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报告.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481341 上传时间:2020-04-12 格式:DOC 页数:359 大小:3.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9页
国内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内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报告.doc(35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产业集群蓝皮书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 副标题 目 录 内容提要5导论 中国产业集群:格局、特点和趋势10一、产业集群发展轨迹10二、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14三、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特点19四、产业集群发展趋势26五、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应对措施29第一章制造业产业聚集的特点及其影响32一、制造业产业聚集的概况32二、优势产业区的特点与发展规律37三、优势产业区与区域经济发展47四、产业聚集与区域产业发展54附表1:各行业的聚集指数58附录2:区域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58附录3:重点行业优势产业聚集区的分布61附表4:创新率最高的优势产业区65第二章 区域发展中的产业集群70一、产业集群促进中国

2、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70二、中国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趋势85三、我国东西部产业集群发展不平衡其原因92四、推进区域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的对策96附:安徽产业集群的现状、问题和下步目标与措施102第三章 行业发展中的产业集群111一、促进产业集群升级是我国实现工业大国向产业强国转变的战略举措119二、产业集群政策已成为许多国家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政策工具124三、我国产业集群的六大行业特征127四、我国各行业的产业集群普遍存在的问题130五、促进我国产业集群持续升级的对策建议135第四章 中国产业集群经典案例剖析146案例一:产业转移推动下较快发展的中国女鞋之都146一、“中国女鞋之都”成都市鞋业产业

3、集群概况146二、产业转移推动成都市鞋业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151三、成都鞋业产业集群效益基本显现156四、成都鞋业集群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障碍及对策建议158五、成都鞋业集群较快发展的意义和启示160案例二:从规模扩张到集群升级:横林强化木地板产业发展模式分析161一、横林强化木地板产业集群的发展概况161二、横林强化木地板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163三、横林强化木地板产业集群升级的驱动因素169四、生产性产业服务集成横林强化木地板产业集群升级的探索之路173第五章 各级政府产业集群有关政策解读176一、国家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政策解读176二、因地制宜促进地区产业集群发展181三、国外政府促进产业

4、集群的政策评价与启示190四、地方政府如何制定适合本地区的产业集群政策199第六章 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274一、国外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274二、国外产业集群发展特点280三、国外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285国际经验案例一:爱尔兰软件产业集群293国际经验案例二:意大利“椅子三角区”301第七章 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综述308一、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进展308二、国内关于产业集群研究的进展322三、集群概念辨析338产业集群大事记356导论 中国产业集群:格局、特点和趋势一、产业集群发展轨迹以各时期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为依据,我们将我国产业集群的演进划分为四个阶段:自然条件促成

5、阶段、市场需求拉升阶段、外商投资推动阶段、产业转移和升级阶段。这几个阶段之间并没有严格的时间间隔,相互之间会有交叉,即同一阶段会存在多种不同形式的推动力同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情况,但不同阶段所呈现的主要特征有较大差异。早期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主要依赖当地的自然条件,包括自然资源和传统工商业传统、地域文化等社会资源;之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内需求和出口贸易日益扩大,尤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一直处于短缺的居民消费品需求得到了极大的释放,拉动了东南沿海地区以日用消费品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群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全球产业分工的重构,为我国带来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尤其是2001年我国加入WT

6、O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围绕着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发展起来一大批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产业集群;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逐渐进入成熟期,受国际竞争加剧、产业规模扩大、区域容量约束等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开始出现分化,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开始增多,部分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则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自然条件促成阶段市场需求拉动阶段外商投资推动阶段产业转移和升级阶段自然资源传统手工业商业传统地域文化居民消费品价格放开内需扩大出口增加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全球产业转移外商直接投资产业辐射产业容量约束集群间竞争重化工业化链状产业集群阶段主要推

7、动力图1 我国产业集群演进阶段:以主要推动力为划分依据(一)自然条件促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我国中小企业空间聚集始于20世纪80年代浙江中小企业集群的兴起。1982年,义乌市率先在全国建立小商品市场,从而使义乌小商品市场获得先行之利,产生先发效应。围绕着小商品市场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义乌初步形成了以家庭工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为基础,以专业市场为纽带,以小城镇为依托,以小商品为主体的专业生产基地。义乌小商品生产基地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众多“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化生产的典型,这是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雏形。这一阶段产业集群的兴起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

