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态度的心理结构的三个因素.docx

上传人:Q****o 文档编号:26164340 上传时间:2022-07-1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34.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态度的心理结构的三个因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2022年态度的心理结构的三个因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态度的心理结构的三个因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态度的心理结构的三个因素.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态度的心理结构的三个因素=什么是态度 = 态度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既是指人们的内在体验,又包括人们的 行为 倾向;一般而言,态度是潜在的,主要是通过人们的言论、表情和行为来反映的;人们的态度对象也是多种多样,诸如人物、大事、国家、集团、制度 、观念等等;人们对这些态度对象,有的表示接受 或赞成,有的表示拒绝或反对,这种在心理上表现出来的接受、赞成、拒绝和反对等评判倾向就是态度;因此,态度又可以看成是一种心理上的预备状态,这种预备状态支配着人们对观看、记忆 、思维的挑选,也打算着人们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些什么和做些 什么;态度通常是指个人对某一客

2、体所持的评判与心理倾向;换句话说, 就是个人对环境中的某一对象的看法, 是喜爱仍是厌恶, 是接近仍是疏远, 以及由此所激发的 一种特殊的反应倾向; 态度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因素,即认知因素、 情感因 素和意向因素;1认知因素;认知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带有评判意义的表达;表达 的内容包括个人对态度对象的熟悉、懂得、信任、疑心以及赞成或反对等;2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如敬重蔑 视,怜悯冷漠,喜爱厌恶等;3意向因素;意向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或行为的预备状 态,也就是个体预备对态度对象做出何种反映;前面已经指出, 态度既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又是一种行为

3、倾向, 对行为起预备作用;因此,依据一个人的态度可以估量他的行为;但是估量只是估量,态度与行为究竟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二者也不是同一个概念; 况且行为的发生并不单单由态度打算,除了态度以外,行为仍打算于其它因素,如社会道德标准,传统的生活习惯,当时的情境,以及对行为结果的预期等等;然而,一些行为主义 心理学家 却过分强调态度的行为倾向性,认为通过 态度可以估量人的全部行为, 也可以通过行为推断人的全部态度,机械地把二者 一对一的联系起来,而无视各种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事实上,在很多情形下,人们的行为往往是与他们的态度不相一样的;例如,一个不喜爱抽烟的人, 他没有抽烟的习惯,父母、妻子也不赞成他抽

4、烟,但在大家都抽烟的情境下,他也会抽上一支, 这里我们就不能认为他对抽烟持支持态度,这种有时发生的事只能看作是逢场作戏; 行为主义心理学 家的推论是武断的,尽管态度与行为有着密 切的联系,但是它们究竟不是一回事;价值观 代表着一个人对四周事物的看法和行为倾向,也就是个人对某一1 / 22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2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事物的善恶、是非和重要性的评判;从性质上说,价值观是态度的核心;由于一个人的态度总是取决于态度对象对他个人的社会意义,这种社会意义的大小, 决定了态度对象所具有 价值 的大小,而事物价值的大小,往往

5、又取决于个人的需要 、爱好、抱负、信念和 世界观 ;因此,人们的价值观不同,所产生的 态度也不同, 故一个人的价值观对于他的态度明显地具有一种工具性的功能,能够满意个人的需要,对人有利的事物,便产生确定的态度; 不能满意人们的需要,又对人不利的事物就会产生否认的态度;与一个人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态度的特性 = 一态度的社会性 因此,态度的实质乃是反映了客观事物态度不同于本能,态度不是天生的,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不须学习,与生俱有的行为倾向不是态度; 态度是个体在长期生活中, 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以及四周环境的不断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态度形成以后, 反过来又会影响个体对四周事物和他人的

