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数理化大赛初试分析.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4031663 上传时间:2022-07-0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数理化大赛初试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全国数理化大赛初试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数理化大赛初试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数理化大赛初试分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全国数理化大赛初试分析全国数理化大赛初试分析 全国数理化大赛初试分析数理化大赛初试分析之高一化学 1.(首届展示活动高一化学)2008年06月28日新华网消息:据美国连线杂志报道,一项研究表明,火星的液态水是来自天空下的毛毛雨和地表收集的露水,这些降雨在火星土壤中留下了痕迹.硫酸盐似乎堆积在火星表面,下面是一层层的氯化物,这一模式表明水是从火星大气降落到火星土壤中的.

2、这是因为( ).A.硫酸盐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因而堆积在火星表面,氯化物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进入了火星土壤内部 B.硫酸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不上氯化物,它们往往会最先被水分离出来,这意味着水在向下浸湿,将氯化物带到了硫酸盐之下的更深层的火星土壤中 C.在火星上硫酸盐的密度比氯化物小 D.火星的大气中含有硫酸盐而不含有氯化物。 这是一道典型的信息题,涉及到的内容刚好是当年的最新的研究展示,而且题目中给出的信息推导出火星上会下雨这一结论,很多同学都会感觉无法理解。这很正常,首先单单通过这部分信息我们完全没办法结合学过的东西当推导出任何的结论,其次,我们还没看选项呢。反观四个选项,不难发现真正的题眼藏在

3、选项当中: A选项的错误相当明显。首先选项中对两种不明种类的化合物与水的关系判断过于武断,不仅如此,如果氯化物与水真的作用了,为何会在下层重新层析出现这一点题中完全没有给出任何信息,而且高中范围内的知识也找不到对应的解释。B选项正确。不是因为该选项最长最详细,而是确有其理,由于溶解度的差距,使得水在溶解了火星表面的硫酸盐和氯化物之后,向下渗透的过程中,溶解度小的优先析出而溶解度大的随后,而要产生这种现象,水就必须从上往下冲刷,进而得出了火星上下雨这一结论。C选项中错误在,未确定化合物就断言密度差距,并且还强调在火星上密度的对比,从该选项中可以得到的信息就是,硫酸盐在地球上的密度可能大于氯化物,

4、而密度作为与体积质量挂钩的强度性质,不受到区域条件变化的影响,物质不变密度就不会变化。而D选项呢,如果这些物质是由大气带入的话,不能解释氯化物的来源,如果D选项正确那么火星地表就应该只存在硫酸盐一项而已,故本选项错误。对数据敏感的同学可能会通过自己了解的两种无机盐溶解度数据直接得出答案B,而没有去关注过的同学,也完全可以提炼题干问题中提供的信息,通过套用基础概念检验,或者举反例的方法发现ACD选项中的谬误,排除法得到B答案。但如果无法通过题中获得有效的信息,那么这道题将无从下手。如果说这种题是给大家一个下马威,那么接下来的题目就显得格外简单粗暴了。 2.(首届展示活动高一化学)一定温度下,将C

5、l2 缓慢通入水中.当通入的Cl2 体积为V1 时达到饱和,溶液中c(H+ )变化如下图中曲线a.已知Cl2 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 而迅速降低,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将饱和氯水加水稀释,溶液中c(H+ )变化如曲线b B.将饱和氯水升高温度,溶液中c(H+ )变化如曲线c C.在饱和氯水中加入NaOH 使pH7,所得溶液中存在下列关系:c(Na+ )+c(H+ )=c(Cl-)+c(OH- )+c(ClO- ) D.在饱和氯水中加入NaOH 使pH=7,所得溶液中存在下列关系:c(Na+ )c(ClO-)c(Cl- )c(HClO) 这里没有华丽的信息也没有过长的题干,直奔主题,考查大

6、家的就是对弱电解质的电离水解平衡移动的考查,由于涉及到化学平衡,部分同学也许没有学过,所以这里要注意,笔试中会考查的内容可能会有所谓的“超纲”。但是由于编者巧妙的转化了问题,使得本来的高二试题变成了一道高一考题。如果学得好电离知识,以溶液电中性作为核心总结出电荷守恒,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的代数和为零。通过观察C D选项就可以直接判断出答案为C。而AB选项单凭高一阶段的知识很难快速判断,那么就又要依赖题干中提供的信息了:氯气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AB选项其实是殊途同归,达到的效果都是降低了水中氯气的浓度,因此水中的次氯酸与盐酸浓度都将下降并且,曲线应该无限贴近纯水的氢离子浓度。或者说会回到加入氯

7、气前的氢离子浓度,也就是,贴近X轴坐标。 当然,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是纯粹的信息题或是裸奔的知识考查题,往往会有一些有趣的题目,比如下面这道: 3 (第二届展示活动高一化学)侦探柯南正在调查一起刑事案件:现怀疑凶手将某种化学试剂加入 加湿器中导致死者中毒身亡,房间中无色无味.根据你学过的化学知识判断,加入的该化学试剂最可能是( ).A.Cl2 B.HCN C.H2S D.CO如果说万年小学生和化学的交集除去他喝下的ATPX4869缩小药水之外就是各种毒杀了。所以除去题目中卖萌的成分,精简为一条信息:选出满足题设条件的有毒物。而题目中的条件除去加湿器这个特定的器械之外,都还比较明显:毒物本身或者与空

