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6787221 上传时间:2022-07-19 格式:PPT 页数:210 大小:4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0页
《大学语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ppt(2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诗诗 歌歌氓氓 (诗经诗经)饮酒饮酒(其五)(陶渊明)(其五)(陶渊明) 山居秋暝山居秋暝(王维)(王维)行路难行路难(其一)(李白)(其一)(李白)登高登高 (杜甫)(杜甫)一句话一句话 (闻一多)(闻一多) 词词虞美人虞美人 (李煜)(李煜)八声甘州八声甘州 (柳永)(柳永)声声慢声声慢(李清照)(李清照) 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苏轼)(苏轼) 摸鱼儿摸鱼儿 (辛弃疾)(辛弃疾) 曲曲天净沙天净沙. .秋思秋思(马志远)(马志远) 赋赋前赤壁赋前赤壁赋(苏轼)(苏轼)学学 习习 篇篇 目目 氓氓 诗经诗经 本篇是一首叙事诗。同时又将抒情与叙事紧密结本篇是一首叙事诗。同时又将抒情与叙事紧密结合

2、。通过比兴手法、对比方法,塑造了一个具有合。通过比兴手法、对比方法,塑造了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女主人公,再现了春秋时期下层妇女鲜明个性的女主人公,再现了春秋时期下层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和控诉了那个历史时代社会制的悲惨命运,揭露和控诉了那个历史时代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度的不合理。语言知识:语言知识: 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文学知识:文学知识: 了解了解诗经诗经的内容、精华所在、表现形式的特点及基本艺术手法;的内容、精华所在、表现形式的特点及基本艺术手法; 识记

3、这是一首选自识记这是一首选自诗经诗经 卫风卫风的叙事诗、的叙事诗、“弃妇诗弃妇诗”;课文阅读分析:课文阅读分析:理请这首诗的基本情节和叙事层次;概括这首诗的主旨;理请这首诗的基本情节和叙事层次;概括这首诗的主旨;分别概括女主人公和分别概括女主人公和“氓氓”的性格特征;的性格特征;理解这首诗塑造人物形象所用的对比手法,联系课文有关诗句进行分析;理解这首诗塑造人物形象所用的对比手法,联系课文有关诗句进行分析;指出这首诗中运用指出这首诗中运用“赋赋”、“比比”、“兴兴”的语句,分别说明其表达作的语句,分别说明其表达作用。用。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教学导航教学导航关于关于诗经诗经文体文体/背景背景重难点字词

4、句理解重难点字词句理解主题主题层次结构层次结构艺术特色艺术特色推荐扩展阅读推荐扩展阅读关于关于诗经诗经1 1 诗经诗经是我国是我国最早最早的一部的一部诗歌总集诗歌总集,包括从,包括从西周初年西周初年(约公元前(约公元前1111世纪)至世纪)至春秋中叶春秋中叶(约前(约前6 6世纪)大约世纪)大约500500年间的年间的305305篇作品。篇作品。 诗经诗经原称原称诗诗或或诗三百诗三百,后被儒家尊为经典,后被儒家尊为经典,故称故称诗经诗经。 诗经诗经从内容上分从内容上分“风风”、“雅雅”、“颂颂”三个部分。三个部分。“风风”又称又称“国风国风”,是地方乐曲,有,是地方乐曲,有十五国风十五国风,共

5、,共160160篇,篇,其中大多上民歌。其中大多上民歌。 “ “雅雅”分分“大雅大雅”和和“小雅小雅”,是产生于,是产生于王都附近的诗,大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共王都附近的诗,大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共105105篇。篇。“颂颂”有有周颂周颂、鲁颂鲁颂、商颂商颂,共,共4040篇,是祭祀时的乐歌,篇,是祭祀时的乐歌,计计4040篇。篇。诗经诗经中十五国风的大部和小雅中一部分作品,中十五国风的大部和小雅中一部分作品,都都是普通劳动人民所作,比较真实,多方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是普通劳动人民所作,比较真实,多方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是会的生活,是诗经诗经中的中的精华所在精华所在。 关于关于诗

