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思维导图.pdf

上传人:. 文档编号:2334681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PDF 页数:43 大小:2.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思维导图.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思维导图.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思维导图.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思维导图.pdf(4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目录目录 CONTENTS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考点考点 01 01 地球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宇宙环境 00002 2003003 考点考点 0 02 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00003 3004004 考点考点 03 03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00004 4008008 考点考点 0 04 4 地球地球的圈层结构的圈层结构 0 00 09 90 01 10 0 考点考点 0 05 5 大气组成与垂直分层大气组成与垂直分层 0 01 10 001012 2 考点考点 0 06 6 大气的热状况大气的热状况 0 01 13 301017 7 考点考点 0 07 7

2、 大气的运动大气的运动 0 01 17 70 02 20 0 考点考点 0 08 8 大气的降水大气的降水 0 02 21 10 02 22 2 考点考点 0 09 9 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 0 02 22 202027 7 考点考点 1010 水循环水循环 0 02 27 70 03 30 0 考点考点 1111 海水运动海水运动 0 03 31 103034 4 考点考点 1212 地质作用地质作用 0 03 34 4038038 考点考点 1313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0 03 39 90 04 40 0 考点考点 1414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0 04 40

3、 004043 3 高高中中地地理理知知识识导导图图 与与重重点点解解读读 2 考点知识网络 地 球 的 宇 宙 环 境 地球在宇宙中 的位置 太阳系中的 一颗普通行星 太阳系中的 一颗特殊行星 天体系统级别划分 地球在不同级别天体系统中的地位 地球与其他行星结构特征的比较 地球与其他行星运动特征的比较 位置因素:距离太阳的位置 自身条件:温度、大气、水 考点知识解读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八大 行星 的运 动特 征 同向性: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 共面性:几乎位于同一个平面 近圆性:轨道为近似于圆的椭圆 各大行星公 转轨道互不 干扰,使地 球处于安全 的行星运行 环境中 考点 01 地球的宇宙环境

4、 天体系统的层次 宇宙 (总星系) 银河系 河外星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 PART 1 自自自自 然然然然 地地地地 理理理理 3 分类 距日远近 质量 体积 表面温度 类地行星 最近 最小 最小 最高 巨行星 最大 最大 远日行星 最远 最低 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 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适宜的日 地距离 适宜的温度 (15左右) 适宜的体 积和质量 适宜的大气 质量和压强 液态水 的存在 形 成 了 生 命 产 生 所 必 需 的物质条件, 环境条件,并 最 终 促 成 了 生 命 的 出 现 和发展演变。 考点 0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考点知识网络 太阳外部大气层的结构 太

5、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 阳 对 地 球 的 影 响 地球表面最主 要的能量来源 大气、地面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 生物光合作用 人类生产、生活照明和用能 影响地理环境 的形成和变化 为大气运动、水循环与生物循环 提供动力, 太阳活动影响 地球 考点知识解读 4 太阳表层 活动类型 概念 周期 影响 里 外 光 球 黑子 光球层中温度 与亮度较周围 低的区域 11 年 影响气候:太阳黑子 变化与地球年降水量变 化具有相关性 扰乱电离层:高能射 线扰动电离层,干扰无 线电短波通信 磁暴:带电粒子流扰 乱地球表面磁场 极光:带电粒子流聚 集两极地区,与空气摩 擦发光 色 球 耀斑 色

6、球层中能量 集中、剧烈爆 发的现象 日 冕 太阳风 日冕层向外抛 射的高速带电 粒子流 考点 03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考点知识网络 纬度变化 水平运动物体 的偏转 地方时与区时 昼夜交替 地球自转 赤道平面 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 黄道平面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周年变化 周年变化 纬度变化 地面获得热量的时间变化 地面获得热量的空间变化 四季的形成 五带的形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5 自转 公转 绕转中心 地轴 太阳 周期 恒星日:23 时 56 分 4 秒 太阳日:24 小时 恒星年: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 回归年:365 日 5 时 4

