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管理方案计划章程制度.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536271 上传时间:2020-04-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管理方案计划章程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管理方案计划章程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管理方案计划章程制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管理方案计划章程制度.doc(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管理制度一、电气维修制度(1)只准全部(操作范围)停电工作、部分停电工作,不准进行不停电工作。维修工作要严格执行电气安全操作规程。(2)不准私自维修不了解内部原理的设备及装置。不准私自维修厂家禁修的安全保护装置,不准私自超越指定范围进行维修作业。不准从事超越自身技术水平且无指导人员在场的电气维修作业。(3)不准在本单位不能控制的线路及设备上工作。(4)不准随意变更维修方案而使隐患扩大。(5)不准酒后或有过激行为之后进行维修作业。(6)对施工现场所属的各类电动机,每年必须清扫、注油或检修一次。对变压器、电焊机,每半年必须进行清扫或检修一次。对一般低压电器、开关等,每半年检

2、修一次。二、工作监护制度(1)在带电设备附近工作时必须设人监护。(2)在狭窄及潮湿场所从事用电作业时必须设专人监护。(3)登高用电作业时必须设专人监护。(4)监护人员应时刻注意工作人员的活动范围,督促其正确使用工具,并与带电设备保持安全距离。发现违反电气安全规程的作法应及时纠正。(5)监护人员的安全知识及操作技术水平不得低于操作人。(6)监护人员在执行监护工作时,应根据被监护工作情况携带或使用基本安全用具或辅助安全用具,不得兼做其他工作。三、安全用电技术交底制度(1)进行临时用电工程的安全技术交底,必须分部分项且按进度进行。不准一次性完成全部工程交底工作。(2)设有监护人的场所,必须在作业前对

3、全体人员进行技术交底。(3)对电气设备的试验、检测、调试前、检修前及检修后的通电试验前,必须进行技术交底。(4)对电气设备的定期维修前、检查后的整改前,必须进行技术交底。(5)交底项目必须齐全,包括使用的劳动防护用品及工具,有关法规内容,有关安全操作规程内容和保证质量的要求,以及作业人员活动范围和注意事项等。(6)填写交底记录要层次清晰,交底人、被交底人及交底负责人必须分别签字,并准确注明交底时间。四、安全检测制度(1)测试工作接地和防雷接地电阻值,必须每年在雨季前进行。(2)测试重复接地电阻值必须每季至少进行一次。(3)更换和大修设备或每移动一次设备,应测试一次电阻值。测试接地电阻值工作前必

4、须切断电源,断开设备接地端。操作时不得少于两人,禁止在雷雨时及降雨后测试。(4)每年必须对漏电保护器进行一次主要参数的检测,不符合铭牌值范围时应立即更换或维修。(5)对电气设备及线路、施工机械电动机的绝缘电阻值,每年至少检测两次。摇测绝缘电阻值,必须使用与被测设备、设施绝缘等相适应的(按安全操作规程执行)绝缘摇表。(6)检测绝缘电阻前必须切断电源,至少两人操作。禁止在雷雨时摇测大型设备和线路的绝缘电阻值。检测大型感性和容性设备前后,必须按规定方法放电。五、电工及用电人员的操作制度(1)禁止使用或安装木质配电箱、开关箱、移动箱。电动施工机械必须实行一机一漏一箱一锁。且开关箱与所控固定机械之间的距

5、离不得大于5m。(2)严禁以取(给上)熔断器方式对线路停(送)电。严禁维修时约时送电,严禁以三相电源插头代替负荷开关启动(停止)电动机运行。严禁使用200V电压行灯。(3)严禁频繁按动漏电保护器和私拆漏电保护器。(4)严禁长时间超铭牌额定值运行电气设备。(5)严禁在同一配电系统中一部分设备作保护接零,另一部分作保护接地。(6)严禁直接使用刀闸启动(停止)4KW以上电动设备。严禁直接在刀闸上或熔断器上挂接负荷线。六、安全检查评估制度(1)项目经理部安全检查每月应不少于三次,电工班组安全检查每日进行一次。(2)各级电气安全检查人员,必须在检查后对施工现场用电管理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找出不足并做好记录