6、经诗经2 2 在在表现形式上表现形式上,诗经诗经以以四言为主四言为主,常用,常用重章叠句重章叠句,起着充分抒情达意的作用,有一种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起着充分抒情达意的作用,有一种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赋、比、兴赋、比、兴是是诗经诗经的的基本艺术表现手法基本艺术表现手法,对后世,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影响。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赋,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朱熹语),即描写景物(朱熹语),即描写景物时用白描,叙事时直接陈述,抒情时直抒胸臆。时用白描,叙事时直接陈述,抒情时直抒胸臆。 比,比,“以他物比此物也以他物比此物也”(朱熹),即比喻和比拟。(朱熹),即比喻和比拟。 兴,也叫起兴。

7、兴,也叫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也就是由歌咏眼前景物从而联想咏及其他物。一般用于诗歌就是由歌咏眼前景物从而联想咏及其他物。一般用于诗歌开头,也可用于中间部分。开头,也可用于中间部分。文体文体/背景背景 氓氓是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首民歌春秋时期卫国的一首民歌。是。是叙事诗叙事诗、四言四言诗诗、弃妇诗弃妇诗。 卫本是西周时代武王之康叔的封地,原先建都于河南卫本是西周时代武王之康叔的封地,原先建都于河南朝歌一带(今河南淇县),紧傍淇水。春秋初,封建的朝歌一带(今河南淇县),紧傍淇水。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

8、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由。氓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gui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

9、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语言知识语言知识1 1 1.1.氓氓(mng)(mng)之蚩蚩之蚩蚩(ch)(ch) 氓:指一个男子。蚩蚩:同氓:指一个男子。蚩蚩:同“嗤嗤嗤嗤”,嬉笑的样子。,嬉笑的样子。 2.2.来即我谋来即我谋 “ “即即”作动词,走近、靠近的意

10、思,与作动词,走近、靠近的意思,与“就就”同义,但不同义,但不是是“就是就是”,“即我即我”是走近我、找我的意思。现代汉语是走近我、找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中“若即若离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可望而不可即”等仍有这个意思。等仍有这个意思。 3.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将将”(qingqing),请的意思(方言)。),请的意思(方言)。“秋以为期秋以为期”即即“以秋为期以秋为期”,古汉语中,介词,古汉语中,介词“以以”的宾语常可前置用的宾语常可前置用以强调,成语中以强调,成语中“一以当十一以当十”、“夜以继日夜以继日”同此用法。同此用法。 语言知识语言知识2 2 4.4.

11、乘彼乘彼guigui垣垣 乘乘, ,登上。登上。 5.5.以我贿迁以我贿迁 贿,指财物,诗中指陪嫁之物,没有贿,指财物,诗中指陪嫁之物,没有“贿赂之意贿赂之意”。 6.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 “之之”结构助词,隔开主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隔开主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其其”,时间副词,时间副词,将要。将要。 7.7.于于(x)(x)嗟嗟(ju)(ju)鸠兮鸠兮 于嗟:同于嗟:同“吁嗟吁嗟”,感叹词,鸠:鸟名,这里用鸠鸟不可贪食桑葚来,感叹词,鸠:鸟名,这里用鸠鸟不可贪食桑葚来比喻女子不可为爱情所迷。比喻女子不可为爱情所迷。 8.8.犹可说(犹可说(tutu)也)

12、也 说:通说:通“脱脱”,解脱。,解脱。 语言知识语言知识3 3 9.9.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两个两个“也也”均在主均在主语后面表示停顿。语后面表示停顿。“贰贰”、“二三二三”均作使动,使自己的德行出差错,均作使动,使自己的德行出差错,前后不一的意思。前后不一的意思。“极极”,本意屋脊,引申为准则。,本意屋脊,引申为准则。 10.10.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叶一凋零,就会枯黄掉下。这里以桑叶桑叶一凋零,就会枯黄掉下。这里以桑叶黄落来比喻女子颜色衰老。黄落来比喻女子颜色衰老。 11.1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淇则有岸,隰则

13、有泮 隰:低湿之地。泮:通隰:低湿之地。泮:通“畔畔”,边。这两句用淇水有岸,低湿之地有边,边。这两句用淇水有岸,低湿之地有边来反喻自己的愁思无限。来反喻自己的愁思无限。 12.12.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两句意思完全相同,只是结构不同。前一两句意思完全相同,只是结构不同。前一句用的是一般句式,后一句用的是宾语前置句式,句用的是一般句式,后一句用的是宾语前置句式,“是是”,代词,复指,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前置的宾语。主题主题 这是一首弃妇的怨诗,诗中诉说了她与氓这是一首弃妇的怨诗,诗中诉说了她与氓恋爱、结婚到受虐待,被遗弃的全过程,抒发了恋爱、结婚到受虐待,被遗弃的全过程,抒发

