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化学素材集全部资料.doc

举报
资源描述
\\ 初中化学情境素材 1.初步认识物质构成的奥秘 情境创设1: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演示讲解:老师手里有一支粉笔,第一次去掉一半,留下一半,第二次将留下的一半再去掉一半,留一半,第三次、第四次……,条件允许的话,如此不停的取下去,最后“剩余”的必然是很小的颗粒,我们就把这极其微小的颗粒称之为“微粒”或“粒子”。分子、原子等就是构成物质的几种基本粒子。再结合书中水分子的彩图,使学生理解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氧两种原子构成,从而初步建立物质与分子、原子,分子和原子之间的联系。 情境创设2:问:修建一栋楼房,需要那些材料?生:需要砖、沙子、水泥、钢筋……等材料。师:对,楼房的建筑风格迥异,但组成它的材料是屈指可数的;同理,组成物质的“材料”是元素,目前只有100余种元素却组成了三千多万种物质。这种形象的比喻创设的情境便于学生通过想像和联想建立元素与物质的联系。 情境创设3:原子是极其微小而又真实存在的粒子,元素是同一种原子的总称,是无形的,二者有何联系?同学们试想:“沙”和“一粒沙子”的关系怎样?学生:无数颗“一粒沙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滩”。教师:对,“沙”和“一粒沙子”是整体与个体的关系,一粒沙子具备沙的特征和功能。同理,“元素”和“原子”也是整体和个体的关系,原子也必须具备元素的特征和功能(后面讲到元素是指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得总称)。 通过设置以上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微观与宏观、物质与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微粒观,形成化学学习的独特视角。 2.从现象到本质的转换,分析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 如学习微观粒子之间有间隔前先设问:将100mL的黄豆和100mL的芝麻混合所得体积是否等于200mL?将100mL的酒精和100mL水混合所得体积是否等于200mL?前一问题学生很快就可回答不等于200mL。这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这部分感性知识,知道不论是黄豆还是芝麻,相互间是有间隔的,混合后它们的间隔有一部分被填充能使总体积变小。而对于后一问题大多数的学生都持有怀疑态度,毕竟液体与液体之间有间隔是难于接受的。最后可通过两个相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两者的异同,得出微观粒子和宏观固体颗粒一样,有一定的大小、形状等,相互间有间隔这个本质结论。 3.2 从历史到现实的转换,深入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阶段的开始,思维起于疑问。”在课堂中通过介绍科学家不断探索未知事物的过程建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矛盾中学习知识。如原子的结构在教材中描述比较简单,仅说明原子不是实心球体,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等内容,学生难以形成更加具体的概念。教学中既要学生准确地理解原子内部结构,又要让学生容易接受并想象出具体的模型,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史,这样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中可先介绍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及其设计实心球模型,开辟从微观世界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新世纪的史料,让学生对原子有个初步的实物比较,但同时又与教材中提到的原子不是实心球体相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再利用汤姆生发现电子的事实,引导学生思考原子内部的结构问题,并提出如果你是那时侯的科学家,你会如何设计原子结构模型?最后通过介绍卢瑟福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这样通过不断产生矛盾,不断加以分析得出的结果学生容易接受,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脑海中已产生了基本的原子结构模型,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从形象到抽象的转换,体会最外层电子稳定结构   学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密切关系时,对于为什么最外层电子少了容易失去,而最外层电子多了反而容易得到不少这一结果不少学生无法理解。   在教学中除了分析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之外,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导入情景,能让学生理解该内容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例如到餐厅吃饭时要求坐满8个人才能开饭,如其中一张桌子已坐了7个人,应如何处理?如一张桌子只坐了1个人,又如何处理?这样将问题形象化后,学生很快能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迁移到所学的内容上:原子的最外层需要8个电子才能达到稳定结构,当原子的最外层有较多电子(≥4)时更容易通过得到少量电子即满足8电子的要求,相反当原子的最外层只有少量电子(<4个)时就难于通过得到电子达到8电子的要求。   3.4 从模糊到清晰的转换,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而微观粒子的结构和运动是无法直接观察的。常规教学通常用挂图、模型等媒体示意,缺乏直观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变静态为动态,把微观粒子扩大为宏观的示意图像,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以生动的启示,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想象和完成抽象思维的构建。   