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诗电子辞典(鉴赏大典 PDF版).PDF

上传人:yanj****uan 文档编号:25202474 上传时间:2022-07-10 格式:PDF 页数:1000 大小:1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唐诗电子辞典(鉴赏大典 PDF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0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0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唐诗电子辞典(鉴赏大典 PDF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唐诗电子辞典(鉴赏大典 PDF版).PDF(100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中国经典古籍系列唐诗鉴赏大典 唐 诗 鉴 赏 大 典 唐诗鉴赏大典 前 言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涌现了无数诗人,其中如 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更是名垂青 史、光照万代的大诗人。正是无数有名的大诗人和默 默无闻的小诗人一道 ,构成了唐诗星光灿烂的景象, 让千百年以后的诗人、诗坛黯然失色。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唐诗这种空前绝后的景象呢? 首先,是唐代以诗取士的政策。唐承隋制,实行 的是科举制。这为人才的解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唐 代的科举名目繁多,其中最为人重视的是进士科的考 试。一般官僚,即使官位再高,如不中进士,终身为 憾。而进士科的

2、考试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考诗歌创作。 为了能中进士,举子们无不在诗歌上狠下功夫。这样, 就势必在客观上推动诗歌艺术的发展与提高。 由于诗歌写得好坏关系着一个人的政治前途,因 此,诗歌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从封建帝王到落泊 文人,从达官贵人到引车卖浆之徒,无不以能诗为荣。 唐太宗、唐玄宗、唐德宗等皇帝自己就是诗歌的热烈 爱好者,他们不仅经常自己写诗,而且也常常鼓励别 1 唐诗鉴赏大典 人写诗,并大力提拔能诗者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在皇帝们的鼓励带动下,全社会各阶层都参与了诗歌 创作,形成了谈诗、写诗的广泛风气,这也造成了庞 大的诗人队伍。在这种情况下,人人以能诗为荣,以 不能诗为耻。以至出现了

3、妓女以能背诵诗来提高身价 的现象。种种重视诗歌创作的现象,应该说都是与以 诗取士的政策有直接的关系。 其次,诗歌发展到了唐代,也到了应该开花结果 的时期了。从诗经开始,中国古典诗歌经过了漫 长的发展 、成长过程 ,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艺术经 验,诗人们对诗歌涉及到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深入的认 识。特别是魏晋以来,随着诗歌的反复繁荣,在理论 上对声律等问题的深入探讨,为唐代诗人提供了可资 借鉴的各种诗歌艺术经验。特别是南朝“永明体”的 出现,为诗歌走向格律化已作了充分的准备。正是由 于唐代诗人们广泛地吸收了前人的诗歌遗产,加以创 造,终于酿成了诗歌的空前繁荣。站在前人肩膀上的 唐人,终于比前人站得更高

4、,看得更远,因此,他们 的世界也更为精彩。 再次,我们也应看到唐代强盛的国力对诗歌繁荣 的作用。唐代的国力之盛,当时世界无出其右。这不 仅为唐人的生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更重要的是增强 2 唐诗鉴赏大典 了人们的自信心与凝聚力。初盛唐时期的那种充满理 想主义色彩的豪迈之作,正是人们对国家和个人自信 心的反映。唐诗的那种旷古少有的豪情逸兴也是强盛 国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不能重复唐代,当然就不可能 再现唐诗那样的辉煌。 自宋代以来,人们在审视唐诗的发展时,总不忘 对唐诗的发展进行分期,所以就有了三唐、四唐之类 的说法。自从明人提出了四唐说之后,人们普遍承认 了这种说法的权威性。而权威性是建立在合理性基

5、础 之上的。四唐说将唐诗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即初唐、 盛唐、中唐、晚唐,这有其合理性,因为它确实勾勒 了唐诗发展不同时期的特点。 初唐,即唐玄宗以前,这是唐诗发展的初级阶段。 一方面,南朝宫体诗在诗坛上占据着统治地位,从唐 太宗到上官仪等,无不大写华丽婉媚的作品;另一方 面,诗歌改革的序幕正悄然拉开了。初唐的诗歌改革 是从两方面来进行的:以陈子昂、四杰为代表的一批 出身低微的下层诗人,通过自身的遭遇意识到了诗歌 创作必须表现真情实感,于是他们提倡“兴寄” 、 “风 骨 ” ,写出了诸如登幽州台歌 、 感遇 、 在狱咏 蝉 、 从军行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之类情感充 沛,动人心魄的作品,从内容

6、上对宫体诗进行了改造 3 唐诗鉴赏大典 或改革。而以沈佺期、宋之问、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层 诗人则在对诗歌艺术的精雕细刻中,发展并完善了诗 歌格律,并最终完成了对诗歌格律的定型,这从形式 上发展了宫体诗。所以,初唐没有伟大的诗人,却有 杰出的诗歌改革家。 盛唐,即唐玄宗至唐代宗时期,这是唐代诗歌高 度繁荣的时期。盛唐诗人将初唐诗人在内容与形式上 的改革成果合二为一,完成了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于 是诗歌创作大放异彩 ,涌现出王维、孟浩然、高适、 岑参、王昌龄 、王之涣、李白、杜甫等著名的诗人。 他们不论是写作田园山水,还是描写边塞生活,抑或 是表现社会人生,无不穷形尽相,极尽能事,因而形 成了鲜明的个

