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复习(最新资料).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3994663 上传时间:2022-07-03 格式:DOC 页数:98 大小:4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最新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最新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最新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简史复习(最新资料).doc(9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中外教育简史复习(最新资料)中外教育简史复习题中外教育简史复习题上卷中国教育史第一篇 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 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 成均 )是我国传说中的学校。2、( 虞庠 )是虞舜时期的教育机构。二、简答1、简答我国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和特点。内容: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特点:(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

2、社会性和无阶级性。(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西周的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是(学在官府)。2、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六艺)为纲。3、西周的学校分为两类:即(国学)和(乡学);国学又分为两级:即(大学)、(小学)。二、选择题1、在西周负责国之学政的是(C)A、天子 B、大司徒 C、大司乐 D、太宰三、名词解释1、“六艺”:是我国西周时间的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学科。四、简答题1、简答“六艺”教育内容对后世教育的影响。“六艺”是我国“三代”时期形成的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3、”六门学科。“六艺”教育兼顾了当时的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知识,兼顾了人的道德与知识才能两方面的发展要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很好的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六艺”教育提高了人的发展水平,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六艺”形成后对后世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成为了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2)为后世学校设置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3)成为后世教育中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目标的理论依据。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西周“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局面被打破的主要表现是(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崛起)2、战国时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私学是( 儒 )、( 墨 )、( 道 )、( 法

4、 )四家。3、“启发诱导”是( 孔子 )提出的教学原则。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宽严结合是( 孔子 )对教师的基本要求。5、孟子提出的教学原则方法有深造自得、盈科而进、(专心有恒)6、在人性观是孟子与荀子的观点完全不同,孟子认为人性( 善 ),荀子认为人性( 恶 )7、荀子将教学过程分为了( 闻 )、( 见 )、( 知 )、( 行 )四个阶段。8、将大学教育目标明确概括为“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论著是( 大学 )。9、大学将为学分成了八个步骤:格物、( 致知 )( 诚意 )正心、修身、( 齐家 )、治国、平天下。10、学记将教育的目的明确的概括为两个:一是(

5、建国君民 ),二是(化民成俗)。8、被称之为中国“教育学雏形”的教育论著是( 学记 )。二、选择题1、提出“启发诱导”“因)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2、提出“深造自得”“盈)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3、提出“虚一而静,专心有恒”“解蔽救偏,兼陈中衡”教学原则的教育家是 (C)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4、教育史上明确将学校教育目的概括为“明人伦”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5、在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的将教学认识过程概括为“闻、见、知、行”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C)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6、提出教学相长、藏息相辅、豫

6、时孙摩等教学原则是A、大学 B、学记 C、中庸 D、论语三、名词解释1、“五经”:是孔子编订的教学用书,成为封建社会学校教学的主要教材。具体包括诗书礼易春秋。2、启发诱导:是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的学习。3、盈科而进:是孟子提出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学要遵守知识内容的逻辑顺序由浅入深的逐步进行,不能越等。4、兼陈中衡:是荀子提出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学中认识事物不能片面,以偏慨全。要全面的考虑事物的方方面面,然后做出中正的结论。5、学记:我国最早的教育论著。对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教学原则

7、、方法、教师等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被称之为中国“教育学雏形”。5、藏息相辅:是学记中提出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学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活动有张有弛。四、简答题1、简要回答私学兴起的原因和意义。原因:我国私学发端与春秋中后期,其兴起的最直接原因有两个:一是“学术下移”;二是“士阶层的崛起”。意义:(1)私学兴起,扩大了教育的对象和人才培养的数量,适应了当时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2)私学兴起,扩大了教育的规模,推动了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3)私学兴起,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推动了教育理论的探索。(4)私学办学、就学、讲学、竞争的四大自由,解放了思想,形成了“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

8、展。 2、简要评价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1)认识到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2)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了教育的规模和对象。(3)编订“六经”,奠定了古代学校教育的教材基础。(4)总结出了“启发式”“因材施教”“学思并重”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早创办私学者之一,是最早系统探索教育理论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教育遗产。3、试比较孟荀教育作用论的异同 孟子和荀子在教育作用论方面的思想不同,孟子认为教育作用在于“存心养性”和“求放心”。荀子则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他们的理论既有不同的地方