7、8 分 46 秒 方向 侧视自西向东 俯视北逆南顺 黄道视角自西向东 天北极视角逆时针 天南极视角顺时针 速 度 角速度 南北两极点除外,各地均 为 15/小时 近日点(1 月初)最快,远日点 (7 月初)最慢,日均东进 1 线速度 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 点为 0 近日点(1 月初)最快,远日点 (7 月初)最慢,约 30km/s 由于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为近似于圆形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 点上,所以在公转过程中,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会发生变化。每年 1 月初, 地球会位于距离太阳最近的位置附近,其公转速度达到最快;7 月初,地球 会运动到距离太阳最远的位置附近,其公转速度达到最慢。 地球

8、自转的同时,也“倾斜” (目前,地轴与黄道平面呈 6634的夹 角,并非垂直关系)着身子绕太阳公转,因此,自转中赤道所在的平面(赤 道面)与公转轨道所在平面(黄道面)之间即产生了 2326的夹角,即黄 赤交角。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即南北回归线的度 数) 和极昼极夜现象产生的范围 (即南北极圈的度数, 与黄赤交角度数互余) , 也由此决定了热带、温带、寒带的范围;黄赤交角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太阳直 射点位置的季节移动,从而引起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 年变化,并由此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考点知识解读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公转轨道与公转速度的关系 黄赤交角及其地理

9、意义 6 热带 温带 寒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回归线与极圈之间 南北极圈以内 有阳光直射现象;周年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4652,且纬度越低 变化越小; 无阳光直射,无极 昼极夜现象;周年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4652; 有极昼极夜现象, 且纬度越 高, 极昼、 夜发生时间越长; 周年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4652 (视极夜时的正午 太阳高度为负角) ; 获得热量多, 终年高温; 季节变化显著; 获得能量少,终年寒冷 天文四季是通过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来定义,一般以二分日、二至日或 以四立日为界限。我国习惯是以“四立”来作为天文四季的划分基点。 气候四季是通过某地区的气候数据统计而确定的四季。即 5 天为

10、一候, 候温大于 22 度为夏季, 候温小于 10 度为冬季, 介于两者之间为春秋。 往往, 气候四季的开始点要比天文四季的晚约一个半月左右,即大致相当于以“二 分二至”点作为四季划分的起点。 南北半球月份相同,但季节相反。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同一时间必然存在昼夜两个半球。昼夜半球 之间的分界线即为晨昏线(圈) 。 晨昏线(圈)所在平面过地心(即晨昏圈为地球表面大圆) ,与太阳 光线垂直; 晨昏线(圈)将地球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晨昏线分为晨线与昏线,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 6 点,昏线 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 18 点;晨昏线平分赤道,即赤道总是昼夜 平分; 晨昏线(圈)上的太阳高度

11、角为 0; 晨昏线(圈)与发生极夜现象区域的边界纬线的切点的地方时为 12 点;与发生极昼现象区域的边界纬线的切点的地方时为 0 点。 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不同的地方,太阳出现在其上中天的时间存 在早晚差异,临近区域中相对东边的地区总是较西边的更早到达正午东西 方不同地区计量时间的标准(即太阳出现在上中天的时刻)出现差异地方 时的产生:大致东西方向上经度每相差 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或每相隔 15经度,地方时相差 1 小时)地方时遵循“东早西晚”规律,即相对东 方的地方的地方时总早于相对西方的地方时(两地相对方向的比较基于两地 五带 四季 晨昏线(圈) 地方时的产生 7 经线夹角小于 1