8、放,而主要推动力则是自然条件。自然条件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自然资源条件,另一类是社会资源条件,包括当地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业、商业传统、地域文化等,其中社会资源做出了更大的贡献。基于自然条件的推动,改革开放初期,东南沿海地区的乡镇、村一级办了一大批产权属集体所有的乡镇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产品包罗万象,主要为日用百货、小五金、小商品、家用电器、木器家具、皮革塑料制品、农副产品加工、服装衣帽鞋袜等等,往往是一个村或一个镇形成多家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企业集聚现象由此形成。这一阶段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以东南沿海的村或镇为单位,以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为主体,集聚企业间的关联度低,相互间多为竞

9、争关系,而在市场信息、原料供应、产品生产等环节已有较充分的合作。(二)市场需求拉动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90年代中后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国家全面放开了对过去发放票证、限额供应商品的限制,允许其以溢价形式,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由定价。同时,国家也多次提高了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工资,使其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这些举措大大刺激了国内居民消费品的需求,全国性大市场初步形成。同时,出口贸易也大幅增长,20世纪90年代头5年出口额年均增长率达到近40%,约是80年代的2倍。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的增长给正处于初创阶段的产业集群注入了动力,产业集群也由初创阶段进入了数量和规模扩充阶

10、段。这一阶段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是集群数量和规模有了显著提高,市场选择下的优势产业集群越来越突出,其产品在全国市场中的占有率大大提升,集群内一批骨干企业迅速壮大,步入集团化、名优化、外向型行列,并吸引了大量外来同业企业进入集群,众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条,集群内部分工细化,竞争合作关系呈多多元化发展,部分产业集群开始进入成熟阶段。地域分布上,开始从东南沿海的若干主要地区向整个东部地区辐射,初步形成了从环渤海经济圈到长三角再到珠三角的产业集群带,其中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地最为突出,而且中西部地区也开始有一些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出现。(三)外商投资推动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

11、后期21世纪初期)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东南沿海,特别是珠三角一带,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廉,出现了众多以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为特色的外向型加工产业,最初是来料加工,外商直接投资较少,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大幅增长,很多跨国公司将总装厂也转移到了这些地区,拉动了更多的配套厂家投资,形成跨国公司的客户链,进而带动当地各类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产业集群。这一时期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以广东、江苏、浙江为核心的东部地区,约占全国的85%左右,所投资的产业主要是制造业,包括机电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业、纺织服装业、儿童玩具等。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和全球产业转移的加快,我国外商直接

12、投资又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且单项投资规模越来越大。这时期的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江苏、上海、浙江等地,这些地区约占全国的50%左右,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生产服务、社会服务、金融服务等也有较大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使得这些地区兴起了新一轮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高潮。以苏州为例,在外商直接投资的推动下,电子业的产值比例由2000年的10.7%上升到2006年的32.5%,前6位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从原有的57.97%上升到71.66%,使苏州的产业集群在规模上有了大幅提高。表1 20022006年苏州六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比例变化情况2002年2006年2月行业产值比例(%)行业产值

13、比例(%)纺织业20.4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32.45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0.68纺织业10.51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9.64通用专用交通设备制造业9.1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6.49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8.45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5.8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5.57普通机械制造业4.84化纤、橡胶塑料工业5.52资料来源:王晓燕,郑京淑. 浅析产业集群下的“苏州模式”.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7(9)。这一阶段产业集群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外商投资带动,多为外向型集群,是全球产业链的一个部分,主导产业集中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区域分布主要在长江三角洲、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受前两个

14、阶段经验积累及跨国公司大规模投资的带动效应影响,这一阶段集群发展速度很快,很多地区的集群从无到发展成熟仅仅用了3、4年的时间。(四)产业转移和升级阶段(21世纪初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东部地区大部分产业集群已处于成熟或相对成熟期,产业规模大,产业配套能力强,辐射带动力强,市场占有率高,但受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产业空间容量限制等因素的约束,这些产业集群发展开始出现分化。一些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产业集群开始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纺织服装、鞋帽等产业为典型;一些技术密集型、贸易依赖型的产业集群开始向产业链高端转型,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进入研发、设计领域;一些已在国内市场有较高占有率的集群,逐步

15、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并吸引行业内更多国际知名企业进入集群;在上海、北京、苏州、杭州等中心城市,金融、研发、文化创意等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开始出现。这一阶段的产业集群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转移和升级,一些在东部地区逐渐失去优势的集群开始向外转移,中西部地区则积极培育和承接集群的转移,集群内部也越来越强调技术创新能力、区域品牌、名优企业、内部环境、与区外联系等方面的内容,加强集群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二、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根据形成机制不同,我国产业集群可以分为六种类型: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和产业转移型产业集

