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二感受逻辑的力量第5课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拓展运用苏教版选修实用阅.doc

上传人:荣*** 文档编号:2564187 上传时间:2020-04-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专题二感受逻辑的力量第5课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拓展运用苏教版选修实用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专题二感受逻辑的力量第5课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拓展运用苏教版选修实用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专题二感受逻辑的力量第5课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拓展运用苏教版选修实用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专题二感受逻辑的力量第5课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拓展运用苏教版选修实用阅.doc(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5课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基础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玄虚(xin)臃肿(yn)一隅(y) 酗酒(x)B轻佻(tio) 废圮(q)吝啬(s) 缄默(jin)C给与(y) 踌躇(chu)一阕(qu) 深邃(su)D麻痹(b) 讴歌(u)裨益(b) 狂飙(bio)答案:D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脸上的肌肉突然隆起,血管膨胀;旷野的眼睛变得加倍可怕。B不得不离开波恩,几乎终身都住在轻佻的都城维也纳及其惨淡的近郊。C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残而残暴的斗争。D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玄耀。答案: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自从6亿年前

2、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地球生命历经了五次演化: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是3.65亿年前,海洋生物遭到_;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是2.5亿年前,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第四次物种大灭绝是1.85亿年前,80%的爬行动物灭绝了;而发生在 6 500 万年前的第五次物种大灭绝,使得存在于地球达1.6亿年之久的恐龙灭绝了。()。在地球生命演化中,在所有灭绝的物种里,恐龙是最重要也最难以置信的。40多亿年间发生的无数偶然事件_了今天地球上的芸芸众生。与地质历史上远古生物的多样性相比,人类只是_。地球在承载着生命与人类文明的同时,

3、在过度开发、水质污染、植被破坏的影响下,地球已经_。数量庞大的人口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然而,地球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和强度,地球会不会有“弹尽粮绝”的一天?当前最为急迫的事情就是维护、保护好物种之间的多样性平衡,使整个自然界保持蓬勃生机。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重创成就沧海一粟疲惫不堪 B毁灭 造就 九牛一毛 不堪重负C毁灭 成就 九牛一毛 疲惫不堪D重创 造就 沧海一粟 不堪重负答案:D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五次物种大灭绝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B恐龙等物种灭绝主要是由地

4、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C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是造成地球上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D造成地球上主要物种灭绝的原因是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答案:A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人们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数量庞大的自然资源,巨大的生态压力让人难以承受。 B数量庞大的人口在分分秒秒、日日夜夜地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地球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C数量庞大的人口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使得地球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D人们在分分秒秒、日日夜夜地向地球索取数量庞大的自然资源,还要承受着巨大的生态压力。答案:C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莱茵流域中也没有一个地方比

5、细腻的波恩更美、更雄壮,更温柔的了,它的浓阴密布,鲜花满地的坂坡,受着河流的冲击与抚爱。B整个的人类向天张着手臂,大声疾呼着扑向“欢乐”,把它紧紧地搂在怀里。C在战争的欢乐之后,是宗教的醉意;随后又是神圣的宴会;又是爱的兴奋。D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答案:B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

6、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

7、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

8、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

9、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

10、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解析:选A。本题从断章取义的角度设误,要求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本题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一、二段,与A项对应的原文信息为“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而不是“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

11、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解析:选C。本题从颠倒因果的角度设误,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本题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三、四、五段。与C项对应的原文信息为“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由此可以看出,“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是导致“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的原因,C项表述因果颠倒了。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

12、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解析:选B。本题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错。本题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三、四、五段。与之对应的原文信息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由此推断不出“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