12、80的一侧) 。 为了避免不同经度地区时间计量上的差异(即地方时的差异)造成的不 便, 人们以 15为标准划分了时区。 即以 0经线为起点, 向东、 西各 7.5 为零时区(或国际标准时区) ,以此每向东(或向西)推移 15经线即划分 出另一个时区,并依此命名为东一区(或西一区) 、东二区(或西二区) 、东 三区(或西三区)全球共分为 24 个时区,每个时区统一启用该时区中 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时区内不同区域的共用时间,即区时(如下图所示) 。 我们可以将东时区看做“”时区,越往东,时区数越大(正数) ,时 间也越早; 同样, 我们将西时区看做 “” 时区, 越往西时区数越小 (负数) , 时间

13、也越晚。 如, 对东八区与西五区的区时进行比较, 我们将东八区看作 “ 8”区,西五区看作“5”区,8 比5 多了 13,即东八区比西五区的时 间早了 13 个小时(时间点上多 13) ;反过来,5 比8 少了 13,即西五区 比东八区的时间晚了 13 个小时(时间点上少 13) 。 东西十二区是两个特殊的时区,它们分别只占了半个时区的范围(如下 图所示) ,即 172.5E 向东至 180为东十二区,172.5W 向西至 180为 西十二区。它们共同以 180经线为中央经线(即时间点数相同) ,但日期却 相差整整一天(即 24 小时) 。东十二区为最东边的时区,时间最早;西十二 区为最西边的

14、时区,时间最晚。故而,向东跨过 180经线(即从世界上时 时区划分与国际日期变更线 8 间最早的时区跨到时间最晚的时区) , 日期要减少一天; 反之则要加上一天。 从而,人们将 180经线确定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但为了避免统一陆地分 处不同日期,国际上将国际日期变更线做了调整(在 180经线通过陆地的 区域做了折曲) , 故而 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划定的基准经线却又不 与其完全重合。 除了 180经线两侧日期固定不同之外,随着地球昼夜更替,地球上还 有另一条经线两侧的日期也会不同,即时间为 0 点的经线0 点经线以东 时间更早,已经进入新的一天;而以西时间则更晚,仍处于前一日期。我

15、们 将时间处于 0 点的经线称为“自然日期变更线” ,它可以为任意一条经线。 太阳光线与某地地平面形成的交角即为太阳高度角,或称太阳高度。一 地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都会有不同的太阳高度。日出与日落时分(即该地位 于昼夜交替线晨昏线位置时) ,太阳高度为 0。 当太阳运动到一地上中天位置(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始终为其正南方向的 上空) 时, 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高点, 此时的太阳高度即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求值公式为:H90|当地所在纬线与直射点所在纬 线之间的纬度距离|(即:如果当地所在纬线与直射点所在纬线同在赤道一 侧,则两者纬度距离取两地纬度之差的绝对值;如果分处赤道两侧,则两者 纬度

16、距离取两地纬度之和的绝对值) 。 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9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在固、液、气三态物质中 传播;横波传播速度较慢,且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科学家正是利用这一 特性来研究和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 岩石圈并非一个独立的地球圈层。它包括了整个地壳层及上地幔的顶部 (即软流层以上部分) 。 软流层是处于上地幔上部,状态介于固液态之间的物质集中分布区(该 处岩石仍具固态特征,但又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一旦外 界压强减小,其即可转化成熔融状态的岩浆) 。该区域物质状态的形成与其 所处地球内部空间特定的高温、高压环境有关。普遍认为,该处是火山岩浆 的主要发源地

17、。 考点知识网络 考点知识解读 考点 0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 球 的 圈 层 结 构 地球的同 心圈层 地壳 地幔 地壳 生物圈 水圈 大气圈 外部 圈层 内部 圈层 物质状态、 成分差异 分层有序 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 有机整体 人类的生 存空间 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与岩石圈的上部 特点:各圈层交互最活跃、最集中的区域 地震波 岩石圈与软流层 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 10 名称 范围 深度(km) 主要特征 地壳 地表莫霍 界面 平均 17 (陆地平 均 33,海 洋平均 8) 固态,有各种岩石组成; 各地厚度不一,陆地大于海洋; 可分为硅铝层(上部、不连续)和硅 镁层(下部、连续) 地幔

