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医疗机构.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4027630 上传时间:2022-07-03 格式:DOC 页数:184 大小:2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自治区医疗机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4页
内蒙古自治区医疗机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自治区医疗机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自治区医疗机构.doc(18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内蒙古自治区医疗机构内蒙古自治区医疗机构内蒙古自治区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实施细则第一项 首诊负责制度一、主要内容(一)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1.患者完成门急诊挂号并到达科室后,首位接诊医师为首诊医师,首先接诊的科室为首诊科室。2.急危重症需抢救的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为首诊医师,不受其是否挂号,挂号与医师、科室或专科不符的限制。(二)初诊接诊。1.首诊医师对所接诊的

2、患者实行首诊负责制,一律不得拒绝接诊或拒绝收治。2.对急诊患者,首诊医师在接诊5分钟内开始诊疗。3.复合伤或涉及多科室的急危重患者抢救,在未明确由哪一个科室主管之前,除首诊科室主持诊治外,所有的有关科室须执行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制度,不得推诿,不得擅自离开。4.患者本机构内部转科后或需要进行检查的接诊医师履行首诊医师职责。首诊科室的首诊医师对所接诊患者,特别是对急危重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转科和转院等工作负责,直至顺利交接至下一环节。(三)初始评估。首诊医师通过问诊、查体、必要理化检查及参阅病史资料等对所接诊的患者作出病情评估,并及时完成病历录入。(四)门诊患者。1.凡属本科室疾病范畴门诊患者,

3、要按照诊疗规范诊治,符合入院条件收住院治疗。2.凡非本科室疾病范畴患者,首诊医师应向患者做必要说明,需要换号的,导诊护士指引或陪同家属办理相关手续。3.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或组织多学科联合会诊,首诊医师负责汇总、处理会诊意见。4.对超出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的疾病,虽无法提供诊治,但必须先评估患者病情状况,判断其是否存在急危重症情况。如果患者病情平稳,应给患者提供适当的就医建议,履行告知义务,并书写转诊医疗记录;对急危重症需抢救的患者,应当按照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制度进行诊疗。(五)急诊患者。1.对急诊就诊患者进行初始评估,判断属一般患者或急危重患者。对一般患者,工作时间分

4、诊到相关专业科室门诊就诊,夜间、中午由急诊医师负责诊疗。 2.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及时采取措施负责诊治,必要时,及时报告上级医师或科主任进行处理。 3.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患者(如脑卒中,急性心梗等),首诊医师要及时开启绿色通道进行抢救。4.非本专业疾病或患多学科疾病的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要及时报告上级医师,由上级医师根据情况组织有关科室进行会诊,必要时应报告科主任和医务部门(或总值班)。5.经会诊仍不能确诊的病例,在未收治到其他科室之前,仍由首诊医生负责诊疗,并上报医务部门(或总值班)。6.经会诊确定为非本专业疾病范畴的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及时完成病情相关记录,并由本人或指派专人护送患者到

5、转诊科室,与接诊科室医师进行床旁交接。接诊医师继续履行首诊医师负责制。7.急诊留观患者,首诊医师下班前应与接班医师共同检诊患者,做好床旁交接班。8.需要住院的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负责与相关科室联系, 并由本人或指派专人护送患者到病房并做好交接记录。9.病情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同时要履行知情同意告知手续。对拒不配合诊疗的患者及其家属,应充分告知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做好记录并请患方签字确认。10.因技术力量、设备条件等所限,本机构不能诊治的急危重患者,按照转诊制度有关规定执行。11.同时患有法定传染病的急危重患者,按照传染病诊治相关规定执行。二、工作要求(一)医疗机构要制定、

6、完善本机构首诊负责制度、配套制度及工作流程。(二)要组织开展首诊负责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的培训。(三)相关科室医务人员对首诊负责制度全员知晓。(四)职能部门定期对首诊负责制度进行考核,检查医务人员的知晓、执行情况。(五)将首诊负责制度的相关内容纳入医疗机构质量考核体系。(六)医疗机构有持续改进的相应措施。三、监督管理(一)责任部门:各临床、医技科室;(二)监管部门:医务、质量管理、护理等部门。第二项 三级查房制度一、主要内容(一)三级医师构成。1.原则上要求每个医疗小组配备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共同组成三级医师。2.在科室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不合理的情况下,可依据各级医疗机构

