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昭通市教师补员考试小学教学教育方案计划心理学试题及其规范标准答案.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24750 上传时间:2020-04-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昭通市教师补员考试小学教学教育方案计划心理学试题及其规范标准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2年昭通市教师补员考试小学教学教育方案计划心理学试题及其规范标准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昭通市教师补员考试小学教学教育方案计划心理学试题及其规范标准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昭通市教师补员考试小学教学教育方案计划心理学试题及其规范标准答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2年昭通市教师补员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认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质变期或关键期是小学( ) A.三年级 B.四年级 C.五年级 D.六年级 2.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 A.华生 B.瓦龙 C.韦特海默 D.弗洛伊德 3.自我形象受到空前关注是在( ) 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4.教案或教学材料初步形成后,向有经验的教师或专家咨询,也可以选取学生样本进行试讲,借此发现不足。这一方式属于( ) A.形成性评价 B.即时评价 C.同行评价 D.总结性评价 5.新知识的学习会对已学知识产生干扰,这种现象被称为( ) A.首因效

2、应 B.近因效应 C.倒摄抑制 D.前摄抑制 6.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奇 C.杜威 D.夸美纽斯 7.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称为(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问卷法 8.将学生按智力水平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班组,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组织教学,这种形式被称为( ) A.班级授课 B.分组教学 C.小组合作学习 D.复试教学 9.为了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应扮演的角色是( ) A.权威者 B.告状者 C.指导者 D.协商

3、者 10.操作性条件反射说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的条件是( ) A.模仿 B.认知 C.期待 D.强化 1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访问、考察,如让学生参观博物馆,观看前人创造的金银玉饰、碑刻书画,这对理解中国古代史及文明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种教学形式是( ) 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言语直观 D.意念直观12.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布伦塔诺 B.弗洛伊德 C.亚里士多德 D.冯特 13.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的方式是( ) A.运动技能 B.智力技能 C.一般技能 D.特殊技能 14.由于数学老师讲课很生动,激发了某小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这种学习动机属

4、于( ) 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B.低级的动机 C.高尚的动机 D.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15.“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学生,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个学生”这种做法所坚守的德育原则是( ) A.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B.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道德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16.在班集体建设中,最关键的因素是( ) A.目标和规范 B.学生人数 C.班主任 D.班干部 17.小学生中常常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 ) A.道德情感不深 B.缺乏合理的行为技能 C.道德认识不足 D.道德意志力不够 18.当一个人的思维发展处于“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时

5、候,其思维发展处于( ) A.二元论阶段 B.多元论阶段 C.相对论阶段 D.约定论阶段 19.在日常生活情况下,适当控制条件并结合教育教学工作,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的心理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法 C.实验室试验法 D.教育心理调查法 20.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是( ) A.备课 B.上课 C.课后辅导 D.练习 21.体现了垂直迁移的具体事例是( ) A.汉语拼音的学习影响英语字母的发音 B.“角”的掌握影响“直角”、“平角”等概念得学习 C.“石”字的学习影响“磊”字的学习 D.在学校形成的爱护公物的习惯影响在校外的行为表现 22.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和准则行动

6、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特性叫做( ) A.品德 B.道德 C.个性 D.人格 23.教师采用图片、幻灯、电视录像、模型等的直观教学形式属于( ) A.模像直观 B.实物直观 C.言语直观 D.操作直观 24.将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 )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C.荣格 D.斯普兰格 25.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以便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形式是( ) A.比较 B.抽象 C.概括 D.变式 26.教师讲课时,声音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分散注意 27.最早提出“教学相长”教育主张的著作是

7、( ) A.学记 B.论语 C.孟子 D.苟子 28.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育目的 D.教学工作 29.一般来说,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动机强度是( ) A.强烈 B.较弱 C.微弱 D.中等 30.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 ) A.宽大效应 B.中心品质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31.在教育主体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形式是( ) 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自我教育 32.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心理现象是( ) A.感觉 B.知觉 C.观察 D.表象 33.头脑中把一类事

