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4009702 上传时间:2022-07-03 格式:DOC 页数:90 大小: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人口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口学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学复习资料.doc(9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人口学复习资料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绪论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人口思想主要见于其名著理想国和法律论。他主张一个国家的人口应该适当。 近代人口学的奠基人约翰格兰特关于死亡证书的自然的和政治的观察,编制了世界上第一张生命表 英国格兰特的名言则是:“人口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研究了人口与财富的

2、关系,强调人口增张就意味着财富增长。 配第研究了人口与财富的关系,强调人口增张就意味着财富增长。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17111776年)认为,幸福和人口兴旺两者互为依存条件,是任何社会的“普遍规则”。 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年)也说:“国家繁荣最明确的标志,就是居民人数的增加”。(国富论) 1885年,法国人口学者顾拉特在他的书中提出了“人口学”一词,同时提出了人口学的研究方法。 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必将永远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而且差距越来越大。这是一个永恒的自然规律。 1)人口 人口,就是指生活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

3、会群体。 人口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1.2.2 人口变动 1)人口的自然变动:就是指由出生和死亡所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减少。 2)人口的迁移变动是指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一切移动,不管是改变定居地点的永久性移动,还是暂时的移动都是人口的迁移变动。 3)人口的社会变动是指人口社会构成的变动。 三种人口变动的关系: 1、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2、人口的自然变动,机械变动会引起人口社会变动; 3、人口社会变动也会制约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 归根到底,人口变动都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 人口作为总体而言,总是同一定的时间、地点相连,是一定社会发展中的历史的人口。 1.4.2 人口学的具体

4、研究方法 1)统计分析的方法 统计分析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实地调查登记。第二步是统计汇总。第三布,分析研究。 2)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静态分析使用的指标主要有人口总数、人口构成等等。动态分析使用的指标主要有人口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等等。 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4)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第二章 1、生产的概念与内容 两种生产是指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是社会生产的两个重要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面,简称两种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 人类自身生产就是人类为了世代延续,进行自身的增殖或

5、重的繁衍的人口生命生产活动。人类自身生产是原有人口生命的生产和新一代人口生命的生产的统一。 人力自身生产从获取生活资料方式来实现人的生命的生产过程来看,可以划分为三部分人口群体的生命生产。(1)劳动力人口生命的生产。(2)未成年人口生命的生产。(3)丧失劳动能力人口生命的生产 2、 两种生产的特点 1)生产成果不同 2)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单位不同 3)惯性作用不同 4)再生产周期不同 5)两种生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3、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之间,存在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就是人类自身生产一定要适应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规律。这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简称为两种生

6、产相适应的规律。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的性质、发展规模、速度和发展水平按比例地协调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人口数量要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人口的质量要与社会生存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相适应;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人口结构要与国民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相适应。人类自身生产一定要适应物质资料生产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在一切社会形态中,社会生产都包括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在一切社会形态中,物质资料生产水平都要求人类自身生产与之相适应;两种生产的比例是社会生产的基本比例,是社会生产过程中各种比例关系中最基本的比例。衡量和判断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是否相适应的重要标

7、志,主要是看它是否能顺应社会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有利于人口素质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两种生产相适应的主要标志中,劳动力人口与生产资料相适应是首要的。第3章1.人口再生产是新一代人口不断出生、成长和老一代人口逐渐衰老、死亡的不断重复所构成的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 人口再生产是社会人口再生产和家庭人口再生产的统一。人口再生产是人口数量和质量不断发展和运动的过程。2、人口再生产的特点 与物质再生产相比较,人口再生产有如下特点: 1. 生产目的不同,但是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2. 生产成果不同。人口再生产的成果是人,是有思想认识的人,物质再生产的成果是物。

8、3. 实现的方式与单位不同。人口再生产的基本方式是婚姻,基本单位是家庭。4. 人口再生产具有更大的惯性。 5. 人口再生产周期比物质再生产周期长。6. 人口再生产的实现,需要的条件较少;而物质再生产的实现,需要的条件较多。从这一点看,人类必须自我控制增长。 3、人口再生产的分类从社会及家庭角度进行研究,可分为宏观人口再生产和微观人口再生产;从人口更新包括的内容不同,可分为广义人口再生产和狭义人口再生产。4.生育率是用来反映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妇女的生育强度的统计指标。20-35岁是育龄妇女生育能力较强的时期人实现生育的生理能力成为生育能力.人口出生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能够地区育龄妇女生育

