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总复习资料--物理基础知识 .pdf

上传人:Che****ry 文档编号:25012165 上传时间:2022-07-09 格式:PDF 页数:34 大小:1.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中考总复习资料--物理基础知识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22年中考总复习资料--物理基础知识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中考总复习资料--物理基础知识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考总复习资料--物理基础知识 .pdf(3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的产生: 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传声。声波: 发声体振动会使传声的空气(介质)的疏密发生变化而产生声波。(水波和声波类比 )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1、介质种类。 2、介质温度。记住: 15速度: 340m/s 。实验: 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1、两人相距 s(如: 300m ,距离不要太短,否则时间太短,测不准 ) 2、甲点燃爆竹。3、乙看见爆竹爆炸的火光时开始计时,听到爆竹声时计时结束,测出时间t 4、计算: v=s/t 回声: 声音的

2、一种反射现象。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利用: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收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

3、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 0.29s ( 当时空气15)。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敲打桌子, 听到声音, 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米粒,这些米粒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人耳的构造: 外耳、中耳、内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

4、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骨传导: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三、声音的特性音调: 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音调就低;频率决定音调。(实验探究见左下图)频率: 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1S 振动的次数叫频率。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 。超声波: 高于 20000Hz 的声音。(蝙蝠、海豚可发出)

5、次声波: 低于 20Hz 的声音。(地震、 海啸、台风、火山喷发)响度: 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人耳听到的响度还与人耳到声源的距离有关。(实验探究见右下图,乒乓球的作用是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音色: 声音的特色。音色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探究音调和频率探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听诊器 :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三种乐器: 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乐器 (发声体 )的音调:长短(长的音调低)、粗细(粗的音调低)、松紧(松的音调低)决定了音调的高低。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34 页男

6、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当代社会的 四大污染 :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 物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物理学角度)。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分贝( dB)为单位来表示声

7、音的强弱, 0dB 是人耳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 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得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得超过70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得超过 50dB 。控制噪声: 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即: 1、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如:禁止鸣笛,发动机安装消声器等 );2、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隔音墙、隔音板,种树,关门窗等);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戴防噪声耳罩,耳朵中塞棉花)。五、声的利用声与信息: 声能传递信息。(雷声、B 超、敲击铁轨等)回声定位: 声波发出遇障碍反射,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蝙蝠)

8、声呐: 根据回声定位。声与能量: 声能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碎石)一、光的传播光源 :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自然光源 :太阳、星星、萤火虫、灯笼鱼等。人造光源 :火把、电灯、蜡烛等。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日食、小孔成像等)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 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排队、射击、激光准直等光线 :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我们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光线 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光的传播速度 :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

9、最快的速度,C=2.99792 108 m/s, 计算中取 C=3 108 m/s。 (水中是真空的3/4,玻璃中是真空的2/3)光年 : (距离单位) 光在 1 年内传播的距离。 1 光年 =9.46081012km。二、光的反射光的反射 :光射到介质的表面,被反射回原介质的现象。实验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定律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两种反射 :1、镜面反射 :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其他方向没有反射光。(如: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平面镜)2、漫反射 :

10、由于物体的表面凸凹不平,凸凹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四面八方反射。(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的表面发生漫反射)注意 :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 、平面镜成像平面镜的作用 :(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只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探究平面镜成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34 页1将玻璃板和桌面垂直放置(若不垂直,蜡烛的像没有成在桌面上, 会造成放到B位置的蜡烛和A蜡烛成的像无法重合)2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前(A),观察蜡烛成的像(

11、B)(正立、等大、虚像)3*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无像,因为成的是虚像)4将另一支完全一样的蜡烛点燃放到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大小相等)5用直尺测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距离相等)6、改变蜡烛 A的位置再重做2次(多次实验,排除实验的偶然性)注:( 1)实验中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 2)实验中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大小的关系;( 3)实验时选用玻璃板而不选用平面镜。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像和