如在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模拟分子拆分成原子、原子的重新组合的过程、原子的构造、原子在反应过程中电子的得失过程等情景,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实现认识的不断飞跃。 例:生活中的情境素材 在学习“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时,可以用《人体中的化学元素》图表来设置教学情境。 在学习“化学与能源”时可以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燃料(如煤、石油、燃气等)创设情境。 在学习“化学与材料”时,可以联系家庭中所用的合成材料(如塑料、橡胶制品等)创设教学情境。 在学习“溶液组成的表示”,可以取许多日常生活中用到药品、食品标签作为教学情境,要求学生分析有关成分及其含量的表示。 从化学实验中提取素材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 例:实验中情境素材 在“性质活泼的氧气”中氧气的鉴别时,可以不先讲鉴别的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进盛有氧气和空气的集气瓶中,引导学生发现鉴别氧气的方法。 在学习“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中关于“分子”的概念时,可以通过有趣的“空中发烟”实验创设情境:用一根玻璃棒蘸一下浓盐酸,用另一根玻璃棒蘸一下浓氨水,然后在空中把两根玻璃棒靠在一起,但不要接触,发现有大量的白烟生成。再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和探究。 从社会实际中提取素材 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现代社会中处处有化学,从社会实际中可以提取到大量的情景素材。 例:社会中的情境素材 从社会中存在的能源问题提取素材:在学习“化学与能源用”时,可以用中国的化石能源,沼气、天然气西气东输工程等设计教学情境。 从社会中存在的突发事件中提取素材:近几年出现的酒精中中毒事件、工业盐中毒事件、变质食物的中毒事件、氯气泄漏事件、瓦斯爆炸事件等也可用于设置情景。 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与化学的关系中提取素材:向学生介绍在当今国民经济生产中化工生产所占的比例,从而使学生了解化工生产对整个国民经济生产起到的巨大作用。 “现代化工生产与技术”、“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科学”等学科知识都可以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 从历史中提取素材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可以提取出许多化学教学的情境素材。 例:历史中的情境素材 在学习“燃烧与灭火”时,可以介绍人类对火的发现和利用。发现摩擦起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第一个伟大胜利。从这时起,火就成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强大武器。火使人类实现许多工业生产。熊熊的烈火,可以使黏土、砂土、瓷土烧制成陶瓷和玻璃,可以使矿石冶炼成多种金属,可以使天然的煤、石油、天然气得到利用,可以为后来的科学家研究科学创造条件。可见,火的发现和利用对社会的发展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联系工农业生产设计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金属与金属矿物”时,可以用中国古代金属冶炼的成就和当代金属材料的开发利用,制造潜艇、宇宙飞船的合金材料,我国重要的金属矿物及其分布,丰富多彩的金属矿物标本和图片等设计教学情境。 3.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在 CO2 的实验制法的教学中,我以下列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用实验加以探究: (1)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以下三组物质: a 、大理石和稀盐酸; b 、大理石和稀硫酸; c 、纯碱与稀盐酸。从以上三组实验结果,你认为哪一组最适合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2)若制取较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什么装置?所需仪器有哪些作用? (3)怎样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向气体发生器中如何装药品?加药品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4)怎样使制得的气体较纯净?怎样去收集气体?若使反应停止应怎样操作?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发给每组同学不同的仪器,学生组合出了十多种不同的制取 CO2 的实验装置,并让每组同学介绍装置的优缺点,教师适当加以点拨,最后让学生归纳做实验的思路与方法。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参与者,问题的讨论分析、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来完成,学生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主体,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动手能力、交流能力、思维能力。 2.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比如二氧化锰对双氧水的催化过程以及反应机理等等,但是可设计一些小问题进行探索。如不加或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对产生氧气的速度有何影响?加入二氧化锰后生成氧气的质量有什么变化?以及反应完毕后二氧化锰如何回收等,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催化剂的概念。