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精要本,第二版)》思考与练习进步解答.doc

举报
资源描述
*-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版)》思考与练习解答 导论 一、简答论述题 1.西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案要点: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总体行为。具体而言,微观教学研究单个的居民户如何做出消费和劳动供给决策,研究单个的厂商如何做出产品供给和要素需求决策。与此相对应,宏观经济学研究一个经济体的总体消费、总的就业、总的供给。在上述基础上,微观经济学研究某一类商品的供求均衡与价格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宏观经济学则是研究一个经济体所有商品与服务的总供求、总产量和一般物价。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学是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学的结论是通过微观分析得出来的。 2.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要点: 西方经济学研究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 3.西方经济学一般方法论与具体研究方法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要点: 一般方法论包括演绎推理、方法论个人主义、理性原理假设和求解均衡,这些属于根本性的方法,是基础层面的,是目前所谓主流经济学都要遵循的一种研究范式,是一种原理。而具体研究方法则是用来实现上述研究方式的工具,研究者会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和目的而从各种研究工具中选择合适的工具。一个理论有没有采用上述一般方法论决定了这个理论是不是经济学,而上述各种具体研究方法则不具有这个性质。 4.什么是方法论个人主义?它在西方经济学研究中是怎样体现的?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答案要点: 方法论个人主义是经济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思路,不是鼓励个人主义行为。方法论个人主义相信,不管是哪个层面的总体经济结果,都是由经济体中每一个参与者的决策带来的。简单来说,它认为总体是个体的加总。因此,不管是研究一个市场或是一个行业,还是研究总体经济,都需要从分析单个经济决策者如居民户和厂商等的选择行为着手展开研究,由此推断他们的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后果。 例如,西方经济学研究商品的需求时,它会讨论一个代表性的消费者是如何在价格与收入约束下选择各个商品的消费需求,然后由此推知所有的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是什么。如果要研究的是一个经济体的总需求, 那还是按照上述思路研究,然后把所有人对各个商品的需求加总起来。 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局限性在于,总体往往并不是个体的简单加总。例如,当每个人都采取对自己有利的行动时,他们的互动会带来不利于自己的结果。比如当整个经济面临总需求减少的冲击时,如果每个企业能够降低价格到足够的程度,是可以抑制总需求的冲击的。但是企业往往不愿意先降价,而是观望,等待其他企业降价。结果所有企业的产品就都会滞销、积压。 5.什么是理性行为,它在西方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是什么?它与经济人假设是什么关系? 答案要点: 通俗地说,理性人就是指个一个目标明确并且知道如何达到目标的人,是一个精明人,是一个行事逻辑清晰的人。西方经济学则对上述属性从理论上就行了界定:如果一个人的偏好具有完备性和传递性,那么他就是理性的。(至于有的书中指出了理性行为的另外一个要素——反身性,其目的只是为了分析过程在形式上严谨,有助于进行规范的研究)。从上述表述里我们了解到,对于理性行为,经济学从科学的角度给出的定义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通俗理解本质是一样的,但是理论上的理解更加明确、清晰、严谨,有助于展开深入的研究。 我们教材里面评介的西方经济学属于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它们的共同特性之一是分析人们的理性行为。因此,如果有些人的行为是不理性的,那么教材里介绍的西方经济学就不能展开分析了。如果一个人类似于心智未开化的小孩子,或者是计算能力判断能力很弱的少数人,他们的行事方式是没有清晰的逻辑的,或者准确点说,他们的行事逻辑与理性是迥然不同的,那么基于理性原理的西方经济学就无法分析他们如何做出选择。 理性与经济人是两码事。一个利己主义者是理性的,一个利他主义者也可以是理性的。如果经济学分析的个体既是理性的,也是自利的,经济学就称之为经济人。 6.演绎法与归纳法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要点: 主要区别在于,演绎法是从一般到具体,将通用的原理用于分析具体的现象和行为,但是结论是否正确有待验证;归纳法是从具体到一般,从大量的事实中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但是对隐藏在其后的机制没有说明。以需求理论为例,通过归纳市场上的大量现象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当商品价格上升时,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则反是。这个是归纳推理。但是,为什么会如此?