9、的婴儿与该事情总人口的比重。 1)影响生育率的因素 (1)生物因素。人作为高级的有生命的动物,他的生育行为要受到生育规律的支配和制约。 (2)经济因素 不同生产关系决定生育的性质和状况 家庭的经济利益与儿童的经济价值对生育率有重大影响 老年人的生活社会保障程度 育龄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承担的角色 (3)社会因素 婚姻家庭形式对人类生育行为有重大影响 文化教育水平的高低对生育率的影响最为明显和直接 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也影响生育率的变动 2)影响出生率的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出生率的重要因素 (2)科学文化水平是影响出生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3)出生率与育龄妇女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

10、重大小有关系高生育模式的特点是生育年龄开始早,结束得迟,妇女的生育时间长,生育的高峰期长而分散,生育的曲线长而高。低生育模式的特点是生育年龄迟而短,妇女的生育时间短,生育的高峰期短而集中,生育的曲线低而短。生育率的变动在数量上有一定的规律性,即由早婚、早育、多育的高生育模式向晚婚、晚育、少育的低生育模式发展。 死亡是指一个人生命的终结,是一个人生命周期的结束。死亡率是反映一定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人口死亡强度的统计指标。 3.2.2 影响死亡率的因素 1)经济生活水平决定不同阶级人口死亡率差异 2)不同职业人口死亡率差异 3)城乡之间死亡率也存在差异 4)文化教育水平高低对人口死亡率有重要影响

11、5)不同婚姻状况对死亡率也有影响 6)医疗卫生事业的发达与否与人口死亡率有直接联系高死亡率模式的特点是:低年龄组死亡率极高,高年龄组死亡率也很高,人口的平均寿命短,其分年龄死亡率曲线图表现为一条不对称的U型曲线。低死亡率模式的特点是:低年龄组死亡率下降,死亡率高的高年龄组年龄后移,人口平均寿命延长,其分年龄死亡率曲线图为一条近似平放的J型曲线。人口再生产类型是指与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的特征。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分为1.原始人口再生产类型;其特点是极高的死亡率和只可能补偿极高死亡率的极高出生率,人均寿命很短,世代更替速度很快,

12、人口增长呈相对静止状态。2.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其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以及较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3.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其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世代更替速度缓慢,人口少生少死高寿。人口历史上有两次人口转变。第一次是由原始人口再生产转变为传统人口再生产,发生在原始公社方式后期。这一次人口转变是以新石器代替旧石器开始,到金属工具的使用完成。第二次是由传统人口再生产转变为现代人口再生产,发生在产业革命时期,是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而实现的。第四章人口质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人口群体所具有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人口质量主要是人口总体的身体素

13、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身体健康状况和大脑机能状况是人口质量的自然基础和物质承担者。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口质量的核心内容。思想道德素质是人口质量的灵魂。一定的人口数量是人口质量提高的前提。人口质量高能抑制人口增长,这是因为:第一,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高,能抑制人口增长。第二,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高,有抑制人口数量增长的作用。第三,人口的身体素质好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优生优育。优生学有两个分支:防患性优生学;促进性优生学。消极优生学,也称负优生学或预防性优生学,指防止或减少有严重遗传性和先天性疾病的个体的出生。其主要任务是消除劣质出生。其措施主要包括:禁止近亲结婚、婚前检查、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

14、。积极性优生学,也称正优生学或进取性优生学,指促进智能和体能上优异的个体出生。其措施主要有:人工授精、基因工程、无性繁殖(克隆)等。实行优生的意义:1、 降低人口群体中的发病率2、 降低人口死亡率3、 减少以致消除某些有害基因4、 为家庭和社会节省对劣质个体的抚养费用5、 有利于贯彻计划生育政策6、 有利于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质量的关系1、人口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高质量的人口是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低质量的人口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2、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质量的影响。(1)经济发展是提高人口质量的物质基础;(2)教育事业是提高人口质量的中心环节;(3)科学技术是提高人口质量

