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2388361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2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连理工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大连理工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连理工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连理工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doc(4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十二五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展规划 (2011201120152015 年)年) (2011 年 3 月 30 日校党委全委会通过,2012 年 9 月修订) 二一一年三月 目目 录录 序言序言.1 一、发展基础一、发展基础.2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发展指标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发展指标.8 (一)指导思想.8 (二)发展目标.8 (三)主要发展指标.10 三、主要任务与计划三、主要任务与计划.12 (一)人才培养.12 (二)科学研究与协同创新.17 (三)社会服务.20 (四) “985 工程” 、 “211 工程”与学科建设.22 (五)队伍建设.25 (六)国际化建设.27

2、 (七)盘锦校区建设.29 四、发展的保障四、发展的保障.29 (一)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29 (二)大学制度建设.31 (三)大学文化建设.32 (四)公共服务体系与平台建设.33 (五)运行保障条件建设.35 (六)基础设施建设.37 (七)和谐校园建设.38 五、规划实施与评估五、规划实施与评估.39 1 序言序言 “十一五”期间,学校把握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 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等一系列重 大发展机遇,通过继续实施“211 工程”和“985 工程”建设,落实学 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 科建设、队伍建设和国际化

3、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办学 规模趋于稳定,质量不断提升,资源与条件大幅改善,实力明显 增强,发展卓有成效。 2011 年至 2020 年的十年是大连理工大学为全面实现建设 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进行攻坚和冲刺的十年。 为达到既定目标并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学校制定了大连理工大 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20102020 年)(简称战略规划),已 于 2010 年 12 月 10 日正式发布实施。 战略规划提出的战略方针、 战略举措和重点发展任务成为学校“十二五”和“十三五”事业发 展的依据和指南。 “十二五”时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辽宁省发展 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高等教育发

4、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大 连理工大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学校实现发展目标的战略攻坚阶 段。为了贯彻落实战略规划总体安排和部署,顺利完成“十二 五”学校发展任务,依据战略规划的要求,在深入总结学校“十 一五”发展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2 一、发展基础一、发展基础 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 足进步,为“十二五”期间学校的发展和实现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 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1.办办学理念和目学理念和目标进标进一步明确,一步明确,为为学校又好又快学校又好又快发发展提供指展提供指 南南 以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60 周年校庆活动、第十四次本科教 育教

5、学研讨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战略规划编制 为契机,经过深入讨论、研究、总结和提炼,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 办学宗旨、使命和发展愿景。坚定了到 2020 年实现国际知名的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的信心,确立了到 2050 年成为世界 著名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总体发展的战略方针、重点 和举措,为学校“十二五”期间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指南。 2.精英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精英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为进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质量量 奠定基奠定基础础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提出了实施精英 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办学定位。通过开展本科生培养模式、教 学模式、管理

6、模式以及研究生培养机制等一系列改革,初步建立 了以“一个目标,三种模式,一个体系”为核心的精英人才培养体 系。学校坚持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在保持本科生总体 规模基本稳定的同时,适度扩大了研究生教育规模,并拓展了应 用型研究生的培养,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层次与结构 更趋合理。 3 学校成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首批十所试点高校之一,共 有 8 类 293 个项目获得国家“质量工程”的建设经费支持;首批进 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已有 29 项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3 位教师被评为国家教学 名师,获批 21 个国家特色专业、19 门国家精品课程、

7、5 门国家级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 个国家级 教育教学基地、7 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 篇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 文;生源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得到社会普遍认可,人才培养工 作成绩显著。 3.科技科技创创新与管理体系新与管理体系趋趋于完善,于完善,为为提高自主提高自主创创新能力提供新能力提供 支持支持 学校坚持“面向科学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做好高层次 科技服务”的方针,积极构筑大平台、组织大团队、承担大项目、 培育大成果,促进了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目前, 学校拥有 3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 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 个国 家级技术中心,18 个部、省级重点实