又如,在《性质活泼的氧气》一节中,在完成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后,可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景:为什么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的多?让学生根据现实生活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进行讨论。在学生分析综合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出下一个问题:在空气中不易燃烧的物质能否在氧气中燃烧呢?这可使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并鼓励学生对此问题进行猜想,从而引出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3.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1、运用录像或网络资源讲述、介绍教材内容,使学生具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①.学习第一章部分,我先放映《开启化学之门》的录像给学生看,然后,引导其讨论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为什么?化学研究些什么?②.学习“自然界中的水”一节,我预先让学生上网查有关水的资料(我校每个教室都有电脑,已实现了宽带网班班通)。课堂上放录像给学生看,带领学生“参观”自来水工厂,了解工厂的生产过程。游览码头、港口,了解航运。让学生讨论工业“三废”,农业的农药、化肥,城市生活污水对水的污染。然后让学生讨论有关水的分布、用途、污染及防治。学生讨论的兴趣很浓。③.学习“化石燃料的利用”这一节时,可把煤的干馏及煤的综合利用通过图片和录像向学生展示。 2、制作动画课件,模拟处理一些教学难点,创设眼见为实的情境。如:在“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节中,如何更直观、更具体的表现分子和原子及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如何讲述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知识,这些是学生认识的难点,也是教师难于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但在计算机上将原子形象化为一个具体的球体,通过动画演示球体内部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及原子核内部的更小微观结构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在讲水的组成时既可以通过电解水实验来直观描述。也可以设计成动画,描述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模拟分子怎样分割成原子的?原子又是怎样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由此使学生对“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的道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总之,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较多。可以利用小魔术来创设情境,如:在讲述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的第一节课上,不要忙急着讲课,首先把课前准备好的用酚酞试液写上“开启化学之门”的白纸粘贴在黑板上,然后用碱溶液喷向白纸,使纸上的字从“开”→“门”一个一个地显示。还可以利用故事创设情境,如:在讲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利用下面一段故事来导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城附近有一个‘死狗洞’,狗、猫等动物一走进去,挣扎几分钟就死了,人却可以安然无恙地通过这个洞。迷信的人因此说,洞里面有‘屠狗妖’。为什么会有如此奇异的现象呢?有一天,科学家波曼尔专程来到这个洞,他在洞里到处寻觅,始终未见屠‘狗妖’,却见洞内到处倒悬着很多钟乳石,地下丛生着石笋,湿漉漉的泥土里冒着气泡。这一切使波曼尔恍然大悟。接着他在洞内做了两个简单实验,发现了‘屠狗妖的’秘密”,你想知道吗? 三、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意的问题 1、情景要真实和有效 创设的教学情境应符合客观事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要实现化学情境、现实情境的有机结合。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教给学生化学知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懂得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这也是我们新课标当中所提倡的。设计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带有一定的发展性、思考性。如在创设习题情境时要尽可能少出现对解题有误导作用的信息。