9、又有相同的地方。(1)不同的地方: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孟子的教育作用论是建立在他的“性善论”基础之上的,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所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一是“存养”这些“善性”,不使其丢失。二是把人在后天社会生活中“丢失”了的是“善性”找回来,即“求放心”。荀子孟子的教育作用论是建立在他的“性恶论”基础之上的,认为人是“恶”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将人的“恶性”“化”去,不使其发展,即“化性”,然后通过教育培养起人类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善”,即“起伪”。由于以上的不同,带来了孟子与荀子教育理论上许多不同。如在学习的途径是孟子注重“内求”,荀子注重“外求”;在方法原则方法上孟子强调“深造自

10、得”,荀子强调“积”等等。(2)相同的地方:两者都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孟子认为通过教育和学习不断地扩大人的“善性”和不断地找回散失的本性,就可以“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认为通过教育和学习不断地“化”去人的先天“恶性”,培养起人类社会的“善性”,就可以实现“涂之人可以为禹”。第二编 从秦统一到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从秦统一到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制度一、填空1、汉武帝时期,教育家董仲舒提出的( 独尊儒术 )文教政策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地影响。2、隋唐的文教政策是( 尊崇儒术)兼重佛道。3、汉代太学创立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 124 )年。4、汉代中央官学主要有太学、( 宫邸学 )、(

11、 鸿都门学 )。5、鸿都门学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文艺大学)。6、中国封建社会的地方官学是由汉代蜀郡太守( 文翁 )在成都设立的。7、隋唐时期创设了专门管理中央官学的机构( 国子监 )。8、在学校管理上首创“学田制”以保障学校经费的朝代是( 宋 )9、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将养士与取士结合起来的教育家是( 王安石 )。10、“升斋积分法”是( 元代 )国子监的教学制度。11、(元)朝在地方官学中创立了学习天文、术数的( 阴阳学 )。12、“监生历事制”是( 明朝)国子监的教学制度。13、汉代私学就其程度说有( 小学 )与( 专经 )阶段的区分。14、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蒙书是(急就篇)。15、宋

12、元明清时期私学使用最普遍的蒙养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书。16、北宋的六大书院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17、南宋的四大书院是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18、汉代察举制的主要科目是( 贤良方正 )和( 孝廉 )。19、科举考试的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诗赋、( 对策 )。20、科举考试的三步骤是乡试、( 会试 )、殿试。二、选择题1、汉代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是 (B)A、稷下学宫 B、宫邸学 C、国子学 D、四门学2、我国古代于太学之外专为士族子弟另设国子学之始是在(A)A、魏晋南北朝 B、隋唐 C、宋朝 D、明朝

13、3、九品中正制是哪个时期的选士制度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宋朝 D、明朝3、设立“回回国子学”朝代是 (D)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4、四书集注作者是 (B)A、朱熹 B、张载 C、王守仁 D、王夫之5、“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制订者是 (B)A、胡瑗 B、朱熹 C、王守仁 D、王夫之三、名词解释1、独尊儒术:是汉代的文教政策。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了“百家”,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由是学校教育以培养儒术为目标,教师由儒士担任,儒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2、太学: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学。始创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3、国子监: 我国古代管理中央官学的机构

14、。始创于隋唐,主要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4、苏湖教法:北宋教育家创立的教育改革模式。苏湖教法最基本的特点是以“明体达用”为办学指导思想,以“分斋教学”改革措施,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5、三舍法:宋代太学的教学制度。北宋王安石为改革太学,将太学分成外舍、内舍、上舍。初入学入外舍2000人,学习一年后,经过考试优秀者升入内舍,名额为300人。内舍生优秀者升入上舍,名额为100人。上舍生优秀者可直接授官。6、选士制度:是人才选拔制度。我国封建社会的选士制度主要有三种: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的科举制。7、书院: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是以私

15、人创办为主,聚集大量图书,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蒙养教材:是我国古代蒙养阶段教学所使用的识字课本。早期最著名的识字课本有汉代史游的急就篇,封建社会后期最著名的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四、简答题1、简述唐代的官学系统唐朝的官学系统可概括如下:(1)中央官学:分为直系和旁系两个系统。直系主要是隶属于国子监的“中央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旁系主要有东宫的弘文馆,门下省的崇文馆及隶属于政府各个部门的专科学校。如太医院的医学;司天台的天文、历数、漏刻;太仆寺的兽医学;太卜寺的卜筮学等。(2)地方官学:唐朝在州府和县都普遍设立了地方官学,类型除儒学和医学外还有崇玄学