16、群。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其形成机制有本质上的差异。(一)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指凭借本地区独特的产业专业化条件、工商业传统和自然资源,依靠民间微观经济主体的自发创新,并在内生性民间资本积累的推动下和获得相对全国其他地区体制优势的情况下,借助市场力量逐渐生成的产业集群。此类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所凭借的是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所凭借的是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东南沿海地区,受过去台海关系的影响,国家没有投资布局大型工业企业,当地工业经济发展水平非常有限。由于没有更多的资本,当地只好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发挥

17、传统经商、手工艺技术优势和部分自然资源,在改革开放后开始搞一些结合地方特色的中小企业,包括一些中小型的国有企业和门类众多的乡镇企业。伴随着这些企业的发展,一大批特色集镇竞相成长,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支柱,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如江浙一带的纺织产业集群、广东的五金、家电等产业集群。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市场需求的扩大。如云南的烟草产业、普洱茶产业,山西的煤炭产业,贵州的电矿产业等。(二)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是指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此类产业集群的起源往往是当地一些企业家在国内外市场中看到了商机,开始进行单个家庭式或小规模

18、企业的创业,成功之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了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和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都是自发形成的,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后者的发源地往往没有产业发展基础,一般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此类产业集群在我国现有的产业集群中占比较大的比例,广泛分布在纺织品、机电产品、家具等技术含量较低的日用消费品行业中。以浙江温州、广东中山等地的产业集群为典型。以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为例,改革开放之前,温州并没有打火机生产企业。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国外流入日本打火机,温州人从中看到了商机,而此时正好国内电容器技术获得突破,打火机技术含量大大降低,短时间

19、内,温州的打火机生产厂便有了好几百家。由于温州打火机成本低,香港及国外商人都纷纷到温州来进货。在经过手工作坊式生产、机械模仿生产、自主设计生产的各个发展阶段后,温州打火机产业在全球市场中树立了牢固的地位。目前温州地区拥有打火机生产企业500多家,年产金属外壳打火机6亿多只,销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0%以上。再如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中山古镇传统上并没有灯饰生产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商意识强、头脑灵活的古镇镇海州村人在家电推销过程中,发现了灯饰行业投资少、效益好的优点,开始进行家庭作坊式生产,并激发当地其他群众的创业热情,吸引了一批有知识有胆识的原集体企业销售员和其它行业的经营者,纷纷兴办

20、企业或转行进行灯饰生产,从简单的作坊式加工、组装,转而利用毗邻港澳的优势,吸收、引用港澳地区的流行款式,通过引进设备进行模仿制造,再到自主设计、自主创新,造就了一批名牌名标灯饰企业,最终形成了以室内装饰灯具为主,节能照明和户外灯具横向发展,注塑、电镀、水晶制作和照明工程设计与安装等上下游产业纵向延伸,集聚2500多家灯饰企业,灯饰产品销售额占国内民用灯饰市场60%以上的产业集群。(三)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在我国对外开放过程中,一些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优惠的投资政策、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在地方政府市场培育、企业创造性模仿和企业家精神等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产业集

21、群。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以IT产业为典型,其形成形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集群,如苏州昆山市目前共有外商投资企业2583家,在其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中,台湾10大笔记本电脑厂商中有6家在昆山投资建厂。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区。早期主要发生在广东一带,之后向上海、苏州、北京等地一带扩展,在21世纪初期达到了高峰。改革开放后,广东、福建沿海地区以优惠的投资政策、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比较优势和邻近港澳地区的区位优势

22、,通过“三来一补”,迅速发展成香港和台湾制造业的“加工厂”,加入到全球产业网络中。以东莞1T产业集群为例,该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通过引进外资、吸引境外公司在这里投资,形成IT产业“三来一补”的加工模式;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台湾IT企业进行了组群式的大规模转移,东莞1T产业集群开始逐步形成。1998年,东莞电脑资讯业的投资来源中,84.3%是外商投资企业,仅有15.7%是内资企业。显然,由外商直接投资带动产业集群形成的现象非常显著。表2 1998年东莞电脑资讯业按投资来源分类企业数(家)比重(%)外资企业港资企业8985

