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出版电气规范标准规范标准强条汇总.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517237 上传时间:2020-04-17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度出版电气规范标准规范标准强条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2017年度出版电气规范标准规范标准强条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度出版电气规范标准规范标准强条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度出版电气规范标准规范标准强条汇总.doc(4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供配电系统328 一级负荷应由两个电源供电,当一个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个电源不应同时受到损坏。332 应急电源与正常电源之间必须采取防止并列运行的措施。配变电所435 设置在民用建筑中的变压器,应选择干式、气体绝缘或非可燃性液体绝缘的变压器。当单台变压器油量为100kg及以上时,应设置单独的变压器室。473 当成排布置的配电屏长度大于6m时,屏后面的通道应设有两个出口。当两出口之间的距离大于15m时,应增加出口。(土建要求)491 可燃油油浸电力变压器室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非燃或难燃介质的电力变压器室、电压为10(6)kV的配电装置室和电容器室的耐火等

2、级不应低于二级。低压配电装置室和电容器室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三级。(土建要求)492 配变电所的门应为防火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配变电所位于高层主体建筑(或裙房)内时,通向其他相邻房间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通向过道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2 配变电所位于多层建筑物的二层或更高层时,通向其他相邻房间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通向过道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3 配变电所位于多层建筑物的一层时,通向相邻房间或过道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4 配变电所位于地下层或下面有地下层时,通向相邻房间或过道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5 配变电所附近堆有易燃物品或通向汽车库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6 配变电所直接通向室外的门应为丙级防火门。低

3、压配电742 低压配电导体截面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按敷设方式、环境条件确定的导体截面,其导体载流量不应小于预期负荷的最大计算电流和按保护条件所确定的电流;2)线路电压损失不应超过允许值;3)导体应满足动稳定与热稳定的要求;4)导体最小截面应满足机械强度的要求,配电线路每一相导体截面不应小于表742的规定。表742 导体最小允许截面746 外界可导电部分,严禁用作PEN导体。752 在TN-C系统中,严禁断开PEN导体,不得装设断开PEN导体的电器。762 配电线路的短路保护应在短路电流对导体和连接件产生的热效应和机械力造成危险之前切断短路电流。764 配电线路的过负荷保护,应在过负荷电流

4、引起的导体温升对导体的绝缘、接头、端子或导体周围的物质造成损害前切断负荷电流。对于突然断电比过负荷造成的损失更大的线路,该线路的过负荷保护应作用于信号而不应切断电路。775 对于相导体对地标称电压为220V的TN系统配电线路的接地故障保护,其切断故障回路的时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对于配电线路或仅供给固定式电气设备用电的末端线路,不应大于5s;2 对于供电给手持式电气设备和移动式电气设备末端线路或插座回路,不应大于04s。民用建筑物防雷1117 在防雷装置与其他设施和建筑物内人员无法隔离的情况下,装有防雷装置的建筑物,应采取等电位联结。 (此部分可参照防雷规范)11. 23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

5、建筑物,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1 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物;2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建筑物;3 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档案馆、大型博展建筑物;特大型、大型铁路旅客站;国际性的航空港、通信枢纽;国宾馆、大型旅游建筑物;国际港口客运站;4 国家级计算中心、国家级通信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且装有大量电子设备的建筑物;5 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6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6 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3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民用建筑物。11. 24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建筑物,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1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2 省级大型计算中心和装有重要电子设

6、备的建筑物;3 19层及以上的住宅建筑和高度超过50m的其他民用建筑物;4 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2且小于或等于006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5 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且小于或等于03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民用建筑物;6 建筑群中最高的建筑物或位于建筑群边缘高度超过20m的建筑物;7 通过调查确认当地遭受过雷击灾害的类似建筑物;历史上雷害事故严重地区或雷害事故较多地区的较重要建筑物;8 在平均雷暴日大于15da的地区,高度大于或等于15m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构筑物;在平均雷暴日小于或等于 15da的地区,高度大于或等于20m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

