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沉降观测专业技术方案 .pdf

上传人:Q****o 文档编号:24656192 上传时间:2022-07-06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06.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沉降观测专业技术方案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年沉降观测专业技术方案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沉降观测专业技术方案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沉降观测专业技术方案 .pdf(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 录一、工程简况 1二、监测内容及目的12.1、监测内容 12.2、监测目的 1三、编制依据 1四、沉降观测施工组织24.1沉降观测人员组织结构24.2沉降观测测量仪器设备2五、技术设计方案35.1 沉降监测 3六、监测周期、频率及次数66.1、监测周期 66.2、监测频率及次数7七、特殊情况处理7八、监测工作注意事项7九、提交的成果资料8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9 页1.工程简况工程名称:螺州锦绣水乡C1#03#、05#13#、15#23#、25#33#、35#43#、55#楼及相应连体大地下室建设单位: 福

2、州市房地产开发总公司设计单位: 福州市国伟建设设计有限公司监理单位: 福建山海工程建设监理事务所施工单位: 中城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本工程位于仓山区螺洲镇环岛路北侧,设计使用年限为50 年,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剪力墙结构,地下室防水等级二级,建筑耐火等级二级,抗震设防烈度7度。螺州锦绣水乡C 地块工程共有48 栋楼,分别是上部C1#C55#楼有 54584.23 ,其中地下室的有69241.93 ,基础采用桩承台基础形式。2.监测内容及目的2.1监测内容监测内容为主体结构沉降监测。2.2监测目的沉降观测是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质量监控的重要程序,是检查建筑结构可靠性和设计荷载计算安全性的有效手段,

3、同时是保证建筑物顺利施工的重要检测过程。随着建筑施工规范的逐步健全,建筑施工的质量和安全被重视的前提下,沉降观测也在各类观测工程测量规程作为强制性的地方标准来执行。通过对高层建筑的沉降进行一个时期的跟踪观测,获得建筑物准确可靠的沉降数据,了解建筑物的实际沉降情况,为建筑施工和运营安全提供数据保证。3.编制依据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9 页(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2)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2007);(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4)施工

4、图纸及设计文件。4.沉降观测施工组织4.1沉降观测人员组织结构为保证监测工程的顺利进行,应挑选监测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心思缜密的测量人员,组成专门的监测小组。序号职务人数职责1 监测负责人1 负责整体组织协调,对工程监测工法、监测过程进行科学策划。负责对监测数据进行解算分析,编制监测报告,将观测结果及时上报业主。2 监测员2 负责现场监测。4.2沉降观测测量仪器设备4.2.1仪器设备的要求(1)监测设备应具有高精度。(2)监测设备应具有高稳定性。4.2.2主要设备配置所有进场设备必须经专业鉴定部门进行鉴定,具有仪器设备鉴定证书。序号名称数量精度1 水准仪1 1mm km 精选学习资料 - -

5、-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9 页2 塔尺2 5.技术设计方案5.1 沉降监测5.1.1 监测方法及精度监测方法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施测,监测精度等级为二级。5.1.2主要技术要求a、视线长度 50M ;b、前后视距差 1.0M;c、前后视距差累积 3.0M;d、视距高度 0.2M;e、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0.8n (n为测段测站数 ) ;f 、往返测高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1n毫 M( n 为测段测站数 ) ;g、监测点的高程中误差1 毫 M 。5.1.3 监测网的布设沉降监测网由基准点、工作基点及沉降监测点组成。监测基准网由基准点和

6、工作基点组成。基准点应选在变形影响区域之外稳固可靠的位置,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固且方便使用的位置。每次监测应对监测基准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作稳定性检查,并应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测定的参考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9 页5.1.4 基准点、工作基点规格及埋设方法基准点的选埋和工作基点的设置采用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和固定标志, 以稳定、可靠为原则,并要求有利于长期保存和观测。拟设基准点三座,工作基点二座,标石规格及埋设方法如下图所示。沉降观测点埋设标高为-0.2m。5.1.5 监测点规格及埋设方法沉降监测点的埋设应

