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进日新又新1011改转.docx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25707942 上传时间:2022-07-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且行且进日新又新1011改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且行且进日新又新1011改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且行且进日新又新1011改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且行且进日新又新1011改转.docx(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且行且进,日新又新孟强(特级教师)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经意间,已届不惑之年,从教生涯也逾廿载春秋。回首过往岁月,不禁感慨良多。家学启蒙 卅余载前,吾尚童稚。当了一辈子乡村教师的祖父,毅然将执掌教鞭传到了父亲的手中。选择教育,就意味着选择清贫。尤其在那个历尽浩劫的年代,在那个贫穷闭塞的鲁中乡村。童年的生活尽管清苦,但有了书香的浸润,便多了几分甘甜。祖父经常画地为纸,教我识字、算术、背唐诗。我经常缠着祖父“拉呱”,他就不厌其烦地给我讲“晋文公与重耳”“俞伯牙与钟子期”“刘关张”祖父早年受过严格的私塾教育,写得一手好字,十里八乡都赞不绝口。至今我还记得他手把手地教我学习书法的情形。他教我写得最多的

2、就是杜牧的山行。“爷爷,那么多唐诗,为何偏偏练这首呢?”儿时的我总是好奇地问。他有时笑眯眯地给我说些似懂非懂的道理,有时干脆笑而不答“霜叶红于二月花”,祖父是在借诗言志呀当了一辈子老师,仍然老骥伏枥,把余热倾注在孙儿身上。1990年,我如愿以偿地考入了淄博师范学校。一向沉默寡言的父亲乐得合不拢嘴手里的教鞭又可以传承下去了。入学那天,父亲骑车30余里把送到淄博师范所在的淄川县城。临别之际,他把一本书塞到我手里,一字一句地说,“这本书很有用,你要用心读!”看着父亲期待的眼神,再端详一下封面的书名给教师的建议。我若有所悟,顿时觉得这本书竟有千钧之重。父亲交给我的仅仅是一本书吗?不是!这是一个家族对于

3、教育的坚守和传承。黉门受业上世纪90年代初的淄博师范学校,是全国中师教育的一面旗帜。尤其是“三字一话两表达”教学基本功训练,成为淄博师范及其学子响当当的“名片”。擎起 “三字”教育大旗的就是年近花甲的牛国泰先生。他有感于国人整体书写水平堪忧的现状,毅然辞去教务主任的头衔,全身心地投入到书法教育工作中。第一次上书法课,他就用毛笔正楷为每个同学书写了名字,教育我们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牛老师还创办了淄博师范的第一个学生社团书法学社。我仗着儿时打下的那点底子,较早地加入了书法学社,也得到了牛老师更多的教诲。那时,我坚持每天天临池,先是蘸墨在白纸上反复写,等把白纸全部染成了黑色

4、,再蘸清水在黑纸上写,循环往复,既节约了纸张,又节省了墨汁,不知不觉书法水平日渐提高。师范三年,我有幸得到了诸多恩师的教诲。教文选的王光福老师,幽默风趣,激情四溢,上到精彩处往往手之舞之,氓荷花淀如在目前;教育学老师梁周清,循循善诱,借助一个个生动案例把枯涩的教育理论诠释地深入浅出,马卡连柯的教育故事让我记忆犹新;语知老师谭秀生,儒雅平和,他那隽秀的小楷留在了黑板上,留在了作业纸上,更留在了我的心上众位恩师的言传身教让我读懂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谛,也唤起了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职业愿景。初掌教鞭1993年,我从淄博师范学校毕业,留校任教于附属小学。望着孩子们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兴奋激

5、动之余,更多了几分惶恐和不安。初为人师,我常有茫然而不知所措的情况,有时会闯到同级部王琪老师的班上听课,现学现卖;有时会找来杂志和录像带,一句一句地模仿,比着葫芦画瓢;有时初生牛犊不怕虎,主动拉着领导进班听课,当面请教;有时拎着录音机走进教室,把整堂课录下来,等夜深人静的时候,再逐段“反刍”那时候,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没有QQ,也就没有纷繁的干扰,反倒让我心无旁骛的读书学习,晚上在办公室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往往凌晨时分才到宿舍就寝。时光荏苒,转眼已是世纪之交,自己也从毛头小伙步入了三口之家,为人夫,为人父。一日,教咿呀学语的儿子念三字经,当读到“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的时候,心里蓦然一惊,古人

6、尚且如此惜时,吾辈岂能虚度光阴?从那以后,这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与日俱增。心动不如行动。从那时起,黎明拥衾卧读,白天躬身实践,晚上反思提升,如一日三餐般周而复始,成了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为了准备一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课,为了突破课件中的一个技术难点,撰写教学论文或课题材料,时常通宵达旦,不知东方之既白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习惯性地往学校跑,泡在办公室里享受“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宁静。理念碰撞1998年,电脑、网络还是个新鲜事物。时任新一年级班主任的我做了一件在现在看来仍有些大胆甚至冒险的事以部分家长代表(相当于如今的家长委员会)的名义倡议全体学生家长捐资助学,实现电脑进课堂。50元,100