18、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172900 固态,硅酸盐类物质,自上而下铁、 镁含量逐渐增加; 上部有一软流层; 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是岩石圈的 组成部分 地核 古登堡界面 地心 2900 6371 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 物质成分以铁、镍为主; 一般认为,外核为地球磁场发源地; 温度、密度、压力均很大 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 质组成 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 部分 水圈 连续但不规则的 圈层 海洋水、陆地水、大气 水、生物水等等 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 动之中 生物圈 生物及其生存环 境的总称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地表圈层中最活跃的 部分 地球外部圈层的

19、特点 考点知识网络 考点知识解读 考点 05 大气组成与垂直分层 大气 的组 成与 垂直 分层 大气的垂直结构 低层大气的组成 各主要成分的重要作用 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 各层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主要特点 11 大气组成 重要作用 干 洁 空 气 氮气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 组成大气的主体 氧气 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 二氧 化碳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对近地面 大气具有重要的增温和保温效应 臭氧 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波长0.175 微米) , 保护生物体免受过量紫外线伤害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具

20、有较强吸收红外线的能力,增温、保温作用明显 固体杂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凝结核) ; 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影响大气质量 垂直分层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高度 低纬:1718km 从 对 流 层 顶 至 5055km 高空 从平流层顶至大 气上界(2000 3000km) 中纬:1012km 高纬:89km 气温变化 随 海 拔 增 加 而 降 低;近地面遵循约 0.6/100m 的垂 直递减率 下部温度基本恒 定,30km 以上气 温随海拔增加而 升高 随海拔增加, 气温 先降后升 气温变化 的原因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 收近地面的红外线 辐射增温 臭氧吸收来自外 层空间的太阳紫 外线增

21、温 空气运动 对流运动显著 水平运动为主 天气状况 风云雨雪气象多变 天气晴好 对人类的 影响 人类直接的生存 空间; 云雨变化的演绎 场 利于高空飞行; 臭氧层吸收紫外 线 大气处于电离状 态, 能反射地面 的无线电波; 游离氧原子吸收 紫外线 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特征 12 由于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来自 地面的红外线辐射,所以随着海 拔的升高,大气所能吸收到的红 外线呈递减趋势,气温也出现递 减变化,且基本遵循向上 0.6 /100m 的气温递减率。然而,有 时候对流层中的某些区域会暂时 性的出现随着海拔增加气温递减 率小于正常值,甚至于气温反转变化(即局部区域出现随海

22、拔增加气温增加 的现象)的现象,我们称这样的现象为逆温现象(如右上图所示) 。 造成逆温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在晴朗少云的夜间,由于大气保温 效应较弱,地面热量迅速散失并出现较大幅度降温,地面辐射大幅减少,近 地面气温随之降低,从而出现近地面气温低于其上部空气气温的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在大陆上经常发生,特别是在秋冬季晴好天气的清晨时分。再 如,在冷暖气团发生交汇时(即发生锋面活动时) ,由于暖气团较轻,总会 向着冷气团上方作相对移动,这样在冷暖空气交界面(即锋面)附近就会出 现随高度增加气温上升的逆温区域。 逆温现象使得近地面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甚至停滞,大气中的污染物 不易扩散,从而容

23、易形成雾霾天气,造成大气污染,严重时直接威胁人类的 身体健康。 逆温现象 13 吸收:有选择性。平流层中臭氧只吸收紫外线;对流层中 CO2和 水汽只吸收红外线。 反射:无选择性。空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对几乎所有波段的太阳辐射都 具有反射能力, 反射率的高低只决定于云层的量与厚度, 以及尘 埃的颗粒与浓度。 散射:有一定选择性。干洁空气对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散射 能力最强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但一旦空气中其他成 分增多, 这种选择性即变得不甚明显雾霾天气里的天空显得 灰白,就是因为多种色光受到散射的结果。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直接辐射(既没有被吸收,也没有被反射和散 射,直接到达地表的部

