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软土地基设计与施工技术标准规范.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478457 上传时间:2020-04-11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979.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路软土地基设计与施工技术标准规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公路软土地基设计与施工技术标准规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路软土地基设计与施工技术标准规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软土地基设计与施工技术标准规范.doc(2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总 则1.0.1 为确定软土地基上公路路堤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软基处治措施及施工方法,保证路堤的稳定和正常使用,特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软土地基上各级公路路堤的设计与施工。1.0.3 软土地基上公路路堤的设计与施工,必须遵照国家投资少、效益高、少占农田和安全实用的技术经济政策。1.0.4 软土地基上路堤的设计与施工方案,应结合当地工程地质条件、材料供应、投资环境、工期要求和环境保护等因素,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分期修建、综合处置的原则进行充分论证,使得设计成果和施工方案达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1.0.5 为做好软土地基上公路路堤的设计与施工,应认真收集沿线的地形、地貌、

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等资料,合理地利用钻探、触探、十字板剪切等现场综合勘探测试方法,做好软土地基各层土样的物理、力学、水理性质的室内试验,并对上述各项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选择有代表性的技术指标作为设计和施工的依据。1.0.6 软土地基上公路路堤的设计应包括沉降设计计算、稳定验算及其相应的处治方法的设计;软土地基处治施工应包括对各种材料的要求、各种处治措施及其适用条件、实施步骤和相应的施工机具。1.0.7 软土地基上公路路堤的施工应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但必须制定不低于本规范水平的质量标准和工艺要求,以保证工程质量。施工中必须做好工程质量的检查和验收,并制定技术安全措施,确保安

3、全生产。1.0.8 软土地基上高速公路与一、二级公路路堤在施工过程中应进行沉降观测和稳定观测,并根据观测结果对路堤填筑速率和豫压期等作出必要调整.1.0.9 处于软土地基上的高速公路和一二级公路,在修建前应结合工程提前修筑试验路堤,以达到检验设计指导施工的目的.1.0.10 软土地基公路路堤的设计与施工,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及部颁有关标准规范的规术语、符号、代号2.1.1 软土:宾海,湖沼、谷地、河滩沉积的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的细颗粒土。2.1.2泥炭:洗水植物遗体在却氧气条件下经缓慢分解而形成的泥沼覆盖层。多为内陆湖沼沉积,有机质含量大于50%且有机质大

4、部分未完全分解,呈纤维壮,孔隙比一般大于5。2.1.3 腐殖质土:有机质含量大与50%且有机质大部分完全分解,有臭味,呈黑泥状的细粒土。2.1.4 有机质土: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的环境中沉积的含有机质的细粒土。其中淤泥为有机质含量在5%50%之间,孔隙比大于1.5的细粒土。2.1.5 砂垫成:设置与路堤填料与软土地基之间的一层沙砾材料,可使填土荷载均匀的作用与软土地基并使地基中孔隙水排出起到增加地表强度,加快软土地基固结的作用。2.1.6 轻质路堤:为减轻路堤自重,减少沉降及增大稳定安全系数,采用轻质材料如粉碳灰等修筑的路堤。2.1.7 加筋路堤:采用变形小、老化慢、强度高的土工格栅、土工编制物

5、等做“加筋”材料而修建的路堤。2.1.8 预压:为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力,减小构筑物建成后的沉降,提高地基固结度,预先在拟建构筑物的软土地基上施加一定的静荷载,是地基土压密。2.1.9 竖向排水体:为缩短地基孔隙水的排出距离,加速软土地基的固结过程,对于软土地基采用垂直设置袋装沙井、塑料排水带及其它排水土工合成材料形成的排水柱体。2.1.10 粒料桩:为提高地基承载力,在需进行地基处理的范围内,由碎石、沙砾、矿渣、砂等松散粒料做桩料,采用专用机械设置成较大直径的桩体。 2.1.11 加固土桩:用带有回转、翻送、喷粉与搅拌的机械,将软土地基局部范围的某一深度、某一直径内的软土用固化材料予以改良、加