6、反应; 在这种相互作用过程中, 一个人的态度经过不断的 循环和修正,会逐步形成日益完善的态度体系;二态度的针对性 态度必需具有特定的态度对象;态度对象可能是详细的,也可能是抽象的,即一种状态或观念; 由于态度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关系的反映,所以态度总是离 不开肯定的客体,总是与态度对象相联系,因此,态度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抽象 的,它总是针对着某一事物的;例如,某厂长对工人的态度,工人对 奖金 的 态度等等;三态度的和谐性 态度是由认知、 情感和意向三种心理成分组成的;对一个正常人来说, 这三种心理成分是相互和谐一样的;例如,一位年轻的厂长,在他熟悉到学习 治理科学 的重要性之后 认知 ,他会产生

7、对治理科学的喜爱情感 ,一旦有时机进行这种学习,他会特别乐于参与,并为此作好各种预备意向;这说明态度的三种成分特别和谐,并不冲突;四态度的稳固性 态度是在需要的基础上, 经过长期的感知和情感体验形成的,其中情感的成分占有重要位置, 并起到强有力的作用; 它使得一个人的态度往往带有剧烈的情感颜色并具有稳固性和长久性; 正是由于态度具有这种稳固性和长久性,才使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客观世界;所以,对职工 进行训练,最好是在他们态度尚未稳固、尚未形成的时候,由于这时态度的 组织结构 尚未固定化,引进新的思想和体会,简洁促进态度的转变;然而,一旦态度形成,再进行训练就会特别困难;2 / 22名师归纳总结

8、- - - - - - -第 2 页,共 22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五态度的潜在性 态度是一种内在 结构 ,它虽然包含有行为的倾向,但并不等于行为,所 以态度本身不能被直接观看到; 又由于态度的稳固性和长久性, 一个人的态度往 往可以通过他的言论和行为来加以估量;=态度的功能 = 争论和实践都证明, 态度对于一个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它不仅会 影响一个人的 知觉 与判定,仍会影响一个人的工作和学习的速度与 效率 ;同时,它仍可以帮忙人们打算是否加入某一群体,挑选某一职业或者坚持某种生活信念等等;因此,争论态度的功能,对于 治理 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态

9、度的社会性判定 态度的稳固性, 往往会使态度一旦形成, 便成为一个人的习惯性反应,久而 久之便构成了个性的一部分, 使人们对某些特定的事物保持一种或强或弱的固定 看法;例如,在习惯上,人们往往认为山东人高大而淳朴,浙江人瘦小而精干,这种刻板的看法常常阻碍一个人去正确区分群体中的 个性差异 ,从而影响正 确的社会性判定;加拿大心理学家莱波特曾在蒙特利尔对英裔高校生和法裔高校生的 社会 态度 进行了好玩的试验;同学被告知:这次试验想要大家只凭声音来判定说话 者的人格特点, 因此请大家务必特殊留意说话者的声音和语调,然后再让他们听 取 10 个人朗诵同一篇文章的录音; 5 个人用英文念, 5 个人用

10、法文念, 实际上只 是 5 个人,每个人都使用两种语言,结果显现两个好玩的现象:1同一个人,当他用英语说话时,比他用法语说话能获得更好的评判;同 一个人,当他在说英语时,比他在说法语时被判定的个子高,有抱负,牢靠、亲 切、有风度;用法语说话所获得较高的评判,只是有幽默感;2对说英语的人,法裔同学比英裔同学评判更高;试验说明,一般人很容 易依据现成的社会态度去判定别人, 甚至少数群体成员会实行多数人共有的态度,或仿照权威者的态度, 以提高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排除内心的某种担心; 在加拿 大,英裔人的社会背景优越于法裔人, 所以多数法裔青年认为自己不如英裔青年;二态度与忍耐力 忍耐力又称为耐挫折力

11、, 即一个人在遇到 挫折以后,对挫折的适应 才能 或是对挫折的容忍力; 这种忍耐力往往与个体对待挫折对象的态度亲密相关;例 如,一个战士特别喜爱自己的祖国, 因而他在战场上对待挫折就会具有高度的忍 耐力,即使是酷暑寒冷、枪林弹雨,他都能历尽险阻,坚忍不拔,坚强奋斗,对 祖国忠贞不二;为了证明态度与忍耐力的关系, 来波特曾对一批高校生对疼痛的忍耐力进行3 / 22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2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测定,测定的方法就是用一个改装的血压器,即在血压器的气袋上端装一个尖硬的橡皮插头;当增加气压时,橡皮插头会刺痛人的手腕,压

