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梁漱溟的民主思想.pdf

上传人:88****9 文档编号:23008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404.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梁漱溟的民主思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梁漱溟的民主思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梁漱溟的民主思想.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梁漱溟的民主思想.pdf(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4卷第3期2005年6月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han University(Humanities Sciences)V0124 No3Jan,2005浅析梁漱溟的民主思想赵东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摘要:作为传统文化的维护者和倡导者,梁漱溟并没有因为对传统文化的维护而无视民主的价值。他所否定的只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模式,而对于民主的普世性价值,在保存传统文化的前提和基础上,他是明确予以承认的。他所提出的“人治的多数政治”的模式,是他对中西文化长处所做出的调和。尽管这种模式存在内在的逻辑矛盾,但梁漱溟在构建这种模式时所采用的态度和思维方式却

2、值得我们借鉴。关键词:梁漱溟;民主制度;民主价值;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152(2005)03-0073-05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梁漱溟无疑是一位思想大家,他对东西文化的独特分析和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刻思索奠定了他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许多思想无论在几十年前还是在新儒学复兴的今天都对人们有着深远的启示。由于力量所限,本文无意对梁漱溟整个思想体系进行总括性的分析,而只想以民主作为切人点,对梁漱溟的民主思想以及这种思想的成因做一点粗浅的分析。曾经有学者指出,“梁漱溟以前曾经认为,在新的世界文化出现之前,中国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必须全盘

3、接受西方文化,例如接受科学和民主的观念。到1933年,他决然抛弃了所谓的西洋把戏欧洲的民主主义和俄国的共产主义,认为它们在中国走不通。”1(啪”在梁漱溟的早期著作中,科学和民主是西方文化长处的体现,是中国文化应该全盘接受的对象,但在后来,梁漱溟却又撰文明确指出,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在中国走不通,这种相互矛盾的做法很容易使人以为梁漱溟最终舍弃了民主而专去走儒学复兴的路。然而仔细分析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梁漱溟在不同场合下所用的民主,其具体内容指向是不同的,仅从前后的一取一舍就认定梁漱溟最终抛弃了民主,这种看法是有待商榷的。在梁漱溟早期的思想言论中,民主是以“德谟克拉西”的名称出现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

4、时期,“德谟克拉西”只是对Democracy的众多译法之一。Democracy一语于19世纪后半叶传人中国后,曾经产生了许多中文译法,例如民主政治、民主主义、惟民主义、庶民主义、民治主义、平民政治等,这些译法有的侧重统治方式,有的侧重权力主体,都有所侧重而无法传达Democracy的全部涵义,因此当时有人指出,Democracy的原意“包含得很广,若要用中国文两三个字,浑括它的全义,是不可能的”,因而主张按翻译佛经时“五不翻”中“多涵不翻”的规矩,音译为“德谟克拉西”。2(P17382由于对Democracy理解的多样性,为了便于交流,当时许多人都接受了这一主张,开始用“德谟克拉西”来代表广泛

5、意义上的民主,用它涵括民主的各个层面。梁漱溟发表他著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讲演时,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之际,因而他在这篇演讲中所用的“德谟克拉西”一语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是从广义上来意指民主的。通观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全文,“德谟克拉西”既用来指涉西方民主政治的一些形式特征,如废除帝制、多数决策、行共和立宪等,也包含民主作为一种政治理念所具有的内容,如崇尚人人平等、尊重个人权利和自由、人的个性伸展、社会性发达等3泓37叭,是一个涵义广泛的指称。所以,梁漱溟这时所称的“德谟克拉西”,涵括了当时他对西方民主的全部理解,是一个近于全方位的概念。当梁漱溟指出“这两样东西(科学与德谟克拉西引

6、者注)是西方化的特别所在,亦即西方化的长处所在”3(聊时,他实际上收稿日期:20050221作者简介:赵东辉(1980一),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73万方数据江汉大学学报 总第24卷是对他思想观念中那个内涵广泛的西方民主做出了一种全面的承认和肯定。但是,在随后的十几年中,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生活和学术思想的剧烈变动,梁漱溟也在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1933年,梁漱溟发表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指出西方民主政治中的选举、竞选、权力制衡、以法治国等制度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人生态度相冲突,因此它们在中国是永远都不可能成功的,从而彻底摒弃了西方的民主政治道

7、路。显然,这里所说的“民主”已经不是过去那种笼统的“德谟克拉西”了,它指的是作为一种制度和统治形式的西方式的民主,而不是作为政治理念和价值的民主。梁漱溟曾经指出:“科学和德谟克拉西这两个东西是有绝对价值的,有普遍价值的,不但在此地是真理,掉换个地方还是真理。”4(髓这表明他对民主的普世性价值是认同的。在梁漱溟的思想中,“民主是一种精神,它原从一根本点发展出来,而次第分析之可有五点”即:承认自己亦承认旁人、彼此平等、依理性解决问题、取决多数和尊重个人自由,“民主的涵义,粗举其要似不外此五点”,这五点虽“容易相连而见;但各时各地社会生活却多不同,因而其所表现者就有出入,又非必五点齐备”,“中国人生

