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临床综合评价技术指南2022年版试行.pdf

上传人:恋****泡 文档编号:23646357 上传时间:2022-07-01 格式:PDF 页数:66 大小:1.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肿瘤药物临床综合评价技术指南2022年版试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抗肿瘤药物临床综合评价技术指南2022年版试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肿瘤药物临床综合评价技术指南2022年版试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肿瘤药物临床综合评价技术指南2022年版试行.pdf(6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抗肿瘤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抗肿瘤药品临床综合评价 技术指南技术指南 (2022 年版 试行) I 目目 录录 前 言. 1 第一章 评价内容与维度. 4 一、安全性评估. 4 (一)定义(一)定义 . 4 (二)指标选择(二)指标选择 . 4 (三)安全性测量(三)安全性测量 . 6 二、有效性评估. 6 (一)定义(一)定义 . 7 (二)指标选择(二)指标选择 . 7 (三)有效性测量(三)有效性测量 . 10 三、经济性评估. 11 (一)定义(一)定义 . 11 (二)健康产出指标的选择与测量(二)健康产出指标的选择与测量 . 11 (三)成本指标选择与测量(三)成本指标选择与测量 .

2、14 (四)经济学评估(四)经济学评估 . 17 四、创新性评估. 21 (一)临床创新性(一)临床创新性 . 21 (二)服务创新性(二)服务创新性 . 22 (三)产业创新性(三)产业创新性 . 22 五、适宜性评估. 23 (一)药品技术适宜性(一)药品技术适宜性 . 24 (二)药品使用适宜性(二)药品使用适宜性 . 24 六、可及性评估. 27 (一)可获得性(一)可获得性 . 27 (二)可负担性(二)可负担性 . 28 第二章 评价设计. 29 一、评价背景. 30 二、评价目的. 30 II 三、评价角度. 31 四、目标人群. 31 五、待评药品与对照药品. 32 六、评价维

3、度及指标选择. 32 七、研究方法选择. 33 第三章 评价方法. 34 一、系统性文献综述. 34 (一)确定研究问题(一)确定研究问题 . 34 (二)建立纳入、排除标准(二)建立纳入、排除标准 . 35 (三)检索文献(三)检索文献 . 35 (四)筛选文献与提取数据(四)筛选文献与提取数据 . 36 (五)偏倚风险评估(五)偏倚风险评估 . 37 (六)证据整合与证据质量评价和分级(六)证据整合与证据质量评价和分级 . 38 (七)系统评价(七)系统评价/ Meta 分析报告与评价分析报告与评价 . 39 (八)质量控制(八)质量控制 . 39 二、真实世界研究. 40 (一)定义和数

4、据来源(一)定义和数据来源 . 40 (二)真实世界研究的基本步骤(二)真实世界研究的基本步骤 . 42 (三)偏倚的控制方法(三)偏倚的控制方法 . 43 (四)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真实世界数据(四)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真实世界数据 . 46 三、模型研究. 48 (一)药物经济学模型(一)药物经济学模型 . 48 (二)预算影响分析模型(二)预算影响分析模型 . 50 四、其它研究设计方法和调研方法. 51 第四章 基于多准则决策分析的药品综合价值判断. 52 一、建立专家组. 52 二、抗肿瘤药品信息介绍. 53 三、维度和指标审阅. 53 四、维度与指标赋权. 53 III 五、指标赋分.

5、 54 六、分值计算. 54 七、综合评判. 54 八、形成推荐意见. 55 中英文对照表. 56 抗肿瘤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技术指南编委会. 59 附件 标准报告格式. 60 1 前前 言言 恶性肿瘤(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主要致死疾病之一。根据 2020 年全球癌症数据(GLOBOCAN)统计, 我国癌症新发病例约为 456.88 万人; 年龄标化 (全球)发病率男性为 225.4/10 万,女性为 188.2/10 万。2020 年我国癌症死亡病例约为 300.29 万人,其中男性为 182.0 万人,女性为 118.3 万人。 2022 年 2 月,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 2

6、016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为 406.4 万, 癌症总死亡人数为 241.4 万例。 恶性肿瘤治疗手段发展较快,随着肿瘤生物学研究的快速进展和对恶性肿瘤疾病发病机理认识的不断深入,抗肿瘤药品的研发创新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新作用机制、作用靶点的抗肿瘤药品不断涌现上市或进入临床试验。加快建立健全统一、科学、实用的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标准规范、实施路径和工作协调机制成为当前首要工作任务之一。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开展药品使用监测和临床综合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卫药政函201980 号)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规范开展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卫办药政发202116 号)要求,为指导和规范国家重大

