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教案.doc

举报
资源描述
/* 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 爱情是一种个人体验,每个人只能通过自己并为自己得到这种体验。 弗洛姆 《爱的艺术》 爱情要求所爱的人品质恒久不变,同时又要求这种品质具有可塑性,不断翻新,它崇敬传统、习俗,但又渴望理想的美,渴望生活的完美,渴望双方关系文明化。 西列夫 《情爱论》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图腾,也是人类精神世界不竭的动力之一。爱与美、爱与人生、爱与永恒紧密相关。正值花样年华的大学生,受氤氲之气的滋养,爱情悄悄地生长并繁茂,大学生的爱情如同夏日里的太阳雨,美丽却又有些伤感。爱的琼浆需要理性与智慧,需要等待与心智,由恋爱的双方共同酿造。因而,确立健康的爱情观,是大学生未来幸福生活的金钥匙。 第一节 爱情是什么 一、 爱情是什么 (一)名人论爱情 马克思说:“真正的爱情是表现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的过早的亲昵。如果你以人就是人以及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的关系为先决条件,那你只能以爱去换取爱,以信任换取信任,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能促进和鼓舞他人的人。你同人及自然的每一种关系必须是你真正的个人生活的一种特定的、符合你的意志对象的体现,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唤起他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作为一种爱情并不能使对方产生爱情,如果作为一个正在爱的人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 瓦西列夫在《情爱论》中说:“爱情是作为男女关系上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感而发展起来的,爱情创造了美,使人对美的领悟能力敏锐起来,促进对世界的艺术化认识。” “爱情把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本质连结在一起,它是生物关系和社会关系、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综合体,是物质和意识多方面的、深刻的、有生命的辩证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爱情,这意味着不仅是欣赏美,而且要培植美,创造美”;“在生活中还有别的事情的时候,爱情才会是美好的,如果没有崇高的社会目标将人们联结在一起,爱情就会变成地狱。” 别林斯基说:“爱情是生活中的诗歌和太阳,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如果想把幸福大厦仅仅建立在爱情之上,并在内心指望自己的一切意愿都得到充分满足,他将是不幸的。” 柏拉图认为:心灵像一驾马车,它由三部分组成:驭者与两匹马,驭者是理智,一匹是不驯的劣马,一匹是听话的好马,好马是意志冲动,劣马是情欲,好马“能自治,知廉耻”,是正确见解的朋友,而劣马“靠鞭打才能勉强驯服”。这匹马朝着肉欲的宴席疾驰,沉湎于享乐之中。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马斯洛认为:“爱的需要涉及给予和接受爱,我们必须懂得爱,必须能教会爱、创造爱、预测爱。” 弗洛姆认为:爱是我们对所爱者生命与成长的主动关切,没有这种关切就没有爱。 心理学家海德说:“爱是深度的喜爱。” 人类学家林菲尔德说:“爱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两个异性之间的、偶尔是同性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反映了一种有模式的、重复的、标准的行为和特别是态度及情感状态,这实际上包括潜在的性行为。” (二)大学生谈爱情 这些来自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大学生理解的爱情: “爱情,根本就没有搞懂她的可能,如果仅凭我们的那一些智慧的话。面对她时,表现出来的疑虑、期盼和恐慌,无法掩饰地写在年轻的脸上,只因无论是怎样坚强的心灵,都会有脆弱的侧面,在于灵魂之中,无法逃避的是你自己。罗马城堡的高墙是多么坚不可破啊,摧毁它的却正是来自这个伟大国家的内部纷争。分崩离析,祸起于萧墙之内,内力胜于外力,无论是破坏或是建设,无论是爱情还是其他。有些人敬畏爱情,或许出于这个原因,也就是这个原因,爱情或能创造奇迹,或者酿出悲剧。” 