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方案教育教案.doc

举报
资源描述
,.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 、我们的身体 教学目标 1、知道青少年时期,人的身体在不断生长变化。不同的人生长情况有差异。 2、知道男、女生的生长情况有差异,女生从10岁开始,男生从12岁开始生长速度加快。 3、能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科学预测自己今后的生长变化情况。 4、能通过实际的测量来收集数据并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5、乐于与同学合作,善于在交流中与同学分享研究成果。 6、在测量和分析过程中具有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体重身高测量仪(或体重秤),皮尺,学生三、四年级体检表等。 2、学生准备:近期全身照,三、四年级生长情况数据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近两年来自己身体外部特征方面的数据、照片或其他资料,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1、导入,交流一年来的身体变化情况。 2、测量并进行数据分析,制作生长记录卡。 (1)回顾四年级时对身体进行生长情况测量的项目和测量方法。 (2)分小组进行合作测量,记录测量数据。 (3)交流测量数据,分析自己的生长情况和主要特征。 (4)制作身体生长记录卡。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上提供的图表完成自己的记录卡,也可以在科学笔记本上自我设计。 3、搜集整理3~5年级的身体测量数据,研究自己的身体变化。 (1)“我们测量了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后,通过研究数据就可以发现自己长高了,体重增加了。”引导学生从数据变化的角度来观察身体的变化。 (2)提问:“你们有什么好的研究方法呢?”引导学生设计表格,整理完成三、四、五年级身体生长数据记录表。 (3)分析数据记录表,发现问题。 4、比较分析男、女生生长情况的差异。 (1)整理男、女生对比分析数据表。 (2)讨论:男同学和女同学在两个时期内的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 (3)科学预测自己未来一年的身体变化。 5、课外拓展。 (1)继续搜集关于自己身体变化的数据、照片等资料,检验自己的预测是否科学准确。 (2)查阅资料,了解五年级学生生长发育的特点。 2 、林中的树 教学目标 1、植物所需的主要养料不是来自于土壤,而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 2、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同时释放出氧气。 3、知道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和细胞中的叶绿体。 4、能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对植物养料的来源作出假设,能根据已知结论进行推理。 5、具有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尊重证据、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6、敢于提问,乐于交流。 教学准备 1、一盆天竺葵(或月季花),两张大小相同的黑色卡纸或锡箔纸(大小根据所选植物叶片的大小而定),曲别针。 2、显微镜(每小组一台),用韭菜叶下表皮制作的植物细胞装片。 3、光合作用挂图或多媒体资料。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如:动物要吃食物,植物靠什么生存呢?(学生可能给出许多答案:植物需要水,经常浇水植物就可以生存;植物需要养料;植物还需要阳光照射等。) 出示单元主题图:走进树林,树木郁郁葱葱,树木生长所需要的养料从哪里来呢?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 二、了解海尔蒙的实验。 (1)讲述:在300多年前,有一位科学家也思考了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阅读海尔蒙的实验研究的故事。思考:①海尔蒙是怎样猜测的?他的实验是怎样做的?从海尔蒙的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海尔蒙是怎样思考和实验的,以及怎样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②海尔蒙的探究过程给你什么启示?根据海尔猛实验中的发现你什么进一步推测?(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结论进一步推理:海尔蒙在完成了实验之后,他推测植物生长的养料是从雨水中得到的,你同意他的推测吗?在学生思考提出观点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陈述理由,重要的是学生在思考。) 三、探究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 (1)演示实验:课前将一盆生长良好的天竺葵带进教室,选择一片生长良好的叶,用黑色的卡纸将这片叶正反两面严严实实地遮盖,然后将整株植物放在教室向阳的窗台上。 (2)讨论并推测:几天之后,叶片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把自己的推测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下节课一起来观察实验结果,看谁的预测是正确的。) (3)课外活动:①保护好教室里的实验植物。②自己在家里和父母合作也做一做这个实验。 第二课时 一、继续探究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 (1)交流分析实验现象。 ①请在家里做了实验的同学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发现。 ②观察课堂实验的天竺葵叶发生了什么变化,看看自己在实验前的预测是否正确。 ③讨论:这片叶子可能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与什么有关系呢?(期望学生能分析出问题的结论是不现实的,但是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的过程中去寻找相关因素,让他们意识到变化是有原因的。) (2)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叶绿体。 ①指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构造,讲解使用方法。 ②分小组观察植物叶片细胞,并描述细胞的样子,指导学生认识叶片细胞中的绿色颗粒叫叶绿体。 ③讲解: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最小单位。 (3)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师利用挂图或者多媒体资料,形象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交流并明确以下问题: ①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需要什么条件? ②植物主要用什么器官制造养料? ③植物制造养料的原料是什么? ④植物制造养料的原料从哪里来? ⑤人们常说: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 (1)讨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了为自己制造了营养物质,还为动物和人的生存提供了哪些物质? (2)交流分享讨论结果。 三、总结与拓展。 (1)小结本课学习的收获。 (2)课外收集有关树木生长的资料。 3 、树木中的纹路 教学目标 1、知道树木的横截面上有年轮,观察年轮可以知道树木的年龄。 2、知道树木的年轮可以告诉我们树木生长情况,年轮的变化可以反应树木生长的环境、气候等多方面的信息。 3、能对观察对象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能通过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学习。 5、具有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愿意与人合作。 教学准备 一块有明显纹路的木版,每组三种不同的树的横截面,观察记录表,有关年轮的图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带纹路的木版,提问:你们从木板上看到了什么?这些纹路从哪儿来?你还在哪儿看到过树木中的纹路?我们把树木中的这种纹路叫什么?(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交流学生已知经验的过程,通过交流导入新的探究过程。) 二、观察树干横截面,激发学生发现问题。 (1)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块用树干锯成的横截面,学生分组观察。要求小组在观察中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和疑问。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记录表发给小组,也可以让学生直接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2)交流发现,提出问题。 三、观察其他树的横截面。 (1)给每个小组再提供两块树的横截面,小组观察:有什么新发现?你还有什么疑问? (2)交流与质疑。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随堂板书,引导学生整理问题:看一看,这些问题中,哪些我们可以在刚才的观察中找到答案?哪些可以同学们互相解答?把已经解决的问题做上标记。然后给剩下的问题进行分类。 四、了解年轮的形成。 (1)阅读教材上的小资料,思考:年轮是怎样形成的?年轮跟树木的生长情况有什么关系?你从这段资料中又解决了哪些疑问? (2)交流。 (3)为学生补充一些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 五、了解更多的来自年轮的信息。 (1)观察年轮图,估算树的年龄。(五年级的学生一般都知道通过数年轮的圈数可以知道树的年龄,如果只是简单地去数数意义就不大了,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怎么数、为什么数出圈数就是树的年龄。) (2)观察:同一个年轮的宽窄都是一致的吗?不同年轮的宽窄、颜色一样吗? (3)讨论:同一个年轮的宽窄不同,不同年轮的宽窄、颜色不一致可能与什么有关? (4)记录讨论结果并交流。 (5)你还知道年轮可以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六、课外拓展。 (1)继续观察伐木留下的树桩或者锯下的树干截面上的年轮。 (2)收集有关树木年轮的资料,读一读,把学到的知识与同学交流。 4 、蘑菇 教学目标 1、知道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2、认识蘑菇的特点,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3、了解细菌和病毒的特点,知道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4、能通过观察发现蘑菇的特点,比较蘑菇和动植物的异同。 5、能通过调查活动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6、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能辨证看待身边的事物。 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蘑菇、细菌、病毒的挂图或视频资料。 2、供学生观察用的构造完整的蘑菇(每组1~2种),放大镜、小刀、白纸等。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木耳、银耳、平菇、金针菇、香菇等。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蘑菇的资料。 一、导入。 (1)教师可以采取实物导入的方式:看一看,实验桌上放着什么?在自然界中,哪些地方会生长蘑菇? (2)利用教材插图或挂图等引导学生小结蘑菇的生活环境。 (3)提问:你还知道关于蘑菇的哪些知识? 二、观察蘑菇。 (1)观察一个完整的蘑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式全面、细致地观察。 (2)用小刀把蘑菇纵向切开,用放大镜观察切开的菌盖、菌盖上的菌褶、菌柄。 (3)交流,描述观察发现:从整体看,蘑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我有什么重大发现等。 (4)整理观察到的蘑菇的特点并记录下来。 三、认识蘑菇属于真菌。 (1)小组研讨:蘑菇与动物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引导学生从外部形态特点、获取营养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2)交流,整理意见。 (3)讲解: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它属于真菌。 (4)你还知道哪些是真菌生物? (5)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 四、认识食用菌和毒菌。 (1)提问:吃过蘑菇吗?我们平时吃哪些蘑菇?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吗? (2)观察教材插图(或实物、挂图),认识常见的食用菌和毒菌。 (3)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食用菌和毒菌的知识。(可以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五、课外调查:小组或者独立调查: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食用菌?要求学生记录食用菌的名称、颜色、形状,还可以了解它的主要营养成分等。 第二课时 一、了解细菌和病毒。 (1)猜一猜。教师展示一幅细菌或病毒的彩图,这是什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猜? (2)交流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病毒的知识。 (3)观察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和病毒的照片。谈一谈: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如果不知道它们是细菌和病毒,我们也许会认为它们很美丽,但当我们明白了它们是什么之后,我们可能觉得它们很可怕。) (4)阅读教材上的小资料:你又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细菌和病毒也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5)小结:细菌和病毒也是生物,它们因为十分微小,用肉眼看不见,被称为微生物。现在,你知道生物家族有哪些成员? 二、展示食用菌调查成果。 (1)小组交流、展示。 (2)小组选择代表向全班展示调查成果。 (3)制作食用菌名片。(为一种自己感兴趣的食用菌设计一张名片,内容包括:名称、特点、外形图、主要食用价值等。) (4)名片展示与评价。 5 、林中的鸟 教学目标 1、认识更多生活在林中的鸟。 2、知道常见的鸟的翅、喙、爪的特点,知道这些外形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和习性是相适应的。 3、能仔细观察鸟的外形,并能分析外形与它的习性及生活环境的关系。 4、能在观察的同时,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有做观察记录的良好习惯。 5、能积极地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成果。 6、能意识到保护鸟类的重要性,有爱鸟护鸟的意识并能落实到行动中。 教学准备 1、啄木鸟、鹰、鸽、燕等鸟的飞翔状态的图或视频资料。 2、啄木鸟、麻雀、猫头鹰等鸟的图或实物标本。 3、鸟类在林中栖息、捕食的视频资料。 4、鸟类与人类关系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导入新课。 (1)提问:你认识哪些生活在树林里的鸟?向同学们介绍你认识的鸟。 (2)出示几种常见的鸟的图片,交流:这些鸟以什么为食?它们的羽毛、翅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喙、爪有什么特点? 二、观察鸟的翅、喙、爪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与环境及生活习性的关系。 (1)观察鸟的翅。 ①观看不同的鸟飞翔的视频资料(或者挂图),提问:这些鸟是怎样飞行的?它们的飞行方式相同吗?你认为它们的飞行方式可能跟什么有关系? ②观察描述鸟翅的特点,认识鸟翅的四种类型。 ③小结:鸟翅的大小和形状不同,适于飞行的方式也不同。 (2)观察鸟的喙和爪。 ①观察啄木鸟、麻雀、猫头鹰等鸟的标本:这几种鸟的喙和爪各有什么特点?(观察的时候给学生提供标本,有条件的也可以提供活的鸟,学生在观察中可以看,甚至触摸,总之,尽量让学生直观地感知。) ②整理观察记录,小组交流。(虽然观察的重点是鸟的翅、喙、爪,但在交流中可以不局限于这三个方面,鼓励学生表达其他发现。) (3)研讨:鸟的翅、喙、爪的特点与其生活环境及习性的关系。 ①观看鸟在树林里生活的视频资料(或教材上的插图),提问:鸟儿在林中怎样飞行?怎样歇息?怎样捕食? ②讨论:鸟的翅、喙和爪,对于它们在林中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③交流与小结。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知道鸟的这些外形特点都是与树林的环境和自己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④拓展:你还知道哪些鸟的外形特点与它的生活环境及习性相适应的例子? 三、爱鸟护鸟,从我做起。 (1)师生交流:喜欢鸟吗?为什么喜欢? (2)播放鸟与环境和人类关系的资料片,提问:你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3)讨论:为了鸟类的生存,我们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 (4)小结。 四、课外拓展 以小组为单位,办一份以爱鸟护鸟为主题的小报,或者设计一幅爱鸟护鸟的宣传画。 6、谁吃谁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分析,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3、意识到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4、通过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5、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6、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中的动植物的图片或挂图。 2、准备稻田里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2)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蝉、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 谁吃谁?谁被谁吃?