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成像技术(1).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4479166 上传时间:2022-07-05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2.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SA成像技术(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DSA成像技术(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SA成像技术(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SA成像技术(1).ppt(7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 第一节 DSA的产生与发展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是20世纪80年代继CT之后出现的一项医学影像学新技术,是电子计算机与常规X线心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检查方法.3 血管造影术的历史 1895年11月8日伦琴发现了X线,几周后有人就在尸体上进行了手的动脉血管造影的实验研究 1923年首次在人体上做了血管造影检查 1931年Forsmann报告了心脏的X线造影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一些学者报告了经腰部穿刺施行主动脉、颈动脉及周围血管造影的方法 20世纪50年代初期,Seldinger对动脉插管的方法

2、改进。时至今日,动脉插管仍沿用此法。4 血管造影术的发展 快速换片机 高压注射器 高速X线电影 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初 影像增强器的应用 直接大剂量的X线摄影 间接小剂量的X线摄影 暗房 明室 为数字化成像奠定基础5 血管造影术的发展 除去与血管重叠的背景结构并使兴趣区影像单独显示的方法,即减影. 1934年胶片减影法 电子减影法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6 血管造影术的发展 1978年Wisconsin大学Kruger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最先设计出了数字视频影像处理器,奠定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基础 数字视频成像程序完善 1980年3月在Wisconsin大学和Cleveland临床医院里安装了数

3、字减影血管造影商用机 1980年11月北美放射学会上公布DSA 国际放射学会上推荐布鲁塞尔 1980年11月北美放射学会上展示商用DSA7 第二节 DSA的应用评价DSA与传统的心血管造影相比:1,图像的密度分辨率高2,图像的摄制、储存、处理和传递都以数字形式进行3,可仅留下造影的心血管影像,图像清晰且分辨率高4,能做动态性能研究5,具有多种后处理功能6,图像能长期存盘、反复观察,且无信息损失7,DSA的血管路径图功能能做插管的向导8 第二十一章 DSA系统的组 成及特性 第一节 DSA的基本构造 (一) X线的发生装置 阳极热容量80万HU、具有大小焦点的球管9 (二) 图像检测装置 常规D

4、SA的图像检测装置包括光栅、影像增强管、光学系统、电视摄像机. 目前,越来越多的医院采用全数字平板探测装置的DSA机. 1,光栅 2,影像增强器 3,光学系统 4,X线电视摄像机 5,固体摄像器 6,数字平板探测器10 (三)DSA图像显示及处理 1, DSA图像显示 2, DSA图像处理: a, 对数变换处理 b, 时间滤波处理 c, 对比度增强处理1112 第二节 高压注射器 DSA血管造影时对比剂的总量、流速控制及与曝光时间同步是关系到检查成败及受检者安全的大问题. 高压注射器能确保在短时间内按设置要求将对比剂注入血管内,高浓度显示目标血管,形成高对比度影像.13 (一) 高压注射器的结

5、构 一般分为压力型(现少用)和流率型 流率型注射速度由流率控制,可任意选择,使用较普及.现以电脑控制的电动高压注射器为例介绍其结构和功能. 1,注射头:针筒,加热器,注射筒活塞控制,指示灯. 2,控制台:信息显示,参数选择 3,多向移动臂及机架14 (二)高压注射器的工作原理 高压注射器的主要功能就是满足造影时所需的对比剂注射速度、压力及剂量控制. 其工作原理是由微处理器处理设定的速度后,经控制电路控制注射电机速度.当设定速度与实际速度不等时电机就转动.15 第22章 DSA的成像原理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通过计算机把血管影像上的骨与软组织影像消除而突出血管的一种技术. DSA图像采集需设

6、置各类检查参数,包括:DSA方式选择,注射参数设定等. DSA影像的后处理方式很多,窗口技术是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调节窗宽、窗位完成.16 第一节 DSA的基本原理 (一)常规DSA的原理 常规DSA是用碘化铯荧光体探测器碘化铯荧光体探测器将X线穿过人体的信息X线接受,使之变为光学图像,经影像增强器增强后,再用高分辨率的摄像机扫描,所得到的图像信号经模/数转换存储在数字存储器内,将对比剂注入前所摄蒙片mask与对比剂注入后所摄的血管充盈像经减影处理成减影影像,再经数/模转换成只留下含对比剂的血管像.17 第一节 DSA的基本原理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是消除了造影血管以外的结构,突出了被造影血管的

7、血管影像的方法.1819 (二)数字平板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穿过人体的X线通过碘化铯闪烁晶体碘化铯闪烁晶体吸收转变成可见光,经无定形硅阵列将可见光转变为电信号,再由读出电路读出,经模数转换器转变为数字信号,传至图像处理器,最终在显示器上显示。 这一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过程减少了成像环节,在标准曝光条件下,信息丢失降至最低。20 (二)数字平板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针状碘化铯通道消除了光的散射,改善碘化铯通道消除了光的散射,改善了光的散射和余辉。了光的散射和余辉。 平板式的设计避免了传统影像链所造成的伪影和失真(如影像增强器的曲面形成的锲形失真等)。21 第二节 DSA的图像采集 (一) DSA检查前技

