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语文识字3口耳目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3951025 上传时间:2022-07-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5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语文识字3口耳目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语文识字3口耳目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语文识字3口耳目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语文识字3口耳目教学设计.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语文识字3 口耳目教学设计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语文识字3 口耳目教学设计识字3 口耳目课文解析:本课是看图识字,让学生认识简单的身体部位。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幅含有生字的图画,画面展示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对应的5个生字都是他们熟悉的身体部位名称。第二部分提供了与身体部位有关的两句俗语,呈现生字“站、坐”,并以两幅京剧人物形象,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坐、立

2、的规范,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学目标:1看图对照,认识“口、耳”等7个生字。2会写“口、目”等4字和横折、撇、弯钩3个笔画。3正确朗读课文。联系生活了解坐、立、行的规范。教学重点:借助图画,识记生字。教学难点:1会写横折、撇、弯钩3个笔画。2联系生活了解“坐、立、行”的规范。教学准备:生字卡片、音节卡片、实物图片。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复习学过的生字:天 地 人 你 我 他 一 二 三 四 五 上 下(指名读开火车带读)2复习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金木水火土。(男女生对背全班齐背)3下面的句子,你会读吗?试试看,把学过的字读准确。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

3、上到高山上。上天了,入地了,我和你都笑了。4谈话:今天我们继续要来学习新的生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生字,都藏在图画当中,我们要仔细看图。二、观察图画,集中识字1(出示:课文中的插图。给插图中的三个小朋友,分别取名叫小美、小丽、小刚)小眼睛仔细看图,想一想小美、小丽、小刚在干什么?2学生反馈。(学生反馈时,教师要注意聆听,及时纠正读音错误的字。)3根据图画,教师讲故事,随机出示要学习的生字。花儿开了校园里的花儿开了,有红的,有黄的,好多的小蝴蝶纷纷来花上跳舞。小美和小丽站在花前看花。(出示:足)小美伸出手指,(出示:手)嘴里开心地数着(出示:口):“一朵,两朵,三朵”这时,小刚听到小美数花的声音

4、(出示:耳),也跑来了。他的眼睛盯着每一朵花,(出示:目)说:“我们种的花终于开了,太好了!”上面的5个生字,你认识哪一个字?请你自由地读一读。指名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重点正音:“手”是翘舌音、“足”是平舌音。)4看图了解生字所指的身体部位。(出示:5个生字“口耳目手足”和5张相关的身体部位图片)“口、耳、目、手、足”,分别指图片上所指的哪个身体部位?说一说,给生字和图片配对。(强调:“目”指的是眼睛,不是“木头”。“足”指的是脚。)给“口、耳、目、手、足”分别组词。(重点词语朗读:人口 耳目 手上 足下)5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的口、耳、目、手、足,能做哪些事?例:口可以用来喝水、吃饭、唱歌

5、(板书:喝、吃、唱)其他的类推。6举字卡游戏。老师做动作,学生举字卡。要求举得又快又对。师:我眨眼睛。生:我举:“目”。师:我摸耳朵。生:我举:“耳”。师:我张嘴巴。生:我举:“口”。师:我拍小手。生:我举:“手”。师:我踏小脚。生:我举:“足”。(游戏中加强反馈:字卡有举错的学生,要及时指出和改正。)设计意图:学生都喜欢听故事,以故事为切入口,与本课的生字学习相结合,落实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的“在情境中识字”的建议。并以学生喜欢的游戏,进行巩固,识字教学实现提效目标。三、认识笔画,书写生字1学习正确书写“口”字。(出示:田字格中的“口”字)认识笔画“横折”。“横折”只有1笔。观察

6、“口”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口”字居中。教师示范写,学生跟着书空笔顺。学生先描红,再尝试独立写。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讲评“口”字书写要诀:“口”字要写好,上大下要小。学生再尝试写一个更端正、美观的“口”字。2学习正确书写“目”字。出示:田字格中的“目”字。观察“目”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目”字居中,字形瘦长,里面的两横,第二横在横中线上。教师示范写,学生跟着书空笔顺。学生书写。一看:笔顺、每一笔的位置。二描:描一个红字。三写:自己独立写一个字。四比:和范字比一比。讲评“目”字书写。设计意图:写字是识字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为了使学生能写一手好字,在教学中要“细化指导”,学生要“精化练习”。逐步让学生

