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6讲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doc

上传人:荣*** 文档编号:2550997 上传时间:2020-04-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6讲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1版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6讲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版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6讲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版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6讲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doc(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6讲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一、自然灾害概况1概念: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2.二、洪水与洪灾1含义2洪灾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直接损失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和工厂,造成工业、农业的损失,以及人畜的伤亡,有时甚至会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的暴发间接损失造成供水、电力、交通等的中断,以及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和生活秩序的紊乱等三、洪灾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降水强度降水强度大,历时长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流域状况地面坡度地面坡度大土壤含水率土壤含水率高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低水系状况支流多少支流多,特别是扇形水系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河道曲直河道弯曲河谷坡度纵向坡度小入

2、海口宽窄入海口狭窄人为因素破坏植被导致流域的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高减小,诱发或加剧洪水围湖造田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蓄能力减弱四、洪灾的防治措施1工程措施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等。2非工程措施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严格控制滥砍乱伐,提高森林覆盖率;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加强灾前水利建设投入与减灾科研投入,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和抗灾等。微点1根据洪灾的定义,洪灾的形成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短时间大

3、量“来水”;二是无足够空间“容水”;三是无法及时“去水”。其中“来水”多少与自然因素有关,而“容水”“去水”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微点2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思路(1)来水大。影响因素: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盖率低。(2)排水不畅。影响因素: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塞;占用河道。(3)调洪蓄洪能力差。影响因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微点3案例分析:淮河、黄河的洪灾治理(1)淮河的治理上游建水库和蓄水工程;中游利用湖泊、洼地蓄洪,加固干流的堤防;下游开辟入海河道,分流排泄洪水。(2)黄河的治理上游兴建水

4、利枢纽蓄积洪水,中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下游加固黄河大堤。洪灾成因及防治措施(高考全国卷)河南省按水文气象特点可分为5区。下图示意河南省水文气象区14501979年水旱灾害年数。据此回答下题。概括河南省14501979年水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原因。【图解思路】【尝试解答】分布特征:北部(三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多,南部(两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少。原因:北部(三区)和南部(两区)基本上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属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北部(三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半湿润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易发水旱灾害;南部(两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小

5、,水旱灾害发生频率也较低。1我国洪灾频发的主要原因(1)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得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高达80%。(2)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湖泊萎缩,使上中游涵养水源能力和中下游蓄水、排水能力减弱。(3)大量河道、湖泊被淤积、被填埋,缺乏蓄洪、滞洪场所。(4)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差。2长江洪灾的成因和综合整治措施(1)长江洪灾的成因长江流域的水源补给、河道状况及流域内人类活动共同影响该区域洪灾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具体分析如下:影响因素成因自然因素洪水来量长江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特别

6、是汛期大范围内普降暴雨,引起长江上中游支流洪水同时暴发,中下游势必发生特大洪水滞洪能力长江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泄洪能力长江中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不足人为因素滥伐森林长江中上游山区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作用减小;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河道泄洪能力降低围湖造田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湖泊萎缩,调蓄洪峰功能削弱(2)长江防洪综合整治措施1夏季,我国部分城市城区常因暴雨而出现积水成灾的内涝现象。下列措施中,对减轻此类灾害基本无效的是()A优化城区雨污管网B扩大城区湖泊面积C加高城区防洪大堤 D疏浚城区河流水道解析:选C。城区内涝是因为暴雨而出现积水成灾现象。优化城区

7、雨污管网、疏浚城区河流水道,可以加快城市内部积水的排泄;扩大城区湖泊面积可以滞纳城市内部洪水,从而减轻城市内涝现象;加高城区防洪大堤不能排放城区积水,故对减轻城市内涝基本不起作用。2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材料下图为长江下游部分地区略图。说明该地区建设众多引排工程的主要原因。解析:引排工程的地理位置恰恰是长江的下游地区,地表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地势低平,排水不畅,而该地经济密度大,易发生涝灾。同时,该区域又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7、8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答案: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地势低平;旱涝灾害多发;人口和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等。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高考重庆卷)

8、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读图,完成下题。上图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A年降水量少B夏季降水多C冬季降水少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图解思路】【尝试解答】B1我国几种常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1)时间分配规律(2)空间分布规律2列表比较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度高、危害重,除洪涝灾害外,还有台风、干旱、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灾害成因时空分布危害防御措施台风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气旋每年的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海南、福建、浙江、台湾等省区给沿海地区人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加强监测和预

9、报;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和预警;建沿海防护林干旱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华北地区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改变农业结构;种植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寒潮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主要发生在冬半年,由东北到海南依次减弱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预警,做好防寒准备地震、滑坡、泥石流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崎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西南地区人畜伤亡、财产损失大,公共设施遭严重破坏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加固建筑