6、固形成加固土桩体。 2.2 符号、代号名词、术语 符号、代号、单位 泥炭 Pt腐殖质土 Ha有机质土 O粘土 C粉土 M 天然含水量 W % 天然密度 g/cm3土粒相对密度 Ga 土粒直径 d mm 液限 WL % 塑限 WP % 塑限指数 IP % 自重应力 PO KPa 前期固结压力 Pc KPa压缩系数 a0.10.2 MPa-1压缩摸量 Ea MPa固结系数(竖向) Cv cm2/s固结系数(水平向) CH cm2/s渗透系数 K cm/s 无侧限抗压强度 q u kPa土的酸碱度 pH 直接快剪内聚力 C q kPa直接快剪内摩擦角 q ( )固结快剪内聚力 C g kPa 固结快

7、剪内摩擦角 g ( )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内聚力 C uu kPa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内摩擦角 uu ( )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内聚力(测孔压) C eu kPa 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内摩擦角(测孔压) eu ( ) 三轴有效剪内聚力 C kPa三轴有效剪摩擦角 ( ) 比贯入阻力 p u kPa侧壁摩擦阻力 f s kPa静探锥尖阻力 q c kPa十字板强度 S u kPa土的灵敏度 S t 稳定安全系数 F 抗剪强度 kPa地基强度增长系数 m 1 瞬时沉降 S d cm 地基弹性模量 E MPa主固结沉降 S c cm回弹指数 C s 压缩指数 C c 次固结沉降 S s cm次固结系数 C B

8、沉降系数 m 平均固结度 U。 %垂直向固结度 %水平向固结度 %排水体有效排水直径 cm地基总平均排水直径 %时间因子 粒料桩与土的置换率 %桩的直径 D cm总沉降量 S cm3 软土地基工程地质勘探 31 一般规定311 软土地基工程地质勘探时,对分布在滨海,湖沼,谷地,河滩沉积的天然含水量高,压缩性大,抗剪强度低的细粒土软弱地基没采用多种勘探手段,对其在路堤及其他静动荷载作用下的强度,变形及其稳定性作出评价。312 软土地基工程勘探应按表3。1。1的特性指标综合地鉴别软土,并应查明软土及与之相间存在的一般土层的成因,类别,分布范围,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必需的水理,化学性质的指标;特别是对修

9、建道路以后的软土地基的发展趋势,危害程度以及道路的工程性质作出评价,并提出有效的处理措施。 表3。1。1 软土鉴别表特征指标名称天然含水量(%)天然空隙比十字板剪切强度(kpa)招标值=35 与 液限=1.0 35 注:表3。1。1中十字板剪切强度(Sa)35 Pa所对应的静力触探总贯入阻力(Pa)均为750kPa.3.1.3 软土地基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应满足路线布设,方案比选,处恰设计等技术工作的需要,采取合理的钻探工艺。应采用薄壁原状取土器等先进的取样技术与必要的原位测试,做到勘探范围与深度合理,测试和取样部位准确,避免式样结构与含水量改变,软土地基界限,试验数据,原位测试指标应真实,并为地

10、质描述与工程地质提供完整的,全面的技术资料,以满足设计和施工的需要。314 软土地基工程地质勘察随设计阶段的不同划分为初勘与详勘两阶段,各阶段按准备工作、调查测绘、勘探、试验与资料整理等顺序进行,其内容与要求应遵照公路工程地质勘测规范(JTJ064-86)的规定。32 初 步 勘 察321 调查 初步勘察中对软土地基应着重调查以下内容:3211 软土地基分布路段的地形、地貌及第四纪地层沉积的关系。3212 软土地基中各层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基底性质与结构特点。3213 软土地基中各软弱层及其相间存在的土类的含水情况、土质颗粒组成、稠度、结构状况以及排水砂层的有关物理、力学性质。3214 地下

11、水位置、类型、活动情况、补给与排水条件以及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联系。3215 按地震基本烈度区划出路段范围,并确定出沿线六度以上的各级别基本烈度的分界位置。3216 在软土地基上已建成的建筑物的附加应力作用下,对地基强度与变形的影响程度,以及地基处治手段和技术措施。3217 初勘阶段所进行的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宜为1:10000,其范围视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和设计需要而定。322 勘察3221 软土地基勘探应采用挖探、钎探、触探与钻探和其他如十字板剪切、孔隙水压力、压缩模量等原位测试法(条件适宜时辅以物探的方法),并宜采取综合勘探手段,使勘探资料得以互相印证与补充。3222 钻孔 为鉴别和划分地层,

