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9讲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doc

上传人:荣*** 文档编号:2551033 上传时间:2020-04-1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9讲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1版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9讲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版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9讲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版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9讲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doc(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9讲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学生用书P209一、黄土高原概况1范围:A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B秦岭以北的广大区域。2地貌特征:厚层黄土覆盖(风力沉积),沟谷发育,地表破碎(流水侵蚀)。二、水土流失的危害1概述: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2主要表现(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2)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3)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

2、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要素特性及表现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特性表现地理位置过渡性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自然条件不够稳定,抵御灾害能力较弱土壤质地特殊性黄土由粉砂质土状沉积物组成,土质疏松黄土层极易受流水侵蚀降水不均匀性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多发性地处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地区,滑坡、塌陷、泥石流时有发生加剧水土流失2.人为原因黄土高原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导致了人口与有限的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如下表:不合

3、理的土地利用过程破坏植被结果农业轮荒制度烧荒耕作弃荒开荒使原来的林草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工矿业露天开矿开挖地表土弃土破坏植被,使矿区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其他生产活动建窑洞、修路、建水利设施开挖地表土施工破坏植被,扰动土壤四、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1工程措施:保塬、固沟、护坡(1)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和营造防护林等“固沟工程”。(2)在缓坡地段,实施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护坡工程”。(3)在塬面上,坚持平整土地,大力营造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保塬工程”。2农业技术措施:在耕作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以及轮耕套种等农耕作业。同时,配合精心选育良种、发展地膜

4、及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以达到提高肥力、保持水土和发展生产的目的。微点1黄土高原黄土分布区黄土高原的范围与黄土分布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中黄土分布区的范围要比黄土高原大得多,黄土高原只是黄土分布区中在我国分布最为集中、典型的区域。微点2关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有“穷了山区,害了平原”一说。在山区毁林开荒,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山上本来就不深厚的土壤被冲到山下,使青山变成了秃山、荒山;被流水携带的泥沙在平原地区的河床上沉积下来,使河床增高、河流的泄洪能力减弱,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微点3图解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微点4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答题术语问题思考方向满分术语水土流失自

5、然原因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化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湿地萎缩自然原因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人为原因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森林破坏自然原因气候异常,生物演化人为原因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原因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人为原因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微点

6、5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答题术语思考方向满分术语工程措施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生物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技术措施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生活措施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3.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不同地段

7、综合治理措施图解如下:续表思考方向满分术语经济措施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政策措施主要有开发性移民,加大资金、劳动力投入,城市规划或旅游等环保措施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水土流失学生用书P211(2018高考全国卷)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

8、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回答13题。降水序号降水历时(天)降水量/mm汾川河洪峰情况1253.0无明显洪峰2480.3无明显洪峰35100.1无明显洪峰4273.2无明显洪峰5290.7洪峰流量346 m3/s6254.4洪峰流量1 750 m3/s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历时长 强度大下渗少 植被截流少A BC D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A河床 B沟谷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图解思路】【尝试解答】1.B2.B3.D1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思路(

9、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础条件,其主要类型及影响如下表所示:自然条件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气候与降水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地形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率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径流和保持水土的能力就越弱,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2)人为原因在黄土高原地区易引发水土流失的自然前提下,长期的人类活动,尤其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地表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原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10、过度开垦为解决粮食问题而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过度放牧破坏植被,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过度樵采破坏森林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受侵蚀露天开矿、滥挖窑洞开矿、挖窑洞,破坏了植被,使土壤抗侵蚀能力成倍下降,并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战乱和营造宫殿大量植被被烧毁或砍伐作为建筑材料2.水土流失的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1)工程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来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2)生物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植树种草、封

11、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3)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4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1)形成原因:地表起伏大,降水量大且时间长,水力侵蚀强烈,以降雨侵蚀为主;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农民乱砍滥伐;人多地少,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陡坡开荒等)。(2)危害:水土流失造成表层土壤侵蚀,红壤裸露甚至石质裸露,土地生产力大幅丧失,且难以恢复;形成“红色荒漠”,环境恢复困难;对江河下游地区造成危害,且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因而造成的损失大。(3)治理措施:发展立体农业;植