7、养成观察、临写、改进的书写习惯。四、作业练习,巩固所学1用“口、目”各说一句话,让爸爸妈妈帮忙记录下来。2猜一猜。红门楼,白院墙,里面坐个胖二郎。(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生字复习:口 耳 目 手 足(指名读开火车读)2出示身体部位图,说出对应的生字。3词语复习:人口 耳目 手上 足下4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5个表示人的身体部位的词语,大家读得很准确。这节课我们将要来跟身体部位有关的一篇课文。二、学习课文,认识新字1通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打开书认真聆听。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至少3遍。在不认识的字上画上圆圈。指名分句读。

8、教师及时正音:“松”是平舌音;“钟”是翘舌音。“卧”字,学生不常见,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读几遍,组词理解加深印象。2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古语的韵味。老师示范朗读课文,尾字“松”、“钟”、“风”、“弓”读出押韵的味道。学生模仿老师朗读课文的方法,自由朗读课文,读出韵味来。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设计意图:朗读体现低段语文教学的层次性,先读通、读顺课文,再读出韵味来,循序渐进,以读为主。3理解课文的含义。理解“站如松,坐如钟”。认读生字:站(翘舌音)、坐(平舌音)生字扩词:站立、站直;坐下、请坐(注意“坐”与“座”的区别,“坐”是一个动词。做动作,让学生体会其表示的意思。)(出示:课文中的京剧人物插图)

9、分辨哪一个人物是“站”?哪一个人物是“坐”。将“站”和“坐”贴在对应的京剧人物旁。“如”的意思是什么?说一说“站如松,坐如钟”的意思。(配合出示:挺拔的松树图、古老的铜钟图)动作体验:“站如松,坐如钟”的动作。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人“站如松”的?哪些人“坐如钟”的?学生边做动作,边有感情朗读“站如松,坐如钟”,读出精气神来。理解“行如风,卧如弓”。同桌互相说一说“行如风,卧如弓”的意思。反馈交流句子的含义。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见过什么人“行如风”的?什么人“卧如弓”的?(配合出示:竞走运动员的图片、卧佛的图片)有感情朗读“行如风,卧如钟”,读出精气神来。照样

10、子,说一说。明如( ) 甜如( ) 白如( ) 粉如( )小结:“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说的是我们站着要像松树一样挺拔,坐着要像座钟一样端正,行走要像风一样飞快,睡觉时要像一张弓一样绷直身体。在生活中,同学们也要这样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坐立行卧的习惯。4师生合作有感情朗读课文。师引读:站如坐如行如卧如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渗透“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学习方法,将理解外化为动作的展示,促进对俗语的体会与领悟。三、认识笔画,书写生字1学习正确书写“耳”字。学生看书第10页,了解“耳”的笔顺。观察“耳”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教师示范写“耳”,学生跟着书空。注意四个横的长

11、短变化各不相同。第一笔横为中横,要平且稳。最后一横是长横,要稍稍向上斜。学生练习正确书写。一看:笔顺、每一笔的位置。二描:描一个红字。三写:自己独立写一个字。四比:和范字比一比。讲评“耳”字。2学习正确书写“手”。(出示:田字格中的“手”字)认识笔画“撇”和“弯钩”。观察“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教师示范写“手”,学生跟着书空。注意第一笔撇要横撇。两横有变化,中间一横短,第二横长,弯钩要略带点弯。学生按照“四步骤”练习正确书写“手”字。讲评“手”字,强调“弯钩”的正确书写。3看拼音,写词语。比一比谁写的字又正确又漂亮。四、作业练习,巩固所学用“手”、“耳”口头组词,爸爸妈妈帮忙记录。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