15、的动力。第5章人口结构是指依据人口所具有的各种不同的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和生理的特征,把人口划分成的各组成部分所占比重及其相互关系。人口的年龄结构一般分为三大年龄组,即儿童少年组、成年组和老年组。人口发展速度和类型以及抚养比都取决于人口年龄结构。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男性和女性在人口中所占比例及其相互关系。人口的性别结构对婚姻和家庭状況有直接影响,是结婚率和出生率高低的决定因素之一。 性别比。人口中男性人口数与女性人口数之比。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表示,它是反映人口性别结构的指标之一。性别比大于100,说明男多女少;小于100,说明男少女多;等于100,说明男女数量相等。人口

16、性别比存在着依年龄组的递增而降低的变动趋势。 第一性别比:即胚胎性别比,一般为120:100 第二性别比:即出生性别比,一般为104107:100 第三性别比:结婚年龄时的性别比,开始接近100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因素 1、 生物因素对人口性别结构的形成起重要作用。2、 人口再生产类型对人口性别结构起决定作用。3、 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对人口性别结构起制约作用。人口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通常划分为三种类型。老年型人口;年轻型人口;成年型人口。制约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过程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即出生率的变动,死亡率的变动、人口迁移。 人口的地域结构就是按照人口所居住的不同地

17、域划分的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的自然地理结构,行政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人口的产业结构是指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行业的就业(或在业)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关系。人口产业结构有两种分类法:(1)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分类法。这是以国民经济各部门划分为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为基础,运用经济活动人口在两大领域的分布状况、比例、构成来划分人口产业结构的方法。(2)三次产业分类法。这是按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社会生产发展过程的先后次序来划分的经济活动人口的分布状况的一种方法。第六章 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时间上,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聚集或组合状况。世界4大人口稠密区:(1)亚洲太平洋沿岸北区;(2)南亚次大陆;

18、(3)欧洲的北纬60以南地区;(4)北美洲东部人口密度是指某一时点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农业人口密度是以一国或一地区的农业人口与总土地面积之比。耕地人口密度是该国或该地区总人口与耕地面积之比。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人口在空间上的迁徙活动也与自然环境的优劣、自然资源的丰缺、气候的好坏、地势的高低等密不可分。(1)气候。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非常显著。(2)淡水。淡水是生命之源,动物、植物、人类随时都离不开对淡水的需要。(3)土壤、能源与矿产资源。土壤肥力与耕作性能,影响到人类对它的开发价值与开发兴趣,从而制约着人口分布。能源、矿藏的发现、开采会改变人口的分布状况。(4)地势地貌。人

19、口随海拔增高而减少,在同一地区,地貌不同,人口的集中程度也不一样。2.社会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等,其中,经济因素起主要作用,尤其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布局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1935年,我国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经过数十年的潜心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爱辉腾冲人口分布线。人口移动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一切流动现象。人口迁移则仅指人们从一地向另一地的迁居活动。人口流动是指人们不以改变常住地为目的的越过一定区域界限并会返回原地的移动。人口迁移流动的类型1.按动机或目的划分:谋生和非谋生求职型的人口迁移流动2.按流向划分:农村流向农村;农村流向城市;城市流向城市;城市流向农村3.按空间范围

20、划分:国际迁移流动和国内迁移流动4.按原因划分:自然型、强制型和自由型5.按组织形式划分:计划型和自发型人口迁移的社会经济后果 各种类型的人口流动和迁移,特别是永久性移民,对迁出区和迁入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1对人口数量和分布的影响 人口迁移流动导致迁出区人口减少和迁入区人口增加,这种此消彼消长关系对人口地理的改变作用,往往远较自然变动迅速而强烈。2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一般来说,经济性迁移以青壮年男性为主,使迁入区性别比上升,扶养比下降,老龄化延迟,迁出区则相反。3对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 (1)人口迁移流动有利于各民族和各个地区的人民在经济和

21、文化上的相互交流,他们在长期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得以在更广阔的空间中传播,这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无疑是有利的。(2)人口迁移流动在国家和地区之间调整了劳动力的供求比例,有助于不断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3)人口的迁移流动带动了智力和资本的流动。与一般的劳动力相比,移民的智力更是一笔不可低估的宝贵财富。人口城市化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 人口城市化的城市是指现代城市。2. 生产方式的转化。现代生产方式逐渐替代传统生产方式3. 生活方式的转化。传统、闭塞的农村生活方式向现代的、开放的城市生活方式转化4. 价值观念的转化。由传统、保守的、封闭的观念向开放型、创造型的现代观念转化我国劳动力