这是对生活怀有理性态度的大学生心中的爱情。 “爱情是什么?对于罗密欧和朱丽叶而言,爱情是致命的毒药,对于奥瑟罗来说,爱情是嫉妒的匕首。而对于我,爱情又是什么?这是一个没有穷尽答案的问题。在人生的某些片段,我们会不自觉的去思考她们。” 这是正在思考爱情的大学生。 “爱情可以去理解、可以去解释、可以去研究、可以去……但爱情的美只能在感动中得以体会,那是一个充满了想象与超脱现实的生命经验。你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人可以那样的去爱另一个人,除非你也曾深深体会。 这是正在恋爱的学生理解的爱情。 有时候,爱情就好像一个妖精,潜着夜的阴影,隐藏在我们灵魂的那些软弱与彷徨的背面。你若不够坚强,她便悄然念动一些恶咒来使你更加痛苦,而我们却无法使用我们惯常的逻辑和理智来进行抵抗,因为爱情是非理性的东西,如果你妄想去分析,她会让你饱受挫折,并且丧失掉最后的一点自信。比较好的方法是依靠忍耐、时间和自生的力量。你若不够坚定,她便又在你耳边低声呢喃,吹气若兰,撩动你的发梢,轻拨你的心弦,使你陶醉,然后陷入激流中迷局般的漩涡。这样的情况,有些人曾经体会,于是有些人便说:爱情是无聊的东西! 是真的吗?好像从来没有人给出这个问题的绝对答案。爱情如此神秘,只因不了解的人尚不敢去揭开她的面纱,而了解了的人却又沉默了。在爱情面前,语言成了多余;在爱情面前,人人都是小孩,经验往往胜于才智,沉默却更让人领悟。 这是一名刚刚恋爱的男生笔下的爱情。 对于爱情,我想还是怀着一些敬意、一点理性的好。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对她表示轻视,但也不要靠得太近,在你有了确定把握之前。虽然我同样渴望真挚得爱情,但是爱情需要太多东西支撑了,比如信任、理解、责任、担负、宽容。爱情看上去不象是物质的东西,事实上也的确不是。爱情好像花朵的美丽,美丽来自于花朵,花朵依赖土壤生存。一切那样自然,又是那样现实。无论爱情如何绚烂,都不该忘记她脚下的土壤。沙子里种不出美丽的花朵,没有雨露滋润,野百合也会枯萎。若是稍稍给出自己一点空间,留住一份理智,爱情似乎会更有价值。好像一名希望培育出真正名贵花朵的花匠,只有依循了最一般的客观规律后,才能种出美丽来,才不会在满地的枯叶和干涸的泥土中迷失自己的心灵。 “可是,你又如何知道,你有了确定的把握?什么又才是最一般的客观规律?”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我并不明确知道答案。 有没有见过,下午茶杯中升腾的氤氲?轻轻的一团,如果不去靠近她,她就在你的眼前,要是你伸手想去触摸她,只抬了抬手,她便飘散开去,在空气中湮灭掉了。爱情有时也是这样。 关于这个问题,从来就没有现成的回答,生活本身会给出答案的,有时答案就在我们心里。如果有一天,我突然对自己说:是时候了!便是时候了。关键在于,在这之前,我最好明确了我自己本身、我所需要的和我所要面对的,然后在我允诺自己的时候,应该是肯定的,并且清楚的了解自己在干什么。 认识了自己,才能了解爱情,虽然未必绝对如此,但在你伸手把握爱情的时候,他会使你更加坚定、勇敢、自信。 这是一位优秀女大学生的爱情感悟。 人人都在期待爱情,爱情却不会为每个人停留。谁不期盼一份真挚不变的爱情啊!可是我终究还是没搞懂爱情是什么东西。爱情依旧是那样神秘,一如几千年来的一贯作风,而我依然深信不疑,一如在我之前所有找寻答案的人一般。于是我还将继续追寻。在找到答案之前,我只希望还在等待她的人儿,不要错过了她;已经得到了她的人儿,不要轻率的对待她;而蠢蠢欲动的人儿,先要审视自己的内心。 这是一位等待爱情的年轻的而沉稳的心。   二、爱情的生物性与社会性 爱情一直是哲学、宗教、心理学、美学、文学与社会学中引起激烈争论的话题。爱是什么?爱的动力源是什么?著名的性学家霭理士认为,“爱情的动力和内在本质是男子与女子的性欲”。正如马克思与恩格斯所说的:“任何一个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生命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命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这里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究竟有没有不是产生在性欲基础之上的男女之间的爱情?二是一个人在没有尝到禁果之前,能不能体会到爱情?即使最崇高的爱情也有肉体的基础。即使最纯洁的狂热崇拜也是对妇女产生的,它不自觉地力求占有肉体,力求得到这种最紧密融合的自然标志。 (一)爱情的生物性 在远古时代,人们对一个人的性要求坦率、单纯而自然,甚至出现过生殖器崇拜,把它看成是永世长存的神赐,古代人在膜拜时并不面红耳赤。人的精神活动取决于他的器官的生理机能,两方面的健康是紧紧相连的。女性对男性及男性对女性的欲求本身不是内在本能的简单的、初级的生命冲动。