7、符合建筑结构特点,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基础变形特征为原则。根据设计图纸要求,G 、H 、I 楼型每栋塔楼在结构 +0.2m 标高剪力墙上布设12 个沉降监测点, K楼型每栋塔楼在结构 +0.2m标高剪力墙上布设 6 个沉降监测点。沉降观测点埋件大样图:沉降监测点布设位置见下图:X户型沉降观测点布设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9 页Y户型沉降观测点布设Z户型沉降观测点布设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9 页5.1.6数据采集方法各次监测采用相同的

8、观测网形和观测方法,使用固定仪器及人员,选择最佳观测时段,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观测。当监测数据成果发现异常时,应进行复测。当发现建筑物沉降异常时,如忽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出现严重裂缝等,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或缩短观测时间间隔。沉降监测野外数据采集和各项限差应由数码水准仪自动记录和控制,不能人工干涉,以确保监测数据符合技术规范要求。5.1.7数据记录及处理(1)计算沉降量累积沉降量 =本次沉降量 +上次累积沉降量将计算出的沉降观测点本次沉降量、累积沉降量和观测日期、荷载情况等记入“沉降观测表”中。(2)绘制沉降曲线沉降曲线分为两部分,即时间与沉降量关系曲线和时间与荷载关系曲线。1)绘制

9、时间与沉降量关系曲线首先,以沉降量s 为纵轴,以时间t 为横轴,组成直角坐标系。然后,以每次累积沉降量为纵坐标,以每次观测日期为横坐标,标出沉降观测点的位置。最后,用曲线将标出的各点连接起来,并在曲线的一端注明沉降观测点号码,这样就绘制出了时间与沉降量关系曲线。2)绘制时间与荷载关系曲线首先,以荷载为纵轴,以时间为横轴,组成直角坐标系。再根据每次观测时间和相应的荷载标出各点,将各点连接起来,即可绘制出时间与荷载关系曲线。6.监测周期、频率及次数6.1监测周期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9 页监测周期仅为我工程部施工期

10、间的监测周期。施工期间的监测自第2 层开始,每增加 2 层施测一次,直到二次结构全部完成后3 个月终止监测。6.2监测频率及次数监测频率及次数详见下表:监测对象名称监测内容监 测次 数监测频率及次数末 次监 测1#、 2# 、 3#、 4# 、5#、 6# 、 7#、 8# 、9#、10# 11#、12# 沉降监测13 1、在施工期间,每增加2层观测 1 次,共 9 次;2、封顶后,首3 个月砌筑施工每个月观测1 次,之后 3 个月观测 1 次,共4 次。注:在观测过程中,如建筑物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应增加观测。施工过程中若暂停施工,应每隔2-3 个月施测一次。7.特殊情况处理

11、(1)、当变形累计值、变形速率等指标达到预警值时,将增加监测频率,必要时,增加监测点的布置。同时及时通知设计方、委托方、监理及施工方,配合采取措施,防止发生安全事故。(2)、当观测点及基准点遭受到人为或者其他原因破坏时应及时恢复或者补加监测点、基准点的布置。(3)、建筑本身、周边建筑及地表出现异常或由于地震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变形异常情况时应及时进行监测。8.监测工作注意事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9 页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按规范要求监测并进行自检,做到记录清晰、齐全,计算准确无误。检查员应及时对测量成果进行检查,发

12、现问题及时处理。审核员负责报告的审核,把好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并在监测工作过程中注意以下事项:(1)、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2)、准确掌握时间进度 , 确保监测如期进行。(3)、观测时应选择同一晴朗天气时进行观测,如观测实施受到影响( 如下雨、大风等 ), 观测时间则往后顺延。(4)、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5)、固定观测人员,减少人为误差;(6)、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并作出详细记录。(7)、应保证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并保留原始观测数据,以备查核;(8)、在监测期间 , 对工程可能产生影响的气象(如地震、 ?台风、大量降水等) 或其它情况进行记录 , 为监测成果的分析提供充分的资料。(9)、按国家有关测量规范进行观测。9. 提交的成果资料(1)、技术设计方案(2)、监测成果,主要有沉降量表及统计图表、沉降监测记录表、时间- 荷载- 沉降量曲线图。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