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 .pdf

上传人:Q****o 文档编号:25456603 上传时间:2022-07-1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0.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2年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 .pdf(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福建省永春第二中学郑娇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5 页2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教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 版)适用于高一年学生学习。教材分析 :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 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孟姜女这首歌产生之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

2、,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婉转、绵延不断。这种“同体变异”的现象,可以让人们明显地看到:专业的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加工和再创造。王大娘钉缸在河南昌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王大娘钉缸彩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从整体上看

3、,上下句均为个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和的色彩。 从旋律的运行逻辑上看, 上句的歌词部分, 结音落在徵(sol)音上,其衬词部分,结音落在商(re)音上,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下句的歌词部分,结音落在宫( do)音上,明显地产生了发展下行的动力需要,其衬词部分,结音回到调式主音徵( sol)音上,给人以完满结束的感觉。这首歌曲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 ,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后传遍全国。20 世纪 40

4、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一再与抗日武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5 页3 装为敌的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歌曲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改为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歌名定为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由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了第四乐句外,前三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而第四乐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因此,其结构形式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从

5、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的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音依次收束在re、do、la、sol 这四个音上。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这首歌曲,在音响资源中提供了两个演唱版本。其一是由王世慧演唱的。她采用方言、按原小调的四四拍演唱,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其二是由彭丽媛演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 (三四拍)。 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 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与沂蒙山小调相比,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也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但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四句,采用了“商徵羽徵”的结音顺序

6、。徵音的两次出现,都有一定的稳定感觉。所以,它更多地保留了两句式向四句式过渡的痕迹。而沂蒙山小调的四个结音,是按“商宫羽徵”的逻辑顺序发展的。它更明显地表现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态。教学目标 :1、聆听沂蒙山小调、 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 ,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关系,民歌的地方风格突出地表现在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等因素上。3、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4、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教学重点 :1、通过聆听,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情绪。2、

7、在鉴赏音乐中使学生初步了解民歌的地方风格特征和民歌的流传变异性。3、学习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 即“起承转合” 四句式的结构形式。教学难点 :1、从聆听音乐作品中分析出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关系。2、学习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 即“起承转合” 四句式的结构形式。教学方法 :1、对比听赏法2、讲解法3、体验感受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欣赏了高亢的西北腔和各具特色的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民歌,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5 页4 解了这些民族的人民所创造的灿烂的民族文化。(导入)今天,让我们一起

8、走进中, ,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包括河南、山东、河北等三个省份的区域。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主要发源地之一,这里的音乐具有粗犷的气质、醇厚的情感、诙谐的格调、爽朗的热情。二、鉴赏与分析:(一) 、对比欣赏 江苏民歌孟姜女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1、作品分析: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2、江苏民歌孟姜女分析鉴赏。思考:江苏民歌孟姜女歌词采用了什么写法,音乐情绪如何?当流传到河北后,旋律、歌词发生了什么变化?歌曲产生的源头在江苏,歌词采用了“四季体”写法,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

9、伤。3、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分析鉴赏。流传到河北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内容翔实而细致,而歌曲的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流连婉转、绵延不断。(设计意图: 本节重点在听觉上感受音乐的区别,在音乐的主题旋律上充分的进行对比,从中初步认识 民歌的变异性 。进而理解民歌是不借助手写出记谱方法,是劳动人民自发创作并口耳相传,是不体现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二) 、对比欣赏 民歌王大娘钉缸和创作歌曲好汉歌1、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介绍:2、 王大娘钉缸分析鉴赏思考: 本曲采用什么调式?曲式结构有什么特点?唱词与衬词有什么样的关系?这

10、样的结构在作品中起到什么作用?(2)体验探究,导出好汉歌(3)创作歌曲好汉歌鉴赏仔细对比这两首歌的关系,进行学习过程的拓展与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在于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民歌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鉴赏分析,学生通过自主参与音乐实践,认识了解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以及 民歌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三) 、

11、对比欣赏 不同演唱版本的民歌沂蒙山小调1、 沂蒙山小调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5 页5 (1)、简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对比鉴赏不同演唱版本,思考:两种演唱版本有何不同?请尝试从节拍、语言、音色、速度、伴奏和风格方面作一比较。 (2) 欣赏沂蒙山小调 (由王世慧演唱 ),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后谈感受。(采用方言、按原小调四四拍演唱,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3)欣赏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 。感受音乐要素(音色、节奏、速度、力度)在音乐中的作用,演唱者的再度创作所起的情感力量) : 她唱的是这首歌一个变体四三

12、拍, 速度加快,处理比较细腻,轻快活泼,热情洋溢。(4) 沂蒙山小调创作手法分析:体验引导学生了解音乐创作中手法“ 鱼咬尾” 。了解体验“ 起承转合” 四句式的结构方法。这首新民歌虽标为“ 小调 ” ,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5)以学过的江苏民歌孟姜女和长城谣作为知识的巩固点,使学生的知识进行了延伸和开阔。(6)拓展:尝试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或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写一首短曲。(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欣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歌的变异性特征,通过作品分析与拓展探究,使学生掌握我们民歌的创作手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创作手法。并在对比分析中完成拓展与

13、探究的第、题。)三、民歌的音乐特点和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1)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民歌的旋律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密切结,因而最容易在本地区流传。某民族或某地区的民,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或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民歌的节拍、节奏形式十分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 ,民歌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比较短,篇幅长的歌词常用同一旋律不断作反复。(2)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体裁:小调最丰富;调式:徴、调式最多、其次是宫调式; 音阶:六声、七声为多(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民歌的音乐特点以及中原地区的民歌音乐特征,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音乐知识并完成拓展与探究第题。)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