14、了胸中郁积的怨愤。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反映了胸中郁积的怨愤。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春秋时期男尊女卑、夫妻地位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春秋时期男尊女卑、夫妻地位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的婚姻制度下广大妇女受欺凌损害的反映了当时的婚姻制度下广大妇女受欺凌损害的悲惨命运。悲惨命运。层次结构层次结构全诗共六章,每章各十句。全诗共六章,每章各十句。第一章:第一章:(恋爱)(恋爱)-叙述与氓的初恋和订婚。叙述与氓的初恋和订婚。第二章:第二章:(结婚)(结婚)-女主人公对氓的相思和待嫁心情。女主人公对氓的相思和待嫁心情。第三章:第三章:(教训)(教训)-女主人公抒发自己轻意嫁氓,终遭遗弃的悔恨。女主人公抒

15、发自己轻意嫁氓,终遭遗弃的悔恨。 第四章:第四章:(被遗弃)(被遗弃)-追忆婚后的清贫及自己被弃回娘家时的凄惨情追忆婚后的清贫及自己被弃回娘家时的凄惨情景,遣责氓始乱终弃,景,遣责氓始乱终弃,“二三其德二三其德”的恶劣行径。的恶劣行径。 第五章:第五章:(受虐待)(受虐待)-进一步回想婚后日夜操劳却遭氓的虐待。进一步回想婚后日夜操劳却遭氓的虐待。 第六章:第六章:(决绝)(决绝)-女主人公被遗弃后的复杂心情和最后决绝的态度。女主人公被遗弃后的复杂心情和最后决绝的态度。写作特色写作特色1 一、人物形象鲜明有性格特征一、人物形象鲜明有性格特征 女主人公女主人公是个真诚、善良、勤劳而忠贞的女子。她向

16、往而追是个真诚、善良、勤劳而忠贞的女子。她向往而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她被氓的虚情假意迷惑,私下许身给氓,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她被氓的虚情假意迷惑,私下许身给氓,表现了她的轻率。也说明了她的大胆果断;她订婚后对氓真诚思恋,表现了她的轻率。也说明了她的大胆果断;她订婚后对氓真诚思恋,婚后辛勤操劳家业,即使氓对她打骂凌辱,仍不变初衷,一如既往婚后辛勤操劳家业,即使氓对她打骂凌辱,仍不变初衷,一如既往地爱氓,只到被遗弃,赶出家门时,才如梦初醒,毅然与氓一刀两地爱氓,只到被遗弃,赶出家门时,才如梦初醒,毅然与氓一刀两断,愤怒地指责、控诉氓的卑劣行径,这是她不甘屈辱,不愿受命断,愤怒地指责、控诉氓的

17、卑劣行径,这是她不甘屈辱,不愿受命运摆布的一种抗争,展现出她性格中理智、坚毅果敢的一面。运摆布的一种抗争,展现出她性格中理智、坚毅果敢的一面。 氓氓是一个卑劣无耻、虚伪凶狠的负心汉,他先用假意的殷勤、是一个卑劣无耻、虚伪凶狠的负心汉,他先用假意的殷勤、誓言、占卜等手段,蒙骗女主人公的爱情和财产。婚后,便撕去面誓言、占卜等手段,蒙骗女主人公的爱情和财产。婚后,便撕去面纱,奴役、打骂妻子,随着女子的年长色衰,将她一脚踢出家门。纱,奴役、打骂妻子,随着女子的年长色衰,将她一脚踢出家门。 写作特色写作特色2二、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二、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1.1.用女主人公与氓的对比。用女主人公与

18、氓的对比。 对比的焦点是双方对对方的不同态度,两个人物的真假、善恶、对比的焦点是双方对对方的不同态度,两个人物的真假、善恶、美丑,正是在这对比中显示出彼此的强烈反差。美丑,正是在这对比中显示出彼此的强烈反差。 2.2.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对比。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对比。 氓的言行,以结婚为界,表现为氓的言行,以结婚为界,表现为“信誓旦旦信誓旦旦”与与“至于暴矣至于暴矣”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通过前后对比,互相映照,揭露其虚伪凶狠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通过前后对比,互相映照,揭露其虚伪凶狠的本质。的本质。 女主人公则以她被休弃为界,也有着明显的转折变化,她由单纯、女主人公则以她被休弃为界