因为人的心理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细腻的而又自相矛盾的东西,它具有相对的、内在的自我评价的性质。但是,性欲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如果失去控制,它就可能变成灾难;与此同时,不能把爱情的性欲基础绝对化,爱情中性的吸引力和精神的吸引力之间的关系有其内在的辩证法,爱情中的精神成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爱情是基于生物学基础,但人类在爱情中的精神基础占有绝对优势。 (二)爱情的社会性 人类的爱情之所以被讴歌,而且成为人类永恒的情结,是因为爱情的社会性。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爱情的社会性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1、爱情包含着理性而有目的的交往 动物身上只有条件反射,而人具有在劳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规律地发展起来的意识,他能够根据一定的原则和准则来权衡并且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使复杂的性关系具有高尚的精神。人类的爱情是有意识的,没有意识就没有爱情。这一点表现为预见、认识和按一定目的调整自己的行动,而且表现为富有幻想和殷切地渴望获得个人幸福。爱情从来既是令人激动的回忆,又是明确的期待。 2、爱情是同一社会结构中人的道德意识,是与人的善恶观、对道德和不道德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 只有人才能把道德带进两性关系,他一旦爱上一个人,就承担了尊重这种亲昵的友谊,并且把他看作最大的幸福而珍惜它的义务。当一个人体会到真正的爱情时,就会表现出自我牺牲精神与巨大的道德力量。 3、爱情作为在男女关系上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感而发展起来的,爱情创造了美,使人对美有了新的领悟 爱情创造的美丽带着永恒性,我们所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正是爱情特殊的审美趋向。在恋人眼中,对方身上所折射出的美丽是其他人无法理解也无法感受的,而这种美不仅表现在外表的吸引,更是心灵深处一种深沉的发自内心的一切对美的鉴赏力的持久的迷醉。 4、爱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爱情的力量包括生理的力量与精神的力量,使恋人走到一起 爱情引导一对男女去建立牢固的共同生活,去建立婚姻和家庭形式的关系。“参与爱情的只有两个人,要诞生新的生命”。爱情以生理力量为基础,但其精神力量才是爱情中永恒与不竭的动力源,特别是当热恋的激情退却时,真正的爱情在平实生活中靠的是爱情双方精神的力量维系爱情,使之在平凡的生活中依旧光彩照人。 5、爱情的思想内容和社会——心理内容决定于社会发展的水平 男女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是生物作用,而且是精神作用;志同道合曾经是革命年代崇高爱情的代名词。当历史进入21世纪时,爱情价值观的多元化显然与我们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紧密相关。如同“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注重爱情的即时性而忽视其永恒性。 6、爱情的社会成分自然也存在于选择性的欲求对象的过程中 选择和中意的标准不单是生物性的,而且是社会——心理的,在选择对象时,无论男女都不仅注意到由遗传决定的生物特点(眼睛、头发、体形、气质等),而且考虑其纯社会评价(社会地位、物质条件、教育程度、道德水准、志向等)。如果说爱情的最初的迷醉是从生物特点开始的话,那么持久的爱情靠的是社会评价。人类的爱情更多的依靠理性的选择,即在生物学基础之上的更多的社会标准的审视。 7、调节两性关系的手段是动物所不具备的羞耻感 与美感相对应的是,人类爱情的社会性有其特有的羞耻感,即表现在爱情表达方式与性行为的选择上,也表现在爱情受挫后引起的心理反应。特别是单相思与失恋,羞耻感经常是爱情的伴生物。   三、爱情产生的生理心理基础 生理成熟为大学生恋爱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心理与社会性成熟是恋爱的一个必要准备。恋爱作为大学生情感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体验会对大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一)爱情产生的生理基础 爱情产生的生物学基础是生理的成熟。 青年期是童年与成年之间的一个发展过渡期。