初中化学进行探究性实验的素材 (1)下列素材按章节顺序 实验内容 探究活动 实验目的 蜡烛燃烧的子母焰现象 焰心处的气体是什么物质 能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食品袋中充的气体的成分 探究实验方法,进行多个实验 了解可能的成分 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学习探究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方法的迁移 沱川水系和大鄣山水系水质的差异 从多方角度比较水质 了解本地水质情况 提纯浑浊的有色天然水 探究实验设计及原理 掌握静置沉淀、过滤吸附等净水方法 氢气的爆炸极限 排水法收集混合气体 了解爆炸的条件 相对分子质量与分子运动速率的关系 利用挥发性浓氨水和浓盐酸设计实验 开阔视野,激发兴趣 生成气体或有气体反应的质量变化 探究反应中质量的情况 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备及性质实验 利用注射器和输液管、小药瓶设计制取二氧化碳装置并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和水溶性的新方法 创新实验设计并比较效果 汽水、啤酒中溶有二氧化碳 探究实验方法 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炉火中的化学 如果生起煤炉、怎样让煤火更旺、产生哪些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 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 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对气温的影响 了解温室效应 沼气成分的探究 从河里取沼气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设计的秋科学性 烧不坏的手帕 探究实验方法 激发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锈铁钉与茶水的反应 探究是铁锈还是铁与茶水中的物质反应 学会探究,了解饭后茶不利铁的吸收 自制酸碱指示剂 探究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 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大理石、生石灰、氢氧化钙的转化实验 探究大理石转化为生石灰 了解大理石、生石灰、氢氧化钙的用途 食品包装中的干燥剂(生石灰) 验证其中可能含有的成分 猜想、设计、实验 反应后的废液成分的探究 酸碱盐反应后溶液成分的探究 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碳酸氢铵跑到哪去了 碳酸氢铵的分解产物 了解化肥科学施用 检验有毒塑料 探究实验现象和方法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布料的检验方法 燃烧法检验毛料、棉布和化维 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兴趣 (2)以上素材在今后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力争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 4.创设“意外”的实验情境,追逐高效的课堂 一、以“意外”的实验情境导课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本文中涉及的“意外”实验情境主要指不超出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出的实验现象。以“意外”的实验情境作为一节课的引入,在学生感到十分意外、不可思议之时,兴奋的神经一下子被牢牢地抓住了,强烈的知识冲突产生了,思维火花迸发了。从而激发起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使知识得以主动构建,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批判性与发散性得到最有效提升。这是学习最好的起点和出发点,也是高效课堂的必备条件之一。 例如在燃料电池的教学中,教师用石墨电极电解水的实验作为导入,学生很容易分析出电极产物和实验现象,然后教师切断电源,在两极之间接上音乐集成电路,结果音乐响起,学生感到十分意外、震惊。根据学生刚学的知识,要构成原电池必须是活性不同的电极材料,相同材料的电极是不可能形成原电池的。旧知识与“意外”的实验情境发生强烈碰撞,疑问由此“意外”产生了,学生迫切想知道“为什么”,思维极其亢奋,蠢蠢欲动,整个课堂顿时沸腾了!一切均已“水到渠成”,教师可以很自然地同学生一起更深入地探讨和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构成原电池条件中“活性不同”的电极材料的真正内涵:吸附在电极上的气体也可改变电极的活性。 二、以“意外”的实验情境转变迷思概念 迷思概念就是头脑中存在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识。学生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构建了迷思概念,简直是根深蒂固,且依懒它们认识新的概念,但没有理解概念的实质,因此它们会对学生科学学习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巧妙地设计“意外”的实验情境,与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引起学生构建新概念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地转变学生的迷思概念,从而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苯酚的性质教学中,教师若问学生苯酚与水形成的浊液静置后如何分离?为什么?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过滤,因为苯酚是固体。”甚至很多学生到高三时还这么认为。为了转变这一迷思概念,我当时并未对学生的答案做出评价,只是告诉学生要用实验事实说话,然后将苯酚与水形成的浊液静置一段时间后,结果出现了学生意料之外的现象:液体分层,上层无色,下层为略显黄色的油状物。此时再问:“你们还会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应用什么方法分离?”学生才恍然大悟,都知道应用分液的方法分离出苯酚。当然学生还会有疑问,怎么会这样呢?教师可以乘机讲解原因:下层是溶有水的苯酚,当苯酚与水结合后,其熔点降低,常温下呈液态。 在苯酚与溴水反应的教学中,教师问:“苯酚与溴水反应有何现象?”学生看了教材后回答:“出现白色沉淀。”“果真如此吗?”教师随即在苯酚溶液中滴加少量浓溴水,结果当然令学生大失所望,甚至有点沮丧。接着教师继续滴加浓溴水直至出现白色沉淀,课堂也变得欢呼雀跃了。教师问:“你知道实验成败的关键了吗?”学生回答:“知道,溴水应过量。”教师乘机追问:“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结论吗?”学生陷入了沉思。学生完全沉浸在教师设计的情境中,经历了沮丧、欢乐、困惑、沉思等许多情感和思维的体验,感知、感悟着化学实验带来的无穷魅力。 