7、性特征。他们以不同的声音合唱出令后 世神往的“盛唐之容”一种富有理想、昂扬向上、 热情豪迈的精神风范。这些诗人是这个时代的伟大诗 人,由于他们站在时代的顶峰上,因而也就成了整个 历史的伟大诗人。特别是李白、杜甫更成了后人不可 企及的典范。 中唐,即唐代宗至唐文宗时期,这也是唐诗精彩 纷呈的时期 。 “安史之乱”使唐由盛而衰,国力衰微 了,但诗歌并没有衰落。这一时期的优秀诗人如白居 易、韩愈、柳宗元 、刘禹锡 、元稹等仍不失英雄本 4 唐诗鉴赏大典 色,与盛唐诗人相比也不逊色。因此,学术界有人认 为,中唐诗歌的成就甚至要超过盛唐。这一时期诗歌 的最大特点是派别林立 ,诗人的个人风格极为突出。 从

8、开始时的“大历十才子 ” ,到后来的韩孟诗派,无 不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中唐,即唐文宗至唐亡,这是唐诗的夕阳期。这 个时期的代表诗人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的诗句正是这一时期诗歌的写照。这个时期没有了理 想,只有悲哀,感伤与华艳,构成了这个时期诗歌的 主要特色。代表诗人李商隐、杜牧、温庭筠也只是天 鹅的绝唱。 为了全面了解唐诗的面貌,特编辑本大典。本大 典共收诗人 150 余人,诗 1700 余首。 5 1 唐诗鉴赏大典 魏征诗鉴赏 生平简介 魏征(5 8 0 6 4 3 ) ,唐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 学家。字玄成 ,魏州曲城(故址在今山东掖县东北) 人,一作馆陶(今河北馆陶县)

9、人。少孤贫,出家为 道士。隋末参加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密败,投唐主李 渊,自请安辑山东,擢秘书丞 ,后又为窦建德俘获, 任起居舍人。建德败亡,入唐任太子洗马 。 “玄武门 之变”后,太宗重其才,擢为谏议大夫,历官尚书右 丞、秘书监、侍中、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等职,封 郑国公。任职期间,敢于犯颜直谏,劝诫太宗居安思 危,兼听广纳,轻徭薄赋,躬行俭约,对实现贞观之 治颇有贡献,为一代名臣。 曾主持校定秘府图籍,主编群书治要 ,撰隋 书序论及梁书 、 陈书 、 北齐书总论。 1 2 唐诗鉴赏大典 述 怀 魏 征 中原初逐鹿, 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 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 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

10、南越, 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 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 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 还惊九逝魂。 2 3 唐诗鉴赏大典 岂不惮艰险? 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 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 功名谁复论。 魏征诗鉴赏 述怀又作出关 ,是魏征的代表作,也是 初唐抒情诗的名篇 。作于唐高祖李渊称帝初期 。当 时,魏征初投唐不久,高祖以礼相待,极重其才。为 报答高祖的知遇之恩,魏征便主动请缨赴华山以东地 区去劝降李密所领导的瓦岗军旧部。临行之际,作此 诗以抒怀,表达了他重意气不畏艰险,誓报知遇之恩 的思想。 前四句“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 慷慨志犹存” ,主要表现的是诗人投唐前的

11、胸襟怀抱。 “中原”等二句,表明了诗人弃文就武是在隋末群雄 争夺天下的动荡年代。逐鹿,比喻争夺政权 。 史记 3 4 唐诗鉴赏大典 淮阴侯列传 :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投笔,掷 笔。 后汉书四七班超传 : “ (超)家贫,常为官 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 : 大丈夫无 他志略 ,犹当效傅介子 、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 ”后以投笔喻弃文就武。事戎 轩,即从军。纵横,合纵连横,引申为谋划策略。战 国时苏秦、张仪在列国间游说。苏秦主张齐楚等六国 联合抗秦,即“合纵”之计;张仪则主张诸国听命于 秦,即“连横”之计。苏秦张仪因此而被称为“纵横 家 ” 。魏征借此

12、指自己曾向李密献策。一介书生,在 时局动乱之际,能够为“济世艰”而毅然“投笔”从 军,参与中原“逐鹿 ” ,可见其以兴天下为己任的博 大胸怀。 “纵横计不就” ,委婉地透露了诗人有苏秦张 仪之雄才而不逢明主的苦恼;而“慷慨志犹存”一句, 则表示了他百折不挠、壮志未泯的情怀。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 下东藩”四句,主要勾勒诗人自告奋勇出潼关去安抚 山东的雄姿,并表现所负使命之重大 。 “杖策”句透 露出他投奔李渊时的果断和义无反顾 : “驱马”句又 传达出其奉使安抚山东时的豪迈 、敏捷和急迫之态。 “请缨”等二句,则用汉终军和郦食其的故事比拟自 4 5 唐诗鉴赏大典 己的山东