一般认为它处于12、13到18、19至20岁,青年期始于青春期,个体在此期间达到性成熟并具备了生殖能力。青年期的早期征兆之一就是青年人身高与体重的急剧增加。女孩一般发生在9.5-14.5岁之间,男孩一般发生在10.5-16岁之间。 青年期的第一性征以生殖所必须的器官,在女性为阴道、卵巢、子宫;男性为睾丸、前列腺与精囊。这些器官的不断发育导致了性成熟。女性成熟的基本征兆是月经,男性成熟的基本征兆是尿液中首次出现精子。第二性征是和性器官无直接关系的性成熟征兆。包括生理变化、皮肤变化、声音的变化、以及阴毛、鬓毛、腋毛和体毛的变化。 伴随着生理的成熟常常会带来心理上的变化。其中身体的早熟与晚熟会影响青年的心理。早熟的男孩平衡、自然、放松、受同伴的欢迎,较多成为群体中的领导;而晚熟的男孩常常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被拒绝、被支配、有依赖心,缺乏安全感,攻击性强,反抗父母,而且较少想到自己。早熟的女孩子敏感、害羞、心理变化微妙。生理的成熟个体差异较大,大学生整体上性器官与性功能完全成熟。 (二)爱情产生的心理基础 身体的成熟一定会带来爱情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人经常谈到的某个孩子“懂事早”特指其心理上的成熟程度。尽管生理的成熟也受到社会文化与环境的影响,但心理的成熟更多受社会文化与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是社会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从校园到校园如此简单的人生经验,使大学生的社会经历显得单薄甚至有些单纯,但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又使大学生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社会文化成为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催化剂,太多的传媒关注大学生,使他们的心理如同雨后春笋急剧成长;另一方面,社会经验的短缺使他们的成长或多或少带有不现实性,或者说,象牙塔中的心理成长还带有相当的书院气息。个体的成长永远不可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存在,只有在社会多种因素的碰撞中,积极的因素占优势,大学生才会呈现较高的心理发展水平或达到理想状态,否则就会出现迟滞、消极或扭曲的状况。这一点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自我意识进一步加强。恋爱是大学生强烈自我意识的重要表现途径,爱情是成长中重要的自我证实与自我实现。在恋爱这个特殊时期,恋人眼中的评价占有绝对优势。在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步形成与完善的时期,个体在恋人眼中成为最重要的“镜中我”,这将影响着自我意识的完善与发展。一般而言,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高的学生,有着正确的自我评价,在爱情中能够把握自己,了解自己,也容易把握爱情;而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自我、自尊与自信的建立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恋人的评价,当拥有爱情时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当爱情远去时,容易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甚至自我抛弃。因此,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二是性意识进一步强化。与中学时代的朦胧相比,大学生对异性的好感变得清晰而直接,他们会使用多种策略与异性相处,特别是对于自己钟情的异性,大学生大胆而策略地表达自己的爱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性意识的表达不被积极倡导,性的冲动与对异性渴慕的冲突不被重视。值得重视的是,性意识的发展带来性驱力的增强,如果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合理的抑制与适当的满足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前提。值得重视的是,与大学生性意识的发展相伴随,受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在性上采取的宽容甚至情感消费主义对大学生日后的婚姻爱情生活将会带来消极影响。三是自我控制力加强。