归纳推理没有解释,这就用得着演绎推理了:人们都是理性的(大前提),消费者也是理性的(小前提),因此,消费者会随时根据价格的变化以调整消费数量(结论),这就意味着当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这样才能保证效用最大化(结论)。 7.怎样从数学上理解边际分析?怎样看待经济学的数学化? 答案要点: 数学上的边际分析用于计算最优化结果。它的意思是,当经济已经进入到某一个状态时,一个新的变化——增量的、额外的、新出现的——所带来的影响。边际分析在现实中还隐含着“渐进、渐变”的意思,表明整个体系已经很成熟,只会出现微调,而不会出现革命性的急剧变化。 如何看待经济学中的数学化?第一,数学不是经济学,数学是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表达方式,换言之,经济学是内容,数学是形式,是一种表达内容的语言;第二,数学利用了严谨的形式逻辑,能更好更准确更严谨地进行经济学的论证和推演,避免犯低级错误;第三,相对于普通语言表达而言,数学表达更为精准简洁,更易于学者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因此,在经济学中应用数学不是为了将普通人阻止在外,而是方便同行专家之间交流;第四,经济学中的数学并不是越难越复杂越好,恰恰相反,在达到研究和分析的目的前提下,越简单越好;第五,如果在经济学研究中仅仅是用符号和公式取代文字,这并非数学化。数学化是指利用数学原理来表达与推导经济学理论。 8.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西方经济学? 答案要点: 首先,不能只盯着西方经济学的具体理论,而要着眼于西方经济学的一套研究方法,即关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是怎么得出的。其次,应该知道中国与西方国家国情不同,中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也不同,因此,绝不能照搬西方经济学中的具体理论,而是应该参考应用西方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的一套规范,将其与中国具体经济问题结合起来。再次,在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中国问题时,必须着眼于迥异于西方国家的全然不同的中国问题,必须针对性地提出新的具体研究思路和研究工具,能够在思路和方法上也创新。最后,不管如何利用西方经济学研究中国问题,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A 二、多项选择题 5.AD 6.ABCD 7.CD 8.ABC 三、判断题 9.否 10.是 11.否 12.是 四、问答题 13.你对早餐牛奶的需求是如何决定的?列出决定牛奶需求的诸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讨论需求量与需求变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要点: (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对早餐牛奶的需求主要取决于产品的价格。通常,产品价格越高,需求量就越小。 (2)对一种特定品牌的牛奶制品而言,除了价格以外,需求量还取决于消费者对牛奶的偏好、其他牛奶制品的价格、消费者收入等等,它们以不同程度影响到牛奶的需求量。 (3)需求量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通常区分需求量变动与需求的变动。需求量变动是指其他因素不变,由于价格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变动是指由于非价格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量变动在图形上体现为需求曲线本身不动,需求曲线上点的位置发生移动;例如,牛奶价格上升导致需求量减少。需求变动在图形上体现为需求曲线发生移动;例如,收到牛奶质量风波的影响,人们对牛奶的偏好降低,导致需求减少。 14.什么是供给规律?它有没有特例?谈谈你对经济学中经济规律的看法。 答案要点: (1)供给规律是指,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正向依存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商品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 (2)劳动的供给算是供给规律的一个特例。劳动作为一种商品,工资就是其价格。一般而言,工资越高,劳动的供给会增加;但当工资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的供给反而会下降,供给曲线会“向后弯曲”,这与供给规律不符。 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可以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解释。工资是闲暇的机会成本。一方面,当工资提高时,闲暇的机会成本会增加,这会使得劳动者减少闲暇的消费,从而增加劳动供给;另一方面,工资提高使得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提高,这会使得劳动者增加对闲暇的需求,从而减少劳动供给。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工资提高的两个方面,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工资提高会增加劳动供给,反之会减少劳动供给,进而使得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3)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活动中的规律,经济规律是从大量的经济现象中抽象出来的,但不是绝对的,它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也可能存在某些违反规律的特殊情况。 