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国内古代文学史一考点分享的心得与分享.doc

举报
资源描述
// 第一编 先秦文学(考试比重25%) 第一章 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 上古歌谣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尚书尧典》: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原始歌舞是初民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周易》的筮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 原始歌舞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 《蜡词》是冬令蜡祭时的祝词。 神话:关于神的故事。 基本特征:想象或幻想。远古人类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说明。 反映远古人类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神话是人类没有能力符合实际的解释自然社会现象的产物。 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神话产生比传说早,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神话具有明显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有人间的行为准则。 神话的产生:劳动起源说、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神话伴随初民的劳动生活产生。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万物有灵的观念。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 我国神话:女娲、羿、鲧、禹、黄帝 我国神话的特征: 1. 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 其中的英雄人物斗志激扬、能力神异,有英雄气概。对人生积极进取、昂扬向上。 3. 情感浓烈,形象鲜明,想象力丰富。 4. 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 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开创为人生的主题,成为我国文学发展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影响后世文学并成为后世文学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 《诗经》 《诗经》: 1.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后尊为“经”。 2. 收录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3.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诗经》的收集和编定:采诗、献诗、孔子删诗 汉代学者的“采诗”说法: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班固《汉书食货志》) 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国语周语上》) 最早提出“孔子删诗”的说法是司马迁。 《诗经》分类:风、雅、颂 最早明确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分类根据:以音乐不同来解释风、雅、颂。“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风: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正声,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小雅。 颂: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诗经》的流传 1. 秦以前,《诗经》作用:祭祀、宴享时奏唱、外交辞令、教育课本。 2. 汉代传授《诗经》的四家:鲁、齐、韩、毛四家诗 3. 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毛诗遂独行于世,今天看到的《诗经》便是毛诗。 《诗经》:社会政治诗、情爱诗、史诗、农事诗及其他 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赞美或讥讽抨击。 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 揭露宫闱丑行,表达人民爱憎:《邶风新台》《墙有茨》 批判贵族统治者荒淫无耻:《相鼠》 反映徭役给人民的苦难,师法愤怨:《邶风击鼓》《君子于役》 直接描述征夫徭役痛苦:《东山》《采薇》《鸨羽》 不满剥削现象:《魏风伐檀》《硕鼠》 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 抱怨劳逸不均:《邶风北门》《小雅北山》 忧国忧民,直斥高层统治者昏庸无道:《小雅正月》《节南山》 抒发生活郁闷和人生忧伤的诗: 人生感慨和郁结情怀:《隰有苌楚》 士人的人生悲哀:《魏风园有桃》 悲叹西周沦亡:《王风黍离》 称颂执政者的诗:《召南甘棠》 情爱诗——歌咏美丽爱情。 直率、大胆而浪漫表白男女的爱慕:《召南摽有梅》 焦急待嫁《郑风褰裳》 温文典雅:《邶风静女》《关雎》《陈风月出》 表现相思《秦风蒹葭》,借助景物和意象含蓄委婉表达相思和追怀之情。 