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第一节-解表药与解表方.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4777961 上传时间:2022-07-07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I第一节-解表药与解表方.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I第一节-解表药与解表方.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第一节-解表药与解表方.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第一节-解表药与解表方.ppt(3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2.分类及应用 (1)辛温解表药、方 药多辛温,发汗作用较强,具有发散风寒的功效,适用于风寒表证。表现恶寒颤慄,发热无汗,耳鼻发凉,口润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等。部分药物还兼有祛风止痛、消肿利水之功效。(2)辛凉解表药、方 药多辛凉,发汗作用较缓,具有发散风热的功效。适用于风热表证,表现发热较重,恶寒较轻,略有汗出,耳鼻发热,目赤多眵、口干贪饮,舌苔黄厚、脉浮数等。多数药物兼有清利咽喉、透疹止痒之功效。 33.应用注意 n用量不宜过大或使用太久,以免耗损津液,造成大汗亡阳。n炎热季节,畜体腠理疏松,容易出汗,用量宜轻,而寒冷季节,量可稍大。n对于体虚或气血不足的病畜(如重剧的腹泻、大汗、大出

2、血及重病以后表证),要慎用或配合补养药以扶正祛邪。n本类药物一般不宜久煎,以免气味挥发,损耗药力。 4二、常用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 5n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入肺、膀胱经。n功效: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n主治:辛温发汗主药,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恶寒栗、发热无汗,咳嗽、气喘,水肿实证而兼有表证。6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n性味、归经 :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n功效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n主治 :风寒感冒、恶寒发热 ,寒湿性痹痛 ,痰饮,尿不利。 7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全草或花穗。n性味、归经:辛,温。入肺、肝经。n功效:祛风解表、止血。n主治:风寒、

3、风热感冒,衄血、便血、尿血、子宫出血。 8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n性味、归经:辛、甘,入膀胱、肝、脾经。n功效:祛风发表,胜湿解痉。n主治:祛风主药,用于风寒感冒,风湿痹痛,破伤风。 9紫苏: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叶。n性味、归经:辛,温。入肺、脾经。n功效:发表散寒、行气和胃。n主治;风寒感冒兼有咳嗽,肚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 10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 、华细辛或南细辛的全草。n性味、归经:辛,温。入心、肺、肾经。n功效:发表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痰。n主治:阳虚风寒感冒,风湿痹痛,肺寒气逆,痰多咳喘。11白芷:为伞形科植物白芷 、川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 n性味、归经 :

4、辛,温。入肺、胃经。 n功效 :祛风止痛、消肿排脓、通鼻窍。 n主治 :风寒感冒 ,风湿痹痛 ,疮黄肿毒 ,乳痈 ,鼻炎、副鼻窦炎 。12辛 夷 :为木兰科植物望春花或武当玉兰的干燥花蕾。 n性味、归经 :辛,温。入肺、胃经。 n功效 :散风寒、通鼻窍。 n主治 :鼻病要药,用于感冒鼻塞、脑颡流鼻。 13苍耳子:为菊科植物苍耳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 n性味、归经 :甘,苦、温。有小毒。入肺经。 n功效 :发汗通窍、散风祛湿。 n主治 :风寒感冒,鼻窍不通,脑颡流鼻;风湿痹痛;皮肤湿疹瘙痒 。14生 姜 :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n性味、归经 :辛,微温。入脾、肺、胃经。 n功效 :发表散寒

5、、温中止呕、解毒。 n主治 :发汗作用较弱,常加入辛温解表剂中;止呕要药,治胃寒呕吐。15(二)辛凉解表药 16薄荷 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全草。 n性味、归经 :辛,凉。入肺、肝经。 n功效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n主治 :疏散风热要药,治风热感冒,目赤咽痛。 17柴胡 为伞形科植物柴胡 (北柴胡 )和狭叶柴胡 (南柴胡 )的干燥根。 n性味、归经 :苦,微寒。入肝、胆、心包、三焦经。 n功效 :和解退热、疏肝理气、升举阳气。 n主治 :和解少阳要药,治寒热往来;疏肝解郁要药,治乳房肿胀,胸胁疼痛;升举阳气,治气虚下陷致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18升麻 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 、兴安升麻或

6、升麻的干燥根茎。 n性味、归经 :甘、辛,微寒。入肺、脾、胃、大肠经。 n功效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n主治 :痘疹透发不畅;胃火亢盛之口舌生疮,咽喉肿痛;气虚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19蝉蜕 为蝉科昆虫黑蚱的若虫羽化时的脱落的皮壳。 n性味、归经 :甘、咸,寒。入肺、肝经。 n功效 :散风热、退目翳、定惊痫。 n主治 :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皮肤瘙痒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翳障;破伤风 。20葛根 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 。 n性味、归经 :甘、辛,凉。入脾、胃经。 n功效 :发表解肌、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n主治 :外感发热兼有项背强硬 ;脾虚泄泻;透发斑疹。 21桑叶

7、 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其干燥嫩枝(桑枝)、干燥根白皮(桑 白 皮)亦入药。 n性味、归经 :苦、甘,寒。入肺、肝经。 n功效 :疏风散热、清肝明目。 n主治 :外感风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肝经风热之目赤肿痛。 22菊花 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 n性味、归经 :甘、苦,微寒。入肺、肝经。 n功效 :疏风清热、清肝明目、解毒。 n主治 :风热感冒,目赤肿痛,外科要药,治热毒疮疡,红肿热痛。 23牛蒡子 为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 n性味、归经 :辛、苦,寒。入肺、胃经。 n功效 :疏散风热、解毒消肿。 n主治 :外感风热,咽喉肿痛,疮黄肿毒 。24解表药功能比较解表药功能比较25三、

