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小说分类汇编.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3942962 上传时间:2022-07-02 格式:DOC 页数:96 大小:2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高考小说分类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江苏高考小说分类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高考小说分类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高考小说分类汇编.doc(9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江苏高考小说分类汇编江苏高考小说分类汇编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侯银匠汪曾祺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

2、,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

3、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项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项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

4、:“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竞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幔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

5、上。候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12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12、 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 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解析】题目要求比较具体,要求分析小说第二段文字对全文情节展开的作用。而这无非是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情节做了铺垫。考生要做的,就是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分析铺垫以及推动作用。结合4分的要求,可以概

6、括为两大点。【错因】题目阅读不细致,答题方向就发生错误。又不能结合得分点,分点叙述。13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4分)13、 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 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解析】(1)4分总共四点,“甜”联系上文自然可以概括出来,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以及有了个好归宿。儿之所以“苦”,首先应该是由打首饰引发的,尔女儿走后自己一个也不禁酸楚。 (2)之所以喊女儿,是思念至深。而发现女儿早已出嫁,自己一人,又安慰自己说“老了,糊涂了。”【错因】肯

7、定都可以写出一些,但会遗漏要点,不够全面。14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14、 要花轿早有打算 改装花轿心灵手巧 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解析】题目要求同样具体,要求分析花轿和刻画侯菊的形象的密切关系,所以在文中找寻关系的部分,细细阅读,扼要概括就可以形成答案了。可按出嫁前,出嫁时,出嫁后来组织答案。【错因】要点不全,答题方向不明15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15、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

8、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解析】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所以小说的主旨一定是在侯银匠身上,但却写了女儿,则是运用了正侧描写、实写暗写等。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错因】未能理清两位人物的关系。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溜

9、 索阿 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

10、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

11、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

12、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第五部分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3分。文本选用了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阿城具有散

13、文化倾向的小说溜索,约1100字。全文显示了作者小说的基本风貌: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关于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学玄思,关心人类的生存方式,表现传统文化的现时积淀。本文与2008年汪曾祺的侯银匠在情感与价值取向上完全同调,这也表现了江苏命题者的一贯追求。四道试题,设置的点依旧不变。难度与侯银匠上善若水持平。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1分)变换视角,(2分)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2分)【解析】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

14、的险峻气势”?“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受。评分补充细则:答出“以壁顶为观察点”得1分,写出“夸张”并作简要分析,也得1分;“变换视角”答成“俯看(或“近看”)”和“远眺”得2分,答出其中一点得1分;答出“视觉”、 “听觉”、 “内心感受”中的一点得1分,给满2分为止。示例l:“万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1分),写绝壁突出了它的高,又用细节描写,写怒江发源之远,用“腾”字是写森气之厉,又写作者自己的表现,烘托出怒江,绝壁令人生畏(内心感受,1分)。(合计得2分)示例2:侧面描写我的惊悚(心理感受,1分);

15、远近结合,远处怒江涓涓细流到近处令人胆寒(近看远眺,2分);渲染,喧声隐隐森气袭来,渲染磅礴气势;有声有色(视觉和听觉,2分),喧腾声,怒江形态,有立体感。(合计得4分)示例3:通过夸张的手法(夸张,1分),说壁顶有万丈之高,从侧面给人以深刻印象;通过对怒江的长以及江水奔流时雷声的声音的描写(视觉听觉,2分),从侧面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描写作者在看到绝壁后心中的恐惧、震撼及害怕(内心感受,1分)从而将险峻表现得更加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合计得3分)1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 (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

16、高峻险恶;(2分) (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2分)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2分)【解析】作用题,但角度单一,难度较小。文章中的牛之所以充满恐惧感,就是因为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此属侧面表现。而人物刻画方面的作用则包含两方面,一是“战战兢兢”的“我”,这是映衬;二是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这是反衬。在答题时注意不要遗漏其中任何一方面。评分补充细则:从“峡谷高峻”“我战战兢兢”“领队勇敢”三个角度判分,答出一点给2分。示例1:用牛不得动弹的动作描写,流泪的眼的描写从侧面烘托出峡谷的险峻(峡谷高峻,2分),写出我当时也和牛一样惊恐(我战战兢兢,2分)。与领队等人对比,突出领队

17、等人的勇敢、从容(领队勇敢,2分),更易从侧面来刻画人物形象。(合计得6分)示例2:描写牛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牛赋予人的情感,形象生动地写出牛的紧张害怕,通过牛渲染出紧张的气氛,也从侧面衬托出作者自己的害怕和紧张(我战战兢兢,2分)。(合计得2分)示例3:描写了牛的动作和神情,渲染了一种压抑紧张的气氛,从侧面说明了当时人们心中的紧张与不安,也表现了人们为了溜索而忽视了牛,更加突出了当时紧张的气氛。(合计得0分)1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答案】(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2分) (2)敲一敲溜索,