8、验室,16 个部、省级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五年间,学校科技总经费保持年均 22.9%的增长 速度,2010 年达到 9.6 亿元;基础研究稳步增长,已有 2 个国家 创新研究群体,获批 2 项“973”首席项目资助;共获得国家科技奖 励 19 项,其中主持 11 项,参与 8 项,2008 年主持获得国家技术 发明一等奖,填补了我校乃至辽宁省此项奖励的空白,同时这一 成果入选 2008 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三大检索论文数量 与国内高校排名稳步上升,位居前列;科研队伍和科研基地、国 4 防科研、国际科技合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都取得较大进展。 4.产产学研合作平台建学研合作平台建设设卓

9、有成效,卓有成效,为为提升社会服提升社会服务务能力提供能力提供 载载体体 学校坚持教育与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积极构建 多层次的社会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社会转移和产业化。制 订了“立足辽宁,辐射全国,以长三角、珠三角为牵引,以新疆、 内蒙西部经济区为呼应,发展环渤海经济带,拓展西南腹地”的 产学研发展战略规划。加强了与省市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加快了 以辽宁沿海经济带、长三角、珠三角等跨地域、多层次技术转移 体系的构建;建设了大工沈鼓研究院、开发区半导体实验基地 等校企合作研发平台;开拓了以大工常州研究院、大工营口研究 院、大工珠海研究院、大工旅顺科技城、大工化工科技产业园(松 木岛)

10、为标志的“三院一城一园”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实施了“区校一体化”战略,进一步深化与大连高新区的合作;学 校技术研发呈现可喜发展局面。科技产业在资本、技术、股权结 构等层面进一步集成优化,为一些重点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 及早上市奠定了较好基础。 5.学科布局学科布局渐趋渐趋合理,合理,为为打造学科高原和高峰提供支撑打造学科高原和高峰提供支撑 学校坚持“优化结构、突出重点、交叉汇集、协调发展”的学 科建设方针,已经形成了以理工为主,理工管优势突出,理、工、 经、管、文、法、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目前,学校有一 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4 个(涵盖 15 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 重

11、点学科 6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 个;18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5 1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9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 个博士后科研 流动站;67 个本科专业、4 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其中 2010 年新 增了 6 个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本科专业。通过学部制建 设和学科整合,形成了七大学科群,学科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 学科群优势初步显现,为发挥学科的综合优势、以优势学科引领 和带动相关学科、促进学科深度融合、拓展学科高原、打造学科 高峰提供了有力支撑。 6.人才成人才成长长机制和机制和环环境明境明显显改善,改善,为领军为领军人才脱人才脱颖颖而出而出创创造造 条件条件 学校坚持

12、“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探索建立新型人事制度,通 过实施“358”讲师履职考核制度、聘期考核制度、绩效津贴制度、 岗位竞聘制度、职员职级制度等,建立了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的人 员管理模式和科学公平的人才聘任、使用评价和竞争机制,营造 了和谐的人才聚集和成长环境,激发了人才队伍的活力;坚持培 养与引进并举,加快了人才队伍建设步伐。目前,学校共有教职 工 3415 人,其中固定编制专任教师 1881 人,占全校教职工总数 的 55.1%;有两院院士 8 人, “千人计划”入选者 6 人,长江学者奖 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 27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5 人,新世纪优秀人才 72 人,博士生导师

13、 456 人,形成了一支以两 院院士、学术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为中坚、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 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教师队伍。 6 7.加快国加快国际际化建化建设设步伐已成共步伐已成共识识,国,国际际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发发展展势头势头 良好良好 学校坚持“以教授为主体、学部(院系)为平台、学校为窗口” 的国际化发展方针,积极发展与海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长期稳 定合作的伙伴关系。在此期间,共与 18 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 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有效的合作关系;建立了 21 个联合实验室 和科研机构,2 所孔子学院;成功举办“第九届国际核聚变技术大 会”、 “第十三届国际生物技术大会暨展览会”等 80

14、多个大型国际 会议;获得 2 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支持;累计派出 5053 人次出国(境),其中学生出国(境)1842 人次;接待多个国家 和地区来访人员近 5000 人次,推动了教师活跃在海外(国际)学 术舞台、扩大了学生的国际视野。目前,在校各类留学生 644 人, 其中学位生 238 人,占留学生总人数 37%。 8.环环境条件与基境条件与基础设础设施施进进一步完善,一步完善,为为学校快速学校快速发发展提供保展提供保 障障 学校办学经费筹措渠道得以扩展,资金筹集能力和使用效率 逐渐提高,财务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土地、房屋、设备、图书等资 源保障能力和仪器设备总值大幅度提高;公共

