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测试卷 (2).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26497836 上传时间:2022-07-17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单元测试卷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1单元测试卷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单元测试卷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单元测试卷 (2).doc(2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A君主意志 B“爱人”之心C内心自省 D礼乐规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孔子主张使用礼乐制度使人的行为、道德达到规范。A项不符合孔子的思想;B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C项属于陆王心学的体现且不属于“他律”。【答案】D2某思想家曾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

2、,乐其俗。”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解析】本题考查对道家思想的掌握。题干引文出自老子,认为人们应少私寡欲,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这样才能实现天下的治理。【答案】C3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注为:“无为而治者,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材料表明孔子()A最早提出“无为而治”思想B使“无为而治”成为系统化理论C主张统治者应推行以德治国D主张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答案】C4“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最有可能出自下列哪一古代著作()A道德

3、经 B韩非子C春秋 D论语【答案】A5下列思想主张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理论依据的是()A“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B“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C“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D“君主者权偏上,民主者权偏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答案】B6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体现了他主张()A民贵君轻,长治久安B仁者爱人,社会稳定C为政以德,君民共乐D克己复礼,和谐共处【答案】A7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

4、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A墨家 B纵横家C法家 D农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墨家的主要思想是“兼爱”“非攻”“节用”“非乐”,不只是实践主义,且具有高度的宗教热忱与救世精神。【答案】A8“礼教始行,渊溯春秋,谁挚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这副楹联中的“公”是指()A孔子 B董仲舒C朱熹 D王阳明【解析】从材料中的“五常”“儒风独树,麾开汉武”“三策”等信息可以判断是董仲舒。【答案】B9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统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

5、;而儒家的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汉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上述材料说明()A汉武帝好大喜功B儒家思想取代道家思想是时代发展的需要C黄老思想与儒家思想相对立D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是错误的【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统治思想转变的原因。西汉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汉武帝谋求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新发展的儒家思想便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答案】B10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D适应了争霸战争

6、的需要【解析】据题干提示,孟子的主张可以通过A项和B项得以体现;D项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故应排除;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理论,故C项正确。【答案】C11“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这段材料所体现的思想是()A仁者爱人,缓和社会矛盾B分封诸侯,维护等级秩序C君权神授,维护君主专制D物皆有理,遵守三纲五常【解析】依据关键信息“天子受命于天”及“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可知,该思想认为一切源自天,并且强调君臣关系,因而选C项。A项是讨论人际关系,B项强调分封。C项虽有君臣、夫妻关系,但

7、没有父子关系,也没有五常的内容,所以排除A、B、C三项。【答案】C12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遵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政治效果是()A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形成“天人感应”的政治观【解析】材料中描述了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句话是指“天”对君主权力的制约,也就是使君主有所畏惧。【答案】C13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

8、,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运用和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信息可知,民间认为孝经(儒家著作)可以治病,说明儒家著作在民间已经被神圣化,故选A项。【答案】A14下列言论出现的顺序是()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

9、道,勿使并进A BC D【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儒学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思想;是明末思想家李贽的主张;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主张;是西汉儒学家董仲舒的主张。【答案】C15曾被康熙帝称为“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其著作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儒家思想家是()【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的含义。在儒家学说创立一千多年后的南宋时期,朱熹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发扬光大,后世曾将他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答案】C16理学最为推崇的大学出自礼记,它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

10、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反映出宋明理学()A以修身为本 B以格物为本C以平天下为本 D以礼记为本【解析】依据题干分析,格物只是程朱一派修身的出发点;平天下是修身的终极目标。故选A项。【答案】A1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著名和尚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思想主张吻合()A孔孟之学 B程朱理学C陆王心学 D格物致知【解析】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也”“发明本心以求理”,与和尚慧能的佛偈意境相近。【答案】C18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A内心世界 B自

11、然规律C社会规律 D天的意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王守仁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答案】A19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陆九渊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由此可见二者争执的关键是()A穷理的方法问题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C理气的关系问题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解析】本题考查朱熹与陆九渊的思想主张,即理学和心学。朱熹的观点是客观唯心论,主张以物穷理;陆九渊的观点属主观唯心论,主

