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出版小学升初级中学文言文阅读及其专刊资料评论训练.doc

举报
资源描述
\\ 小升初文言文复习专题 小升初复习资料---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一、文言文学习“五读法”: 1.正音读文 文言文的朗读要求: ①要读音正确。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有通假字、多音字,课文注释中对这些字都注明了读音,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 ②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明了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这要通过诵读来实现。 掌握古文化知识,做好停顿。 古人有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若遇到这些情况要做停顿。如: 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2、捕蛇者/说。3、陋室/铭。4、爱莲/说。 5、出师/表。6、马/说。7、汉/丞相/诸葛/武侯祠。 2.读注解词3.串讲文意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要从词到句、从句到篇连起来,由部分到整体把全首诗的意思弄清楚,串讲全诗、全文。 4.体会情感(道理) 在理解全首诗和整篇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诗中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文言文中讲明的道理等。 5.熟读成诵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wi);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每空2分,共4分) ⑴夸父逐日( )⑵夸父与日逐走( ) 2.在括号里补出句中省略的成分。(每空1分,共2分) ⑴( )饮于河、渭。⑵( )渴,欲得饮 3.翻译下面句子。(2分)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夸父与日逐走”,他胜利了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中词句意思的特点 1.一词多义。 例如,“说”读shuō时,有当说、说明的意思。“说”读shu时,当游说、劝说讲,如“苏秦以连横说秦”。“说”读yu时,当高兴讲,比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古今意义不同。 ①词义的扩大。如:“河”在古代专指黄河,而现在泛指一般河流。 ②词义的缩小。比如:“穷”在古代有阻塞不通、生活困难、不得志、不显贵以及穷尽、穷究等多种义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的“穷”,用的就是不得志、不显贵这个意思,这个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了。 三、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留、删、补、换、调、变。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有的文章在句子的结尾会一些语气词,它的作用是增强语气,这样的词语我们就可以不翻译。 3.“补”,就是增补。 ⑴加字组词法解词 例如:“必细察其纹理” “细” “ ”; “察” “ ”; “必细察其纹理” “ ” ⑵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或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4.“换”,即换字法解词 例如:“昂首观之” “昂” “ ”; “首” “ ”。 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小升初复习资料---文言文字词总结 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4、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出现。《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山市》 古今异义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例句:由是感激。(《出师表》) 7、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0、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1、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3、居 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4、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5、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6、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7、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之代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之:代词,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 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 2、 谬矣,矣:语气词,了 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 文言语句的翻译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 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小升初复习资料---小升初择校必考文言文 1、《《陈元方侯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老父:对父亲的敬称。老,表示敬称的词头。〔泉〕老爸(父亲)、老母(母亲)。家君(对他人父亲的尊称)。君(对他的尊称) 【诗词鉴赏】   袁公 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元方 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2、《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注释:①舍: 家. ② 嬉: 游戏. 所以: 用来. ③处子: 安顿儿子的地方. ④墓间之事: 指埋葬, 祭扫私人一类的事. ⑤贾人: 商贩. ⑥衒卖:沿街叫卖.⑦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⑧揖让进退:打拱作揖,进退庙堂等礼节. 3、《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归④,谓其人⑤曰:“今日病⑥矣,予⑦助苗长矣!”其子趋⑧而⑨往视之,苗则槁⑩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⑾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⑿无(13)益,而又害之。 (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注释] 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②长(zhǎng)——生长,成长。 ③揠(y)——拔。④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⑤其人——他家里的人。 ⑥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⑦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⑧趋——快走。 ⑨往——去,到..去。 ⑩槁(gǎo)——草木干枯。⑾耘苗:给苗锄草 ⑿非徒——非但。徒,只是。 (13)益:好处。 4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 【解 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近义词】 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反义词】 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注释]①祠(c)——春祭。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③相谓——互相商量。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⑤固——本来。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么。⑦遂——就。⑧亡——失去。 翻译:楚国有一家人,祭过了祖宗之後,便将一壶祭祀时用的酒,留给办事人员喝。办事人员很多,仅仅一壶酒,到底给谁喝呢?有人提议让每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画得好,就把这壶酒给他。大家都认为这办法很好。有一个人很快就把蛇画好了。这壶酒就归他所得。这时,他回头看别人,都没有画好,就得意扬扬地说:“你们画得好慢呀,等我再画上几只脚吧。”正在他画蛇脚的时候,另一个人已经把蛇画好了。那人把酒壶夺了过去说:“蛇是没有脚的,你怎麽画上了脚?”说罢,就喝起酒来。 英文: 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ruin the effect by adding sth.superfluous 蛇本来没有脚有人却给它加上脚,故事见《战国策齐策二》。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不节外生技。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5、《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缘箩山人集》)  注释 :1.并:连同。2.去:去除。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却。 7.曰:说。 8.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9.北人:北方人。10.以:用来。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一起吞下。 15.食:食用。 16.何:哪里。17.识:见过,见识 翻译: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寓意: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省略成分:我非不知。并壳者,(我)欲以(其)清热也。 6、《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之,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注释:①食:食物 ②闻已:听罢 ③益:增加 ④更:改变 ⑤空:空口 ⑥口爽:口味败坏 ⑦返是通假字,同反,反而的意思。 翻译: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了别人家里,主人便请他吃饭。这人觉得主人的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便加了些盐。加盐之后菜的味道鲜美,这人便想:“菜的味道鲜美,是由于加了盐,加少许一点便这样好吃,多放些岂不更好吃吗?”这人真是愚蠢到了极点,便不要菜,只吃盐。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为盐所害。