自我控制能力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指标。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空前发展与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在爱情面前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感情,正确分析个人的行为及其利弊,做出恰当的选择。在恋爱中,特别是当面临爱情、考研、就业等多种选择时,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做出判断。   四、爱情的理论 迄今为止,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都没有能够客观地解释人类的爱情。人们常常将亲密的情感分为两种:伴侣的爱和罗曼蒂克的爱,前者由相互关照并从共同度过的时光产生了感情;罗曼蒂克的爱有以下特点:一是存在于文化概念中,二是存在生理唤醒,三是存在与文化相适应的爱的对象。 (一)斯腾伯格(Sternberg)的爱情三角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爱情包括亲密、激情、承诺三种成份。亲密是指与伴侣间心灵相近,互相契合,互相归属的感觉,属于爱情的情感成份;激情是指强烈地渴望与伴侣结合,促使关系产生浪漫和外在吸引力的动机,也就是与性相关的动机驱力,属于爱情的动机成份;而承诺则包括短期和长期两个部分,短期的部分是指个体决定去爱一个人,长期的部分是指对两人之间亲密关系所作的持久性承诺,属于爱情的认知成份。仅仅有情感的爱是一种迷恋,仅有承诺的爱是一种“空洞的爱”,只有接近性的爱只是喜欢,情感与承诺结合是迷恋的爱,情感与接近性结合是罗曼克的爱,承诺与接近性结合是伴侣的爱,三个维度结合在一起才是圆满完美的爱。随着认识的时间增加及相处方式的改变,上述的三种成份将有所改变,爱情的三角形会因其中所组成元素的增减,其形状与大小也会跟着改变。三角形的面积代表爱情的质与量,面积愈大;三角形越大,爱情就越丰富。斯腾伯格进一步提出:在三种成份下有八种不同的爱情关系组合,其分别为: 1.无爱:三种成份俱无; 2.喜欢:只包括亲密部份; 3.迷恋的爱:只存在激情成份; 4.空爱:只有承诺的成份; 5.浪漫之爱:结合了亲密与激情; 6.友谊之爱:包括亲密和承诺; 7.愚爱:激情加上承诺; 8.美满的爱:三种成份同时包含在关系当中。 表10-1斯腾伯格爱情三角形理论:爱的组合 爱的种类 亲密 激情 决定或承诺 非爱 - - - 喜欢 + - - 迷恋的爱 - + - 空爱 - - + 浪漫的爱 + + - 友爱 + - + 愚蠢而不自知的爱 - + + 美满的爱 + + + “+”表示存在;“-”表示不存在。 资料来源:Sterberg,1986 (二)爱情态度理论 人格心理学有关爱情的理论与个人生命成长的发展相联系,但更重视人格所蕴含的稳定、不变的意涵,也就是强调个人生命线的持久、稳定的方向。 爱情态度理论由罗宾提出,他认为爱情是对某一特定的他人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这种理论将爱情归为社会心理学的人际吸引,并能使用一般测量方法研究爱情。他假设爱情是可以被测量的独立概念,可视为一个人对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态度,他从文艺著作、普通常识及人际吸引的文献资料中,寻找拟定叙述感情的题目,经过项目分析、信度、效度考验而建立爱情量表(lovescale)和喜欢量表(likingscale),他发现爱情与喜欢有质的差别,而其爱情量表中包含三种成份︰一是亲和和依赖需求;二是帮助对方的倾向;三是排他性与独占性。 (三)约翰李的爱情彩虹图 加拿大社会学家约翰李(John.Alan.Lee)将男女之间的爱情分成六种形态︰情欲之爱(eros)、游戏之爱(ludus)、友谊之爱(storge)、依附之爱(mania)、现实之爱(pragama)及利他之爱(agape)。 1、情欲之爱建立在理想化的外在美,是罗曼蒂克、激情的爱情。其特点是一见钟情式,以貌取人、缺少心灵沟通、热烈而专一,靠激情维持。 2、游戏之爱视爱情为一场让异性青睐的游戏,并不会将真实的情感投入,常更换对象,且重视的是过程而非结果;不承担爱的责任,寻求刺激与新鲜感。 3、友谊之爱是指如青梅竹马般的感情,是一种细水长流型、稳定的爱。这种爱情以友谊为基础,在长久了解的基础上滋长着,能够协调一致解决分歧,是宁静、融洽、温馨和共同成长的爱情。 4、依附之爱者对于情感的需求非常大;依附、占有,妒忌、猜疑、狂热、在恋爱中情绪不稳定。这种爱控制对方情感的欲望强烈,将两人牢牢地捆在爱情这条绳索上。 5、现实之爱者则是会考虑对方的现实条件,以期让自己的酬赏增加且减少付出的成本的爱情。这类爱情理性高于情感,受市场调节的现实主义态度。 6、利他之爱带着一种牺牲、奉献的态度,追求爱情且不求对方回报。