12、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5)左右相反理解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光路图对称法画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包括透镜)实像 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虚像 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都是正立的平面镜应用实例:(1)水中的倒影(反射成的虚像)(2)平面镜成像(穿衣镜)( 3)潜望镜(两个平面镜) 球面镜 :1、凸面镜: 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应用:机动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2、凹面镜: 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平行光射

13、向凹面镜会会聚于焦点;焦点发出的光平行射出。(应用:太阳灶、手电筒反射面、天文望远镜) 右图中A点为入射光线上一点,B 点为反射光线上一点,画出经过 A点的入射光线和B点的反射光线。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四、光的折射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理解 :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

14、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注意 :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光的折射规律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理解 :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2)两线分居( 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 ;光从空气斜射入

15、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时光的传播速度大的介质中的角大(记)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现象 : 折射使池水 “ 变浅 ” 、筷子 “ 弯折 ” 、水中人看岸上树“ 变高 ”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 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34 页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 云中 ” 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五、光的色散色散 :(牛顿用三棱

16、镜 )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现象。(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电视机显像管)颜料的三原色 :品红、黄、青物体的颜色 :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的色光决定,通过什么色光,呈现什么颜色。2、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呈现什么颜色。六、看不见的光光谱 :把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红外线 :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也有能量辐射,不过人眼看不到,这样的辐射叫红外线。红外线的应用 :加热、拍红外线照片诊病、夜视仪、遥控。紫外线 :在光谱的紫端以外

17、,也有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紫外线的特点及应用:促进钙质吸收、杀死微生物(紫外线灯杀菌)、荧光物质发荧光。 雾灯用黄光的理由:不易被空气散射、人眼对黄光敏感。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一 、透镜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分类: 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 F”表示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18、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透镜的 3(4:凸透镜)条特殊光线(1)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3)通过(或光线延长线通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4)凸透镜 2 倍焦距发出的光,经透镜折射后通过另一侧的2 倍焦距。凸透镜的 4 条特殊光线凹透镜的 3 条特殊光线在适当位置填上适当的光学元件(注意箭头)二、 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

19、 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34 页为使胶片上的像变大,相机应靠近物体(减小物距),同时镜头前伸(增大像距)投影仪: 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为使银幕上的像变大,应减小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距),增大镜头到银幕的距离(像距)放大镜: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为使虚像变大,增大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超过1 倍焦距)拍照时镜头上有一只苍蝇,胶片上会有苍蝇的像吗?

20、不会,因为苍蝇在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三、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1、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 光屏,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 同一直线 (光具座不用)。2、点燃蜡烛,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 同一高度 。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3、把蜡烛放到凸透镜2 倍焦距以外的地方,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记录下物距和像距。4、把蜡烛放到凸透镜1-2 倍焦距之间,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记录下物距和像距。5、把蜡烛放到凸透镜1 倍焦距以内,移动光屏,光屏上没有像,透过凸透镜可看到蜡烛正立、放大的虚像。注: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

21、到像,可能得原因有:蜡烛在焦点以内;烛焰在焦点上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像的性质像距应用倒、正放、缩虚、实u2f 倒立缩小实像fv2f 照相机u=2f 倒立等大实像V=2f 实像大小转折fu2f 幻灯机u=f 不成像像的虚实转折uu 放大镜凸透镜成像光路图(不要求,帮助记忆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口决一:“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口决二: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22、,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口决三: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注 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注 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像距),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34 页四、眼睛和眼镜眼睛: 眼睛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

23、的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号传输给大脑。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比较薄(焦距长,偏折弱)。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比较厚(焦距短,偏折强)。近视的表现: 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的原因: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近视的矫治: 戴凹透镜。近视眼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的表现: 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远视的原因: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远视的矫治: 戴凸透镜。远视眼戴凸透镜矫正(眼镜的度数): 100焦距的倒数(焦度)。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24、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正立虚像)。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望远镜: 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