15.下列五种情况,对于整个社会的房屋供给有何影响? (1)土地价格上涨; (2)水泥价格下跌; (3)建筑房屋的技术进步; (4)房租将要下跌; (5)从事工业投资的利润增加了。 答案要点: (1)供给曲线左移。因为土地价格上涨导致房屋供给成本增加,从而减少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房屋的数量,表现为其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2)供给曲线右移。因为水泥价格下跌意味着房屋供给成本下降,生产者会增加供给,表现为其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3)供给曲线右移。因为建筑房屋的技术进步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在任一价格下生产者会增加供给,表现为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4)供给曲线左移。因为房租下跌,会使购买房子的人减少,从而房屋生产者的利润会降低,盖房屋的供给减少,表现为其供给向左上方移动。 (5)供给曲线右移。在考虑资金用途的取舍下,当工业投资的利润增加,投资于房屋的人会转向工业投资,势必使房屋投资减少,表现为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16.均衡价格是如何决定的?并以此为例说明均衡的静态分析与比较静态分析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答案要点: (1)均衡价格是指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相交所决定的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一致时的价格。 均衡价格是在完全自由竞争条件下,通过市场供求的自发调节形成的。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于是供给方迫于需求不足的竞争压力,便自动降低价格;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于是需求方迫于需求过度的竞争压力,只好接受供给方提价的要求,从而使价格自动上升。这样,价格经过上下波动,最后会趋向使商品供给量与需求量相一致,从而形成均衡价格。 但市场均衡状态的出现只是一种暂时状态,随着需求函数或供给函数的变化,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便会发生位移,从而使旧的均衡状态遭到破坏,而形成新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叉点,即形成新的市场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 (2)均衡的静态分析主要是指不考虑时间因素,只定性地分析均衡实现过程及其条件。上述对均衡价格的分析,即为此。而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则是对新旧均衡的比较分析。例如,其他条件不变,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增加,市场均衡价格就会升高,即为比较静态分析的结果。 17.“需求曲线越陡,价格弹性就越小;需求曲线越平缓,价格弹性就越高。”这句话对吗?试举例加以说明。 答案要点: (1)这句话不是十分准确。由需求价格的点弹性计算公式知道,价格弹性不仅取决于需求曲线的斜率,也取决于需求曲线的特定位置。在P和Q给定的条件下,需求曲线越平缓,价格弹性就越大。所以,准确的说法是,就同一点而言,需求曲线越陡,价格弹性就越小;需求曲线越平缓,价格弹性就越高。 (2)假定需求函数为,其中,,。需求曲线的斜率为(),所以该需求在每一价格上都有相同的倾斜程度。其点弹性系数为: 点 很显然,越高,弹性值越大;越低,弹性值越小。这说明,即使在倾斜程度都相同的线性需求曲线上,需求的价格弹性也不相同。特别地,在时,即需求曲线与横轴的交点处,点;在时,即需求曲线与纵轴的交点处,点;而在时,即需求曲线的中点处,点。如下图所示。 图 线性需求曲线上的弹性变化 18.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哪些?请简要加以分析。 答案要点: 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影响因素因素主要包括: (1)商品在生活中的重要程度。 (2)商品可替代的程度。 (3)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4)商品的支出在消费者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5)消费者调整需求量的时间长短。 19.政府准备对每辆汽车征收1 000美元税收,请问,向购买者和销售者征收后果是否相同?请画图加以说明。 答案要点: (1)向购买者和销售者征收后果相同。 (2)政府向销售商征税分析如下图a所示。设征税前市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分别为D和S,政府所征收的定额税收为T=1000美元。政府征税使得供给曲线由S平移到S,平移距离为T。税前后市场均衡分别记作E和E,均衡价格分别记作PE和PE。分析可知,对于每单位商品,征税以后市场价格由PE变为PE,因此消费者在每一单位商品上将要多支付(PE-PE)。对于销售商而言,销售商获得的价格则由PE变为PE,减少了(PE-PE)。因此,每单位商品的T单位税收,由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分担。政府总共获得TQE的税收,也即图中P E PEEA的面积,其中消费者负担的税收总额为(PE-PE)QE,销售商负担的税收总额为(PE-P)QE,二者相等。     图a 销售税分摊 同理可以分析政府向消费者征税的税收效应。其税收总额仍然为消费者和销售者共同分担,二者各自分担一半的税收(见图b)。    