12、并沿孔深取样以测定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及进行原位测试,钻孔间距应满足初步设计的要求,并符合表3.2.21规定。 表3.2.21 初勘阶段探点控制间距环境类别公路等级钻探点间距备注 简单 场地二级及二级以上1000700按路堤高度与地基稳定采用二级以下15001000 复杂场地二级及二级以下700500二级以下1000700 注:设计填土高度大于极限高度的路段或桥头路段采用低限。勘探孔(点)的位置应由设计单位在1:2000路线平面图上标注,或在现场布设。孔点位置需用坐标控制,允许移动范围:对路基孔沿中线前后不超过30米,垂直中线左右不超过15米;构造物孔沿中线前后不超过10米,垂直中线左右不超过5

13、米。孔口标高不超过20厘米。 3.2.3.2 静力触探 应充分采用静力触探测定软土层在天然结构状态下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并划分地质层次。静力触探孔可作为参数孔和技术孔来使用。作为参数孔应设置于钻探孔点附近5米以内;作为技术孔点应设置于钻孔之间和路线横断面线上。触探孔间距以能配合钻孔分清纵向与横向地质断面及地层分界范围为宜,纵向间距控制距离除应符合表3.2.2-2规定外,简单场地每公里还必须增设一个参数点,复杂场地每公里 表3.2.2-2 初勘阶段静力触探控制间距环境类别公路等级每公里点数备注简单场地二级及二级以上34按地基稳定性与路堤高度采用二级以下 2复杂场地二级及二级以上 35二级以下 3

14、 注:路基填土大于极限高度和桥头路段用高限。增设两个参数点;静探孔点位置及标高的规定,同钻孔有关技术要求。3.2.2.4 十字板剪切测试 为测定软土层在不排水状态下的抗剪强度指标,应采用十字板切,应在每个具有代表性的地质路段沿深度方向对地基稳定性有一定影响的软土层测定,每一深度测一组(两个)以上剪切指标。3.2.2.5 勘探深度的确定 勘探孔点的深度应满足初步设计对计算沉降与稳定性的需要,其深度主要根据软土分布厚度及陆地填筑高度而定:(1)对均质厚层软土,钻孔深度应达到预估的地基附加应力与地土自重应力比为0.100.15时所对应的深度(饱和层用浮容重);当难以预估附加应力的大小,或处于桥头较高

15、路堤位置时,控制性钻孔深度宜为40m左右。(2)当软土地基为不均匀地质层次时,可以地基压缩层计算深度Z作为钻孔深度。地基压缩层计算深度Z可按下式计算: nSn0.025Si i=1式中:Sn深度Z处向上去计算层为1m的压缩量,cm; Si深度Z范围内第i层土计算压缩量,cm。如已确定的计算深度下面仍有较软的土层,则应继续向下计算,直至非软土层,用计算深度来控制勘探深度。对于静力触探孔深度,应达到软土分布的底层。对于十字板剪切,只在软弱层(淤泥、淤泥质土、泥炭)中进行。 3.2.2.6 钻探取样对各控制性钻孔,必须按规定深度在软土层中准确的取好原状土样。对尚未能准确掌握软土层分布位置及厚度时,取

16、样间距规定如下:在地面下10m以内,每1.0m1.5m取样一次(组);10m以下每1.5m2.0m取样一次(组)。对于一般性钻孔,除按控制性钻孔规定深度分层取鉴别样外,还应在相应地层为相邻的控制性钻孔没有取全(取好)原状土样的补取原状样。对于控制性钻孔,不仅取软土层样品,同时还需注意钻取沙层、硬壳层以及与软土相同存在的土层的原状样品。3.2.2.7 钻探方法要求软土地基钻探以采用干钻法为宜。对于多年处于最低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粘土,也可以采用泥浆钻探的方法,但必须采取措施,防止软土地基结构发生变化而改变土样的原始物理、力学性质。3.2.2.8 取样对软土地基取样,应该用薄壁原状取土器,并应推广压