13、之行,表明所负使命的性质之非同凡比。 “请 缨 ”句:以汉终军自喻。西汉时终军自请安抚南越, 他向汉武帝表示 : “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 下 。 ”意思是只要一根绳索就可把南越王捆来,后来 终于说服南越王降汉 。 “凭轼 ”句:以郦食其自喻。 西汉初郦食其曾向汉高祖请命,说降了齐王田广, “凭 轼下齐七十余城 ” (见汉书郦食其传 ) ,为汉之 东藩 。 “系” 、 “下”二动词轻捷活脱,生动地表现出 其安邦定国的宏图大志,蕴含着大唐江山的辟建就在 此行之意,显示了诗人卓越的政治远见。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 啼夜猿”四句,表现的是想象中出关后征途的艰险景 况。 “

14、郁纡”等二句,是写因为山路萦回,崎岖不平, 所以平原时隐时现、时出时没,反衬出抒情主人公心 情因任务艰巨而起伏不平 。 “古木”等二句,从听觉 的角度来渲染旅途的荒凉凄楚;古代森林里寒鸟悲啼, 深山夜间猿猴哀鸣,构成了一幅深山老林的凄寒图景, 同时也暗寓了诗人告别唐主后心情的孤寂。这里,诗 人把复杂的心情 ,都融汇到生动的旅途景物描写中, 做到意境两浑,情景交融,形象地暗示了完成使命的 艰难和诗人心情的沉重。 5 6 唐诗鉴赏大典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 国士恩”四句,既有对出关前景的展望,也有其肺腑 的坦露 。 “既伤”二句既表现对故国的怀念又蕴含任 务特殊而艰巨,个人吉

15、凶未卜之意。伤千里目:是说 远望心里伤感的意思。 楚辞招魂 : “目极千里兮 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九逝魂:屈原哀郢中 有“魂一夕而九逝”的诗句。九逝,极言精神之不集 中。 “逝”一作“折” 。 “岂不”二句的自问自答 ,更 显示出诗人胸襟的坦荡 。 “岂不惮”意为有所惮,如 同不掩饰自己的感伤一样,不但无损于主人公的高大 形象,反增加了人物性格的立体感和丰满感,更突现 了他重意气、报主恩的心灵之纯真。 最后四句“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 气,功名谁复论 ” ,是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重视信 义不图功名的思想。季布:楚汉时人,以重然诺而著 名当世。时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16、的谚 语。诺 :答应,诺言。侯羸:战国时魏国人。家贫。 年老时始为大梁(今河南开封市)监门小吏。信陵君 救赵,侯羸出奇计助之,但因年老不能随行,表示要 杀身以报 ,后来果然实践了这一诺言。意气:情谊, 玉台新咏皑如山上雪 :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 6 7 唐诗鉴赏大典 为 ! ”这里,诗人以季布、侯赢自比,表达了自己既 然请缨就决不负使命的决心 。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 复论” ,明确地反映出魏征的人生观。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气势雄伟,意境开 阔,诗人善于抓住在历史进程中的巍峨奇观,以粗犷 的笔触,一扫汉魏六朝绮靡浮艳的诗风,成功地展示 了诗人急欲建功立业的感情世界 。魏征本人后来在

17、 隋书文学传序中提倡一种将南朝的清绮与北国 的气质合一的“文质彬彬”的雅体 , 述怀就基本 上实践着这一主张 。它一方面措语朴素,直抒胸臆, 慷慨激昂,与声色大开的南朝诗风相异。另一方面又 融汇典语,自铸新辞,对仗妥贴,与理胜其辞的河朔 诗风不同 。因而唐诗别裁评论说其“气骨高古, 变从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于此。 ” 7 8 唐诗鉴赏大典 李世民诗鉴赏 生平简介 李世民(5 9 8 6 4 9 ) ,世称唐太宗,中国历史上 有名的皇帝。他在文治武功上卓有建树,在诗歌创作 上也颇有成就。 过 旧 宅 李世民 新丰停翠辇, 谯邑驻鸣笳。 园荒一径新, 苔古半阶斜。 前池消旧水, 昔树发今花。

18、一朝辞此地, 四海遂为家。 8 9 唐诗鉴赏大典 李世民诗鉴赏 过旧宅作于李世民即位后,贞观六年(6 3 2 ) 巡幸其出生地“武功之别馆”时,共二首,这里所选 为第一首 。李世民于隋开皇十八年(6 9 8 )冬出生于 “武功别馆” ,十八岁随父李渊起兵太原,南征北战, 结束了群雄割据,统一全国,建立唐王朝。李世民即 位后,于贞观六年(6 3 2 )三十五岁时重临武功旧宅, 回顾往事,历历在目,抚今追昔,感慨颇深,创作了 这组诗。 首联“新丰停翠辇,谯邑驻鸣笳 ” 。不仅扣住题 目“过旧宅 ” ,同时暗示帝王身份 。 “翠辇”和 “鸣笳 ” ,都是皇帝外出巡幸时的车马仪仗。新丰是 汉时县名,刘