15、服务体系建设明显 推进,后勤改革、数字化校园建设顺利开展。学校以校部西区建 设为契机,通过规划和布局调整,逐步实现了学科群和创新研究 平台的合理布局,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学校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大 学制度和文化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均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学校的 7 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和制度保障。 表表 1 大大连连理工大学理工大学 2005-2010 年年资产资产增增长长情况情况 项项目(指目(指标标) )截至截至 2005 年年 12 月月 截至截至 2010 年年 12 月 月 增 增长长幅度幅度 资产总额(万元)243,000392,6

16、6861.59% 年收入(万元)82,570202,456145.19% 生均收入(万元/生)3.656.2771.78% 年支出(万元)85,295205,680141.14% 生均支出(万元/生)4.156.3753.50% 完成基本建设投资(万元)34,23322,784 五年累计竣工建筑面积(万平方米)32.5027.60 土地面积(万平方米)231.47302.2230.56% 生均土地面积(平方米/生)84.8393.5910.33% 校舍面积(万平方米)88.86108.6522.28% 生均校舍面积(平方米/生)32.5533.653.38% 教学科研行政用房(万平方米)46.

17、7160.1628.80% 生均教学科研行政用房(平方米/生)17.1118.638.89% 设备总值(万元)59,317118,30099.44% 其中教学科研设备总值(万元)50,795106,290109.25% 生均教学科研设备总值(万元)1.432.5779.72% 图书馆面积(万平方米)4.366.7354.36% 图书(万册)219.00268.0023.37% 学校“十一五”期间在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 需要“十二五”期间重点解决的问题。一是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 化;二是领军人才队伍需要壮大和提升;三是需要进一步增强学科特 色和优势,打造国内“数一数二”学科

18、;四是科研集群优势和科技创新 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五是经费收入与学校事业的发展需求仍然存在 较大差距,亟待改变等。 8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发展指标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发展指标 (一)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纲要(20102020 年)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大连理工大学中 长期发展战略规划(20102020 年)提出的战略部署和要求,坚 持“育人为本、改革创新、重点突破、追求卓越”的战略方针,实施 人才强校战略、学科创先战略、质量兴校战略和国际化拓展战略, 重点突出“育人为本、科学发展”的主题,始终贯穿“提高办学质量、 追求卓越

19、”的主线,努力遵循“协调发展、重点突破”的发展路径, 做到目标分解、任务落实、措施得当、保障有力,到 2015 年末使 学校进入国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前列。 (二)发展目标(二)发展目标 1.总总体体发发展目展目标标 经过“十二五”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精英人才培养体系和办 学保障体系;形成理、工、管优势突出,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特色 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领军人才和优秀人才队伍明 显壮大,科研集群优势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国际化程度大幅提 高,综合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到 2015 年,学校主要办学指标进入 国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前 20 名,国际研究型大学前 500 名,为 到 2020 年

20、实现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提供保 证。 9 2.主要目主要目标标分解分解 为实现“十二五”总体发展目标,本阶段重点发展目标为: (1)实施质量兴校战略,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 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直厅20124 号)的精神,坚持育人为本, 改革和完善育人环境与成才机制,重点推进拔尖创新型人才、复 合交叉型人才和高素质工程型人才等三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的实施,大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提高优秀生源吸引力和 毕业生社会认可度; (2)坚持面向科学前沿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科技创新方针, 全面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 意见(教技20126 号)的精

21、神,开展协同创新,创新体制机制, 发挥学科群体优势,加强创新平台与基地建设,形成鼓励潜心科 学研究的有效机制和氛围,促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始创新成 果涌现,提高学校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3)实施学科创先战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强化优势,突 出特色,助推学科高峰,使 1-2 个优势学科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成为国内“数一数二”,增强学校的竞争优势; (4)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的力度,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合理评价机制,形成有利于领军人才和 青年才俊追求卓越、快速成长的学术生态环境,造就更多的教师 成为培养精英人才的教学名师、引领国际国内科技发展方向的学 术大师