16、。2、简述书院产生的原因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有的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产生于唐末,盛兴于两宋,一直沿袭到清末。书院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社会动荡和需要。唐末天下乱,士人失学,书院应运而生。(2)唐宋时期我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条件。(3)我国自古以来的私人讲学传统为书院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4)当时佛教禅林的讲学制度对书院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3、简述书院管理和教学上的特点书院的特点主要有:(1)书院既是教学机构又是学术研究机构。(2)书院重视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来院讲学。(3)书院讲学不受地域限制。(4)书院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重视自学能力和学习

17、兴趣的培养,方法上多采用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5)书院师生关系融洽。(6)书院的组织机构精干。(7)书院一般都有“学规”或“教约”,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指导方针。4 、简述科举制的产生、实施和演变 (1)产生:科举制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选士制度之一。它产生于隋朝,隋炀帝大业三年设进士科,被看做是科举制产生的标志。 (2)实施:科举制的实施办法是将考试科目分为每年进行的常科和根据需要而举行制科。考生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官学中的学生生徒,二是地方上选拔出来的“乡贡”。报考办法,每年仲冬中央官学和地方经过考试选拔出合格者报送到尚书省,通过填写考生的基本情况和履历表并具保结后送户部审查,然

18、后由礼部择日进行考试。科举考试的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诗赋、对策。内容明经、进士科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录取后授官。 (3)演变:科举制产生后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其演变情况大致可概括为:在制度上逐步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内容上从重“五经”到重“四书”。方法上从重诗赋到重对策最后形成了重“八股”。第五章 历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一、填空1、汉代三大文教政策的提出者是( 董仲舒 )2、“正义明道”是( 董仲舒 )提出的道德教育原则。3、“圣化”是董仲舒对( 教师 )的要求。、对迷信繁琐的经学教育进行批判,反对“信师是古”“记诵章句”,主张“极问”“贵通”的教育家是(王充)。、颜之推的教育代表作是

19、(颜氏家训)。、明确的提出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家是(韩愈)。、创立“苏湖教法”的教育家是(胡瑗)。、在教育的原则上主张“知行并进”“自求自得”的教育家是(王守仁)。、在知行观上认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主张行先知后,知行并进,互相为用的教育家是(王夫之)。10、在教师理论是王夫之认为教师的重要任务是( “正人心” ),因此作为教师最主要的条件就是( “躬行” )。二、选择1、提倡以“三纲五常”为道德教育内容的教育家是()A、董仲舒 B、王充 C、颜之推 D、韩愈、将人才划分为儒生、通人、文人、鸿儒的教育家是()A、董仲舒 B、王充 C、颜之推 D、韩愈、提出既要重视早教有

20、要重视晚学的教育家是()A、董仲舒 B、王充 C、颜之推 D、韩愈、在中国教育史上创立“分斋教学”法,开了文理分科设置教学之先河的教育家是()A、韩愈 B、朱熹 C、王安石 D、胡瑗、在理论上明确将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的教育家是()A、韩愈 B、朱熹 C、王安石 D、胡瑗、认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在于“致良知”的教育家是 (D)A、王安石 B、胡瑗 C、朱熹 D、王守仁、主张注意儿童特点用“诱之歌诗,导之以礼,讽之读书”的方法来教育儿童的教育家是(D)A、王安石 B、胡瑗 C、朱熹 D、王守仁8、主张人性是后天学习而成的,是“日生则日成”、“继善成性”的教育家是()A、朱熹 B、王守仁

21、 C、王夫之 D、颜元9、对传统理学进行严厉批判,将其概括为三大祸害,即毁坏人才,灭绝圣学,败坏社会风气是教育家是 (D)A、朱熹 B、王守仁 C、王夫之 D、颜元三、简答题1、简述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和道德教育思想三大文教政策:独尊儒术以统一思想;兴学校以广教化、育贤才;行选举以选拔贤才。道德教育思想:(1)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主张以“三纲五常”为教育内容,培养封建社会的忠臣孝子,维护封建社会的社会秩序。(2)在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上,主张在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中遵守“以人安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明道、重志”、“强勉行道、进善诛恶”等原则方法。意义与影响:(1)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统一

22、了封建教育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目标,确定了封建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推动了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发展,满足了封建统治对人才的需要。(2)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封建社会道德教育基本内容,特别是其“三纲五常”的思想,被后世的封建主义者认为是千古不变的道理而作为封建社会的教育宗旨。2、简答师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主要内容有:(1)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2)论述了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3)明确了教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4)论述了师生关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意义: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教师理论。其相互为师,能者为师的