7、制定的医师动态分级授权管理制度进行人员调配、组合。(1)对于高级医师配置不足的科室,由医疗机构严格审核,采用低职高聘或控制分组或科主任替代等方法弥补。(2)对于下级医师不足的科室,由科主任指定上级医师充当主治医师或住院医师角色。被指定人员切实履行相关职责。(3)对人力资源不足不能构成三级医师查房梯队的,医疗机构可采用专业类别相同或相近专业组/科室合并进行。或实行大外科、大内科管理机制进行。(4)科室三级医师查房分组、人员角色一经确定,不得自行调整或转换角色;各医疗小组之间不得交叉查房。(二)三级医师职责。1.高级医师。(1)指导、检查下级医师工作。(2)重点解决特殊、疑难、重大抢救患者的诊断、

8、治疗、抢救及会诊工作。(3)其他应由高级医师确定的事项。2.中级医师。(1)指导、检查下级医师工作。(2)负责患者的日常诊疗和急危重患者的抢救。(3)参与特殊、疑难、重大抢救患者的诊断、治疗、抢救及会诊工作。(4)参加上级医师查房。3.初级医师。(1)承担基础医疗工作,对经管患者全面负责。(2)按照规定及时采集病史,书写病历等医疗文书。(3)参加上级医师查房。(4)负责完成各级医师查房记录。(5)负责落实上级医师诊疗意见。(三)查房周期。1.高级医师。每周至少查房2次,对急危重患者随时查房,并审核住院医师记录。2.中级医师。每周至少查房3次,对急危重患者随时查房,并审核住院医师记录。3.初级医

9、师。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2次,非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1次,对急危重患者随时查房,并记录。4.其他要求。(1)手术患者。术者必须亲自在术前和术后24小时内查房,并记录。(2)新入院患者。初级医师在24小时内完成查房;中级医师在48小时内完成查房,高级医师在72小时内完成查房;对急危重患者:各级医师根据病情需要,随时查房。(四)查房内容。1.高级医师。(1)进行疑难病例诊断、治疗;审核新入院、急危重患者诊疗计划;(2)决定重大手术、特殊检查治疗;(3)核查诊疗质量;检查医嘱、病历等医疗文书;(4)指导下级医师开展诊疗活动,重点帮助中级医师解决诊疗难题;(5)决定患者出院、转院等;(6)在查房中为下级医

10、师及规培、进修、实习人员示范带教。2.中级医师。(1)对经管患者进行系统查房,对新入院、危重、诊断未明、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进行重点检查;(2)听取住院医师及护士的汇报;(3)对下级医师的病历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改进;(4)检查医嘱执行情况,了解治疗效果;(5)倾听患方陈述,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征求对诊疗、生活等建议;对需出院、转院患者进行判定并及时上报上级医师或科主任;(6)通过查房带教下级医师及规培、进修、实习人员。3.初级医师。(1)及时整理、分析各种检查报告,提出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意见并记录;(2)开写医嘱并督促规范执行;(3)主动征求患者对诊疗、生活等方面的意见;(4)如实、全

11、面记录上级医师的诊疗意见;(5)重点巡视急危重、疑难、新入院、诊断未明确患者及手术后患者,同时有计划地巡视一般患者,并记录。(五)其他事项。1.查房准备。初级医师应做好病历、影像学资料、化验检查报告、所需检查器材等准备工作,特殊情况及时请示上级医师。2.站位规定。高级医师站立于患者右侧,中级医师站立于高级医师右侧,初级医师站立于患者左侧,与高级医师相对;护理人员站立于床尾,其余相关人员站于周围。3.查房程序。初级医师报告病历摘要、目前病情、检查化验结果、诊疗情况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中级医师补充病情、诊疗情况说明,高级医师确定诊疗方案。4.感控要求。查房前后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二、工作要求(一)