抒写婚姻生活:《周南桃夭》《整风女曰鸡鸣》 歌唱爱情同时也反映社会问题:《将仲子》《柏舟》反映爱情同礼教、社会舆论的矛盾。 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弃妇诗”:《谷风》《氓》 史诗——周人5篇史诗最为著名 《大雅》:《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歌颂周先王领导人民兴建周邦的历史功绩。对先祖神化的记述,总结教训,提出治国思想。 农事诗及其他——《国风》的《七月》《芣苢》《十亩之间》小雅的《信南山》《甫田》等 《七月》最为著名的农事诗: 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止的辛苦劳作。依照时间顺序按月歌唱,平铺直叙。 闻一多说《七月》是“一篇韵语的《夏小正》或《月令》” 艺术水平较高的农事诗:《芣苢》《十亩之间》 简练浅白的词语反复咏唱,引人联想,情韵悠长。 《芣苢》妇女采集车前子时的歌唱。 《十亩之间》劳动者呼唤同伴踏歌归去的情景。 《诗经》的文学成就: 1. 抒情与写实的统一: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情感真实,抒情方式坦率,叙事性作品中也饱含作者情感。 2. 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六诗或者六义就是赋、比、兴与风、雅、颂。赋、比、兴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出现,经常重叠。 赋:《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直接叙事、直接刻画描写,叙物以言情。 比:比喻,《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有的整首诗用比,塑造完整艺术形象。 兴: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开头位置。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如《关雎》《桃夭》等。 3. 形式和语言特点: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音乐美感。语言词汇丰富,大量运用双声叠韵连绵词和叠字。 第三章 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繁荣的原因:生产工具进步,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带动手工业、商业的发达。文化方面私学的兴起。百家争鸣的文化化境。 先秦历史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尚书》,以记言为主。 今文《尚书》经师伏生所传,用隶书写定。 古文《尚书》用古文字写定。 《逸周书》想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 《春秋》——鲁国编年史,经过孔子修订。 孔子修订《春秋》颇有深意,以严谨的书法、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表达他尊王攘夷、维护正统等思想,语言准确简明。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相传作者是左丘明。 《春秋》三传——《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左传》:情韵并美,文采照耀——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1. 文学性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 2. 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3. 场面生动、细节传神。 4. 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战国策》——国别史,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说辞。 1. 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气势丰沛。 2.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 摹绘人物,形貌毕肖。以人物游说活动为记事中心。 4. 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策》中的比喻:狡兔三窟、唇亡齿寒、驱群羊攻猛虎、抱薪救火、危于累卵、轻于鸿毛,重于丘山。 《战国策》中的寓言: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之鸟。 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1. 春秋末至战国初:《老子》《论语》《墨子》,辞约义富。 2. 战国中期:《孟子》《庄子》,长篇大论,说理畅达。 3. 战国后期:《荀子》《韩非子》,逻辑严密,说理透辟。 《老子》——道家学派开山理论著作。 《老子》特点:形象化说理;韵散结合。 《论语》——记录孔子言行兼记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 孔子,丘仲尼,春秋鲁国人。 《论语》通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展示孔子的思想,通过人物言谈举止表现形象性格。以简练语言活画人物形象。 《墨子》——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兼爱、非攻 文章特点:由小及大,连类比喻,逐层推理。质朴无华,造句口语化。 《非攻》反对侵凌性不义战争。 《孟子》——孟子,名轲。