19、邦称帝后,太公思归故里,刘邦仿老家 丰地街巷另筑一城于关中 ,并迁故旧居之 ,以娱太 公,后更名为新丰,在今陕西临潼东北。谯邑,秦置 县,为魏皇室本贯所在地;李渊早年仕隋时曾任谯州 刺史,其地在今安徽亳县。这里既以“ 新丰 ” 、 “谯 邑”借指武功旧宅,而且蕴含君王荣归故里之意。 中间两联描写旧宅眼前景。三、四句“园荒一径 新,苔古半阶斜” ,上句的“园荒” ,表明旧宅被闲置 9 10 唐诗鉴赏大典 无人居住 ; “径新”透露出帝王旧宅平时有人守护整 葺。下句则由“园荒”带出“苔古 ” ,由“径新”带 出“阶斜 ” 。路边阶下铺满绿茸茸的苍苔,遮住了半 截斜阶。 “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

20、;园池里的流水 不断流淌更新着,老树也不断发出新芽开出新花,宅 园里始终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末联“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 ” 。尾联气魄宏 大,刚健有力,充满豪迈的情怀,既总结了全诗,又 点出了题旨,历来被认为与汉高祖刘邦“风起云扬之 歌同其雄盼 ,自是帝王气象方侔” (胡震亨唐音癸 签卷五评汇一 )气势相当。 过旧宅 是李世民代表作之一 ,基调昂扬奋 发,风格雄浑豪迈。全诗四联八句,通篇对仗,中间 两联,偶对工致;尾联一气流走,引出无限豪情。虽 还不是一首严格的五律,但却已呈现出初唐律诗的某 些特征。 1 0 11 唐诗鉴赏大典 还陕述怀 李世民 慨然抚长剑, 济世岂邀名! 星旌纷电举,

21、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 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 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 今来宇宙平。 1 1 12 唐诗鉴赏大典 李世民诗鉴赏 这首五言短排是唐王朝创建初期,李世民率师平 定关东割据势力,回师关中时创作的。 首联: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诗人刚刚经 历了南征北战,结束了群雄割据、国家四分五裂的局 面,如今凯旋班师,面对着刚刚得到统一的大好河山, 想起此前战争的艰辛,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不禁手抚 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由于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赢 得统一局面,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这一切都是为了 “济世救民” ,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中间三联分别描述行军、驻营 、出击三个场面, 是全

22、诗核心部分 。 “星旌纷电举,日羽肃天行”一联 写行军场面 , “星旌 ” 、 “日羽” ,渲染队伍浩荡、旌 旗簇拥,军情火急 、战报不绝 ; “纷电举 ” 、 “肃天 行 ” ,表现行动迅猛,纪律严明。短短两句十字,把 一支军风严明、行动迅速、声势威严的正义之师的雄 姿展现在读者眼前 。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一 联写驻扎场面,千军万马,漫山遍野。 “登山麾武节, 背水纵神兵 ”一联则写战斗场面 , “登山” 、 “背水” 写地形复杂; “麾武节 ” 、 “纵神兵”谓指挥灵活。短 1 2 13 唐诗鉴赏大典 短三联六句,再现一次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从列队 行军到扎营驻兵、再到临阵战斗,都

23、写得凝炼而又具 体形象。 末联以抒发豪情壮志作结 : “在昔戎戈动,今来 宇宙平 。 ”与首联遥相呼应,语义刚毅果绝。战争是 残酷无情的,必然会有流血牺牲,但从前的牺牲是为 了换来今天的统一。诗人心中不无感慨。 这首诗是李世民诗歌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全诗 充满浩然正气。本诗在艺术表现上,议论、叙事、写 景、抒情熔为一炉;全诗五联十句,一气呵成,构思 精缜、语言凝炼;中间三联六句,对仗工整,音韵铿 锵,是一首优秀的五言短排。其遒健的风格与浮靡的 六朝遗风大异其趣。 1 3 14 唐诗鉴赏大典 经破薛举战地 李世民 昔年怀壮气, 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 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 转战长河决。

24、 营碎落星沉, 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 再举鲸鲵灭。 于兹俯旧原, 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 减灶有残痕。 浪霞穿水净, 1 4 15 唐诗鉴赏大典 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 人事殊今昔。 长想眺前踪, 抚躬聊自适。 李世民诗鉴赏 这首诗题下原有小注 : “义宁元年(6 1 7 ) ,击举 于扶风,败之。 ”可知此诗当作于陕西扶风。 隋朝末年,群雄并起。公元六一七年夏天,李渊 与十八岁的儿子李世民从太原起兵,迅速控制了渭水 流域。不久与敌对割据势力薛举大战于长安西路要塞 扶风。扶风一役为日后扫平各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原,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首诗就是在统一中原之后,诗人重经殊死决战 之

25、地,抚今追昔发出的感慨。 前十句是描写诗人当年的英姿豪气和与薛军激战 的情形。前四句 :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 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诗人回忆起自己少年时期,英 1 5 16 唐诗鉴赏大典 气逼人,提戈持节,英勇杀敌,心胸高如空中的朗朗 晴日,志节如同秋霜一样纯洁。后六句 : “移锋惊电 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一挥氛 沴静,再举鲸鲵灭 。 ”诗人以一系列新颖的意象来作 比喻:唐军在征战之时,其锋芒所向,有如惊电骤起, 其势如长河的奔涌,一泻而出。薛军的营垒如同天外 星陨,顷刻粉碎沉落,而兵阵亦如风卷横云,顿时四 分五裂 ,这样,一次大战,使得敌军气焰大为收敛, 再