7、耸构筑物。1161 不得利用安装在接收无线电视广播的共用天线的杆顶上的接闪器保护建筑物。11. 89 当采用敷设在钢筋混凝土中的单根钢筋或圆钢作为防雷装置时,钢筋或圆钢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1195 当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由TN交流配电系统供电时,其配电线路必须采用TN-S系统的接地形式。接地和特殊场所的安全防护1223 采用TN-C-S系统时,当保护导体与中性导体从某点分开后不应再合并,且中性导体不应再接地。1226 IT系统中包括中性导体在内的任何带电部分严禁直接接地。IT系统中的电源系统对地应保持良好的绝缘状态。1234 下列部分严禁保护接地:1 采用设置绝缘场所保护方式的所有电气设备外露

8、可导电部分及外界可导电部分;2 采用不接地的局部等电位联结保护方式的所有电气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及外界可导电部分;3 采用电气隔离保护方式的电气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及外界可导电部分;4 在采用双重绝缘及加强绝缘保护方式中的绝缘外护物里面的可导电部分。1252 在地下禁止采用裸铝导体作接地极或接地导体。1254 包括配线用的钢导管及金属线槽在内的外界可导电部分,严禁用作PEN导体。PEN导体必须与相导体具有相同的绝缘水平。1262 手持式电气设备应采用专用保护接地芯导体,且该芯导体严禁用来通过工作电流。安全技术防范系统14. 94 系统监控中心应设置为禁区,应有保证自身安全的防护措施和进行内外联络的

9、通信手段,并应设置紧急报警装置和留有向上一级接处警中心报警的通信接口。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841 下列建筑或场所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 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1500m2或总建筑面积大于3000m2的制鞋、制衣、玩具、电子等类似用途的厂房;2 每座占地面积大于1000m2的棉、毛、丝、麻、化纤及其制品的仓库,占地面积大于500m2或总建筑面积大于1000m2的卷烟仓库;3 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1500m2或总建筑面积大于3000m2的商店、展览、财贸金融、客运和货运等类似用途的建筑,总建筑面积大于500m2的地下或半地下商店;4 图书或文物的珍藏库,每座藏书

10、超过50万册的图书馆,重要的档案馆;5 地市级及以上广播电视建筑、邮政建筑、电信建筑,城市或区域性电力、交通和防灾等指挥调度建筑;6 特等、甲等剧场,座位数超过1500个的其他等级的剧场或电影院,座位数超过2000个的会堂或礼堂,座位数超过3000个的体育馆;7 大、中型幼儿园的儿童用房等场所,老年人建筑,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1500m2或总建筑面积大于3000m2的疗养院的病房楼、旅馆建筑和其他儿童活动场所,不少于200床位的医院门诊楼、病房楼和手术部等;8 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9 净高大于26m且可燃物较多的技术夹层,净高大于08m且有可燃物的闷顶或吊顶内;10 电子信息系统的主机房及其控

11、制室、记录介质库,特殊贵重或火灾危险性大的机器、仪表、仪器设备室、贵重物品库房;11 二类高层公共建筑内建筑面积大于50m2的可燃物品库房和建筑面积大于500m2的营业厅;12 其他一类高层公共建筑;13 设置机械排烟、防烟系统,雨淋或预作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固定消防水炮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等需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锁动作的场所或部位。843 建筑内可能散发可燃气体、可燃蒸气的场所应设置可燃气体报警装置。电气1011 下列建筑物的消防用电应按一级负荷供电:1 建筑高度大于50m的乙、丙类厂房和丙类仓库;2 一类高层民用建筑。1012 下列建筑物、储罐(区)和堆场的消防用电应按二级负荷供电:1

12、室外消防用水量大于30Ls的厂房(仓库);2 室外消防用水量大于35Ls的可燃材料堆场、可燃气体储罐(区)和甲、乙类液体储罐(区);3 粮食仓库及粮食筒仓;4 二类高层民用建筑;5 座位数超过1500个的电影院、剧场,座位数超过3000个的体育馆,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3000m2的商店和展览建筑,省(市)级及以上的广播电视、电信和财贸金融建筑,室外消防用水量大于25Ls的其他公共建筑。1015 建筑内消防应急照明和灯光疏散指示标志的备用电源的连续供电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 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民用建筑,不应小于15h;2 医疗建筑、老年人建筑、总建筑面积大于100000m2的公共建筑和总建筑面