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 孔子——圣人;孟子——亚圣,孔孟并称。 艺术特色:雄辩色彩,理直气壮;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气势丰沛,是非鲜明。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庄子》——庄子,名周。“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合称“老庄”。 现在通行的《庄子》,是郭象注本,包括《内篇》7、《外篇》15、《杂篇》11. 《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寓言:引用名人的话以证明己意,借重之言。 卮言:立意抒思不受真凭实据的拘束,心想笔随,变幻写意。 《庄子》所谓重言、卮言,其实都是寓言。 艺术特色:奇幻诡谲的想象,夸张、出人意表;人物形象出神刻画;细腻逼真描写;谐趣和讥刺横生。 《荀子》——荀子,名况,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 荀子和孟子都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艺术特点: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长于比喻少用寓言。 《韩非子》——韩非,荀子弟子,“喜刑名法术之学”。 特点:明切犀利,冷峻峭拔,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 明切:明辨是非,切合事理。 犀利:虽似无情,却切中要害。 韩非散文最具文学色彩的是它的寓言。《韩非子》是先秦诸子著作中使用寓言最多的。 第四章 屈原和楚辞 楚辞——战国后期楚国大夫屈原开创的新诗体。 楚辞这个名称西汉时出现。这里所谓楚辞,是指先秦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 刘向校理古籍,编屈原、宋玉等作品,又把西汉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收纳进来,命名《楚辞》。 东汉王逸加入自己的一篇作品,为全书作注,名为《楚辞章句》,流传至今。 楚辞与赋的区别: 体式上,楚辞依“兮”而咏,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拘;赋少用虚字,铺排偕偶,比较整齐。 性质上,楚辞以抒情、议论、描绘为主,主观色彩浓重;赋以客观咏物为主,少主观情感。 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关系。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楚辞使用楚地方言。 楚辞的文体: 1. 类于《诗经》而有所改造的样式:《天问》《橘颂》 2. 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典型样式。一般说楚辞、骚体,指的是后一种。 特点: 1. 诗风铺排夸饰,想象丰富。 2. 体式比《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3. 多用楚语楚声,楚地方言大量涌现。 屈原及其创作 屈原——名平,楚国贵族。生活在战国后期斗争最为激烈的时代。秦楚争霸是斗争焦点。 屈原的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九章》9、《招魂》,共23篇。 《离骚》——整个《楚辞》的最杰出代表。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题意: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司马迁认为是遭遇忧愁和离愁别绪。 创作时间: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时,顷襄王初年。 主题:《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 1. “美政”理想和深沉爱国感情。 2. 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艺术特点: 1. 激情浓烈、想象奇幻。. 根源现实生活,想象自由驰骋。前半回顾往事,基本实写。后半探索未来道路,激情喷发。 2. 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及其浓烈的情感构成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 3. 比兴手法的拓展。 博比广譬。把《诗经》片段比兴发展成为连续使用。拓展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手法,形成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 4. 结构、语言特点。 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围绕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的主题。跌宕起伏。 语言上采用民歌形式,汲取散文笔法。双声叠韵,吸收方言入诗。 《九歌》:共11篇作品,《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歌》是屈原被逐江南时,在民间祭神歌舞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 艺术特色: 1. 神性和人性的统一。把神灵人格化。 2. 抒写神与神、神与人之间的恋爱故事,有浓浓人间情味。 3. 境界凄清幽眇,奇特瑰丽、色彩斑斓。 《九章》:共9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特色:直抒胸臆,激情倾泻;平实朴素。 