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24唐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课件.pptx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2332045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PPTX 页数:56 大小:5.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24唐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24唐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24唐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24唐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课件.pptx(5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4唐诗三首,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情感。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石壕吏,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风格沉郁顿挫。,在中国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曾经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朝代。它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八年,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烟四起、战事连绵;这八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

2、聊生、生灵涂炭。特别是公元758年的冬末,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大唐政权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杜甫将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吏:逾:邺:戍:咽:妪:泣:,l,y,y,sh,y,y,q,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投宿,越过,多么,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

3、妇出门查看。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最近,苟且活着,没有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4、应征,还能够,低微、断续的哭声,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文章开头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有吏夜捉人,突然袭击、阴险狠毒,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的社会现状,已经到了无兵可征的地步,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这两句独立成段有何作用?,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对比鲜明,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一方如狼似虎,一方悲愤凄苦,体现了

5、诗人强烈憎恶差役、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独立成段,意在强调吏呼之怒、妇啼之苦,并起到统领后文的作用。,老妇有哪些苦呢?试具体分析,“三男邺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见。“出入无完裙”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年老体弱,却被迫服役,可见。,兵役苛酷,战争之惨烈,百姓受害之重,战争破坏严重,听妇之苦,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三男二死丧子之苦,-衣不蔽体困窘之苦,-自

6、请服役应征之苦,在表现官吏时,你认为哪几个词最富表现力?,捉、呼、怒,夜、夜久,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试补出吏的逼问,观吏之怒,石壕吏: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老妪:室中更无人。石壕吏:老妪:惟有乳下孙。石壕吏: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你家男人都到哪去了?快交出来!,难道你家再没别人了?快交出来!,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

7、吧,快交出来!,交出来!快交出来!,如狼似虎蛮横凶暴,悲愤凄苦哀婉可怜,对比鲜明明暗结合,暗,明,吏:,妇:,小结,“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和家破人亡的老翁。还有家家户户被抓走遗留的可怜百姓。还有杜甫。,错觉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表现诗人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同时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也对统治者爪牙的残暴作了含蓄的揭露,对劳动人民表示的深

8、切同情。,天明告辞结局:,暮投宿开端:,夜住宿发展:,高潮:,线索:诗人的行踪,时间顺序,有吏夜捉人,听妇前致辞,请从吏夜归,独与老翁别,夜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怒号挂罥突兀布衾飘转俄顷丧乱广厦见此屋长林梢三重茅沉塘坳庇,ho,jun,chng,b,w,chng,qn,o,zhun,sh,qng,xin,sn

9、g,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诗歌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画面里描写秋风、茅屋以及“我”的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并用一个含“痛”的词组表

10、达“我”的情感。,秋风破屋群童盗茅破屋漏雨愿得广厦,画面,画面里描写秋风、茅屋以及“我”的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并用一个含“痛”的词组表达“我”的情感。,痛惜痛心痛苦痛忧,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抒忧国忧民之情,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秋风破屋,秋风:,茅屋:,“我”:,肆虐,怒号、卷正面描写,飞、洒、挂罥、飘转侧面描写,弱不禁风,痛惜,诗歌赏析,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群童盗茅,秋风:,茅屋:,“我”:,助童盗茅,茅草被盗,痛心,人民疾苦,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11、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破屋漏雨,秋风:,茅屋:,“我”:,风雨交加,破屋漏雨,痛苦,冷似铁、无干处、未断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愿得广厦,破屋漏雨,推己及人,痛忧,博大胸襟崇高理想,秋风破屋心情苦痛群童抢茅无可奈何长夜沾湿忧思不绝,现实,自己,理想,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推己及人,水到渠成,风白天屋外事,雨黑夜屋内人,关心民生忧国忧民,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首,任何一个诗

12、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前苏联别林斯基,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今天变成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光芒千秋永照。,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卖炭

13、翁,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鬓辗辙骑敕叱将系,ch,bn,j,ch,j,zh,nin,jing,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14、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唐白居易,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3.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掠夺一空,烧炭运炭被夺炭,角度一:知道人物形象刻画方法角度二:能够进行诗句赏析角度三: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角度四:把握主旨情感,结合本诗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角度一:人物形象刻画方法,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肖像描写,烧炭艰辛、生活困苦,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心理描写,生活困苦、艰辛,肖像描

15、写,夜来城外一尺雪,晓炭车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动作描写,运炭的艰难,驾,辗,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肖像描写,趾高气扬、得意忘形,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动作描写,仗势凌人、蛮不讲理,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心理描写,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无可奈何。,惜不得,针对角度二:诗句赏析,示例一: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

16、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示例二: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卖炭翁年老体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艰辛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这两句作了回答。这一问一答,让文章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此,这又为下文作了铺垫。,针对角度三:对比的写作手法,“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

17、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针对角度四:把握主旨情感,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卖炭翁,宫使,烧炭艰辛,运炭艰难,炭被掠夺,生活困苦艰辛,(肖像、心理、动作描写),对比,(肖像、动作描写),仗势凌人蛮横冷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