8、常用解表方 26麻黄汤(伤寒论) n组成:麻黄(去节)45g(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药) 桂枝45g(发汗解肌,通脉止痛,辅药) 杏仁60g(降气止咳,佐药) 炙甘草20g(协调诸药,使药) n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n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喘,苔薄白,脉浮紧。n应用:辛温解表的代表方,常用于治疗感冒、流感和急性气管炎等风寒表实证。去桂枝,加生姜,名三拗汤,治外感风寒,咳嗽痰多;倍用麻黄、桂枝,加石膏、生姜、大枣,名大青龙汤,治风寒表实证兼有里热。 27桂枝汤(伤寒论) n组成:桂枝45g(解肌发表 ,主药)白芍45g(敛阴和营 ,辅药)生姜60g(助桂枝散风寒 ) 大

9、枣60g(助白芍和营卫,佐药)炙甘草45g (调和诸药 ,使药)n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n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证见恶风发热,汗出,鼻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缓。n应用:主要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对流感、外感性腹痛、产后发热等也有较好效果。喘咳,可加厚朴、杏仁,名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倍用芍药,加饴糖,名小建中汤,治虚寒腹痛;再加黄芪,名黄芪建中汤,治疗气虚而腹痛者。 28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n组成:荆芥30g 防风30g(散风寒) 羌活25g 独活25g(除风湿 ,主药) 川芎20g(活血止痛) 柴胡25g(疏解表邪) 茯苓45g(渗湿健脾,辅药) 枳壳25g(理气 ) 前胡25g 桔梗3

10、0g(止咳 ,佐药) 甘草15g(调和诸药,使药)n功效:发汗解表,散寒除湿。n主治:外感挟湿的表寒证。证见发热无汗,恶寒颤抖,皮紧肉硬,肢体疼痛,咳嗽,舌苔白腻,脉浮。n应用:本方是治疗感冒的常用方。对于时疫、痢疾、疮疡而挟湿的表寒证均可酌情应用。兼气虚,加党参;无湿,可去独活。 29银翘散(温病条辨) n组成:银花60g 连翘45g(清热解毒,主药) 薄荷30g 荆芥30g 淡豆豉30g(发散表邪,辅药) 牛蒡子45g 桔梗25g 甘草20g(宣肺止咳) 淡竹叶20g,芦根30g(清热生津止渴,佐使药 )n功效:辛凉解表,清热解毒。n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证见发热无汗或微汗,微恶风寒,

11、口渴咽痛,咳嗽,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n应用:辛凉解表的主要方剂,常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如流感、急性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初期,防治禽霍乱有效。热甚,加栀子、黄芩、石膏;津伤渴甚,加天花粉;咽喉肿痛,加马勃、射干、板篮根;痈疮初起有风热表证者,加紫花地丁、蒲公英。 30附:和解方 n概念:以调畅气机、疏肝解郁等药物为主要组成,具有和解表里、调畅气机的作用,用于治疗少阳病(半表半里证)的方剂,称为和解方。n和解方原为治疗少阳胆经病证而设,然而肝与胆关系密切,病理上常相互影响,并往往累及脾胃,故其适应证还包括肝脾不和、胃肠不和等病证。n用和解剂应注意:凡属邪在肌表,或表邪已全入里

12、者,则不宜使用,以免引邪入里或延误治疗;脏腑极虚、气血不足之寒热也不宜使用。 31小柴胡汤(伤寒论) n组成:柴胡45g(和解少阳,为主药) 黄芩45g(泄少阳郁热,为辅药) 党参45g 炙甘草15g 大枣60g(扶正和中) 制半夏30g 生姜20g(和胃止呕,佐使药)n功效:和解少阳,扶正祛邪,解热。n主治:少阳病。证见寒热往来,饥不饮食,口津少,反胃呕吐,脉弦。n应用:本方为治伤寒之邪传入少阳的代表方。也可用于体虚及母畜产后或发情期间外感寒邪。32逍遥散(和剂局方) n组成:柴胡45g(疏肝解郁)当归45g 白芍45g (补血养肝 ,共为主药)茯苓45g 白术45g (补中理脾,为辅药)

13、煨生姜15g 薄荷10g(助疏肝理脾) 炙甘草20g(补中健脾并调和诸药,为佐使药)n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n主治:肝郁血虚,肝脾不和。证见口干食少,神疲力乏,或寒热往来,舌淡红,脉弦虚。 n应用:疏肝理脾常用方,凡肝脏疾患、胃炎、母畜性周期紊乱以及乳房胀痛等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肝郁血虚发热,加栀子、丹皮,名丹栀逍遥散;血虚较甚,加生地或熟地增强补血功能,名黑逍遥散;若脾虚较甚,加党参、大枣补气健中。 33四逆散(伤寒论) n组成:柴胡60g(疏肝解郁 )芍药60g(养肝敛阴,共为主药 )炒枳实60g(下气破结,为佐药 )炙甘草60g(调和诸药 ,使药)n功效:透解郁热,调和肝脾。 n主治:热厥证。证见四肢厥逆,身热,腹痛,泄泻后重,脉弦。 n应用:疏肝理气基础方,凡消化道疾病属于肝脾不和者可加减应用。食滞不消,加麦芽、山楂;粘膜黄染,加郁金、茵陈;气滞甚,可加香附,木香、陈皮。加川芎、香附,枳壳易枳实,名柴胡疏肝散,可用于慢性胃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