19、,也有着明显的转折变化,她由单纯、天真、热诚而略带几分软弱,转变为成熟、冷静、理智而坚强。这天真、热诚而略带几分软弱,转变为成熟、冷静、理智而坚强。这一转变不仅使人物形象更丰满,而且还显示出生活环境与人物性格一转变不仅使人物形象更丰满,而且还显示出生活环境与人物性格之间的辩证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写作特色写作特色3 三、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三、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赋赋这首诗里,除这首诗里,除“桑之未落桑之未落无食桑葚无食桑葚”、“桑之落矣桑之落矣其黄而其黄而陨。陨。”及及“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几句外,全是用赋的手法,使人如同面几句外,全是用赋的手法,使人如同面对主人公,亲耻

20、聆听她的倾诉,感受她的喜怒哀乐。对主人公,亲耻聆听她的倾诉,感受她的喜怒哀乐。 比比“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用桑叶的茂盛暗喻女子年轻貌美用桑叶的茂盛暗喻女子年轻貌美 。“桑之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落矣,其黄而陨”用桑叶黄落暗喻女子年老色衰。用桑叶黄落暗喻女子年老色衰。“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喻自己的愁思无尽。反喻自己的愁思无尽。 兴兴诗中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与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既是比两句既是比喻也是兴,意在引起下文,是喻也是兴,意在引起下文,是比兴两法同时兼用比兴两法同时兼用。从诗中。从诗中“抱而贸丝抱而贸丝”的

21、的叙述来看,女主人公可能是一个以缫丝为业的农家女子,家园周围,种有叙述来看,女主人公可能是一个以缫丝为业的农家女子,家园周围,种有桑树,因而咏及桑叶,既是用她熟悉的自然景况来比喻爱情的盛哀,又是桑树,因而咏及桑叶,既是用她熟悉的自然景况来比喻爱情的盛哀,又是见物起兴,触类联想,引发自己的悲伤和感叹。见物起兴,触类联想,引发自己的悲伤和感叹。 推荐扩展阅读推荐扩展阅读小议诗经小议诗经 (以上内容见平台或光盘该课课件)(以上内容见平台或光盘该课课件)饮酒(其五)饮酒(其五)(陶渊明)(陶渊明)语言知识:语言知识: 读懂诗意,辨识、说明诗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读懂诗意,辨识、说明诗中出现的文言实

22、词的含义和用法。法。文学知识:文学知识: 了解古代文学家陶渊明。了解古代文学家陶渊明。课文阅读分析:课文阅读分析:概括这首诗的主旨;概括这首诗的主旨;对诗中写景句子所体现的思想意蕴,进行简要分析;对诗中写景句子所体现的思想意蕴,进行简要分析;对对“悠然见南山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的妙处,作出概括说明;一句中见字的妙处,作出概括说明;背诵这首诗。背诵这首诗。学习要求学习要求教学导航教学导航v作者简介作者简介v题解题解v重难点字词理解重难点字词理解v主旨主旨v层次内容分析层次内容分析v艺术特色艺术特色v重难点问题重难点问题v推荐扩展阅读推荐扩展阅读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

23、今江西九江)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青壮年时,曾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先后做过一些人,青壮年时,曾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先后做过一些小官,因厌恶官场黑暗、腐败,又不愿侍奉权贵,于小官,因厌恶官场黑暗、腐败,又不愿侍奉权贵,于4141岁时弃官归田,一直过着岁时弃官归田,一直过着“躬耕自资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有诗陶渊明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有诗160160多首,多首,(桃花源记桃花源记、咏荆轲咏荆轲、归园田居归园田居)辞赋散)辞赋散文等十多篇(文等十多篇(归去来辞归去来辞、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传),他的),他的诗可分为两类:诗可分为两类