再如苯的结构与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先用玻璃棒蘸取苯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并产生大量的黑烟,问:根据已学知识该现象可以证明苯的含碳量怎样?不饱和性如何?学生答:含碳量高,不饱和性高。接着问:你能根据苯的分子式C6H6写出几种可能的结构吗?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吗?多数学生回答:能。然后教师演示该实验,结果正好相反。不能褪色这一“意外”的实验现象使学生疑惑不解,求知欲望强烈,使学生在最佳思维状态下继续进行有关苯的结构与性质等较难内容的学习。 我们还可以用此法进行盐析概念教学,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盐析的概念,然后通过演示蛋白质溶液分别与稀的硫酸铵溶液、硫酸铜溶液和浓的硫酸铵溶液作用的实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盐析概念的内涵:需轻金属无机盐,重金属无机盐不行;需浓的盐溶液,稀的盐溶液不行;加水可使蛋白质重新溶解,是可逆的过程,与变性是不一样的。 三、以“意外”的实验情境作为练习与反馈 例: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探究碱溶液与酚酞作用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的现象: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了红色,可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们依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分别对这种意外现象的成因做了如下猜想: 甲:可能是酚酞变质造成的; 乙: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 丙:可能是酚酞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 丁: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大小有关。 1)甲同学刚提出自己的猜想,就遭到其余三位同学的否定,三位同学的理由是______. 2) 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猜想也不正确,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四位同学讨论后认为要验证丙同学的猜想,还需作如下实验,实验目的是什么呢? 实验步骤: 1.将配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 2.在加热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并在上方滴一些植物油。 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以上试验 四位同学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县变成红色,过了一会红色仍然消失 4)若丁同学的猜想正确,大家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以“意外”的实验情境作为练习与反馈,取材新颖,化学味浓,可很好地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及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该类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有利于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有利于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批判性与发散性,全面检测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总之,教学情境是无形的“情”与有形的“境”的有机结合,“意外”的实验情境可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知、感悟着“情”与“境”带来的无限风景和无穷乐趣,课堂效率变得更加高效。 6.创设化学问题情境的若干案例 1.创设趣味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  【案例1】 在学习《原电池》原理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漫画 “格林太太的假牙”:格林太太有一口整齐而洁白的牙齿,但其中镶有两颗假牙:一颗是黄金的——这是格林太太富有的象征,另一颗是不锈钢的——这是一次车祸留下的痕迹。令人百思不解的是:打从车祸以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疼、夜间失眠、心情烦躁……尽管一些国际上知名的专家教授绞尽脑汁,但格林太太的病症未有丝毫的减轻,而且日趋严重……她的病真的没治吗?一位化学家为格林太太揭开了病因。请问化学家发现了什么?”学习这一节的内容后,也许你和那位化学家一样,为格林太太找出了病因,并会有很好的治疗建议。   2.创设悬念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案例2】在学习《醋酸的性质》时,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醋酸,对它已有大概了解,知道它是一种很好的调味剂,并能杀菌消毒。为使学生对醋酸的性质有更深入的了解,先给学生讲一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天,有个农妇提着一篮子鸡蛋从德军设置的一个关卡走过,一个士兵无意地从篮中拿起一个鸡蛋在空中抛来抛去。此时这个农妇脸上露出了紧张的神色,她为什么会紧张呢?这个士兵觉得可疑。经仔细检查,发现鸡蛋壳上有密密麻麻的军事地图。请问:鸡蛋壳上的军事地图是怎样写上去的呢?此时学生欲罢不能,带着疑团进入了醋酸性质的学习中。   3.创设陷阱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辨。 【案例3】在《硝酸》一节的教学中设置下列问题:①铝和铁放入浓硝酸中,无明显现象,那么你怎样才能知道是钝化还是未反应呢?②铜片放入稀硫酸溶液中不会溶解,稀硫酸中加入何种类型的盐就能将铜片溶解?