蝉吃什么呢? (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认识食物链。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图片,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 (4)在书上记录它们的食物联系。 (5)提问:同学们根据食物关系用“→”将这些动植物连接在一起,这种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字吗? (6)讲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7)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交流。 (8)小组研究: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讨论: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 (9)讲解: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11)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三、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教材插图),提问:稻田里有哪些动植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卡片。 (2)小组讨论:找出稻田里的动植物的食物关系,写出食物链。 (3)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画箭头表示,并且检查每条食物链画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4)找一找,这些食物链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哪些动物能吃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怎样? (5)讲解:小结:多种生物在取食关系上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多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的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网。 四、保护青蛙,维护生态平衡教育。 (1)讨论:以一条食物链(稻子→稻螟虫→青蛙→蛇)为例:如果食物链中有一种生物(比如:青蛙)死光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教师介绍青蛙在稻田里的作用。提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也是食物网中的重要部分,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呢? 五、课外拓展。 收集青蛙的资料,编写一条保护青蛙的公益广告词。 7 茅草与锯子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了大量仿生的发明创造。 2、具有认真观察和探究仿生的兴趣。 3、初步具有模仿生物的构造或功能进行发明和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运用创造性想象和“原型启示法”提出一些小发明的思路。 5、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6、意识到动物、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 1、供课堂观察用的茅草的叶、苍耳的果实(或其他植物),放大镜等工具。 2、鸡蛋与薄壳结构屋顶、鸟与飞机、鱼鳍与船桨的图片或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讲述: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 (2)提问:鲁班为什么能发明锯子?(发现茅草——观察茅草——产生联想——大胆尝试——发明锯子) (3)交流:我们在树林、在野外有过类似鲁班的经历吗?哪些植物容易划破和刺伤我们?哪些植物容易粘在我们的衣服上? (4)我们也像鲁班一样,来认真研究我们身边的这些植物。 二、观察容易划破和刺伤人、容易粘衣的植物的特点。 (1)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份观察材料和必要的观察工具。 (2)学生分组观察,记录观察发现。 (3)交流。 (4)讨论:我们观察了这些植物的特点,能产生哪些想法呢? 三、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完成的发明。 (1)讲述: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了许多物品。你们知道这样的例子吗? (2)用课件或图片展示:鸡蛋与薄壳结构屋顶、鸟与飞机、鱼鳍与船桨。 (3)小组讨论:图中这些新技术分别是在什么生物的启示下研制出来的?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4)根据以上发明的实例,你认为在生物启示下进行发明创造要经过怎样的过程? (5)讲解:在生物启示下的发明创造,通常要经过以下过程: 明确需要:在生产或生活中,为了完成某种工作,需要具有什么功能的工具或设备。 寻求启示:通过观察或在无意中发现,某种生物的构造或功能与我们需要的工具或设备很相似,在这种生物的启示下提出发明的设想。 设计制作:根据发明的设想精心设计,根据设计试制出我们需要的工具或设备。 实验定型:经过反复实验、修改,完成发明。 四、课外活动。根据某种生物的特点,构思一件科技创新作品。 第二课时 一、指导学生根据某种生物的特点,提出创新设想。 (1)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画科技作品设计图。 (2)交流、展示:我设计的是什么?它是仿造什么生物的特点研究的?它有什么特殊的功能? (3)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设计可能很富有想象力,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意要鼓励和保护,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完成一件科技小作品除了有创意之外,还要考虑实用和可行性。) (4)向学生介绍一些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的小发明作品,供学生学习借鉴,讲解常见的创造发明方法。 二、指导学生完善科技作品设计方案。 (1)修改完善设计方案。 (2)组内交流方案。 三、制作科技作品。 一件科技作品的制作往往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继续探索、完成自己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得到来自教师和家长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8 、鱼 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池塘中的常见鱼类,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2、观察、实验、记录并归纳典型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 3、能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推测,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语言较清晰准确地描述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能利用表格整理记录有关研究结论。 4、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证据、逻辑推理、想象建立假设和推断、理解事物及现象的重要性。 5、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通过探究,讨论归纳鱼类共同特点。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鱼类及相关行为作出判断和解释。 6、能将鱼类特点与池塘环境相联系,知道鱼的外形及行为特点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准备 1、池塘鱼类的种类、外形特点、生活方式等相关挂图或课件。 2、水槽(或玻璃鱼缸)、瓷盘、镊子、纱布条、塑料绳、木片、滴管、水、家乡池塘中的典型鱼类(如鲫鱼)、毛巾或卫生纸。 3、各种水生动物(不一定是鱼类)的图片或课件。 4、家乡池塘中的小型鱼类活体。 第一课时 一、搜集信息资料 (1)出示图片或播放课件:同学们,这是我们家乡的池塘中生活的几种鱼,谁知道这是几种什么鱼? (2)在我们家乡的池塘中,还生活着哪些鱼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有争议的动物板书在黑板一侧,在后面的学习中重新归类)。 (3)各种鱼的大小、形态、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可为什么人们把它们都叫鱼呢?关于鱼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二、提出研究问题 1、教师出示并简介鱼类活体,安排学生观察鲫鱼的外形特点,为下一步研究活动做准备。 师述:鲫鱼是鱼类的典型代表,它在外形上具有什么特点呢?请各小组认真观察鱼的外形、身体表面长有什么、鱼鳃的形态等。同学们若对鲫鱼其它外形特点感兴趣也可以进行观察,观察之后将结果记录在“我们的发现”表格里 2、分小组进行观察、讨论、记录。 3、小组汇报观察记录结果。 4、教师小结,然后出示图片、展示课件或让学生对照水槽中的鲫鱼阅读课文26页上图内容,认识鱼的各种鳍。 5、你能根据鱼的外形特点,对鱼如何运动、怎样呼吸和运动,大胆做出自己的推测和设想吗?怎样证明自己的推测? 三、制定研究方案 1、教师出示并简介各种学具,告诉学生这些学具主要用于观察研究鱼的运动和呼吸方式。 2、各学习小组制定“鱼靠什么游泳”、“鱼如何呼吸”的研究计划和步骤,预测研究结果。 3、各学习小组汇报研究方案和预测,相互质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四、开展科学探究 1、分小组按照研究方案先进行“鱼靠什么游泳”、“鱼如何呼吸”的观察研究,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在“我们的发现”表格中。 2、小组汇报实验观察记录结果。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第二课时 一、(接上节课)开展科学探究 1、你对鱼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用什么办法研究解决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表述进行板书)。 2、根据实际,各小组选择一项大家都感兴趣的研究项目,同时制定研究计划和步骤。 3、分小组汇报研究方案,相互质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4、分小组对选择的研究观察项目进行研究,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5、小组汇报实验观察记录结果,集体讨论,统一意见。 二、总结与交流 (1)分小组归纳整理:“作为鱼类代表的鲫鱼在外形和生活、行为方式上有哪些特点?” (2)拿鲤鱼与草鱼、团头鲂、鲶鱼等家乡水池中常见鱼类进行对比,看看鲤鱼有什么特点是它们共有的? (3)分小组汇报“鱼类共同特点,”各小组进行交流、辩论,将大家共同的观点记录在课本空框中。 三、应用与实践: (1)出示各种水生生物图片实体或展示课件,辨别出其中的鱼类,并能分析说出其中原因。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增加一点相关内容供学生辨别。(自然水域中生活着许多动物,有的名称中还有一个“鱼字”,如甲鱼、鲸鱼、鳄鱼、娃娃鱼等,可它们不是鱼类;有的名称中没有“鱼”字,可它们属于鱼类,如泥鳅,海马等)。 (2)课外在家长的带领下观察家乡池塘中各种鱼类的生活情况,看一看除了课堂上所了解的鱼类特点外,还有哪些特点是鱼类共有的?与此同时通过现场观察、比较、取回水样研究、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等方法,了解池塘水质对池塘中水生生物有什么影响(详见课本41页),填写“自由研究”调查表。 9 、蛙 教学目标 1、认识并识别蛙和蟾蜍。 2、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并归纳两栖动物在外形、生活方式和个体发育过程方面的共同特点。 3、能将两栖动物特点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联系,知道两栖动物的外形、生活方式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4、能利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并能用语言、文字准确描述两栖动物的外形特点、生活方式和个体发育过程。 