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出版初级中学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汇总整编编辑.doc

举报
资源描述
\\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 一. 之 1、“之”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种” 例如: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指吴广。) 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 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 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代齐军)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 2、“之”作动词,“去”“往”“到”。 例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之”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 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于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臣以王吏之攻宋《公输》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补足音节,无意义,不译。 例如:久之,目似瞑《狼》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④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⑤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二、其 1、“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 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译作“恐怕”。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其:加强语气,译为“可要”。 2、代词 ①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们)”、“它们的”。 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师的那个人。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它的,指狼的。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他的,代“屠户” 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他的,代“渔人”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他们的,代齐军。 ②自己的 例句:蹲其身,使与台齐。《童趣》——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 ③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句: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④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 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三、而 “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1、并列关系,,可译为“又” 或不译。 例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起坐而喧哗者。《核舟记》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之职分也。《出师表》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 例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十则》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挟天子而令诸侯。《隆中对》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而不思则罔。却,但是,表转折关系。《论语》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公输》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智子疑邻》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例句: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5、时间副词词尾 例如: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俄而雪骤《咏雪》 四、焉 1、作代词,相当于“之” 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2、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例如: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 3、语气助词 ①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了” ,也可不译。 例如: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②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 例如: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4、作兼词。相当于“于之”,译为“于此”、“在这(那) 里” 、“从这(那)里” 。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从这里) 五、何 1、“何”字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唐雎不辱使命》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2、 “哪里”、“什么” 、“怎么” 例句: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何以战?《曹刿论战》 何陋之有?《陋室铭》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多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4、“怎么样”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5、“无何”,可译为“不久”“没多久”。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 《山市》 六、者 “者”一般作助词,有下列几种用法: 1、附在动词、形容词、数词、时间词后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 、“……的人” 、“……的事物” 、“……的情况” 、“……的原因”等,或不译。 例如:卜者知其指意。(……的人)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的人)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东西) 中轩敞者为舱。(……的地方)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指人,不译出) 2、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一般不译,其作用或引出判断(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或引出原因(有时可译为“的原因” ),或引出说明。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引出判断)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引出判断)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引出原因)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引出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引出原因)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引出说明) 3、用在句末,与“若”组成“若者” 、“若……者”结构,表示比拟,相当于“像…… 的样子” 、“……似的” 。 例如: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4、放在后置的定语之后,相当于“的” 。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5、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的话” 。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 ①指示代词:如此,这样.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则》) 2.然则北通巫峡.(《岳阳楼记》) 3.父利其然也,日板仲永环渴于邑人.(《伤仲永》) 4、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5、为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隆中对》) 6.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 7、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对,正确. 1.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③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然而”等 1、 然数年恒不一见。(《山市》) 2、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满井游记》) 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4.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5.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 6.然曹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7.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出师表》) 8.然胡不已乎?(《公输》) 9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公输》) 10、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④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后,表示状态,可泽为“的样子” 1.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童趣》) 2.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童趣》) 3.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山市》) 4.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 5.泯然众人矣。(《伤仲永》) 6.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7.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9.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10.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桃花源记》) 1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12.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13.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14.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小石潭记》) 15.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16.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17.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18.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19.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满井游记》) 20.娟然如拭,鲜妍明媚。(《满井游记》) 22.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满井游记》) 23.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满井游记》) 24、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则】 一、连词 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与句,表示顺承、转折、因果、假设关系。可译为“那么”、“就”、“却”、“如果”等,或不译,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1、 译为“就”,例如: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 ②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核舟记》 ③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观潮》 ④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观潮》 ⑤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童趣》 ⑥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山市》 ⑦又其上,则黯然缥缈。《山市》 ⑧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陈太丘与友期》 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⑩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 ⑾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⑿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⒁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⒂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满井游记》 ⒃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⒄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 ⒅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隆中对》 2、可不译。例如: ①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 3、可译为“却”。例如: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送东阳马生序》 4、可译为“那么”。例如: ①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③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 5、可译为“如果”。例如: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二、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例: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②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出师表》 【为】 1、成为,变成。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②卒之为众人。且为众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④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逐日》 ⑤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 ⑥白露为霜《蒹葭》 2、动词做与句义相适应的其他动词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动词:做,这里是题)《伤仲永》 ②为宫室器皿 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为字共三十有四。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动词:做,这里是雕刻)《核舟记》  ③项燕为楚将 为屯长 陈胜自立为将军 吴广为都尉(动词:做,这里是担任)《陈涉世家》 ④为坛而盟(动词:做,这里是筑)《陈涉世家》 ⑤好为《梁父吟》(动词:做,这里是吟唱)《隆中对》 ⑥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⑦公输班为我为云梯(动词:做,这里是造) ⑧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⑨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⑩念无与为乐者 《记承天寺夜游》 ⑪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3、作为,当作。 ①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童趣》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 ③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④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⑤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⑥仁以为己任《论语十则》 4、是。 ①始悟为山市《山市》 ②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之行》 ④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观潮》 ⑤若为佣耕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⑥谓为信然《隆中对》 ⑦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⑧此为何若人? 必为有窃疾矣。《公输》 ⑨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公输》 ⑩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论语十则》 5、被。 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②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 ③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④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潮》 6、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夫子何命焉为?   7、指心理活动。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8、表目的,读wi。相当于“为了”。为了。 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②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大道之行》 ③为宫室之美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鱼我所欲也》 9、给,替。 ①尚思为国戍轮台《十月四日风雨大作》 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 ③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 ④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则》 10、对,向。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 11、因为。 ①项为之强《童趣》 ②为之怡然称快。《童趣》 ③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若 1、你 若为佣耕 《陈涉世家》 2、如,像,好像。 门庭若市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山市》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猛浪若奔《三峡》 烨然若神人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苦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细若蚊足《核舟记》 孰若孤 《孙权劝学》 此为何若人《公输》 3、至,至于 若夫 至若 《岳阳楼记》 4、连词:假如,如果 若士必怒《唐雎不辱使命》 若跨有荆益《隆中对》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若无兴德之言《出师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