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人教出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完整编辑课程教案.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25611 上传时间:2020-04-18 格式:DOC 页数:94 大小:384.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度人教出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完整编辑课程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2017年度人教出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完整编辑课程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度人教出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完整编辑课程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度人教出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完整编辑课程教案.doc(9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五年级语文201712011草 原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生字、新词,

2、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3、。(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四)检查自学情况。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

4、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第1段:看到了草

5、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七)作业。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2熟读课文第1段。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四)背诵课文第1段。二、教学重点、难点:(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

6、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二)背诵课文第1段。新 课 标 第 一 网三、教学过程:(一)讲读第1段。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3细读、思考:(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2)

7、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

8、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二)讲读第2段。1指名读第2段。(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

9、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可分为两层: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3讲读第1层课文。(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

10、静寂。)(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说明有人了。)(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4讲读第2层。(1)指名学生读第2层。(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

11、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三)作业。1背诵课文第1段。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

12、、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二)讲读3、4、5自然段。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

13、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 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

14、依依惜别的感情。)(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三)总结全文。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

15、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作业。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板书设计:天:清鲜、明朗 景美 天底下:小丘 平地、羊、马 、牛1草原人美 :热情好客、会心感人2 丝绸之路教学目标: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

16、想感情。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教学重点: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价值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2齐读课题。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17、(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18、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5集体交流(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

19、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

20、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4齐读课文13自然段5你有什么体会?6再读13自然段。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四、小结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

21、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2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3白 杨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

22、准备:生字卡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三、学生自学课文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通读课文: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四、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清晰介绍新疆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x9),不

23、读(x);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六、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爸爸的心愿。 2、揭示中心,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高贵品质。教学重点和难点: 揭示中心,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高贵品质。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

24、、课前谈话,引发兴趣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二、指名朗读全文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外表:挺直、粗壮;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

25、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2.小组讨论解答。3.大家分析解答。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接着回答。然后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

26、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七、总结深化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八、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板书设计:3、白杨白杨树:不择环境 生命力强爸 爸:扎根边疆 无怨

27、无悔借物喻人 表达心声 提出希望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教学重点: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大屏幕展示拉萨,师简介拉萨概况)指名谈拉萨印象。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

28、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01年,党中央作出了指示: (揭题,读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设计意图:本文无情节、趣味性弱。从拉萨入手破题,一是为了化繁为简,由易到难,二是为了学生了解拉萨概况,知道修建青藏铁路的目的。)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2交流。阅读提示中共有3个要求。(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29、设计意图:课内阅读课文就是要检验学生能否运用在精读课文时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阅读。阅读提示作为编者写在教材前的话,有提示全文,引领阅读的作用。应重视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读,会读。) 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1自学课文: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注。2检查自学: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3整体感悟:你觉得阅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读懂全文最重要?(第二问)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了这一点。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四、直击重点,自学探究过渡:是啊,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自读课文,勾出课文相

30、关语句,联系实际或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五、想象情境,领悟内涵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1研读“困难1”(1)了解困难:“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2)体验困难: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 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3)克服困难:“科技人员昼夜在隧道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的变化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体验情感:从“昼夜”“反复”,

31、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补充资料,深化认识:课件生命禁区的早晨。(设计意图:文本中呈现的严峻现实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突破难点的关键的体验,图片资料的价值,在于“形象大于思维”。活生生的人物能让学生加深感受,缩短时空距离,震撼心灵,荡涤灵魂,深化认识。)(4)感情朗读,激发情感。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当我们体会到这些,你会怎样读这段话?(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师:所以,面对困难,谁不知道“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2研读“困难2”(1)了解困难;“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2)体验困难:把对你触动最大的地方读给大家

32、听,并联系实际或结合资料进行想象。(3)克服困难:理解词语: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4)感情朗读,升华情感师:天气恶劣,繁重危险,多么特别,多么凶险的施工!当我们体会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段话呢?(读第89自然段)师:所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设计意图:对形象的感受应该重于对观点的感悟,这是语文的学科特点。本环节抓住两个片段辐射开去,把朗读、想象、体验、感受以及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披文以明理,体验以入情,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六、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形象1拓展资源:青藏铁路工程足以让世界震惊。老师从网上

33、获得了一些资料(大屏幕出示,老师讲述建设者的“苦”“笑”“酷”)师:既然这项工程难度之大,让人难以想象,为什么还要坚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小结: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2联系生活,激发豪情:这就是壮丽的青春,这是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他们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他谱写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新篇章!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在2005年10月15日,青藏铁路提前三年全线竣工,将在今年7月1日正式通车,(大

34、屏幕出示中国铁路交通图,红线标出青藏铁路走向。指名介绍)(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引导学生关注青藏铁路的现在和未来,让他们比普通公民对铁路建设有更深刻的理解,懂得西部大开发这一国计关乎民生,期待进而激发学生“拳拳童心,胸怀祖国”的豪情。)青藏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建设者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生动笔写)(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既使学生感情蓄势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时宣泄,也是加强理解,内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段,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七、总结板书设计:4、把铁路修到拉萨地去困难一 无私奉献建设者 乐