23、开明观点,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观点深刻的揭示了师生关系的本质,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发展。韩愈的教师理论对我们今天的教师教育仍然有借鉴意义。3、简答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实行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措施 指导思想:主要是“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道。“教之有道”主要是指:一是要“择才而教”,二是要“教之以实用之学”;“养之有道”是指在培养中要“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取之有道”是主张改变选士的方法,罢诗赋,考经义;“任之有道”是反对用人只看出生,只论资格的用人制度,主张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主要措施:(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2)整顿地方官学;(3)颁定三经新

24、义;(4)设置专门学校(5)改革科举制度。4、简述“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是朱熹提出的关于读书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内容有:(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泳(4)切己体察(5)着紧用力(6)居敬持志。5、简要比较朱熹与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异同相同:(1)教育的目的相同,都是要培养具有封建思想道德忠臣顺民。(2)对教育的作用的认识相同,都认为是为了“明人伦”。(3)都主张要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朱熹提出了将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的理论,王守仁提出了“诱之诗歌”“导之以礼”“讽之读书”的顺应儿童心理特征的教育主张。(4)教育的内容相同。不同:(1)教育的理论基础不同,朱熹的理论基础

25、是“理学”,王阳明的理论基础是“心学”。(2)学习的途径方法不同,朱熹主张向外求通过格物致知认识天理,王守仁主张向内求通过存心、尽心、明心来认识天理。晚晴至民国时期的教育第六章 晚晴的教育一、 填空1、我国本土出现的第一所教会学校是( 马礼逊学堂 )。2、近代最早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家是( 魏源 )。3、旧遗诏圣书、新遗诏圣书、真命诏旨书是( 太平天国 )自编的教材。4、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新式学堂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 外国语学堂);二是( 军事学堂 );三是( 技术学堂 )。5、我国最早官办的新式学堂是( 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6、近代留学教育中最著名的是( 容闳 )率领的

26、120名幼童留美。7、百日维新中创办的最有名的三所学校是( 万木草堂 )、( 时务学堂 )、( 京师大学堂 )。8、( 1905年 )清政府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标志着我国封建教育在形式上的终结。9、科举制的改革和废除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 改革科目 );二是( 递减中额);三是( 停止科举)。二、选择1、系统概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家是 (B)A、魏源 B、张之洞 C、康有为 D、梁启超2、标志我国教育近代化开端的学校是 (A)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时务学堂 D、万木草堂3、维新运动中创办的新式学堂是 (B)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黄埔军校 D、农民运动

27、讲习所4、我国近代颁布的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是 (A)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学制 D、壬戌学制5、将学校制度设想为人本院、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的教育家是 (C)A、魏源 B、张之洞 C、康有为 D、梁启超6、在近代教育家中特别重视女子教育和师范教育写了论女学论师范的教育家是(C)A、张之洞 B、康有为 C、梁启超 D、严复7、科举制度废于 (D)A、1840年 B、1862年 C、1902年 D、1905年8、在近代教育家中特别注重实证的教育方法论的教育家是 ()A、张之洞 B、康有为 C、梁启超 D、严复、大同书的作者是()A、张之洞 B、康有为 C、梁启超 D、

28、严复三、名词解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我国晚清时期的文教政策。主张教育以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为基础,以西学中有用的东西补充中学的不足。、“癸卯学制”:年清政府颁布的学制。“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正式颁布并实施的现代学制。、劝学篇:是近代洋务派教育家张之洞的代表作。劝学篇系统的阐述和概括了他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思想”。、马礼逊学堂:是我国近代最早的教会学校。年由美国传教士布朗在澳门开办。四、简答1、为什么说京师同文馆的创办标志我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京师同文馆创办于1902年,它之所以是我国教育近代化开端的标志,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点:(1)从办学目的上看,再不是培养封建的治术之士,而是培养具

29、有“现代”科学知识的新型人才;(2)从课程设置看,不再以传统的“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而是以“西文”“西艺”为主;(3)从教学组织形式上看,不再是以个别教学,自主研习为主,而是以实施年级课程和采用班级授课制。这些变化使教育的发展改变了原来的轨道,朝着现代教育的方向发展。所以说京师同文馆的创办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开端的标志。2、简答“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主要有:(1)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2)设立京师大学堂。(3)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和各种专门学堂。(4)派人出国游学。(5)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和其他书籍。、简述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张之洞是近代最