13、积大于20000m2的地下、半地下建筑,不应少于10h;3 其他建筑,不应少于05h。1016 消防用电设备应采用专用的供电回路,当建筑内的生产、生活用电被切断时,应仍能保证消防用电。备用消防电源的供电时间和容量,应满足该建筑火灾延续时间内各消防用电设备的要求。1018 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防烟和排烟风机房的消防用电设备及消防电梯等的供电,应在其配电线路的最末一级配电箱处设置自动切换装置。10110 消防配电线路应满足火灾时连续供电的需要,其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 明敷时(包括敷设在吊顶内),应穿金属导管或采用封闭式金属槽盒保护,金属导管或封闭式金属槽盒应采取防火保护措施;当采用阻燃或耐火

14、电缆并敷设在电缆井、沟内时,可不穿金属导管或采用封闭式金属槽盒保护;当采用矿物绝缘类不燃性电缆时,可直接明敷。2 暗敷时,应穿管并应敷设在不燃性结构内且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1021 架空电力线与甲、乙类厂房(仓库),可燃材料堆垛,甲、乙、丙类液体储罐,液化石油气储罐,可燃、助燃气体储罐的最近水平距离应符合表1021的规定。35kV及以上架空电力线与单罐容积大于200m3或总容积大于1000m3液化石油气储罐(区)的最近水平距离不应小于40m。表1021 架空电力线与甲、乙类厂房(仓库)、可燃材料堆垛等的最近水平距离(m)1024 开关、插座和照明灯具靠近可燃物时,应采取隔热、散热等防火

15、措施。卤钨灯和额定功率不小于100W的白炽灯泡的吸顶灯、槽灯、嵌入式灯,其引入线应采用瓷管、矿棉等不燃材料作隔热保护。额定功率不小于60W的白炽灯、卤钨灯、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荧光高压汞灯(包括电感镇流器)等,不应直接安装在可燃物体上或采取其他防火措施。1031 除建筑高度小于27m的住宅建筑外,民用建筑、厂房和丙类仓库的下列部位应设置疏散照明:1 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的前室或合用前室、避难走道、避难层(间);2 观众厅、展览厅、多功能厅和建筑面积大于200m2的营业厅、餐厅、演播室等人员密集的场所;3 建筑面积大于100m2的地下或半地下公共活动场所;4 公共建筑内

16、的疏散走道;5 人员密集的厂房内的生产场所及疏散走道。1032 建筑内疏散照明的地面最低水平照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于疏散走道,不应低于10lx。2 对于人员密集场所、避难层(间),不应低于30lx;对于病房楼或手术部的避难间,不应低于100lx。3 对于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避难走道,不应低于50lx。1033 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自备发电机房、配电室、防排烟机房以及发生火灾时仍需正常工作的消防设备房应设置备用照明,其作业面的最低照度不应低于正常照明的照度。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2013基本规定316 系统总线上应设置总线短路隔离器,每只总线短路隔离器保护的火灾探

17、测器、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和模块等消防设备的总数不应超过32点;总线穿越防火分区时,应在穿越处设置总线短路隔离器。317 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中,除消防控制室内设置的控制器外,每台控制器直接控制的火灾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和模块等设备不应跨越避难层。341 具有消防联动功能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保护对象中应设置消防控制室。344 消防控制室应有相应的竣工图纸、各分系统控制逻辑关系说明、设备使用说明书、系统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值班制度、维护保养制度及值班记录等文件资料。346 消防控制室内严禁穿过与消防设施无关的电气线路及管路。消防联动控制设计411 消防联动控制器应能按设定的控制逻辑向各相关的受控设

18、备发出联动控制信号,并接受相关设备的联动反馈信号。413 各受控设备接口的特性参数应与消防联动控制器发出的联动控制信号相匹配。414 消防水泵、防烟和排烟风机的控制设备,除应采用联动控制方式外,还应在消防控制室设置手动直接控制装置。416 需要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控制的消防设备,其联动触发信号应采用两个独立的报警触发装置报警信号的“与”逻辑组合。48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设置火灾声光警报器,并应在确认火灾后启动建筑内的所有火灾声光警报器。484 火灾声警报器设置带有语音提示功能时,应同时设置语音同步器。485 同一建筑内设置多个火灾声警报器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能同时启动和停止所有火灾声警报器