6、,每半月必须归档一次。(3)各级检查人员要以国家的行业标准及法规为依据,以有关法规为准绳,不得与法规、标准或上级要求发生冲突,不得凭空杜撰或以个人好恶为尺度进行检查评估,必须按规定要求评分。(4)检查的重点是:电气设备的绝缘有无损坏;线路的敷设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绝缘电阻是否合格;设备裸露带电部分是否有防护;保护接零或接地是否可靠;接地电阻是否在规定范围内;电气设备的安装是否正确、合格;配电系统设计布局是否合理,安全间距是否符合规定;各类保护装置是否灵敏可靠、齐全有效;各种组织措施、技术措施是否健全;电工及各种用电人员的操作行为是否齐全;有无违章指挥等情况。(5)电工的日常巡视检查必须按电气设备

7、运行管理准则等要求认真执行。(6)对各级检查人员提出的问题,必须立即制定整改方案进行正,不得留有事故隐患。七、安全教育和培训制度(1)安全教育必须包含用电知识的内容。(2)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教育或经教育、培训不合格及未领到操作证的电工及各类主要用电人员不准上岗作业。(3)专业电工必须两年进行一次安全技术复试。不懂安全操作规程的用电人员不准使用电动器具。用电人员变更作业项目必须进行换岗用电安全教育。(4)各施工现场必须定期组织电工及用电人员进行工艺技能或操作技能的训练,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练什么。采用新技术或使用新设备之前,必须对有关人员进行知识、技能及注意事项的教育。(5)施工现场至少每年进行

8、一次吸取电气事故教训的教育。必须坚持每日上班前和下班后进行一次口头教育,即班前交底、班后总结。(6)施工现场必须根据不同岗位,每年对电工及各类用电人员进行一次安全操作规程的闭卷考试,并将试卷或成绩名册归档。不合格者应停止上岗作业。(7)每年对电工及各类用电人员的教育与培训,累计时间不得少于7天。八、电器及电气料具使用制度(1)对于施工现场的高、低压基本安全用具,必须按国家颁布的安全操作规程使用与保管。禁止使用基本安全用具或辅助安全用具从事非电工工作。(2)现场使用的手持电动工具和移动式碘钨灯必须由电工负责保管、检修。用电人员每班用毕交回。(3)现场备用的低压电气及保护装置必须装箱入柜。不得到处

9、存放、着尘受潮。(4)不准使用未经上级鉴定的各种漏电保护装置。使用上级(劳动部门)推荐的产品时,必须到厂家或厂家销售部联系购买。不准使用假冒或劣质的漏电保护装置。(5)购买与使用的低压电气及各类导线必须有产品检验合格证,且需为经过技术监督局认证的产品。并将类型、规格、数量统计造册,归档备查。(6)专用焊接电缆由电焊工使用与保管。不准沿路面明敷使用,不准被任何东西压砸,使用时不准盘绕在任何金属物上,存放时必须避开油污及腐蚀性介质。九、宿舍安全用电管理制度现阶段建筑施工队伍中的工人素质参差不齐,难于管理,且每天吃住在工地,宿舍内电线乱拉乱接,并把衣服、洗脸帕晾在电线上,冬天使用电炉取暖,夏天将小风

10、扇接进蚊帐,常因为用电量太大或漏电,而将熔断器用铜丝连接或将漏电保护器短接,这些不规范的现象极易引起火灾、触电事故等。所以必须对宿舍用电加以规定,用制度约束管理他们。宿舍安全用电管理制度应规定宿舍内可以用什么电气,不可以用什么电器,严禁私拉乱接,宿舍内接线必须由电工完成,严禁私自更换熔丝,严禁将漏电保护器短接,同时还应规定处罚措施。十、工程拆除制度(1)拆除临时用电工程必须定人员、定时间、定监护人、定方案。拆除前必须向作业人员进行交底。(2)拉闸断电操作程序必须符合安全规程要求,即先拉负荷侧,后拉电源侧,先拉断路器,后拉刀闸等停电作业要求。(3)使用基本安全用具、辅助安全用具、登高工具等作业,

11、必须执行安全规程。操作时必须设监护人。(4)拆除的顺序是:先拆负荷侧,后拆电源侧,先拆精密贵重电器,后拆一般电器。不准留下经合闸(或接通电源)就带电的导线端头。(5)必须根据所拆设备情况,佩戴相应的劳动保护用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6)必须设专人做好点件工作,并将拆除情况资料整理归档。十一、其他有关规定(1)对于施工现场使用的动力源为高压时,必须执行交接班制度、操作票制度、巡检制度、工作票制度、工作间断及转移制度、工作终结及送电制度等。(2)施工现场应根据国家颁布的安全操作规程,结合现场的具体情况编制各类安全操作规程,并书写清晰后悬挂在醒目的位置。(3)对于使用自制或改装以及新型的电气设备、机具,制定操作规程后,必须经公司安全、技术部门审批后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施工组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