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6533503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1、邻里单位 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30004000人。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使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

2、和公共活动中心。 2、居住综合体 :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 居住综合区: 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它有居住与无害工业结合的综合区,有居住与文化、商业服务、行政办公等结合的综合区。 3、居住区用地构成: 4、居住区: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所或自然分界线围合,并与相应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8 居住小区: 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一定的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公共服务设施

3、的居民生活聚居地。 居住组团: 指小区级或居住区级道路分隔,并与一定的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5、结构等级: 二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 三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独立组团结构 6、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布局形态: “中心式”布局形态:将居住空间围绕占主导地位的特定空间要素组合排列,表现了强烈的向心性,并以自然顺畅的环状路网造就了向心的空间布局。 “围合式”布局形态: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 并共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 “轴线式”布局形态:轴线设计手法作为控制城市空间的重要方法,空间轴线 常为线性的道路

4、、绿地、水体等,具有强烈的的聚集性和导向性。 “隐喻式”布局形态:将某种事物作为原型,经过概括、提炼、抽象或建筑与环境的语言,使人产生视觉和心里上的某种联想与领悟,从而增强环境的感染力,构成“意在像外”的升华境界。 “片块式”布局形态:住宅建筑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遵循一定规律排列组合,形成紧密联系的群体。 “集约式”布局形态:集约式布局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依靠科技进步,尽力开发地下空间,使地上、地下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室外空间渗透延伸,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空间流通的集约式整体布局空间。 7、套型的功能空间设计: 套型功能:满足不同户型住户的生活居住需要,功能空间可归纳划分为

5、居住、厨卫、交通及其他三大部分。 套型构成:睡眠、起居、工作、学习、进餐、炊事、便溺、洗浴储藏及户外活动等功能空间 8、 幼儿园: 远离各种污染源,避免交通干扰,日照充足,场地干燥,功能分区合理,创造符合幼儿生理、心理转折的环境空间。 托儿所、幼儿园的服务半径以500m左右为宜 应该有集中绿化园地,并禁止种植有毒、带刺植物 分区明确,避免相互干扰,杂物应与幼儿活动场地隔开,并设专用入口 活动室容纳人数为30人左右,面积为5060平方米,净高2.83.1地面材料宜用保暖,弹性地面,墙面所有转角做成圆角,门窗坚固耐用 除必须设置各班专用活动场地外,还应该有全园公用的室外游戏场地中小学:小学以122

6、4班为宜,中心以1824班规模为宜。 学校服务半径大于500m,中学不大于1000m 建筑面积小学每人5.68.0平方米,中学每人8.19.6平方米 设计要求 平面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满足教学要求 很好的解决朝向、采光、通风、隔声等问题。日照要求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少于2h;教室边长相对和教室与运动场的距离,不应小于25m。 学校主入口不宜开向城镇干道 建筑容积率:小学不大于0.8 中学不大于0.9 存在适当的运动场地:a、课间操:小学每人2.3平方米,中学生 3.3平方米b、篮排球场至少6个班一个c、有条件时,可分设活动场地 d、布置适当田径场地 9、在凯文林奇城市意

7、象一书的观点中指出,道路、边缘、区域、节点、地标等要素有意或无意地构成空间形式的可识别图像。场地、交通、绿化和建筑是空间设计的基本要素。设计过程包含了这四个要素在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内的排列和重组。 10、空间类型 按空间的开敞指向区分:单向开敞空间、线性开敞空间、带性开敞空间 按空间使用特征区分:静态空间、动态空间 按空间界定的质态区分:刚性空间、柔性空间 按空间的领域层次区分: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 开敞空间建筑物围集在周围形成的空间。这种空间具有内向性,式人们聚集和活动的场所单向开敞空间建筑群围合而一面开放的空间。这种空间便于利用风景。由于定向开放空间具有极强的方向性,布

8、置植物配置或地形等景物也必须保持空间的开放性线形开敞空间直线型空间呈长条、狭窄状,在一端或两端开口,人在此空间可见其尽头。这种空间可能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地面标志上,或引向小区标志性建筑物 带状开敞空间由建筑物构成的袋装空间。这种空间在拐角处转入另一小空 间,各个空间时隐时现,空间的方向、大小、景物、视野等随路径变化11、 空间围合 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的比例为2:1或3:1的空间要素限定的外部间是 最舒服的。当分隔空间的墙高低于0.6m时,在视觉上不构成封闭空间的 要素。当墙高达1.8m以上,视线就完全被阻挡,此时的空间会产生封闭 感。两个相邻的建筑物互为90度角时,空间的视线和围合感从敞开的角