19、工作。487 集中报警系统和控制中心报警系统应设置消防应急广播。4812 消防应急广播与普通广播或背景音乐广播合用时,应具有强制切入消防应急广播的功能。系统设备的设置652 每个报警区域内应均匀设置火灾警报器,其声压级不应小于60dB;在环境噪声大于60dB的场所,其声压级应高于背景噪声15dB。671 消防专用电话网络应为独立的消防通信系统。675 消防控制室、消防值班室或企业消防站等处,应设置可直接报警的外线电话。682 模块严禁设置在配电(控制)柜(箱)内。683 本报警区域内的模块不应控制其他报警区域的设备。系统供电101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设置交流电源和蓄电池备用电源。布 线112

20、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供电线路、消防联动控制线路应采用耐火铜芯电线电缆,报警总线、消防应急广播和消防专用电话等传输线路应采用阻燃或阻燃耐火电线电缆。1125 不同电压等级的线缆不应穿入同一根保护管内,当合用同一线槽时,线槽内应有隔板分隔。典型场所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2111 隧道内设置的消防设备的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65。1223 采用光栅光纤感温火灾探测器保护外浮顶油罐时,两个相邻光栅间距离不应大于3m。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2009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301 电力负荷应根据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及中断供电在对人身安全、经济损失上所造成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符合下

21、列情况之一时,应视为一级负荷。1)中断供电将造成人身伤害时。2)中断供电将在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时。3)中断供电将影响重要用电单位的正常工作。2 在一级负荷中,当中断供电将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设备损坏或发生中毒、爆炸和火灾等情况的负荷,以及特别重要场所的不允许中断供电的负荷,应视为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的负荷。3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视为二级负荷。1)中断供电将在经济上造成较大损失时。2)中断供电将影响较重要用电单位的正常工作。4 不属于一级和二级负荷者应为三级负荷。302 一级负荷应由双重电源供电,当一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电源不应同时受到损坏。303 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的负荷供电,应符合下列要求:

22、1 除应由双重电源供电外,尚应增设应急电源,并严禁将其他负荷接入应急供电系统。2 设备的供电电源的切换时间,应满足设备允许中断供电的要求。309 备用电源的负荷严禁接入应急供电系统。电源及供电系统40. 2 应急电源与正常电源之间,应采取防止并列运行的措施。当有特殊要求,应急电源向正常电源转换需短暂并列运行时,应采取安全运行的措施。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 50053-2013所址选择202 油浸变压器的车间内变电所,不应设在三、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内;当设在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内时,建筑物应采取局部防火措施。配变电装置的布置413 户内变电所每台油量大于或等于100kg的油浸三相变压

23、器,应设在单独的变压器室内,并应有储油或挡油、排油等防火设施。423 当露天或半露天变压器供给一级负荷用电时,相邻油浸变压器的净距不应小于5m;当小于5m时,应设置防火墙。对有关专业的要求611 变压器室、配电室和电容器室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612 位于下列场所的油浸变压器室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1 有火灾危险的车间内;2 容易沉积可燃粉尘、可燃纤维的场所;3 附近有粮、棉及其他易燃物大量集中的露天堆场;4 民用建筑物内,门通向其他相邻房间;5 油浸变压器室下面有地下室。613 民用建筑内变电所防火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变电所位于高层主体建筑或裙房内时,通向其他相邻房间的门应为甲级防

24、火门,通向过道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2 变电所位于多层建筑物的二层或更高层时,通向其他相邻房间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通向过道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3 变电所位于单层建筑物内或多层建筑物的一层时,通向其他相邻房间或过道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4 变电所位于地下层或下面有地下层时,通向其他相邻房间或过道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5 变电所附近堆有易燃物品或通向汽车库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6 变电所直接通向室外的门应为丙级防火门。615 当露天或半露天变电所安装油浸变压器,且变压器外廓与生产建筑物外墙的距离小于5m时,建筑物外墙在下列范围内不得有门、窗或通风孔:1 油量大于1000kg时,在变压器总高度加3m及外廓两