35、观向上困难二 科学创新口语交际习作一 教学目标:1通过策划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3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4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教学重点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教学难点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1播放歌曲大中华。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师补充叙述: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江南水乡,塞外风光,西部高原,浓郁的地理特色,迥异的风土人情,作为中国人,我们无比自豪和骄傲!3

36、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全国各地的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部分山川风物的图片、文字资料。二、出谋划策,建立联系1走出我们现有的空间,走进更广阔的世界,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你们想结交更多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吗?想更深入地了解他们那里的风景和物产吗?今天我们就来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板书:策划“手拉手”活动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建立联系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远,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我们怎样才能和他们建立联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呢?请大家出谋划策。4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5学生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方式:网

37、络报刊杂志各类书籍电视栏目三、集思广益,开展活动1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之后,我们就要着手思考如何开展“手拉手”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了。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组内商量和交流。2学生分小组商量。(教师参与各小组的探讨活动中,要对活动的可行性以及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来进行具体的指导。)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况。教师适时点评并板书:(1)你们的策划让人感动,看,有充满关怀的支助活动,有情真意切的书信往来,有简洁流畅的情况介绍,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还有方便快捷的网上交流板书:支助活动书信往来情况介绍联谊活动网上交流(2)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蕴涵着同学们的想法和思

38、想。但是每一项活动都应该有其可行性,请你就自己活动设计的可行性方面来谈一谈。学生交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3)面对不同地区的小伙伴,我们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事呢?学生自由交流。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的策划的活动付诸实践呢?2备课的时候老师在报刊杂志、网上、电视节目和搜集了一些小伙伴的联系地址,你愿意把自己的“手拉手”活动构思告诉他们,与他们一同架起友谊的长桥吗?出示联系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回民小学六年级黎明(小艺术家)重庆市垫江县第四中学初一(3)班王加佳(创新作文初中版)重庆市九龙坡区铁马小学五(2)班刘易(我的好友的女儿)深圳市南头小学

39、四二班何晔(深圳南山实验学校校园网页)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师范学校附小六一班(电视栏目报道)3经过刚才的商量,你们一定还有很多与小伙伴建立联系的方法,请大家课后再收集一些,然后我们下节课把自己的建议告诉他们。愿我们的“手拉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 第二课时 习作教学目标: 激发兴趣,进行习作指导。教学重点: 指导书信的格式。教学准备: 课件(出示信封和书信的格式。)教学过程:一、回忆格式,明确写法1交流书信的写法及格式。2学生自读教材第二自然段。3你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哪个部分?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介绍自己(略)说出想法(略)提出建议(详)4在上节课的口语交际中,我们

40、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作出精心的策划,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想法,就必须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写。二、尝试习作,发表见解1学生自己写信。2教师稍作巡视后也同学生一道写作。三、交流赏析,学会评改1教师根据巡视式的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全班同学互评互改。评价方向:(1)叙述清楚且有条理。(2)提出的建议具有可行性。(3)语句准确,想法合理。(4)学生个体的进步。(5)书信的格式正确。2教师把自己的下水作文读给学生听,请学生作出评价,并与学生的习作进行对比,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3结合评改中的出现的典型问题,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草稿。4小组交流评改。5教师评改后小结作文情况。四、学写信封,鸿雁往来1同

41、学们不仅精心策划了“手拉手”的活动,还认真写出书信。大家想结识远方小伙伴的真情溢于言表。那我们就一定要把这些信寄给远方的小伙伴。2学生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初步感知信封的写法。3出示信封格式图,具体了解如何写信封。4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信封、信笺和邮票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要求填写信封并贴上邮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再次誊抄习作和寄信。)五、总结 古时候,人们把朋友见互通书信称之为鸿雁往来。看,这一封封信就像一只只鸿雁,它们将把你们的心愿带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论相隔多么遥远,我们和远方小伙伴一定会在“心连心,手拉手”的活动中不断成长,收获美好幸福的明天!回顾拓展一 教学目标:1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

42、”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积累学习方法并理性的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进。2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3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4引导学生就自己的某一点体会畅所欲言,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并能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体会。教学重点: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教学难点: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中交流、汇报。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准备:1搜集有

43、关西部情况介绍、发展状况、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2阅读并背诵古诗词。3搜集与诗词有关的趣味语文故事。 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一)内容回顾,资料交流。1教师用课件展示本组四篇课文内容,并配以旁白:在近两个周的时间里,我们与蒙古族同胞共话夕阳,我们走进了古老苍凉的雪域高原,观赏了风沙漫卷的茫茫戈壁上顽强生存的白杨。驼铃声声的丝绸之路,西部的旖旎风光还历历在目,西部建设者可歌可泣的故事还萦绕在我们脑际。2相信你们收集到的资料更多,能介绍给我们大家吗?3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图文资料,并谈谈自己对西部的感受。(可以利用展示台)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引导:西部的过去、现在、未来西部的建设与发展西部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西部的旅游与开发西部的人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西部的教育,西部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二)回眸课文内容,揣摩写作特点。1快速浏览课文草原和白杨,并思考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2小组交流:(1)把这两篇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或者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推荐给大家,并说说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