12、医疗机构要制定、完善本机构三级查房制度、配套制度及工作流程。(二)要组织开展三级查房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的培训。(三)相关科室医务人员对三级查房制度全员知晓。(四)职能部门定期对三级查房制度进行考核,检查医务人员的知晓、执行情况。(五)将三级查房制度的相关内容纳入医疗机构质量考核体系。(六)医疗机构有持续改进的相应措施。(七)原则上三级查房分组及人员组合由科主任负责。对采用专业类别相同或相近专业组/科室合并或实行大外科、大内科进行三级查房的由医务部门确定。三、监督管理(一)责任部门:各临床科室;(二)监管部门:医务、药学、护理、质量管理等部门。第三项 会诊制度一、主要内容(一)会诊前提。患者所患

13、疾病属于执业范围之外,需转至相关科室开展诊疗的;患者患本科疾病并伴有执业范围之外的疾病需同时治疗的;患者住院超过72小时,尚未明确诊断或治疗无效的。(二)机构内会诊。1.普通会诊。由主治及以上医师或三级查房中的中级及以上医师提出,原则上会诊医师为主治及以上医师或由医疗机构认定。普通会诊应当在会诊发出后24小时内完成。2.急会诊。急会诊的请求医师和受邀医师不受资质限制,但必须为在岗的最高资质医师,急会诊应当在会诊申请发出后10分钟内到位。3.多学科会诊。需要进行多学科会诊的,由医务部门负责组织。(三)机构外会诊。前往或邀请机构外会诊的,参照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执行。(四)远程会诊。开展远程会

14、诊的按照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执行。二、工作要求(一)医疗机构要制定、完善本机构会诊制度及会诊医师资格准入等配套制度和工作流程。(二)要组织开展会诊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的培训。(三)相关科室医务人员对会诊制度全员知晓。(四)职能部门定期对会诊制度进行考核,检查医务人员的知晓、执行情况。(五)将会诊制度的相关内容纳入医疗机构质量考核体系。(六)医疗机构有持续改进的相应措施。(七)医疗机构内的会诊,医师必须到现场亲自诊查患者,不允许以电话等其他形式进行会诊。(八)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认真书写会诊记录。三、监督管理(一)责任部门:各临床、医技科室;(二)监管部门:医务、质量管理、药学、护理等部门

15、。第四项 分级护理制度一、主要内容(一)护理级别。医师应根据住院患者病情和(或)自理能力决定护理等级并下达医嘱,分为特级护理及一、二、三级护理;护理人员按医嘱执行护理级别,并在患者一览表及床头卡上作相应标记。1.特级护理。适用于维持生命,实施抢救性治疗的重症监护患者;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监护、抢救的患者。2.一级护理。适用于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病情不稳定或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手术后或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的患者。3.二级护理。适用于病情趋于稳定或未明确诊断前仍需观察,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病情稳定,仍需卧床,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病情稳

16、定或处于恢复期,且自理能力中度依赖的患者。4.三级护理。适用于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或无须依赖的患者。(二)分级护理要点。1.特级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根据医嘱,准确测量出入量;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实施安全措施;保持患者舒适和功能体位;实施床旁交接班。2.一级护理。每小时巡视患者一次,观察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实施安全措施;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3.二级护理。每2小时巡视患者一次,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根

17、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护理措施和安全措施;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4.三级护理。每3小时巡视患者一次,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三)患者病情和(或)自理能力评估。1.住院患者病情由主治医师进行评定,分为危重/抢救、病重/病情不稳、病情稳定/康复期,需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评定。2.患者自理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对日常生活活动,包括进食等10个项目进行评定(见表4-1),将各项得分相加即为总分,根据总分,将自理能力分为重度依赖、中度依赖、轻度依赖和无需依赖四个等级(见表4-2)。患者新入院、出院、手

18、术当天、术后第一天时,护士需对患者进行自理能力评分,当出现其他特殊情况,如病情变化等需重新评分。表4-1 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序号项目完全独立需部分帮助需极大帮助完全依赖1进食1050-2洗澡50-3修饰50-4穿衣1050-5控制大便1050-6控制小便1050-7如厕1050-8床椅转移1510509平地行走15105010上下楼梯1050-Barthel指数分: 分注:1.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在每个项目对应的得分上画。2.引自WS/T431-2013护理分级。表4-2 自理能力分级自理能力等级等级划分标准需要照护程度重度依赖总分40分全部需他人照护中度依赖总分4160分大部