《天问》——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 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提出一百多个问题。 《招魂》:屈原替楚怀王“招魂”。结构精密完美,长于铺排描摹。 宋玉——《九辩》,屈原之后的一位楚辞作家。 辩,犹遍也。一阙谓之一遍。《九辩》就是由多个乐章组成的乐曲。 艺术特色: 1. 铺排描摹,意境圆融。 2. 描写细致入微。 3. 韵散相间,长短不拘,参差错落。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字和重叠词。 第二编 秦汉文学(考试比重20%) 第一章 秦汉散文 秦代短暂,散文作家可提及的只有李斯一人。 西汉初期贾谊,西汉中后期刘向,东汉前期王充,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 《吕氏春秋》——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 文章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 最大成就在于它的寓言故事。 李斯:因韩人郑国伟秦修建灌渠事,秦大臣提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于是李斯上书秦始皇,直陈逐客的错误——《上书谏逐客》(《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统一为中心。罗列事实,极力铺陈。 1. 铺叙客卿辅秦国国富兵强证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 2. 叙述秦始皇看重玩好之物,轻视客卿,重物轻人。 3. 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 秦刻石文:今存7篇,都是刻石颂秦德。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和谐。 西汉初期散文特征:针对现实问题,平实明白。有纵横家遗风。 贾山——《至言》,分析秦亡原因,提出君臣关系问题。 贾谊——《新书》,汉初思想家中忧患意识最为浓厚的。 散文特点:据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气势犀利,情感激扬。 贾谊散文名篇——《论积贮疏》——气盛而情浓 贾谊最富盛名的史论散文——《过秦论》——铺排渲染的纵横家遗风。 晁错——政论散文代表《论贵粟疏》 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纵横风气。 枚乘——《上书谏吴王》,劝说吴王恪守君臣之义,不可弃义背理。 西汉中后期散文特点:言必称经,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 董仲舒——汉代为群儒首。《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刘向——代表作《新序》十卷、《说苑》二十卷 采集群书中的逸闻琐事编撰而成,含有劝诫训教之意。 特色:简短笔墨描写人物言行,传达其形貌精神,继承《左传》写人笔法,故事独立。 刘向校理群书:最著名《战国策叙录》 司马迁《报任安书》 杨恽《报孙会宗书》,给友人的回信。 桓宽《盐铁论》,以史为鉴,直切时事政策,采用对话体,质直平实。 东汉散文: 前期:怀疑批判精神,王充为代表。 后期:发愤指弊,鲜明求实,代表王符、仲长统等。 桓谭:《新论》,保存最完整的是载于《后汉书》的《陈时政疏》《抑谶重赏疏》 《抑谶重赏疏》表现鲜明的反图谶迷信思想——开东汉士人抨击虚妄之先河。 王充——《论衡》宗旨:疾虚妄 写作主张:疾虚妄立实诚,反华伪倡实用、斥模拟贵独创、排晦涩申通俗。 追求“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 仲长统——《昌言》,崇尚实用,充满变革思想。文风质朴,富于论辩色彩。 第二章 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 司马迁 司马迁创作《史记》 内因:基于家族荣誉感而激发出来的强烈著史愿望和胸怀大志的“圣人”理想。 外因:李陵之祸激发的发愤情绪。 《史记》的成书和体例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开创了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写通史的范例。 本纪、世家、列传是《史记》的核心部分。 《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1. 精巧剪裁和安排。 互见法: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去描述。 互见法使人物主要性格突出,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开国,正面表现开国帝王的神采。 《项羽本纪》中通过范曾之口写刘邦“贪于财货,好美姬” 《萧相国世家》写刘邦猜忌功臣,《淮阴侯列传》记叙刘邦阴刻残忍。 《信陵君列传》中写魏公子信陵君无忌不耻下交,名冠诸侯。 《范睢蔡泽列传》中写魏公子惧怕秦国。 善于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 《李将军列传》: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骨架。主要事件和典型细节相互配合,详略得当。 《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 《项羽本纪》:揭竿而起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与虞姬悲歌死别又有儿女情长;思虑百姓疾苦有仁爱恻隐;与部下同甘共苦义重如山;鸿门宴不忍杀掉刘邦又优柔寡断。 2. 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狡诈机智的刘邦形成鲜明对比。 