25、侧各加3m的范围内; 2 油量小于或等于1000kg时,在变压器总高度加3m及外廓两侧各加15m的范围内。616 高层建筑物的裙房和多层建筑物内的附设变电所及车间内变电所的油浸变压器室,应设置容量为100变压器油量的储油池。617 当设置容量不低于20变压器油量的挡油池时,应有能将油排到安全场所的设施。位于下列场所的油浸变压器室,应设置容量为100变压器油量的储油池或挡油设施:1 容易沉积可燃粉尘、可燃纤维的场所;2 附近有粮、棉及其他易燃物大量集中的露天场所;3 油浸变压器室下面有地下室。619 在多层建筑物或高层建筑物裙房的首层布置油浸变压器的变电站时,首层外墙开口部位的上方应设置宽度不小

26、于10m的不燃烧体防火挑檐或高度不小于12m的窗槛墙。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2011电器和导体的选择314 在TN-C系统中不应将保护接地中性导体隔离,严禁将保护接地中性导体接入开关电器。317 半导体开关电器,严禁作为隔离电器。3110 隔离器、熔断器和连接片,严禁作为功能性开关电器。3112 采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作为间接接触防护电器的回路时,必须装设保护导体。3213 装置外可导电部分严禁作为保护接地中性导体的一部分。(民规已有)配电设备的布置426 配电室通道上方裸带电体距地面的高度不应低于25m;当低于25m时,应设置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 42

27、08规定的IPB级或IP2级的遮栏或外护物,遮栏或外护物底部距地面的高度不应低于22m。配电线路的敷设741 除配电室外,无遮护的裸导体至地面的距离,不应小于35m;采用防护等级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 4208 的规定IP2的网孔遮栏时,不应小于25m。网状遮栏与裸导体的间距,不应小于100mm;板状遮栏与裸导体的间距,不应小于50mm。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5-2011电 动 机231 交流电动机应装设短路保护和接地故障的保护。255 当反转会引起危险时,反接制动的电动机应采取防止制动终了时反转的措施。256 电动机旋转方向的错误将危及人员和设备安全时

28、,应采取防止电动机倒相造成旋转方向错误的措施。起重运输设备3113 在起重机的滑触线上严禁连接与起重机无关的用电设备。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13照明节能633 办公建筑和其他类型建筑中具有办公用途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限值应符合表633的规定。表633 办公建筑和其他类型建筑中具有办公用途场所照明功率密度限值634 商店建筑照明功率密度限值应符合表634的规定。当商店营业厅、高档商店营业厅、专卖店营业厅需装设重点照明时,该营业厅的照明功率密度限值应增加5W/m2。表634 商店建筑照明功率密度限值635 旅馆建筑照明功率密度限值应符合表635的规定。表635 旅馆建筑照明功率密度限

29、值636 医疗建筑照明功率密度限值应符合表636的规定。表636 医疗建筑照明功率密度限值637 教育建筑照明功率密度限值应符合表637的规定。表637 教育建筑照明功率密度限值639 会展建筑照明功率密度限值应符合表639的规定。表639 会展建筑照明功率密度限值6310 交通建筑照明功率密度限值应符合表6310的规定。表6310 交通建筑照明功率密度限值6311 金融建筑照明功率密度限值应符合表6311的规定。表6311 金融建筑照明功率密度限值房间或场所照度标准值(lx)照明功率密度限值(W/m2)现行值目标值营业大厅2009.08.0交易大厅30013.512.06312 工业建筑非爆

30、炸危险场所照明功率密度限值应符合表6312的规定。表6312 工业建筑非爆炸危险场所照明功率密度限值6313 公共和工业建筑非爆炸危险场所通用房间或场所照明功率密度限值应符合表6313的规定。表6313 公共和工业建筑非爆炸危险场所通用房间或场所照明功率密度限值6314 当房间或场所的室形指数值等于或小于1时,其照明功率密度限值应增加,但增加值不应超过限值的20。6315 当房间或场所的照度标准值提高或降低一级时,其照明功率密度限值应按比例提高或折减。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建筑物的防雷分类302 在可能发生对地闪击的地区,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1 凡制

31、造、使用或贮存火炸药及其制品的危险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爆轰,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2 具有0区或20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3 具有1区或21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303 在可能发生对地闪击的地区,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1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2 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和飞机场、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注:飞机场不含停放飞机的露天场所和跑道。3 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信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建筑物。4 国家特级和甲级大型体

32、育馆。5 制造、使用或贮存火炸药及其制品的危险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6 具有1区或21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7 具有2区或22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8 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9 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5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和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以及火灾危险场所。10 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25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或一般性工业建筑物。304 在可能发生对地闪击的地区,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1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2 预计雷击次数大于