8、术参数的选择 检查前将受检者相关资料输入计算机,以备检查后查询.按照检查要求设置不同的检查参数. 1,确定DSA方式 2,采集时机及帧率 3,mask像的选择与充盈像的相减组合22 (二) 注射参数的设定 DSA减影图像质量的好坏与注射参数的选择直接相关,碘信号的强弱直接影响靶血管的显示程度,影响诊断需求.注射参数的确立直接决定DSA的碘信号. 注射参数包括:A对比剂的用量和浓度、B注射流率和斜率、C注射压力和注射延迟等.23第三节 DSA的影像处理 DSA影像处理的方式包括: 1,窗口技术 2,再蒙片 3,像素移位 4,图像的合成或积分 5,匹配滤过与递推滤过 6,对数放大与线性放大 7,补

9、偿滤过 8,界标与兴趣区的处理24 第23章 DSA的减影方式和成像方式 DSA的减影方式最常用的是时间减影法,它包含有脉冲、超脉冲和连续方式. 脉冲方式用于活动较少的部位,超脉冲及连续方式用于快速运动的组织. DSA减影的成像方式: 1,静脉DSA 2,动脉DSA(目前最常用),其对比剂使用量及浓度可较静脉DSA低25 第一节 DSA的减影方式 (一)时间减影:是DSA的常用方式,在注入的对比剂团块进入兴趣区之前,将一帧或多帧图像作为mask像储存起来,并与时间顺序出现的含有对比剂的充盈像一一进行相减,这样两帧间相同的影像部分被消除,而对比剂通过的部分被显示出来.因造影像和mask像两者获得

10、的时间先后不同,故称时间减影.26(一)时间减影 1,常规方式 2,脉冲方式 3,超脉冲方式 4,连续方式 5,时间之隔差方式 6,路标方式 7,心电图触发脉冲方式27(二) 能量减影 能量减影也称双能减影、K缘减影,即进行兴趣区血管造影时,几乎同时用两个不同的管电压进行摄影,获得的两幅图像进行减影,由于两幅图像是利用两种不同的能量摄制的,所以称为能量减影. 能量减影是利用碘与周围软组织对X线衰减系数在不同能量下有明显差异的物理特性。28(三) 混合减影 混合减影是1981年提出的一种技术,它基于时间与能量两种物理变量,是能量减影同时间减影相结合的技术. 混合减影是先使用双能量K缘减影,获得的

11、减影像中仍含有一部分骨组织信号.再将能量减影过的蒙片和造影像做一次时间减影,形成第二次减影,消除残存骨组织信号,得到仅含碘血管图像.这种技术即为混合减影技术.29第二节 DSA的成像方式 1,静脉性DSA 2,动脉性DSA 3,动态DSA:在DSA成像过程中,球管、人体和检测器在规律运动的情况下,获得清晰的DSA图像的方式,称之为动态DSA. A,旋转式心血管造影 B,步进式血管造影 C,遥控对比剂跟踪技术30 第24章 DSA图像的质量控制 第一节 影响DSA图像质量的因素 (一)设备结构 1,X线源 2,影像增强器 3,电视摄像系统 4,影像处理和显示系统31(二) 成像方式和操作技术 1

12、,成像方式的影响 2,操作技术的影响 A,摄影条件 B,摄影体位 C,其他摄影技术因素 D,后处理技术32(三)造影方法和对比剂 1,造影方法的影响 2,对比剂的影响(四)患者本身因素 在DSA检查过程中,患者本身自主和不自主的移动、心跳、吞咽、呼吸或胃肠蠕动等可以形成运动性伪影.333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5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监视屏 操作台36C臂绕床水平轴+900-45037手术室为无菌操作C臂摄像管及影像监视器38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移动的手术床39 第二节 改善 DSA图像质量的措施 改善 DSA图像质量要从DSA成像链中的可变因素

13、入手. 1,术前与患者说明检查过程和注意事项,争取病人术中相应配合,尽可能地减少运动性伪影的产生. 2,根据X线摄影学原理和诊断要求,设计最佳摄影体位. 3,根据病变部位的结构特点,制定合理的曝光程序,选择恰当的曝光参数、合适的成像方式和减影方式,适宜的帧频等.4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手术床边有医生操动的按键41第二节 改善 DSA图像质量的措施 4,根据病情和病变部位,决定造影导管先端的位置,对比剂的浓度、用量、流率、注射压力以及延迟方式. 5,正确使用遮光栅、密度补偿器以减少空间对比,防止饱和伪影的产生. 6,合理应用曝光测试方法,在保证影像质量的同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照射. 7

14、,充分利用DSA设备的图像后处理功能,使影像符合诊断要求. 8,正确匹配激光相机或多辐相机以及冲洗药液,并定期检测.42第25章 DSA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检查前的准备 一, DSA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适应症 1,血管性疾病 2,肿瘤性疾病 3,心脏冠状动脉疾病 4,血管外伤的诊断与介入治疗43(二) 禁忌症 1,碘过敏. 2,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 3,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有明显出血倾向;严重的动脉血管硬化. 4,高热、急性感染及穿刺部位感染. 5,恶性甲亢、骨髓瘤. 6,女性月经期及妊娠3月以内者.44手术前准备45 二, 术前准备 (一)病人准备 1,碘过敏和麻醉药过敏试验. 2

