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4046974 上传时间:2022-07-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doc(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精品文档.第七章(社会认知)社会认知: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亦称初次印象。第一印象的特征:表面性,片面性,类化,归因。第一印象的作用(首因效应):对认知有重要作用,因此,为给他人留下好印象,个体必须注意自己的外表,言语谈吐,还必须增长才能,加强个人修养等等。信息本身对印象形成的影响:1,信息的先后顺序对印象形成的影响:当一种仅属中性的合意的信息资料与先前建立在很合意的信息基础上的评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综合评价并不会增加,甚至还可能会减少。

2、 2,消极否定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积极地信息和消极的信息,个体更注重消极否定的信息。印象管理含义: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很关心如何给他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这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印象管理。策略:1,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只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的策略)a,讨好技术。b,自我宣传。C,威慑。d,恳求 2,保护性印象策略(指尽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别人消极看待自己的防御性策略):a,借口和辩解。B,事先申明。C.自我设障。D,道歉。社会认知的偏见 偏见的特征:偏见是以有限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偏见就是刻板印象,有过度类化的倾向,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个人偏见:与个人经验,价值观有关,也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3、1首因与近因效应(个体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首次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起很大的作用,这就是首因,个体对最近获得的信息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即近因效应)2,晕轮效应(光圈效应,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判断主要根据个人爱好得出,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他品质,即以点概全)。3,宽大作用,4,投射作用(指个体认知他人时把自己的特性归属到他人身上,会发生认可歪曲,发生偏见)社会偏见:即社会刻板印象,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消除社会偏见方法:1接触假说。2,再分类重新划分我们“与“他们”。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归因: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

4、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归因理论:1海德的理论 2维纳的理论 3凯利的理论 详见221页归因偏差的原因:1观察着与行为者的归因是不一致的2涉及个人利益与否3归因过程中的拟人化错误。归因原则:1折扣原则 2非共同性效果原则 3利害关系原则内隐社会认知:指人对各种刺激的内隐加工过程,即在社会认识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已潜在的对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内隐刻板印象:指个体对某一社会群体或阶层受过去经验的影响而形成一种概括的固定的看法,但个体并未意识到这一过去经验对自身的影响的现象 。内隐自尊:就是当对同自我相连或相关的事物做评价时,一种

5、通过内省而不能确认的自我态度效应,通常会表现出积极评价的倾向。第八章(社会态度)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态度的特征:1态度的社会性,习得性。 2态度具有对象性。 3态度具有内在性。 4态度具有简单性和复杂性。 5态度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态度的功能:1认知功能 2情绪功能 3动机功能(A适应功能B表现功能C防御功能)高成就者的态度典范:1乐观主义2目标定向3自我尊重4责任心5富有想象力6警觉性7创造性8喜欢与他人交往9发展的倾向性10

6、对压力的积极反应11信任12快乐13敢于冒险14现实性社会态度的形成与转变形成:服从(顺从)-同化-内化社会态度转化的策略: 1通过宣传说服改变策略:A宣传说服要与情绪相结合,B宣传说服的两种途径,即中心途径与外周途径。C单面宣传和双面宣传D宣传说服中的“登门槛效应”(指先提出一个小要求,当被接受后再提出更大的真正想要的要求,从而达到改变人们初始态度的目的)。E宣传说服中的“门面效应”:指如果对某人提出一个很大而又被拒绝接受的要求时,接着向他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比直接提出这个小要求而被接受的可能性比较大。 2通过行为改变态度:3通过群体规范改变态度 影响社会态度转