10、物和岩体,避开危险区(2020天津模拟)2017年2月 2022 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下图是我国四个城市此次寒潮过程中降温、降水的统计数据。读图,回答12题。1此次寒潮()A源地位于新疆的山地冰川 B西北地区降温的幅度大于南方C移动路径总体自西北向东南 D冷气团饱含水汽,北方降水多2寒潮过境后()A新疆北部山区融雪侵蚀严重 B重庆市统计冻害造成的农业损失C内蒙古高原上河流出现春汛 D广州市清理结冰路面,保证交通畅通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四个城市在此次寒潮过程中降温、降水的统计数据,可知西北乌鲁木齐降温的幅度小于南方广州、重庆,暖气团饱含水汽,北方城市降水多;根据四个城市位置可知,此次

11、寒潮总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我国冬季寒潮源地位于蒙古和西伯利亚地区,不是位于新疆的山地冰川。第2题,寒潮过境后,新疆北部山区气温下降,不会出现融雪;重庆市受寒潮影响,农业受冻害影响大,需要统计冻害造成的农业损失;2月是冬季,内蒙古高原上河流不会出现春汛;广州市纬度较低,路面不会结冰。答案:1.C2.B(2020哈尔滨三中期末)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地震活动等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2018年10月11日,西藏昌都(图乙)境内发生山体滑坡,导致金沙江主河道被堵,形成堰塞湖。2017年11月18日,昌都附近的林芝地区曾发生过地震。据此回答35题。3图甲中

12、最易形成堰塞湖的是()Aa处Bb处Cc处Dd处4此次金沙江堰塞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位于高原河谷,地势低平,排水不畅B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C该地地震活动多发,地质结构不稳定D该地气温较高,积雪融化5关于堰塞湖的说法,正确的是()A利用堰塞湖抬高水位,可大力开发水电B堰塞湖可以改善河道航运条件C堰塞湖不会引发次生灾害D堰塞湖对其下游居民有较大威胁解析:第3题,图甲中a、b河段等高线较稀疏,山崩滑坡等发生的概率小于c,不易被堵塞形成堰塞湖。d处河谷宽阔,不易被堵;c处下游等高线密集,且河谷狭窄,易发生山崩滑坡等,堵截河谷从而形成堰塞湖,故选C。第4题,堰塞湖主要由山崩滑坡体阻塞河道形成,地势

13、低平不是其主要成因,故A错;此次堰塞湖形成时间为10月份,此时该地降水较少,且气温不高,故B、D错;该地位于构造带,近期发生过地震,导致山体地质条件不稳定,较其他地区更易发生滑坡,从而形成堰塞湖,故选C。第5题,堰塞湖水位较高,一旦溃坝易形成洪峰,引发洪涝灾害,对下游地区造成危害,D对;堰塞湖具有潜在的溃坝威胁,不适合进行水电开发,A错;堰塞湖与航运条件改善关系不大,B错;堰塞湖会引发多种次生灾害,C错。答案:3.C4.C5.D一、选择题下列图1、图2分别是19982010年华北平原部分地区冬小麦生长期平均耗水量图和冬小麦生长期平均有效降水量图。读图完成12题。1图示地区冬小麦生长期缺水最严重

14、的是()A秦皇岛B保定C衡水 D邯郸2图示地区冬小麦生长期缺水的原因有()生长期内降水量少 春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远离海洋,水汽不易到达 锋面雨带停留在东北地区A BC D解析:第1题,根据图1和图2,读出各个地区冬小麦生长期的平均耗水量值和平均有效降水量值,二者差值最大的地区最缺水。结合选项分析可知,差值最大的是衡水,即衡水缺水最严重。选C。第2题,图示地区为我国华北平原部分地区,冬小麦生长期是春季和初夏,而该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而降水少,对;该地区距海洋不远,水汽能够到达,错;春季和初夏锋面雨带停留在南方地区,错。选A。答案:1.C2.A读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示

15、意图,回答35题。3图中P地和Q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A夏季风的进退 B海陆位置不同C台风影响先后不同 D水利建设不同4我国旱涝灾害都严重的地区是()A人口稀少地区 B经济发达地区C丘陵地形区 D高原和盆地地区5防御洪水灾害的主要措施有()迁出洪水多发区的人口围湖造田,抵制洪水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建分洪区A BC D解析:第3题,我国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进退影响。第4题,我国东部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此旱彼涝,加上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旱涝灾害严重。第5题,迁出洪水多发区的人口因需要长期大量的投入而不现实;围湖造田使湖泊的调洪能力下降,使洪水灾害更易发生,故不正