12、力愈大,痛觉愈深;试验分成两组, 一个是试验组, 一个是对比组, 每组被试者均为事先支配好 的不让被试者知道 ,即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各半;第一次测定之后,被试者被告知为了验证每个人耐痛阈的精确性,后利用休息时间,告知基督教徒的受试者:请略微休息片刻, 再做其次次测定, 然“ 依据某一报告,基督教徒的耐痛力不如犹太教徒强” ,而对犹太教徒的受试者就反过来说: “ 依据某一报告, 犹太教徒的耐痛力不如基督教徒”;而对比组的受试者就什么也不告知;经过如此支配, 其次次测定的结果, 试验组两种教徒的耐痛标准均有显著的提高;而对比组的被试两次的测定就无任何差异;这是由于被试者对自己所属宗教团体的效忠心理

13、 态度 影响了个体的行为, 即个体态度的转变引起了忍耐力的转变;这个试验给了我们两点启示:第一,一个职工对自己所属机构的认同感或效忠心,能提高他对挫折的忍耐才能;其次,在 组织 中,群体的某种行为 意识态度将促使 个体行为 产生戏剧性的变化;三态度与 工作效率 过去人们曾经认为,职工对工作的积极态度,必定会导致工作效率的提高;20 世纪 30 岁月,人际关系学派通过 霍桑试验 也认为高度的 工作中意感 必 然带来很高的 生产效率 ;由此美国心理学家 赫茨伯格 把职工的 中意不 中意” 作为生产效率的 指标 ,提出“ 双因素理论 ”;但是,后来经过全面和 深化的争论以后发觉, 工作态度 与生产效

14、率之间, 并不是一对一的简洁关系,它们之间, 由于受到很多中间变量的影响,存在着特别复杂的关系; 布雷菲和克罗克特通过近 30 年的调查争论说明:职工对工作所持的态度与生产效率之间并 无必定的联系;其主要缘由是:1由于人的因素是很复杂的,对于一般职工来说,生产效率并非个人的主要目标,它只是借以到达其他目标的一种手段;例如维护生活, 受到敬重或自我实现等;有时即使一个人对工作持消极态度,但是为了到达其他各种目标,也可能提高工作效率;2人的需要是各种各样的,当个体生活上的需要获得满意以后,其目标便 转移到社会性的需要; 例如,期望获得伴侣和同事的好感,期望自己和大家同属 于某一群体而不被群体所抛弃

15、, 个人的工作效率不得过高或过低, 过精湛过同伴,可能被大家指责为“ 破坏进度” 或“ 出风头”;而过低就会影响大家的酬劳;另外,不能把对工作感到中意或不中意看成是影响工作效率的唯独因素;由于中意的工作环境 虽然能够使职工坚守岗位,有时也会有降低生产效率以谋求与大家一样的可能性;反之,对目前工作感到不中意的职工,为了不拉大家的后腿,不让别人看不起自己,也会有加紧工作提高生产效率的可能性;此外,劳勒和波特尔仍争论了中意的工作态度同生产效率的关系;他们认为,中意的态度与工作成果或生产效率之间存在着第三个变量,即奖金因素的作用;4 / 22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2

1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他们通过试验证明, 好成果和高效率导致了嘉奖, 而公正的嘉奖能够引起中意的工作态度, 因此认为高效率可以导致中意的态度;为此他们提出了一个说明工作成果与中意态度的关系模型; 这个模型说明, 内在和外在的嘉奖以及对嘉奖是否 公正的知觉, 打算了成果与中意态度的关系; 这一点,对目前我国企 事业单位 所实行的各种嘉奖制度,具有肯定的参考价值;=态度的形成 = 态度的形成与一个人的社会化 过程是一样的;当婴儿产生在某一特定的家庭环境之后,家庭对他的各种刺激,对他的成长都会有特别重要的影响作用;例如,父母的举止言行, 父母对他的要求和期望, 往往对