33、或等于001次a,且小于或等于005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和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以及火灾危险场所。3 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5次a,且小于或等于025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或一般性工业建筑物。4 在平均雷暴日大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15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在平均雷暴日小于或等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20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建筑物的防雷措施411 各类防雷建筑物应设防直击雷的外部防雷装置,并应采取防闪电电涌侵入的措施。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和本规范第303条第57款所规定的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尚应采取防闪电感应的措施。412 各类

34、防雷建筑物应设内部防雷装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在建筑物的地下室或地面层处,下列物体应与防雷装置做防雷等电位连接:1)建筑物金属体。2)金属装置。3)建筑物内系统。4)进出建筑物的金属管线。2 除本条第1款的措施外,外部防雷装置与建筑物金属体、金属装置、建筑物内系统之间,尚应满足间隔距离的要求。(一类防雷)421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2 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的管口外的下列空间应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1)当有管帽时应按表421的规定确定。2)当无管帽时,应为管口上方半径5m的半球体。3)接闪器与雷闪的接触点应设在本款第1项或第2项所

35、规定的空间之外。3 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当其排放物达不到爆炸浓度、长期点火燃烧、一排放就点火燃烧,以及发生事故时排放物才达到爆炸浓度的通风管、安全阀,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应保护到管帽,无管帽时应保护到管口。4. 23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闪电电涌侵入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1 室外低压配电线路应全线采用电缆直接埋地敷设,在入户处应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接到等电位连接带或防闪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2 当全线采用电缆有困难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杆和铁横担的架空线,并应使用一段金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直接埋地引入。架空线与建筑物的距离不应小于15m。在电缆与架空线连接处,

36、尚应装设户外型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和绝缘子铁脚、金具等应连在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所装设的电涌保护器应选用级试验产品,其电压保护水平应小于或等于25kV,其每一保护模式应选冲击电流等于或大于10kA;若无户外型电涌保护器,应选用户内型电涌保护器,其使用温度应满足安装处的环境温度,并应安装在防护等级IP54的箱内。当电涌保护器的接线形式为本规范表J1. 2中的接线形式2时,接在中性线和PE线间电涌保护器的冲击电流,当为三相系统时不应小于40kA,当为单相系统时不应小于20kA。424 当难以装设独立的外部防雷装置时,可将接闪杆或网格不大于5m5m或6m4m的

37、接闪网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直接装在建筑物上,接闪网应按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当建筑物高度超过30m时,首先应沿屋顶周边敷设接闪带,接闪带应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边垂直面上,也可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边垂直面外,并应符合下列规定:8 在电源引入的总配电箱处应装设 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的电压保护水平值应小于或等于25kV。每一保护模式的冲击电流值,当无法确定时,冲击电流应取等于或大于125kA。(二类防雷)433 专设引下线不应少于2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和内庭院四周均匀对称布置,其间距沿周长计算不应大18m。当建筑物的跨度较大,无法在跨距中间设引下

38、线时,应在跨距端设引下线并减小其他引下线的间距,专设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18m。435 利用建筑物的钢筋作为防雷装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6 构件内有箍筋连接的钢筋或成网状的钢筋,其箍筋与钢筋、钢筋与钢筋应采用土建施工的绑扎法、螺丝、对焊或搭焊连接。单根钢筋、圆钢或外引预埋连接板、线与构件内钢筋应焊接或采用螺栓紧固的卡夹器连接。构件之间必须连接成电气通路。438 防止雷电流流经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时产生的高电位对附近金属物或电气和电子系统线路的反击,应符合下列规定: 4 在电气接地装置与防雷接地装置共用或相连的情况下,应在低压电源线路引入的总配电箱、配电柜处装设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的电

39、压保护水平值应小于或等于25kV。每一保护模式的冲击电流值,当无法确定时应取等于或大于125kA。5 当Yyn0型或Dyn11型接线的配电变压器设在本建筑物内或附设于外墙处时,应在变压器高压侧装设避雷器;在低压侧的配电屏上,当有线路引出本建筑物至其他有独自敷设接地装置的配电装置时,应在母线上装设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每一保护模式的冲击电流值,当无法确定时冲击电流应取等于或大于125kA;当无线路引出本建筑物时,应在母线上装设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每一保护模式的标称放电电流值应等于或大于5kA。电涌保护器的电压保护水平值应小于或等于25kV。(二类防雷)4. 43 专设引下线不应