图b 消费税分摊 20.已知市场的需求函数为:,供给函数为:。 (1)求此时的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需求价格弹性与供给价格弹性; (2)若政府对每单位产品征收1元的定量销售税,在这1元的税收中消费者与生产者各承担多少? 答案要点: (1)由市场均衡条件得: , (2)政府对每单位产品征收1元的定量销售税后的供给函数为: 根据市场均衡条件得: 所以,消费者与生产者各承担0.5元的税收 21.试析供求均衡理论的缺陷与意义 答案要点: (1)供求均衡理论的假设条件较强,依据供求均衡理论,市场上的需求和供给能够依据市场价格的变动自发调节,而在现实生活中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并不能够依据价格变动来自发调节。 (2)在现实经济中,市场并不总能处于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价格调整也并不总是供求调整的唯一信号。 (3)供求均衡论并没有真正说明均衡的实现问题。在静态供求均衡模型中,通常认为当供大于需求时,价格会下降,而当供给小于需求时,价格会上升,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市场供求一定趋向于均衡价格。   (4)供求均衡理论虽然存在较强的假设,但抽象掉一些复杂因素,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问题方法。探索经济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复杂现象中,观察现象背后的本质抽象掉细枝末节是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从这角度来讲,供求均衡理论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5)供求均衡理论说明了价格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过程,也对资源配置的效率提供了一个评价标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可能的缺陷。 五、案例分析 22.本章导言部分提供了粮食丰收损害农民利益的案例,请分析这个案例,回答如下问题: (1)供求决定价格理论是如何在这里起作用的? 答题要点: 粮食价格由粮食供给与需求决定,供给增加时,粮食价格下降。而粮食价格下降程度有多大,取决于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 (2)谷贱伤农的结果是由供给弹性还是需求弹性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答题要点: 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都起到作用。从需求弹性来说,需求价格弹性低,因此,一旦供给数量增加,要销售出去,必须大幅降价才能刺激需求增加。从供给弹性来说,粮食短期的供给弹性也很小的——如果粮食价格下降,粮食供给量也不会有大的减少,因为将粮食库存起来的成本也很高的,也就无法减少对市面上的供给。这样一来,只有大幅降价才能卖得出去,而就算大幅降价,粮食还得卖掉。 (3)如果粮农之间可以联合起来,比方说全国的粮农组成一个全国性的超级农会,结果会有不同吗?这种情况下的供给弹性或者需求弹性与分散独立行动时有不同吗? 答题要点: 假设粮农能够联合起来,联合具有约束力的话,那就进入一个垄断状态,此时会大大提高供给弹性。其原理是,此时粮农不用竞相压价销售。就是说,如果价格降低,当一个粮农减少供给时,其他粮农不会填补空缺,因此一旦价格被压低则整体供给就可以做到更大幅减少,这就意味着供给价格弹性提高了。事实上,此时是没有供给曲线的,但是有供给行为(参见第五章不完全竞争市场)。但是,就市场需求而言,其需求价格弹性没有任何变化。供给弹性的提高,使得降价程度被减少,即粮农农会可以限产保价。 (4)政府一般体恤农民,给予补贴以支持农业。如果根据粮食产量给予粮农补贴,得益的是谁?如果根据粮食产量仅仅给予某县某农场粮食补贴,得益的又是谁?全面补贴和局部补贴在效果上为什么有差别或没有差别? 答题要点: 如果对所有粮农按照粮食产量给予补贴,那么补贴主要被粮食消费者得到,其原因是粮食的需求价格弹性小。补贴会鼓励粮农生产,而生产的扩大导致价格降低,再由于需求缺乏弹性,价格必须较大幅度降低才能销售更多的粮食。换一个角度理解,粮食生产是竞争性质的,因此是不可能有超额利润的。一旦有超额利润——例如补贴带来,那么会吸引更多的资源投入生产,而生产的增加会降低价格,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超额利润消失为止。 如果仅仅是小范围的补贴,则受到补贴的粮农获得全部好处。这是因为,虽然市场粮食需求价格弹性低,但是对具体的某个粮农需求价格弹性高。粮农只需略略降价就可以吸引它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消费者需求,因为他们的产量不管怎么增加,也仍然只占全国粮食市场微不足道的比例。 (5)如果按人头对粮农进行补贴,其其与上面第四问有不同吗?为什么? 答题要点: 如果按人头补贴,则全部由粮农所得,因为他们不需要调整产量。这种补贴与生产无关。 23.据报道,20世纪80年代,法国的香槟酒行业因为成功的营肖舌动而收获大量订单,利润大涨,因此各酒庄主极其高兴,一些酒庄还举行了庆典活动。可是其中有一个酒庄的CEO,悲观地警示大家: 目前香槟酒价格高企,是不利于需求的,当人们因为价格高而减少购买香槟酒时,香槟酒的冬天就来了。请用本章的理论讨论该CEO的预测是否正确: (1)应该从供给方面还是需求方面来判断? 答题要点: 应该从需求方面判断。这里涉及到的是需求增加和减少导致的均衡变化问题。CEO的错误是将需求变化和需求量变化混淆了,同时缺乏均衡概念。在CEO的逻辑里,“需求增加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价格下降”。这个逻辑的错误在于:第二个需求和第一个需求含义完全不同,按照教材的定义,第二个“需求减少”事实上是“需求量的减少”,而需求量的减少是不够影响价格的,即CEO逻辑公式中的第三个箭头不成立。