17、入法以减小对原状软土的扰动;不应用一般取土器与击入法取样。对所取得的软土样品必须轻拿轻放,样品应密封,防止水分流出和蒸发;不得倒置,不宜平放,并且应置于柔软防振的样品箱中,避免在运输过程中改变其原始结构状态。3.2.3 室内试验3.2.3.1 软土试验样品不得因长期存放而改变其物理力学性质,宜建立工地试验站及时在现场进行室内试验。3.2.3.2 队原状软土样品应在三天以内开样试验。对不能按时开始试验的样品应妥为保存,合理置放,夏季应挖坑放置,并用保持一定湿度的覆盖物防护;冬季应放置于有合适温度的场地,严禁样品受冻。3.2.3.3 土样试验及对试验指标的整理与统计,必须严格遵照部颁公路土工试验规

18、程(JTJ 05193)的规定进行。3.2.3.4 室内试验项目对于饱和粘性土,室内应做表3.2.31所列项目试验。除进行以上项目室内试验外,还应计算出塑性指数、空隙比、饱和度、液性指数、压缩模量、压缩指数及变形模量等指标。 表3.2.3-1 室内土工试验项目选定表实 验 项 目符 号 单 位 备 注天 然 含 水 量 % 天 然 密 度 g/cm 土 粒 相 对 密 度Gs 按土类选做 粒 径 组 成Dmm 液 限L% 塑 限 P%有 机 物 含 量% 选代表性样品做酸 碱 度 pH 选代表性样品做 易 溶 盐 含 量% 对盐渍化软土做无 侧 限 抗 压 强 度 quKPa 选代表性样品做固

19、 结 实验 压 缩 系 数 0.10.2Mpa1 固 结 系 数Cvcm/sCv必做,同时选代表做CH 前期固结应力PekPa 选代表性样品做剪切实验快剪内聚力cqkPa内摩擦角q( )固结快剪内聚力cgkPa 固结快与快剪配套内摩擦角g( ) 固结快与快剪配套三 轴 剪 切内聚力cuukPa 按土段土类选做内摩擦角uu( )按土段土类选做内聚力cuukPa按土段土类选做内摩擦角 cu( )按土段土类选做内聚力ckPa按土段土类选做内摩擦角( )按土段土类选做3.2.3.5 现场原位测试 按照路堤沉降与稳定性设计计算的要求,应进行表3.2.3-2所列现场原位测试项目。表 3.2.3-2 现场原

20、位测试项目选定表 测 试项 目十 字 板静 力 触 探标 准贯 入(击数)侧 压试 验(kpa)波 速测 定(m/s)抗 剪强 度(kpa)灵敏度贯 入阻 力(kpa)侧 壁阻 力(kpa)锥 尖阻 力(kpa)指 标选 定+(+)(+)+(+)(+)(+) 注: (+)表示选代表孔点或层次做测试, + 表示遇软土层均做; 对于软土地基中的砂层,标准贯入试验为必要项目.3.2.4 资料汇总整理要求根据地质测绘勘测试验及现场测试成果进行资料汇总整理,提供软土地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报告”应包括文字部分与图表资料部分.3.2.4.1 文字部分应全面阐述沿线软弱地基各工点软土成因类型与分布规律软土

21、的物理力学指标特点,并针对各类工程项目与该地段地质环境指标特性的相互作用,作出工程地质评价一预测,对软弱地基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3.2.4.2 图表资料部分“报告”中图表资料应包括以下项目和内容:(1) 全线工程地质总平面图(比例尺 1:100001:50000);(2) 全线工程地质总纵断面图(比例尺:水平 1:10000,垂直1:500);(3) 各方案比较软弱地基路段工程地质平面图(比例尺:1:20001:10000);(4) 各方案比较软弱地基路段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比例尺:垂直1:2001:500;水平比例尺视路段长度选适宜比例);(5) 钻孔地质柱状图(比例尺1:1001:200);

22、(6) 原位测试成果资料: 十字板剪切图; 静力触探图;标准贯入成果N值图。土的物理、化学、力学性质试验成果表及有关图件:孔隙比与荷载关系图;固结系数与荷载关系图;无侧限抗压强度应力与应变图;其它有关图表。3.3 详细勘察3.3.1 软土地基详勘阶段应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所确定的线路位置及设计方案,通过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编制施工图设计提供完整的工程地质资料。3.3.2 软土地基详勘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应在已确定的线路范围内及在初步勘察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系统而深刻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需完成的具体任务如下:3.3.2.1 应根据软土地基形成原因、环境类型、各结构层厚度及特点,划分出不同地质