19、分需他人照护轻度依赖总分6199分少部分需他人照护无需依赖总分100分无需他人照护注:引自WS/T431-2013分级护理。(四)护理级别标识。1.各医疗机构应明确护理级别标识,需在患者床头卡、床位图(含电子信息卡)等患者信息中体现。患者护理级别出现变化时,需同步调整护理级别标识。2.建议用颜色来表达护理级别,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特级护理一般用红色标记,一级护理用粉红色标记,二级护理用蓝色标记,三级护理用绿色标记或不做任何标记。二、工作要求(一)医疗机构要制定、完善本机构分级护理制度及配套制度和工作流程。(二)要组织开展分级护理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的培训。(三)相关科室医务人员对分级护理全员知

20、晓。(四)职能部门定期对分级护理进行考核,检查医务人员的知晓、执行情况。(五)将分级护理的相关内容纳入医疗机构质量考核体系。(六)医疗机构有持续改进的相应措施。三、监督管理(一)责任部门:各护理单元;(二)监管部门:护理、质量管理、医务等部门。第五项 值班和交接班制度一、主要内容(一)建立值班和交接班制度。医疗机构各临床、医技以及运行服务保障部门,根据需要建立本部门的值班及交接班制度,并保障医疗机构正常运行。(二)建立总值班制度。医疗机构建立总值班制度,负责非工作时间内的重大抢救、应急事务的组织协调工作。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单独设置医疗总值班和护理总值班,并实行总值班查房制度。所有总值班人员需

21、经过医疗机构相关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三)明确岗位职责。医疗机构及科室应当明确各值班岗位职责,值班人员资质和人数。值班表应当在全院公开,所有与患者诊疗相关的岗位均应设值班人员,并明确值班时段。(四)排班值班。1.部门负责人分别负责本部门排班,并审核签字。医师门诊排班报门诊部,节假日排班表报相关职能部门。2.各临床科室设一、二、三线值班人员。一线值班由具有初级及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医师担任;二线班值班医师原则上由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担任,特殊情况可由高年资主治医师担任;三线值班由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医师担任。值班护士由护士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担任,护理值班按护理部相关规定进行。3

22、.急诊科、病区医护人员实行全天候值班制度;医技科室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可选择实行弹性值班制度。并上报医疗机构主管部门批准、备案后方可执行。4.一、二线医师值班实行坐班制,值班期间必须坚守岗位,因急诊手术、急会诊等工作需要离开岗位时,应向其他值班医师和值班护士或总值班交代去向,并保持通讯畅通。三线医师值班可在家听班,保持通信畅通,保证随叫随到。5.值班人员必须在值班室休息,不得擅自离开。6.医师出门诊时间、安排择期手术当日不得值班。7.医护人员排班确定后原则上不得调换,遇特殊情况,需提前请科主任或护士长批准。(五)交接班。 1.医护交班重点内容。急危重患者人数、当日手术人数和新入院患者数;新入院、

23、手术、急危重患者及病情发生变化患者的病情、诊疗、护理等情况;特殊用药、管路、皮肤、安全情况;重要设备、设施和物品使用情况。2.对新入院患者、手术患者和病情发生变化的患者,须书面交班。3.当日手术和急危重患者须床旁交班。4.医技科室须对疑难病例及医疗设备运行情况进行交班。5.交班内容须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重点突出。6.交接班时如有疑问,应及时核查,对发现的问题,由交班者负责;接班后如发现问题,应由接班者负责。7.及时完成交接班记录,并由交接班人员签字。8.接班者须提前到岗。接班人员未到岗时,值班人员不得离开岗位,须等待接班人员交接后方可离开。(六)值班职责。1.一线值班医师岗位职责。(