《项羽本纪》中老谋深算的范曾与简单直率的项羽的对比。 《高祖本纪》中从容不迫的张良与窘迫栖皇的刘邦的对比。 3. 在特定环境场面中凸显人物特点。 描写紧张激烈的环境场面,把任务置入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去塑造。 《鸿门宴》的力与智的冲突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曾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张良的善于谋划,樊哙的勇猛机智等都在矛盾冲突中鲜明表现。 《刺客列传》中燕太子丹送别荆轲,悲壮慷慨。 4. 细节、心理描写出色。 《项羽本纪》写霸王悲歌别姬 《酷吏列传》写张汤讯鼠 《李斯列传》以独白写心理进而揭示人物性格 《吕太后本纪》以他人语言揭示人物心理 5. 以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史记》——文学史上史传散文的典范,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班固《汉书》——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记录西汉一代历史。 体例:基本继承《史记》,分为本纪、表、志、传 《史记》与《汉书》的不同: 思想上《汉书》站在刘汉王朝的立场,坚守儒家思想正统;对人物评价与《史记》差别较大。 《汉书》对游侠、货殖上持贬抑态度。 不像《史记》那样融注作者深情感慨,更加平实客观、冷静翔实。 《汉书》人物传记的文学色彩 叙事平实稳健,组织严谨,语言富丽典雅又凝练。 传达人物神貌和性格:《陈万年传》《盖宽饶传》《外戚传》 最富盛名的人物描写《李广苏建传》中队李陵、苏武的精细刻画。 赵晔《吴越春秋》和袁康《越绝书》,都是记载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记录基本史实外,还虚构荒诞离奇故事,采用神话和民间传说。 《吴越春秋》前后连贯成篇,《越绝书》各篇相对独立。 《吴越春秋》集中记述吴越争霸,《越绝书》还有地理、占气等专篇。 《吴越春秋》主要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以灭吴雪耻的故事。 第三章 汉代辞赋 汉代辞赋作品: 1. 骚体赋: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楚辞相同。一般称为“辞”“骚”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严忌《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刘向《九叹》王褒《九怀》 班婕妤《自悼赋》班固《幽通赋》王逸《九思》蔡邕《述行赋》 2. 散体大赋:状物为主,铺排摹绘,夸饰文采。大赋或汉赋的典型。 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校猎赋》 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3. 抒情小赋:句法类于大赋但篇幅短小,抒情成分极大增加的赋作。 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 赋——特殊文体。非诗非文,是诗文的综合体。《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孕育赋的源泉。 作为文体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 贾谊——汉代第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 骚体赋作:《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 特色:抒情述志、情感浓郁。以文为赋,率直而少致。 枚乘对辞赋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七发》《梁王菟园赋》《柳赋》 《七发》标志枚乘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 大赋文体的基本特征: 1. 铺叙描摹,夸饰渲染。 2. 失去真情实感,客观描述。 3. 遣词造语走向繁难华丽。 4. 以主客问答形式结构全篇。 司马相如——把大赋创作推向高峰。 《子虚赋》《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虽有二名,实为一篇《天子游猎赋》。 创作意图:讽谏,但并不突出。 作品绝大部分是对诸侯天子园囿的铺排夸饰,点缀讽谏之语。 采用问难体式,整齐排偶的句式。 丧失真情实感,空间极度排比,直接单纯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遣词用语更加繁难僻涩。 小赋《长门赋》,为失宠陈皇后而作,抒发自己的悲凉感受。 扬雄——《蜀都》《甘泉》《河东》《校猎》《长杨》五篇大赋,铺排夸丽 扬雄大赋体现的特色和变化: 1. 拓展题材领域。写祭祀,开拓文学史上京都赋的先河。 2. 加强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 3. 篇幅相对缩短,描摹集中。表现手法含蓄委婉 西汉中后期的辞赋: 骚体:董仲舒《士不遇赋》刘彻《李夫人赋》刘歆《遂初赋》班婕妤《自悼赋》 赋体:东方朔《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司马迁《悲士不遇赋》王褒《洞箫赋》 董仲舒《士不遇赋》直接抒发内心郁愤。 汉武帝刘彻《李夫人赋》是情思浓烈的怀人之作。 刘歆《遂初赋》——汉代“纪行赋”的开山之作 班婕妤《自悼赋》抒写从入宫到遭贬过程中的心态变化和感受,深刻细腻,十分感人。 孔臧的《杨柳赋》《蓼虫赋》西汉中期比较优秀的咏物小赋。咏物托志。 王褒《洞箫赋》,咏物赋到了王褒有重大发展,王褒以萧自况、抒发情思。艺术表现上有了质的飞跃。