7、疾病防治抗肿瘤用药、区域(省级)重要疾病防治抗肿瘤用药和医疗机构抗肿瘤用药临床综合评价相关技术 2 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以下称“国家卫生健康委药政司”)委托国家药物和卫生技术综合评估中心(以下称“评估中心”)(挂靠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国家癌症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药具管理中心(以下称“药具中心”)等,成立临床医学、药学、临床研究、循证医学、卫生技术评估、卫生经济学、药物政策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指南起草小组共同制定本技术指南,经过指南研制、专家咨询等 3 年研发历程,广泛听取行业内外意见并反复修订完善,最终形成本稿指南。 本技术指南围绕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管理

8、指南(2021 年版 试行)(以下称管理指南)的组织管理及实施流程要求,根据我国抗肿瘤药品临床应用实践与药物供应保障政策现况,重点聚焦我国抗肿瘤药品临床使用和技术评价存在的实际问题,参考借鉴国际抗肿瘤药品评估有益做法和经验,以期逐步实现全国抗肿瘤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工作的科学化、同质化、规范化,最终为国家抗肿瘤药供应保障制度完善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本指南以提供基础性的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内容技术指导为目标,主要供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的研究者参考使用,随着科技发展进步及临床实践经验积累,本指南内容将不断完善。 3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 本指南主要适用于国家及省级抗肿瘤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的技术指导,同时为

9、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行业学(协)会等主体开展抗肿瘤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工作提供技术规范和流程指引。 解释权解释权 评估中心对本指南的技术应用具有解释权。 修订期限修订期限 本指南采用开放式动态修订机制,长期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建议,并定期组织专家对建议进行研究和讨论。对本指南的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 NCHTA。 指南获取指南获取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官网(评估中心)官方(http:/)和国家癌症中心官网(http:/ 4 第第一一章章 评价内容与维度评价内容与维度 抗肿瘤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是应用多种方法对多维度、多层次证据综合的过程。评价内容主要是基于临床价值的药品技术评估,重点

10、围绕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 可及性等六个维度进行定性及定量数据/证据整合分析,充分利用临床真实世界数据(Real World Data,RWD)与循证医学证据,形成抗肿瘤药品价值判断的综合依据。 一、安全性评估 (一)(一)定义定义 安全性评估指对抗肿瘤药品质量及上市后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用药风险进行科学评估的过程。用药风险包括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与药品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ADE)的发生风险。安全性是抗肿瘤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的核心维度之一,是判断药品临床价值的基础。除特定情况,建议所有抗肿瘤药品的临床综

11、合评价均开展药品临床使用的安全性评估。 (二)(二)指标选择指标选择 评估指标应选取抗肿瘤药品不良事件发生率,主要依据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5 Adverse Events,CTCAE)5.0 版,CTCAE 将药品不良事件按不同系统、不同级别分为五级,安全性评估需考虑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三级及以上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类指标。对于影响药物安全性的药品质量及药品疗效稳定性指标建议纳入评估,有关指标参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指导原则。 建议按照可用性、可靠性、相关性等原则,针对具体药品建立安全性评估的核心维度和指标,并定义数据来源及收集

12、方式(表 1)。可选的上市后安全性信息来源包括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公告、美国和欧盟等主要国家地区药监部门(如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和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等)发布的撤市、警告及说明书修改信息、药品企业或上市许可持有人产品召回信息、以研究为目的的文献报道等。 表表 1 安全性安全性评估参考指标评估参考指标 安全性信息安全性信息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 来源来源 ADR/ADE 发发生率生率 常见 ADR 及发生率、新发ADR 及发生率、严重 ADR 发生率 国家 ADR 监测中心数据、文献系统评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告等信息、

13、合理用药国际网络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医院病案数据等 质量监管质量监管 产品召回及原因 国内外药品监督管理部、局网站、政府发文(官网)、文献数据库 撤市原因与时间 增加警告以及内容项 说明书修改以及内容项 质量抽检以及情况 相对安全性相对安全性 比较同类或同一适应证不同类别药品的安全性 文献数据库、专家/患者咨询 6 (三)(三)安全性测量安全性测量 建议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抗肿瘤药物说明书不良反应数据汇总指导原则 收集、 分析药品安全性信息,参考相关疾病诊断标准、通用不良事件术语标准,并结合专家意见,合理判断药品安全性。 评估证据来源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供的药品质量及不良反