24、1)在二线医师的指导和带领下,按规定完成具体的值班工作和上级医师交代的诊疗工作,并做好记录;(2)原则上负责完成非工作时间内新入院患者的接诊及一般处置,并书写首次病程记录;(3)完成值班期间院内急诊抢救、手术;(4)处置患者病情有困难时,应及时请示二线或三线医师;(5)一线医师须巡查病房,在二线医师带领下重点巡查急危重和特殊患者;(6)按规定书写值班记录;及时应答值班护士呼叫。2.二线值班医师岗位职责。(1)具体指导一线值班医师开展诊疗工作;(2)带领一线医师巡视本科室急危重患者;(3)掌握本科室急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诊疗措施,必要时向三线医师请示;(4)完成值班期间院内急诊抢救

25、、手术及院内外会诊工作;(5)替补因工作需求离开病区的一线值班医师;(6)审核一线医师书写的值班记录。3.三线值班医师岗位职责。(1)掌握本科急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必要时带领一、二线医师对本科室急危重及特殊患者进行重点巡查;(2)指导一、二线医师做好院内急诊抢救、手术、会诊等工作;现场指导疑难危重患者的诊疗工作,必要时报告科主任及相关部门协助处理;(3)替补因工作需求离开病区的一、二线值班医师;(4)检查一、二线医师的值班记录。二、工作要求(一)医疗机构要制定、完善本机构值班和交接班制度、配套制度及工作流程。(二)要组织开展值班和交接班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的培训。(三)相关科室医务人员对值班和交

26、接班制度全员知晓。(四)职能部门定期对值班和交接班制度进行考核,检查医务人员的知晓、执行情况。(五)将值班和交接班制度的相关内容纳入医疗机构质量考核体系。(六)医疗机构有持续改进的相应措施。(七)值班医护人员必须是本医疗机构的在岗在职人员,且具备执业资质并能胜任本职岗位工作。三、监督管理(一)责任部门:各临床、医技科室及相关部门;(二)监管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及相关职能部门。第六项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一、主要内容(一)疑难病例。1.入院72小时不能确诊或诊疗方案难以确定的病例。2.疾病在应有明确疗效周期内未能达到预期疗效。3.非计划再次住院和非计划再次手术的患者。4.出现可能危及生命或造成器官

27、功能严重损害的并发症等。5.院内感染经积极抢救仍未脱离危险的患者。6.病情复杂或不稳定或疗效极差,涉及多个学科的疑难杂症。7.病情危重需要多科协作抢救的患者。8.涉及重大疑难手术或需再次手术治疗的患者。9.罕见病例。10.住院期间有医疗纠纷争议倾向等需要讨论的病例。(二)参加人员。1.科主任及全科医护人员参加讨论。2.必要时,邀请相关科室的医务人员参加;特殊情况下,医务部门参加讨论。3.原则上参加疑难病例讨论成员中,应当至少有2人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4.解决疑难病例所需要的诊疗能力或医疗设备条件,超过本科室或本医疗机构的诊疗范围或能力范围,应邀请相关科室或医疗机构外人员参加

28、疑难病例讨论。(三)讨论程序。1.经治医师负责收集病历资料,并通知参加病例讨论人员。2.疑难病例讨论原则上由科主任主持,科主任不在院期间由其指定科室负责人主持讨论;患者病情复杂、症状体征超出本科常见症状体征范围,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的,或有机构外人员参加的,应由医务部门人员主持。3.由经管医师汇报病史。4.依次由参加病例讨论的实习规培医师、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及护理、药学、医技等相关人员发言,对疾病诊治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目前诊疗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5.最后,由主持人进行汇总分析,确定诊疗计划。(四)记录内容。1.患者基本信息、科别、床号、住院号、入院时间、入院诊断等相关信

29、息。2.病例讨论时间、地点、主持人、参加人(其他科室人员应注明学科、职称)、病史摘要、各级人员发言要点、讨论结论(主要指后续诊疗方案)、记录人等。3.上述内容记录于医疗机构统一制定的疑难病例讨论记录。4.形成一致性结论,记入病历。5.参加讨论人员签名,主持人审核并签字。二、工作要求(一)医疗机构要制定、完善本机构疑难病例讨论制度、配套制度及工作流程。(二)要组织开展疑难病例讨论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的培训。(三)相关科室医务人员对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全员知晓。(四)职能部门定期对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进行考核,检查医务人员的知晓、执行情况。(五)将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的相关内容纳入医疗机构质量考核体系。(六)医

