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单晶拉制工艺.doc

上传人:恋****泡 文档编号:2436814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单晶拉制工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有关单晶拉制工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单晶拉制工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单晶拉制工艺.doc(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杭州富通半导体设备科技有限公司一、晶体与非晶体l 晶体具有一定熔点温度 温度 d d b c (当固体全溶后温度继续升高) b c 0 a 时间 0 a 时间(晶体) (非晶体) 由图晶体在bc段熔化时温度不变,此时的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 l 晶体各向异性晶体在不同方向上导热性质、力学性质、电学性质等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晶体各晶面格点密度的不同。二、晶面和晶向l 晶面指数选取x,y,z平行于晶胞的三条棱标出一个晶面,标出晶面在x,y,z轴上的截距,然后取截距的倒数,若倒数为分数,则乘上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便有h,k,l的形式,而(h,k,l)即为晶面指数。 z z z 1 1 1 1 x

2、 x x 1 1 y y y(111)面 (110)面 (100)面l 晶向通过坐标原点作一直线平行于晶面法线方向,根据晶胞棱长决定此直线点坐标,把坐标化成整数,用 括起来表示。注:对于硅单晶生长,100晶面族的法向生长速度最快,111族最慢。(拉速)三、晶体的熔化和凝固l 晶体熔化和凝固与时间关系对应曲线上出现“温度平台”是因为熔化过程中,晶体由固态向液态变化一过程需吸收一定的热量(熔化热),使晶体内原子有足够的能量冲破晶格束缚,破坏固态结构。反之,凝固时过程会释放一定的结晶潜热。四、结晶过程的宏观特性l 曲线表明凝固时必须有一定的过冷度T结晶才能进行。即结晶只能在过冷熔体中进行。l 所谓“

3、过冷度”,指实际结晶温度与其熔点的差值,T=液体实际凝固温度熔点温度。l 结晶潜热的释放和逸散是影响结晶过程的重要因素:a.结晶潜热的释放和逸散相等,结晶温度保持恒定,液体完全结晶后温度才下降。b.表示由于熔体冷却略快或其他原因结晶在较大的过冷度下进行,结晶较快,释放的结晶潜热大于热的逸散,温度逐渐回升,一直到二者相等,此后,结晶在恒温下进行,一直到结晶过程结束温度才开始下降。c.结晶在很大的过冷度下进行,结晶潜热的释放始终小于热的逸散,结晶在连续降温过程中进行。五、晶核的自发形成l 判断结晶能否自发形成就看固态自由能Z固和液态自由能Z液的变化关系。哪一物态自由能小,过程将趋于该物态。自由能越

4、小,相应物态越稳定。Z固Z液 结晶自动进行Z液0 dt/dx=0 dt/dx0 界面凸向熔体 界面凹向熔体 T 0 x 小结:合理的热场分布应使纵向温度梯度尽可能大,使单晶生长有足够动力;但 不能过大,以防生成新晶核变多晶。径向温度梯度尽量接近0或等于0, 保证结晶界面平坦。 内梯形 l 热场配置 外梯形 短平罩注:石墨坩埚的厚薄影响热场稳定性,厚度大热惯量大,热场对温度变化反应慢,热场较稳定;薄坩埚热惯量小,热场对温度变化反应快,热场易变化,但热场温度容易调整。拉晶过程中易晶变纵向温度梯度过小的可能性很大,而增大纵向温度梯度的方法是提高坩埚位置,也可适当降低保温罩高度或增大保温盖孔。a.石墨

5、件老化会引起纵向温度梯度的减小。b.气氛条件下拉晶可增大纵向温度梯度。l 热场调试 一般说来,掺杂量大、杂质浓度高的单晶,要求晶体纵向温度梯度较小而熔体纵向温度梯度较大;掺杂量小、杂质浓度低的单晶,要求大的纵向温度梯度;径向温度梯度一般取零或稍负,使生长界面平滑或微凹向熔体。l 晶向与热场 单晶生长时,面间距大的晶面,面间原子因距离大,吸引力小,形成 新晶核困难,因此所需的动力过冷度要大些,生长速度要慢些。 同时,由于这种晶面的原子面密度大,同一面上原子间距小,晶面横 向生长快,释放较多的结晶潜热,如此必须有足够大的纵向温度梯度。 (100)面间距最小 (111)面间距最大l 加热器设计 R1

6、 R2 R2 设计一加热器需确定如下参数: 1.加热器形状 2.加热器内径 3.加热器有效长度 4.加热器厚度 5.加热器外径 确定以上参数的依据是:单晶炉膛大小,电源最大输出功率,石英坩埚直径,石英坩埚高度等。 选材和确定加热器形状 一般用高纯石墨,高纯石墨电阻率=1.310-3。 确定石墨坩埚厚度 一般选26。 确定加热器内径内=石英坩埚外径+2倍石墨坩埚厚度+2倍石墨坩埚和加热器的间隙 (石墨坩埚和加热器的间隙一般取0.5)。 确定加热器有效长度H H=(1.61.8)石英坩埚的高度。 确实加热器分片数,算出片宽L 加热器一般可分为16片、20片、24片三种,若取20片,片与片间隙为0.