自我牺牲型爱情是无怨无悔,是纯洁高尚的。 (四)爱情依恋理论 爱情依恋理论将爱情与童年依恋联系研究。婴儿时期与人建立的依恋关系,会使个体形成一个持久且稳定的人格特质,这项特质在个体在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时自然流露出来。Hazan和Shaver将成人的爱情关系视为一种依恋的过程,分三种类型: 安全依恋:与伴侣的关系良好、稳定,能彼此信任、互相支持。绝大多数人的爱情属于安全依恋。 逃避依恋:害怕且逃避与伴侣的亲密。法国电影《天使爱美丽》中的艾米丽就属于这类。 焦虑∕矛盾依恋︰时常具有情绪不稳、极端反应的现象,善于忌妒且希望跟伴侣的关系是互惠的。《过把瘾》的男女主人翁就属于这类。 在Hazan和Shaver的研究中发现,三种不同的爱情依恋风格在成人中所占比例分别为:安全依附约占56%,逃避依附约占25%,而焦虑∕矛盾依附约占19%,与婴儿依附类型的调查比例相当接近。 Bartholomew和Horowitz以上述爱情依附风格理论的概念为基础,发展出一种四类型的爱情依附风格理论,他们以正向或负向的自我意象和正向或负向的他人意象两个不同的向度来分析,得到四种类型的爱情依附风格: 安全依恋:由正向自我意象和正向的他人意象所造成。 焦虑依恋:由负向自我意象和正向的他人意象所造成。 排除依恋:由正向自我意象和负向的他人意象所造成。 逃避依附:由负向自我意象和负向的他人意象所造成。 (五)爱情阶段理论 Murstein主要探讨亲密关系如何发展,注重爱情的阶段性。Murstein提出的SVR理论认为亲密关系的发展,依双方接触的次数多寡分为刺激、价值和角色三阶段。 1、刺激阶段 通常双方第一次的接触即属于刺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双方彼此间互相吸引,主要建立在外在条件上,例如被对方的外貌或身材所吸引。 2、价值阶段 一般而言,双方大约第二次至第七次的接触,便属于价值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彼此情感上的依附,主要是建立在彼此价值观和信念上的相似。 3、角色阶段 通常双方大约第八次以后的接触,便开始属于角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彼此对对方的承诺,主要建立在个体是否能成功地扮演好在此关系中对方对自己所要求的角色。 虽然Murstein认为亲密关系包含刺激、价值、角色三阶段,但在亲密关系的每个阶段中,这三种因素对关系都有影响;只是在每个阶段中,各有一个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从整个关系的发展历程来看,刺激因素一开始占较高的比重,之后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但是所增加的幅度很小,最后会趋于一个平稳的水准;价值因素虽然一开始时的比重较低,但关系发展至价值阶段的时候,这个因素的比重会迅速提高,不过在角色阶段时,其比重也会趋于平稳,且最后平稳的水准所占的比重,也比稳定后刺激因素所占的比重高;同样的,角色因素一开始最低,到角色阶段则会超越其它两个因素,且随着关系的继续发展,其比重也会不断地往上提升。 (六)投资模式理论 Rusbult的投资模式以社会交换论的观点来看亲密关系的发展,认为亲密关系中的双方,在此关系中互相有所得失,并以一种理性且公平的评估方式,衡量自己在此关系中的付出与收获,再以此评估为基准,决定其对关系的应对方式。在这类理论中,Rusbult的投资模式是其中较重要的一种。 Rusbult认为男女亲密关系中的承诺,是由满意度、替代性及投资量等因素所共同决定。根据投资模式的预测,当亲密关系中的个体,对关系有较高的满意度、知觉到较差的替代性品质、以及投资了较多或较重要的资源时,便会对此亲密关系做出较强的承诺,也就是较不易离开此关系。简单来看,可用一个方程式加以说明:满意度-替代性+投资量=承诺 满意度:亲密关系中的个体,对于他在此关系中所得到的报酬及所付出的成本,会评估相互抵消后的实际结果。随着关系的长期发展,彼此的相互依赖性会随着提高,而开始将伴侣的结果和整个关系的结果也并入实际结果的计算,例如和伴侣一起分享他的成功或共同分担他的痛苦。此外,个体也会依据过去曾有的亲密关系及有关的经验(例如与家人和朋友所讨论、比较的结果),形成一个自己对目前关系所应得结果的预期水准。最后个体会将在关系中获得的实际结果与此预期水准相比较,而产生对此亲密关系的满意度:当实际结果愈好,预期水准愈低则满意度愈高。 替代性:替代性指的是对放弃此亲密关系的可能结果的好坏判断,可能结果包括发展另一段亲密关系、周旋在不同的约会对象间,或是选择保持没有任何亲密关系的单身状态等。个体考虑替代关系的因素既包括特定的喜欢对象,也包括不特定的对象,以及个体对自己能否离开此关系的能力的主观知觉与客观评估。此外,个体的内在倾向与价值观也会影响替代性的主观知觉。例如当个体觉得有自信、有价值、有高自尊及有强烈的自主性需求时,通常会知觉自己有较佳的替代性品质,而较容易离开此亲密关系。 