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3-精选文档.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3995500 上传时间:2022-07-0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3-精选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3-精选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3-精选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3-精选文档.doc(1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3-精选文档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3-精选文档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3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

2、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3?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凤凰寿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

3、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徙,真个无奈他何!”选自明代冯梦龙的笑府注释踞(j)傲:骄傲自大。 生诞:这里指诞辰。 与(y):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恶薄:恶劣浅薄,指社会风

4、气。阅读赏析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到。凤凰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地位在我之下,竟敢这样傲慢!”蝙蝠说:“我长着兽脚,属于兽类。祝贺你有什么用?”有一天,麒麟做寿。蝙蝠仍旧没有来。麒麟训斥它。蝙蝠说:“我长着双翅,属于飞禽。为什么祝贺你呢?”有一天,凤凰和麒麟相会了,说到蝙蝠的事,相互摇头叹息,不胜感慨:“现在的风气也太坏了。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是拿它们没有办法!”生活中的确不乏蝙蝠式的人物,他们时而“兽”时而“禽”,不断变换脸谱。这些人见风使舵,左右逢源,不断改变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其目的无非是投机钻营,谋取私利。但是,他们只能得逞于一时,总有一天会暴露出两面派的丑恶

5、嘴脸,受到人们的唾弃。作者借此不禽不兽之蝙蝠来喻那些虚伪、圆滑、世故之人,显得含蓄而深刻,风趣而辛辣。拓展训练生活中也不乏其人。若遇到此种人你将如何与之相处?说说你的观点。富人之子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父呼其子而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节选自苏东坡艾子杂说注释:曷:何,怎能。克:胜任。敏:灵敏

6、,聪明。多能:多种本领。妄言:乱说,造谣。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改容,改变面色。译文:齐国有个富人,家里有很多钱。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很笨,他又不教他们。一天,艾子对富人说:“您的儿子虽然很美,但是不通事务,以后又怎能接管您的家产呢?”富人大怒道:“我的儿子很聪明,而且有很多本领,怎么会不通事务呢?”艾子说:“也不必考验别的事,只问他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我情愿担当诬蔑不实的罪名。”富人把儿子找来问这件事。儿子笑嘻嘻地说:“我岂能不知道,米是从布袋里来的。”父亲听了,立刻凄怆悲伤地改变了面容说:“你的愚笨可算是达到极点了!那米不是从田里取来的吗?”艾子叹道:“不是这样的父亲,是生不出这样的儿

7、子来的。”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齐有富人,家累千金( ) 其二子甚愚( )吾当妄言之罪( ) 每以布囊取来( )2、翻译下面的句子。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3、你觉得富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都有哪些错误?4、艾子说:“非其父不生其子。”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参考答案1、积累 很 承担,担当 从2、您的孩子虽然很好,却不了解社会上的事务,以后怎么能胜任家务呢? 只问您的孩子“所吃的米是从哪儿来的”;如果他们知道这个问题,我愿意承担造谣的罪责。3、富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有两条错误:一是不教育他们,使他们不通世务;二是护短,

8、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4、从字面上看,艾子是在讽刺富人本人也不知道米是从哪里来的。而实际上,这句话还揭示了父子一脉相传的剥削阶级本质。金壶丹书景公游于纪,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选自晏子春秋【注解】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纪:原是一个诸侯国,后为齐国兼并。鳋(so):鱼腥味。毋(w )不要;不可以;与“无”“勿”通假

9、混用。【译文】齐景公在原纪国的土地上游历时,捡到一个金壶,打开来,里面有一张用红笔写的纸条:“吃鱼不要翻面,不要乘坐劣马。”景公说:“有道理!吃鱼不要翻面,是因为不喜欢它的腥味。不乘坐劣马,是不喜欢它走不了远路。”晏子说:“不是这样啊!吃鱼不要翻面,是说不要用尽老百姓的力气。不要乘坐劣马,是说不要放不肖之人在国君身边。”齐景公说:“纪国有这样深刻的言语,为什么会亡国呢?”晏子说:“有这样的言语也会亡国。我听说:君子有治理国家的好策略,一定会公行於天下。纪国有这样的言语,却藏在金壶里,怎能不亡国呢?”“金壶丹书”指锦囊妙计。主旨:干什么都不要隐藏,否则将无济于事!【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

10、点的词。(1)勿乘驽马 (2)则恶其鳋也 (3)何以亡也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这个句子的意思。(1)君子有道,悬于闾。2)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3、写出这则故事所蕴含的一个道理。参考答案1、(1)劣马(2)讨厌 (3)为什么 2、(1)君子有治国的方略,要把它公布到大街小巷上。(2)吃鱼不要翻面,是说不要用尽老百姓的力气。(大意写出即可)3、示例: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将治国良策付诸实践,那么再好的国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一个人如果只是将修身的格言置于座右,却并不打算实行,他就不可能获得长进。(根据认识水平以及语言表达酌情给分)两次还金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

11、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明周晖金陵琐事注释: 封识(zh):封存的标记。 利:贪图。俟工(s):等待。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译文:秀才何岳,自号畏斋,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200余两白银,但是不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担心家人劝他留下这笔钱。第二天早晨,他

12、携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寻找,便上前问他,回答的数目与封存的标记都与他捡到的相符合。那人想从中取出一部分钱作为酬谢,何岳说:“捡到钱而没有人知道,就像是我的东西一样,(我连这些都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钱呢?”那人拜谢而走。他又曾经在做官的人家教书,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将一个箱子寄放在何岳那里,里面有金数百两,(官吏)说:“等到他日我回来再来取。”去了许多年,没有一点音信,(后来)听说官吏的侄子为了他的事情南下,但并非取箱子。(何岳)得以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带回官吏那儿。秀才何岳,只是一个穷书生而已,捡到钱归还,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金钱寄放在他那数年却一点也不动心,这就可以看出他远远超过常人。阅读训练:1、用“|”划出句子的停顿节奏。问其银数与封识标记皆合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不敢与家人言之( ) 遂以还之(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 ) 闻其侄有他事南来( )3、翻译下面的句子。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4、请各用四个字概括这两件事:5、最后一段中哪一个字有点睛之效?为什么?参考答案:1、问 | 其银数与封识标记 | 皆合2、这件事;于是(就);曾经;听说;3、那官把银子寄在他家多年,毫不动心,这种高尚的品质远远超过了普通人。4、拾金不昧,寄金不昧5、穷 拾金不昧与寄金不昧足以表现何岳的人品,尽管“穷”,在重金面前不动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