17、他形成某种固定的行为 习惯具有打算性意义,从而使他依据肯定的标准形成自己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心理学家认为, 态度形成后, 个体便具有了种种特有的内在心理结构,这种结构使个体行为产生肯定的倾向性;假如形成的态度是正确的, 它会促使个体与外界保持平稳; 反之,就会阻碍个体在社会上的适应性;个体总是依据自己已经形成的态度来对待他人、 自己以及四周社会生活中的其他事物,从而对外界的影响表现为吸取或拒绝;例如,从小生长在回族家庭的人,由于社会化的结果,形成了忌食猪肉的习惯,于是他对猪肉总是实行回避的态度;由于态度具有稳固性和长久性的特点,态度的形成总是要经过一段相当时间的孕育过程;心理学家凯尔曼通过争论

18、, 提出态度的形成过程主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听从、同化和内化;=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 态度不是与生俱有的, 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 通过自身、 社会化的过程 逐步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欲望 态度的形成往往与个人的欲望有着亲密的关系;试验证明,但凡能够满意个人欲望,或能帮忙个人到达目标的对象,都能使人产生中意的态度;相反,对于 那些阻碍目标, 或使欲望受到挫折的对象, 都会使人产生厌恶的态度; 这种过程 实际上是一种交替学习的过程, 它说明欲望的满意总是与良好的态度相联系;有 人曾对某种种族偏见 态度 的进展进行过争论, 认为这种偏见具有满意某些个人欲望的功

19、能; 例如有些人需要借藐视其他种族,以发泄自己在生活中压抑已久的敌意与或冲动行为; 这说明态度中的情感和意向成分与欲望的满意有着亲密的关系;二学问 态度中的认知成分与一个人的学问亲密相关;个体对某些对象态度的形成,受他对该对象所获得的学问的影响;例如,一个人阅读过某种科技著作,明白到原子武器爆破力的杀伤性, 就会产生对原子武器的一种态度,这就是说态度的形5 / 22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22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成是受学问影响的;但是,并不是说态度的形成,单纯受学问的影响;心理学家进行过好玩的调查, 他们把调查对象分成两种态度组

20、,即有严密组织的宗教态度者特点是 :态度分明、无意成分少, 心情颜色低 与无严密组织的宗教态度者;结果发觉前者能够熟悉并且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而后者就只接受自己的优点,把自己的缺点掩盖起来; 仍有人在高中同学中调查了对犹太人的态度,发觉反犹太态度的人, 对非犹太人也不友善, 而没有反犹太偏见的同学, 对其他人也都友善;这说明种族偏见 态度 与个人的宽容性有亲密关系;三个体的体会 一个人的体会往往与其态度的形成有着亲密的联系,生活实践证明, 很多态度是由于体会的积存与分化而渐渐形成的;例如,四川人喜爱吃辣椒, 山东人喜欢吃大葱的习惯, 就是由于长期的体会而形成的一种习惯性态度;当然有时也会显现

21、只经过一次戏剧性的体会就构成了某种态度;例如,在某一次逗狗的嬉戏中被狗咬伤,很可能从今就不喜爱狗,甚至可怕狗,即所谓“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 井绳”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 态度不是与生俱有的, 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 通过自身、 社会化的过程 逐步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欲望 态度的形成往往与个人的欲望有着亲密的关系;试验证明,但凡能够满意个人欲望,或能帮忙个人到达目标的对象,都能使人产生中意的态度;相反,对于 那些阻碍目标, 或使欲望受到挫折的对象, 都会使人产生厌恶的态度; 这种过程 实际上是一种交替学习的过程, 它说明欲望的满意总是与良好的态度相联