26、次战斗,就将凶暴的敌人(鲸鲵,古人认为是凶猛 的大鱼,雄者为鲸,雌者为鲵)彻底消灭。在这六句 中,诗人略去了战争中的细节,而是用高度概括的形 象,一气直下,势如破竹,力如千钧。 第二大段写重过战地的所见所感。前两句 : “于 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 ”诗人来到扶风战场,停下 有华盖的帝王之车,俯视着旧日激战的川原 。 “沉沙 无故迹 ,减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 这四句正是他所看到的场景 。当年双方激战的痕迹, 似乎被沉沙掩埋,看不出什么迹象了,只有军灶还依 稀地残留着一点痕迹 。 “减灶 ” ,语出史记孙子 传 ,齐将孙膑用增兵减灶的计谋 ,以示兵力虚弱, 诱魏将庞涓进入包围

27、圈,将其歼灭。这里的“减灶” , 1 6 17 唐诗鉴赏大典 实指军灶,同时也补足了上一段对战争的描写:不仅 有战场上的力的明争,而且有帷幄中的智的暗斗。然 而这一切,似乎都成为历史的陈迹了。那中原上的水 波在晚霞的照射下 ,多么明净 ;远处的峰峦有如莲 花,在薄雾的笼罩中,显得朦朦胧胧。 “世途亟流易, 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斗转星移, 世界转眼之间千变万化,人间万物,今昔非比。想想 多年来的沙场浴血奋战,看着眼前的太平天下,才深 感自慰。 这首诗全篇采用今昔对比,既有英姿勃发的少年 豪杰的形象,又有气概浩瀚的英年帝王的形象,既有 激烈的沙场征战描写,又有和平时期的图景,既

28、有世 事沧桑,万物无常的感慨,更有气吞长河刚健奔放的 帝王气概,既丰富了人物性格,又增加了诗歌的张力。 这首诗除开始二句和结尾二句为散句外,中间全 是一对一对的联句,排叠而下,它在语言的工整和词 性的对偶上,继承了齐梁诗的特点,为唐诗逐步向排 律发展,首开风气,是一种创造中的探索。 1 7 18 唐诗鉴赏大典 李百药诗鉴赏 生平简介 作为一个由隋入唐的名门子弟 ,李百药(5 6 5 6 4 8 )的经历是非常坎坷的。他幼年多病,但博学强 记 ,号为“ 奇童 ” ,其父李德林隋文帝时任内史令 (宰相) 。皇太子杨勇召他为东宫学士;隋炀帝即位, 李百药失宠,出为桂州司马,旋即解职还乡里。入唐, 又

29、遭李渊猜忌,流放泾州。李世民即皇帝位,重其才 名,召拜中书舍人,此时他已年过花甲。以后多次拔 擢,成为李世民身旁的文学重臣。李百药“藻思沉郁, 尤长于五言诗,虽樵童牧竖,并皆吟讽” ( 旧唐书 李百药传 ) 。尤其长期外斥阶段创作,写景抒情,吊 古咏怀,多失意愁苦之辞,情真调苦,感人至深。 1 8 19 唐诗鉴赏大典 秋晚登古城 李百药 日落征途远, 怅然临古城。 颓墉寒雀集, 荒堞晚乌惊。 萧森灌木上, 迢递孤烟生。 霞景焕余照, 露气澄晚清。 秋风转摇落, 此志安可平! 李百药诗鉴赏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首联“日落征途远,怅 然临古城 ” ,紧扣题目,直抒胸臆。日暮时分,四野 1 9 2

30、0 唐诗鉴赏大典 幽暝,纵目远望,路途还很遥远,诗人在怅然间,登 临苍凉的古城,心情更加寂寥。一开篇诗人就借眼前 实景的描写 ,渲染了一种萧瑟凄寂的氛围 。正所谓 “樵童牧竖,并皆吟讽 ” 。他同类题材创作,如郢 城怀古 : “客心悲暮序,登墉瞰平陆” ; 登叶县故城 谒沈诸梁庙 : “总辔临秋原,登城望寒日。 ”都类此。 中间三联由首联生发,写景抒情,寓情于景,情 景交融 ,浑然一体 。次联“颓墉寒雀集,荒堞晚乌 惊 ” :衰败的城墙头,晚归的鸟雀、乌鸦聚集在一起 悲鸣着,不时又阵阵惊起 , “萧森灌木上,迢递孤烟 生” 。城下灌木丛的上空,升起袅袅炊烟。 “霞景焕余 照,露气澄晚清 ” :