因此,正确的逻辑是,需求增加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但是这个减少并未完全抵消前面的需求增加,因此,最终需求数量增加了而价格也上升了,从而达到新的均衡。 (2)想想看,如果没有供求理论是不是很容易出现CEO提出的那种“逻辑”? 答题要点: 如果不利用经济学的理论——这里是需要区分“需求的变化”和“需求量的变化”,按照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进行推理,就很容易不自觉地偷换概念,从而导致错误的结论。日常是思维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就不够严谨,容易犯错。甚至会对结论有疑虑却又不知道错在哪里。 (3)经济学中的“均衡”概念在这个案例的理解中有帮助吗? 答题要点: 均衡概念也是重要的,在这里例子里,“需求增加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增加”,至此就均衡了。 (4)分析和理解现实问题是否需要借助于理论来完成? 答题要点: 此问答案类似于上述(2)的答案。其一,理论是重要的,比日常思维更为严谨和准确;其二,利用理论中的工具,分析问题更为清晰和直观,在这个案例里主要是需要使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来分析。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C 4.B 二、多项选择题 5.AD 6.BC 7.ABCD 8.ABCD 三、判断题 9.否 10.是 11.否 12.是 四、问答题 13.简要说明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1)总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从消费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效用满足总量,由表示;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从增加一单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增加量,记成。 (2)边际效用是总效用的改变率,所以,只要边际效用为正数值,那么总效用就会增加,如果边际效用为负数值,那么总效用就会减少;而在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如图所示。 图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14.钻石用途很小但价格昂贵,水是生命之源却非常便宜。你如何理解这一现象? 答案要点: 钻石对于人的用处确实远不如水,所以,人们从水的消费水平所得的总效用远远大于人们从钻石的使用中所得的总效用。但是,商品的需求价格并不是由总效用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商品边际效用的大小。 虽然人们从水的消费中所得的总效用很大,但是,由于世界上水的数量很大,因此,水的边际效用很小,人们只愿付非常低的价格。相反,钻石的用途虽远不及水大,但世界上钻石数量很少,因此,其边际效用很高,价格非常高昂。 15.根据消费者均衡条件讨论下列问题: (1)如果,消费者应如何调整两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为什么? (2)如果,其中常数表示货币的边际效用,消费者应如何对该种商品i的消费数量进行调整?为什么? 答案要点: (1)在两种商品的价格和消费者的收入给定的条件下,如果,这说明消费者最后一单位货币收入用来购买商品1带来的边际效用大于用来购买商品2带来的边际效用,于是,在总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就会减少对商品2的购买,增加对商品1的购买,使得总效用增加。类似地,如果,消费者则会进行相反的调整,即减少对商品1的购买,增加对商品2的购买。消费者将在时实现总效用最大化。 (2)在一种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给定的前提下,如果,这说明消费者用一单位货币购买该种商品i所获得的边际效用大于他所付出的这一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于是,消费者就会增加对这种商品i的购买,使得总效用不断增加。类似地,如果,则消费者就会减少对这种商品i的购买。消费者最终会在时达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 16.无差异曲线具有哪些特点?试解释其经济意义。 答案要点:   (1)无差异曲线有无数多条,每一条都代表一个特定的效用水平,并且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就越高。相对于消费者的选择而言,商品组合有无数多个且密集存在。由于消费者偏好数量大的商品组合,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   (2)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相交。这表明,一个商品组合只能产生一个效用值。   (3)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一特征与所有的商品都是好商品相一致,而且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 (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这一特征表明了一种商品对另外一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也意味着消费者偏好多样化的产品。 17.什么是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它为什么会出现递减? 