22、系;有 人曾对某种种族偏见 态度 的进展进行过争论, 认为这种偏见具有满意某些个人欲望的功能; 例如有些人需要借藐视其他种族,以发泄自己在生活中压抑已久的敌意与或冲动行为; 这说明态度中的情感和意向成分与欲望的满意有着亲密的 关系;二学问 态度中的认知成分与一个人的学问亲密相关;个体对某些对象态度的形成,受他对该对象所获得的学问的影响;例如,一个人阅读过某种科技著作,明白到 原子武器爆破力的杀伤性, 就会产生对原子武器的一种态度,这就是说态度的形 成是受学问影响的;但是,并不是说态度的形成,单纯受学问的影响;心理学家进行过好玩的调查, 他们把调查对象分成两种态度组,即有严密组织的宗教态度者特点

23、是 :态度分明、无意成分少, 心情颜色低 与无严密组织的宗教态度者;结果发觉前者能够熟悉并且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而后者就只接受自己的优点,把自己的缺点掩盖起来; 仍有人在高中同学中调查了对犹太人的态度,发觉反犹太态度的人, 对非犹太人也不友善, 而没有反犹太偏见的同学, 对其他人也都友善;这说明种族偏见 态度 与个人的宽容性有亲密关系;6 / 22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2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三个体的体会 一个人的体会往往与其态度的形成有着亲密的联系,生活实践证明, 很多态度是由于体会的积存与分化而渐渐形成的;例如,四川人喜

24、爱吃辣椒, 山东人喜欢吃大葱的习惯, 就是由于长期的体会而形成的一种习惯性态度;当然有时也会显现只经过一次戏剧性的体会就构成了某种态度;例如,在某一次逗狗的嬉戏中被狗咬伤,很可能从今就不喜爱狗,甚至可怕狗,即所谓“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 井绳” ;=态度的转变 = 态度是经过学习过程而形成的, 因此要转变态度的强度, 或以新的态度取代 原先的态度即转变态度的方向 ,并不是不行能的事;但是,由于态度具有稳 定性的特点, 在它一旦形成之后, 便构成了个性的一部分, 进而影响整个行为方 式;因此,态度的转变和取代,并不象一般的学习那么简洁;学习活动只能转变 一个人态度中的思想和信念成分,而不能转变一个

25、人态度中的情感与行为倾向,因此学习活动对态度的转变只是临时的,时间一过又会回到原先的态度;态度的转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态度的方向, 二是态度的强度; 以一种新的态度取代原有的态度, 这就是方向的转变; 只是转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而方向 不变,这就是强度的转变;同时,态度的方向和强度也是亲密相关的,一个人从 一个极端转变到另一个极端,这本身既包含方向上的转变,又是强度上的变化;社会心理学 家凯尔曼 HKelmen于 1961 年提出了态度形成或转变的模式,他认为态度的形成或转变经受了服从、同化和内化三个阶段;1.服从阶段 服从又叫听从, 是外表上转变自己的观点与态度,这是态度形成或转变的第一个阶

26、段; 在生活中, 个体一方面不知不觉地在仿照着他所崇拜的对象,另一方面也受肯定外部压力或权威的压力而被迫接受肯定的观点,观点,这是形成或转变态度的开端;2.同化阶段 但内心不肯定接受该同化又叫认同, 是在思想、 情感和态度上主动地接受他人的影响;这个阶段比顺应阶段进了一步, 即态度不再是外表的转变了,也不是被迫的了, 而是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行动或新的 信息 ;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的态度自己要形成的态度相接近;但在这一阶段,新的态度仍不稳固,很简洁转变,新的态度仍没有同自己的态度相融合;3.内化阶段 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样,7 / 22将自己所认同的新思想与自己原有名师归纳总结

27、 - - - - - - -第 7 页,共 22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的观点结合起来,构成统一态度体系;这是形成态度的最终阶段,在这阶段中,人的内心发生了真正的变化, 把新的观点、 新的情感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彻 底形成了新的态度;=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 一态度本身的特性 1少年时代养成的某种态度,如嗜好、偏爱、爱好等等不易转变;2一个人某种极端性的态度,或者对待某种事物前后一贯的习惯性态度,也不简洁转变;3复杂的态度或和谐一样的态度不简洁转变;复杂的态度就是态度的建立不是凭借某一简洁事实, 而是依靠很多多次证明的事实,至于和谐一样的态度就是说态度中的三种成