31、远处,高空的彩霞折射出夕阳的 余照,原野的露气洗净了傍晚的昏暝,显得明媚一些。 诗人内心的幽郁 ,似乎也得到一定的缓解 。但一个 “余”字,一个“晚”字,仍然抑郁着写景抒情的基 调: “霞景”虽明艳,但毕竟是“ 余照” ; “露气”虽 清新,但毕竟是“晚清” 。 经过中间三联写景抒情手法的精心铺垫,诗就自 然地过渡到尾联的强烈抒情 : “秋风转摇落,此志安 可平 ” !肃杀的秋风固然可以使万物凋败,而我的心 志岂能就此消失!结得极妙,呼应首联,如果说开始 2 0 21 唐诗鉴赏大典 的“怅然临古城 ” ,只是诗人淡淡的自我喟叹,抒发 内心的惆怅落寞,那结束的“此志安可平”却是诗人 对现实的强烈

32、抗议。 本诗风格刚健 ,语言洗练 ,与魏征的述怀 、 虞世南的结客少年场行都是初唐诗坛不可多得的 佳篇。 2 1 22 唐诗鉴赏大典 王绩诗鉴赏 生平简介 王绩(5 8 5 6 4 4 ),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 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隋末名儒王通之 弟。隋炀帝时,举孝悌廉洁,授秘书省正字,六合县 丞,因嗜酒被劾而还乡隐居。唐武德初,以原官待诏 门下省,侍中陈叔达闻其嗜酒,特准日给一斗,时称 “斗酒学士” 。后弃官归隐东皋而终。 工诗善文,作品多以田园、隐逸生活为题材,常 以阮籍 、陶潜自况。诗风朴素自然,洗尽六朝铅华, 为初唐诗坛带来生气,且对五律的成熟,有所贡献。 2 2 23

33、 唐诗鉴赏大典 秋夜喜遇王处士 王 绩 北场芸藿罢, 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 更值夜萤飞。 王绩诗鉴赏 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两次归隐直至终老 。 秋 夜喜遇王处士这首诗,就是反映他归隐生活的一个 侧面。处士,古代对隐居民间而有方法之人的敬称。 诗的头两句主要写诗人在耕作一天之后的晚归途 中,与王处士相遇。诗人引“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 渊明为同调,归隐后也从事农耕 。 “兆场 ” 、 “东皋” 二词表示其劳作地 。 “芸藿” 、 “刈黍”分别指给豆除 草和割谷子等具体的农活 。地点和农事活动的变化, 2 3 24 唐诗鉴赏大典 暗含着自然风光的不断转换,给诗人视野中增添了流 动美感的愉悦。美

34、景与丰收的喜悦相交织,使诗情显 得怡然有致。在这样的时刻遇见志趣相投的朋友,心 情自是轻快欢悦,这两句平平叙述,没有任何刻画渲 染,平淡到几乎不见有诗,但正是在这种随意平淡的 语调和舒缓从容的节奏中,透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 习惯和一片萧散自得、悠闲自如的情趣。王绩归隐的 生活条件是优裕的,参加“芸藿” 、 “刈黍”一类田间 劳动,在他不过是田园生活一种轻松愉快的点缀。这 种生活所造成的心境的和谐平衡,正是下两句所描绘 的“秋夜喜遇”情景的背景与条件。 三、四两句“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 ,描写 与好友相遇时的自然景色秋月圆若白玉盘,高悬 夜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小路之上,田野上的流萤,也 提着

35、无数盏小灯笼在两人周围飞来飞去,映得一路星 星点点,别有一番情趣。它们的出现,给这宁静安闲 的山村秋夜增添了流动的意致和欣然的生意,使它不 致显得单调与冷寂,同时,这局部的流动变幻又反过 来更衬出了整个秋夜山村的宁静安恬。这里,对两人 相遇的场面没有作任何正面描写 ,也没有一笔正写 “喜”字,但透过这幅由溶溶明月、点点流萤所组成 2 4 25 唐诗鉴赏大典 的山村秋夜画图,借助于“相逢” 、 “更值”这些感情 色彩浓郁的词语的点染,诗人那种沉醉于眼前美好景 色中的快意微醺,那种心境与环境契合无间的舒适安 恬,以及共对如此良夜幽景的两位朋友别有会心的微 笑和得意忘言的情景,都已经鲜明地呈现在读者

36、面前 了。 以情驭景,以景托情,是这首诗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选取“北场” 、 “东皋” 、 “秋月” 、 “夜萤”这不同 方位的四景对诗人逢友的兴奋心情进行点染,但每景 又都饱含着诗人喜悦的情愫。前两句描绘在满载劳动 的喜悦中与好友相逢的场景,有喜上加喜的意味蕴含 其中。后两句写天公作美,友人得团聚,以喜庆之景 来烘托遇友之喜,使诗歌境界弥漫着一种欢快的氛围。 由于善于调动场景以映衬心境,因此,诗人没有喜字, 而其喜情却从字里行间中跃然纸上了。 这首诗歌语言质朴无华,清新自然,摆脱了六朝 的绮靡诗风在唐初诗坛独树一帜。 2 5 26 唐诗鉴赏大典 过 酒 家 王 绩 此日长昏饮, 非关养性灵