12、树造林,保持水土;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开发小水电,推广生活用煤用气,减少农村薪柴砍伐;等等。5我国西南地区水土流失造成石漠化(1)原因:山高坡陡,降雨集中,冲刷力强,加上喀斯特地区成土速度缓慢,土层瘠薄、不易留存;人口增长过快,乱砍滥伐和土地不合理利用。(2)危害:地表土层流失殆尽,岩石大面积裸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无土、无水、无林,形成石质荒漠化。(3)治理措施:保土蓄水,植树造林,生态移民;等等。(2020杭州模拟)下图示意某地理观察小组获得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在相同降水强度、相同面积、不同植被覆盖情况下,径流量和泥沙量的观测结果。据此回答12题。1由图可知,植被具有的生态功能有()涵

13、养水源净化水体保持水土 调节气候A BC D2为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下列采取的措施中,其生态效益最优的是()A退耕还草 B退耕还林C种植油松 D开辟梯田解析:第1题,依据图文信息,在相同降水强度、相同面积情况下,混交林地的径流量明显较小,说明混交林地降水的下渗量较大,从而起到了涵养水源的作用,对;混交林地、荒草地和油松幼林地的泥沙量较小,说明植被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对;从图文信息中看不出植被是否具有净化水体和调节气候的作用,错。选C。第2题,由图可知,混交林地对径流量和含沙量的改变最大,B对;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对径流量的改变不大,对含沙量的改变较大,因而不是最优的措施,A、C错;坡耕地对径流量

14、和含沙量的改变都不大,D错。选B。答案:1.C2.B(2020深圳模拟)以中国不同自然带的700余个流域面积小于1 000 km2的代表性流域的实测资料为基础,将它们分为若干组,然后计算各组的平均值,得到了年径流深(年径流量平铺在其流域面积的水层深度)与产沙模数(流域单位面积年产沙量)的关系。据此回答34题。3对应的植被类型分别是()A森林、荒漠灌丛、草原B草原、荒漠灌丛、森林C荒漠灌丛、草原、森林D荒漠灌丛、森林、草原4年径流深为40 mm左右的自然地带,产沙模数最高,最可能的原因是()A降水量最大 B地形崎岖、地面坡度最陡C地表物质最为破碎、疏松 D植被对地表的保护作用弱解析:第3题,图示

15、年径流深很小(低于10 mm),说明降水少,可能为荒漠灌丛;年径流深较大,说明降水多,可能是森林;年径流深较小,可能是草原。产沙模数基本上随径流量增大而增大,说明地表植被较少而保持水土能力较弱;因植被茂密而保持水土能力强,产沙模数随径流量增大而下降。第4题,由上题可知,年径流深为40 mm的自然地带,一般有一定的降水,但植被较差而对地表土层的保护作用弱,从而产沙模数高。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地形与土壤内容,但径流量能体现降水,而降水能反映植被信息。答案:3.C4.D荒 漠 化学生用书P213(高考海南卷)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

16、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回答13题。1该固定沙丘()浅层土壤含水量低深层土壤含水量低68月土壤含水量低 68月土壤含水量高A BC D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风速较大 蒸腾量较大气温较高 降水较少A BC D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植树 B种草C栽灌木 D自然演化【图解思路】【尝试解答】1.C2.B3.D1荒漠化的形成原因(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并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破坏行为破坏原因主要危害过度樵采能源缺乏,生活燃料短缺;乱挖药材、发菜等草场遭破坏过度放牧追求短期经济效

17、益,放牧牲畜数量过多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过度开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区,尤其是在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使沙化土地肥力逐年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水资源利用不当迫于人口压力,盲目扩大开垦规模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日趋严重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干旱地区蒸发旺盛土壤次生盐渍化2.次生盐碱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成因自然原因地形:地势低平,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地区;气候: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土壤:表层土壤疏松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渗漏严重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危害土地生产力下降,耕地减少;土壤板结,含盐量高,土地肥力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防治措施引淡淋盐

18、;井灌井排;合理灌溉,禁止大水漫灌;农田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开挖排碱水沟3.荒漠化的防治措施防治措施具体内容合理利用水资源耕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渍化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封沙育林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生物措施干旱地区的绿洲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工程措施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调节农、林