18、“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1分) (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1分) (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2分)【解析】鉴赏人物形象题。这一题型也是平时训练重点,只需找出和人物相关的内容,再根据内容概括形象的特点即可。评分补充细则:1.此题共6分,分为4个要点给分,要点间的先后顺序不计,但注意各要点内不得重复给分。2.要点一:表现出领队从容不迫或胸有成竹,给2分。如果答出“镇静、泰然处之、沉着、冷静、安然”或“经验丰富、习以为常、见识多”等相近含义均给2分。3.要点二:表现出领队英雄气概或粗犷豪迈,给2分。如果答出“胆识过人

19、、勇敢、无畏”等相近含义均给2分。4.要点三:表现出领队认真负责或关爱部下,给1分。如果答出“责任心、责任感,仔细”或“关心”等相近含义均给1分。5.要点四:表现出领队与下属配合默契或受人尊敬,给1分。如果答出“与下属心有灵犀”或“威严、有威信”等相近含义均给1分。1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答案】深刻意蕴: (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1分) (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1分) (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1分) (4)“我”与领队

20、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1分)评分建议:冒号前的叙述不作要求,答对1点给1分,答对3点给4分。 情感取向: (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1分) (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1分) (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1分) (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1分)评分建议:冒号前的叙述不作要求,答对1点给1分,给满2分为止。【解析】探究题。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深刻意蕴:角度一:整体把握。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角度二: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

21、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角度三: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角度四:“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练人。情感取向:分析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评分补充细则:1此题共6分,分为“深刻意蕴”和“情感取向”两部分来评分。2“深刻意蕴”探究,满分4分,注意不能只是具体描述人、物、景怎样,必须能抽象出来表述意蕴。分为3个要点给分,要点间的先后顺序不计,但注意各要点内不得重复给分。(1)要点一:人们应该接受挑战或战胜艰险,给2分。如果答出“应该勇敢、不能软弱畏缩”等相近含义均给2分。(2)要点二:体现了

22、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给1分。(3)要点三: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给1分。3“情感取向”探究,满分2分,分为4个要点给分,要点间的先后顺序不计。但注意各要点内不得重复给分,答对1点给1分,答对任意2点以上(含2点)给满2分。(1)要点一:对自然之景的赞美。只要答到作者对自然之景的正面情感,即可。(2)要点二:对人的赞美。只要答到作者对驮队、领队、汉子等的正面情感,即可。(3)要点三:对牛的批评。(4)要点四:对原始、野性、阳刚的赞美。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这是你的战争!”宗 璞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

23、色。几个学生从明仑大学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动员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言语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弗之走了一段路,迎

24、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他们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是中文系学生,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

25、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们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的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

26、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说:“萧先生,我要做的事是要和您说的。”子蔚微笑道:“不是商量,是通知?”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是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

27、回头说:“萧先生,我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11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4分)答:这一节通过师生问答,目的在于表现出孟弗之对征调大学生入伍的积极支持态度:与第节叙写孟弗之对志愿入伍的工学院三年级学生的支持、爱护形成映衬;与第节反对四年级蒋姓学生不应征入伍作对比或为第节埋设伏笔;与第节萧子蔚老师对征调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解析:这道题,换一种说法,就是“第3节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结构是以内容为依托的,只有先明确了内容,才能明确结构上的关系。12文中的手帕细节

28、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4分)答:孟弗之先生将叠得方整的手帕递给志愿应征的大学生擦脸上的雪水,而后又将成为湿布的手帕顶在头上,这些细节都表明孟先生对应征学生的欣赏、爱护、支持、赞扬,并且由衷地高兴。解析:人物的情感世界都是通过细节表达出来,在这里,学生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心声,而又与老师的态度不谋而合,这当然是一种由衷的喜悦,当然表现在人物的动作中。13孟弗之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6分)答:学生形象:本在应征之列却为了个人的创作计划不去应征的蒋姓学生与不在应征之列但放弃开拓新学科主动志愿应征的澹台玮形成了鲜明

29、对比:一个自私,一个无私;一个胆小,一个勇敢;一个忧己,一个忧国,二人形象跃然纸上。对话情境:孟弗之对蒋姓学生不去应征持反对态度,蒋姓学生却反唇相讥,师生关系很不融洽;萧子蔚对澹台玮放弃学业感到惋惜,而对他志愿应征又持支持态度,师生相互尊重,师生关系很和谐。对比也很鲜明。解析:这个题目很有点搞怪,问得很模糊,是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角度来分析如何运用对比的,还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分析人物形象和对话情境?什么叫“对话情境”?一定有不少考生不知所云,这应归于命题者的责任!本人在此的作答,是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角度来分析如何运用对比的,再兼涉一点人物形象。但是从这一答案想来,回答“如何运用对比的”

30、,有什么意义呢?文章的对比不是很分明吗?而且此题又与第11题相重复!命题者为什么不有话好好问?糊涂的问题,会贻误考生一生!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答:“雪”:一是自然界的雪,二是象征着笼罩着的越来越近的外敌入侵的战火,三是象征应征入伍作翻译的消息,四是象征师生之间的亲疏关系。“雪”与“腊梅林”:象征青年们志愿献身保卫祖国的纯洁无瑕、迎难而上的爱国情。“雪”由大到停到消融的变化过程,喻示人物关系的和缓,更喻示着救国有望的情结。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情节,以情节为依托,寻求景物与情节的相似性,从“相似性”上去寻找景物的寓意,如此,便容易得多。这道题