答案要点: (1)边际替代率递减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称作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2)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的原因在于,随着一种商品消费量的逐渐增加,消费者想要获得更多这种商品的愿望是递减的,从而他为了多获得一单位的这种商品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少。 18.什么是消费者均衡?效用的基数和序数假设所得出的均衡条件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案要点: (1)消费者均衡是指在消费者偏好、商品价格、收入水平等既定条件下,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到个商品的购买中,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它描述的是消费者效用达到最大并维持不变的一种状态,这里的均衡是指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较少任何商品购买量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2)在基数效用论中,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是固定的,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是已知的,那么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必相等。或者说,消费者应该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也即,其中是货币的边际效用。 (3)序数效用论者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在一起,来说明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偏好决定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决定了预算线,在收入既定和价格已知的条件下,消费者关于两种商品的预算线只有一条。因此,当消费者面临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和唯一一条预算线时,只有其中一条无差异曲线与既定的预算线相切,在切点处消费者才能够实现效用最大化。因此,均衡条件为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即 (4)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中消费者均衡条件虽然描述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19.何为吉芬物品?其需求曲线形状如何?试利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 答案要点: (1)吉芬商品通常指,其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少,价格提高反而需求量增加。由于该类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成同方向变动,所以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由于商品最初由统计学家吉芬观察土豆的需求量与价格中发现,故得名。又因其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违反需求规律,故这种现象又被称为 “吉芬之谜”。 (2)吉芬商品需求曲线的特殊性可以借助于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得到解释。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是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收入效应是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3)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商品,其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并且其收入效应的作用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这样使得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即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 20.已知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收入为,两种商品的价格分别为和。求: (1)消费者分别对两种商品的需求函数; (2)当,,2时的均衡购买量。 答案要点: (1)由效用函数知道: , 消费者均衡条件为: 从中解得两种商品的需求函数为: (2)根据上面的需求函数,当,,时,两种商品的需求量分别为: , 21. 以基数度量效用的理论存在哪些缺陷? 答案要点: (1)直接假定效用可计量为消费者行为施加了过于严格的假定。 (2)基数效用通常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起用于阐述需求规律,但这一规律因较难验证而受到质疑。 (3)既然赋予效用计量单位一个客观标准,那么就会涉及到不同人之间的比较,而这种比较是不可能的。 (4)基数度量效用意味着社会福利可以由所有社会成员的效用之和得到。