7、2cm,那么片宽L=内/200.2 确定加热器厚度 1/R=1/ R1+1/ R2 R1=2R R= Vmax/Imin R1=L/S=一联加热器片长/每片截面积 其中一联加热器片长=20H/2 每片截面积=片宽L片厚d 由以上条件可确定片厚d的值。确定加热器外径外=内+2d九、分凝知识l 一块有含有杂质的材料,经熔化后再慢慢凝固,则因体中各部分的杂质浓度并不相同,这就是分凝现象。 T T0 (X0,T0) T 液相线(L) 液(L) T1 T2 (L+S)固相线(S) 固(S) A Xs1 Xs2 XL1 XL2 B x% 纵轴表示温度,点XA=0表示系统只有纯物质A 模轴表示B物质的原子百

8、分数,点XB=100%表示系统只有纯物质B eg:温度T0时处于状态(X0,T0)是液态,当温度下降到T1时,开始凝固,这时凝出一部分固相,固相中物质B的成份是Xs1,液相中B的成份是XL1 ;当温度再下降到T2 ,又一部分固相凝结出来,这时新凝固出的固相中物质B的原子百分数为Xs2 ,液相中B的原子百分数为 XL2 。可见XS1和 XS2不等。T T L T L T S S K1时二元系相图 K1时二元系相图 K1属于熔点低杂质 K1属于熔点高杂质 K1的杂质易聚集在尾部 K1杂质易聚集在头部十、掺杂计算l 纯元素掺杂(电阻率为10-210-4)掺杂量大的一般使用,纯元素掺杂量的计算主要根据

9、单晶头、尾的电阻率,查得对应杂质浓度来确定。公式:M=(CS头/K0)(W/D)(A/N0)M:掺杂元素重量K0:所掺杂质在熔体的分凝系数 (P的分凝系数0.35,B的分凝系数0.80.9 )CS头:头部电阻率所对应的杂质浓度W:多晶硅重量 D:硅的比重 d=2.33克/厘米3A:掺杂元素原子量 PA=31N0:阿佛加德罗常数 6.0231023l 母合金掺杂公式:M=WCS头/( K0 Cm CS头)K0:所掺杂质在熔体的分凝系数 CS头:头部电阻率所对应的杂质浓度W:多晶硅重量 Cm:母合金杂质浓度M:掺杂的重量eg:1000g多晶,拉制N型、电阻率为1(头部)硅单晶,N型母合金电阻率为0

10、.003,应掺母合金多少克?从杂质浓度与电阻率关系图中查得,1电阻对应杂质浓度为5.21015/cm3;0.003电阻对应杂质浓度为31019/cm3。M=1000(5.21015)(0.35310195.21015)=0.5gl 经验计算公式:M11=M22M1 第一次掺母合金量1 第一次拉制单晶的电阻率M2 第二次掺母合金量2 第二次拉制单晶的电阻率 注: 除浓度与电阻率关系图查得外可用公式诸杂质浓度或电阻率 C=1/e其中 e=1.610-19 N型=1500 cm2/vs P型=500 厘米2/伏特秒l 考虑多晶本身含杂的情况eg:用P型多晶作原料 C1=1/e1 (可用公式或查图得到

11、多晶料中本身所含的P型杂质的浓度C1) C2= C(A/V)t (坩埚杂质对拉制单晶的影响)其中C=1013原子/厘米2小时V是多晶体积=多晶重量/硅比重A是熔硅与坩埚接触面积t是拉晶时间C3=1/e3 (所拉制单晶目标电阻率对应的杂质浓度)由上:拉N型单晶应掺N型杂质CN= C1+C2+C3 拉P型单晶应掺P型杂质CP= C3-C1-C2 公式:Wm= W0C0/ Cm Wm:掺入的母合金重量 W0:多晶硅重量 C0:熔料后熔体最初杂质浓度,即含杂质因素的代数和 Cm:母合金杂质浓度eg:P型多晶硅90克,电阻率为20,要拉制N型电阻率10的单晶,应掺多少母合金?(母合金为N型,磷杂质浓度为

12、1019/cm3,多晶熔化到拉完需1.2小时,熔硅与坩埚接触表面积为54 cm2) C1=1/ep=1/(201.610-19480)=6.51014个/厘米3(可查图得) C2= C(A/V)tV=90/2.5=36 算得C2=1013( 54/36 )1.2=1.81013个/厘米3 C3=1/nen=1/(101.610-191350)=4.631014个/厘米3 不考虑蒸发分凝作用,所拉N型单晶杂质浓度为:CNS= C1+C2+C3=1.1281015个/厘米3Wm= W0C0/ Cm=901.1281015/1019注:提高单晶生长速度可使单晶纵向电阻率均匀 加大上下轴转速可改善单晶径向电阻率均匀 等径P6,I1.2,D5.5 等径周期2s,微分系数0.9热场P5,I0.5,D0生长gain1.8,learn0.06500 400.5 20.8 0.80.92 0.10.9 50.92 20.990.50.00圆台r上底半径R下底半径h高Vh(R2Rrr2)/3球r半径d直径V4/3r3d2/6球缺h球缺高r球半径a球缺底半径Vh(3a2+h2)/6h2(3r-h)/3a2h(2r-h)球台r1和r2球台上、下底半径h高Vh3(r12r22)+h2/6圆环体R环体半径D环体直径r环体截面半径d环体截面直径V22Rr22Dd2/4硅液比重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