22、和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的著名学者,显著增强 10 学校的办学实力; (5)实施国际化拓展战略,强化意识,创新机制,改善环境, 提高平台、队伍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学校的国际 化程度和国际知名度; (6)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协调发展,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 治工作,加快大学制度与大学文化建设步伐,强化规范化和精细 化管理,提升软硬件环境建设的水平,实现绿色、节约、和谐的现 代大学校园建设目标。 (7)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做好盘锦校区的创办工 作,争取“十二五”期末步入正常的办学轨道。 (三)主要发展指标(三)主要发展指标 为明确重点发展任务与目标的主要特征,并能检查和对比发

23、 展的成效,提出主要指导性发展指标如下: 表表 2 大大连连理工大学理工大学“十二五十二五”主要主要发发展指展指标标 项项目(指目(指标标) )2010 年年2015 年年备备 注注 教职工总数(人)3,4154,596其中盘锦校区 596 其中:教师总数(人)1,8812,783其中盘锦校区 483 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人)32,29237,910其中盘锦校区 5,810 其中:本科生(人)19,17623,140其中盘锦校区 4,140 硕士研究生(人)9,33110,500其中盘锦校区 1,500 事事 业业 发发 展展 规规 模模 博士研究生(人)3,4243,500其中盘锦校区 17

24、0 进入 ESI 前 1%的学科数(个)5累计总数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个)46-8累计总数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个)610-12累计总数 一级学科博士点数(个)1825累计总数 学学 科科 建建 设设 国内前 5 名的一级学科数(个)45-6累计总数 两院院士(人)810-12累计总数 队队 伍伍 建建 设设 千人计划(人)620累计总数 11 项项目(指目(指标标) )2010 年年2015 年年备备 注注 长江学者(人)2740累计总数 国家创新研究群体(个)24累计总数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人)2540累计总数 教育部创新团队(个)510累计总数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人)

25、72120累计总数 国家级教学团队(个)720累计总数 年度科研总经费(亿元)9.618 国家实验室(个)01累计总数 国家重点实验室(个)34累计总数 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个)01累计总数 国家级科技奖励(项)1115主持,五年累计 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项)34五年累计 Nature/Science 及相应级别论文数 (篇) 0 1 累计总数 SCI 收录论文全国高校排名1412为前一年排名 EI 收录论文全国高校排名55为前一年排名 CPCI-S(ISTP)收录论文全国高校排 名 1915为前一年排名 获授权专利(件)7581,500五年累计 科科 学学 研研 究究 与与 科

26、科 技技 创创 新新 国家级工程类技术创新平台1累计总数 在校学位留学生数(人)238600 国际师资比例2.4%3.4%持外籍护照师资 具有 3 个月以上国外研修经历教师 比例 41%60% 主办、承办国际学术会议次数(次)80120-150五年累计 海外访学经历学生数(人次)1,8423,000五年累计 国国 际际 化化 与海外联合培养博士生(人)238300五年累计 资产总额(万元)392,668520,000 年收入(万元)202,456320,000 生均收入(万元/生)6.279.97以在校生自然规模计 年支出(万元)205,680300,000 财财 务务 指指 标标 生均支出(

27、万元/生)6.379.35以在校生自然规模计 设备总值(万元)118,300180,000累计总数 其中教学科研设备总值(万元)106,290162,000按设备总值 90%计 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万平方米)60.1667.50累计总数 图书馆面积(万平方米)6.737.30累计总数 馆藏图书(万册)268.00310.00累计总数 电子经费占图书总经费比例2/33/4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e+pe-firste:电子资源 p:纸质资 源 校园有线网覆盖率90%100% 校园教学科研区无线网覆盖率5%90% 教教 学学 科科 研研 条条 件件 保保 障障 高性能计算能力(万亿次/秒)4.3860

