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助人与利社会行为精品课件.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6258022 上传时间:2022-07-17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助人与利社会行为精品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最新助人与利社会行为精品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助人与利社会行为精品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助人与利社会行为精品课件.ppt(4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助人与利社会行为助人与利社会行为要點n探討助人的動機與論點n影響助人行為的因素n如何增進助人行為n演化心理學現實生活中人們仍可能幫助陌生人,演化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因為演化發展出互惠規範(norm of reciprocity):人們在幫助他人時,會預期未來可能得到對方幫助。許多生物都可見到互惠行為。觀察七千多次黑猩猩的互動發現:普遍而言,黑猩猩A幫黑猩猩B梳毛之後,B更會和A分享食物或幫忙梳毛。而且在B提供互惠之前,A不會和他分享食物 (de Waal, 2003) 。助人的動機形式l助人的基本動機利己的觀點之二n社會交易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人在與他人交往時,基

2、本動機是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酬賞。成本和酬賞不一定是具體有價物,可包括任何導致快樂或不快的事物。針對助人行為,社會交易論的基本預設:人只有當酬賞或利益高於成本或損失時,才可能幫助他人。亦強調利己的因素,但不一定與演化遺傳有關。助人的動機形式n社會交易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幫助他人可以得到哪些好處?預期他人可能會回報幫助我們。(互惠規範或相信好心有好報)獲得社會讚賞,或增加正向自我概念。看見別人受苦時,心情會受到影響,幫助受苦者是為了減輕自己的痛苦感受。助人的動機形式l助人的基本動機利他(altruistic)的觀點此觀點認為人們仍然可能為了增進他人的利益而助人,甚至

3、可能犧牲自己的利益,而並非只考慮自己是否得利。關鍵在於是否產生同理心。同理心(empathy)理解與關懷他人的認知與情緒狀態。認知成分:從對方的觀點看事情情緒成分:感同身受的感覺、想要關懷對方助人的動機形式n同理心利他假說(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雖然我們可能因利己心理而救人,但只要對於需要幫助的人具有同理心,就可以產生利他動機與行為。提供幫助(無法避開時)避開降低自己的難過利己自己感到難過否提供幫助降低他人的難過利他同理心關懷是知覺到有人需要幫助行為傾向滿足動機的方式主要動機形式情緒反應可採取對方的觀點助人的動機形式替代電擊實驗(Baston et al.,

4、1981)參與者來到實驗室,工作是觀看其他參與者(實驗同謀某甲)進行實驗。接著某甲在實驗過程中受到隨機電擊,被電擊數次之後,某甲表示他從小害怕電擊,不過仍想完成實驗。實驗者試探詢問參與者是否願意代替某甲完成實驗?實驗分組高同理心組:事前告知參與者,某甲和他在許多方面很相像。低同理心組:事前告知參與者,某甲和他很不相像。易避開組:事前告知參與者,中途休息時可退出離開。不易避開組:事前告知參與者,必須一直在實驗室。助人的動機形式替代電擊實驗(續)助人比例低同理心不易避開易避開高同理心結果顯示,同理心高時,無論是否容易避開,大多數人們都願意提供幫助。但同理心低時,在易避開情境中,很少人給予幫助。助人

5、的動機形式分享筆記實驗(Baston, 1982)是否願意借筆記給一位車禍受傷無法上課的同班同學。高同理心組:請盡量想像對方的感受與生活低同理心組:不必在乎對方感受易避開組:被告知不會與對方見面不易避開組:被告知對方下週會回來上課助人的動機形式l同理心的相關研究n動物行為研究的發現黑猩猩也會表現出似乎帶有同理心的行為,例如兩隻黑猩猩打架結束之後,圍觀的黑猩猩常會擁抱落敗者,似乎在安慰他。助人的動機形式l同理心的相關研究n發展心理學對兒童的研究發現四歲左右的兒童,可以從他人的角度思考事情。並且可從他人的行為意圖來判斷後果責任。自閉症兒童常見的症狀之一為缺乏揣度他人心智的能力,亦即無法體察他人的感