14、应监测结果,临床药品使用安全数据,以及综合参考文献的系统评价/Meta 分析(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证据等。在数据可获得的情况下,应充分利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和地方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已有的药品信息系统数据,如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药品企业、经营企业及医疗机构提供的信息及数据。 关注相对安全性比较。相对安全性比较是指与同药理学分类或同适应证的对照药比较的安全性差异,即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或严重程度的差异,重点采用真实世界研究(Real World Study,RWS)、系统性文献评价等方法,并应关注严重不良反应的比较。针对 RWS 建议参考相关指

15、南规范,综合利用医疗机构、疾病登记系统等数据开展研究,全面考察真实世界中药品的近/远期安全性差异、 不同患者群体的安全性差异等。 二、有效性评估 7 (一)(一)定义定义 有效性评估是药品使用后对患者疾病状况改善程度进行科学评估的过程,包括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有效性是抗肿瘤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除特定情况,建议所有抗肿瘤药品的临床综合评价均开展药品临床使用的有效性评估。 鉴于目前在用的多种抗肿瘤药品存在超说明书使用、长期临床疗效研究证据匮乏等问题,建议综合运用文献证据、临床试验数据及 RWD 开展临床用药有效性评估。 (二)(二)指标选择指标选择 依据国家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及专业

16、学(协)会出版的疾病治疗指导原则、指南、规范等,按照简明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等原则,根据主要临床治疗效果、次要临床治疗效果情况,选择相应结局或中间指标,构建核心指标体系,定义数据来源及收集方式。 抗肿瘤药品有效性评估的指标主要以患者用药后的实际疗效为依据,设立主要临床结局、次要临床结局和患者报告结局指标。优先选取能够反映患者长期获益及用药后整个生命进程疾病转归等相关指标作为主要临床结局,其他可准确测量的临床指标等作为次要临床结局。 1. 主要临床结局指标主要临床结局指标 主要临床结局指标主要包括总生存期与无进展生存期。 8 (1)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从界定的开始

17、时间(如随机分组)至因各种原因导致病人死亡的时间。 (2)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从界定的开始时间(如随机分组)至出现肿瘤客观进展或死亡的时间。 若同时有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推荐使用总生存期作为主要临床结局指标。若使用无进展生存期作为主要临床结局,需详细阐述原因。 2. 次要临床结局指标次要临床结局指标 次要临床结局指标主要包括疾病控制率、至疾病进展时间、无病生存期、无远处转移生存期和客观缓解率。 (1)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指肿瘤缩小或稳定且保持一定时间的患者比例(主要针对实体瘤) , 含完全缓

18、解 (Complete Response, CR) 、 部分缓解 (Partial Response,PR)和稳定(Stable Disease,SD)的病例。 (2)至疾病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ion,TTP):界定的开始时间(如随机分组)至出现肿瘤客观进展的时间,不包括死亡。 (3)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从界定的开始时间(如随机分组)至出现肿瘤复发或由任何原因引起死亡的时间。 9 (4) 无远处转移生存期 (Distance Disease-free Survival,DDFS):经过治疗后除原发病灶以外,未发现全身其他地方有

19、转移病灶的时间。 (5)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肿瘤体积缩小达到预先规定值并能维持最低时限要求的患者比例。对肿瘤负荷进行评估是判断肿瘤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评价标准可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指南(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 随着介入治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药物在临床的实际应用,新评价标准将肿瘤大小和密度相结合,用于满足传统实体瘤放射、化学治疗的效果评价标准无法准确而全面地评价介入、靶向及免疫治疗药物的抗肿瘤效果,在实际抗肿瘤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中,应结合被评价药物的实际应