23、分段,查清软土沿路线方向及垂直路线方向以及沿深度方向的分布范围及层位。3.3.2.2 应分段对软土地基及各地层的样品进行室内必需的物理、化学、水理、力学性质指标的测试及现场试验和原位测试,提供进行路堤沉降控制及稳定性设计计算的技术指标。3.3.2.3 应对详细划分的典型软基地质路段进行评价,并分析修建路堤后软基的变形与稳定性,分段提供处理方案与技术措施。3.3.2.4 应为编制软基处治及路堤施工图设计提供所需的全部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与报告。3.3.3 软土地基详勘工作应在初勘的基础上进行,应补充和完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包括调查测绘、勘探、实验与资料整理。3.3.4 工程地质调查测绘3.3.4.1

24、 应按3.2.1条所列内容补充、调查并核对沿初步设计推荐的路线范围内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已收集到的区域地质图范围内的软土地基的性质、分布、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基地性质及沿线 地貌特征进行核对与验证。3.3.4.2 应对路线中线左、右各200m 400m宽度范围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填标1:10000工程地质图。3.3.5 勘探3.3.5.1 详勘阶段勘探内容应针对已确定的路线位置,在初步勘探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硬壳层与软土相间存在的夹层、软土层、排水层以及下卧层的工程地质条件,观察与记录地下水位存在、变化与补给条件等情况;同时依据施工图设计阶段得技术要求,提供数量足够、有代表性的现场原位测试资料及取样

25、进行室内试验的成果,为施工图设计提供较齐全、完整的地质资料。3.3.5.2 软土地基的详勘仍应采用挖探、钻探、静力触探、和十字板剪切等勘探、试验和测试方法。本阶段勘探不仅为施工图设计提供软基沉降及稳定性设计单项指标,同时应提供为相互对照和验证的设计计算使用的技术指标。3.3.6 软基详勘的勘探点的布置应充分利用所推荐线路位置上前期已进行过勘察的勘探点,不仅应满足对沿路线方向各种典型路段的工程地质详勘技术的要求,还应提供路线横向地质断面的特征。钻探或原位测试点由设计单位按技术要求再路线平面图或其它建筑物平面图(1:1000 1:2000)上标注,孔(点)位置用坐标控制,容许移动范围:路基钻孔沿中

26、线前后不超过20m,垂直中线左右不超过10cm;构造物钻孔沿线前后不超过5m;孔口标高误差不超过10cm。3.3.6.1 钻孔本阶段钻孔的质量与数量必须满足施工图设计的技术要求。详勘阶段孔间距应符合3.3.6-1规定。3.3.6.2 试坑试坑应配合钻探满足详勘阶段沿线地质调查、绘制地表层地质纵断面图的要求,其设置距离每公里宜为 2 3 个。该项工作可用轻便螺纹替代进行。表3.3.6-1 详细勘探阶段钻探点间距控制环境类别公路等级钻探点间距(m)备 注简单场地二级及二级以上500700按路堤高度与地基稳定性采用二级以下7001000复杂场地二级及二级以上300500二级以下5001000 注:

27、设计填土高度大于极限高度的路段或处于桥头路段用低限;特殊条件下,尚应视条件适当加密。3.3.6.3 静力触探应处分利用初勘时静立触探资料。作为参数孔的静力触探点应设置于钻孔附近;作为划分软土分布范围、绘制地质纵断面与测贯入阻力的技术孔(点)应设于钻孔间,其间距应以能满足绘制典型地质分段的详细地质断面及划定软土地基沉降及稳定设计处理的范围为宜。静力触探点的间距与设置位置除应符合表3.3.6-2的规定外,简单场地每公里还必须增设一个参数孔点;复杂场地每公里增设两个参数孔点;触探深度可参照初勘静力触探探深的有关规定。 表3.3.6-2 详勘阶段静力触探点间距控制环境类别公路等级每公里点数备 注简单场