7、变的原因:1客观因素,主要指宣传者的威信。2主观因素,态度转变者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自尊心,权威主义倾向,智力,需要。3心理抗拒理论(当一个人的行为自由受到威胁时,他会处于一种动机唤醒状态,这种状态驱使他去试图恢复自己的自由) 社会态度形成与转变的理论:1,态度的强化理论(霍福兰):2态度的认知理论(详见P251) 社会态度的测定:1自我评定法A总加量表法:具体测量方法与步骤,a设计测量态度的一组陈述句,b,被测者进行自我评定,c,整理测量结果 B社会距离量表: C语义测量(双击形容词分析), 2投射法;A主题统觉测验(看图编故事)B造句测验 3行为反应测量A.距离测量B生理反应法第十章(相

8、符行为)相符行为:指个人行为与群体行为相一致,或群体中的一部分人的行为与另一部分的人的行为相一致的现象。从众定义:指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从众的原因:1与大家保持一直以实现团体目标,2为取得团体中其他成员的好感3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现状4不愿意接受到与众不同的压力。从众与顺从的区别:顺从行为也是受群体压力而表现出符合外界的要求的行为,但内心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保留自己的意见。仅在表面上遵从群体意见或他人期望。反从众与独立从众行为的影响方式:1群体规范影响 2信息影响 有关从众现象的实验研究:详见P293,1谢里夫的研究 2阿希的研究 3重

9、复阿希的研究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1群体因素A群体规模 B群体凝聚力 C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 2个体因素A个性特征(智力,自信心,自尊-) B知识经验 C性别差异 D年龄差别 E文化差异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行为对个人从众的影响:1“反从众者”的作用:对其他人起到了支持和鼓励的作用,这是因为,只要有一个人反对群体的错误意见,就会大大减轻被试的心理负担,使他坚信自己的判断,敢于与群体对立,从而削弱从众心理。 2群体成员态度改变对个人从众的影响 : 如果群体中多数成员一开始赞同被试的意见,而后改变态度反对被试的意见,比一开始就做出不同于被试的反应更能引起个人的从众倾向。另外,如果被试在于其他人接受实验之前,

10、曾独立的做过相同的工作,而且有支持他做的正确的证据时,则在群体作业情境中,更能抵制从众的压力。 3群体行为与个人行为的差距:从中的情形包含有个人认知与群体行为的冲突,个人认知与群体行为之间的差距大小与从中反应有关。当差距太小时,被试不大会感觉到群体压力的威胁,差距很大,则易使人怀疑群体反应的正确性,中等程度的差距给人造成的压力最大。从众行为的意义:(消极和积极)详见P297众从定义:群体中由于多数人受到少数人意见的影响而改变原来的态度,立场和信念,转而采取与少数人一致的行为。有关众从现象的研究:莫斯科维西的“绿色”幻灯片实验,证实了众从现象的存在。众从现象产生的条件:可以从少数派成员内部的特征

11、和大多数派成员内部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少数派成员内部的特征:A一致性:群体的一致性能够体现出成员内部的坚定性和自信心,具有足够的能力促使多数派转变态度采取与少数派相同的行为。B独立性:表现出与众不同,是多数派成员感受到压力,促使多数派依从少数派,但是这种独立性必须符合时代精神的发展。C权威性。 2大多数派成员内部的关系:A多数派成员内部的意见分歧 B多数派内部缺乏群体凝聚力 C多数派成员不明确所遇到事件的问题的真实的情况。众从行为的意义:社会要产生强大的变化和发展,就需要改革者(按定义,改革者属少数派)对多数人施加压力,即少数派提出一种新异的思想或观点,供多数派选择,用于评价自己原先的

12、立场。众从行为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加速社会的发展进程,并妥善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服从定义:指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别人的愿望而做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的压力的影响下而被迫发生的。(这里的外界压力影响有两种1在一定的有组织的群体规范影响下的服从,如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等。2对权威人物命令的服从。如一切行动听指挥,下级服从上级等。)群体规范的服从研究:F.阿尔波特的十字路港口驾驶情况有关不服从的情况:1抗拒 2消极抵制 3自由主义的态度服从与从众,众从的关系; 1同,都属于个人在群体中的相符行为,在群体行为中有时可能交织在一起,难以截然分开。 2异,服从是被逼迫的,即对行政命