24、:咏怀诗咏怀诗和和田园诗田园诗。题解题解 本篇选自陶渊明本篇选自陶渊明饮酒饮酒组诗(组诗(2020首)中首)中第五首,题为饮酒,实为借酒以抒怀。第五首,题为饮酒,实为借酒以抒怀。 饮饮 酒(其五)酒(其五) 陶渊明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语言知识语言知识 结庐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是居住的意思。建造住宅,这里是居住的意思。 尔尔这样,如此。这样,如此。 心远心远心志高远。心志高远。 山气山气山中景象、气息。山中景象、气息。 夕夕傍晚傍晚主旨主旨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弃官归田弃

25、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情趣。流露出作者。流露出作者乐于归田乐于归田,陶醉自然陶醉自然的心态。既反的心态。既反映了厌弃世俗、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可取一面,也映了厌弃世俗、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可取一面,也流露出作者躲避矛盾、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消极情流露出作者躲避矛盾、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绪。层次结构层次结构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 一(前四句)陈述一(前四句)陈述“心远地自编心远地自编”的道理,强调归隐之要的道理,强调归隐之要在于心灵高远而不在隐居偏僻之地。在于心灵高远而不在隐居偏僻之地。 二(后六句),写隐居乐趣,重在表达彻悟人生真谛后的二(后

26、六句),写隐居乐趣,重在表达彻悟人生真谛后的愉悦愉悦 1(51(5、6 6两句两句) ) 既是写景,又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陶醉。既是写景,又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陶醉。 2(72(7、8 8两句两句) )写山间傍晚的景象。写山间傍晚的景象。 3(93(9、1010两句两句) )说理、抒情,体味出富于哲理的说理、抒情,体味出富于哲理的“真意真意”。 (“菊菊”、“飞鸟飞鸟”表现了诗人坚定孤高的品格和爱好自表现了诗人坚定孤高的品格和爱好自由的感情)由的感情)写作特色写作特色1 1一、情、景、理浑然交融一、情、景、理浑然交融 1.1.前四句主要阐述前四句主要阐述“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道理,但其中也不会写

27、客观之景与抒道理,但其中也不会写客观之景与抒主观之情,在景与理结合的背后包含了作者乐于隐居的一往深情:主观之情,在景与理结合的背后包含了作者乐于隐居的一往深情:这里的这里的“景景”是个大环境是个大环境“结庐在人境结庐在人境”,“情情”是超尘脱俗是超尘脱俗的心理感觉的心理感觉“而无车马喧而无车马喧”,诗人引人注目地刻画了看似矛盾,诗人引人注目地刻画了看似矛盾的环境与心态,让读者领略的环境与心态,让读者领略“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的道理。的道理。 2.“2.“采菊在篱下采菊在篱下”四句既是写景,又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陶醉。四句既是写景,又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陶醉。“欲辩欲辩已忘言已忘言”是一句富含哲理

28、意味的话,也包含了作者对人生真谛的深是一句富含哲理意味的话,也包含了作者对人生真谛的深情,是直接抒情,把作者的喜悦推到极致。情,是直接抒情,把作者的喜悦推到极致。 通观全诗,不仅情、景、理俱到,而且景中包含情,情中见理,理贯通观全诗,不仅情、景、理俱到,而且景中包含情,情中见理,理贯全篇。情、景、理融为一体。全篇。情、景、理融为一体。 二、语言平淡质朴,不假雕饰,富有理趣。二、语言平淡质朴,不假雕饰,富有理趣。 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都显得平易流畅、明白如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都显得平易流畅、明白如话,然而却蕴含极丰富的内容,最后两句,也如口话,然而却蕴含极丰富的内容,最后两句,也如口语一般通络,似与

29、读者谈心,语一般通络,似与读者谈心,“真意真意”究竟是什么,究竟是什么,韵味隽永,言已尽而意无穷。韵味隽永,言已尽而意无穷。 写作特色写作特色2 2重难点问题重难点问题一、对诗中一、对诗中“真意真意”的理解:的理解: 就字面意义而言是就字面意义而言是“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实际所描的是作者乐于隐居、陶醉自,实际所描的是作者乐于隐居、陶醉自然、洁身自好。然、洁身自好。 二、品评二、品评“采菊在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在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的“见见”字的妙处:字的妙处: “采菊在篱下采菊在篱下”两句把诗人的心境与环境融为一体,是本诗名句,被后人两句把诗人的心境与环境融为一体,是本诗名句,被后人评为评