22、流动具有以下特征:1.农村劳动力仍然是流动的主体,城镇劳动力流动开始加速。2.迁移者的人口学特征。在所有城乡劳动年龄人口中,迁移群体的年龄结构无疑更为年轻。从性别结构看,男性和女性基本上相等3.迁移的发生具有地域性4.迁移者与城镇本地人口之间存在明显的职业分层当前中国人口流动中存在的问题1.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常常受到侵犯2. 人口流动仍存在无序现象3、部分流动人口的生存状况堪忧(1)失业问题严重(2)收入低,贫困比例大 (3)生产安全问题 (4)生活安全问题 (5)居住条件差 (6)社会保障问题积极作用:1)大量人口流入城市,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为城市建筑、商业、饮食、环卫等行业的发

23、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做出了贡献。 2)农村劳动力在流入地务工经商获得的收入,成为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流动人口在务工经商的过程中,获得各种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为农村地区培养和储备了人才。消极影响:1)人口的流动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由于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仍然偏低,多数人只能从事一些重体力、低收入甚至危险的工作。同时,相应的法律保障和服务措施不健全,使他们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可能沦为新的贫困群体。 2)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出,会对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给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扶助和精神慰籍带来新的问题。 3)大量农村劳动

24、力涌入城市,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就业竞争,导致了更多城市劳动力失业。同时,给城市现有的公用设施、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体系造成更大的压力。 4)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城市体系不合理,大城市发展快,使城市交通、住房等压力不断增大;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我国人口城市化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1.降低行政干预力度,强化市场指导作用。2.降低乡村人口入城门槛,淡化城乡人口身份差别3.坚持可持续发展与效益优先的原则4.依照经济规律和不同地区的环境容量,发展各种等级的城市,造就城市网络。5.注重东、中、西部地区城市的平衡发展。第七章婚姻是指男女两性结合, 确定合法的夫妻关

25、系, 并建立家庭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社会形式。婚姻状况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中,每个人在是否婚居方面所处的状态。 婚姻状况通常分为四类:未婚、已婚、离婚、丧偶。婚姻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可以进一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这个问题。( 1) 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 有不同的婚姻制度。( 2) 选择配偶、缔结婚姻和举行仪式等, 都不完全是男女双方的私事, 而要受到各种社会因素, 如法律制度、经济状况、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 婚姻具有法律形式, 家庭是指基于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而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家庭与婚姻一样也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自然属性是最基本的属性,社

26、会属性是其本质属性。家庭的功能家庭的职能是多方面的, 并且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会有所变化。归纳起来, 家庭具有以下4 种主要职能。( 1) 生产职能。家庭经济收入则主要取决于劳动力的数量及其技能水平的高低。家庭经济收入则主要取决于劳动力的数量及其技能水平的高低。( 2) 消费职能. 家庭成员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 包括赡养老人、抚养未成年子女等, 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实现的。( 3) 生育职能。从家庭产生之日起, 就一直是实现生育行为、进行人口再生产的一个基本单位。( 4) 教育职能。家庭是人一出生就投入的社会文化环境, 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从人口再生产的角度看,家庭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

27、个因素:一方面是家庭的生育量,生育数量越大,家庭规模越大;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类型,一般复合家庭、主干家庭规模较大,核心家庭、不完全家庭、单身家庭规模较小。从历史上看, 家庭规模的变动趋势是由大家庭向小家庭发展, 家庭平均人口数有减少的趋势。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的结构类型, 一般可以划分为5 个类型。( 1) 复合家庭。父母和两个或多个已婚子女及其配偶、后代所组成的家庭。在这种家庭中除纵向的直系亲属关系外, 还包括横向的旁系亲属关系( 这一分类不涉及未成年的兄弟姊妹) 。这类家庭人口数量最多。( 2) 直系家庭。父母和一个已婚子女及其配偶、后代所组成的家庭。在这种家庭中只有纵向的直系亲属关系。( 3