19、、牧用地之间的关系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2020惠州高三调研)下图为20082016年我国某地荒漠化面积及开发利用面积统计图。据此回答13题。1该地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A毁林开荒B过度放牧C矿产开采 D不合理利用水资源220142016年中度荒漠化、轻度荒漠化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绿化

20、面积减少B重度荒漠化土地治理C水资源持续短缺D耕地面积扩大32014年后该地治理荒漠化采取的措施可能是()A提高资源利用率B全面退耕还林还草C减少矿产开采量D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重度荒漠化面积与矿山占地面积呈正相关,由此可以判断该地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矿产开采。第2题,20142016年该地复绿治理面积增加,A错误;由图可知,20142016年该地矿山占地面积减小,重度荒漠化面积随之减小,复绿治理面积增加,由此可推知,通过土地治理,原有重度荒漠化地区荒漠化程度减弱,成为中度或轻度荒漠化区域,B正确;水资源条件和耕地面积情况无法从材料中获取,排除C、D。第3题

21、,提高资源利用率不会使荒漠化程度减轻,A错;该地荒漠化并不是毁林开荒造成的,也不是水资源短缺造成的,因此排除B、D。答案:1.C2.B3.C 学生用书P393(单独成册)一、选择题(2020厦门模拟)内蒙古河套灌区某地耕地与盐荒地相间分布,地下水自由流动。当耕地灌水时,不仅耕地的土壤含盐量发生变化,还引起相邻盐荒地的土壤含盐量变化。耕地除了农作物生长期灌水外,还在每年1011月作物收割后进行秋后灌。下图示意该地6月灌水前后耕地和盐荒地土壤含盐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情况。据此回答13题。1图中表示耕地灌水后的曲线是()A BC D2该地6月灌水后,土壤含盐量()A耕地上升,盐荒地下降B耕地、盐荒地都

22、上升C耕地下降,盐荒地上升D耕地、盐荒地都下降3该地实行秋后灌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土壤蒸发 B种植越冬作物C储水补墒淋盐 D便于茬地翻耕解析:第1题,干旱区地表土壤盐碱含量较大,而灌溉能对表层土壤起到淋盐作用,从而使地表土壤盐度降低、土壤下部盐度相应增大,图示曲线符合。耕地灌水后,表层盐类物质溶解在水中,盐类物质随着水体向其他区域流动,从而降低了耕作区表层土壤中的盐类物质含量。第2题,灌水后,耕地因水的淋盐作用而使土壤含盐量下降。周边盐荒地因地下水位上升,把较深层土壤中的盐类物质带到表层;6月气温高、蒸发强,最终表层土壤水分蒸发而盐类物质富集,则盐荒地的土壤含盐量上升。第3题,秋后灌一方面可

23、以补充土壤中的水分,保持土壤墒情,利于春季的春播;同时也能对耕地表层土壤中的盐分起到淋盐作用,降低土壤中的含盐量。答案:1.A2.C3.C(2020福州适应性练习)灌丛沙堆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不同植被形成的风影沙丘的长度、宽度、高度不同。下面左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某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右图示意灌木植株高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据此回答46 题。4该地主导风向最可能是()A东南风 B西北风C西南风 D东北风5风影沙丘()A体积与植株高度成正比B长度与植株高度成反比C高度受灌丛叶片大小影响大D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6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当地()A风蚀作用不断加强B荒漠扩张速度加快C风积地貌

24、趋于稳定D大气降水显著增加解析:第4题,由材料可知,灌丛沙堆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图中风影沙丘应该是在灌丛的背风处形成的,灌丛所在方位为迎风方向,结合该图的指向标可以判断该地的主导风向最可能是东北风。第5题,根据灌木植株高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判断,风影沙丘体积与植株高度呈正相关,但不一定成正比。图中只是表示植株高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不能判断风影沙丘长度与植株的关系。根据风影沙丘的形成可知,风影沙丘的高度并非受灌丛叶片大小影响,而是受灌丛植株高度的影响。风影沙丘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当灌丛迎风面积较大时,削弱风的横截面较宽,风影沙丘宽度较大。第6题,风影沙丘由灌丛的阻挡作用而形成固定沙丘