9、 落溢出;如果建筑为拐角式,就会增强空间围合感,弯曲的拐角会使视 线滞留在空间内。人的视距与建筑物高度比为2:1,构成半封闭状态空 间。视距与建筑物高度比3:1,构成封闭感最小的空间。当比例为4:1 时,封闭感将完全消失。空间围合根据其平面上围合的程度可分为强围 合、部分围合和弱围合。根据其围合空间比例则也可分为全围合、界限 围合和最小围合。 12、住宅群体空间组合基本形式和特点 行列式:条式单元住宅或联排式住宅楼按一定朝向和间距成排布 置。 构图强烈,规律性强,线性布局有利于服务设施的高效分 布,线路 的连续性可以减少出行距离,并有利于采用高能效的交通 模式。形式单调,识别性差,重复布局导致

10、摄取缺乏区域感和识别性;易产生过高速度的穿越交通,使组团缺乏安全感;在“背对背”行列式住宅之间,会产生视线干扰和阴 影遮蔽的问题。 周边式:住宅沿街坊道路的周边布置,有单周边和双周边两种布 置形式而变化。 容易形成较好的街景且内部较安静;具有内向集中空间,便于围合出 适合多种辅助用途的大空间,但东西向比例较大, 转角单元空间较差,有漩涡风,噪声及干扰较大,对地形的适应性 差等缺点 点群式:低层独院式住宅、多层点式住宅的布局均可称为点群式 住宅布置。日照和通风条件较好,对地形的适应能力强,可利用边角 地,但外墙面积大,太阳辐射热较大,视线干扰较大,识别性较差 院落式:将住宅单元围合成封闭的或半封

11、闭的院落空间,可以 式不同朝向单元相围合,可以是单元错接相围合,也可以用平直 单元与转角单元 相围合。 在院落内便于邻里交往和布置老年与儿童活动场地,有利于全防卫和物业管理,并能提高容积率,布置具有设施共享,可识别性和领域感较强等特点。一半面向庭院“里”,一半面向庭院“外”,东西两侧转角部分易产生阴影遮蔽。 混合式:混合式是指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或院落式,其中二种或数种相结合或变形的组合形式。空间丰富,适应性广。除此之外,还可以将低层,多层与高层的不同层数与类型相结合,组成空间多变的住宅组群 自由式:在群体布置式,形成似围非围的相互流动的院落空间效果。 13、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房屋之间,

12、为了保证后排的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需 要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点的距离。 14、居住区道路分级: 居住区道路分为居住区级道路小区级道路 .组团道路 .宅间小路四级 居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主干道。居住区道路不仅要满足进出居住区的人行和车行交通需要,还要保证各种基础设施(如市政管线、照明灯柱)和绿化的合理布置。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干道,也是居住小区的主干道,具有沟通小区内外关系、划分居住组团的功能。主要通行私人小轿车、内部管理机动车、非机动车 与人行交通,不允许引进公共电、汽车交通,同时需要保证紧急情况下消防、救 护车辆的通行。组团级道路主要用于沟通组团的内外联系,是居住支路,也是居住组 8 团的

13、主路。主要通行内部管理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同时满足地上、地下管线的敷设要求。 宅间小路是进出住宅及庭院空间的道路,主要通行自行车及人流,但要满足清理垃圾、救护、消防、和搬运家具等需要。 15、道路宽度: 机动车车行道单车道宽33.5m,双行车道宽66.5m自行车单车车道宽1.5m,双行车道宽2.5m人行道设于车行道的一侧或两侧,主要供行人通行、行道树绿化、地下管线布置。布置单排行道树的人行道最小宽度1.5m,并按0.5m的倍数递增,其中专供行人道通行的人行步道最小宽度为0.751m 。16、道路网络: 居住区道路结构有规则式、自由式、混合式等。规则的道路网络有格网状、环状(半环状)、放射状

14、、风车状等,一般用在地形比较平坦的居住区。自由式道路网络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地形条件、建筑现状、规划结构等确定,一般用在地形复杂的山地居住区。 混合式道路网络则是多种形式的组合,可以是网格状与自由式道路的组合,也可以是环形道路与其他形式(如尽端式)道路的组合,一般用在地形较复杂的山地居住区。居住区道路网络形式 P155图6-2-1 P156图 6-2-2a、居住区二级道路P157图6-2-2b、居住区三级道路P157图6-2-2c 17、居住区内尽端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同时为方便车辆进退转弯或掉头,应在道路的末端设置回车场。回车场的面积不小于 12m*12m。回车场的形状与尺度根据使用