37、。 眼看人尽醉, 何忍独为醒! 王绩诗鉴赏 王绩嗜酒,声称求官是“良酝可恋 ” 。有“斗酒 学士” 、 “酒家南、董”的雅称。自撰五斗先生传 、 醉乡记以示其好,崇尚刘伶、阮籍、陶渊明风范。 其人醉梦度一生,因酒被罢免,也因酒闻名 。 过酒 家又作题酒店壁 ,共五首,此为其二。 第一首感于京都无人引荐 ,只能一头钻进酒肆。 这一首承前交待迷酒原因 : “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 灵 。 ”这些日子长饮不止,常酒醉不醒,但这与内在 “性灵”追求是毫无关涉的。 2 6 27 唐诗鉴赏大典 “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 ”这两句是上两句 的补充,说明不“养性灵”而“长昏饮”的原因,表 面上似乎说自己昏醉

38、不醒是随波逐流,但实际意义却 正相反。 “眼看” “何忍”见出其中的痛切与无奈。从 人醉己也醉的酒语中,强意识迸发出“举世沉浊,不 可与庄语”的愤闷和不满。从字面上反用屈原“举世 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 ” ( 楚辞渔父 )又 前置“何忍”加强语气的强度,折射出一种“高情胜 气,独步当时” (辛元房唐才子传王绩 )的清醒 感。王绩身处隋末衰乱之际,在隋炀帝大业年间, “不 乐在朝”为秘书省正字,求为六合丞,目睹“豺狼塞 衢路”的现实,即以俸钱,积于县门,弃官还乡,临 去叹曰 : “网罗在天,吾且安之 ! ”这种“我为涸辙 鱼”的危惧,正是从在人尽醉世事昏乱国将败之预感 中产生的切肤之痛。

39、因此不忍独醒蕴含求醉的矛盾苦 衷,是遁世语,亦是愤世语。 这首诗很符合一个“长昏饮”之人的口吻,脱口 而出 ,不假思忖,看似胸襟全敞,而一片苦闷心思, 借助五绝短句促调,更显真切。既与滥行于隋末轻侧 浮艳的宫体诗不同,也与初唐风靡艳丽的六朝余习有 别,质朴不群的风格迥异时流 , “如鸾凤群飞,忽逢 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 ” (翁方纲石洲诗话 ) 2 7 28 唐诗鉴赏大典 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王绩诗鉴赏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基调中,透 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

40、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 ”皋是水边地。东 皋,指诗人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诗人归隐后常 2 8 29 唐诗鉴赏大典 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 。同时亦暗用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表明归隐 躬耕身份 。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 ,化用 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 “树树皆秋色,山 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 ”举目四望, 山、树都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出现,带着牧歌 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

41、来。这四句诗宛 如一幅山村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 态,都水乳交融。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 藉,因而最后说: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意思 是自己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 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作为初唐诗歌,这首诗一洗六朝遗风,在当时显 得新清自然,独树一帜。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极 尽铺陈雕琢之能事 ,王绩的野望用语朴素自然, 意境清新质朴,格外引人注目。 这首诗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 2 9 30 唐诗鉴赏大典 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律诗就已在酝 酿中了 。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律诗逐步成型

42、, 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 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足见他 是一个勇于创新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 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 思更深化了一层,正符合律诗的基本章法。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王 绩 旅泊多年岁, 老去不知回。 忽逢门前客, 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 破涕共衔杯。 殷勤访朋旧, 3 0 31 唐诗鉴赏大典 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 若个赏池台? 旧园今在否? 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 茅斋宽窄裁? 经移何处竹? 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 石计总生苔? 院果谁先熟? 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 为报不须猜。 行当驱下泽,

43、 去剪故园菜。 3 1 32 唐诗鉴赏大典 王绩诗鉴赏 由隋入唐的王绩,诗风朴素自然,洗去齐梁华靡 浮艳旧习,在唐初诗坛上独树一帜。这首描写他乡遇 故乡人的诗 ,在质朴平淡中蕴含着丰富隽永的诗情, 颇能代表他的艺术风格。 诗写得颇有意境,一开头它就把我们带到诗人寓 居的他乡京城里。这儿房屋鳞次栉比,车水马龙,以 致诗人在外旅居多年,到老了仍没有想回故乡,然而 “乐不思蜀”只是表面的意思,继续读下去就可以发 现“故乡”始终魂牵梦绕在诗人心中。诗人忽然在自 己门前遇到了多年不见的故乡人,久别重逢,彼此都 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情不自禁地紧握着对方的手。接 着客人被热情地请进了屋子,贤淑的主妇迅速准备好

44、 了洗尘的酒肴。座中,主客相谈十分亲热融洽。主人 一个劲地询问着故乡的事。他首先问起亲朋好友,连 他们的孩子都仔仔细细地询问到了。接下去,到诗人 开始询问自己的宗族的近况。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 弟弟,他的二哥是古镜记的作者,此外还有弟兄 四人。王通死于大业年末,他的儿子王福畤(王勃之 父 ) 、王福郊以及其他子侄在王绩作这首诗时,大都 3 2 33 唐诗鉴赏大典 在故乡 ,因此王诗说“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接着,诗人一连提了许多问题,问到旧居、栽树、建 房、种竹、植梅、渠水、石苔、园果、林花等等。而 这一连串的提问,在表现了诗人关心故乡亲人的的迫 切心情的同时,在人们的眼前呈现出一幅幅自