25、,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沙丘逐渐固定下来,当地风积地貌趋于稳定。风影沙丘属于风积地貌,并非风蚀地貌,随着沙丘数量增加,风蚀作用减弱。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表明沙子逐渐沉积,以沙丘形式固定下来,荒漠扩张速度减小。风影沙丘并不会增加空气中的水汽,也不会形成高大的迎风坡,故当地大气降水不会显著增加。答案:4.D5.D6.C(2020广东六校联考)黄土高原河流的径流和泥沙主要来源于几次大的暴雨过程。延河流域分别在1977年7月和2013年7月发生了两次极端降水事件,而其洪水过程及水沙特征表现差异较大。读图表,回答78题。1977年7月2013年7月最大6小时降雨量最大12小时降雨量最大24小时降雨量最

26、大6小时降雨量最大12小时降雨量最大24小时降雨量48.8 mm66.1 mm83.7 mm69.8 mm85.2mm97.2 mm7.关于延河流域泥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1977年流域泥沙颗粒较大,泥沙颗粒越大数量越多B2013年小粒径泥沙比重明显增加,泥沙颗粒明显变细C2013年流域泥沙颗粒较小,0.01 mm以下粒径泥沙最多D2013年较1977年,各粒径泥沙数量均有明显增加8延河流域泥沙粒径变化的最可能原因是()A降雨量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少,侵蚀作用减弱B流域地形平坦,流速缓慢,沉积作用强C大量修筑淤地坝起到显著的拦沙效果D修建梯田,破坏坡面,水土流失加剧解析:第7题,图示小于0

27、.1 mm粒径的各级别中,小于基粒径的沙量比重都是1977年小于2013年,说明2013年泥沙粒径变小了,则B正确。第8题,上游大量修筑淤地坝,具有拦沙效果,可以使粒径较大的颗粒在上游沉积,从而导致下游颗粒减小,则C正确;材料显示2013年7月的降雨量比1977年更大,因而侵蚀作用更强,则A错误;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则B错误;修建梯田会减轻水土流失,则D错误。答案:7.B8.C(2020南阳联考)下图为我国浑源县所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911题。9当前该县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土地盐碱化B土地沙漠化C湿地破坏 D水土流失10该县东南部这一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自然

28、原因主要是()A地形坡度较大 B降水强度较大C河流密度较高 D地表土质疏松11针对该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该县应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是()A地膜覆盖 B土地复垦C植树造林 D打坝淤地解析:第9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其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第10题,读图可知,该县东南部等高线密集,说明地形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强,故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第11题,结合图例可以看出,该地水土流失产生的人为原因主要为采煤,所以矿区土地复垦是减轻水土流失的主要工程措施。地膜覆盖解决不了大面积土地水土流失问题。植树造林是生物措施,不是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属于小流域沟谷的保土

29、措施,对于坡地来说效果较差。答案:9.D10.A11.B二、非选择题12(2020河南天一大联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柽柳是泌盐植物,能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盐分,并通过叶子和细枝将吸收于体内的盐分排出,所以具有很高的耐盐能力。柽柳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在干旱沙漠地区,柽柳主要通过深根系吸收地下水维持生命,同时能够在沙埋的枝干上形成新的植株,在柽柳灌丛与沙粒的相互作用下,可形成干旱沙漠区特有的生物地貌景观柽柳沙包。土壤电导率可以较好地反映土壤盐度的变化。下表为塔克拉玛干沙漠且末和策勒两个地区自然环境状况表,下图示意这两地柽柳沙包土壤电导率随土壤深度的变化状况。目前,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30、的影响,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态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该地区的柽柳沙包也出现了一定的衰败和退化现象。观测点地下水埋深/m年均温/年降水量/mm年蒸发量/mm柽柳覆盖率且末6.010.6827.972 360.650%策勒11.016.012.5241.672 790.230%35%(1)说明柽柳沙包的形成和发育过程。(2)说出且末和策勒地区柽柳沙包内部土壤盐度的变化特点,并推测其形成原因。(3)指出图中示意且末地区柽柳沙包土壤电导率变化情况的曲线,并说明判断理由。(4)分析随着塔克拉玛干地区生态环境的退化,柽柳沙包土壤表层盐度的变化趋势。解析:(1)首先明确沙包为风力堆积地貌,然后从柽柳灌丛降低风