5、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6、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事实,珍爱生命。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两栖动物类别及行为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 1、两栖动物在种类、外形特点、生活方式、个体发育等方面的挂图或课件。 2、水槽(或塑料缸)、塑料袋、毛巾或卫生纸。 3、青蛙和蟾蜍活体。 4、各种其它动物(不一定是两栖动物)的图片或课件。 第一课时 一、搜集关于蛙的事实材料,提出研究问题。 1、出示蛙的图片或播放关于蛙的课件,让学生仔细观看后回答:你从中知道了一些什么?关于蛙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此处可以将青蛙的种类、青蛙的外形特点、行为方式、个体发育的相关图片或课件一次性展示(播放)完,展示(或播放)过程中,除了背景音乐外,教师可以不对学生作任何讲解)。 2、学生独立回答问题,教师将重要信息或学生有争议的问题,用词组或短句板书在黑板上。(此处不要求学生能正确表述关于蛙的知识结论)。 3、提出研究问题:蛙类具有什么共同特点,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了解它们呢? 二、制订观察研究方案。 1、分小组制订活动方案。 2、小组汇报活动方案。教师小结:为了了解蛙类共同特点,我们选择青蛙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它的外形特点,研究它的捕食、游泳方式,了解它的生长发育过程。(研究方法按课堂上学生的表述灵活处理)。 三、开展科学研究。 1、各小组在讲台前方自主选择观察研究的青蛙活体及相关实验材料,按照活动方案有组织地观察青蛙的外形特点、如何游泳,做蹼足作用的实验,比较蝌蚪与幼蛙的不同。 2、各小组汇报观察研究结果,集体交流订正。 3、填写“我们的发现”表格。 4、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讲评。 第二课时 一、指导认识了解蟾蜍。 1、教师出示图片指导看书或播放课件。 2、学生观看后讨论回答“蟾蜍的身体有什么特点,它的生长发育过程是怎样的,蛙和蟾蜍有哪些共同之处?”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将要点作为主板书板书在黑板中央。 二、总结与交流。 1、蛙和蟾蜍具有如此多的共同之处,因此生物家将它们归为了同一类动物。那么它们与鸟类、鱼类等其它动物相比较,有哪些是它们独有而其它动物不具有的特点呢? 2、分小组交流讨论,总结其主要特征。总结出一条就在课本上规定地方画一面小红旗。 3、小组汇报,集体交流订正。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讲评本课学习情况。 4、学生将其共同特点填写在31页课文中间的空框中。 三、应用与实践。 1、看书31页下图或由教师出示图片,播放课件,让学生辨别其中的两栖动物。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增加一些相关内容供学生辨别。 2、课外在家长陪同下考察家乡农田、草地、森林、池塘、小溪中的两栖动物,研究其外形特点、生活方式、生长发育过程等并作好考察记录。 10 龟和鳖 教学目标 1、认识并识别龟和鳖。 2、通过观察,记录并归纳爬行动物在外形、行为方式、繁殖等方面的共同特点。 3、能将爬行动物特点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联系,知道爬行动物外形、行为方式等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4、能利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并能用语言描述爬行动物外形及行为方式特点,能归纳填写信息记录表,并通过比较了解爬行动物共同特点。 5、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事实,珍爱生命。 6、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爬行动物类别及行为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 1、有关龟和鳖的种类、外形特点、行为方式、繁殖等相关的挂图或课件。 2、水槽和水、筷子或木棒、毛巾或卫生纸。 3、龟和鳖的活体。 4、各种其它动物(不一定为爬行动物)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搜集事实材料,提出研究问题。 1、出示龟和鳖的图片或播放龟和鳖的相关课件,让学生仔细观看,然后回答:你从中知道了一些什么?关于龟和鳖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此处可将本课所涉及知识的课件一次性展示(播放)完,展示(或播放)过程中,除了背景音乐外,教师可以不对学生作任何讲解)。 2、学生独立回答问题,教师将重要信息或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提出研究问题:龟和鳖都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了解它们呢? 二、制订观察研究方案。 1、分小组制订活动方案。 2、小组汇报活动方案,教师小结:龟和鳖的特点包括外形特点、如何爬行和游泳、受到惊吓时有什么反应以及它们如何繁殖后代等方面,研究方法按照同学们的意见执行,研究结论由学习小组长有条理地进行记录,最后总结归纳。 三、开展科学研究 1、各小组在讲台前方自主选择观察研究所需的龟和鳖活体及相关实验材料,按照活动方案观察龟和鳖的外形特点、如何爬行和游泳、受惊吓时的反应等。 2、各小组总结归纳观察研究结果。 四、总结与交流。 1、各小组汇报观察研究结果,集体交流订正,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讲评各小组学习情况。 2、学生在课本33页中间表格中填写观察研究获得的信息。 3、检查学习效果:生物学家为什么把龟和鳖归为同一类动物,并且起名为爬行动物? 五、应用与实践。 1、看书33页下图或由教师出示图片,播放课件,让学生辨别其中的爬行动物。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增加一些相关内容供学生辨别。 2、课外在家长陪同下,考察家乡的农田、草地、池塘、小溪、森林等地方的爬行动物(城市学生可以参观动物园的爬行动物馆,请教管理员或抄录动物介绍,有机会到农村旅游、参观、走亲访友时做有心人),观察研究其外形特色、生活方式,如何繁殖等并作好记录。(提醒学生千万注意安全。) 11 池塘中的植物 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池塘常见水生植物。 