20、用特点,酌情选择适宜的评价标准。 血液肿瘤主要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三大类。依据中国淋巴瘤治疗指南(2021 年版),目前淋巴瘤的治疗效果评价主要采用 Lugano 2014 评价标准,并将治疗效果分为基于 CT 和(或)MRI 评价的影像学缓解和基于 PET-CT 评价的代谢缓解; 其中,PET-CT 评价代谢缓解的依据是 PET 5分法 (Deauville 标准) 。 白血病和骨髓瘤可分多种临床类型,不同类型的疗效评价标准也不完全相同,具体评价时可参考相关病种指南或诊疗规范,例如国家卫生健康部门发布的指 10 导原则、诊疗规范,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抗癌协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21、等学(协)会发布的诊疗指南及国外权威指南等。 3. 患者报告结局指标患者报告结局指标 患者报告结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PRO)是直接来自于患者对自身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报告,主要包括患者对其自身健康状况、功能状态以及治疗感受的报告。肿瘤患者报告的结局关注抗肿瘤药品治疗对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包括疾病相关的症状、症状相关的不良事件、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及社会角色。患者报告结局的测量方式包括患者自填量表或者问卷、面对面定性访谈以及电话访谈等。推荐使用针对中国人群设计的通用量表和肿瘤疾病别特异性量表等患者报告结局量表,或使用依据中国人群测定的效用值积分体系计算相关效

22、用值。 (三)有效性测量(三)有效性测量 有效性指标的测量应基于可获得的最佳证据,并从临床疗效或实际效果指标中选优。对于新药,当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的疗效数据/证据可获得并适用时,优先选择其作为临床疗效数据/证据;对于已上市多年的药品, 建议考虑使用 RWS 中的实际效果数据/证据。推荐优先考虑基于中国人群开展的大样本、 多中心数据/证据或含有中国人群的国际多中心数据/证据。 如选择含有中国人 11 群的国际多中心 RCT 数据/证据,建议尽可能地对中国亚组人群的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当无法获得含有中国人群的数据/证据时,可以使用基于其他

23、国家或地区人群的数据/证据,但需要清晰地解释使用这些数据/证据的合理性, 强调人群之间潜在的差异,并针对关键参数进行不确定性分析。 推荐优先选择待评价药品与对照药品头对头直接比较的实效性临床试验(Pragmatic Clinical Trial,PCT)和 RCT数据/证据。 当缺少直接比较数据/证据时, 可选择间接比较或网络荟萃分析的数据/证据。同时,重视对现有可获得的长期队列数据的分析,以反映患者长期生存情况与药品的远期疗效,鼓励开展前瞻性研究以收集患者长期用药情况和生存状态数据。 三、经济性评估 (一)(一)定义定义 经济性评估是指采取卫生经济学或药物经济学的基本方法,鉴别、测量、比较、

24、分析不同药品治疗方案的成本、效益、效果、效用等,综合判断药品临床投入产出比,衡量其临床使用的经济价值(预算影响)。经济性评估的实施主要参考在用的国家规划教材及国际经济学评价权威指南。 (二)健康产出(二)健康产出指标指标的的选择与测量选择与测量 1. 效果效果/疗效疗效 12 经济性评估中选择的效果/疗效指标建议与有效性评估中的效果指标选择保持一致。 2. 效用效用 建议在实施经济学评估时尽量采用效用值作为健康产出结果测量值,以提高不同研究间的可比性。推荐以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s,QALYs)作为抗肿瘤药品效用测量的指标。 QALYs 的计算为延

25、长的生命年数与这段时间内的健康效用值(权重值)的乘积,既考虑了治疗方案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也考虑了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当研究条件允许时,以效用值作为待评价抗肿瘤药品的临床产出结果;否则,则仍以临床效果/疗效作为健康产出。 对于效用值的来源,首先推荐选择基于中国人群积分体系测量获得的效用值。当文献中无待评药品相关疾病的中国抗肿瘤人群效用值时, 推荐开展调查, 测量相关疾病效用值。建议使用普适性量表,并优先使用适用于中国肿瘤患者的积分体系。当有证据表明普适性效用量表不足以反映某一患病人群重要特征或疾病症状时,可以使用疾病特异性效用量表。 当针对特殊疾病或人群无可用间接测量量表时,可采用直接测