28、分 认知、情感、意向 和谐一样,没有冲突;4态度中的价值成分与态度的转变有亲密关系;态度中的价值意义越大,越不简洁转变;5欲望满意的数量与力气的转变有亲密关系;某种事物一次能使个体满意 欲望的数量越多、力气越剧烈,其态度越不简洁转变;二个体特点 1才能差异 ;对于复杂的问题,聪明较高的人简洁懂得其中各种赞成或 反对的论点, 并依据这些论点, 打算是否坚持或转变自己的态度,其态度转变是 主动的;聪明较低的人, 由于缺乏判定力, 简洁被说服, 也简洁接受 群体态度 的压力,而被动地转变自己的态度;2 性格差异 ;争论发觉,由于人们的性格不同,有的人简洁接受劝告,有的人比较顽固; 一般来说, 独立性

29、比较强的人不简洁转变自己的态度;这种人 往往对劝告表示抗拒,有时对新观点拒绝明白,甚至否认权威,在思想上保守、僵化,在行动上因循守旧;而服从型的人,由于缺乏判定才能,依靠性强,简洁 信任权威, 转变态度也比较简洁; 争论者仍发觉, 女性比男性更简洁被说服而改 变态度;3自我意识 ;争论者发觉,自我意识的强度与个人态度的转变亦有亲密 关系;自尊心、自信心 、自我防卫机能强的人, 普遍有一种自我爱护的态度,一般这种人的态度比较难以转变; 心理学家卢森堡指出, 在政治上的极端保守者,都有一种担心和 自我防卫 的倾向;三个人的群体观念 8 / 22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30、 22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态度的形成与个体所属的群体有着亲密的关系,因此,当一个人对他所属的群体具有认同感或忠诚意的时候,要他实行与 群体标准 不一样的态度是不容易的;例如东方人普遍都特别重视家庭的存在,其态度也就明显地带有家庭伦理的颜色,一般不会轻易做出违反家庭的事;假如一个人对自己所属的群体缺乏认同感或忠诚意,他的态度就会因外界的影响而转变;=态度转变的理论 = 国外有关态度转变的理论很多, 这里只就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作如下的介绍:一 认知失调理论 这个理论是由心理学家弗斯廷格在1957 年提出的;弗斯廷格把人的认知元素分成假设干个基本单位,如思维、想象、

31、需要、态度、爱好、抱负、信念等因 素;其中任何两种元素的不一样,就产生失调;失调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 个人的决策行为,一是与自己的态度相冲突的行动;这种失调对于态度的意义,在于能够产生某种力气, 使人们逐步转变自己的态度; 弗斯廷格把上述任何两种 元素单位之间的关系分为和谐、不和谐、不相关三种情形;例如 :认知元素A我在大雨中不带伞走路,认知元素Bl我的衣服湿了,认知元素 B2我的衣服没有湿;明显认知元素A 与 B1呈和谐状态,而认知元素 A 与 B2 呈不和谐的状态;当个体觉察自己所持有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认 知元素相冲突时,便会显现认知上的不和谐,内心就会有不开心或紧急的感觉,因而产生一

32、种促使个体解除这种不和谐状态的动机;有以下三种 : 1转变某种认知元素解除或削减失调状态的方法转变某种认知元素, 使其他元素间的不和谐关系趋于和谐;例如,认知元素A“ 我喜爱抽烟” 与认知元素 B“ 抽烟可能导致癌症” 是不和谐的;为此,一个人要么转变认知元素 A 为“ 我不再喜爱抽烟” 或转变认知元素 B 为“ 抽烟导致癌症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从而到达认知的和谐;2增加新的认知元素,以加强认知系统的和谐例如,认知元素 A“ 我喜爱抽烟” ,假设无法转变,就可以增加新的认知元素 C“ 世界上抽烟而长寿者很多”,或认知元素 D“ 抽烟可以减轻精神紧急,有利于心理健康” 等,使不和谐的强度自然降