全文之描写乐器和音乐,完整集中。开创全文写音乐的先河。 东汉辞赋的发展演变 东汉时期,辞赋创作仍然有骚体和赋体两种类型。 骚体:班彪《北征赋》冯衍《显志赋》班固《幽通赋》张衡《思玄赋》蔡邕《述行赋》 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代表以京都为题材,创作铺张扬厉的大赋。 东汉中期以后,赋体创作向着贴近现实人生、篇幅短小和抒情言志的方向发展。 班彪《北征赋》感古伤时,摹绘悲凉景物。 冯衍《显志赋》表达隐居高蹈的志愿。 蔡邕《述行赋》记叙途中所见,借古讽今,抒发不平之情。 东汉赋体文学的创作,呈现为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发展变化。 成就最高、影响巨大者,是班固的《两都赋》 赋作以“西都宾”“东都主人”互相夸耀辩难结构全篇,描摹西都的形胜巨丽,铺叙东都的礼乐制度之美,两相比较,表达班固尊崇礼义制度而排斥形胜奢华的思想。 《两都赋》中的新内涵: 题材内容上,着重写京都,铺叙京都观念。极大加强讽喻劝导的篇幅。 东汉中叶的张衡,在赋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作家——大赋作品《二京赋》 《二京赋》假设凭虚公子和安处先生辩难,安处先生批评西京生活奢侈,歌颂东京崇德尚礼。 模仿班固《两都赋》,展示都市生活全图,规模容量和篇幅都超过前人,是汉代京都赋极致。 张衡《归田赋》——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 性质短小,语句清丽,抒情鲜明,标志汉赋创作倾向的转变。 张衡之后的抒情小赋作家——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 第四章 汉代诗歌 乐府——本事上古掌管音乐的行政机关。魏晋之后,人们把乐府演唱的诗歌也称为乐府。 乐府职能:有采集民间歌诗、组织文人制作以及负责演唱等。 较早对汉乐府进行分类的是东汉的蔡邕,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是最受推重的乐府分类。 汉乐府包括:贵族创作、文人创作、民歌 两汉乐府的精华民歌大多保存在《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中。 汉代乐府民歌的文学成就 倾诉生活艰难、漂泊流荡:《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艳歌行》《悲歌》 《东门行》揭示民众无奈走上反抗道路。 反映人民厌倦战争:《古歌》《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讽刺达官显贵:《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 抒写爱情、婚姻——汉乐府最有影响的:《江南》《有所思》《上邪》《艳歌何尝行》 《陌上桑》写采桑女亲洛夫的坚贞、聪慧。 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人民切身情事,情深意真。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1. 叙事增多,多数有情节,还描写人物形象。 2. 抒情真挚浓郁。善于比兴、描写。 3. 形式上变为以杂言、五言为主。节奏、韵律富于变化。语言质朴浅白,使用口语。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玉台新咏》,题目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汉末建安时人所作,乐府诗歌中最长的叙事诗。 叙写一对恩爱夫妇受到礼教的逼迫而分离,最终双双双殉情的悲剧。 五言诗的起源 《诗经》中少量出现,春秋战国期间也偶见五言形式。西汉时期的歌谣和乐府诗五言成分很大。到了东汉,乐府诗出现成熟的五言诗。 最早——东汉应亨、班固的五言诗 应亨《赠四王冠诗》、班固《咏史》 《古诗十九首》——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最早见于《文选》,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大约产生于社会动荡、政治混乱的东汉后期。 《古诗十九首》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离情别绪、人生失意、无常之感。这是“人同有之情”,因而能超越时空界限,引人共鸣。 《明月何皎皎》《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 艺术成就: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1. 最鲜明特点——言有尽而意无穷。 《行行重行行》思妇游子之情。情感具有普遍性,容易引人联想。往往采用比兴手法,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2. 质朴自然,不假雕饰。 感情诚挚,信手拈来。 3. 景物、情境、情思切合。情景交融、浑然圆融。 《明月何皎皎》白描手法刻画游子难以入睡的情境。 通篇使用比兴《迢迢牵牛星》。写牛郎织女传说,表现现实游子思妇离情。 象征手法创造圆融境界《西北有高楼》。 4. 语言浅近自然,精炼准确。传神达意,意味隽永。 5. 多用叠字。《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 其他五言诗——苏李诗,并不是苏武、李陵的作品。写离别,情感沉郁。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考试比重20%) 第一章 建安风骨 1. 建安诗坛,即汉末魏初时期文学,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形成“建安风骨”时代风格。 2. 建安时代,动乱使人积极进取又叹息人生无常,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3. 