12、张以心穷理。二者的区别在于如何认识世界。【答案】A20传习录记载:“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维)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材料表述的是()A格物致知 B致良知C发明本心 D知行合一【解析】本题考查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即知行合一。他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答案】D21明清之际,外国传教士借历算、地理和火炮知识作为传教的手段,主要是顺势利用当时中国哪种思潮 ()A程朱理学 B阳明心学C考据学 D经世致用之学【答案】D22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唐甄说:“言,我之言也。名,我所称之

13、名也。今人作述,必袭古人之文,官爵郡县,必反今世之名,何其猥而悖也。”他一生“不为应酬之文,意所欲言则言之”。材料可以看出他主张()A冲破八股取士对人们思想的禁锢B提倡人权和言论自由C反对封建君主专制D提倡“经世致用”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思想。解答此题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内容“不为应酬之文,意所欲言则言之”,“应酬之文”是指八股文。故应选A项。【答案】A23“道统”即为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明末清初的安徽桐城派就以“道统自任”。梁启超说:“桐城派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专于研究经史、训诂考据之学)者互相轻。”可见桐城派在文学创作上()A提倡经世致用 B

14、主张“知行合一”C颠覆了理学传统 D宣扬人伦即天理【解析】梁启超认为桐城派与汉学是相互排斥的,也就是说桐城派主张学以致用,而不是专门训诂考据,故选A项。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观点。C、D两项不属文学创作领域。【答案】A24“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由此可见,黄宗羲主张()A工商皆本 B整顿吏治、惩治腐败C治贫与治愚相结合 D减轻人民负担【解析】黄宗羲的主张是除去民间的陋习恶俗、蛊惑、奢侈等行为,才有可能致富。可排除A、B、D三项,故C项正确。【答案】C25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说,帝王们“用一人焉,则疑其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

15、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分权是加强集权的有效手段B监察制度有利于加强集权C通过人事变革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D黄宗羲借以抨击君主专制【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材料重点是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指出君主专制存在的问题“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而非说监察制度可以加强集权。【答案】B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惠则足以使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

16、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材料二听群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责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吕氏春秋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四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

17、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焚书(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思想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推动这一趋势的历史因素有哪些?(3)据材料四,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这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恭、宽、信、敏、惠”“克己复礼为仁”能够直接回答孔子的思想核心。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中的“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能够看出战国中后期已经有人明确主张思想统一,材料三中更明确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表明中国古代思想界出现了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的趋势;“历史因素”主要依据政治上的统一需要思想上的统一

18、为其服务来分析。第(3)问,“态度”可以根据材料四中“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进行分析,“时代特征”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答案】(1)思想核心:“仁”“礼”。(2)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历史因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汉武帝为强化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态度:反对迷信孔子,认为不应把孔子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时代特征: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商品经济发展,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

19、孝之理及孝亲之心。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材料二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他在焚书卷一中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也。”百度百科材料三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导致了大胆的反传统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学视为社会之典范的“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陈荣捷中国

20、哲学文献选编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程朱和王阳明对“理”的认识有何不同。两者穷“理”的途径有何差别?(2)材料二中李贽对“理”是怎么认识的?分析产生这一认识的独特因素。(3)材料三中王夫之对“理”有何认识?请用同时代思想家的某一观点为材料三中“导致了大胆的反传统结论”提供佐证。(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理学在社会教化功能中的积极作用。【答案】(1)不同点:程朱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阳明认为理在心外,心是万物本原。差别:程朱主张探究外物(格物致知),王阳明强调内心自省。(2)认识: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就是理)因素:生活环境,西学东渐。(3)认识:理即气,理是客观事

21、物(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佐证:列举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说明即可。(如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臣平等”“主张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出“众治”等皆可。)(4)积极作用:实践精神、仁爱意识、人格建树、民族气节、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28(2015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林存光孔子新论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

22、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应注意“不仅而且”提到的两方面内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简述即可。第(2)问,依据材料“明道”“救之”“致用”可知治学目的为经世致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意义。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孔子、顾炎武所处时代及其思想主张进行归纳即可;第二小问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2)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3)强调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