24、分)散射辐射(经散射后自天空投向地 面的部分) 。 考点知识网络 考点知识解读 考点 06 大气的热状况 大 气 的 热 状 况 大气的温度 大气的受 热过程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气温的水平分布 气温的日变化与年变化 地面是 大气主 要的直 接热源 太阳辐射大气的热量源泉 太阳、地面、大气这三者之间能量的传递过程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4 概念:1 平方厘米的表面上,在 1 分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叫做 太阳辐射强度。 影响因素: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 角越大,太阳辐射强度越大;反之越小。 影 响 因 素 太阳高度 (角) a.太

25、阳高度角越大, 等量的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 越小,地表单位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越 多; b.太阳高度角越大,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 短, 被大气削弱得越少, 到达地表的能量就越多 海拔高低 海拔越高, 太阳辐射穿越大气厚度越小, 能量被 大气削弱越少,太阳辐射强度越大;反之越小 云量多少 与厚薄 云量越少, 云层越薄, 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能 量越少,太阳辐射强度就越大;反之越小 意义: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的强弱程度 直接决定了地面获得能量的多少。 保温作用的两个过程: 大气的“温室效应” ,即大气中 CO2和水汽吸收大部分的地面长波辐 射(少量的直接射向宇宙空间

26、散失) ,存储地面散失的能量; 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方向向下的部分)被地面重新吸收,地面 散失的能量得到(大)部分的补偿,使得地面散热速度大大减缓。 对保温作用理解的两个误区: 保温作用只是减缓了地面温度减低的速度,而非保证地面温度不降 低。 一天中,大气保温作用时刻存在,它的每次大气逆辐射过程只 能返还大部分的地面辐射能,地面辐射能仍有散失。只是在白天, 地面除了得到大气逆辐射的能量补偿外,更能获得大量的太阳辐射 能, 其能量收入大于支出, 故而温度升高; 到了午后, 特别是晚间, 由于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减少甚至消失,地面能量的支出开始大于收 入,其温度开始降低。只是有了大气的保温作用,这种

27、降低的速度 变缓了而已。 保温作用与“温室效应”并非一个完全相同的概念。 保温作用是地球系统固有的机能,正常情况下,地面保温效应 并不能使得地表热量出现长期的正积累状态,而只能保持地面热量 的收支平衡。举例来说,也就是,在正常保温作用下的一个较长周 期内(如一个世纪) ,地表温度只会出现周期性的反复变化,并不会 出现明显的升高或降低的趋势地表能量总是维持在一个定值附 近,在此值基础上获得的多余能量总会被散失殆尽,从而地球总体 太阳辐射强度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5 均温并不会出明显波动。 “温室效应”则特指目前温室气体过度排放,大气保温作用较 正常情况增强的一种现象。由于温室气体超过了大气中

28、的正常值, 大气减缓地面热量散失的能力增加,以致一定周期(如 50 年或一 个世纪)后,地表收入的大于平衡值的能量不能被完全散失,收支 平衡被破坏,地表能量出现正积累,故而气温出现明显的增长趋势 全球变暖。 气温日变化 气温日变化取决 于地面热量的收支状 况。其中,地面热量的 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 射,支出为地面辐射。 如右图所示, 图中 、 两点之间的时间 段, 太阳辐射曲线值大 于地面辐射曲线值, 说 明地面热量收支中 “收 入支出” , 热量盈余, 此阶段气温升高; 点 之后与点之前, 太阳 辐射曲线值小于地面辐射曲线值, 说明地面热量收支中 “收入支出” , 热量亏损,此阶段气温下降。图