2、观察植物外形,了解其生活环境,能将观察结果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建立联系。知道其外形及生长方式与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3、了解更多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4、能利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能利用语言描述水生植物外形及生长方式特点,能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水生植物对水环境的依存关系。 5、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事实、珍爱生命。 6、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指导生活。 8、知道外来物种的引进有时会严重影响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造成重大的环境改变和经济损失。 教学准备 1、有关池塘植物的挂图、课件。 2、种植了池塘水生植物的生态缸(瓶)、毛巾或卫生纸。 3、挺水植物标本。 4、供学生观察、实验的水生植物。 教学过程 一、搜集事实材料,提出研究问题。 1、出示池塘中水生植物图片或播放相关课件,让学生仔细观赏,然后回答:你从中看到了一些什么?关于池塘中的植物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2、学生独立回答问题,教师将重要信息或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提出研究问题:关于池塘中的植物,有什么问题你最希望了解?要了解池塘中水生植物的外形特点,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办法? 二、制订探究方案,开展科学探究。 1、分小组制订活动方案。 2、小组汇报研究方案,教师小结:为了便于相互合作与交流,大家最好选择同一种植物进行了观察和实验,大多数小组在教师带来的植物中选择了菱(也可以是别的植物),因此下面的观察就以观察菱来展开,各小组在观察时要按一定顺序对植物器官逐个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观察记录表”上。 3、各小组领取植物样本进行观察和记录。 4、小组汇报观察记录结果,集体讨论订正。 三、对假设作出推断与猜想。 1、提出假设,让学生推断事实结论:把菱(也可以是别的水生植物)种在陆地上的土壤里,你认为它会发生什么变化?怎样观察记录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小组交流讨论,对假设作出合理推断。 3、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4、老师布置课后实验任务。 四、应用与实践。 1、有的物种在改变环境后不仅没有生长不良,反而大量生长繁殖,使原来生活在这里的植物生长不良或死亡,动物无法生存,甚至引起物种消亡,成为了具有极大危害的物种,教师出示图片(展示实物)或播放课件。 提出问题:池塘里凤眼莲生长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引进外来物种引起生态灾难的事例? 学生回答,教师结合本地经验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讲小结。 2、课外或双休日,在家长陪同下,观察家乡的池塘、水库、湖泊中生长的各种水生植物,观察研究它们的形态、生长方式与环境的关系,并作好相应记录。 12 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普遍联系的眼光看待池塘中生活的各种生物,初步形成池塘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2、进一步明白食物链的含义,知道池塘生物除食物联系外,还存在更为重要的其它依存关系。 3、了解生态平衡对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意义。 4、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推断和解释。 5、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6、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用语言准确表述所观察的自然现象和自己要表达的观点。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准备 1、池塘生物图片(或课件)、池塘生物水族箱(内养生物活体)。 2、反映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 3、反映池塘生物依存的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对上一课安排布置的实验记录和实验结果进行检查和总结。 1、上一节课课后,大家将水生植物种在陆地土壤中,通过观察研究你们都有什么发现,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 2、学生分组汇报,统一观点,教师小结。 二、复习已学知识,提出探究问题。 1、复习已学知识:在前面的第一单元第6课《谁吃谁》中我们学到了几个新的科学名词,如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谁能不看书,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 2、提出问题:树林中的生物之间存在食物联系,那么池塘中各种生物之间有怎样的食物联系呢?这些池塘生物中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教师引导学生观赏池塘生物水族箱,并播放相关录相(课件)。 三、开展科学探究。 1、学生观赏池塘生物水族箱,欣赏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后,回答问题,相互质疑,教师指导。 2、分小组针对上述所见所闻写出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链,能写多少写多少。同时讨论:“在食物链中,如果某个链环上的生物灭绝了,会对整个食物链产生什么影响?”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4、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第二课时 一、(接上一节课)开展科学探究。 1、池塘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