31、,追求答全即可,尽量不留后悔!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邮差先生 师陀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的是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它们最多的大概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

32、的。“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他在空旷的很少行人的街上走着,一面想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邮差先生于是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

33、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的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全部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

34、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的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一九四二年二月1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4分)答案:寂静、祥和、安宁、舒缓、讲原则。标准答案:平靜,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1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

35、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第一处,善解人意,替人着想,热心体贴;第二处,善于自责,心地善良,乐观开朗。(分析略)标准答案: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1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4分)答案:含意:这个小城正是晴天下的小城;在这样的小城里生活很舒适很快乐,每天都有晴朗的好心情;小城里的生活很安详、静谧,没有人打扰。作用:与上文三处写到的阳光相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凑完整;有意蕴,令人回味无穷。标准答案: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

36、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1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6分)答案:叙述舒缓,表现出小城人们的生活之态,祥和与安宁;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表现邮差先生常年如一日地这么工作这么送信,没有惊心动魄,以平凡的工作来表现他的人格美,表达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展现在历史大背景(日本侵华战争)下的没有硝烟只有祥和与宁静的画面,表达作者对和平安宁的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不愿看到这种生活被打破的意愿。标准答案: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也有助于表

37、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解析读小说尤其要有耐心,而尤其是这样的小说,还是老老实实地寻找小说的三要素吧,同时还要结合时代背景,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11题的解答主要抓住环境的描写和背景特点,12题主要抓住人物的活动和心理,13题要结合全文内容进行表里分析,14题要揣摩写作主题。 评点这篇小说入眼很难,入心更难,初看很朦胧,细看有理趣,选文是很有特色的,可以看出命题者很有匠心,也很高妙,打破了以往命题的老路,也赞一个!但是不能单以命题人的理解而否定了他人有道理的见解!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安娜之死俄列夫托尔斯泰在火车进站

38、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

39、迫使她受苦的人。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

40、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估计中心点对着她的时间。“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摆脱我自己!”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因为从臂上往下取小红皮包而耽搁了,已经太晚了;车厢中心开过去了。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

41、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

42、永远熄灭了。(选自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译,有删改)12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6分)【答案】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人物心理变化的体悟。其实,也是考查考生对故事情节的梳理,梳理得仔细认真,此题就不难作答:第一段,明显看出她已经绝望;等来了渥的来信,但信上的内容很让她绝望;于是她向月台走去(卧轨自杀),显然是对生活彻底绝望。这么答来,即可获得满分了。【评点】立足情节,体会人物形象,是常规题目,这在平时也是常练的,很切合中学生的实际。13第六段中对安娜

43、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答案】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解析】解答此题得审好题:“特点”是“描写的特点”,而不是“周围人的特点”;“作用”既可理角为描写的作用,也可是周围人的作用。【评点】此题是有些难度的。一是描写的特点,考生很可能答成什么样的描写“侧面描写”或“衬托”,因为小说中的“他人”是为主人公服务的,答得全一点,可能还会答到“主观感受”,但与标准答案有些出入;二是描写的作用,考生在揣摩主人公的心理上是有些困难的,毕竟许多考生没读过这部小说。14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

44、义?(4分)【答案】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解析】认真捕捉安娜的心理描写句,可以体会出她的内心活动的:“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评点】内心活动,只要找准所问之处,此问不难。难处在于“意义”的回答上,很多考生估计会答到俄国社会的层面上来,这样算不算

45、正确呢?从行文上看,安娜一步步地绝望下去,而且从整部小说来看,安娜在追求爱情上撞得头破血流,为情而不得而卧轨,不是必然吗,怎地是偶然?“增强悲剧意味”这一点考生是不难答到的。15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答案】“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到消失的过程。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情节来回答。此时的安娜已被火车碾过,是渐渐死亡的过程,亦是作者对她一生的作比。亦是处在文尾。【评点】此句不管如何地看,总觉得是作者对安娜一生的总结:“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

46、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安娜经历了苦难、悲哀,看到了社会的虚伪、罪恶。“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她看得更透彻了、更清楚了。“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她被轧死了。似乎不带有安娜的心理活动。【总评】此文是节选小说第七部的最后一章,选得很有特色,主要体现在心理描写上,而且题目的命制,都围绕着安娜的心理活动。但是有这么几点值得商榷:一是设置的答案是否合理?二是文章的选择是否合乎中学生的阅读实际,不能因为习总拉近与俄罗斯的关系,就注重俄罗斯的文学吧,虽然这些文学都是经典?让中学生多接触外国文学,这种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的,但也要先考虑他们对自己的

47、文学是否了解,又了解了多少呢?而且,阅读过这部小说的考生,一定占些优势吧!今天的学生,让他们多读一点书,比登天还难,而且他们的生活时间全部被学校瓜分了!有的教师一见他们拿起小说来读就没收这是大部分学生面临的问题。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比邻而居王安忆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