30、疗机构有持续改进的相应措施。三、监督管理(一)责任部门:各临床、医技科室;(二)监管部门:医务、护理等部门。第七项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一、主要内容(一)急危重患者。1.患者急性起病,诊断未明,根据其症状的诊疗流程,必须立即处置,否则可能导致重要脏器功能损害或危及生命。2.患者急性起病,诊断明确,根据诊疗规范,必须立即处置,否则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或危及生命,如有明确治疗时间窗的疾病。3.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并有恶化倾向。4.出现检验或检查结果危急值,必须紧急处置的患者。5.患者出现其他预计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必须紧急处置的病情。(二)抢救资源。1.抢救人员。所有医务人员均应有接受抢救技能的培训,掌

31、握抢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抢救操作技能(包括但不限于包括心肺复苏等),具备独立抢救能力,并注意培养专科抢救人员(包括心包穿刺术、气道开放技术、动/静脉穿刺置管术、心电复律、呼吸机使用等),有条件时建立应急医疗分队,紧急状态时能立即到位、开展抢救。2.抢救药品。根据医疗机构常见急危重疾病的抢救流程和本区域常见急危重疾病抢救时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应用的药物进行配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心肺复苏药物、呼吸兴奋药、血管活性药、利尿及脱水药、抗心律失常药、镇静药、止血药、平喘药等。3.抢救设备。根据医疗机构常见危急重症疾病抢救时需要配备的设备进行配置,包括但不限于吸氧设备、简易呼吸器、除颤设备、心电图机、心

32、电监护仪、负压吸引设备、心肺支持设备、洗胃机、便携式超声仪和快速床旁检验设备等。4.临床科室可设置抢救区域和抢救床位。5.医疗机构应有机制将本区域内抢救设备安置于固定的、便捷可及的位置,定期维护和巡查,始终保持待用状态;各单元医务人员知晓抢救设备位置、使用方法,知晓抢救设备缺乏或故障时替代设备的调配流程。6.抢救药品种类和数量能满足本区域常见的急危重症患者抢救需要;各单元医务人员知晓抢救用药使用流程、补药流程和应急预案。(三)资源调配。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抢救资源相关配置制度,保证抢救人员、药品、设备等按医疗区域需要进行合理配置。2.当相关的抢救人员、药品、设备等抢救资源不能满足本区域临时抢救

33、所需时,医疗机构应有相关紧急调配制度,保证人员、药品、设备等抢救资源能够迅速调用,形成固定的紧急调配流程,并定期进行演练。3.紧急调配机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项:有人员紧急调配的制度、规定和执行方案,定期演练,可建立机构内应急医疗分队(人员均有相应资质、抢救技能);有抢救用药保障制度;有医疗设备紧急调配制度,定期演练;有应急床位统一调配机制;有多科室紧急抢救协作制度,急救服务体系中相关部门(包括急诊科、各临床及医技科室、药房、挂号收费等)责任明确。(四)绿色通道。1.绿色通道是指医疗机构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的快捷高效的服务系统。2.绿色通道救治患者的理念:以患者为中心,对急、危重症患者按照“优先处

34、置转运”及“先及时救治,后补交费用”的原则救治,确保急诊救治及时有效。3.医疗机构应有各部门间的协作机制,职责任务明确,参与救治人员符合资质。4.进入绿色通道的患者或机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病种或人群绿色通道:可疑传染病、重点病种(包括但不限于,严重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及重症孕产妇、重症新生儿的紧急救治;(2)流程绿色通道:如院前、分诊、就诊、会诊、手术、药物治疗、输血治疗、检验、影像学检查、收治入院、转运等环节优先处理的机制,突发应急事件处理流程;(3)财务绿色通道,先抢救后付费制度;(4)绿色通道标识。(五)转诊服务。1.转运

35、前,应完成患者评估,履行告知义务,根据评估结果决定转运方式。转运途中配备可及的生命支持设备,医疗机构间的转运可联系有资质的专业转运机构来完成。2.转送患者要有完善的病情与资料交接,保障患者得到连贯抢救。3.有与相关合作医疗机构建立转接服务的机制。(六)抢救原则。1.在抢救急危重患者时,必须规范执行抢救流程和预案。2.抢救工作要及时、有效、准确、无误。(七)组织分工。1.急危重患者抢救原则上由科主任主持。2.科主任不在场时,由现场专业技术职务最高的医师主持抢救工作,但必须及时通知科主任。3.特殊患者或需多学科协同抢救的,应及时邀请相关科室参加抢救,必要时报告医务部门、护理部或分管院长。4.根据会