投资量:投资是指个体在亲密关系中,所投入或形成的资源。投资与报酬或成本最大的不同有两点:第一是投资通常不能独立地从关系中抽取出来,而报酬与成本可以;第二是当关系结束时,投资无法回收,而会随着关系的结束一并消失。因此投资会增加结束关系的成本,使个体较不愿也不易放弃此关系。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增强了个体对此关系的承诺。 个体投资在亲密关系中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投入的资源,如时间的投入、情绪能量的释放、个人隐私与幻想的揭露及为对方所做的牺牲等;另一类是间接投入的资源,如双方彼此的朋友、两人共同的回忆及此关系中所特有的活动或拥有物等。此外,在长期亲密关系中所形成两人一体的认同感,长期相处下来所建立的默契与思想上的相似,以及彼此互补的一些记忆与讯息等,也是会随着关系结束而立即失去的投资。个体所投入的资源层面愈广、重要性愈高、数量愈多,则表示其投资量愈大;当个体在此关系的投资量愈大时,对此关系的承诺也愈强。 承诺:此模式中所指的承诺,是指会使个体设法维持这份关系及感觉依附在此关系中的倾向。因此承诺的定义包含两个部分:行为的意向与情感的依附。 当个体对一份亲密关系做出承诺后,他想维持并依附关系的倾向会促使个体做出种种有助于维持此关系的行为:例如与他人作一些适应性的社会比较,并选择性地加以解释;对于对个体具有吸引力而易破坏现有关系的替代对象,尽量拒绝与其接触或相处的机会;采取有效的方式,处理有关忌妒与第三者介入的问题;自愿为此关系做一些付出与牺牲;当对方做了某些糟糕或不合己意的事时,采取顺应而非报复的方式解决。 第二节 大学生的爱情 这是刊登在《心理世界》上的一篇题为《模范情书》的诗: 模范情书 我是你闲坐窗前的那棵橡树 我是你初次流泪时手中的手 我是你春夜注视的那段蜡烛 我是你秋天穿上的楚楚衣服 我是你打开你挂在夏日的窗 我要你牵我的手在午后徉徜 我要你注视我注视你的目光 然后默默地告诉我初恋的忧伤 这城市已推开她孤独的地图 我怎么能找到你等我的地方 我像每一个恋爱的孩子一样 在大街上在琴弦上寂寞成长 第二节大学生与爱情 一、大学生的爱情 卢梭在《忏悔录》中写道,他还是15岁的中学生时,热恋上了德维耳松小姐,却被无情地抛弃了,曾经十分痛苦。普希金14岁时写下了“一颗火热的心被征服了,我承认,我也坠入情网”这样一句奇妙的爱情体验。这种奇妙感情的出现,男女青年会忽然听见在他心底响起的一种最甜蜜、最温柔的音乐,这是青春苏醒了,这是存在的庄严召唤。“少年的爱情需要的是爱护、体谅、同情,需要温和的、适宜的气候。当羞怯的初恋的红晕开始出现在脸上的时候,对周围的人是一个信号,应该要求真心真意地关怀未成年人的预警信号:注意,爱情萌芽了!”少年的爱情是纯洁的、感性的、精神的,但又不是柏拉图式的,他是在延续世代的本能基础之上的,它要导致性的接近。 (一)爱情来临的阶段 爱情来临至少有几个阶段:一是爱情产生的第一个表现是迷醉,它明净的光辉甚至照入梦中,一个人如果没有体验到由于迷醉而产生的战憷,他就不会堕入情网。性学家说,没有病人,只有医生,没有爱情,只有恋人。初恋的感情中包含着对美的感知,当一个人着了迷时,他是在恋爱,情人眼里看到的心上人的秀丽、完美、无与伦比的人品,爱情许诺的是幸福与快乐。二是激情与热恋阶段。男性开始占有理想的情人,他的激情燃烧得更加旺盛,更加明亮,因为隐约模糊的性的欲望如今被鲜明的、令人忐忑不安的爱情感所代替,而女性也表现出前所未见的光彩。爱情要求所爱的人品质恒久不变,同时又要求这种品质具有可塑性,不断翻新,它崇敬传统、习俗,但又渴望理想的美,渴望生活的完美,渴望双方关系文明化。 到底是什么产生了两性的相互吸引?荣格认为:这两个人把他们的女性原始意向与男性原始意向投射到恋人身上,使他们相互吸引。这种原始意向紧紧地吸引着对方走入自己的心中。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可以有效地解决人们的恋爱选择。年轻男女在选择自己的恋人时,女性倾向于选择与其理想父亲相一致的男性,而男性倾向于选择与其理想母亲心中意向相一致的女性,这归因于人类最初的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 生物学流派认为:男性喜欢更年轻、在生理上更有吸引力的女性,因为正是这些女性,能够引起男性的生理与心理唤醒水平;而女性也着重寻找能为她们的孩子提供物质来源的男性。这些男性的特征是身体强健,能引起女性的关注与关爱,这些研究有着明显的局限性。 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爱分D型与B型爱两种:D型爱以缺失为基础的,我们需要这种爱满足缺乏他们时产生的空虚,这是一种自私的爱,关注的是获得而不是给予,但它又是B型爱发展的基础。B型爱是一种无私的爱,以成长需要为基础,B型爱永远不可能因为有了新的爱而满足。它是一种丰富的、愉快的和其他人一起成长的。