30、为“心与境合心与境合”。当诗人采菊于篱下时,偶一抬头见到南山,山上的气。当诗人采菊于篱下时,偶一抬头见到南山,山上的气息非常可爱,飞鸟结伴而还,环境优美而宁静,与诗人乐于隐居而悠然自息非常可爱,飞鸟结伴而还,环境优美而宁静,与诗人乐于隐居而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吻合。得的心境相吻合。 “ “见见”字似信手拈来,不费气,其实从中可看出作者字似信手拈来,不费气,其实从中可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夫。这个炼字的功夫。这个“见见”字把字把“悠然自得悠然自得”的诗人的视线无意中与南山相的诗人的视线无意中与南山相接的情状,不动声色而又极其传神地表现出来,若改作接的情状,不动声色而又极其传神地表现出来,若改作“望望”字,

31、整个气字,整个气氛就被破坏,以至氛就被破坏,以至“悠然悠然”之态荡然无存。之态荡然无存。 推荐扩展阅读推荐扩展阅读 陶渊明陶渊明- -人生的爱好者人生的爱好者(林语堂)(林语堂) 意与境会,妙合自然(陶渊明意与境会,妙合自然(陶渊明饮酒饮酒之五欣赏)之五欣赏)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读陶渊明读陶渊明饮酒饮酒有感有感(以上内容见平台或光盘该课课件)(以上内容见平台或光盘该课课件) 山居秋暝山居秋暝 王维王维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描绘了秋天傍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描绘了秋天傍晚雨后的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晚雨后的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通过动静相衬通过

32、动静相衬,表示了诗人隐居山中的意愿,体表示了诗人隐居山中的意愿,体现出洁身自好、不同流俗的思想情趣。其中也有现出洁身自好、不同流俗的思想情趣。其中也有躲避现实的消极思想。躲避现实的消极思想。学习要求学习要求语言知识:语言知识: 读懂诗意,辨识、说明诗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读懂诗意,辨识、说明诗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用法。文学知识:文学知识: 了解诗人王维;识记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山水诗。了解诗人王维;识记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山水诗。课文阅读分析:课文阅读分析:找出诗中景物描写部分,划分其写景层次。找出诗中景物描写部分,划分其写景层次。分析诗中写景动静相衬的特色。分析诗中写景动静相衬的特色

33、。教学导航教学导航v作者简介作者简介v题解题解v重难点字词句理解重难点字词句理解v主旨主旨v内容分析内容分析v艺术特色艺术特色v重难点问题重难点问题v推荐扩展阅读推荐扩展阅读作者简介作者简介1 王维(王维(701-761701-761),字摩洁,山东祁县人,),字摩洁,山东祁县人,盛唐山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王维出身于官宦家庭,早年思想较为积极,希冀在政丞。王维出身于官宦家庭,早年思想较为积极,希冀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治上有所作为。721721年中进士,作大乐丞。年中进士,作大乐丞。734734得到张九龄得到

34、张九龄提拔任右拾遗。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半官半提拔任右拾遗。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半官半隐的生活。先是居住在长安南的终南别业,后迁到蓝田辋隐的生活。先是居住在长安南的终南别业,后迁到蓝田辋以别墅。母之妻死后,尘念日减,以别墅。母之妻死后,尘念日减,“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弹琴赋诗”。并吃斋奉佛,每当。并吃斋奉佛,每当“退朝之后,焚香独坐,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以禅诵为事。”“”“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 王维能书善画,精通音乐,避世隐居之后,其诗王维能书善画,精通音乐,避世隐居之后,其诗主要描写山水田园景色,以

35、寄托远离官场闲适孤寡的主要描写山水田园景色,以寄托远离官场闲适孤寡的情怀。他的诗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的长处,使山水情怀。他的诗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的长处,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他的诗风清新淡雅,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他的诗风清新淡雅,意境恬淡,优美如画,意境恬淡,优美如画,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诗中有诗中有画,画有有诗画,画有有诗”。其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风格清新其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风格清新淡雅,意境幽远。有淡雅,意境幽远。有王右丞集王右丞集。作者简介作者简介2山居秋暝山居秋暝 唐唐 王维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36、上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题解题解 山居秋暝山居秋暝是一篇著名的是一篇著名的山水诗山水诗,五言律诗五言律诗,是诗人隐居辋川时所作。是诗人隐居辋川时所作。 山:指长安城南的终南山。山:指长安城南的终南山。 秋暝:秋天的黄昏。秋暝:秋天的黄昏。 语言知识语言知识 新雨:新雨:刚刚下了一场雨。刚刚下了一场雨。 晚来:晚来:傍晚。傍晚。“来来”语助词。语助词。 秋:秋:呈现现秋天的景象。名作动。呈现现秋天的景象。名作动。 随意:随意:任随。任随。 春芳:春芳:春天的花草。春天的花草。 歇:歇:消逝。消逝