13、令,群体规范或权威意志的服从,是无条件的,不管是理解或不理解,都得服从。从众和众从不是对群体规范的服从,而是对社会舆论和群体压力的随从。从众和众从也可能是一种违反心愿的的服从,但他不是执行群体的明文规定或权威人物的命令,而是为了消除群体压力,求得心理上的平衡。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详见P303306服从行为的意义: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总是隶属于某个群体,成为群体的一员,任何社会群体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纪律,要求大家共同遵守,在社会群体中,群体成员对领导任务的服从是必要的,对其的服从,可以使群体在统一指挥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大家齐心协力,达到群众目标,从而提高群体的活动效率。但也不能盲从,这是失去个性

14、化的体现,容易走向错误的极端。服从,对保障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治安,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群体效率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顺从定义:指对他人的请求作出肯定的答复。顺从行为与其他相符行为的比较:从发生者与接收者来看,从众和众从是群体与个体或群体与群体的关系,而顺从行为是个体对个体的影响,是单一针对单一的要求改变。从有无强制性来看,服从是在行为强大外界压力的作用下产生的,而顺从行为则是应人的要求或请求而产生的,要求或或请求的发出者既不是权威这也不是权威机构,而是平等的或者低于接受者。顺从的策略:1不假思索的顺从 2“以退为进”的策略 3得寸进尺的策略 4“意外惊喜”的策略 5“低球”策略影响顺从的因素:1积极

15、情感 2互惠原则 3一致性原则的 4易得性第十一章(人际交往):人际交往的定义: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就是人际交往。人际交往的特点:1 交往双方都是积极的主体。2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双方的关系。3交往中存着社会障碍和心理障碍。人际交往的心理功能:1 传递信息。2协调作用,人们通过交往相互间进行联系,形成一定社会关系。 3 保健作用,人际交往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交往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需要之一,同时也是人们赖以同外界保持的重要途径。4使个人的社会意识得以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气氛。人际交往的条件:1、交往双

16、方运用的符号系统必须是双方共同理解的。2、交往中的信息传递尽量少受外界干扰。3信息接受者要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人际交往的形式:1正式交往(通过组织机构明文规定的渠道)和非正式交往(正式交往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和意见沟通)2、单向交往(一方只发出信息,一方只接受信息,无反馈系统)和双向交往3、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4、口头交往和书面交往。5其他人际交往的动机理论包括:自我呈现论(E.戈夫曼)、社会交换论(G.霍曼斯)和社会实在论(费斯廷格):社会实在性指当人们对自己的态度和意见正确与否的判断无确定的标准时,往往将周围其他人的意见,态度,或行为作为暂时性判断标准,以使自己的认识与周围人保持一致。信息沟通过

17、程中的要素:1、信息发送者亦称信源它是使传递信息符号化,然后将符号化信息发送出去的个体,群体或大众传播工具;2、信息传递的具体类容;3、信道信息的载体或媒体;4、信息接收者接受信息、理解符号、做出反应的个体或群体语言符号系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非语言符号系统:1视动符号系统(手势,面部表情,体态变化等) 2时-空组织系统(准时,空间)3 目光接触系统4 辅助语言系统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1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干扰。:空间距离问题和沟通网络(在社会团体中,人际交往的发生形态)问题 2接受者的过滤作用3、交往双方文化、社会、心理上的差异:A文化因素方面的差异,包括语言障碍、态度障碍和文化程度的障碍;B社

18、会因素方面的差异,包括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身份以及年龄、性别等;C心理因素的差异,包括认知、情绪和个性方面的差异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T.F.李瑞 W,C,舒兹 霍尼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1接近性2、相似性 3、互补性 4、能力与特长5、仪表第十二章(利他与侵犯):利他行为的定义: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利他行为理论:决策理论(拉坦内和达利)、学习理论(强化和观察学习)、社会交换理论(霍斯曼)、进化理论(威尔逊)和社会归化理论(社会责任规范、互惠规范、社会公平规范)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1助人者因素:A情绪 B、移情 C、其他个人因素 2受助者因素:A、受人喜欢的人 B、值得帮助的人