29、中点为太阳辐射最强时刻,即正午 12 点;点为地面热量收支平衡点,也即是地面蓄积热量最多的时刻(地 表温度最高时) ,它比点约迟 1 小时。由于地面热量传导给空气并被 空气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故而当地面温度达到最高时,气温并未达到 最高,而是要再延后 1 小时左右,如图中点即气温最高点,约出现在 午后 2 点左右此时也是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最强的时刻。 气温年变化 北半球 南半球 注:由于海洋的比热容 较陆地大。升降温较陆 地迟缓,受其影响,海 洋上空的气温变化较陆 地也延后 1 月左右。 最低 最高 最低 最高 太阳辐射 12 月 6 月 6 月 12 月 陆地温度 1 月 7 月 7 月

30、1 月 海洋温度 2 月 8 月 8 月 2 月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16 不同季节等温线的分布规律 等温线分布规律 原因 数 值 分 布 规 律 数 值 分 布 规律 气温自低纬度地区向两极 地区递减 太阳辐射量自低纬度地区向 两极地区递减; 受大气运动、下垫面状况等因 素的综合影响。 全 球 大 陆 气 温 极 值 分 布 区域 最热:7 月份,世界上最热 的地方在北纬 2030 的非洲沙漠地区。 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 沙质地表,比热容小,增温快 且幅度大; 常年受副高或信风控制,天气 晴好,太阳辐射受削弱比率小。 最冷:1 月份,中东部西伯 利亚地区是北半球冬季的 寒冷中心; 南极大

31、陆是世界 最冷的区域。 纬度高; 地势高; 受冷高压控制; 地面反射率高(南极地区) 形 状 特 征 南 北 半 球 的 区 别 南半球等温线较平直, 基本 与纬线平行; 北半球等温线 弯曲度大,等温线呈闭合 “岛状”的区域较多分布。 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下 垫面性质较为单一;北半球陆地 与海洋相间分割,区域间热力性 质差异明显。 季 节 性 等 温 线 弯 曲 规律 冬季大陆上等温线向低纬 方向凸出, 海洋上向高纬方 向凸出;夏季相反。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冬季 同纬度地区,陆地温度低于海 洋;夏季则同纬度地区,陆地温 度高于海洋南北半球虽季 节相反,但此规律相同。 等温线判读中的

32、两点基本规律 若图中等温线数值向北递减,则图中区域应地处北半球;反之则为 南半球。 通过作辅助线(原则上沿纬线方向划一直线) ,通过比较同纬度地 区陆地与海洋的温度差异即可判断图中区域所处的季节。如下图: 甲图中 a、b 两点所在的两条等温线表现出向北温度递减的特 点,故 a、b 两点位于北半球;另借助通过 a、b 两点的辅助线(纬 线)发现,a 点的温度为 25,b 点的温度为 15,即陆地温度较 17 同纬度海洋的高,故而可知:北半球处于夏季。 依此方法,我们还可知道,甲图中 c、d 两点位于南半球,且 南半球此时处于冬季;乙图中 a、b两点位于北半球,且在图中 情况下, 北半球处于冬季;

33、 cd两点位于南半球, 且正处于夏季。 形成过程: 下垫面的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 异空气水平运动。 考点知识网络 考点知识解读 考点 07 大气的运动 大 气 的 运 动 直接原因:区域间的气压差异 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 大气运动 的起因 影响风向的三种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 向力、下垫面的摩擦力 风的形成:水平面内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大气运动 的起因 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热力环流 大气环流规律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以及 季风环流的形成 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热力环流 18 比较图中、四地的气压高低与温

34、度高低: 气压状况: 气温状况: 实例说明: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 19 影响风向的因素及特点: 等压线图中风力大小的判断 在等压线图中判断不同地方风力大小的依据有: 等压线的疏密在其他情况都相同或直接在一幅图中,等压线 越密集的地方,往往风力也越大; 比例尺大小针对不同的图,如果图中等压线等压距相同,疏 密程度又相近,则需要通过比较各图的比例尺大小来判断风力大 小(比例尺越大的,等压线之间的实际距离越小,等压线也就越 密集,风力也就越大) ; 等压距大小针对不同的图,如果比例尺、等压线疏密程度都 相同的情况下,比较风力大小还可以看等压距的大小(等压距越 大,说明同等水平距离下的实际