6、覺和想法,不瞭解他人說話或行動背後的意圖。助人的動機形式l同理心的相關研究n腦神經研究:鏡像神經元 (mirror neurons) 讓志願受試者聞噁心難聞的氣味,引發厭惡的感覺,另外讓他們看別人嗅聞表現出厭惡感的影片,兩者會活化腦部相近區域。下圖紅線標示處,是由實際經驗厭惡所活化的神經群;黃線標示處,則是觀看厭惡表情所活化的區域。助人的動機形式n利他與利己究竟孰是孰非?利他觀點的研究是強調利他動機可能存在,但並非指所有助人行為都完全出自利他動機。即使有利他動機,也不保證必然出現助人行為(可能因代價極高等原因而未伸出援手)。當助人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時,利己動機較能使人持續。例如長期協助慢性疾

7、病患者之志工,若有自我取向動機(學習個人技能),會比純粹利他動機者作得還久(Omoto & Snyder, 1995)。換個角度想,視人如己時,他人的需求正如自己的一樣,利己與利他動機的區別也似乎不存在了。助人的動機形式l影響助人行為的因素是否有些人較樂於助人?n利他人格(altruistic personality)一種人格特質,帶有高度利他人格特質者在各種情況中都樂意幫助他人。然而許多研究顯示,只靠人格特徵不易預測個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助人行為。即使是利他人格測驗得分較高者,並不一定比得分低者更會助人。大部分研究顯示,情境因素比個人變項更能預測人們的助人行為。換言之,僅只注意人格因素仍不夠,還

8、需探討情境因素。影響助人的因素n心情對助人的影響處於心情好的情境中,是否較願意助人?n好心情效果(good mood effect)香味與換錢實驗(Baron, 1997)在街上找兩個地點,一個地點有香味,另一個地點沒有特別氣味。除此之外,這兩個地點的條件都要差不多。分別在這兩地請求路人幫忙換零錢。結果願意換錢的人數比例:香味芬芳地點59%;一般氣味地點19%後續研究顯示:撿到錢、收到禮物、考試成績好、聽到好聽音樂、想起快樂的事等,都可產生好心情效果。好心情可促進的助人行為包括:慈善捐款、幫忙撿東西或找東西、捐血、幫同學做事等。影響助人的因素n心情對助人的影響為何心情好時較願意作善事?可以維持

9、好心情助人為快樂之本與快樂為助人之本好心情時,較容易以正向態度看待他人看到有人跌倒.心情好”他是不小心的,幫他一下好了”心情普通”他真笨,根本不想幫他”然而若幫助需付出的代價太高,則即使心情好也可能不會作。影響助人的因素心情壞時就完全不願意作好事嗎?n負面情緒消除假說(negative-state relief hypothesis)為了消除自己的難過與不安,也可能幫助他人,尤其是為了消除自己的罪惡感。罪惡感(guilt):認為自己違反了內在道德規範而產生的負面感受。在教堂門口,向進出教堂的人慈善募款,發現人們在告解前比告解後更願意捐錢(Harris et al., 1975)。從社會交易論來

10、看,消除罪惡感也是一種好處。影響助人的因素n旁觀者對助人行為的影響目睹急難事件的人愈多,愈可能有人伸出援手嗎?n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緊急事件的目擊者愈多,每個人願意伸出援手的意願就愈低。影響助人的因素n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癲癇呼救實驗(Darley & Latane, 1968)參與者被帶領通過長廊,進入隔離的實驗室。然後使用對講機,與另一人或一群人聊生活問題。每人聽似輪流發言,但其實每組都只有參與者是真的在發言,其他發言都是預錄的錄音。發言過程中,參與者會聽到某一發言者提及自己患有癲癇,接著不久聽到他的哽咽與呼叫聲(都是預錄錄音)。觀察參與