26、量法测量效用值。直接测量法包括视觉模拟标尺法、标准博弈法、时间权衡法等。推荐直接通过患者本人测量其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当无法通过调研测量得到效用值时,可从文献中获取背 13 景条件相似、疾病状态相近人群的效用值,但需在敏感性分析中予以考察。 3. 效益效益 效益是指用货币单位量化的健康产出。疾病治疗方案的效益包括直接效益、间接效益和无形效益三个部分。 直接效益指实行某项干预措施后所节省的卫生资源,可以用货币计量直接效益。 间接效益指实行某项干预措施后所增加的患者健康时间或劳动生产力恢复带来的收益。推荐使用人力资本法计算间接效益。 无形效益指实行某项干预措施后减轻或者避免患者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27、以及康复后带来的舒适和愉快等。推荐采用意愿支付法计算无形效益。 4. 健康产出贴现健康产出贴现 当待评药品治疗时间超过一年时,建议对发生在未来的健康产出进行贴现。 贴现率的选值建议采用 5%, 同时应进行敏感性分析,若采用其他贴现率,应给出合理解释。 5. 临床结果外推临床结果外推 效果外推主要涉及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在严格的随机对照条件设置下得到的疗效是否能够反映真实世界情况;二是真实世界下得到的效果是否能直接运用到不同的临床诊疗环境之中。需分析评价纳入的目标人群的特征(人口特 14 征、疾病病情特征、所属地区医疗保障体系特征、文化特点等)与外推人群特征的异同,判断外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8、(三)(三)成本指标选择与测量成本指标选择与测量 1. 成本定义及分类成本定义及分类 药物治疗成本是指患者因接受肿瘤治疗而消耗的医疗资源和相关非医疗资源。 药物治疗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对于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研究者可以灵活处理,但要避免重复计算。直接成本包括直接医疗成本和直接非医疗成本。直接医疗成本通常包括门诊费用、 住院费用、 自购药费用等;直接非医疗成本通常包括交通费、营养费、陪护费等;间接成本指由于疾病、伤残或死亡造成的患者和其家庭的劳动时间及生产率损失,包括休学、休工、早亡等造成的患者及家人的经济收入损失等。当隐性成本显著较高时,需要对其进行专门的评估。 2. 成

29、本测量的角度成本测量的角度 成本范围的界定需要与所确定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时间保持一致。 常用的研究角度有: 全社会角度、 卫生体系角度、医疗保障支付方角度、医疗机构角度和患者角度等。 不同测算角度的成本构成不同。全社会角度全社会角度下应纳入所有直接医疗成本、直接非医疗成本和间接成本,理论上所有应用于公共决策的经济学评价都应该提供全社会视角的研 15 究结果,然而在实践中全社会视角的研究结果较难获得;卫卫生体系角度生体系角度下应纳入卫生系统内的所有直接医疗成本;医疗医疗保障支付方角度保障支付方角度下应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内的所有直接医疗成本;医疗机构医疗机构角度下,应纳入在本医疗机构承担的直接医疗成本

30、和非医疗成本(如果适用);患者患者角度下,应纳入患者相关的所有直接医疗成本、直接非医疗成本和间接成本。 抗肿瘤药品一般价格昂贵,是构成直接医疗成本的主要部分,应准确收集药品价格(考虑患者援助计划)、用法、用量、疗程等数据对药品费用进行测算。此外,抗肿瘤药品一般不良事件较多且涉及范围广,应关注不良事件产生的治疗费用,将其干预和监测成本纳入直接医疗成本。报告结果时建议在不同药品价格水平和不同情境下做治疗成本的情境分析,供决策者参考。可采用国际上比较通用的生产要素法以及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进行成本分析。 3. 成本测量及测量范围成本测量及测量范围 考虑数

31、据可获得性,可通过费用的测算进行成本测量。成本测量时建议首先列出与实施干预措施相关的资源项目,并明确资源项目的计量单位,再根据该计量单位测算消耗的资源数量。计量单位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卫生资源消耗的自然单位,二是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项目标准。 建议成本测量的范围与所确定的研究时限一致,纳入研 16 究时限内与实施干预措施相关的所有当前的和未来的成本。同时,坚持与临床效果对等原则,将产生“该类临床效果”对应的所有诊疗活动所产生的成本均纳入成本测量范围。 在基于临床试验的抗肿瘤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中,应根据研究目的,识别并排除为了进行临床试验而发生、但在实际临床治疗中不会发生的“试验成本”。 如果待评

32、药品发生了药品不良反应,则需计入待评药品成本。与不良反应相关的成本主要有两类,一是为避免或监测不良反应发生而产生的成本;二是不良反应发生后进行医疗干预而产生的成本。尤其需要关注中度和重度不良反应对成本产生的影响。 对于因疾病治疗所付出的间接成本,也称劳动力成本,建议采用人力资本法进行计算,即假定所有损失的时间用于生产,用劳动力市场平均工资水平去估算因疾病或过早死亡带来的劳动力损失。 4. 药品价格药品价格 药品价格是成本测算的基础数据。药品单价建议优先使用官方或权威机构发布的最新价格信息(集中招标采购的中标价等),其次可选医疗机构或正规经营药店的销售价格。如果某一医疗资源项目在市场上存在多个价