然而,由于每个社会成员消费商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必然有低收入者的边际效用高于高收入者。由此推理就意味着,社会从高收入转移一单位收入给低收入者必然增进社会福利,从而社会应该均等收入。这一结论也被认为与市场经济不相符合。 五、案例分析 22.在本章导言部分,我们提供了一个中国消费者购物的案例。请利用消费者选择理论回答: (1)中国旅游者是根据什么原理将1.6 万元花在赴日旅游时的各种产品上的? 答案要点: 中国旅游者在旅游时对不同的旅游产品做出了消费组合的决策,即决定在购物和住宿上各花多少钱进行了决策,这是一个典型的消费选择决策问题,本章的消费者均衡理论可以解释这个现象。相对而言,在案例所涉及到的年代,中国旅游者对购物的偏好远远大于对住宿的偏好,这和欧美发达国家游客是截然不同的。因此,给定所购物品的价格和住宿的价格,以及给定的收入或出游预算,中国的旅游者盘算将更多钱花在购物消费上。或许十年二十年后,中国的旅游者更看重旅游过程中的感受,那样就会住更好的酒店、享用更好的美食。 (2)中国旅游者为什么与欧美旅游者在旅游消费的内容上有差别? 答案要点: 旅游消费内容上的差别是有预算开支(或者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决定的。相对于欧美旅游者,中国人的预算开支或者有差别,但是这不构成主要的影响;尤其是,去了日本,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对于欧美人和中国人都是一视同仁的。但是,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即教材中说到的偏好——异于欧美客人,中国人相对更看重购买回来的商品,不那么看重消费过程中的体验。对中国人而言,买到的是商品是实实在在的,而住宿条件一旦消费完毕就烟消云散了。其实,中国人里面的年青人和高收入者已经更看重旅行过程中的体验了,有点类似欧美游客的偏好了。 (3)为什么中国旅游者会购买电饭煲、化妆品、药品和马桶盖等商品? 答案要点: 除了前面说的原因之外,同种质量的产品在日本有售,在中国缺乏供给;或者说,中国的同类产品质量不如日本。这就使得去了日本之后,相对于住宿而言,对题目中提到的产品偏好更大。 (4)如果中国降低关税,中国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是否会发生变化? 答案要点: 中国如果降低关税,中国游客在日本旅行时对题目中所提到的产品偏好显然降低。此时,不排除游客将重点转向购买其他商品。如果所有关税降低,在中国游客偏好结构不变的情形下,游客会减少预算开支,而不是增加住宿开支。当然,就游客在日本和中国的全部消费选择而言,也不排除中国游客增加住宿开支的可能性,因为商品价格相对于住宿降低了。那么究竟会发生什么呢?需要记性定量的实证分析。 (5)随着中国居民的人均收入进一步增加,中国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是否会发生变化? 答案要点: 存在着中国消费者消费习惯改变的可能性,就是在购物和住宿选择上,对住宿条件的要求相对提高。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D 4.C 二、多项选择题 5.ABC 6.ABCD 7.ABC 8.ABCD 三、判断题 9.是 10.否 11.否 12.是 四、问答题 13.什么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这一规律适用的条件有哪些? 答案要点: (1)所谓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连同其他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之中,随着这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最初每增加1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增的;但当这种可变要素投入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增加1单位该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 (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适用的条件有三个方面:生产技术水平保持不变;其他生产要素投入数量保持不变;边际产量递减在可变要素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出现。 14.在单一要素生产要素可变的条件下,请问: (1)生产的三个阶段是如何划分的? (2)为什么企业的理性决策应在第Ⅱ阶段? (3)如果或,企业应在何处经营? 答案要点: (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单一一种要素的变动,比如劳动,生产经历劳动投入由到再到,其中,,为平均产量最大值点,为边际产量等于0的点。这样,对应于、和,就决定了生产的三个阶段。 (2)企业不会在劳动的第Ⅰ阶段经营,因为在这个阶段,平均产量处于递增状态,边际产量总是大于平均产量,这意味着可变要素的投入引起的总产量的增加总会使得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有所提高;企业也不会在劳动的第Ⅲ阶段经营,因为在这阶段可变要素的增加反而使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为负。同样,企业也不会在资本的第Ⅰ、Ⅲ阶段经营,所以企业的理性决策应在第Ⅱ阶段,这时劳动及资本的边际产量都是正的(尽管是递减的),只有在此阶段才存在着使利润达到极大值的要素的最优组合。 (3)如果劳动的价格,企业将在总产量最大值点生产,即的点。如果资本的价格,企业将在劳动的第Ⅱ阶段开始处进行生产,此时为最大。 15.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之间的联系如何?请给出详细说明。 答案要点: (1)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即一种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随着该要素的增加而递减。