11、者是否會離開實驗室幫忙或找人求救?隔多久時間才行動?或是坐而不管?影響助人的因素n癲癇呼救實驗(續) (p.480)影響助人的因素n癲癇呼救實驗(續) Latane和Darley認為,未提供救助的參與者的個性並非比出面救助者更冷漠。事實上,當研究者事後進入房間時,這些參與者都相當緊張,並詢問是否已有人提供幫助。顯示他們心中有所掙扎,不知道自己是否應該作些什麼。換言之,旁觀者在緊急事件中是否會出面援助,至少部分取決於他們如何知覺情境,以及周遭是否有其他人。Latane和Darley提出旁觀者決策歷程模式,分析緊急事件中旁觀者提供救助的歷程。影響助人的因素n旁觀者決策歷程:援助五步驟(Darley

12、 & Latane, 1970)步驟一:注意到事件注意到發生了特殊事件。若分心便可能未注意。神學院學生助人實驗(Darley & Latane, 1973)請一群神學院學生至另一棟大樓發表簡短演講。一些學生被告知他們已經遲到;另一些被告知時間還很充裕。一半學生被安排的演講主題是如何救助窮困的索馬利亞人,另一半是關於自己喜歡的工作性質。所有學生經過樓下時,都會經過一個倒在路邊咳嗽的男子。實驗觀察的是:有多少學生會停下來幫助他?結果:趕時間者10%、不趕時間者63%。演講題目沒有影響、個人的宗教虔誠度也沒有影響。影響助人的因素n旁觀者決策歷程:援助五步驟步驟一:注意到事件步驟二:詮釋理解將事件視為

13、是緊急意外若情境意義模糊不清楚,則可能不採取行動。人眾無知現象(pluralistic ignorance)因為每個旁觀者看起來都面無表情,毫不擔憂,致使大家都以為沒有發生嚴重問題。暴力事件中,若認為攻擊者認識被害者,人們較可能不介入。實驗顯示,當旁觀者看到一名男性攻擊女性時,若以為兩人是夫妻,比以為兩人互不認識,伸出援手者的比例約為1:3 (Shotland & Straw, 1976)。影響助人的因素n旁觀者決策歷程:援助五步驟步驟一:注意到事件步驟二:詮釋理解步驟三:承擔責任個人願意擔負起援救責任責任分散現象(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當目擊者人數增加,每個

14、旁觀者的助人責任感就隨之減少。現實環境中,處於匿名狀態通常容易出現責任分散現象。某些社會角色可以增加個人責任感,例如醫師、警察等職業。影響助人的因素n旁觀者決策歷程:援助五步驟步驟一:注意到事件步驟二:詮釋理解步驟三:承擔責任步驟四:決定如何救助覺得自己有能力時,會設法給予直接救助,或亦可設法呼救,提供間接救助。然而若覺得自己毫無辦法幫忙,則可能放棄救助。影響助人的因素n旁觀者決策歷程:援助五步驟步驟一:注意到事件步驟二:詮釋理解步驟三:承擔責任步驟四:決定如何救助步驟五:做出救助行動群眾抑制(audience inhibition):害怕自己在大眾面前出糗,可能放棄救助成本利益考量:認為付出

15、代價太高,而不願救助n以上每一步驟都可能因故受阻,使人最終未能伸以上每一步驟都可能因故受阻,使人最終未能伸出援手。出援手。影響助人的因素n助人有性別差異嗎?某甲奮勇跳下河流拯救失足落水的孩童某乙每天陪肢體障礙的鄰居孩童去上學你認為上面兩件助人行為中,某甲與某乙的性別較可能為男性或女性?男性助人者的理想典型(刻板印象):英勇騎士緊急危難中救助陌生人、有旁觀者、受助者多為女性。女性助人者的理想典型(刻板印象):慈愛照顧需長期花費心神照顧、非緊急狀況、無旁觀者、受助者為較親近者。影響助人的因素n助人有城鄉差異嗎?都市人比鄉村人冷漠嗎?這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個性或情境因素?人格差異的觀點:都市人個