8、物的共同特征抽取出来,而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叫做( ) A.分析 B.综合 C.抽象 D.概括 34.“谈虎色变”与“望梅生津”都是( )的表现形式。 A.无条件反射 B.第一信号系绕 C.第二信号系统 D.无法判定 35.因材施教的实质在于( ) A.抓好尖子生 B.使每个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 C.抓好后进生 D.既抓好尖子生,又抓好后进生 36.拉塔奈和达利的一系列实验室实验表明,他人在场减少了紧急情况下采取助人行动的可能性,这种现象被称( ) A.社会干扰 B.群体影晌 C.群体一致性 D.责任扩散 37.弗洛伊德在他的无意识假说中的个性结构不包括( ) A.本我 B.非我 C.自我

9、 D.超我 38.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更有利于( ) A.发展学生个性 B.促进温故知新 C.加强“教学相长”D.坚持“循序渐进” 39.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强调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把它作为( ) A.选修课 B.必修课 C.地方课程 D.校本课程 40.当人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这种心理状态是( ) A.忧愁感 B.无助感 C.抑郁感 D.无趣感 二、多项选择题 1.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表现出的教育机智有( ) A.随机应变 B.因势利导 C.掌握教育方式 D.掌握教育分寸 2.柯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是( ) A.超习俗水平 B.前

10、习俗水平 C.中习俗水平 D.习俗水平 E.后习俗水平 3.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属于稳定归因的因素有( ) A.努力 B.运气 C.任务难度 D.能力 E.外界环境 4.人类学习的本质特点有( ) A.是个体通过思维活动进行的 B.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C.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D.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 E.是为了适应环境 5.教师效能感包括( ) A.低级效能感 B.高级效能感 C.自我效能感 D.一般教育效能感 E.个人教学效能感 6.知识的学习过程所包括的几个阶段是( ) A.知识的准备 B.知识的感知 C.知识的理解 D.知识的巩固 E.知识的应用 7.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的过程

11、包括( ) A.注意过程 B.保持过程 C.再现过程 D.动机过程 E.强化过程三、填空题 1.课外教育活动的形式有 、 、 。 2.奥苏贝尔从学习内容的性质上把学习分为 和 。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 。 4.研究表明,比较简单的活动其最佳动机水平 ,比较复杂的活动其最佳动机水平 ,中等难度的活动其动机水平 。 5.婴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 。 6.对教师的评定主要从 、 、 三个角度进行。7.对于学习测验而言,测验项目的质量分析主要包括 和 。 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 9.教师的基本职责是 。 10.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做好的三项工作是 、 、 。 11.在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中,计算

12、智商的公式是:智商等于 除以 再乘100。 12.格式塔学派认为学习是通过_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_。 13.人格方面的个别差异主要包括_差异和_差异两个方面。 14.学生知识应用的形式主要是_,_。 15.对教师评定的方式主要有:教师的_、同伴或同事的评定、_、 。 16.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 和 。 17. 、 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18.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是_。 19.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 。 20.“其身正,不令而行”,这反映了教师的劳动具有_。 四、判断题 1.学校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

13、产生而出现的。 ( )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手段将逐渐代替教师的劳动。 ( ) 3.心理的产生离不开大脑,因此,有了人脑就有了人的心理。 ( ) 4.气质本身无好坏之分,所以各种气质类型的学生都具备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的可能性。( ) 5.注意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 ) 6.过度学习量越多越好。 ( ) 7.机械识记是一种无用的识记。 ( ) 8.幻想是对未来的设想,常常使人想入非非,以想象代替现实,因此应竭力避免产生幻想。( ) 9.在阶级社会教育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所以,阶级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 ) 10.“多学近乎智,无知必无能”,说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

14、力是完全同步的。 ( ) 11.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记忆过程是对输入的信息的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 ( ) 12.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区是各负其责,互不相干的。 ( ) 13.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又是心理现象。 ( ) 14.美国心理学家盂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在教育史上,该理论被称为心理起源论。 ( ) 15.知识可以随年龄增长而直线上升,智力的发展则是呈抛物线形状。 ( ) 16.讲授法就是灌输式,就是注入式教学。 ( ) 17.心理现象是异常复杂的,因而也是神秘莫测的。 ( ) 18.赫尔巴特提出的“三中心”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学生和书本。 ( ) 19.奖励