诗歌创作完全抒怀,有强烈主观色彩。 4. 形式上五言诗成熟,词采华美。 5. 代表诗人——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女诗人蔡琰。曹操、曹植成就最高。 曹操——古直悲凉、慷慨沉雄 开创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多用乐府旧题写新事。表现高远志向、坚定信心。 《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激发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曹丕,博学多识,感情敏锐细腻。 《燕歌行》——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乐府新体制,中国诗学新纪元。 逐句押韵形式。表现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 曹丕诗歌语言绮丽工练,抒情细腻深婉——风格:纤丽清新。 曹植,聪颖过人、任性而行。 以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抒发理想抱负的宏伟之作。《白马篇》:青年英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 后期: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心情。《赠白马王彪》:悲愤抑郁、慷慨悲歌。 艺术成就:曹植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也是现存建安诗人作品最多的诗人。 1.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华丽绮焕、浑厚雄健的艺术风格。 2. 诗歌语言华美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中。 3. 注重对称回环之美、语言锤炼。 谢灵运赞曹植“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钟嵘说曹植“粲溢古今,卓尔不群”。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前期创作:反映动乱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情怀。 后期创作:拥护曹氏政权,表现建功立业抱负,通过游宴赠答形式表示。 孔融成就主要在散文,诗歌成就最高者为王粲、刘桢。 王粲——七子之中诗、赋最佳者。 前期:抒发志士怀才不遇的悲愤,反映战争引起的凄怆——《七哀诗》 后期:因北方统一,事业有成,更多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从军诗》 艺术特点:抒情深切,慷慨悲哀,文辞秀美,局面阔大。 刘桢《赠从弟》三首,刘勰评之为“言壮而情骇”,元好问喻“虎生风”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精彩对话表现劳动人民苦难,沉痛悲切,文辞秀美。 阮瑀《驾出北郭门行》乐府诗,咏史诗改变班固“质木无文”面貌,开启后世左思咏史先声。 徐干《室思》拟写思妇怀人之绪,缠绵悱恻。“有十九首风骨”“语气底婉” 孔融《离合郡姓名诗》类似文字游戏。 蔡琰,《胡笳十八拍》。 五言《悲愤诗》长篇叙事诗,深刻反映汉末动乱年代的惨痛人生经历。 刻画情感真实细腻、复杂微妙。注重细节和抒情融为一体,字字血泪。 第二章 正始之音 正始之音:魏明帝青龙元年至魏元帝咸熙元年的诗歌。曹植去世标志建安诗歌时代的结束。 新一代诗人阮籍、嵇康相继出现,标志诗歌创作进入新阶段。 在极端黑暗的政治恐怖下,士人建功立业的理想破灭,发之于诗,忧生之嗟。 对现实不满又不能直接表达,用曲折方式批评,对现实失望转而追求理想人生境界。 玄学思潮影响士人,开始了思想史上的新时代。把老庄人生理想带入诗中。 阮籍——五言《咏怀》诗——意蕴深沉、清逸玄远 意蕴深沉之美,哲理观照人生。“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 用典颇多,多用比兴、象征意象渲染气氛,表达深切情思。 清逸玄远之美,“玄远”“响逸而调远”,清虚空灵的庄子式理想世界。 在精神上寻求解脱的方式:越名教而任自然 正始时代诗歌高峰,创作抒情组诗的新形式,开后代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先河。“睥睨八荒,牢笼万有”。 嵇康——散文 创造诗化人生理想。峻切之语,愤激批判,锋芒犀利。 开拓《诗经》,四言另辟蹊径。清远意境,隽秀语言。继曹操之后四言顶峰。 第三章 两晋诗坛 晋代诗歌风貌:太康、元康年间的创作以繁缛为主;以左思、刘琨代表的刚健诗风;东晋是玄言诗的天下。 太康诗风——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 缛旨星稠,繁文绮合。追求文字华美、词藻华丽,新的技巧,注意俳偶。描写更加细腻。 太康诗风代表——陆机、潘岳 陆机——赋胜于诗,《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名篇。 太康诗人中存诗最多。诗歌语言华丽俳偶最明显。“炳若缛绣,凄若繁弦” 《赴洛道中作》情感深沉动人。 潘岳——灿若舒锦,悼亡诗赋写得最好。《悼亡诗》 左思:《三都赋》洛阳纸贵。诗风独树一帜,西晋诗坛第一人。 代表作《咏史》,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 思想感情喷薄而出,胸次高旷、笔力雄迈。充满悲愤不平之气。 继承建安风骨,被誉为“文典以怨”“左思风力”,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刚健有力。 刘琨——清刚之气 《扶风歌》北上抗敌所作,艰苦卓绝战斗中的坚强。 《重答卢谌》连用6个典故激励卢谌,“英雄失路,万绪悲凉” 郭璞——《游仙诗》 始于曹植《游仙诗》,分为两种倾向:纯写求仙长生;愤世嫉俗之言,有所寄托。 