16、确。答案:3.A4.B5.B下图表示某次大地震造成的海啸在太平洋中的扩展情况,图中的数字和曲线表示该灾害发生后扩展的时间(小时)和范围,海水越深,速度越快。读图,回答67题。6海啸到达时间相当的A、B、C、D四个海区中,A海区距离最远是因为()A表层洋流的加速作用B海岭附近,摩擦力大C沿途大陆架宽广,速度快D途经岛屿少,阻力小7引发此次海啸的地震()A震级小但烈度大B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C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D会引发厄尔尼诺现象解析:第6题,A海区主要位于东太平洋,岛屿少,对海啸阻挡作用弱,导致速度快,在同样时间内,速度越快,传播距离就越远。第7题,从图中可知,震源位于南美洲西海岸附近,该地地处南

17、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碰撞地带,为板块的消亡边界。答案:6.D7.C倒春寒是指春季回暖过程中由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气温持续低于同时期气温平均值,并对农业生产等造成影响的气象灾害。由于倒春寒影响,年初皖南某地茶园遭受重创。结合该地此次倒春寒前后时段逐日平均气温示意图,回答89 题。8该地受倒春寒影响的时间是图中的()A时段 B时段C时段 D时段9为保护茶园在春季免受冻害威胁,可采取的措施有()塑料薄膜覆盖 加强茶园的通风条件熏烟、增大湿度 滴灌、施肥A BC D解析:第8题,由图示可以看出,时段在气温回暖过程中气温突然降低,出现“倒春寒”现象。第9题,薄膜覆盖与熏烟、增大湿度都可减轻冻害威胁。答案:8

18、.C9.B(2020衡阳八中质检)广西梧州市是一座山城,多为丘陵地形,每年有百十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崩塌多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高度大于30 m的高陡边坡上,滑坡多出现在坡度50以下的斜坡上。读图回答1011题。10图中曲线a、b、c分别表示的含义是()A滑坡、降雨量、崩塌B崩塌、滑坡、降雨量C降雨量、滑坡、崩塌 D降雨量、崩塌、滑坡11关于该市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A上图表明该市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均衡性B降雨是地质灾害主要的诱发因素之一C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人类活动有关D海拔高处滑坡多,海拔低处崩塌多解析:第10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西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季节降

19、水充沛,由图中曲线及降雨量数值可知a曲线应代表降雨量。梧州市多为丘陵地形,海拔较低且地形坡度不会很大,可知滑坡的频次应高于崩塌,则b、c曲线分别应代表滑坡和崩塌。第11题,由图可知,该市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且时间上(季节性)和空间上(不同海拔、不同坡度多发的地质灾害种类不一样)都呈现不均衡性;由图可知,地质灾害集中发生于降雨量大的季节,可推知降雨是地质灾害主要的诱发因素之一;人类活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但并非所有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人类活动有关;由材料可知崩塌多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高度大于30 m的高陡边坡上,滑坡多出现在坡度50以下的斜坡上。答案:10.C11.B二、非选择题12阅读图

20、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墒情,指土壤适宜植物生长发育的湿度,下图为我国春季某时段农用天气预报图。(1)说出甲、乙两地区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应对措施。(2)说出丙地区强对流天气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及有利影响。解析:(1)根据背景材料对“墒情”的解释可知,墒情较差的乙地区是土壤水分含量低,面临旱灾;应对措施是引水灌溉,并采取减少水分蒸发的措施保墒。甲地区墒情优,说明土壤中水分含量适合播种和作物生长,因此其面临的灾害不是旱灾;背景材料中说图示为“春季”,此时,影响我国的冬季风仍然比较强大,受其影响,春季低温或寒潮是甲地区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防御措施可从保温、育苗两个角度归纳。(2)强对流天气往往带来

21、大风、暴雨,此时正值春播,作物生长期需水量大;受夏季风进退规律的影响,春季我国普遍雨季尚未来临,丙地区的春旱较严重。答案:(1)甲:低温(或寒潮)。地膜(或秸秆等)覆盖;大棚育苗。乙:干旱。引水灌溉;适当深播,播后适时覆膜保墒。(2)危害:暴雨、大风。有利影响:增加墒情(或土壤湿度增加);缓解旱情。13读我国部分地区涝灾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读图说明我国涝灾的分布规律。(2)图中A地区为多涝区,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解析:(1)从图中可直接读出涝灾的分布规律,注意图例的变化。(2)A地区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涝灾产生的自然原因是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人为原因主要从上游植被破坏、中游围湖造田及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等方面分析;针对人为原因提出治理措施。答案:(1)由东向西减少,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2)原因: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上游植被破坏,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中下游围湖造田,对河流流量调节能力下降;城镇工程建设,占用湿地等。措施:恢复植被;退田还湖;建设水库、堤坝等水利工程措施;合理使用土地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高中题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