33、低;3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上例中,假如个体强调元素A,他会说“ 我喜爱抽烟,抽烟可以使我生活得很欢乐,不要为了将来可能导致疾病而牺牲我目前的乐趣;” 亦或强调元素B,个体会这样说服自己,“ 肺癌是一种可怕的疾病, 为了自己的健康和家庭的幸福,9 / 22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22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我虽然喜爱抽烟,也应当尽量地克制; ” 由此可以看到,认知失调的理论,的确可以说明态度的构成与转变;二平稳理论 1958 年,心理学家海德提出了转变态度的“ 平稳理论”认知系统中存在着使某些情感或评判趋向于一样的压力;海德认为在

34、人们的 他认为人们的认知对象包括世界上各种人物、 大事及概念, 这些对象有的各自别离, 有的就相互联结起 来,组合为一个整体而被我们所熟悉;海德把这种构成一体的两个对象的关系,称为单元关系,其关系可以由类似、接近、相属而形成;人们对每种认知对象都 有喜恶、赞成或反对的情感与评判倾向,海德称此为思想感情;海德仍认为个体对单元中两个对象的态度一般是属于同一方向的;例如一个人喜爱 A,就对 A 的穿着亦感到观赏;一个人厌恶B,就觉得 B 的伴侣也不好;因此当单元形成与个体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感情相调合时,其认知体系便出现平衡的状态; 反之,当个体对单元的知觉和对单元内两个对象所持的态度趋于相反方向时,

35、其认知体系便显现不平稳的状态; 这种不平稳状态将会引起 个体心理 的紧急而产生不满心情;例如,一个人喜爱 A,但是却对 A 所穿的衣服款式无法赞同,于是就会由不平稳状态而引起内心的紧急和不开心,而导致要么喜爱 A的衣服款式,要么不再喜爱 的过程;A;由此可见,解除心理紧急的过程,就是态度转变海德的平稳理论 ,原就上与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是相同的,但海德强调一个人对某一认知对象的态度,常常受他人对该对象态度的影响,即海德十分重视 人际关系 对态度的 影响力 ;例如: P 为同学, X 为爵士音乐, 0 为 P 所敬重的师长;假如 P 喜爱爵士音 乐,听到 0 赞扬爵士音乐, P0X 模式中三者

36、的关系皆为正号,P 的认知体系 出现平稳状态;假如 P 喜爱爵士音乐,又听到 O 批判爵士音乐,P0X 模式中,三者的关系二正一负, 这时 P 的认知体系出现不平稳状态, 不平稳状态会导致认 知体系发生变化;平稳理论的用处在于使人们可以用“最小努力原就 ” 来估量不平稳所产生的效应,使个体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关系以复原平稳结构;在肯定的情境中,它能以简练的语言来描述认知的平稳概念,使它成为说明态度转变的重要理论;三参与转变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 个体态度的转变依靠于他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个 体在群体中的活动方式,既能打算他的态度,也会转变他的态度;勒温在他的群体动力争论中,发觉个体在群体中

37、的活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主动型的人, 这种人主动参与群体活动, 自觉地遵守群体的标准, 另一种是被动型的人, 他们只是被动地参与群体活动,10 / 22听从权威和已制定的政策, 遵守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22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群体的标准等; 为了争论个体在群体中的活动对转变态度的影响,他作了如下实验:其次次世界大战期间, 美国由于食品短缺, 政府号召家庭主妇用动物的内脏做菜;而当时美国人一般不喜爱以动物的内脏做菜;勒温以此为题, 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对美国的家庭主妇进行态度转变试验,其方法是把被试者分成两组, 一组为掌握

38、组,一组为试验组;对掌握组实行演讲的方式,亲自讲解猪、牛等内脏的养分价值、烹饪方法、口味等,要求大家转变对杂碎的态度,把杂碎作为日常食品,并且赠送每人一份烹饪内脏的食谱;对试验组勒温就要求她们开展争论,共同谈论杂碎做菜的养分价值、 烹饪方法和口味等, 并且分析使用杂碎做菜可能遇到的困难, 如丈夫不喜爱吃的问题、 清洁的问题等, 最终由养分学家指导每个人亲自试验烹饪, 结果掌握 组有 3%的人采纳杂碎做菜;试验组有 32%的人采纳杂碎做菜;由此可见,由于试验组的被试者是主动参与群体活动的,他们在争论中自己提出某些难题,又亲自解决这些难题, 因而态度的转变特别明显, 速度也比较快;而掌握组的被试者