33、格,在市场份额分布已知前提下,可采用市场份额加权的平均价格;在市场份额不可获得时,可采用所有已知价格的中位数或平均数。 17 同一通用名相同剂型不同规格药品的价格可以采用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进行校正,再进行加权或中位价格的计算;不同剂型的药品如果治疗目标相当,也可以通过 DDD 方式进行价格转换,然后再计算加权平均价格或中位价格。 5. 成本贴现成本贴现 当待评药品治疗时间超过一年时,建议对发生在未来的成本进行贴现。建议对成本与健康产出采用相同的贴现率。 (四)(四)经济学经济学评估评估 根据评估决策需求,对待评主题进行经济学评估。评估方法主要有成本-效用

34、分析(Cost-Utility Analysis,CUA)、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CEA)、成本-效益分析 (Cost-Benefit Analysis, CBA) 、 最小成本分析 (Cost Minimization Analysis,CMA)等 4 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考虑 CUA。 1. 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效用分析 临床产出指标相同和不同的抗肿瘤药品之间的比较分析均适用。通常采用 QALYs 作为 CUA 的健康产出指标,既体现治疗方案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也体现对生命质量的影响,尤其适用抗肿瘤慢性病治疗药品的经济性评估。需要注意的

35、是,不同的生命质量测量方法、测量工具以及效用积 18 分体系均会对效用值产生影响,建议评估报告具体阐述效用值的测量方法。 2. 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果分析 适用于比较相同临床产出的不同治疗方案的评估,通常以健康产出指标为临床效果指标。当抗肿瘤疾病治疗方案的产出指标只体现或主要体现在某一个临床产出指标时,可考虑使用 CEA。当肿瘤疾病治疗效果有多个测量指标时,建议采用对疾病治疗或者对患者最为重要的效果指标。 3. 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 当健康产出指标可以无争议地转化为货币时,或者当研究目标产出指标本身就是投入所获得的收益时,可采用该方法。CBA 的成本和健康产出均采用经济指标衡量,可将健康产出

36、通过意愿支付法或人力资本法等方法转换为货币指标,进而计算净效益。在评估中需要解释健康产出转换成货币值采用的所有步骤和方法,并使用不确定性分析验证主要假设。 4. 最小成本分析最小成本分析 当有证据显示待评估的抗肿瘤药品及其对照药品的重要临床产出无统计学差异或无临床差异时,可选择 CMA 方法。在证明不同抗肿瘤药品临床产出无差异时,统计学无差异和临床无差异均可接受,当存在公认的临床无差异标准时,以临床无差异为准。 5. 增量分析增量分析 19 CEA 和 CUA 是按照增量分析结果进行决策,在干预药品和对照药品之间进行成本和健康产出两个维度的比较,主要是计算两方案之间的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

37、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ICER)或增量成本效用比(Incremental Cost-Utility Ratio,ICUR),即成本之差和效果/效用之差的比值,意为额外得到一个健康产出所需额外投入的成本。若存在多个对照方案,可参考国际做法以排名形式(League Table)比较干预方案与对照方案间的成本及产出,剔除处于绝 对 劣 势( Dominated ) 和 延 伸 绝 对 劣势 ( Extendedly Dominated) 的药品, 从剩余药品中根据决策环境选出最具有经济性的药品。 ICER对比支付意愿 (Willingness to Pay,

38、 WTP)阈值,决定干预药品相较于对照药品是否更加经济。 6. 不确定性分析不确定性分析 不确定性分析包括方法学不确定性、参数不确定性及模型不确定性等。研究者应当对经济学评价过程中的各种来源的不确定性进行全面分析。方法学及模型不确定性多采用情境分析。研究者应当明确定义不同情境下的分析方法和研究假设,并对不同情境分析的结果之间的差异进行合理解释。参数的不确定性可以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法等确定性敏感性分析, 也可以采用蒙特卡洛模拟 (Monte Carlo Simulation)进行概率敏感性分析。 20 参数敏感性分析用于研究系统对单个或多个输入因素变化的敏感程度:例如药品价格、转移概率等,按