35、气压差越大,风力也就越大) 。 季风:盛行风向在一年中随季节出现有规律的反向或接近反向变化的 现象即被称为季风。 成因(以亚洲为例) :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原动力 (垂直于等压线) 地转偏向力: 只改变风向 的力(总是垂直于风向) 下垫面摩擦力: 影响风速 (与风向相反) 风向平行于等压线(北半球相对水 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南半球相反) 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相对水 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南半球相反) , 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全球性大气环流的形成 高低纬间 热量差异 地转 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 的南北移动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

36、气压带季节性的断裂成块状 形成季风 季风环流 20 东亚季风最具典型性的原因:位于世界上最大大陆的东部,东临世界 上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显著,冬夏季节里(东西两侧) 差异性热力状况的持续性最稳定, 从而季节性盛行风出现的概率也最 高(风向稳定少变) 。所以说,东亚季风气候最具典型性。 冬 季 夏 季 大陆严寒, 形成覆盖全 大陆的冷高 压中心 切断副 极地低 气压带 空气从大陆冷 高压流向海洋 上的低压中心 大陆炎热, 副热带大陆 区域形成热 低压中心 切断副 热带高 气压带 空气从大洋区 域的高压中心 流向大陆上的 低压中心 东亚西 北季风 南亚东 北季风 东亚东 南季风 南亚西南

37、季风 海 陆 热 力 性 质 差异 南半球东南信风北 移过赤道后右偏 21 降水类型 成雨原因 降水特点 主要分布区 对流雨 湿热空气受热膨 胀,强烈上升 强度大,历时短,范 围小,常带有雷电 赤道及附近地区、中 纬度地区夏季的午后 地形雨 暖湿空气运动时 受到地形阻挡 降水强度较大,历时 较长 山地迎风坡 锋面雨 冷暖空气相遇, 暖空气被抬升 持续时间长, 范围广, 强度较小 中纬度地区 台风雨 暖湿空气围绕台 风中心旋转上升 强度很大,暴雨并伴 有狂风、雷电 低纬、中低纬度大陆 的东岸 注: 气旋活动形成的降水叫气旋雨, 台风雨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特殊形式。 考点知识网络 考点 08 大气

38、的降水 其他条件:固体尘埃(凝结核) 降水的 形成 途途 径径 水条件:空气中水汽 容纳量达到或过饱和 空气 降温 做上升运动 向高纬运动 降水的 类型 对流雨 地形雨 锋面雨 台风雨 大 气 的 降 水 降水的分布 赤道多雨带、副极地多雨带、西风带、季风区、 沿海盛行迎岸风区域等 考点知识解读 降水的四种类型 22 降雨带 名称 年降 水量 所在气压带 或风带 大气运动 状况 降水类型 赤道 多雨带 2000mm 左右 赤道低气压带 全年以上升 气流为主 多对流雨 副热带 少雨带 500mm 以下 副热带高气压带 (大陆中西部) 盛行下沉气 流 降水少 副热带 季风雨区 800 1500mm

39、 热带、副热带大 陆东岸季风区 (夏)季风 活动 夏秋季节多对流雨、 锋面雨以及台风雨 温带 多雨带 500 1000mm 西风带、副极地 低气压带以及季 风区 锋面、气旋 活动以及夏 季风活动 多锋面雨、气旋雨; 大陆东岸受夏季风影 响 极地 少雨带 300mm 以下 极地高气压带 盛行下沉气 流 降水少 世界降雨带的分布 考点知识网络 考点 09 天气与气候 气候 对人 类活 动的 影响 天 气 与 气 候 影响气候形成 的主要因素 天气系统 及其影响 锋面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气旋、反气旋及其影响下的天气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基本因素:太阳辐射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下垫面状况对气候的影响 世