39、由于是被动地参与群体活动,很少把演讲的内容与自己相联系,因而,其态度也就难以转变; 基于这一试验, 勒温提出了他的 “ 参与转变理论” ,认为个体态度的转变依靠于在群体中参与活动的方式;得到广泛的应用,也取得了肯定的成效;四、沟通转变态度理论 后来,这个理论在治理中在现代社会中,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外,新闻媒介沟通,如报纸、杂志、电台和电视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态度,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很多心理学家认为,沟通对态度转变的影响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沟通者;沟通者是信息的来源; 早期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有效的沟通者必具备优良的情 感意志、品德和学问,另外仍要具有沟通的才能、艺术、社交风度、可信任

40、性及 个人的吸引力; 其次沟通过程; 要能依据沟通的对象和内容及客观环境设计出工作程序,一切按方案行事并留意支配好时间地点;解信息,其个性是否适合于接受这些信息;五、预言实现转变态度理论 第三沟通对象; 接受者是否了这一理论认为, 别人的预言及由此而实行的对待方式会影响个体的心理,从而导致其态度的转变; 例如某人被人们认为是大有作为的, 因此往往赐予他勉励、支持和帮忙,该个体感受后,会依据这种预示去进展;这一理论在企业治理中,仍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描述:职工的行为 =f治理者的期望,治理者对待的方式这说明,个体被别人给以一种预定的看法及因此而感受到的外界对自己所采取的某种特殊的对待方式, 对其态

41、度的转变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赞扬和勉励, 会11 / 22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22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诱发一种推动上进的动机;常常被人指责,遭到鄙视,会导致消极和自暴自弃;=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 一态度本身的特性 1少年时代养成的某种态度,如嗜好、偏爱、爱好等等不易转变;2一个人某种极端性的态度,或者对待某种事物前后一贯的习惯性态度,也不简洁转变;3复杂的态度或和谐一样的态度不简洁转变;复杂的态度就是态度的建立不是凭借某一简洁事实, 而是依靠很多多次证明的事实,至于和谐一样的态度就是说态度中的三种成分 认知、情感、意向 和

42、谐一样,没有冲突;4态度中的价值成分与态度的转变有亲密关系;态度中的价值意义越大,越不简洁转变;5欲望满意的数量与力气的转变有亲密关系;某种事物一次能使个体满意 欲望的数量越多、力气越剧烈,其态度越不简洁转变;二个体特点 1才能差异 ;对于复杂的问题,聪明较高的人简洁懂得其中各种赞成或 反对的论点, 并依据这些论点, 打算是否坚持或转变自己的态度,其态度转变是 主动的;聪明较低的人, 由于缺乏判定力, 简洁被说服, 也简洁接受 群体态度 的压力,而被动地转变自己的态度;2 性格差异 ;争论发觉,由于人们的性格不同,有的人简洁接受劝告,有的人比较顽固; 一般来说, 独立性比较强的人不简洁转变自己的态度;这种人 往往对劝告表示抗拒,有时对新观点拒绝明白,甚至否认权威,在思想上保守、僵化,在行动上因循守旧;而服从型的人,由于缺乏判定才能,依靠性强,简洁 信任权威, 转变态度也比较简洁; 争论者仍发觉, 女性比男性更简洁被说服而改 变态度;3自我意识 ;争论者发觉,自我意识的强度与个人态度的转变亦有亲密 关系;自尊心、自信心 、自我防卫机能强的人, 普遍有一种自我爱护的态度,一般这种人的态度比较难以转变; 心理学家卢森堡指出, 在政治上的极端保守者,都有一种担心和 自我防卫 的倾向;三个人的群体观念 态度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