36、诊意见,由可能威胁到患者生命最主要的疾病所属专业科室接收患者,并负责组织抢救,如落实救治科室存在争议,应立即通知医务部门协调确认。(八)医嘱执行。一般情况下,医师不得下口头医嘱,如因情况紧急需下达口头医嘱,护理人员应复诵一遍,方可执行。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医师据实补记医嘱。(九)抢救记录。1.抢救患者时原则上应边抢救边记录。2.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记录,应在抢救结束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3.抢救记录内容包括病情变化情况、抢救时间及措施、参加抢救的医务人员姓名等,要做到及时记录。4.抢救记录要完整、准确、无误、及时,时间精确到分钟。5.抢救患者时,经治医师应与患方进行充分沟通,履行知情

37、告知相关手续。必要时下达病危通知书。病危通知书一式三份,分别交患方、医务部门各一份,另外一份病历存档。(十)其他事项。1.所有使用后的药品安瓿,需经二人核对后方可弃去。2.抢救结束后,要及时清理、核查、消毒、补充各种抢救器材及药品,并物归原处,完善记录。二、工作要求(一)医疗机构要制定、完善本机构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配套制度及工作流程。(二)要组织开展急危重患者抢救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的培训。(三)相关科室医务人员对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全员知晓。(四)职能部门定期对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进行考核,检查医务人员的知晓、执行情况。(五)将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的相关内容纳入医疗机构质量考核体系。(六)医疗机构

38、有持续改进的相应措施。三、监督管理(一)责任部门:各临床、医技科室及药学处、医学工程处;(二)监管部门:医务、护理、药学、医学工程等部门。第八项 术前讨论制度一、主要内容(一)术前讨论病例。除以紧急抢救生命为目的的急诊手术外,所有需实施手术的病例均需进行术前讨论。(二)住院术前讨论范围。1.术前讨论范围包括:手术组讨论、医师团队讨论、病区内讨论、全科讨论、多学科联合讨论。2.临床科室根据本科室开展的手术项目及级别确定本科室术前讨论范围。3.临床科室根据手术分级目录、科室人员(医疗团队)配置、技术水平、既往手术效果等情况,确定各种住院患者手术前的术前讨论参加人员的范围,并交医疗管理部门审批后实施

39、。4.新开展手术、高龄患者手术、高风险手术、毁损性手术、非计划二次手术、可能存在或已存在医患争议或纠纷的手术、患者伴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的手术,应当纳入全科讨论范围。(三)日间手术术前讨论。1.因日间手术患者即住院患者,应按照住院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讨论。2.建议按照手术组讨论或医师团队讨论形式进行。(四)门诊手术术前讨论。1.由参加门诊手术的医师及相关人员在术前共同讨论。2.原则上在门诊病历记录适应症、禁忌症、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注意事项等内容。(五)术前讨论原则。1.手术医师必须参加术前讨论。2.全科讨论由科主任或其授权的最高级别医师主持,全科医护人员参加。3.患者手术涉及多学科或可能发生手术合

40、并症的,邀请相关科室和职能部门参加,或事先完成相关科室的会诊。4.疑难、高危、致残、特殊手术及新技术和新项目手术、外请专家开展手术均须报医务部门批准,由医务部门主持术前讨论,相关科室人员参加。(六)术前讨论内容。术前讨论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项:1.患者术前病情及承受能力评估(包括但不限于生理、心理和家庭、社会因素);2.临床诊断和诊断依据;3.手术指征与禁忌症、拟行术式及替代治疗方案;4.手术风险评估;5.术中、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应对措施;6.术中可能出现的手术方式、手术范围、麻醉方式改变。7.术前准备情况;8.是否需要分次完成手术;9.围手术期护理具体要求。10.麻醉方式与麻