40、少于2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和内庭院四周均匀对称布置,其间距沿周长计算不应大于25m。当建筑物的跨度较大,无法在跨距中间设引下线时,应在跨距两端设引下线并减小其他引下线的间距,专设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25m。458 在独立接闪杆、架空接闪线、架空接闪网的支柱上,严禁悬挂电话线、广播线、电视接收天线及低压架空线等。防雷击电磁脉冲612 当电源采用TN系统时,从建筑物总配电箱起供电给本建筑物内的配电线路和分支线路必须采用TN-S系统。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 500612010绝缘配合、防雷和接地609 海拔高度为1000m以下的地区,35kV和66kV架空电力线路带电部分与杆塔构

41、件、拉线、脚钉的最小间隙,应符合表609的规定。6010 海拔高度为1000m及以上的地区,海拔高度每增高100m,内部过电压和运行电压的最小间隙应按本规范表609所列数值增加1。 6013 带电作业杆塔的最小间隙应符合下列要求:1 在海拔高度1000m以下的地区,带电部分与接地部分的最小间隙应符合表6013的规定:2 对操作人员需要停留工作的部位应增加0.3m0.5m。杆塔型式707 66kV与10kV同杆塔共架的线路,不同电压等级导线间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3.5m;35kV与10kV同杆塔共架的线路,不同电压等级导线间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2m。杆塔荷载和材料813 各类杆塔均应按以下三种风向计

42、算塔身、横担、导线和地线的风荷载:1 风向与线路方向相垂直,转角塔应按转角等分线方向;2 风向与线路方向的夹角成60或45;3 风向与线路方向相同。819 各类杆塔的运行工况应计算下列工况的荷载:1 最大风速、无冰、未断线;2 覆冰、相应风速、未断线;3 最低气温、无风、无冰、未断线。杆塔设计901 杆塔结构构件及连接的承载力、强度、稳定计算和基础强度计算,应采用荷载设计值;变形、抗裂、裂缝、地基和基础稳定计算,均应采用荷载标准值。基 础1102 基础应根据杆位或塔位的地质资料进行设计。现场浇制钢筋混凝土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杆塔定位、对地距离和交叉跨越1206 导线与地面、建筑

43、物、树木、铁路、道路、河流、管道、索道及各种架空线路间的距离,应按下列原则确定:1 应根据最高气温情况或覆冰情况求得的最大弧垂和最大风速情况或覆冰情况求得的最大风偏进行计算;2 计算上述距离应计入导线架线后塑性伸长的影响和设计、施工的误差,但不应计入由于电流、太阳辐射、覆冰不均匀等引起的弧垂增大;3 当架空电力线路与标准轨距铁路、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交叉,且架空电力线路的档距超过200m时,最大弧垂应按导线温度为70计算。1207 导线与地面的最小距离,在最大计算弧垂情况下,应符合表1207的规定。12010 架空电力线路在最大计算风偏情况下,边导线与城市多层建筑或城市规划建筑线间的最小水平距离

44、,以及边导线与不在规划范围内的城市建筑物间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12010的规定。架空电力线路边导线与不在规划范围内的建筑物间的水平距离,在无风偏情况下,不应小于表12010所列数值的50。12016 架空电力线路与铁路、道路、河流、管道、索道及各种架空线路交叉或接近的要求,应符合表12016的规定。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198-2011监控中心346 每路存储的图像分辨率必须不低于352288,每路存储的时间必须不少于724h。3410 监控(分)中心的显示设备的分辨率必须不低于系统对采集规定的分辨率。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规范GB 50613-2010(此部分参照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 500612010与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2007相关条文)高压配电网612 架空配电线路跨越铁路、道路、河流等设施及各种架空线路交叉或接近的允许距离应符合表612的规定。表612 架空配电线路跨越铁路、道路、河流等设施及各种架空线路交叉或接近的允许距离(m) 615 直埋敷设的电缆,严禁敷设在地下管道的正上方或正下方,电缆与电缆或电缆与管道、道路、构筑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施工组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