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儒道互补”.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4137856 上传时间:2022-07-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儒道互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谈“儒道互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儒道互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儒道互补”.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谈“儒道互补”.精品文档.谈“儒道互补”由于种种原因,儒道两家思想,在后世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两种思想。他们存在差异又相互制衡,为人生提供多样选择。“儒道互补”是一种人生智慧,其妙处在于指导人们在现实与超越、前进与迂回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从而保持自我,使生命有后续力。“儒道互补”让人们儒道兼修,互补为用。中国的知识分子往往以“儒道互补”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用以安身立命。“儒道互补”也为现在和未来的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入世又富有超越精神的人生哲学。所谓互补,就是相互补充,它是以二者之间的差异为前提的。儒道两家分别为我们树立了一种做人的准则,这种做人的

2、准则在论语和老子中体现在两个人物形象上“君子”“圣人”。孔子和老子都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做人的楷模。论语中为我们描述的君子,有德、有仁,能够克己复礼、奋发有为。老子中为我们描述的圣人,无辩、无争,能够顺应自然规律、不去妄为。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惟命是从了,他们有德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儒道两家同样不满于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民不堪命的社会现实,他们拥有共同的理想: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面对这个混乱的时代,儒家的主张是做“加法”,要求人们加强自身休养,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一种积极进

3、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而道家的主张是做“减法”,要求人们丢弃扰乱自然天性的东西,那么社会就没有纷争,天下就太平了,他强调一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正是由于儒道两家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才能形成二者互动互补的关系。在孔子、老子之后的2000多年中,儒道互补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正如林语堂所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儒家入世,乐观积极,有一整套严格的规范,讲实用,追求功名;道家出世,消极退避,主张自然无雕琢,重养性,崇尚天然。中国古代传统的士大夫很少有纯粹的儒家或是道家,他们往往具有进取与隐退的双重矛盾心理,往往以“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

4、其身”的思想来出世。范蠡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商人。范蠡智慧超群、足智多谋,被誉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范蠡出生在意个清贫人家,青少年的范蠡很有个性,他读过许多书,勤于思考,关注社会,但性格独特,生活率性随意,无拘无束,不过他看问题却像圣贤一样明察一切。史记中说范蠡“佯狂倜傥负俗”。范蠡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一是他对社会、对人生有较为深刻的洞察和思考,见解深邃,一般人不理解,他也不愿意与那些人交流;二是道家追求自然人格,不拘于礼法,生活随意自然,然后内心世界极其丰富,范蠡的行为举止伸手道家思想影响;三是范蠡总感觉自己怀才不遇,他很想施展才华却无人赏识。范蠡有

5、治国平天下的志向,生活行为却放荡不羁,这正是他儒道互补的性格。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在政治抉择、谋划策略方面都有极高明的见解。行为怪异的范蠡,终于引起了注意,到了越国做大夫,与吴国战败后,随越王勾践入吴为人质三年。后回国,协助越王发奋图强,最后灭了吴国。吴国灭亡后,范蠡功成身退,并告诫同时功臣的文种大夫“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然后离开越国,隐姓埋名成为有名的商人,而恋栈的文种最后被勾践所杀。一代文豪苏轼早年的仕途顺利,和弟弟青云直上,凌云壮志,豪情万丈,誓以天下为己任。但后来的乌台诗案和王安石变法却给苏轼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几起几落后,苏轼豁然开朗,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

6、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首诗可以看出苏轼既向往超然于物外的隐君子,又仰慕功臣建树的业绩。还为不得善终的良将鸣不平。这表现了他乡超然于物外,而实际上又很难完全超然处之的矛盾心情。生于世代奉儒守官家庭的杜甫,自幼受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统儒家思想的熏陶。他的青少年时代正式唐王朝的鼎盛时期,政通人和,国富民强,这种时代氛围又赋予他一种豁达、自信的气度,加之天资聪颖、博览群书,使他对前途充满美妙的幻想。然后命途多舛,时运不济,先后两次应试进士落第的失败,迫使他另寻途径

7、,一面向权贵人物投诗,乞求荐举,一面连续三次向皇帝献赋,并上表陈情,恳求怜悯任用。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屈辱、困顿之后,直到天宝十四年,才获得了一个小官,这时他已经四十三岁了,大好年华白白付诸东流。就在这年冬天,安禄山叛乱,第二年,叛军就攻陷长安,玄宗仓皇逃往四川。杜甫投奔即位不久的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他自认为从此便可一展抱负了,所以夙兴夜寐、兢兢业业。然后他在一次触怒了肃宗之后,几次问罪,从此备受疏远。政治上的受挫,生活上的困顿,诗人没有消极隐退,二十更为关心现实生活,人民的疾苦。他描写人民生活,同情百姓疾苦。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生男不如生女,女

8、孩子还可以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命丧疆场。反应了当时的封建制度下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杜甫晚年登岳阳楼写下的登岳阳楼,在看到洞庭湖“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的气势时,因为“胡灭人还乱”想要“戎马关山北”,但由于身体和年龄的原因,只好“凭轩涕泗流”。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震撼人心,他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深深地联系在一起,他明知自己与当时的黑暗现实格格不入,却一直为了国家的安宁、人民的利益呐喊奔走。在杜甫曲折的一生中,他总是由自身的悲苦而想到天下千千万万人的灾难,也总

9、是由一己的安乐而哀叹天下千千万万人正在流离失所。杜甫在饱经离乱、仕途受挫,虽然深感济世不能,未能使他忘怀国事。张衡,被认为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分寸拿捏的最好的人,是“第一个讲儒道互补理论运用与人生实践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人”。张衡能在诸多科学研究领域取得巨大成果得益于他“朝隐”的人生选择。张衡的青少年时期,东汉正当盛世,国家富足,社会安定,让他产生了积极入世的愿望。天资聪颖的张衡“观太学、通五经、不慕虚名而有志于实学”,“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一物不知实以为耻”积极的入世心态是他潜心研读的动力,也是他后来能够厚积薄发的根源。张衡中年时,东汉外戚和宦官政治愈演愈烈,引发社会动荡和朝政混乱。在东汉政

10、治日渐倾颓的时候,张衡没有刚烈的抗争,也没有退隐避祸,而是出任太史令,既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有隐逸于官场中。这样的选择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政治环境危机四伏的情况下,他能取得那么多伟大的成就,全面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得益于他所选择的“朝隐”的人生道路。刚烈抗争或退隐山野,中国可能就没有地动仪和浑天仪的出现了。表面看来,儒道是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协调。中国历代士人在春风得意时“兼济天下”,在迷途不济时则“独善其身”。他们在以儒家思想拼搏立业的背后,蕴含这道家“物我两忘”的境界,达到一种精神平衡。冯友兰曾说过,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有了这“入世而又出世”的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儒道互补不仅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智慧,也为现在和未来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入世又富有超越精神的人生哲学,作为大学生,我们,理应从入到文化中汲取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