41、醉风险等。(七)其他事项。1.各级医师应充分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科主任最后指导制定、完善治疗方案。2.各级医师须遵守术前讨论确定的治疗方案,不得擅自更改。3.术前讨论完成后,方可开具手术医嘱,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4.术前讨论完成后,由经治医师将术前讨论结论记入病历。5.术中因需要改变手术方式或扩大手术范围或改变麻醉方式时,应进行现场讨论,必要时请示科主任,并与患者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履行知情同意告知手续后方可进行。二、工作要求(一)医疗机构要制定、完善本机构术前讨论制度、配套制度及工作流程。(二)要组织开展术前讨论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的培训。(三)相关科室医务人员对术前讨论制度全员知晓。(

42、四)职能部门定期对术前讨论制度进行考核,检查医务人员的知晓、执行情况。(五)将术前讨论制度的相关内容纳入医疗机构质量考核体系。(六)医疗机构有持续改进的相应措施。三、监督管理(一)责任部门:各临床科室;(二)监管部门:医务部门。第九项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一、主要内容(一)讨论对象。在医疗机构内所有的死亡患者。(二)讨论时限。1.死亡病例讨论原则上应当在患者死亡1周内完成。2.尸检病例在尸检报告出具后1周内必须再次讨论。3.本制度所指“1周内”是指5个工作日内。(三)参加人员。科主任及全科医护人员参加。必要时邀请医务部门和相关科室参加。(四)讨论程序。1.死亡讨论由科主任主持,若科主任在患者死亡后

43、一周内因故均不在岗,则由其向医务部门申请指定并经同意后由本科室副主任主持,接受了多学科诊治的死亡患者需要进行多学科讨论,则由医务部门负责人主持。2.由经治医师汇报病史,诊治、抢救经过,死亡原因、死亡诊断等。3.依次由参加病例讨论的实习规培医师、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及护理、药学、医技等相关人员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死亡原因、死亡诊断。4.最后,由主持人进行汇总分析,明确结论。(五)记录内容。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院号、入院时间、入院诊断、死亡时间、死亡诊断等相关信息。2.病例讨论时间、地点,主持人,参加者及专业技术职务,病史摘要,各级人员发言,总结意见,

44、记录者等。3.上述内容记录于医疗机构统一制定的死亡病例讨论记录,主持人审核并签字;形成一致性结论摘要记入病历中。4.参加讨论人员签名,主持人审核并签字。二、工作要求(一)医疗机构要制定、完善本机构死亡病例讨论制度、配套制度及工作流程。(二)要组织开展死亡病例讨论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的培训。(三)相关科室医务人员对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全员知晓。(四)职能部门定期对死亡病例讨论制度进行考核,检查医务人员的知晓、执行情况。(五)将死亡病例讨论制度的相关内容纳入医疗机构质量考核体系。(六)医疗机构有持续改进的相应措施。三、监督管理(一)责任部门:各临床科室;(二)监管部门:医务、护理等部门。第十项 查对制度

45、一、主要内容(一)医嘱查对。1.开具医嘱时,应查对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等。2.应班班查对医嘱。夜班查对当日医嘱;总查对由护士长组织,每周1次。其内容包括医嘱单、执行卡、各种标识(饮食、护理级别、过敏、隔离等)。3.查对、处理医嘱者,须签全名。4.对转抄医嘱须由另外一人核对。转抄医嘱者与查对者均须签名。5.抢救患者时,医师下达口头医嘱,执行者须完整复述一遍,经医师复核无误后,方可执行。抢救完毕,医师应及时补开医嘱并签名(不超过6小时)。6.查对时有疑问的医嘱,必须与医师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和转抄。(二)服药、注射、输液、处置查对。1.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三查:摆药后查;服药、注射、处置前查;注射、处置后查。八对:对住院号(门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有效期。2.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信息 (如身份证号、姓名、住院号、出生年月等)确认患者身份,禁止将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3.对新生儿及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无法陈述姓名的患者,由陪同人员陈述患者身份信息,并及时佩戴腕带。对无法陈述姓名且无人陪伴的患者,可临时采取其他方式标记其身份(如无名氏+性别+来院时间等),并佩戴腕带,由双人查对确认。4.清点药品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药品质量,水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