D项错误。6(2018济南二模)下表取自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前157前141在位)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康簿(土地、赋税等情况记录簿)。据此可知,当时该地()户数口数成丁男女数耕地总数每户最多与最少田亩数 25户105口69口617亩54亩、8亩 A.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B地主田庄经济繁荣C自耕小农经济盛行D土地租佃现象普遍C材料反映了郑里户口和耕地数量,无法体现精耕细作,故A项错误;根据表中每户最多田亩数为54亩可知当时耕地分配较为均匀,并未形成田庄

6、经济,故B项错误;根据表中每户最多耕地54亩与最少耕地8亩可知当时该地每户都拥有一定数量的耕地,自耕小农经济盛行,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土地租佃现象,故D项错误。7某学者指出:到了宋朝“由唐朝中叶以前的门阀士族、均田户、部曲、奴客、贱民、番匠、奴婢等旧的社会阶级结构,转变为宋朝的官僚地主和佃客、乡村上户、乡村下户、差雇匠、和雇匠、人力、女使等新的社会阶级结构”。这一变化说明()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B社会生产关系出现了调整C租佃生产关系开始形成 D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质变B材料“由唐朝中叶以前的门阀士族奴婢等旧的社会阶级结构,转变为宋朝的官僚地主和佃客人力、女使等新的社会阶级结构”,表明社会生

7、产关系出现了调整,B项正确;A项与题中时间信息不对应,排除;租佃关系在此之前已出现,C项错误,排除;宋代雇佣关系还处于量变时期而不是质变时期,D项错误,排除。8(2019皖中名校联考)明代,江南的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一带,农家栽桑、养蚕、缫丝、织绢、纺纱、织布等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作物的农家正业,出现了蚕桑压倒稻作、棉作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反映出当时()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的影响力上升B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兴起C商品经济发展助推经济结构调整D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出现C材料“蚕桑压倒稻作、棉作压倒稻作”反映了明朝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说明农村经济结构发生调整,这源于明朝商品经

8、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东南沿海经济结构的变化,不是经济社会的影响力上升,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当时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的现象,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的形成,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故D项错误。9汉代各地都市中的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机构称“市”或“亭”,而在汉代一些平民墓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市”“亭”等戳记,且离产地较远。这说明汉代()A跨区域长途贩运已经有明显发展B民间工商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C官营手工业从事一定的商品生产D墓葬中存在突破身份等级的趋向C跨区域长途贩运发展较快是在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民间手工业,故B项错误;平民墓葬中

9、出土的漆、陶器上有“市”“亭”等戳记,表明市场上出售的产品部分出自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作坊和商业机构,说明官营手工业从事一定的商品生产,故C项正确;贵族和平民在汉代不可能破除身份等级,故D项错误。10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据文献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这表明()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A材料中提到唐代白瓷烧制过程中的某项具体方法,即利用磁石的吸附功能,减少釉水中含有的铁屑,即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故A项正确。

10、材料中没有提到南方的青瓷,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在世界的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叙述白瓷的烧制过程,不能体现中国古代科技的广泛应用,故D项错误。11(2019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松江府志(松江府,今上海苏州河以南地区)记载明人诗云:“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材料能够反映的信息是明朝()A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B棉纺织业“纺”和“织”出现分离C江南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黄道婆推广了棉纺织技术B材料没有提到白银,并且白银早在明代之前就已经成为流通货币,故A项错误;根据“街头多卖木棉纱”可知棉纺织业“纺”和“织”出现分离,故B项正确;自然经济

11、逐渐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C项错误;元代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故D项错误。12(2018淄博二模)明初,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因为不堪官府奴役,经常怠工、逃亡。嘉靖年间,政府允许工匠以银代役,每人每年四钱五分,称“匠班银”。这一变化反映了()A工匠对官府人身依附削弱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雇佣关系逐步普及A“以银代役”反映工匠的人身束缚降低,故A项正确;B、C两项题干中未体现;这种关系不是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的漫长历程。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

12、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据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历史)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陈文华农具发展史材料三从汉至明清甚至近代,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虽处在进步中,但一直变化幅度不大。具体而言,犁和铧无论

13、在形制、种类还是质地上改进都比较大,但就主要耕作形式而论,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1)结合材料一,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体现生产力发展的史实,简述其对生产方式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3)指出材料三中这一耕作形式“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问,生产力发展的史实可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变革进步中总结,影响从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方面来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中省略号分层,依时间发展顺序概括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地理范围的变化,进而总结其特点。第(3)问,从中国小农经济的农业特点上去分析原因。答案(1)史实:

14、铁犁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影响:集体劳作发展为个体农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2)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3)原因: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发展。 14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

15、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材料二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6、?为什么?解析第(1)问,根据“绵延千年,盛烧不绝”“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种类繁多”和“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概括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其“影响”从制瓷技术、商业和城市、中外经济交流方面思考。第(2)问“特点”据“其民繁富,甲于一省”“(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归纳;“根本性的变化”不能反映,从自然经济地位来说明。答案(1)特征: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产品种类繁多;走向世界。影响:推动了制瓷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2)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民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不能说明。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