39、因素取值确定与否可分为确定性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敏感性分析。参数敏感性分析范围需要有充分依据,来源于文献报告的95%置信区间、最大值和最小值,或者同类研究中参数估计的高值和低值。应尽可能纳入较多参数,对于参数分布等需给出合理说明。 单因素不确定性分析可用暴风图表示,明确各个不确定因素对结果影响的大小。需注意对暴风图坐标轴产出指标、分析变量等进行说明(图 1)。建议使用成本效果可接受曲线或成本效果散点图,展现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图 2)。 图图 1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暴风图示例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暴风图示例 21 图图 2 成本效果可接受曲线(左)与散点图示例(右)成本效果可接受曲线(左)与散点图示例(右

40、) 7. 预算影响分析预算影响分析 可根据情况,选择是否针对特定药品的经济性开展预算影响分析。预算影响分析的实施可参考第三章相关内容。 四、创新性评估 抗肿瘤药品的创新性评估是一个专业性强、多角度、多层级的信息收集和研判过程,不同的评估角度和侧重点会有不同的结论。抗肿瘤药品的创新参与主体涉及政府、药品企业、医生和患者,且对创新的理解和诉求各不相同。 综合国内外文献结果和我国现实情况,从临床创新性、服务创新性和产业创新性三个维度进行评估,具体参考指标(表 2)。 (一)临床创新性(一)临床创新性 临床创新性主要聚焦抗肿瘤药品对于患者用药需求的满足程度,评价指标包括: (1)满足临床尚未满足的诊疗

41、需满足临床尚未满足的诊疗需求,求,指在治愈或改善目标疾病症状上,填补某一疾病治疗领域的空白,重点考虑对目标疾病的精准治疗,针对新的适应 22 证有突破性的治疗效果,是否是国家特别关注、具有极高社会需求的产品类型,以引导药品创新发展方向等; (2)用药用药创新创新主要依据包括在疾病或伤痛治疗方面有更高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在治疗方案、适用人群、给药间隔、给药周期、药品剂型、给药途径、拆分包装和药品储存条件方面存在技术创新(如改善此领域技术短缺现状)等。 (二)服务创新性(二)服务创新性 服务创新性关注药品应用对于卫生服务体系的影响,关键指标包括: (1)是否优化肿瘤学科诊疗服务流程,提升服务

42、预约、利用、随访等活动效率; (2)是否提高区域或机构肿瘤学科诊疗服务资源利用效率。 (三)产业创新性(三)产业创新性 产业创新性关注创新及研发生产能力,考虑的核心指标包括:(1) 是否为自主研发的原研药或全球首个仿制药;(2)是否获得国内药品结构或制剂工艺方面的专利; (3)是否获得国际通用药品结构或制剂工艺方面的专利; (4)是否为儿童专用药品(专用剂型规格)。 从上述三个创新性指标对所评估药品创新性程度得出差异性意见。例如:将创新性推荐等级分为三类,分别为强烈推荐、一般推荐和不推荐。此外,抗肿瘤药品的创新性评估亦可参照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工作方案中对创新药的定义。创新性指标的测量可以通过

43、专家问卷的形式实现量 23 化,具体问卷设计、调查流程、计算方法可参见问卷设计手册:市场研究、民意调查、社会调查、健康调查指南。 表表 2 创新性创新性评估评估核心指标核心指标 分类分类 指标指标 数据数据来源来源 方法方法 临 床 创 新临 床 创 新性性 存在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是否为肿瘤疫苗产品 药品批准信息、 文献、专家咨询 文献研究、二手数据收集、定性访谈 是否为罕见病肿瘤药/孤儿药 是否为儿童肿瘤用药 用药创新 文献、专家咨询、患者调查 文献研究、定性访谈 服 务 创 新服 务 创 新性性 可优化服务流程 专家咨询、调查 调查、访谈 可提高机构或地区卫生服务效率 二手数据、调查 二手

44、数据收集分析、调查 产 业 创 新产 业 创 新性性 是否为自主研发的原研药或全球首个仿制药 文献、 专利信息查找 文献研究、二手数据收集分析 是否获得国内专利 专利信息查找 二手数据收集分析 是否获得国际专利 专利信息查找 二手数据收集分析 是否为儿童专用药品(专用剂型规格) 说明书、文献、专家咨询 文献研究、访谈 是否为靶点创新 文献、临床专家 文献研究、二手数据收集分析、定性访谈 是否为分子实体创新 文献、临床专家 文献研究、二手数据收集分析、定性访谈 是否为制剂创新 文献、临床专家 文献研究、二手数据收集分析、定性访谈 五、适宜性评估 适宜性是衡量抗肿瘤药品临床使用情况的重要维度,用药