30、重要的教育家,是近代教育制度的奠基人。其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首先必须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足中学的不足。()关于学制改革的思想。主张广设各级学校;设立工农兵商各类专科学校和开展留学教育;设想建立新的学校制度。()关于师范教育思想。强调师范要有独立的地位,要在学制中自成体系。()重视实业教育。主张建立完善的各级各类实业教育机构。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对我国近代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癸卯学制”基本上是张之洞思想的具体体现。、简答“癸卯学制”的性质和特点性质: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半封建性表现在:

31、以培养忠孝为本的封建维护者为目的;重视传统的“经史之学”;保留了科举制的地位;轻视女子教育。半殖民性表现在:从形式到内容;从课程设置到学校管理都受日本的影响。特点:()建立起了三级七段相互衔接和普通、实业、师范三类学校并列的学校系统;()重视实业教育;()重视师范教育;()重视学前教育;()重视现代科学知识,建立了新的课程体系。“癸卯学制”在我国近代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它奠定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第六章 民国时期的教育一、 填空、民国初年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家是(蔡元培)。、民国初年在蔡元培主持下制定的学制是(壬子癸丑学制)、在横向上将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师范

32、教育、职业教育三大类的学制是(壬戌学制)。4、民国时期逐步形成的三级教育行政管理体系是中央(教育部);省(市)(教育厅);县(教育局)。5、(大学区制)是将省(区)最高学校机关和教育行政机关合为一体的教育行政制度。6、民国时期将全国最高学术机关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合为一体的机构叫(大学院)。7、南京鼓楼幼稚园的创办者是( 陈鹤琴 )。8、民国时期最早单独设立的国立幼教师资培养机构是(国立幼稚师范学校)9、我国最早的实施义务教育的正式法令是清政府(1906)年制定的(强迫教育章程)10、“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作为以儿童为中心的新教学法主要有(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11、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

33、干部教育机构主要有四类:一是(干部短训班);二是(军政学校);三是(技术学校);四是(文化艺术学校)。1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部分所构成。二、选择、壬戌学制制定于 ()A、1902年 B、1904年 C、1912年 D、1922年、第一次给予女子受教育的权利的学制是 (C)A、壬寅 B、癸卯 C、壬子癸丑 D、壬戌3、南京燕子矶幼稚园的创办者是 (C)A、蔡元培 B、黄炎培 C、陶行知 D、陈鹤琴4、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最主要的提倡者和奠基者是 (B)A、蔡元培 B、黄炎培 C、陶行知 D、陈鹤琴5、道尔顿制是创立者是 (A)A、柏克赫斯特

34、B、克伯屈 C、华虚朋 D、杜威6、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训的学校是 (C)A、黄埔军校 B、苏维埃大学 C、抗日军政大学D、延安大学7、我国近现代第一个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家是 (A)A、蔡元培 B、黄炎培 C、陶行知 D、陈鹤琴8、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的教育家是 (C)A、蔡元培 B、黄炎培 C、陶行知 D、陈鹤琴9、创办晓庄师范和山海工学团的教育家是 (C)A、晏阳初 B、陶行知 C、梁漱溟 D、陈鹤琴10、提出以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和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方式”来解决中国农民的“愚、穷、弱、私”问题的教育家是 (A)A、晏阳初 B、陶行

35、知 C、梁漱溟 D、陈鹤琴三、名词解释1、壬戌学制:我国1922年由北洋军阀政府颁布的学制。此学制采用美国的中小学六三三分段,所以又叫“六三三”制。2、中华职业教育社:是1917年由著名教育家黄炎培等人发起成立的旨在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教育团体。3、“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原则。其思想内涵是指不论是何种学派,何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不被自然淘汰,就应允许在大学自由存在和发展。4、陶行知: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生活教育”理论的提出者。 四、简答、简答蔡元培制订的新教育宗旨及意义新教育宗旨: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意义:()

36、废除了“忠君”“尊孔”的核心内容,改变了教育性质;()以“自由、平等、亲爱”等资产阶级观念为德育内容,赋予了教育的资产阶级性质;()首次把美育列入其中,初步体现了人的和谐发展思想;()为我国以后制定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提供了理论框架。2、简答壬戌学制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1)缩短了小学教育的年限;(2)中学采用三三分段;(3)用职业教育代替实业教育;(4)加强了中小学的文科和理科课程;(5)取消了男女分校;(6)取消了大学预科。 意义:(1)有利于普及初等教育;(2)增加了办学的灵活性,有利于中等教育的发展;(3)加强了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联系;(4)有利于提供中小学的教学质量;(5)在学校