37、。层次内容分析层次内容分析1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颔联、颈联对仗。首句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颔联、颈联对仗。首句不押韵。不押韵。 1 1)首联:描写山间秋暝的整个画面,总体氛围。)首联:描写山间秋暝的整个画面,总体氛围。同时同时点明季节(秋)、时间(薄暮)、气候(雨后)、地点明季节(秋)、时间(薄暮)、气候(雨后)、地点(山中)。点(山中)。 “ “空山空山”点出此物有如世外桃园。因为山中树木繁点出此物有如世外桃园。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一般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一般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首联不仅高度

38、地概括地点明了题目,而是为全诗的景首联不仅高度地概括地点明了题目,而是为全诗的景物描写在时空色调上作了一个总的规定。物描写在时空色调上作了一个总的规定。 2 2)颔联:描写山中夜来景色。)颔联:描写山中夜来景色。 明月升起了,清晖洒进松林,也照着在石上漫流的清山明月升起了,清晖洒进松林,也照着在石上漫流的清山泉。(多么幽静的自然美。)泉。(多么幽静的自然美。) “ “明月明月”上承上承“晚来晚来”,显示出时光之推移;,显示出时光之推移;“清泉清泉”暗应了暗应了“新雨新雨”写出了雨水对山土的滋润,这两句出句写出了雨水对山土的滋润,这两句出句写静态,对句写动态,成为写静态,对句写动态,成为千古名句

39、。千古名句。 层次内容分析层次内容分析2 3 3)颈联:由写景到写人,)颈联:由写景到写人,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喧声笑语,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喧声笑语,原来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冼衣女归来了,荷叶丛中,忽然莲花来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冼衣女归来了,荷叶丛中,忽然莲花摇动,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摇动,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这两句诗,本是这两句诗,本是“浣女归浣女归”而而“竹喧竹喧”,“渔舟下渔舟下”而而“莲动莲动”。如此变换顺序,一为合乎平仄;二欲强调。如此变换顺序,一为合乎平仄;二欲强调“竹竹喧喧”、“莲动莲动”之吸引人;三则使之吸引人;三则使“归归”、“下下”两种

40、动两种动态显示持续不断的意味,为读者之想象留足余地。态显示持续不断的意味,为读者之想象留足余地。4 4)尾联:由写景转为抒情,由外物转到内心,表达诗人的意)尾联:由写景转为抒情,由外物转到内心,表达诗人的意旨,旨,作者反用作者反用楚辞楚辞招隐士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可久留”的语意,表明隐居山中的愿望。的语意,表明隐居山中的愿望。层次内容分析层次内容分析3主旨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秋日傍晚一场新雨过后的山间景色,这首诗描写了秋日傍晚一场新雨过后的山间景色,表现了隐居环境的清然,充分体现了这种环境的优美。表现了隐居环境的清然,充分体现了这种环境的优美。这是诗人的生活追求

41、、审美情趣的流露,表现了自己这是诗人的生活追求、审美情趣的流露,表现了自己超超尘脱俗洁身自好的积极思想尘脱俗洁身自好的积极思想。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既然诗人是那样的高洁,而他在那貌似境烘托。既然诗人是那样的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

42、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决然归隐了。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决然归隐了。艺术特色艺术特色 诗中有画诗中有画 1 1构图上构图上 景物的展示过渡蝉联景物的展示过渡蝉联. . 2 2层次感、动态感、声息感层次感、动态感、声息感 错落有致的章法和变换的句型错落有致的章法和变换的句型. . 3 3体现在语言中体现在语言中 语言语言. . 重难点问题重难点问题1 1、找出诗中的景物描写部分,划分其写景层次、找出诗中的景物描写部分,划分其写景层次 此诗前六句都是写景,此诗前六句都是写景,“明月松间照明月松间照”是第一层,由天空写到地面;是第一层,由天空写到地面;“清泉石上