D型爱的特征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而B型爱的特征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两性吸引是社会学习的结果,是社会角色的定位与影响而形成的。社会学习包括榜样学习、替代学习与自我学习。儿童时期,父母是学习的榜样;而少年时期朋辈群体是重要的学习榜样,青少年时期积累的学习形成的经验会影响到青年时期恋爱对象的选择。比如,一个在缺乏爱的学习榜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在恋爱时往往缺乏正常的经验与引导。一鋈狈Π募彝ブ谐沙さ暮⒆痈捉显缌蛋?/p> 可以肯定的是: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发展还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一个人会爱上另一个人,爱便以其特殊的魅力感染年轻的校园学子。 (二)大学生可以恋爱吗 在课堂教学与咨询中,大学生经常问:大学生可以恋爱吗?恋爱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既有个体差异,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后者的影响更大。比如说,在农业社会,年轻人的结婚年龄普遍偏小。而在现代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与自我发展的双重压力使更多的人先立业后成家。而大学生尽管生理成熟,但承担繁重的学业任务与未来发展的任务,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发展自我。当爱情的脚步走近时,你可能无法逃避,你拥有选择的权利。但是,大学生恋爱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大学的时间是一个常量,你精力的分配将决定你未来的发展。因而是否可以恋爱并非一个绝对的规定,它与个体的身心成熟与社会性成熟有关。最简单的一点是,有恋爱就有失恋,你对恋爱的心理预期与失恋的心理承受力是需要提前考虑的。 大学生爱情有着其独特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大学生恋爱的高纯度,纯净、美丽有时甚至显得单纯。多数学生恋爱如同琼瑶笔下的男女主人公,没有现实生活的压力,男女的第一要务就是认认真真地恋爱。而爱情永远离不开坚实的大地,脱离现实生活的爱情必然是“见光死”。二是大学生恋爱的精神特质。大学生在恋人的选择上,更重视精神层面的相互认同,世俗生活中的物质交换、门当户对等不会对大学生构成影响;大学生甚至追求纯洁地爱一次。三是大学生恋爱的冲突性。大学生面临自身发展的压力,如考研、就业、经济、学业、人际关系,恋爱是需要大量心理能量,学业压力、成长压力特别是性压力,对恋爱的双方都是巨大的心理与意志考验。四是大学生恋爱表达的自然与随缘。今天的大学生更多的相信缘份,当面对无法解释的情感纠葛时,学生会以缘来缘去解释情感的变化。五是大学生恋爱理性与感性并存。大学生在选择自己的恋人时,既有感性的冲动,更有理性的思考。更加考虑双方是否合适,将两人呆在一起非常快乐的感觉列在重要位置。而对未来生活的规划显得心理准备不足,当面临职业选择等人生重大课题时,恋人常因不能长相守而劳燕分飞。六是大学生爱情的多元化。传统的爱情理念在今天的大学校园受到空前的挑战,与前二十年大学生相比,今天的大学生更重视爱情的即刻性,将恋爱作为一项独立的人生任务而非与婚姻等长久的人生目标相连。爱情的多元化伴随着网络的发展,使大学生恋爱不再如此严肃而神圣。 (三)什么不是爱情 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能背诵《大话西游》中那段经典的台词:“曾经有一份真实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它失去时我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一定要对你说‘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情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这是大学生心中的理想的爱情。但是,理想并不等于现实,当大学生心中的理想之爱最终注定只能是空想时,这种爱就会化作烟雨,一切都将随风而逝,留给当事人的只能是无尽的愦憾、懊恼与失落。因此,大学生在首先需要澄清的是什么不是爱情。 一是偶像化的爱情。一个没有达到产生高度自我知觉的人,倾向于把自己所爱的人“神化”,他同自己的力量异化并把自己的力量反射到他爱的人身上,将他爱的人当作一切爱情、光明与祝福的源泉而受到他的崇拜。这一过程中,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