45、然风景 和社会生活图画。最后,诗人以叮嘱故人回答不要有 顾虑和表示自己将告老回乡作结,娓娓动听,余韵无 穷。王绩受老庄思想影响较深,他的不少诗作尽管流 露出对封建礼教羁束的不满,但也往往表现出遗世独 立、消极隐遁的思想。读罢这首诗,使人感到王绩一 生虽有逃避醉乡的一面,但他又并非真如他所说的“长 昏饮” ,而是也有清醒和热爱生活的一面的。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提问用于诗文中的很 多 ,诸子散文、史传文学以及诗歌都有,如天问 一口气提了一百几十个问题 , 诗经的行露十 五句中连用九个问句,根据诗歌内容的需要,恰当地 使用问答的形式,可以使作品显得不板滞。 王绩这首诗大约曾受此前乐府诗 门有万

46、里客 (曹植 ) 、 门有车马客行 (陆机)的启迪。曹、陆 这些诗“皆言问讯其客,或得故旧乡里,或驾自京师, 备述市朝迁谢,亲友凋丧之意也” ( 乐府解题 , 乐 3 3 34 唐诗鉴赏大典 府诗集卷四十引 ) 。但王诗和它们在主题、形式上 又大不相同,这就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独创性。 这是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诗,以往我们总以为一 切问题都解决了,其实它还有疑义要“相与析 ” 。譬 如王绩是生活在隋唐之际的人 ,他在两朝都做过官, 而隋文帝都京师(长安) ,隋炀帝都东京(洛阳) ,唐 朝又定都长安,那么,诗题所说“在京 ” ,是哪个京 呢?又如王绩的籍贯,唐诗纪事 说他是“绛州” 人 ;新、旧唐书

47、本传说他是龙门(今山西河津 县)人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东皋子集又说他是 “太原祁(在今山西省)人” ; 全唐诗卷三十八所 载“王绩乡人”朱仲晦答王无历问故园说“我自 铜州来” ,又容易使人以为他是“铜州” (唐属渤海政 权,其州在今镜泊湖以南地区)人,那么,他的“故 乡”究在何处呢?还有这“朱仲晦”在较早的记载唐 代诗人的文献中均无记录 ,他究竟是不是“唐”人, 是不是王绩的“乡人”呢?假如我们不弄清王绩的生 平事迹 ,本诗的写作年代,我们就无法去回答它们, 我们也不能说已全读懂了这首诗。 王绩一家的籍贯是有变化的,据他的游北山赋 序 、吕才东皋子集序和杜淹文中子世家的 3 4 35 唐诗鉴

48、赏大典 记载,他家在汉代定居于祁,西晋末永嘉之乱,迁徙 南方 ,北魏太和时再迁龙门,至王绩时已居住五代, 所以他应为唐绛州龙门县人 。 清一统志对河津东 皋村的方位有具体介绍,应当说王绩所思的故园正在 这里 ,而不是别的地方 ,更不会是榆关之外的“铜 州” ,所谓“朱仲晦”是王绩的“乡人” ,完全出于误 会,因为他就是宋人朱熹,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卷四第一首诗就是答王无功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 至于王绩“在京”的问题,关系到本诗写作时间 和背景。王绩一生在隋在唐入“京”都不止一次。王 绩生于隋文帝开皇五年 ,十二岁时曾在京师见杨素、 薛道衡。隋炀帝大业中,他三十岁左右曾赴东都应举、 任官。唐

49、高祖武德四年底或翌年初,王绩三十七八岁, 友人薛收曾到龙门访问他,促其出山,不久,他就应 召入长安 ,待诏门下省 。武德七年,薛收卒。贞观 元年,王绩四十三岁,他的兄长王凝以监察御史身份 弹劾大臣侯君集,涉及太尉长孙无忌,王氏兄弟受到 压抑,王绩以“脚疾”罢归。吕才东皋子集序说 他“贞观中以家贫赴选 ” ,岁余又“挂冠归田” 。 在 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写于这两次归田之前,而以贞观 元年的可能性最大。那时他离家多年,人已四十出头, 3 5 36 唐诗鉴赏大典 虽非老人,却容易产生岁月催人老的感慨,所以诗中 说“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 。从这段历史,我们 可以看出王绩的归隐并非故意与新兴王朝不合

50、作。 闻一多先生在论及唐初半个世纪诗歌的情况时说 过, “这五十年,说是唐的头,倒不如说是六朝的尾” ( 唐诗杂论类书与诗 ) 。正因为那时大多数诗人 都致力于绮靡的诗歌创作,王绩等少数诗人的清新质 朴的作品就更显得可贵了。 刘禹锡曾称赞王绩“以有道显于国初” , “文章高 逸,传乎人间” ( 王质神道碑 ) 。 四库全书总目提 要东皋子集在论王绩诗时又把它和盛唐诗歌联系 起来 : “其诗唯野望一首为世传诵,然如石竹 咏 ,意境高古, 薛记室收过庄见寻诗二十四韵, 气格遒健,皆能涤初唐俳偶板滞之习,置之开元、天 宝间,弗能别也 。 ”的确,盛唐时代的一些写田园生 活、写朋友亲人真挚情谊的名篇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