③将19.2g铜片放入100mL浓度均为2mol/L的硫酸和硝酸的混合液中,问有多少的铜溶解,生成多少体积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   4.创设对比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联想。 【案例4】在二氧化硫性质教学时,首先做几个性质对比实验,然后提出问题:二氧化硫和氯气都能使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其原理相同吗?两者有何区别?二氧化硫可使品红溶液、溴水、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二氧化硫和氯气均可用于漂白, 若将它们混合使用效果如何? 现在市场上时常有不法商贩用SO2对食品进行漂白,请问使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快捷地加以鉴别。   5.创设矛盾型问题,引发学生探究意识。 【案例5】学习有关过氧化钠的性质时,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给你一瓶蒸馏水和一团棉花,能否不用火柴让棉花着火燃烧呢?学生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这样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从没有遇到过,学生只知道水是用来灭火的,而不知水还能“生火”,学生感到新奇、疑惑。我顺势找了两名学生做了两个实验,一名学生用棉花包适量的过氧化钠粉末放在石棉网上,然后用胶头滴管向棉花团上滴几滴蒸馏水,另一名学生对着包适量的过氧化钠粉末的棉花团吹气,结果两棉花团都快速燃烧起来,此时学生更加纳闷……   6.创设探究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案例6】学习盐的水解时提出: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那么盐溶液是否显中性?让学生动手实验,结果是CH3COONa、Na2CO3溶液显碱性,NH4Cl、Al2(SO4)3溶液显酸性,NaCl、KNO3溶液显中性。我及时提问:为什么都是正盐溶液有的显酸性、有的显碱性、有的显中性?酸式盐NaHCO3、NaHSO3溶液显什么性?泡末灭火器中NaHCO3和Al2(SO4)3溶液混合,为什么就能喷出泡沫?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得出结论。   7.创设实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 【案例7】在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教学中,当学生全面了解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有关知识后,我先做了“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让学生分析思考并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然后我让学生先推测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大都认为金属钠能将铜置换出来,之后补做了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而实验事实证明,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并无金属铜置换出来,而是生成了蓝色沉淀,伴有较少的黑色沉淀,并放出大量无色的气体,这“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到无比惊讶,他们迫切地希望找出答案,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8.创设开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案例8】在学习有关电解质溶液的有关内容时,为让学生充分掌握溶液中离子浓度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如下问题:若盐酸与氨水相混合,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哪些?各离子浓度之间的关系可能有哪些? 【案例9】 在进行实验仪器的作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常见装置(如右图),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用途(装置可以倒放)。   9.创设应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案例10】学习金属腐蚀后提出:①家用铁锅第一天晚上如果不清洗,等到了第二天,你就会发现锅水是红色的,铁锅生锈了,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如何避免铁锅锈蚀?②你如果是桥梁设计师,要建造一座铁桥,如何防腐,提出你的建议?③有一变暗的银器(表面有一层Ag2S),请问如何简单处理,能恢复原貌且不损失银? 【案例11】在学习CH4的有关知识后提出:已知某下水道因“天然气”管道发生泄露而存在部分CH4,现要检查这一下水道中的CH4气体是否在爆炸极限内,以便有利于采取进一步措施,那么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下水道中的气体是否在爆炸极限?由于此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学生一下就来了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反思   1.教师利用多种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所用方法和手段生动直观。②所设情境具有启发性。③所设问题难易适度。④所设问题有坡度。⑤所设问题具有开放性。⑥所设问题具有延伸性。⑦注意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创设问题情境的时机:①在引入新课时创设;②在突破重难点时创设;③在学生思维误区时创设;④在解决疑难问题时创设;⑤在知识综合训练时创设;⑥在出现意外实验现象时创设;⑦在新课结束时创设。 8.酸和碱小明的妈妈不小心把面团发酸了,这可怎么办呢,你能帮帮他吗?为什么加碱可以去掉酸味呢?其他的酸和碱是否也能发生化学反应呢?