19、C、求助的人3情境因素:A、他人在场B、物理环境C、社会文化因素D、时间压力冷漠行为: 是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财产的威胁需要得到自己帮助时,却持坐视不救、袖手旁观的态度。冷漠行为的旁观者效应:1观众 2榜样 3责任分散侵犯行为:是指有意伤害他人且不为社会所许可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 侵犯行为的特点:1是有意的行为。2、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3、侵犯行为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侵犯行为的分类:1D.O.西蒙斯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规范,把侵犯行为分违反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2伯科威茨根据侵犯行为的最终目的的不同,把侵犯行为分为手段性侵犯行为

20、和目的性侵犯行为。3按照侵犯行为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言语的侵犯和动作的侵犯侵犯行为的理论:1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攻击性驱力2侵犯是由挫折引发的动机而导致的自然反应3侵犯行为是习得的一、生物学理论: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论即代表对生命的追求、爱、创造的生本能和代表恨欲破坏冲动的死本能;洛伦兹的习性学观点侵犯行为是动物的基本本能;侵犯理论的生理基础:侵犯行为与激素有关。受遗传基因的影响。受神经系统的影响。挫折-侵犯理论P352社会学习理论:1、强大。2、观察和模仿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1厌恶事件:A社体遭受疼痛的刺激以及言语的辱骂B气温的暂时性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行为C受他人侵犯D拥挤 2侵犯线索 3媒体影

21、响 4个人因素(性别等)控制侵犯性行冲动的方法有:1宣泄。例如:用体育活动来消耗侵犯性能量;进行一些没有破坏性、幻想的侵犯性行为;做一些直接的侵犯性行为 2惩罚:惩罚要相对重些,以让侵犯者感到痛苦与压力,以便吸取教训;惩罚要及时;惩罚要具有针对性 3移情。通过感受他人的痛苦来减轻自己的侵犯行为 4置换。 5去个性化的避免,即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6大众传媒的控制 7认知干预。让个体学会正确的认识事件,帮助侵犯线索进行良性归因第十三章(群体心理):按照群体内个成员相互的目的和性质,可以把一切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根据定员编制、章程或其他正式文件而建

22、立非正式群体实在心理动机的方向一致同情、观点接近、信念一致、承认权威、个别人威望 的基础上产生的根据成员之间有无直接的、面对面的联系和接触可以把群体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大型群体是指群体成员之间只是以间接方式取得联系的,如通过群体的共同目标、通过各组织机构等使成员建立间接地联系小型群体是指相对稳定、人数不多、为共同目的而结合起来的、成员直接接触的联合体按照群体发展水平和躯体成员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把群体分为松散、联合群体和集体群体规范的作用:1它是维系群体的支柱 2 统一认识的标尺 3引导行为的指南群体的凝聚力表现:认同感 归属感 力量感 群体凝聚力产生的条件1目标整合 2志趣相投,(共同的

23、志趣可以保证成员们有相似的态度,步调一致、协作互助。可以保证成员们获得最大的心理满足 )3心理相容: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和睦相处、互相信任、相互支持 4互补:群体成员在智力、性格、气质、性别和年龄等方面能够互补 5 外界的压力与威胁凝聚力的作用:群体对成员的控制力加强、群体成员的自信心与安全感增强、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协调等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一、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作用:1、 活动内容的难易2、 竞赛动机的激发3、 外界刺激的干扰二、 群体活动影响个人效率:1、 客观原因:团体活动的参加者越多,若组织的不好,反而会浪费人力和事件因为组织工作时是人越多越困难,成正比。2、 心理原因:对于团体各个成员来说,人数过多,会降低他们的动机。三、 群体讨论与决议对个体有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