40、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成因 23 锋面的概念:空气相对运动中,两种(冷暖、干湿)性质不同气团之 间的交界面。 锋面的特点:狭窄倾斜的气团交接与过渡地带;两侧气温、湿度差异 较大;附近常伴有阴雨、大风等天气。 锋面系统的分类及天气 分类 特点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实例 冷锋 冷气团主 动向暖气 团运动 云层加厚、大 风、降温、降 雨(甚至降雪) 气温降低、 气压升高, 天气转晴 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 节的沙尘暴;秋冬季的寒 潮;一场秋雨一场寒 暖锋 暖气团主 动向冷气 团运动 云层加厚,多 连续性降水 气温升高、 气压降低、 雨过天晴 一场春雨一场暖 气流 状况 气压 状况 水平方向 气流 垂

41、直方 向气流 天气 状况 实例 气旋 低压 中心 北半球: 逆时 针辐合 南半球: 顺时 针辐合 涡旋 上升 阴雨 台风 反气 旋 高压 中心 北半球: 顺时 针辐散 南半球: 逆时 针辐散 涡旋 下沉 晴朗 北方秋高气爽 的天气; 长江中下游地 区的伏旱天气 考点知识解读 锋面系统 气旋与反气旋 24 锋面气旋形成图解(以北半球为例) : 锋面气旋影响下的天气特点: a.气旋的前方是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阴雨天气; b.气旋的后方是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阴雨天气; c.气旋的中心为上升气流影响下形成的阴雨天气。 天气:某一区域短时间里的阴晴、雨雪、冷暖等大气状况,是时刻变 化的。 气候

42、:某一区域不同时段(季节)内多年天气的平均状况,具有相当 的稳定性。 锋面气旋 天气和气候 25 太阳辐射:直接影响区域获取热量的多少和温度的高低,并通过对大 气运动、水循环等要素的作用综合影响区域气候的形成, 是气候形成中最基本的要素。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运动直接影响到地球表面的风力、风向,以及水 汽的输送与凝结等过程,是气候形成中最直接的影响要素。 下垫面:a.陆地与海洋:受海洋影响较大的地区(岛屿、沿海盛行迎 岸风一侧等) ,降水丰富,日、年温差较小,温度变化较 和缓;内陆地区或盛行离岸风的沿海与此相反。 b.地形:山地较附近平原气温低,且变化小;迎风坡降水丰 富。 c.洋流:暖流给沿岸

43、地区增温增湿;寒流让沿岸地区降温减 湿。 人类活动:a.改变大气成分(温室气体、酸性气体、固体尘埃、水汽 等大气成分的含量) 。 b.改变下垫面物理特性与生物组成 (地表硬化、 兴修水库、 改造湿地、砍伐森林或植树造林等等) 。 影响气候形成的基本要素 气候成因分析 深居内陆,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大陆性气候 中纬度大陆西岸, 终年受西风带影响温带海洋性气 候 海陆 位置 气 候 成 因 气 压 带 、 风 带 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热带草原气候 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 盛行西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 副热带高压带与西风带地中海式气候 赤道低气压带热带雨林气候 单一控制 交替控制 气 候 成 因 续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气压带、 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热 带季风气候(只存在于南亚与东南亚的亚洲区域) 季风 影响 高纬度地区,冬寒长夏暖短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极地地区,终年严寒极地气候 纬度 位置 高山、高原气候(如青藏高原的高寒气候) 地形因素 26 提醒:以上所分析的都是各种气候形成的主导因素,事实上所有气候 的形成,都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降水特征的归类与比较: 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气候类型及年降水量(mm) 年雨型 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热带雨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