31、速、促使沙粒堆积角度分析即可;注意“在沙埋的枝干上形成新的植株”,说明在此处随着植被长高沙粒能不断堆积。(2)一般来说,土壤盐分通过地下水而上下迁移;该植物能泌盐,则更能把土壤深层的盐分带到表层,最终使表层盐分升高。注意“通过叶子和细枝将吸收于体内的盐分排出”,排出的盐分会降落地表。(3)图示同一深度,A曲线的土壤电导率高,说明A土壤中盐度高。表中显示且末地下水埋深浅(即地下水位高,则该地土壤中盐分高)、植被覆盖率高(泌盐能力强,表层土壤中盐分多)。(4)生态环境退化导致植被减少,则泌盐能力下降,同时风力侵蚀增强、地下水位下降,最终使表层土壤盐分下降。答案:(1)柽柳灌丛可以降低风速,使沙粒堆

32、积,形成雏形;柽柳耐沙埋、根系发达的特性使其在强度的风沙活动中能继续生长;随着柽柳的生长,沙粒不断沉积,进而实现柽柳沙包的发育。(2)特点:土壤盐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原因:土壤盐分主要源于地下水;在柽柳的吸收和蒸腾作用下,地下水和下层土壤中的盐分向柽柳上部迁移;柽柳以泌盐和凋落物的形式将盐分累积于土壤表层,所以表层土壤盐度较大。(3)A曲线。理由:且末沙包地下水埋藏较浅,土壤盐度较高;柽柳覆盖率高,土壤表层盐度较大。(4)沙漠生态环境退化,柽柳覆盖率降低,聚盐能力下降;柽柳沙包受到风沙侵蚀作用将加强,表层土壤盐分损失增多;表层土壤盐度将下降。13(2020广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

33、要求。人工植树造林和植被自然恢复是黄土高原坡面生态治理最主要的措施。杨家沟和董庄沟两个小流域位置相邻,面积和降水量相近。中科院某研究团队从1954年开始,对杨家沟人工植树造林和董庄沟植被自然恢复进行了60多年的对比观测研究。目前,杨家沟已经形成人工森林小流域,董庄沟则形成自然草地小流域。下图是20162018年两个小流域径流量差异对比统计图。(1)说明杨家沟和董庄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状况的差异及其原因。(2)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指出杨家沟小流域径流量大小,并解释其原因。(3)比较杨家沟和董庄沟小流域水资源的数量差异,并说明理由。(4)若黄土高原推广杨家沟

34、人工植树造林的生态治理经验,分析其对黄河下游地区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解析:(1)由“杨家沟已经形成人工森林小流域,董庄沟则形成自然草地小流域”,结合图中图例准确判断两个区域,获取图中信息即可比较差异。注意图中数据为径流量,则从径流对土壤的侵蚀角度分析即可。(2)图示杨家沟径流量基本为0,从人工森林对径流、降水、蒸发蒸腾的影响角度分析即可。(3)水资源主要是指径流量,由图可得出答案。(4)杨家沟人工森林使径流减少,则对下游河流的水量、含沙量有较大影响,注意要分析不利影响。答案:(1)杨家沟径流量近乎为零,径流对流域侵蚀作用小,水土流失较轻;董庄沟径流量较大,对流域侵蚀作用较大,水土流失较严重。(

35、2)杨家沟小流域水量平衡:年降水量与蒸发量相等,径流量(地表、地下径流)近乎为零。原因:在降水方面,经过树冠截留、根系吸收作用,地表径流小;年降水量较小,降水仅维持森林生长需水要求,下渗作用较弱,地下径流近乎为零。在蒸发方面,黄土高原气候较干旱,主要通过森林蒸腾作用,水分大量损耗。(3)数量差异:水资源杨家沟小于董庄沟。理由:水资源(径流量)多少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之差,杨家沟径流量近乎为零,水资源较少;董庄沟径流量较大,所以,水资源较杨家沟丰富。(4)河流含沙量减少,使黄河变清,黄河入海口三角洲从沉积转变为侵蚀;河流径流量近乎为零,黄河径流量减少,下游水资源短缺;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引起海水倒灌,近海地区盐碱化加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高中题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