28、.00 基基 建建 及及 后后 勤勤 保保 障障 基建总投资(万元)122,00099,200五年累计 12 项项目(指目(指标标) )2010 年年2015 年年备备 注注 竣工建筑面积(万平方米)27.6024.86五年累计 学校食堂面积(万平方米)3.824.10累计总数 学生宿舍面积(万平方米)31.5635.80累计总数 文化活动设施面积(万平方米)0.584.33累计总数 体育活动场地面积(万平方米)10.9015.96累计总数 学校医院面积(万平方米)0.420.50累计总数 三、主要任务与计划三、主要任务与计划 (一)人才培养(一)人才培养 1.坚坚持育人持育人为为本,促本,促

29、进进学生全面学生全面发发展展 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能力 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 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通过教育、辅导、咨询和社 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坚定学生的理想和信念;通过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社会 主义荣辱观教育、校风校纪教育、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提 升学生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 苦奋斗的优良品质;通过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

30、精神、公民意识以及责任担当等教育和活 动,增强学生报效祖国、服务社会、振兴民族的责任感。 做好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和“第一课堂”与“第二 课堂”的相互配合,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 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第二 13 课堂”在育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社团良性 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与表达 能力。 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 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 体育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加强美育教 育和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

31、趣和人文素养;强化德育、智 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学生激励保障体系建设,建立科学完善的咨询服务体系 和资助工作体系,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人生指导、学业指导和 心理疏导,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环 境、服务社会、引领未来奠定基础。 2.以提高以提高质质量量为为核心,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核心,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继续推进“高 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全面提升人才培 养质量。进一步推进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依托理科优势,设立数 学、物理、化学和力学等基础科学班和基地班,培

32、养基础学科拔 尖创新人才;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统筹本科、硕士 和博士学位教育,培养应用型、设计开发型和研究型等工程拔尖 创新人才;统筹师资、课程、实践等各类资源,在部分学科试行本 科、硕士、博士的贯通培养;逐步推行“数学+金融、物理+电子、 化学+X、力学+X、外语+X”以及“X+管理、X+经济、X+哲学、X+ 14 软件”等复合交叉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国际、校际间合作与交流, 扩大学生交流访学数量,使更多的学生享有“第二校园经历”。突 出创新教育特色,提高创新试验班和实践班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中的成效和示范作用。 建立研究型教学的导向与考评机制,改变传统的单向传输型 课堂教学模式

33、。进一步推进“大班上课,小班研讨”,鼓励和督促 教师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学思结合, 营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强化教学与科研的密切结合,采取激励与约束措施,引导和 督促教师及时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和环节 中。根据学科特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分层次、多模块并与 科研相结合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验课程体系。鼓励教师把有助于 学生开展研究性实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实验项目,提高大规 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质量与成效。 加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密切结合,分别建立适合文科、 理科学生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构建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与教学 体系。 提高理论

34、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成效。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转变传统的指导性实验为学生主动性实验;从时间、空间和内容 上全面开放,为学生创造开展主动性实验的环境和氛围;鼓励理 论课主讲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实验,努力建设一支满足高质量实验 教学要求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加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 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组织、指导和管理,提高实习成效。 15 3.以提升以提升创创新能力新能力为为重点,提高研究生培养重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质量量 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加强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保 证体系建设,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完善以科学研究 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学

35、位研究生的培养,建设 30 个左右的研究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聘请 100 人左右的校外指导教师,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 力。加强教学研究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增强创新能力。通过推进和完善研 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充分调动导师和研究生开展知识创新和技术 创新的积极性;进一步统筹资源和强化合理分担机制,加大对拔 尖创新人才资助力度,完善研究生资助制度和以科研为主导的导 师负责制。 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与保障的长效机制和内在激励机 制。通过完善学位授予政策和奖励机制,鼓励学术型研究生追求 学术卓越,提高学术水平和学位论文质量;建立全日制和非全日 制统一的专业学位型硕

36、士学位论文规范、学位授予要求及管理工 作流程,提高专业水准和实践能力;加强优秀博士生基金资助的 评审和考核工作,大幅提升学术研究的水平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培育高水平博士学位论文;不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 强化学位论文质量的导师负责制;推行学位论文全部预审和“查 重”制度,确保学位论文的原创性,建立学部制和交叉学科的研 究生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研究生培养规范化建设。在总结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成 16 效与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助研、助管和助教的管理 办法;规范研究生培养机制和资助体系,做好博士研究生的中期 考核和资助工作,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保证。 4.拓拓宽宽学生国学生国际视际