23、1.0台资企业49728.2日资企业442.5美资企业201.1维尔京群岛企业121.5新加坡企业7韩资企业7合计148584.3内资企业27615.7资料来源:陈雪梅.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可持续发展.暨南大学,2003年4月。20世纪末期以后,全球IT产业出现了大规模的全球性转移,以上海、苏州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一带成为我国承接全球IT产业转移的要地,港澳台和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增长。以苏州为例,从2000年开始,苏州港澳台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日渐上升,而内资企业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外资企业最终成为推动苏州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苏州的产业集群也由原来的资源驱动和贸易驱动为主转

24、向外商直接投资为主。表3 20002004年苏州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按投资来源分类 单位:%年份内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2000年56.1414.0429.822001年50.5714.7734.662002年49.5113.8736.602003年44.2215.8539.922004年39.4820.0240.52资料来源:王晓燕,郑京淑. 浅析产业集群下的“苏州模式”.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7(9)。(四)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中关村产业集群是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的典型代表。中关村是我国教育和科研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有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68所著名大学和以中科院为代表的27

25、0家科研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51个,占全国的28%;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2个,占全国的22%;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占全国的19.8%;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3个;国家级专业基地11个;还有跨国公司设立的研发中心65个。围绕着这些科研资源集聚和发展了众多企业,形成了以科研资源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重点、以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1980年中关村诞生了第一家高技术企业,到1987年底,中关村10平方公里的地面上聚集了148家高技术企业,其中97家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占中关村企业总数的66%。1988年中关村被确定为“北京市高技术产业试验区”,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数目迅速增长,到1998

26、年增至4500家,2006年底中关村科技园共有企业16000多家,大都是创新型的中小企业。目前,中关村已经形成了以信息产业为龙头,多个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局面,在软件、集成电路、网络通信、生物医药、环保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形成了国内领先的产业集群。(五)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作为产业集群种子的大企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它们是20世纪50年代实施的国土资源计划、60-70年代的三线建设甚至于80年代的区域规划、产业布点的产物。第二类是在市场竞争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大企业,在产权形式上可能是民营企业,也可能是国有企业。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一般有两种结果:其一是逐步走向衰落

27、,最后经破产或改制消亡;其二是通过体制和机制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逐步做大做强,成为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在第一种情形中,原国有大中企业的裂变为该地区留下了相应的人才、技术、设备等产业基础,在其他推动因素如市场需求、外商投资等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了以原国有大中型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此类产业集群也被称为大企业裂变型产业集群,在实践中并不多见,大多数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都是围绕着逐渐做大做强的传统国有大中企业和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壮大的其他大型企业发展起来的。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和专业化分工的演进,很多大企业往往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而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这样就吸引了众多的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为

28、大企业配套服务,从而形成了全产业链的产业集群。这类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汽车、家电、通信设备制造等具有较高技术含量且产业链较长的产业中,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都有分布。如浙江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以万向集团为核心大企业,带动200多个中小企业发展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长春的汽车产业集群中,以“一汽集团”、“一汽大众”为核心,众多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和机械研究机构等围绕它们形成产值达到800亿元的产业集群。再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该产业集群中的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大龙头企业带动了800多家配套企业的发展,日本三洋、广州冷机、台湾瑞智等企业前来建立了压缩机总装厂,一大批零部件厂和原材料加工厂也追随而来,

29、海尔工业园由此形成了一个以知名品牌为核心的大企业主导的全产业链产业集群。(六)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此类产业集群主要存在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近几年,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产业北移与西进的转移态势十分明显,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产业集群,以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为主。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的形成一般依赖于当地已有的产业条件,很多情况是该地区本身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企业集聚,具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础,进一步的产业转移使得集群的快速形成

30、和发展。如四川成都武侯区的女鞋产业集群,由于制鞋业长期以来一直是成都地区的传统产业,具有原材料、劳动力资源和传统的制鞋工业优势,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已形成了鞋业产业集群雏形,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东部鞋业向西部转移,成都鞋业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截止2005年底,成都地区已聚集制鞋企业1200多家,相关配套企业3000余家,年产皮鞋过亿双,鞋业出口占西部出口总量的50%以上,成为全国五大制鞋基地之一,被命名为“中国女鞋之都”。三、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特点(一)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期我国当前的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集中在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四省。

31、由于当前我国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我们按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分布情况统计(以县为单位的行业产量占全国比重前十位的区域为产业集群区),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数量比例约为79:12:9,东部地区远远高于其他两个地区,其中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四个省约占全国制造业产业集群总数的54.5%。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尚处于培育期,其中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南、湖北和西部地区的四川所分布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数量相对也较多。表4 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分布和特点(制造业)地区数量(个)占全国比重(%)东部地区363078.8其中江苏67814.7山东66114.4广东60813.2浙江56112.2中部地区55712.1