45、适宜性是指在适宜处方的指导下,通过适宜的方式,精确地作用于目标人群。因抗肿瘤药品疗程一般较长,药品适宜 24 性对于提高患者的长期用药依从性具有重要作用,可从以药品技术适宜性和药品使用适宜性两个维度为主进行评估。 (一)药品技术适宜性(一)药品技术适宜性 药品技术特点适宜性可从药品标签标注、药品说明书、储存条件等方面进行评估。主要的指标包括:标签标注完整性、药品说明书是否明确标注、起效快慢、剂型是否适宜于肿瘤患者服用、 是否有特殊的存储条件、 是否需要特殊装置、用药后是否需要监测或随访服务等。 (二)药品使用适宜性(二)药品使用适宜性 药品使用适宜性评估应考虑以下维度: (1) 给药适宜性,包

46、括:药品用法是否符合肿瘤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给药途径是否根据病人情况和药物特点来选择、给药方法的难易程度;(2)用药适宜性,包括:治疗方案、适用人群、给药间隔、给药周期等方面是否适宜。 与此同时,亦可围绕药品体系适宜性以及药品监管适宜性开展相关分析。 (1)药品体系适宜性主要关注在现阶段中国医疗政策,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的环境下,该药品对分级诊疗“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制度的影响情况。如该药品是否限定使用医院级别、限定门诊或住院患者使用、上下级医疗机构衔接情况、药师医生获得药品信息程度等。 (2)药品监管的适宜性,可通过该药品在医院合理应用管理指标,如抗肿瘤药品分级管理制

47、度执行 25 情况;限制使用级和普通使用级抗肿瘤药品的使用率;抗肿瘤药品使用金额占比;抗肿瘤药品处方合理率与干预率;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及报告率;抗肿瘤药品临床应用监测及相关数据上报情况等1。 适宜性核心指标(表 3)。适宜性评估信息主要通过文献信息收集和问卷调查实现。在对药品适宜性进行具体评估时,大多指标为定性的证据资料,可对药品不同角度适宜性指标进行程度的划分后,根据可获得相关适宜性材料对该指标适宜性优劣进行选择,但需在报告中详细阐明划分的标准及依据。此外,也可对适宜性指标定性资料的完整性、证据来源的质量进行描述性分析。 资料来源主要包括:药品相关政府网站信息,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48、National Medical Products Administration,NMPA)网站、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网站等;药品相关材料,如:药品说明书、 药品注册资料、 媒体广告、 市场调查资料 (供应情况)等; 文献数据库, 如: 中国医院知识资源总库 (China Hospital Knowledge Database, CHKD)和企业申报资料等。也可通过医务人员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药物的起效快慢、药品使用方法的难易)收集信息。适宜性指标的测量可以通过专家问卷的形式实现量化,具体问卷设计、调查流程、计算方法可参 1

49、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抗肿瘤药品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卫医函【2020】487 号http:/ 26 见问卷设计手册:市场研究、民意调查、社会调查、健康调查指南。 表表 3 适宜性适宜性评估评估核心指标核心指标 分类分类 指标指标 数据数据来源来源 方法方法 药 品药 品技 术技 术特 点特 点适 宜适 宜性性 药品标签标注的完整性 说明书、监管部门网站、生产企业提供信息 查阅药品监管部门网站说明书、访谈 药品说明书是否明确标注剂量标准 说明书、 临床指南、 监管部门网站 查阅药品说明书、临床指南、监管部门网站信息、访谈 是否有特殊的存储条件 说明书、生产企业提供信息 查阅药品说明

50、书、临床指南、监管部门网站信息、访谈 是否需要特殊装置 说明书、生产企业提供信息、调查问卷 查阅药品说明书、临床指南、监管部门网站信息、访谈 用药后是否需要监测不良反应 说明书、生产企业提供信息、调查问卷 查阅药品说明书、临床指南、监管部门网站信息、访谈 药品起效快慢 说明书、问卷调查 查阅药品说明书、临床指南、监管部门网站信息、访谈 药 品药 品使 用使 用适 宜适 宜性性 给药途径是否根据患者情况和药物特点来选择 调查问卷、专家咨询 文献分析、访谈 药品使用疗程长短情况 调查问卷、专家咨询 文献分析、访谈 给药方法难易程度 调查问卷、说明书 文献分析、访谈 患者服药时间间隔长短情况 调查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