37、视野,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野,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际化程度化程度 积极开展与国际知名大学本科生“2+2”、 “3+1”、半年或一年 访学等校际交流项目,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在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 联合培养、实习考察、互访交流等机会;开设国际班,实施全外语、 双语授课,扩大外国学位留学生规模,提升校园的多元文化氛围; 鼓励优秀学生参加各类国际竞赛,组织学生到境外知名大公司参 观实习,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海外交流机会。 大力推进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知名教授联合培养研究生,鼓励 博士生参加本领域重要国际学术会议,提高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 水平。 5.做好教学做好教学资资源建源建设设与与统统筹,促筹,促进优质资进优质资源

38、共享源共享 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 点”项目为牵引,建设一批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培养模式、课 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培养质量等方面 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品牌专业。 以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建设目标,优化、整合实验教学 资源,建设仪器设备先进、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中心或实验室; 建立合作办学机制,吸引企业联合办学、联合建设实验室和工程 中心等;完善科研实验室、分析检测中心等的仪器设备资源向本 科生开放的制度,把学校的优质学科和科研资源更加有效地转化 17 为本科生的教学资源;与行业重点企业共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 培训和联合培养基地,提高专业学位

39、研究生培养质量。 6.提高生源提高生源质质量,提升就量,提升就业层业层次次 继续完善本科生自主选拔录取办法,招收具有“创新潜质、 学科特长、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学苗;合理调整招生 专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保持生源结构的多元化;进一步加大招生 宣传力度,加强“优秀生源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招生宣传工作的 新载体、新模式;坚持招生工作公开、公平、公正,继续实施招生 工作“阳光工程”;探索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建立与卓越人 才培养相适应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建立“卓越人才培养合作高校” 间研究生招生合作平台;完善研究生招生名额的分配方法,加大 力度吸引校外优秀推免生。 继续健全和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服

40、务体系,建设一支专兼结合 的专业化、专家化的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队伍;加大毕业生就 业市场建设力度,重点建设高端就业市场;多渠道开展就业创业 指导,加强就业创业工作研究,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持续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二)科学研究与协同创新(二)科学研究与协同创新 1.面向科学前沿,加面向科学前沿,加强强基基础础研究,提升原始研究,提升原始创创新能力新能力 营造学术自由氛围,鼓励自主研究,引导教师面向科学前沿 问题、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面向交叉学科和新兴 学科发展的基础理论,潜心学术研究,增强知识创新和原始创新 18 能力,提升科学研究的领先水平和国际影响,争取有高水平

41、的论 文在自然、 科学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力争有获国家 自然科学一等奖成果出现。 2.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强应强应用研究与前沿技用研究与前沿技术创术创新,提升新,提升 服服务务国家国家战战略的能力略的能力 发挥学科群体优势,提升传统优势学科领域引领应用研究与 前沿技术创新的能力;组织联合攻关,增强在装备制造、能源化 工、交通运输、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以及国防军工等领域的创新能 力;组织跨学科研究,推动生物、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先进 能源和海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前沿技术研究与开发;积极 承揽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重大项目,取得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

42、,并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有更多的具 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涌现,促进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一等 奖等成果的产生,引领相关学科和产业的发展。 3.加加强强科技科技创创新体系建新体系建设设,增,增强强集群与交叉集群与交叉优势优势 加强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的知识创 新体系建设;推动以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 工程实验室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设 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国防资质体系为核心的国防科技创新 体系;推进能源研究院、计算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传感器与物联 网研究院、先进材料研究院和交叉学科研究院等跨学科研究机构 的建设;成立开展国际问题、经济社会发展、行业和区域发展战 19 略和策略等研究相关的专门机构,建设和完善以各级各类研究基 地为主体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集群优势与跨 学科交叉优势。 4.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增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强科学研究活力科学研究活力 推进和深化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强科学技术研 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事务文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