32、其中河南1773.8湖南1052.3湖北982.1西部地区4189.1其中四川1122.4广西601.3合计4605100注: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十一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八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等十二个省(市、自治区)。从典型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上,也可以观察到这一特点。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和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产业集群是我国较为典型的产业集群,其中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东部地

33、区,湖北、安徽、河北等中部地区也在部分领域有较大的聚集,西部地区只有较少分布;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上海、重庆、吉林、广东、浙江、湖南、山东等地区,东、中、西部都有较大的集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江苏、广东、上海、天津、北京、浙江等地区,中西部地区少有集聚。表5 典型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典型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区域纺织服装业江苏、浙江、山东、福建、湖北、安徽、河北棉、化纤纺织及印染加工山东邹平、浙江萧山、江苏张家港毛纺织和染整加工江苏江阴、江苏张家港、河北清河麻纺织湖北咸宁、安徽铜陵、江苏宜兴丝绢纺织及精加工浙江绍兴、江苏吴江、浙江萧山纺织服装制造福建晋江、江苏通州、江苏

34、常熟、毛针织品及编织品山东海阳、内蒙古达拉特、浙江桐乡交通运输设备上海、重庆、吉林、广东、浙江、湖南、山东汽车零部件及配件浙江萧山、上海、吉林长春汽车整车制造吉林长春、上海,广东广州摩托车零部件及配件重庆、浙江新昌、浙江温岭摩托车整车制造广东江门、重庆、浙江温岭助动自行车浙江金华、广东深圳、山东沂南汽车车身、挂车的制造湖南长沙、广东顺德、重庆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江苏、广东、上海、天津、北京、浙江电子元件及组件制造江苏无锡、广东深圳、江苏苏州计算机外部设施江苏南京、福建福州、江苏苏州计算机整机制造广东深圳、上海、江苏昆山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江苏苏州、广东深圳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江苏无锡、江苏苏州、山东

35、济南通信终端设备制造天津、广东深圳、广东惠州通信传输设备制造浙江杭州、广东广州、四川成都通信交换设备制造广东深圳、上海、江苏南京移动通信及其设备天津、北京、广东深圳(二)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型为主按区位熵 区位熵是区域某产业销售产值占该地区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除以全国该产业销售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的值,区位熵大于1说明该产业在本地区相对其他地区来说具有优势。计算各个地区的相对优势产业可以发现,各地区区位熵大于1的优势产业数量相对较为均衡,东、中、西部地区的比例约为2:1:1.2。东部地区的优势产业门类非常丰富,既有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家具制造等技

36、术含量低的产业,也有各种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计算机及各种电子仪器仪表制造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中西部地区主要为资源初加工的产业,如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金属与非金属矿物,多为资源依赖型产业。表6 中国各地区优势产业分布地区区位熵大于1的产业个数相对优势产业东部地区133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

37、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机及其它制造业中部地区68农副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西部地区82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比较不同区域产业集群的聚集度、出口率、创新率和增长率可以发现,不同区域产业集群的平均规模差异不大,基本都保持在5%以上;东部地区产业集群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出口率和创新率都比较高,其中出口率是中、西部地区的23倍,尤其是广东、浙江、江苏等地,这说明东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对市

38、场环境的依赖性较强,外向型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所占比重大。中部地区优产业集群的利润水平较高、增速也较快,显示中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有很大潜力;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利润率较低,增速也较慢,显示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还处于培育期,仍以资源的初加工为主。表7 中国各地区制造业产业集群主要指标地区聚集度出口率创新率利润率增长率东部地区0.0510.2370.0990.0640.353其中江苏0.051 0.240 0.070 0.046 0.402 山东0.052 0.155 0.056 0.142 0.545 广东0.056 0.404 0.045 0.040 0.278 浙江0.051 0.363 0.12

39、0 0.046 0.378 中部地区0.0530.1010.0870.0740.490其中河南0.056 0.059 0.054 0.147 0.535 湖南0.059 0.103 0.094 0.051 0.574 湖北0.062 0.074 0.076 0.049 0.367 西部地区0.0520.0870.0900.0330.374其中四川0.051 0.074 0.160 0.045 0.402 广西0.049 0.136 0.094 0.042 0.301 重庆0.045 0.082 0.280 0.033 0.412 注:聚集度为各地产业集群的行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比例的平均值;出口