15、和惩罚是学校德育不可或缺的教育方法。 ( ) 五、简答题 1.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2.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研究表明,小学儿童思维是一种过渡性思维,即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其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根据小学儿童思维特点,如何进行教育与教学? 4.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5.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扮演哪些角色? 6.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是什么? 7.教育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具备的一些特殊能力。它包括哪些方面的能力? 8.简述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基本层次。 9.简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10.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表1.巩固复习与知识的保

16、持 表2.三种识记方式的对比效果 五、简答题 1.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2.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研究表明,小学儿童思维是一种过渡性思维,即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其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根据小学儿童思维特点,如何进行教育与教学? 4.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 5.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扮演哪些角色? 6.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是什么? 7.教育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具备的一些特殊能力。它包括哪些方面的能力? 8.简述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基本层次。 9.简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10.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表1.巩固复习与知识的保持 时间巩

17、固复习情况保持知识的数量(%)巩固复习情况保持知识的数量(%)过一天无巩固复习77有巩固复习88过3-4天6684过1个月5870过2个月4862过6个月3860表2.三种识记方式的对比效果 组别识记方式实际效果 1视觉识记70 2听觉识记60 3视听结合识记86.3 表3.三种复习方式与识记成效比较 识记方式效果所需时间(分钟)20天后重现时平均所需提醒次数(次)整体识记84部分识记167综合识记61.5问题:(1)根据表1回答,学生对知识的遗忘与时间有什么特点? (2)根据表1、表2、表3回答,在教学中如何正确组织复习? (3)结合实例,试述教育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六、分析题 1.联系实

18、际,论述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2.简析“罗森塔尔”效应(又称“期望效应”)?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运用它? 七、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材料:对于学习,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 对于教书,古人云:”有教无类”。 要求:结合上面两句古语,自拟题目,写一篇关于”教和学”的议论文。1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BDBBC 6-10 CBBDD 11-15 ADBAB 16-20 ACBDB 21-25 BAAAD 26-30 BACDC 31-35 CACCB 36-40 DBABB 二、多项选择题 1.AB 2.BDE 3.CD 4.ABCD

19、5.DE 6.CDE 7.ABCD 三、填空题1.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2.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3.对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运用4.高;低;适中5.游戏6.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与效果7.信度;效度8.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水平9.教书育人10.了解学生;钻研教材;设计教学 11.智龄;实龄12.顿悟;完形13.智力;性格14.课堂应用;实际应用15.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定16.情感过程;意志过程17.感知教材;理解教材18.壬寅学制19.永恒性 20.示范性 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 16. 17 18. 19. 五、简答题 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改进教材呈现方式;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评价方式。 2.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设置合理的目标;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归因训练;表述合理期望,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提供明确,及时反馈。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直观感知规律;讲授知识时,注重事物现象与本质的联系 4.言语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 5.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社区型开放的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管理者;做学生的朋友 6.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

21、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7.(1)基本教学能力:教学信息输出能力,如口语表达,书面表达,体态语表达等; 教学信息输入能力,如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和教学信息反馈能力; (2)综合教学能力:备课的能力;上课的能力;布置作业;辅导能力 8.(1)横向结构包括:教育基本法;基础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社会教育法;学位法;教师法;教育投入法或教育财政法。 (2)纵向结构包括:第一层级是宪法中关于教育的条款;第二层级是教育基本法;第三层级是教育单行法;第四层级是教育行政法规;第五层级是地方性教育法规;第六层级是行政部门制定的教育规章。 9. 第一条是“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第二条是“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第三条是“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 第四条是“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第五条是“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第六条是“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P141 10.(1)知识以往先快后慢,不均衡 (2)正确组织复习: 表1:及时复习 表2:综合运用视觉、听觉识记材料 (3)选择研究课题,查阅文献资料; 制定研究计划,收集研究资料; 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六、分析题 答案要点: 1.(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2)教师的知识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