8、气接触一段时间后为无色无味的状态。显然四个选项都是有毒物,不过氯气为黄绿色并且有刺激性气味,硫化氢具有臭鸡蛋气味,二位直接出局。那么剩下的两个,氰化氢与一氧化碳老师也选择了很久,原因很简单,没有注意到加湿机这个条件。氰化氢大家只知道有毒,但是对于气味却不熟悉(当然熟悉的话就麻烦了),而一氧化碳看上去与案发后的条件非常符合,很不幸由于加湿机的存在,一氧化碳出局,因为这家伙难溶于水,如果要在加湿机中储存足够使人死亡的量,靠加湿机那点水溶解的量完全不够。因此答案只能选择氰化氢,他的钾盐氰化钾(KCN)大家比较熟悉,无机毒物之王,入口之后几乎没有救助的可能,因此可以最终敲定,答案为B,氰化氢(HCN)

9、。 由此可见,化学笔试中对课本知识的直接考查很少,往往将其结合至一些实际的问题当中,通过具体的现象考查其中的原理,注重学生们利用理论知识解决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所出现的题目往往会来源于生活,而信息题中则有很大的可能会从举办当年的著名科研成果或是优秀研究论文中提炼出信息(比如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这种现象在高考中也经常出现,当年的热门话题也成为热门的考点。而在未来的自主招生考试中,各个高校考查的内容当然不会是竞赛内容这些东西其实是进入大学之后就会学到的而是你们的观察能力思维水平和动手能力,这些和本次大赛的考试形式与目的其实是吻合的。相信通过参加这样一场全国优等生的大比拼,你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10、并可以更加坚定有效地向着自己的目的前进!数理化大赛初试分析之高一物理(第三届展示活动高一物理1)2010年11月15日下午,上海静安寺一幢正在翻新施工的教师公寓楼发生火灾,火灾共造成58人死亡.火灾逃生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若因情况特殊别无选择,某人在火灾发生后只能利用一根绳子从高处逃生,他估计这根绳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小于他的重量,于是,他将绳子的一端固定,然后沿着这根绳子从高处竖直下滑.绳子足够长,为了使他能安全落地,避免绳断人伤,此人应该( ).A 以合理的速度匀速下滑 B 以合理的加速度加速下滑 C 小心翼翼地、慢慢地下滑 D 最好是能够减速下滑解:高中物理的理论性和抽象性非常强,很

11、多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把物理当成应用数学来学。做一些有实际背景的题目,对于我们的学习有益无害。这个题目就是一道以实际生活为背景的题目。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B,因为以这种方式下滑,人给绳子的向下的摩擦力小于人自身的重力,从而使得绳子内部的张力较小,不容易断。(第二届展示活动高一物理9)“飞蛾扑火”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飞蛾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飞蛾靠自然光源(日光、月光或星光)指引飞行,进化出飞行时和光线成一定夹角的习性,即它在任何位置的前进方向与光线的夹角都是一个固定值,如图甲所示.于是当飞蛾离光源很近时,它飞出的路线就不再是直线,而是一条不断折向光源的螺旋形路线,如图乙所示.若已知飞蛾

12、的飞行速率恒定为v,飞蛾距火焰的初始距离为R,飞行时与光线所成的夹角为A,则飞蛾经过_时间后扑火,该过程中飞蛾飞行的路程为_.解:这个题目考察了数学和物理中非常经典的曲线:螺旋线,阿基米德对此研究的非常透彻。其实,这个题目有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呢?速度的合成和分解大家都了解吧?我们把物体的运动分解为向着光源的运动和绕着光源的圆周运动,相应的速度分解为向着光源的分速度vcosA以及围绕着光源的圆周速度vsinA,由于飞行时与光线所成的夹角始终不发生改变,因此向着光源的运动为匀速运动!则时间为R/(vcosA)。由于是匀速率运动,则第二问的答案为v*t = v*R/(vcosA) = R/cosA。多

13、么的简单!这道题目很好地考察了大家对校内知识的灵活应用。很多同学的成绩不错,但是背后是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这样的同学在竞赛题目面前就暴露真面目了。什么是真正学懂了一个知识?一定要能灵活应用才能称之为合格。竞赛是一个很好的检验方法,看看你自己是否真的学懂了。 (第二届展示活动高一物理1)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一位英国华裔科学家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该华裔物理学家在1966年发现了如何通过光学玻璃纤维远距离传输光信号,这成为电话和高速互联网等现代通讯网络运行的基石.“利用一根纯净的玻璃纤维,可以将光信号传输100多公里,而60年代时的光纤只能传输20米.”“今天,文字、音乐、图片和图像在一眨眼间传遍全球”.正是因为在“光学通讯领域的光传输方面的突破性成就”他获得了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该华裔科学家是( ).A.崔琦 B.李政道 C.丁肇中 D.高锟解:如果你对科学动态足够了解,应该知道,每年的诺贝尔奖(又称“炸药奖”)是科学界的盛会,如果你真地热爱科学,而不是仅仅做完题目就拉倒,这种科学重大事件是一定要了解的。这对于扩展我们的视野有非常好的帮助。这道题的答案是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