40、率为各地产业集群的出口交货值占产值比例的平均值;创新率为各地产业集群的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比例的平均值;利润率为各地产业集群利润率的平均值;增长率为各地产业集群产业增长率的平均值。(三)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我国产业集群广泛分布在第一、二、三各个产业中。第一产业如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云南普洱茶产业集群;第三产业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金融、物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第二产业的产业集群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绝大部分为制造业产业集群,多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低端的生活消费品,如纺织、服装、鞋业、标牌、玩具、家具、机电、不锈钢器具等,整体上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

41、我们以聚集指数来分析制造业的区域集中情况,可以发现,我国制造业聚集程度高的行业主要有化纤制造、烟草制品、饮料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各种仪器仪表设备制造等。在这些聚集指数较高的行业中,有一部分行业本身规模大、聚集指数又高,行业整体的集群现象较为显著,如化学纤维制造业、各种仪器仪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一部分行业由于其产业规模小、产业区域个数小,因而集聚指数比较高,但行业整体的集群现象并不显著,这些产业主要是技术依赖程度较高的产业,如航空航天工业;一部分行业受资源约束,聚集指数高,行业整体的集群现象业较为显著,如烟草制品业、饮料制造业等。表8 我国聚集指数较高的行业(制造业)行业聚集指

42、数行业聚集指数化学纤维制造业0.53烟草制品业0.51饮料制造业0.50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0.4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48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0.48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47专用设备制造业0.45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0.45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0.42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0.4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40注:聚集指数反映了某一产业在区域分布上的不均衡程度,该值越大,说明该产业在某些地区的聚集程度越高。除此之外,还有很大部分产业,尽管其整体集聚指数不高,但集群现象显著。原因是其产业规模大、行业分布广、产业区域个数多,几乎是全国每个县都有相应的产业,从

43、而使得行业集聚指数较低,而按单个地区来看,以产业内企业数量、从业人员等指标衡量,产业的集群现象非常显著。主要是一些消费类产业,如纺织、鞋帽、机电等。以纺织服装业为例,其集聚指数仅为0.36,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但纺织服装业的产业集群现象非常典型,产业集聚度超过3%的区域在全国共有22个,远远超过烟草、化学纤维制造等整体产业聚集指数较高的行业,其中浙江绍兴县在丝绢纺织及精加工业上的产业集聚度高达34.32%。(四)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我国产业集群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正在进行升级和转型,在这个过程中,集群内的企业规模将会不断扩大、竞争力会不断提高,大企业在产

44、业集群中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但现在这个阶段,我国产业集群主体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仅有少数大企业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其中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从集群发展的历史来看,由于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国有工业经济主要集中在中西部,集中在大城市,而产业集群却发端于东部,特别是东部沿海的中小城市和农村,资本稀缺、规模小、起点低等特点,使得中小企业密集一直是我国产业集群的一个突出特点。第二是有产业性质所决定的。由于我国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鞋业、玩具、家具、家电等产业,这些产业的企业进入门槛低,规模效应不显著,且企业规模小、运行灵活等特点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还是一大优势,大规模生产反而会是包袱,因此以中

45、小企业为主体就成了我国众多此类产业集群一个共同特点。在东部地区广泛分布的130多个纺织业产业集群中, 2005年的企业平均产值为825万元,仅为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单位规模的15%。如西部的成都鞋业产业集群,全部是由民营企业构成,且90%以上的是日产2000双以下或年均产值在50万元左右的中小民营企业。2005年限额以上制鞋企业仅有60多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5%,年均产值400万元左右,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仅有20多家。再如广东中山市,作为我国产业集群分布的主要区域,全市共有10个以专业镇为单位的产业集群,2004年企业平均产值多在1000万元以下,最大的为家电产业集群,1712万元,最小的为灯饰产

46、业集群,仅有227万元。表9 2004年广东中山市十个专业镇的企业规模专业镇主导产业企业数(个)企业平均产值:万元古镇镇灯饰4473227小榄镇五金制品4069597沙溪镇休闲服装1379557大涌镇红木家具755824南头镇家电6451712民众镇农产品4041407东凤镇小家电1193574黄圃镇食品加工业901748东升镇办公家具1023859板芙镇美式传统家具4971031资料来源:2005年中山市统计年鉴(五)产业集群形成与经济开放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我国产业集群兴起与发展主要得益于三个条件:传统的手工业优势、市场化的制度环境、不断扩大的内外市场需求,其中后两个因素都同我国经济开放密切相关,因而可以说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同经济开放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市场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施工组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