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7、《父善游》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ju)急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注释: 过于江上:经过江边。故:缘故 ;  善:擅长;  岂:难道 ;  这:的人 ;  方引:正带着,牵着。;方,正在。  遽急:立即。  以此任物:用这种观点来对待事物。任,对待。任物:对待事物。 悖:违反常理,错误。  引:带着,抱着。 翻译: 有个人经过江边,看见一个人正带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这人问他原因,那人回答:“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孩子的父亲即使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 .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 含义 :世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就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小升初复习资料---冲刺班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基础训练 1.对牛弹琴 公明仪为①牛弹清角之操②,伏③食如故④。非牛不闻,不合其耳⑤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⑥,即掉⑦尾奋⑧耳,蹀躞⑨而听。” 【注释】①为:给。②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③伏:趴着。④故:从前。⑤耳:耳朵听。⑥鸣:鸣叫声,作名词。⑦掉:摇摆。⑧奋:竖直。⑨蹀躞(di xi):小步走。 1.解释: ①为: ②如故: ③鸣: ④奋: 2.翻译: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3.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2.《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 ), "诣"的意思是_______;为设果,是_______为_______设果;儿应( )声答曰( )。 2、"惠"通假字是( ),"甚聪惠 "是说杨氏子_______从文中______________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______________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_______是_______ 是知音,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山流水比喻 _______人们把知音比作_______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词语意思 诲________ 惟:_______ 援:_______ 俱:_______ "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现多次,我知道在"之" 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_______,惟弈秋之为听是指_______: 思援弓缴而射之是指 ______________ ;是虽与之俱学是指 _______。 2、理解句子的意思。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答问题 那你知道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去人近 及日中 孰 为汝 多知 乎  "为"是多音字,文中的"为"如:此不为读( )孰为读( )。  2、联系课文,把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来  孔子不能决也。 ______________  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  两小孩辩斗的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科学知识。我知道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 ______________  早晨的太阳之所以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这是视觉的______________  造成的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_______射大地中午太阳_______射大地 6 、精卫填海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填空。"精卫"的样子是__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____ 2、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象征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____的精神。 7.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楚人刻舟求剑的结果_______原因是(文中原话)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理解词句意思。 夸父与日逐走,_____________________ 渴,欲得饮,______________ 邓林是指 ______________ 2、夸父追日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理解词句意思。   履:_______ 度:_______ 遂:_______ 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则_______故事,告诫我们做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晏子使楚(原文)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1、理解词句意思。  短:_______ 更读音( ):_______ 不肖读音( ):_______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三个成语运用了_______修辞手法,我知道成语( )的意思是  这三个成语运用了 _______修辞手法来表现齐国人多。  2、这两个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晏子(用三个以上成语或四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1.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1、填空,理解词句意思。 鬻( ):________ 誉:_________ 其矛:________ 其人:_____ 其人弗能应也。  2、这个寓言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注释: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拔。 2.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3.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4.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5.趋:快走。往--去,到……去。6.槁(gǎo):草木干枯。   1、根据注释把全文写成白话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在文中指"我"读音( )。这个寓言故事教育我们做事要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理解词句意思。   本文第一段使用了_______ 、_______修辞手法。"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句子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讲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告诉人们做事、求学问只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14、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燚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1、读故事我知道女娲以_____________________补天,我觉得女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5.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 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亡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 1.解释:叟___________、 投__________、 逝_______________ 2.翻译: (1)乙竟日亡所获也 (2)何得失之异耶 (3)子意乎鱼 3.写出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约不可失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罢:停止,取消。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2)是日,饮酒乐,天雨 (3)公将焉之 (4)岂可不一会期哉 2. 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且焉置土石 B.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 翻译:乃往,身自罢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17.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①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②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注释】①铛臼:烹茶的工具。 ②伏谒:拜见。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6分) (1)然所蓄茶有数等(  ) (2)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  ) (3)僧惑甚(  ) 2.将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手自烹进,冀得称誉 译文: 3.你认为本段文字讽刺了哪一类人?(4分) 18、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画横线的词。(1)众皆弃去( )(2)破之( ) 2.翻译: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19、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1)妻止之 止( )(2)遂烹彘也 遂 ( )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 走 (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释 ( ) ③而身为宋国笑 身 ( )④冀复得兔 冀 ( )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 22、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 斯 ②从而谢焉 谢 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