7、元,200元,500元众人拾柴火焰高,家长纷纷解囊,不到一周的功夫,一台高配置的多媒体电脑落户教室。此举很快在全校推广,使淄博师范附小率先实现了“班班通”。校长笑语说,孟强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既然有勇气把电脑弄进课堂,就没有不把这个新玩意摆弄明白的退路,要不怎么向倾囊相助的家长交代呢?那段时间,我着了魔似的学习Authwear、Photoshop、Flash等软件,制作了以小壁虎借尾巴一夜的工作影子为代表的一批教学课件,在国家、省、市比赛中屡屡获奖。2000年,我在淄博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展示影子课件后,会场上掌声雷动,好评如潮。正当有些飘飘然而不知所以然的时候,与会专家上海师范大学黎

8、加厚教授带来了美国的影子教师指导孩子完成的科学课研究报告。两个“影子”不期而遇,看似巧合的背后,教育理念的“PK”是激烈的。从表面看,两个“影子”学科不同,一个是语文,一个是科学,似乎没有多少可比性。单从界面效果来看,我的“影子”似乎更精致,美国“影子”就粗糙得多了。但从本质看,我的“影子”是站在传授者的角度进行设计的,关注的是教师的“教”,美国“影子”是指导学习者完成的,是学生创造性劳动的结果。教学应该实现从关注技术、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智慧、关注学生的“学”的转变。由此,我走上了关注学情、敬畏规律的学科教学研究的道路。十年磨砺2005年,“以读为本”“读占鳌头”之风大行其道。此时,山东

9、省小语会安排我执教人教版和时间赛跑。诚然,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但不能泛化、概念化、标签化,不能为读而读。基于这种认识,在处理重点段“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时,安排了五次有明确指向性和层次性的读第一次指名读,找出中心句;第二次师生接读,师读每句话的前半句,生读后半句,初步感知文意;第三次引入匆匆“洗手的时候从我脚边飞去了”片段,在比较阅读加深理解;第四次变换角色,把文中的“你”换成“我”再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产生角色体验;第五次,推己及人,以爸爸的口吻读,设身处地产生共鸣。五个轮回下来,每次有每次的目的,每次有每次的效果。理解逐步深入,朗读渐入佳境。如此一来,既读懂了文意,又

10、培养了语感,还习得了方法。2011年,新版课标呼之欲出,“跟内容分析说再见”“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等呼声此起彼伏。亲历课改的我,渐渐明晰了“一二三四”的语文教学方向。“一”个突出,即突出课程意识,借文本之力,得语文之力;“两”个并重,即理解表达并重,以阅读理解为主线,以语言运用为目的;“三”个为本,在师生关系上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读写关系上要以语言运用为本,课堂形态上,要以清新朴实为本;“四”个获得,得意是基础,得言是目的,得法是根本,得魂是归旨。此时,山东省教研室组织的名师特色教学研讨会,我应邀执教苏教版黄鹤楼送别。上课伊始,抓住开篇词“暮春三月”,从“暮”的字形字义入手,穿插“暮墓幕慕”字串

11、及书写指导;再由“暮春”的涵义,生发出“暮秋、暮年”等词串;最后回到“暮春三月”的构词特点,在运用中积累下“中秋八月、金秋十月、寒冬腊月”等词串。课中,结合孟浩然饮酒道别的话语“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引导学生领悟 “先引用后比喻”的表达方式,进而创设“李商隐说得好,春蚕到死丝方尽,( )老师就像( ) ”和“杜甫说得好,读书破万卷,( )。 书籍就像( )”两个语境,让学生在运用中领悟言语秘妙,习得表达方法,受到文化熏陶。2014年,从教廿年、人届不惑的我,逐步形成了“组串教学”的教学主张。即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理

12、念,以“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为着力点,以“举三反一、得法为上”为落脚点,从文体与文本、阅读与表达、课内与课外等多个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统筹整合,连串成组、以组促学。是时,我代表北京市熊希龄实验学校在海淀区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执教北师版小英雄雨来。上课伊始,首先聚焦主要人物,结合“十二岁的儿童雨来”“我们的小英雄雨来”等“词语组串”,引导学生揣摩言语之精妙。然后,关注情节发展,引导学生借助“标题组串”,由扶到放、层层深入地理清了全文各章节、鬼子的手段、鬼子毒打雨来等内容梗概。同时,结合三次“没看见”和三处“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等“反复组串”, 从正反两个方面感受鬼子的残暴狡诈、雨来的英雄

13、气节和爱国精神。最后,关注“环境组串”,引导学生比对还乡河的三处描写,在首尾两个章节的整合比对、视觉冲击、情感反差中,环境描写的魅力也就不言自明了。学无止境课改十余载,前路漫又长。从起初的“以读为本”“文本细读”,到如今的“关注语用”“凸显文体 ”语文教学及其研究永远没有终点,只有一个个承前启后的节点。这些节点都有其特定的历史传承,也有其自身的认识局限。发展的动力是创新,创新的前提是继承。前行的路上,我时常提醒自己,既要冷静地回看过往,又要清醒地审视现在,更要理性地展望未来,要始终保持一种“进一步,再进一步”的警醒,既不能妄自菲薄,又不能妄自尊大,更不能固步自封。惟有此,才能不断超越现在,超越自我,实现教育教学和专业成长的新跨越。古人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此与各位同仁共勉。作者单位:北京市熊希龄实验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北一街甲185号 邮编:100037邮箱:962348058 电话:135203682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