43、流清泉石上流”是第二层,由高处写到低处;是第二层,由高处写到低处;“竹喧归浣女竹喧归浣女”是第三层,是第三层,由喧声判知浣女结伴归来;由喧声判知浣女结伴归来;“莲动下渔舟莲动下渔舟”是第四层,由莲动推测打渔是第四层,由莲动推测打渔的小船顺流而下。的小船顺流而下。2 2、简要分析诗中写景动静相衬的特色。、简要分析诗中写景动静相衬的特色。颔联第一句是无声的静态,第二句是有声的动态,动静交错,明月与流颔联第一句是无声的静态,第二句是有声的动态,动静交错,明月与流水映辉,松树挺立与山石俯卧,此联是写自然景色。颈联先写岸上的浣水映辉,松树挺立与山石俯卧,此联是写自然景色。颈联先写岸上的浣女孩子,虽闻其声

44、未风其人,次写水中的打渔人,是由莲动面推断渔舟女孩子,虽闻其声未风其人,次写水中的打渔人,是由莲动面推断渔舟将归,此联也是写人的活动,是以动态写静态。诗中描述的景物:明月、将归,此联也是写人的活动,是以动态写静态。诗中描述的景物:明月、劲松、山石、翠竹、荷花都是静物,但通过劲松、山石、翠竹、荷花都是静物,但通过“照、流、归、下照、流、归、下”四个动四个动词显示了动静相衬的特色。词显示了动静相衬的特色。推荐扩展阅读推荐扩展阅读 王维小传王维小传 王维诗集王维诗集 别开生面的秋韵图别开生面的秋韵图王维王维山居秋暝山居秋暝赏析赏析 (以上内容见平台或光盘该课课件)(以上内容见平台或光盘该课课件)行行

45、 路路 难难 -李白 李白是继屈原后的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本诗通李白是继屈原后的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本诗通过细节描写、比兴象征、用典等表现手法再现了诗人因仕过细节描写、比兴象征、用典等表现手法再现了诗人因仕途受阻而苦闷彷徨,但最后又显示出诗人的自信和执着追途受阻而苦闷彷徨,但最后又显示出诗人的自信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求理想的精神。学习要求学习要求语言知识:语言知识: 读懂诗意,辨识、说明诗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读懂诗意,辨识、说明诗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法。文学知识:文学知识: 了解诗人李白;识记这是一首乐府体诗。了解诗人李白;识记这是一首乐府体诗。课文阅读分析:课文

46、阅读分析: 概括这首诗的主旨;体会诗中表现的复杂矛盾的情感内概括这首诗的主旨;体会诗中表现的复杂矛盾的情感内容;容; 理请这首诗的抒情层次;理请这首诗的抒情层次; 说明诗中比兴诗句的象征意义;说明诗中比兴诗句的象征意义; 说明诗中所用历史人物典故的含义。说明诗中所用历史人物典故的含义。教学导航教学导航v作者简介作者简介v题解题解/ /背景背景v主旨主旨v层次内容分析层次内容分析v艺术特色艺术特色v重难点问题重难点问题v推荐扩展阅读推荐扩展阅读作者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诗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天宝(之称。少年抱负宏大。天宝(74

47、2742年)由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和,被迫和,被迫“赐金放还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璘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于当途。 李白是继李白是继屈原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形成了飘逸、奔放、雄飘逸、奔放、雄奇、壮丽奇、壮丽的风格。有的风格。有李太白集

48、李太白集。 行 路 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背景背景/ /题解题解 李白在长安生活前后虽不满两年,却使李白李白在长安生活前后虽不满两年,却使李白认识到朝廷的腐朽黑暗,认识到实现自己理想的艰认识到朝廷的腐朽黑暗,认识到实现自己理想的艰难。离天长安以后,他写了不少诗篇反映英雄失路难。离天长安以后,他写了不少诗篇反映英雄失路的惆怅,这首诗即其中之一。的惆怅,这首诗即其中之一。 行路难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

49、谣,是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是乐府旧题乐府旧题,多写仕途艰难和离别的伤悲。李白于天,多写仕途艰难和离别的伤悲。李白于天宝三年(宝三年(744744)离于长安时,以)离于长安时,以行路难行路难为题写为题写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 , 是一首是一首乐府体诗乐府体诗。主旨主旨 这首诗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

50、、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