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ppt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3545164 上传时间:2022-07-01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46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ppt(1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年轻时曾参加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担任掌书记(掌握军中文书)。宋高宗三十一年,女真入侵,辛弃疾等突骑渡江与宋廷联络,授江阴签判之职。以后历任湖北、江西等省安抚使。他写的诗词甚多,至今留存六百多首,他的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所著有稼轩词或稼轩长短句。时代背景 本词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秋天,那年三月,辛弃疾被宰相韩侂胄任为镇江知府,到达京口。当时,韩侂胄高谈伐金,不作实际准备,同时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北固亭,一名北顾楼,取其不忘中原的意思,位于京口西北北固山上

2、,面临长江,形势险固,是历来用兵之地。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 思想内容 该词一方面缅怀古代抵抗外侮,收复中原的英雄,表达了对南宋苟且偏安的不满以及力主抗战,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一方面援引历史教训,对要草率用兵的决策者提出警告,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思考v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v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思考v3、写孙权和刘裕

3、一略一详,为什么? 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侂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思考v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v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赏析 “江山”冠以“千古”,一入手便勾起了人们

4、绵绵不断的今古兴亡之思:物换星移,沧桑屡变,神州大地上几番分合,几番易主。在这幅历史画轴面前不禁从江山联想到人事,于是引出与京口有关的第一个典故。 赏析 孙权。他曾多次于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是连昔日的繁华与功业也都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这决不仅是对孙权一个人的评价问题,它已成为抗战派与投降派斗争的焦点之一。所以在此引用孙权之典,不但是即景生情,而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偏安江左的极大不满,是对长期以来投降主和派的强烈谴责。赏析v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典故: 刘裕。人们传颂着那斜阳照射的草树之间,那平常的巷陌之内,就是刘裕当年生活过的地方。虽然荒凉,但它毕竟孕育过这样的英

5、雄,这是对英雄的向往,这是民族的骄傲。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刘裕曾在京口住过,两次从京口起兵,生擒了燕王和秦王,成就了北伐的大业。作者登临北固亭,自然要想到他们,借古讽今。作者借赞扬孙权、刘裕,讽刺南宋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赏析上阙: 怀念孙权、刘裕,表现出对英雄业绩的向往。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赏析v第三个典故: 刘义隆。刘义隆是刘裕的不肖之子,好大喜功,冒险北伐,结果大败,北魏军一直追到长江边,几乎遭到覆灭的危险。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这三句暗指南宋近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

6、用张浚北伐,在符离集遭到大败。作者希望当局接受历史教训,不要轻举妄动。引用这一典故有力地证明了辛弃疾在北伐中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及讲求实际,他力主用兵又决不苟同韩胄之冒进。赏析v第四个典故:v 拓拔焘。作者写下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情景: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却早已忘掉这一点,在那里欢天喜地地祭社。这是多么令人怵目惊心的不协调,在这“喜庆”之中包含了多少麻木与耻辱。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是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赏析v第五个典故: 廉颇。但作者一片复国的热情谁能理解呢!他虽身居抗战前线却并未受到重用,政敌在时刻

7、窥探着任何可利用的机会迫害他,所以他不禁想起了廉颇。辛弃疾雄心一似廉颇,但在更为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在更为腐败的政局中比廉颇还不得意,竟连人过问都没有。“凭谁问”三字包含着屈原式的“荃不察余之中情”的悲愤与感慨。怀念廉颇,正说明壮志未酬,但朝庭不重用,又有什么办法呢? 下阙: 借谴责刘义隆,表明自己抗金的主张;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 警告当朝 下阕 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 愤斥偏安 诗 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壮志未酬艺术手法v用典巧妙、贴切:v全词自始自终几乎全在用典使事中展开。 首先,这些典故含意丰富,蕴藉深厚,具有强烈的倾向性、明确性、针对性及和谐的统一性,融注着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作者借古讽今,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以廉颇自比,则是内心的独白。用典而不被典所缚,句句怀古,句句不离现实,在历史的波涛中翻卷着时代的风云,使事事更为精辟,抒情益见慷慨。艺术手法v用典巧妙、贴切: 其次,这些典故用得很巧妙,体现了作者的才气与学识,上下几千年,人物五六个,但是作者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处理妥贴有序。借用典故以增加词的容量,扩大词的表现力,是辛词的一大特色,也是辛弃疾对词的重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