【说明: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知识的获取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引发心理暗示:酸和碱能够反应】【演示实验引发问题】演示:用滴管向盛有5%盐酸的试管中滴加5%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你认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变化吗?你的猜想是什么?【多媒体展示】你能帮帮他们吗?(展示相关的图片)1、酸性土壤不宜种植,农民们发了愁。2、化工厂排放碱性污水,鱼虾遭殃。3、小红不小心将盐酸溅入眼中。【说明:注意方案的可实施性,如最后一项,会有同学用氢氧化钠溶液来治疗,要考虑氢氧化钠溶液有很强的腐蚀性】【多媒体图片展示】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广泛应用。 10.从生活中创设情景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一、设置实验,创设学习情景,培养探究能力   在学习《奇妙的化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趣味实验,如“白酒变红酒”、“点不燃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瓶能吞蛋”等奇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   在学习《水的分解和合成》这一节时,教师进行了电解水的演示实验,并验证水电解后的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后,学生深感化学变化的奇特,同时领悟化学变化的实质,而且初步认识到要获得氢气这一理想能源可利用水这一广泛的资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在学习“化石燃料及其利用”这一节时,组织学生进行三个实验:一是“模拟酸雨对植物发芽率的影响”;二是“铁片或铝片与酸雨”的反应;三是“大理石与酸雨”的反应。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认识到“酸雨”的危害的严重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的紧迫性,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学生也有进一步学好化学知识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欲望。   二、设置化学问题,创设学习情景,培养探究能力。   “设置化学问题”是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创设学习情景的一种方法。例如,在学习《化学与环境保护》一节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化学问题情景:我市鑫山冶金厂下游几十千米内河水中鱼 类几乎绝迹的现象,周围的村庄常常弥漫在烟雾之中,并且经常闻到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周围的土地板结酸化。试分析鱼类几乎绝迹的原因?土壤酸化板结的原因?如何对该厂排放的污水进行酸碱性的测定?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对人体有害吗?设置这样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问题,将学生置身一个实际的情境之中,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从该问题中,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进行科学调查,可以说对学生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提高。像这个“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信手拈来,如“为什么骑摩托车的人在挺有很多汽车的市区交通路口等绿灯时,常常感到胸闷,呼吸困难?”这种问题的设置会让学生对汽车尾气的污染加深认识,从而对改变汽车燃料有更新的探究要求。   三、图片、多媒体,展示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时,可以展示拉瓦锡的有关实验图片,学习《海水“制碱”》时展示化学家侯德榜的图片等,让学生感受化学家的研究成果;播放我市庵家盐场晒盐过程的影像图片,来激发学生对海水晒盐的过程的探究;通过观看““水华”“赤潮”现象的图片;“南极臭氧空洞”的图片,环保部门对大气检测的资料片,用高能燃料推进火箭的过程,以及机动车辆尾气排放图片、工厂排放废气而产生“浓烟滚滚”的景像等,都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认识到只有学好化学知识,才能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四、通过新闻报道,创设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涉及到化学方面知识情景,例如,央视报道2006年5月发生的齐齐哈尔假药中毒事件的原因,是采购员把药品的辅佐原料丙二醇换成二甘醇,那么丙二醇和二甘醇这两种物质在组成和性质上有什么不同呢?报纸上报道有有一名从事灌装液化汽的人将罐内残留物倒入了下水道,后又遇到有人丢烟头掉进了下水道而发生了这起爆炸事故。学生阅读后,深感生产生活中化学知识无处不有,加深了点燃“一切可燃性气体或粉尘都应验纯”的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同时,也对我国很多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补充第一册课本上P116的试验探究6-1,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验证获得为什么会“爆炸”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探究的内容是“怎样预防矿井的爆炸事故发生?”学生会感受到搞好矿井的安全是多么重要,也使学生对社会对人民增添了一份责任感。 、调查与实践,设置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在学习“水的净化”这一课题时,那我们的自来水厂是如何净化的呢?