25、得很大。视角: 物体的边缘跟眼睛所夹的角。视角越大,成的像越大。(课本为开普勒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增大视角)注:伽利略望远镜目镜为凹透镜,天文望远镜常用凹面镜作物镜。第四章物态变化一、温度计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摄氏温度: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度,把 1 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度。温度计(1) 原理: 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2) 构造: 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3) 使用: 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

26、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测液体时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事先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向平。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测量和读数准确。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构 造量程分度值用 法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细管35420.1 离人读数用前需甩实验温度计20110 1不 能离 开 被 测物读数,不

27、能甩寒暑表30 501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34 页二、 熔化和凝固熔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固体的分类: 晶体和非晶体。熔点: 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凝固点: 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实验: 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晶体熔化凝固图像:图中 AD 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 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 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

28、段于液态, 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晶体物质: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海波、冰、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三、汽化和液化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蒸发:(1) 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较缓慢的汽化现象。(2)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3)液体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沸腾:(1) 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 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收

29、热量。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沸点和气压有关)实验:观察水的沸腾1、实验中烧杯底用石棉网,为使烧杯均匀受热。2、杯口盖纸板是为了减少热量的散失。水沸腾时现象:剧烈的汽化现象,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虽继续加热,它的温度不变。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液化放热。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都可液化)。2、 (在一定的温度下)压缩体积。液化的好处: 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四、 升华和凝华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例子: 冬天冰冻的衣服干了,灯丝变细,卫生球变小。凝华;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例子: 霜,树挂、窗花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30、。实例: 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获得低温。用久的灯泡灯丝变细(升华)发黑(凝华)解释“霜前冷雪后寒”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冬季,窗花出现在室内玻璃的表面;夏天,室内开空调,水珠出现在室外的玻璃表面。(温度较高一侧)一、 电荷电荷: 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摩擦起电: 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摩擦起电的原因: 在摩擦过程中,电子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多余的电子带上负电荷,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上等量的正电荷。精选学习资

31、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34 页两种电荷: 1、正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2、负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验电器: 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1、是看它能否吸引轻小物体,如能则带电; 2、是利用验电器,用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如果金属箔张开则带电。3、用带点的物体靠近,若排斥则带电。电荷量: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单位:库仑,符号:C。元电荷: 电子(汤姆

32、生发现)是带有负电最小电荷的粒子,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元元电荷。e=1.6 10-19 C。导体 ;善于导电的物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石墨等。导体导电原因:导体中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金属中导电的是自由电子)绝缘体: 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如:橡胶、陶瓷、塑料、干燥的空气、油等。绝缘体绝缘的原因: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二、电流和电路电流: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中发生定向移动的是自由电子)电流方向: 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金属导体中电流方向跟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电路中电流方向: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方向是从电源正极经

33、过用电器流向负极。电路构成: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 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发电机、电池。2、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3、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4、导线:连接电路输送电能。电路图: 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发光二极管还可发光)。三种电路:通路:接通的电路,电路中有电流,用电器工作。断路:某处断开的电路,电路中没有电流,用电器不工作。短路:定义: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特征: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容易引起火灾三、 串联和并联串联:1、连接特点:逐个顺次,首尾相接。2、电流路径:

34、只有一个。3、开关作用:能同时控制所有的用电器,开关位置变了控制作用不变。4、用电器工作:互相影响。实例: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并联: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34 页1、连接特点:并列连接,首首尾尾。2、电流路径:至少2 个。干路:各个支路共用的部分;从电源的正极到电流的分支点,从电流的汇合点到电源负极,都是干路。支路:某用电器独自使用的部分电路。3、开关作用:干路:总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只控制本支路。4、用电器工作: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实例:家庭中各用电器、各盏路灯之间注:通常所说的串联和

35、并联指的是用电器之间的连接。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电流分析法 :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 各用电器 电源负极 ,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断开法: 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节点法: 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观察结构法: 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

