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诗歌意境培养创造能力] 如何培养创造能力.doc

上传人:be****23 文档编号:26420542 上传时间:2022-07-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受诗歌意境培养创造能力] 如何培养创造能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感受诗歌意境培养创造能力] 如何培养创造能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感受诗歌意境培养创造能力] 如何培养创造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受诗歌意境培养创造能力] 如何培养创造能力.doc(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感受诗歌意境培养创造能力 如何培养创造能力-雨铃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雨铃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师大版)下册第10单元中的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诗歌采用简洁、生动而充满童真的语言和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描写雨的声、形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中提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据此,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意境美、语言美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宗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流程一、激情引趣,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课前教师带领学生做铃儿响叮铛的律动,以

2、这首动听的乐曲引出课题,并对课题质疑,激起学生了解课文的急切心理。这时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诗歌。然后请学生说一说,听了这首诗歌,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这一环节,使学生对诗歌中所描写的情景有了初步的感知,而且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其实,无论是想像也好,描述也罢,都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锻炼。】二、指导朗读,欣赏诗歌的语言美。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发挥其创造才能,读书是一个必要的手段。但如何读才能有效地利用时间,达到使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美的目的呢?教师安排了以下几步: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感受雨的世界。2四人小组商议怎样将诗歌的美读出来。3全班交流。请发言的学生用小组商议出的方法来

3、读一读诗歌。教师随机指导。4同桌互读,读出美感。5集体配乐朗读诗歌。三、从对雨声、雨形的描写、想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紧扣诗歌中“沙沙”和“丁零当啷”这两个词,教师导入下一环节,抓住雨声、雨形的特征来给雨起名字。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设计以下几个步骤:1听雨声,说描写雨的拟声词。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各种雨的声音,学生倾听后说一说都听到雨发出什么样的响声。【学生当堂想出形容雨的声音的词可能十分有限,可提前布置学生搜集表示雨的声音的词,搜集的过程实际就是告诉学生积累词汇的方法。】2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说一说雨的声音像什么乐器或物体发出来的?3给雨起名字。在教师出示课题时,学生根据课题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总的都

4、是围绕雨和铃铛之间的关系发问的。教师并未急于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从读中去寻找答案。在此,教师将学生开始提出的问题又抛给学生,请他们自己说一说作者为什么把雨叫做“雨铃铛”,“雨”和“铃铛”有什么关系?接着,教师用刚才学生说出的雨的声音像什么乐器或物体发出来的声音,打开他们的思路,让他们给雨起名字。如:教师听有的学生说雨声像炒豆子的声音,那教师可以给雨起个名字,叫雨豆子。请学生小组商议后再进行全班交流。【这时,学生给雨起了各种各样的名字,真可谓五花八门、丰富精彩。有些甚至连成人也无法想到,如:雨钻石、雨项链、花瓣雨、草莓雨、雨珍珠、雨琵琶、雨琴、雨帘,等等。也有的学生起的名字虽然不好听,但能说出他

5、自己的理由,也是应该肯定的。】四、循序渐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但如果就此结束,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没有真正挖掘出来。教师这时用诗歌中最后两行做导入,再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春雨还会落在哪里,引起什么变化?而这一切都是为最后一步-编儿歌打基础。当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说出春雨会落在小河里,小鱼游出了水面;春雨落在土地上,大地都披上了绿衣裳;春雨落在花儿上,花儿乐得直点头。还有春雨落在池塘里、落在小草上、落在大海里,等等。此时学生已经作出了美妙的诗篇。教师只要再稍加引导,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成为出色的小诗人!在编儿歌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体会了合作学习的轻松与乐趣。相当一部分学生编的诗歌十分出色,如:“小雨沙沙沙,落在花园里,花儿乐得张嘴巴。小雨沙沙沙,落在池塘里,鱼儿乐得摇尾巴。小雨沙沙沙,落在田野里,苗儿乐得向上爬。”“滴沥,滴沥,下雨啦!春雨落在土地里,种子发芽了。春雨落在小河里,小河长高啦!”“淅沥沥,淅沥沥,春雨洒在花朵上,花儿都笑啦!”甚至有些学生回家将自己编的儿歌用笔主动写了下来,虽然是汉字加拼音推荐访问:意境诗歌培养感受能力感受诗歌意境美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 第 4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