28、地二级及二级以上34按地基稳定性与路堤高度来确定二级以下23复杂场地二级及二级以上45二级以下34注: 设计填土高度大于极限高度的路段或处于桥头路段用高值;特殊条件下,尚应视具体情况适当加密。3.3.6.4 对于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或在自重应力下不能保持原有结构形状的软粘土,以及为检验用室内抗剪强度试验指标计算稳定性的结果时,均需进行十字板剪切现场试验,以取得现场软土不排水抗剪强度及灵敏度资料。十字板设置间距应满足每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质路段的各软土地层内均有两组以上的有效的现场剪切试验数据,其测试深度与层位可参照初勘十字板探深的有关规定。337 勘探的深度钻孔深度应完全满足施工图设计对应力应变进

29、行设计计算的需要,其深度做如下控制:3371 对于均质的厚层软土,钻孔深度应达到相应地段软土地基附加应力与软土自重应力的比例为0.10.15 时的相应深度。3372 对于不均质分布的软土地基,勘探深度可按出勘阶段3375目(2)建议的计算公式来确定,或达到应力比为0.15 0.20 时的相应深度。3373 对于非均质分布的软土地层,当底部有硬实或硬塑的下卧层或岩质底板时,在查明其性质并确定具有一定厚度后,可不在深探。338 钻孔取样 取样间距: 对于非均质土,在地面以下10m内, 应沿深度每米取一组(两个)式样;在地面以下10m20m,沿深度每1.5米取一组式样;20m以下可每2.0m取一组式

30、样。变层应补取样品。对厚层均质软土层,应根据初勘资料于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层次的层顶和底部各取一组以上样品,中布应取两组以上样品。如软土指标有变化,应补取样品。 对于硬地壳层,软土间的夹层以及排水砂层,也应采取集样品以取得计算指标,取样品间距可参照初勘3。2。2。6的下限处理。 有关软土地基再详勘阶段的钻探方法以及取样,运输与保管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应按3。2初步勘探中有关规定办理。339 室内试验3391 试验要求详勘阶段对软土地基样品的室内试验,应编制合理的试验方案,依照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051-93)规定的方法,步骤进行,以提供设计计算所要求的完整指标与准确数据。对初勘试验资料应尽可能

31、地加以利用。(1) 对力学试验过程中的应力变化历程和路径条件,加荷的级别和标准,试验的有关边界条件、都必须以工程现场的环境为依据,结合施工期,预压期与营运期的实际情况研究确定。(2) 对试验数据应依据式样组数的多少,土质的均匀程度,取样与试验的质量,按数理统计分析手段取保证率平均值。置信度水平应不小于90%,以满足施工图设计的技术和经济要求。3392 试验项目 对于饱和和粘性土应运行表3.3.9所列项目的室内试验,还应计算出以下指标: 物理性质指标:塑性指数,孔隙比,饱和度,液性指数等; 力学性质指标:压缩系数,压缩模量,变形模量,压缩指数,回弹指数等。 表3.3.9 室内土工试验项目选定表试

32、 验 项 目符 号 单 位备 注物理性质天然含水量w天然密度 p 土粒相对密度 Gs按土类选做粒径组成 D液 限 wL 塑 限 wP 化学性质有机质含量 按软土类别、层别选做酸 碱 度 pH选代表性样做易容盐含量 对盐渍化软土做续上表试验项目符号单位备作固结试验压缩系数0。10。7MPa-1固结系数Cvcm2/s前期固结压力pckPaCv必做,cu必选力学性质无侧限压强度qukPa按软土类别,层别选做直接快剪内聚力CqkPa选代表性样做内摩擦角q(“)固结快剪内聚力CuukPa剪切试验内摩擦角q(“)三轴剪力内聚力CcukPa按路段,土类,层别选做内摩擦角uu(“)内聚力CcukPa 内摩擦角cu(“)内聚力CkPa内摩擦角(“)3310 现场原位测试要求33101 对于取样后会产生较大变形的饱和软粘土及难以取得的砂层,应进行原位测试。33102 饱和粘性土应进行静力触探与十字板剪切测试;砂层应进行标准贯入及静力触探测试。33103 现场原位测试应求得以下指标: 标贯击数,比贯入阻力或侧壁极限摩擦阻力与尖阻力,十字板剪切强度及灵敏度。3311 资料汇总与整理 详勘阶段资料汇总与整理应包括对详细的工程地质调绘,勘探,室内土工试验及原位测试所取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编制有专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