让学生带着要“探究”清楚这一过程的问题,亲自到我市于家庄村南的自来水厂参观与调查,发现“水的净化”的全部过程,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又如,据报道,我市有位五十多岁的老农到自家的姜窖中取姜时,不幸身亡。经分析确认:老农是因姜窖中二氧化碳过多使其缺氧而窒息身亡。读了这篇报道。就可以提问,怎样测定姜窖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呢?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对姜窖的二氧化碳质量分数进行探究。学生准备好实验仪器后,将学生带到附近的一个姜窖进行实验,让学生真实感受姜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并且对学生以后在生   例如,在学习物质组成的表示时,我借助许多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药品、食品标签作为教学情境,要求学生分析有关成分及其含量的表示。又如,在学习酸碱盐时,我结合自己的生活小窍门创设教学情境。如剖鱼时不小心弄破了鱼胆,胆汁就会沾在鱼肉上,就会使鱼肉带有苦味,影响人们的食欲。如何除去鱼胆中的苦味呢?只要在沾了鱼胆的鱼肉上抹些纯碱面,稍等片刻再用水冲洗干净,苦味便可消除。这些事例都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再如:在讲授水的组成、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时,我采取先展示一瓶蒸镏水、一瓶矿泉水、一瓶含有泥沙的污水,创设情境,导出问题:这三瓶水在外观上有什么区别,如何将含有泥沙的水转化成普通水?如何将硬水转化成软水?如何将普通水转化成纯净水?这些问题使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不仅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也同时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硬水与软水的主要成份及转化方法,培养了学生爱护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创设情境   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它跟社会生产及生命、环境等问题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都与化学紧密相关。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留心这些社会热门问题,作为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地球周围的空气时就从大气污染,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社会热门问题提取素材进行情境创设。又如,从社会中存在的突发事件(工业用盐中毒、变质食品中毒、二噁英、三聚氰胺等)中提取素材进行情境创设。总之,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以成为创设化学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   三、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情境   例如,上绪言课时,我用喷壶喷写红色的欢迎大家学习化学的字,或者表演清水变牛奶、滴水生烟等有趣的实验,有利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如,在学习氧气的鉴别时,我有意不先讲鉴别的方法,而是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进盛有空气和氧气的集气瓶中,引导学生发现鉴别氧气的方法。教学实践表明,精心设计的实验情景,对学生来说学习知识更为直观,有效。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例如,在讲水的组成时既可以通过电解水实验来直观描述。也可以设计成动画,描述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模拟分子怎样分割成原子的?原子又是怎样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由此使学生对“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的道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总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用生动、具体的化学现象揭示物质结构、化学反应,变主观为客观,变枯燥为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积极、主动地学好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利用化学史创设情境   例如,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盐时,就采用中国化工专家侯德榜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国,在艰苦的条件下发展我国纯碱工业,为我国的化学工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在世界上赢得荣誉的感人事迹为素材进行情境创设,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及爱国主义情感。  11.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素材) [引言] 化石燃料作为一种优质能源,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化石燃料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然而近一百年来,人类对化石燃料所进行的大规模的开采和使用,一方面导致了其储量的急剧减少,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二氧化碳是一种怎样的气体?其含量的增加会对大自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