16、性冷漠;小鎮居民則具有樂於幫助陌生人的個性。都市過度負荷假說(urban-overload hypothesis) (Milgram, 1970)都市人之所以冷漠,乃因都市生活容易使人因為資訊過多而封閉自己,並非都市居民個性如此。換言之,這是環境因素使然,並非人格因素。都市居民到了鄉間也會樂於助人,鄉村居民來到都市也會變得冷漠。影響助人的因素居民流動性長期住在相同地方的人,比較可能參與社區利他活動。(都市的居民流動性高,故助人行為低)Milgram的遺失信件實驗法將一些信件貼好郵票,放在郵筒附近,看看有多少人會幫忙丟進郵筒。你可以依研究目的,改變收信人單位或性別等變項,也可以將信放在不同地點(

17、城市或鄉村)。最後寄回的地址都一樣,便可以進行統計。 影響助人的因素n助人行為有文化差異嗎?個人主義文化比集體主義文化還冷漠或熱心?一般而言,所有文化中,人們都比較願意幫助內團體成員(自己人),而較少幫助外團體(外人)。內團體(in group):個人所認同,覺得自己屬於其中一份子的團體。外團體(out group):個人認同以外的團體。集體主義文化中,內團體與外團體的區分通常比個人主義文化還明顯,人們也更重視內團體的需求。相較於個人主義文化,集體主義文化中的人更可能去幫助內團體,而且更不會去幫助外團體成員。影響助人的因素全球助人行為實驗(Levine et al., 2001) (p.473

18、)在全球23個城市(包括台北)進行實驗。實驗者假裝腳受傷、在某路人旁掉筆或雜誌,或是扮演盲人過馬路,觀察對方是否幫忙。助人行為排行最高的六個城市城市助人排行經濟排名里約熱內盧(巴西)116聖約瑟(哥斯大黎加)215馬拉威(馬拉威共和國)322加爾各達(印度)421維也納(奧地利)54馬德里(西班牙)69影響助人的因素全球助人行為實驗(續)助人行為排行最末的六個城市城市助人排行經濟排名台北(台灣)18-索非亞(保加利亞)1917阿姆斯特丹(荷蘭)206新加坡(新加坡)212紐約(美國)221吉隆坡(馬來西亞)2310影響助人的因素l如何增進助人行為?n同理對方人不見得總是希望被人幫助,如果接受幫

19、助反而顯得自己很差勁,便可能保持沈默而不求助,即使這樣作會導致其失敗。因此,助人的目的應是鼓勵對方,強調我們對他的關心,而非凸顯我們的能力或技術,否則可能反使對方感到自尊受威脅,甚至變得自暴自棄。n許多情況下最佳方式是採取間接幫助,聯絡專業人員協助。例如,見人受傷,聯絡專業醫護人員處理;郊區看到他人車子拋錨,聯絡拖吊人員;即使受過CPR訓練,施救前也要先打119。增進助人行為l如何增進助人行為?n發生急難事件時,以視線、手指或直接請求他人幫助,能有效減少責任分散的效果。心肺復甦救生課中,除了學習急救技術之外,還要學會如何控制急難現場。例如,遇到有人溺水時,要學習在現場指派他人負責特定任務,包括打電話叫救護車、拿取救生設備等。這種控制現場的方式,能夠幫助旁觀者介入救助,避免旁觀者效應。增進助人行為l如何增進助人行為?n透過學習,瞭解阻礙助人的情境因素,也有助於克服這些障礙。隨機請一些同學聆聽旁觀者效應助人行為研究的演講。兩週後,請這些同學與另一些未聽過演講的同學再來,途中安排一名路倒者與其他旁觀者。觀察兩組同學的助人行為反應。結果未聽演講的同學,停下幫助的比例為 25%。聽過演講的同學則有 43% 停下來幫助。增進助人行為43 结束语结束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