36、尾”, 观察各用电器, 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经验法: 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四、电流的强弱电流: 表示电流的强弱。符号I 单位:安培( A)、毫安( mA)、微安( A);1A=1000mA ,1mA=1000 A。电流表: 1、测量电流。 2、两个量程: 0-0.6A (大格 0.2A ,小格 0.02A )0-3A (大格 1A ,小格 0.1A)。使用: 1、电流表要串联在被测电路中;2、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3、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不确定

37、时用大量程试触(不超过较小量程,用较小的量程测量准确)。4、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把电流表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五、 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IA=IB=IC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备注:为课后科学世界、STS 或拓宽的内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34 页为例题、典型题或易错题一、电压电压: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的作用。电源提供电压,电压形成电流。(有电流一定有电压,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电流和

38、电压的因果关系电流形成的条件:1.有电源(电压) 2.通路(电路闭合)电压物理量的符号:U。单位:伏 (V) 、 千伏 (kV)、 毫伏 (mV) 、 微伏( V) 。 1kV=103V;1V=103mV; 1mV=103 V. 常见电压值:干电池:1.5V ;家庭电路: 220V ;手机电池:3.6V ;铅蓄电池: 2V;安全电压: 不高于 36V 。电压表:测量电压(因为电压表的电阻很大,通过电压表的电流非常小,分析电路时,电压表所在的位置相当于断路)。量程: 0-3V (大格: 1V,小格: 0.1V )0-15V (大格: 5V,小格: 0.5V )。使用: 1、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39、2、电流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3、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用大量程试触,不超小量程,用小量程测量)注:电压表使用时的几种情况1、指针向左偏,说明“ +”“-”接线柱接反。2、指针偏到右面没有刻度的地方,说明量程选小了。3、指针偏转角度很小,说明量程选大了。4、电路中用电器不工作,电压表的指针有明显偏转,说明和电压表并联的电器断路,此时电压表的示数是电源电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异同点相似点 : 使用时都应选适当的量程。 都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接线时如不能估算被测量的大小,都应先接较大量程接线柱,试触后再根据指针示数接到相应的接线柱(量程)。不同点 :

40、 电流表必须串联在待测电路中,电压表必须并联在待测电路两端。 电流表不能直接连在电源的两极上,电压表能直接连在电源的两端测电源电压。利用电流表、电压表判断电路故障1电流表示数正常而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示数正常”表明主电路为通路,“电压表无示数”表明无电流通过电压表,则故障原因可能是:电压表损坏;电压表接触不良;与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短路。2电压表有示数而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表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压表,“电流表无示数”说明没有或几乎没有电流流过电流表,则故障原因可能是: 电流表短路; 和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开路, 此时电流表所在电路中串联了大电阻 (电压表内阻)使电流太小,电流表无明显示数

41、。3电流表电压表均无示数“两表均无示数”表明无电流通过两表,除了两表同时短路外,最大的可能是主电路断路导致无电流。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的规律电池的串联: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节电池的电压之和。电池的并联:并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的电压。(不同掌握)串联电路的电压: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等于总电压。并联电路的电压: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电池的能量转化: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电池)防止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1、使用优质电池; 2、回收废旧电池; 3、不要随意丢弃旧电池。三、电阻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电阻就越大)。物理量符号:

42、 R。单位:欧姆 ();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 )、千欧 (K )。 1 M=103 K;1 K =10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大部分材料温度升高, 电阻变大。 少数材料温度升高, 电阻变小) 。(导体的电阻的大小和导体的长度成正比,和横截面积成反比)。(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控制变量法:物理中对于多个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办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半导体: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材料。温度、光照

43、、杂质对它的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半导体材料可制成二极管、三极管、集成电路等。超导现象:某些物质在温度降低时电阻变成零的现象。超导体适合做输电线和电动机、电磁铁的线圈等。了解一些电阻值:手电筒的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为几欧到十几欧。日常用的白炽灯,灯丝的电阻为几百欧到几千欧。实验室用的铜线,电阻小于百分之几欧。电流表的内阻为零点几欧。电压表的内阻为几千欧左右。(分析问题时把电流表的电阻看成0,相当于导线; 把电压表的电阻看成无穷大,相当于断路)四、变阻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34 页滑动变阻器:结构:电阻丝、绝缘管、