37、制度上实现了男女平等;(6)有利于减轻大学的负担和质量的提高。3、简答“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主要有:(1)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废除读经科,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教育;(2)确立男女平等教育权;(3)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4)大学的改制(5)各种教育思潮的涌现和教育团体的建立。4、简答革命根据地教育的主要经验革命根据地教育的主要经验有:(1)教育为中心工作服务。(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依靠群众,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办学。 下卷外国教育史第一编 古代外国教育第一章 古代西方教育一、 填空1、古希腊教育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

38、)2、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儿童年龄分期,并强调教育应遵循儿童自然发展顺序的教育家是(亚里斯多德)。3、共和后期罗马的学校主要包括(初级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4、古罗马的教育思想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两位,一位是(西塞罗),一位是(昆体良)。5、重视法律教育是古代(罗马)教育的特色。其基本教材是(十二铜表法)。二、选择1、古希腊时期较系统的提出和谐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B)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斯多德 D、昆体良2、柏拉图的代表作是 (A)A、理想国 B、政治学C、伦理学D、雄辩术原理3、雄辩术原理的作者是 (D)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西塞罗 D、昆体良4、罗

39、马历史上第一位供职教师是 (D)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西塞罗 D、昆体良三、名词解释1、智者派:是公元前5世纪后期古希腊出现的一个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知识阶层。他们云游各地,积极参与城邦的政治、文化活动,以传播和传授知识获取报酬。2、“苏格拉底法”:是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谈和辩论来进行,它包括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三个步骤。这种方法是近代启发式教学法和发现法的萌芽。3、“七艺”:是古希腊教育的教学科目。具体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4、“十二铜表法”:古罗马共和时期法律教育的基本教材。是古罗马最重要的一部民法法

40、典,因刻于12块铜表之上而得名。四、简答1、简要比较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的异同相同:(1)都重视对公民的教育,将教育作为国家事业,国家设立教育机构;(2)重视女子教育;(3)重视体育;(4)重视道德品质的教育。不同:(1)在教育的目标上斯巴达更侧重培养体格强壮的战士,雅典教育则更注重多方面素养的教育和陶冶。(2)在教育内容上斯巴达主要是军事体育训练,教育内容主要是“五项竞技”,雅典则更重视音乐、艺术文法的教育。(3)教育机构不同,斯巴达都是国家开设的教育机构,而雅典则私人办学盛行,有弦琴、文法多种类型的学校。2、简述亚里斯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及对西方教育的影响亚里斯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1)认为

41、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性,使人成为自由人。(2)自由教育是惟一适合自由人的教育。(3)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4)自由教育应以自由学科为基本内容,并且应避免机械的、专业化的训练。(5)实施自由教育的两个条件:一是充足的闲暇;二是自由学科(不带功利的学科,包括读、写、算、体操、哲学等)。影响:亚里斯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对欧洲文艺复兴以后1000多年间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来先后出现的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等流派的思想都受其影响。3、简答罗马帝国时期教育的主要变化主要变化有:(1)在教育管理上私人办学得到控制,国家办学得到加强。

42、(2)教育的机会逐步缩小,大多数人失去了受教育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仅限于贵族和骑士阶级。(3)教育日益走向形式化。(4)学校教育内容的范围逐步缩小。(5)职业教育得到一定的发展。(6)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兴起,教会统治了教育,教会学校代替了原来世俗教育机构。4、简述昆体良关于教学问题的主张昆体良关于教学问题的主张:(1)认为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还有培养独立的判断力和创造力。(2)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提出了分班教学的设想。既强调集体教育的优越性,又强调要注意因材施教。(3)主张教学中遵循鼓励性原则,反对体罚(4)提出了适度性、简明性等教学原则。昆体良的教育思想对后来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产

43、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人本主义教育的重要思想来源。第一章 西欧中世纪教育一、 填空1、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堂区学校)。2、西欧中世纪培养封建统治者的世俗教育主要包括(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两种形式。3、西欧中世纪大学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可分为(先生大学)和(学生大学)。4、西欧中世纪的大学中,按学科一般有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5、西欧中世纪大学教学的方法主要是(讲解)和(辩论)。二、 选择三、名词解释1、骑士教育:是西欧中世纪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最第低一级的贵族。骑士教育分为“宗教教育”、“礼仪教育”和“侍从教育”三个阶段。学习的内容主要是“骑士七艺”。2、“骑士七艺”:是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的教育内容。包括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和吟诗。3、城市学校:是西欧中世纪为了满足不断壮大的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