郭璞的游仙诗兼具上述两者。借遗世之志发泄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感情真实,情采斐然,形象生动,色泽丰富。 偏安的心态,玄谈的流风遗韵,以及新形成的高雅脱俗的情调和流连山水的审美情趣,加之佛教的般若空观的影响,使玄言诗在东晋诗坛占据主流地位。 谈论老庄玄理为主,表达上抽象玄虚、淡乎寡味。背离艺术表现的形象、情感等原则。 东晋玄言诗代表作家——孙绰、许询 第四章 杰出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开拓全新表现领域,使田园诗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重要描写内容。 创造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之美。 “开千古平淡之宗” 陶渊明,超然绝俗,好学不拘。撰《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人生境界:物我一体、心与道冥。委运任化、与自然泯一。 玄学、儒家仁心和安贫乐道、佛家般若思想都影响着陶渊明。 陶渊明开创了文人是个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归园田居》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的白描流露对田园风物的喜爱、依恋。 真实描写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艰辛平静乐观。 田园诗艺术境界——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平和淡泊、与世无争、宁静平淡的意境美。 最能代表陶渊明冲淡之美的诗——《饮酒》 形成陶诗平淡之美的原因:心境平和散淡;语言平易质朴。 陶诗:质朴无华、不假雕饰、纯净之美。语言高度凝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艺术成就:冲淡之美、田园诗创作 陶渊明的散文 《桃花源记》描写世外桃源,反讽黑暗社会,表达社会理想。 没有压迫剥削的平等制度,风俗美好,自给自足的和平生活。 《归去来兮辞》洋溢诗人摆脱官场返归田园的欣喜。 《闲情赋》辞采绮丽,譬喻妙切,语言尽显繁华落尽后的真淳。 第五章 南北朝诗歌 南朝:宋、齐、梁、陈四代 总趋势:重艺术特质、重抒情、重娱乐,尤其重视诗歌形式技巧。 南朝诗歌的三个阶段:元嘉诗歌、永明新体诗歌、宫体诗 元嘉诗歌:以情思代替玄理 山水题材进入诗歌创作——谢灵运山水诗是最突出代表。 哲理化变为抒情化,抒发强烈感慨——鲍照,直抒胸臆,抒情浓烈。 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元嘉诗人成就最高——谢灵运、鲍照 曹操《观沧海》是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 谢灵运认真创作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 特点:创造出山水诗的结构模式。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致观察与把握具体画面表现情思韵味,情景交融;对景物声、光、色又都有生动描绘。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鲍照《拟行路难》是他乐府中的代表作。 创作反映现实生活,抨击门阀制度,揭露黑暗丑态。 表现人民痛苦不幸。描写边塞风光和游子思妇等诗歌。 乐府诗抒情热烈,气势流畅。发展乐府诗为直接抒发自己感情、叙写自己遭遇的诗体。 抒情与构辞融为一体。抒情外露、强烈、流畅、节奏急速。 注重锤炼字句、辞采瑰丽,震撼人心。吸收民间口语,语言平易流畅。 鲍照对于七言诗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拟行路难》是以七言为主的杂言,该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创造性自由换韵,诗歌节奏铿锵顿挫。 永明新体诗:以齐永明年间为中心。重文学特质,重个人情怀抒发,由重抒情转向重娱乐。 竟陵八友: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理论支持是永明声律说。 永明声律说的出现,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必然要求。 讲求平上去入四声的对称与错综之美的声调搭配原则。 永明声律说的贡献:使诗歌具有谐美的音乐性,诗人能有意识掌握运用声律,增强艺术效果。 永明诗歌:朝着装饰、消闲的方向发展。创作应昭应令、侍宴奉和等。 永明诗人——谢朓“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小谢诗清新明丽 谢朓诗歌情思明净潇散,意象清新明丽,语言明白流畅、接近口语,声韵流丽和谐。 李白谓之“清发”,沈德潜谓之“清俊”,黄子芸谓之“清丽”。 《观朝雨》《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有一种如竹露如风荷如月色如流泉般情思流动。 意象省净明快,有天然韵味。色彩趋向浅色、暖色调。 梁武帝萧衍:“三日不读写诗,便觉口臭。” 梁陈诗歌的三种不同类型: 重功利、主质朴——裴子野 尚自然、主风力——吴均、何逊、阴铿 重娱乐、尚轻艳为此时文学思想的主流——宫体诗 宫体诗——写闺阁情怀为主,着意写妇女姿色媚态。讲求声律、对偶与辞采华美的轻艳丽靡的文风。有明显娱乐消遣目的。 徐陵成《玉台新咏》是宫体诗的高峰期。 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总趋势:重政教、尚写实、崇朴野 北方本土诗人——北地三才:温子升(北魏文学成就最高)、邢劭(北间第一才士)、魏收 体现南方与北方诗风融合的是由南入北的诗人——庾信、王褒 庾信:创作以留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