28、) 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这类家庭人口数少, 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家庭形式。( 4) 不完全家庭。夫、妻、子女三者有所缺失的家庭。如丧偶、离婚、未生子女或子女夭折、单身者收养子女、未婚的生父或生母与非婚生子女共同生活等。( 5) 单身家庭。指终身不婚、丧偶、离婚后过独居生活的家庭。通观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可以将生育观转变的规律归纳为:对生育数量的要求由多向少转变,对质量要求由低向高转变;生育性别要求上由重男轻女转向男女平等;初育的年龄提高;生育的目的由增加家庭劳动力转向增加家庭乐趣;从以宿命论观点对待生育,转向科学地看待生育;在生育形式上,从盲目生育转向有计划地生

29、育。影响生育观的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于整个人口再生产过程都起着一种决定性的作用, 当然也包括对生育观的作用。而经济因素中最为重要和突出的, 便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2、 文化因素育龄夫妇, 特别是育龄妇女的文化素质和职业结构对生育观也有很大的影响3、国家和人口政策人口政策对人们生育观的转变有着直接的影响。国家可以通过思想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等措施, 直接影响人们的生育观念和行为, 有时这种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第8章自然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根据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加工程度,可分为聚落聚落环境系统、地理

30、环境系统、地质环境系统、星际环境系统。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生态系统一般都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命物质四个部分所组成。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对稳定状态,是指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索取、干预不要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净力。所谓“自净力”就是指生态系统具有一种自我调节、自我恢复的能力。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压力1.人口增长与淡水资源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以及城市化带来的用水量迅速增加,使得缺水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各地水资源丰欠不一,部分地区人口发展乃至生存面临困难。水资源污染严重,导致水质型缺水。2.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 人类目前面临的耕地资源困境:人

31、口增加导致人均土地资源下降,人地关系日益紧张。耕地资源被转变为非农业用地趋势明显。现有耕地资源不断被破坏,承载能力下降3.人口增长与森林资源森林资源是自然环境中的重要资源。森林面积在锐减,森林破坏、草原退化、沙漠扩展,加剧了水土流失。环境污染是指自然环境中的各因素,如水、空气、土壤等,在受到天然的、人为产生的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病原体、噪音、废热、废气、废水、废渣等一定程度的污染后,并超过自然环境所固有的恢复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现象。环境污染通常有两种分类:就受污染的要素而论,可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就受污染的性质而论,又可

32、分为三类:物理性污染,如噪声、废热、辐射等;化学型污染,如有机物、无机物、酸、碱、盐等;生物性污染,如霉菌、病菌等。人口容量的涵义:一定地区,一定时期,该地区在遵循生态规律的条件下,其环境、资源所能容纳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数。人口容量的特点1、人类在人口容量上的主观能动性。2、人口容量与现实人口规模之间关系的不稳定性。3、人口容量对现实人口制约作用的不确定性。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环境人口容量不是一个固定的值,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1 自然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数量的首要因素。2 科技水平与人口素质影响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效率,从而间接影响环境人口数量。3 地区的开放程度通过影响资源的交换或补充、科技

33、的引进与交流、文化的传播等,进而影响某一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4 文化特征会影响文化区内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环境观念,进而影响某一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容量还受到经济发达程度,居民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地球人口容量的范围,大致是100亿105亿人中国人口容量的范围6.5亿16亿人口可持续发展就是环境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系统和经济运行系统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发展。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的原则:公平、持续性、和谐,持续性是最基本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内容1.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不但要有量的扩张、也要有质的改善。 2.生态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3.社会可持续发展以改善和提

34、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第9章人口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和阶级利益,而对人口过程、人口发展施加的法规、条例和措施等影响或干预手段的总和。人口政策的性质就其本身的性质而言,人口政策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人口政策的特点(1)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通常要载入宪法或有关法律,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3)具有相对稳定性。人口政策的种类(1)按作用范围或领域大小划分,人口政策可分为广义人口政策和狭义人口政策。(2)按国家对待生育的态度和调节生育率发展的方向,可分为鼓励人口增殖政策和限制人口增殖政策

35、(3)按照国家政府对实行人口政策的态度为标识划分,可分为公开的人口政策和带倾向性的人口政策(4)按政策适用的范围,可以分为全国性人口政策和地方性人口政策制定人口政策的主要依据1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人口与自然资源的结合状况3.民族和军事的需要4.政策作用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人口政策的作用对象是人口群体,主要是育龄群体。人们生育观的可塑性和生育观极限性才是我们制定人口政策的决定点和最终临界点。中国人口政策的依据1.以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为指导2.以中国的国情为客观依据3.以育龄夫妇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为接受依据n 1.中国人口政策的内容n 中心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n 基本内容:

36、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农村某些群众有特殊困难,包括独女户,要求生二胎的,经过批准可以间隔几年后生第二胎;不论哪一种情况都不能生三胎; 少数民族地区也要提倡计划生育,具体要求和做法可由有关省、自治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 双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2胎 国家禁止对孕妇做胎儿性别鉴定 对执行国家生育政策或违反相关政策的,分别制定了奖惩条例。 如社会抚养费; 独生子女费,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等n 晚婚:在法定结婚年龄之上适当地推迟实际结婚年龄。n 中国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

37、,女不得早于20周岁。”晚婚政策就是提倡和鼓励男女青年在达到法定的最低结婚年龄之后,推迟两、三年结婚。 n 晚育是指适当地推迟婚后妇女的生第一胎的年龄和延长生育二胎的间隔年限。 n 少生就是让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从过去的多生多育降到少生少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n 优生是指生育身体健康、智力发达的后代,防止因遗传性、先天性和产伤性因素导致生育痴呆、有精神病和其他缺陷的后代。如何评价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n 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成功地提高了人口质量,成绩是不容质疑的n 在执行过程中,还应制度化,规范化,避免钻空子、走后门、贪污腐败n 完善社会养老、医疗制度 减轻年轻一代的压力,缓解老龄化社会

38、的问题n 避免人为选择子女性别n 缓解了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n 人口增量不断减少,缓解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n 人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人口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n 人均受教育年限大幅增加,劳动力素质整体提升 n 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大幅上升,专业技术人员大量涌现n 为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提供了环境基础、人才和劳动力的保障弊n 独生子女的养老压力不利于抵御家庭风险。n 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n 容易滋生腐败。选择性生育现象严重,性别比严重失调,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总结n 计划生育政策的成绩和问题都不容忽视n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数量仍然很大。因此,计划生育将是中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第

39、10章人口调查是根据人口统计工作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提出统计调查的具体要求,采取科学的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收集实际的原始资料,作为研究问题依据的一种方法。统计工作分为人口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三个步骤。人口调查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来收集资料,常用的包括人口经常调查、人口抽样调查和人口普查。人口经常登记调查的基本内容:人口自然变动登记;人口迁移变动登记;户口登记;流动人口登记。人口抽样调查方法:单纯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分类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人口普查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在特定时点上的状况进行调查,以及资料整理和公布的全过程。人口普查的社会经济价值:1.通过普查,可以获得一国最基本的人

40、口数据及有关资料,反映国家的基本国情、国力。2.为国家制定政策、编制社会发展计划、搞好人口管理提供依据。3.为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消费水平,研究人口再生产过程及其变动提供各种数据。我国的六次人口普查 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7月1日零时) 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年7月1日零时) 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7月1日零时) 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零时) 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 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零时)人口普查标准时间的选择,一般应确定在人口流动量少,并避开节假日和旅游季节的时间。人口静态指标是指反映某一时点上的人口数

41、量与人口构成的指标。少年儿童人口系数。是指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又称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少年儿童人口是指不满14周岁及其以下的人口。老年人口系数。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又称老年人口比重。老年人的年龄起点,国际上一般定位65岁,我国通用60岁。年龄中位数。是指将人口总体各年龄变量,按照大小顺序排列起来,位居数列中间位置的那个年龄,即为年龄中位数。人口动态指标是指反映人口在一定时期内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社会变动的指标。生育率是指按一定性别、一定年龄计算的每千人生育的活婴数。一般生育率。又称总生育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出生的活婴数与全体育龄妇女(15-49岁)人数之比。出生率是指一

42、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又称粗出生率或总出生率。人口预测是根据人口现状以及对影响现有人口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假设,对未来的人口规模、水平和趋势所做的测算人口预测的内容主要有:出生人数预测、死亡人数预测、人口总数预测以及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预测等。在任何一段时间内,其出生人数的多少都取决于当时育龄妇女的人数及当年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人口计划是关于人口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人口再生产各方面的总目标和各项具体要求的计划。其基本指标有: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编制人口计划的基本原则:1.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2.坚持长期、中期和短期人口计划相结合。3.上下结合、协调一致。4.根据实际情况分类指导。5.人口计划要留有余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