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主要原因是,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都要求各要素投入之间有适当的比例,这使得各要素之间替代是有限的。 (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的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投入连续等量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在于,对于任何产品的短期生产来说,可变要素投入和固定要素投入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佳数量组合,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逐渐增加,生产要素投入量逐步接近最佳组合比例,相应的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出现递增的趋势。一旦生产要素投入量达到最佳组合比例时,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在这一点之后,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继续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越来越偏离最佳组合比例,相应的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出现递减趋势。 (3)边际报酬递减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共同原因是两种生产要素之间存在一个最佳的数量组合比例。其区别在于,边际报酬递减是短期生产函数或者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性质;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反映了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性质。 16.如果一个生产函数呈规模报酬不变,那么,该生产函数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否一定是不变的?为什么? 答案要点: (1)规模报酬和边际技术替代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规模报酬这一概念是用来分析当前全部生产要素同比例变化时导致的产量变化情况。如果产量变化的比例等于全部生产要素变化的比例,这种情况被称为规模报酬不变。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产量给定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要素的数量。 (2)在生产函数呈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时,其边际技术替代率可以不变,也可以递减。例如,线性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它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也是不变的常数。但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当时,也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但它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所以,规模报酬不变与边际替代率无直接因果关系。 17.为什么说理性的企业会按照最优组合来安排生产要素投入? 答案要点: 理性企业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而利润最大化要求企业按照最优组合来安排生产要素的投入。例如,假定企业只使用劳动和资本,其价格分别为w和。于是,企业的利润函数可以表示为: 这里,为产品价格,为企业的生产函数。 假定企业在某一要素组合点上考虑是否增加1单位的劳动投入。增加1单位劳动会给企业带来收入的增加,同时也会招致更多的成本。一方面,由于增加1单位劳动的产量,即边际产量为,所以企业所增加的收入等于按现行价格出售这一边际产量获得的收入,即。另一方面,由于劳动的价格为w,所以它增加1单位劳动需要增加的成本就等于w。只有当增加1单位劳动投入所带来的收入增加量恰好等于为此支付的成本时,企业才能获得最大利润,才会停止对该要素的调整。所以,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选择的劳动投入量应满足的条件是: 同样的道理,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最优资本投入量应满足的条件是: 从中可以得到: 由此可见,基于利润最大化目标对生产要素投入量做出的选择与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相一致。 18.举例说明什么是机会成本。区分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的意义何在? 答案要点: (1)机会成本是指某项资源用于一种特定用途而不得不放弃掉的其他机会所带来的成本,通常由这项资源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加以衡量。例如,假定企业使用自己拥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温馨提示: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