15、,检测心肝肾功能及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 3,术前4小时禁食. 4,术前半小时肌内注射镇静药. 5,穿刺部位备皮.46 二, 术前准备 6, 向患者和家属说明造影的目的、手术过程,消除顾虑及紧张心理.同时告知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和并发症,争取患者和家属理解合作,并签署手术协议书. 7, 儿童及不合作者施行全身麻醉. 8, 建立静脉通道,便于术中给药和急救.47 (二) 器械准备 1,手术器械准备 2,造影设备准备48 (三) 药物准备 1,常规药物 2,对比剂49 第二节 头颈部 DSA50 第二节 头颈部 DSA51 第三节 胸部 DSA52 第四节 心脏与冠状动DSA53 第五节

16、 腹部 DSA5455DSA图像示肠系膜血管不同期相表现56 第六节 盆腔 DSA普通X线机血管造影普通58 第七节 四肢 DSA普通上肢血管造影 上肢血管DSA图像60 第26章 介入放射学 第一节 介入放射学发展与应用评价 介入放射学是在影像诊断技术中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例如,1928年第一例经皮直接穿刺主动脉造影由Santos等完成,最早穿刺腹主动脉造影于1931年由Dos Stantos做了尝试,1964年Dotter创用同轴技术做血管成形术等。61第一节介入放射学发展与应用评价 Seldinger技术的出现使血管造影成为介入放射学的基本操作技术1953年,瑞典医生

17、Sven-Ivar Seldinger首创用套管针、导丝和导管,经皮股动脉插管造影的技术方法,大大简化并提高了介入放射学操作的安全性。1956年,Oedman、Morino与Tillander等倡导选择性插管技术,使血管造影逐步成熟。62第一节 介入放射学发展与应用评价 20世纪70-9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的发现和进展,使介入器材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医学影像设备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比剂从离子型到非离子型的改善,同轴导管系统的开发与生产,微导管、微钢圈、镍钛合金支架及封堵器、可脱性球囊以及其他多种栓塞剂的涌现,以及穿刺针、穿刺方法及组织学和细胞学技术的发展,使经血管介入放射

18、学更进一步发展的同时,非血管介入放射学也逐步完善起来,再度扩大了介入放射学的范围。63第一节 介入放射学发展与应用评价 我国介入放射学起步较晚。但在放射界老一辈科学家的孜孜追求与不懈努力下,利用陈旧的设备和简陋的环境,本着为科学进步和为病人解除病痛的精神,不断实践,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1984年开展肺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 1985年开展食管狭窄球囊扩张术;64第一节 介入放射学发展与应用评价 1986年开始了肾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术(PTRA)等等。1990年卫生部发出文件,确定介入放射科为临床科室。 由介入放射学发展引发的微创医疗技术方兴未艾,各临床学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学科间正在进行重

19、组和优化,出现了许多新兴边缘学科。临床医学在不断专科化的同时,又在更高水平上联合与重组,向更大程度减少病人损伤、提高诊疗效率、节约医疗资源的目标发展。65 第二节 介入放射学相关器械 一、影像导向设备 1、X线透视与DSA设备 2、介入性超声 3、CT与MRI导向设备66二、介入放射学常用器材 1、穿刺针 2、导丝 3、扩张器 4、导管插入鞘 5、导管 6、连接管与通断开关67第三节 介入放射学相关技术 (一)穿刺插管技术 (二)灌注术 (三)栓塞术 (四)成形术与支架术 (五)针穿(抽吸)活检术 (六)灭能术 (七)引流术68第四节 介入放射学并发症及其处理 一、穿刺插管并发症及其处理 (一

20、)常见并发症及其成因 1、动脉痉挛 2、局部血肿 3、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 4、动脉内膜切割 5、插管器械在血管内折断 6、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 7、血栓形成或气栓 8、血管破裂69 (二) 预防与处理 了解穿刺插管并发症的成因之后,预防并发症的产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介入放射学技术中每一个操作动作都可引起并发症,又可预防并发症。对并发症的处理,基本上是对因治疗。例如,动脉痉挛时,可根据不同部位的血管应用利多卡因、罂粟碱或硝酸甘油等解除痉挛;应用肝素等药物可防止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和动脉内异物可采用介入或手术治疗。70 二、对比剂所致并发症及处理 使用的对比剂,特别是非离子型对比剂都比较安全。 但对个别超敏受检者仍有休克、惊厥、喉头水肿、肺水肿、急性肾衰、癫痫、脊髓炎及脑水肿等并发症发生,此类并发症较难预防。 严格执行碘过敏试验、对过敏体质者不用或慎用含碘对比剂、控制对比剂浓度和用量等措施仍是预防此类并发症的基本原则。 一旦发生碘过敏所致的并发症,应按临床表现积极进行对症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