44、滑片、接线柱等。电阻丝的外面涂着绝缘漆,绕在瓷筒上。原理: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作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对电路起保护作用。铭牌: 例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 502A”表示的意义是:最大阻值是 50,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2A。正确使用:( 1)、(通常)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2)、接线要“一上一下”(不能同时用上面的两个接线柱【相当于导线】和同时用下面的两个接线柱【相当于一个定值电阻】);(3)、闭合开关前应把阻值调至最大的地方(电流最小的位置)【对电路起保护作用】应用 :电位器(用来控制音量)注意 :根据滑动变阻器的铭牌,我们能知道滑片放在两端及中点

45、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分析因变阻器滑片的变化引起的动态电路问题,关键搞清哪段电阻丝连入电路,再分析滑片的滑动导致变阻器的阻值如何变化。一、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电阻的关系)试验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电路图提出问题 :电流与电压电阻有什么定量关系?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要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保持电阻不变,改变电压,研究电流随电压的变化关系: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阻两端电压成整数倍的发生变化,记录下对应的电压和电流。保持电压不变,改变电阻,研究电流随电阻的变化关系:把阻值不同的电阻连入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使不同电阻两端电压保持不变,记录下对应对

46、电阻和电流。进行实验,收集数据信息:(会进行表格设计)分析论证:(分析实验数据寻找数据间的关系,从中找出物理量间的关系,这是探究物理规律的常用方法。)得出结论:电阻一定时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欧姆定律:导体中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公式:式中单位: I安(A);U伏(V) ;R欧()。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公式中的I、U 和 R 必须是在同一段电路中; I、U 和 R 中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一个量;计算时单位要统一。同一个电阻,阻值不变,与电流和电压无关。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时,

47、通过的电流也增大,电压与电流的比值不变(R=U/I )。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I=U/R )。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U=IR )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电流: 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电压: U=U1+U2(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电阻: 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导体串联起来,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长度)如果 n 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 串联电路电压与电阻关系:(分压作用)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电

48、流: 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电压: U=U1=U2(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的和),并联电路的总电 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导体并联起来,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横截面积)如果 n 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并联电路电流与电阻关系:(分流作用)解电学题的基本思路:认真审题,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在电路图上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必要时加角码);选择合适的公式或规律进行求解。三、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实验原理:欧姆定律(R=U/I)。(导体的电阻大小与电压、电流无关)实验电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49、- - - - - -第 11 页,共 34 页实验步骤: 1、画出实验电路图;2、连接电路;(连接过程中,开关断开;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滑到电阻最大位置;合理选择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3、从额定电压开始,逐次降低加在灯两端的电压(防止电流过大造成灯泡损坏),获得几组电压值和电流值(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实验误差 ,本实验没有求平均值); 4、算出电阻值;5、分析实验数据中电阻值变小的原因:灯丝电阻受到了灯丝温度变化的影响,加在灯丝两端的电压变小,通过灯丝的电流变小,灯丝的温度降低,灯丝的电阻变小。(反之同理)常见故障: 1、灯泡不亮、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说明灯泡断路或接触不良,

50、电压表无示数说明主电路断路。2、灯泡不亮、电流表有读数,电压表无读数;灯泡或电压表短路。 3、闭合开关后,灯泡很亮,调节滑动变阻器灯泡的亮度不变;滑动变阻器同时使用上面两个接线柱。4、闭合开关后,灯泡很暗,调节滑动变阻器灯泡的亮度不变;滑动变阻器同时使用下面两个接线柱。(仅举出常见的几例)四、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对触电的理解:有电流通过人体,并可能导致人伤或亡的现象。危险性与电流的大小、通电时间的长短等因素有关。电压越高越危险:根据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的大小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人体也是导体,电压越高,通过的电流就越大,达到一定程度就很危险了。不能用湿手摸电器:对人体来说,比较潮湿的时候电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