15、车型和用地条件决定。 坡度为道路单位长度上升或下降的高度,用%表示。为确保居住区内的行车安全与舒适,道路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为保证排水需要,道路的最小纵坡一般不低于0.3%0.5%。道路的最大纵坡,考虑非机动车通行时不超过2.5%-3.5%,一般情况下不超过8%-9% 18、居住区内必须配套设置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停车场。 在经济发达地区,居住区内汽车停车位应按照居住建筑面积 100200平方米设置一个车位,在经济不 8 发达地区,居住区内汽车停车位按照居住建筑面积100300 平方米设置一个车位。地面停车位不应大于总停车位的 10%。别墅区住宅甚至要求每户12个车位。居民停车场的布置应方

16、便居民使用,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同时地面停车不宜靠近居住区、小区出入口,不宜布置在小区或者组团内部,以减少对住区环境的干扰。为节约用地,居住区机动停车场宜采用地下、半地下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是充分利用高层住宅建筑的地下空间、山地建筑与场地的高差作车库,是比较常见的车库布置方式。地面停车场的比例一般不宜超过10% ,宜采用路边停车点、集中车场等具体形式。 19、汽车库的垂直交通:地下汽车库的地上与地下、多层汽车库的层与层之间的垂直交通方式有坡道式和机械式两种。坡道式对居住区较为适宜,它有以下几种形式: 长直线型:上下方便,结构简单,在地面上的切口整齐,采用较多。 短直线型:使用方便,节省面积

17、,结构较复杂,适用于多层车库。 倾斜楼板型:由坡度很缓的(小于等于5%)停车楼面连续构成,无需再设专用的坡道,节约用地,但交通线路较长,对车位有干扰。 曲线形:主要优点是节约空间,能适应狭窄的基地,为使行车安全,必须保证 适当的坡度和足够宽度。 20、空间渗透与联系: 空间的渗透与联系同空间分割是相辅相成的。单纯的分割而没有渗透和联系的空间令人局促和压抑;通过向相邻空间的扩散、延伸,产生层次变化,扩大景观外延,增强意境的动态感和深远感。通常采用门窗洞口、花隔墙和植物框景等渗透,采用花架互为因借,彼此衬托,小中见大,让人们有场所感,由于外界紧密联系,相互渗透 21、工程管线分类:按性能与用途分类

18、给水管道、排水管渠中水管道、燃气管道、热力管道、电线线路、电力线路 按敷设方式分类:架空架设线路、地下埋设线路(直埋管线、沟埋管线) 按埋设深度分类:深埋管线、浅埋管线。一般以管线覆土深度超过1.5m作为划分深埋和浅埋的分界线。 按工程管线弯曲程度分类:可弯曲管线、不易弯曲管线 8 按工作压力分类:压力管道、重力管道 22、竖向规划设计的概念: 竖向规划设计指为了满足规划区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与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进行的规划设计,包括道路竖向设计与场地竖向设计。 23、台地划分: 当用地平均坡度小于5%时,地形较平缓,地面

19、常设计为平坡,河岸用地常考虑低矮台阶与植被组合,形成缓坡。当用地平均坡度小 鱼8%时,地表水冲刷加剧,同时人们步行感觉不便,且单排建筑占地顺 坡方向高差达1.5M左右时,宜采用台阶式,或台阶与平坡结合的混合式。 居住区台地的规划,须与各类建筑与用地的规划布局相协调,将使用性质相同的用地,或功能联系密切的建筑物,布置在同一台地或相邻台地内。对一般居住建筑,常采用小台地形式;而对公共建筑,台地间高差宜与建筑层高成倍数关系。 24、 容积率:容积率=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居住区用地面积(万平方米)容积率体现和控制着居住区建筑总体的建设总量。它与总建筑面积具有对应关系。 绿化率: 绿化率是反映居住区

20、内可绿化的土地比率。它主要控制和体现着居住区在生态和绿化方面的状况。同时反映了居住区在绿化景观方面的潜力。绿地率在新区建设中不应低于30%,据区改造时不宜低于25%。绿地率的计算公式为: 绿地率=总绿地面积/居住用地面积(%) 住宅建筑净密度 :住宅建筑净密度 =住宅基地面积/住宅用地面积(%) 在一定的住宅用地内,若住宅建筑净密度越高,表示住宅建筑基底占地面积越高,空地率则越低,宅旁绿地面积也相对降低,日照、通风等环境也受到影响。所以“住宅建筑净密度”是决定居住区居住密度和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合理确定。决定住宅建筑净密度的主要因素是住宅建筑的层数和日照间距 25、画图 居住区用地平衡表: P68 一、二级道路断面形式: P156-157 住区道路形式: P1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