8、活上自有其民主精神通常之说中国无民主,盖指其缺乏第四第五两点,即:遇事召开会议取决多数之习惯制度未立;划清群己权界人己权界之习惯制度未立。”“中国非无民主,但没有西洋近代国家那样的民主。”5嗍埘2所以,梁漱溟所否定的欧洲近代的民主政治,并不是指民主的全部内涵,而是指中国缺乏但西方行之的第四第五两点制度。正像他所指出的那样,民主本身的价值是普遍的、绝对的,但各时各地的社会生活多有不同,民主的表现形式也应有所不同。欧洲近代的民主政治在中国行不通,因而我们不能再走这条路,但是中国人既然自有其民主精神,则以中国文化为本,使中西文化实现一种调和而产生新型的中国式的民主政治就是完全可能的。基于这种信念,梁

9、漱溟在他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中,把未来中国社会的理想的政治模式认定为“人治的多数政治”或“多数政治的人治”。所谓多数政治,指的是“团体中的多数份子对团体事情能把力气用进去,能用心思智慧去想”,而且这种参与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这是西方民主的重要特点,也是西方文化的长处;而人治则是指尊贤尚智,“不以74死板的法为最高,而以活的高明的人为最高”,是不同于西方以国家宪法为最高的法治的,比较符合儒家“尚贤尊师”的传统。很明显,梁漱溟设想的这种理想政治模式就是他对中西文化具体事实的一种调和,这也正印证了他在民主问题上的态度。但是,在梁漱溟看来“既最合于中国古人的理想,又不违背民治精神”的这种“人治的多数政治

10、”模式(嘲2以93,却有着严重的内在逻辑冲突:多数政治要求团体中的分子对公共事务为有力的参与,但这种参与的积极性必须有多数人的意见不被压制,对公共事务有最终的决定权来激励和保持,而所谓的尊师尚贤却把公共事务的决定权赋予了少数精英。这样,一旦多数人的意见同圣贤的主张发生冲突,按这种制度设计,多数人的意见必然地要被压制、被否定,如此一来,其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如何保持?在中西文化之间,梁漱溟把中国文化作为根本,那么在人治与多数政治之间,更为重要的自然就是人治了。这样,“人治的多数政治”所导向的,就只能是多数服从少数的政治服从,这不但不同于西方的民主政治模式,就是同广泛民主的真义,恐怕也有所背离。应该说

11、,当梁漱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承认“德谟克拉西”是西方文化的两大异彩之一的时候,民主在他脑中还只是一个笼统的含混的概念,随着他对西方文化认识的深入和现实政治实践的发展,他才将民主的精神同西方的民主制度区分开来并最终认定欧洲近代的民主政治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决定把民主的精神和中国固有的文化结合起来建设一种适于中国的新型政治模式。这种拣择和取舍,自然不是时的决定,而是由梁漱溟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他自身固有的思想意识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自1840年以来,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就一直处于不断加深的态势之中,亡国灭种的压力促使人们把救亡作为一切运动的最终目标指向,欧洲近代的民主政治制度正是为实现这一目的而被引入

12、和践行的,从光绪年问的戊戌维新、清朝末年的预备立宪,直到民国时期所推行的多党政治、国会内阁等无不是要在中国建立欧洲近代的民主政治制度。人们相信,民主政治的实现将会解决中国社会的一切问题并进而使中国独立富强起来,梁漱溟最初也抱有这种信念并因此而热心于这些运动。他曾说自己“在万方数据2005年第3期 赵东辉:浅析梁漱溟的民主思想清季则期望着开国会,在民元则期望着有政党内阁;民二以后则痛心约法的破坏,主张护法;并期望联省自治;无非是在梦想这种制度的成功而已。”7蹦5然而戊戌维新旋踵而败,君主立宪化为泡影,中华民国开国会、定约法,最后却被袁世凯利用来搞独裁专制、帝制自为,临时约法也成了各路军阀竞相争夺

13、的可为自己增添合法性的护身符,民主政治的种种制度在这里不过是各派政治力量的道具,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上演的仍是独裁专制、武人政治的戏码。对于民主政治,梁漱溟“极期望它成功,而总不见它成功,并且愈趋愈远。”儿腭“十数年政局之纷扰,政象之浊糟”迫使他对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不得成功之故进行思索,而这种思索就构成了他后来舍弃欧洲近代的民主政治道路的外部肇因。作为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梁漱溟文化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和认同。在他以“意欲”(will)为“一本源泉”所构设的文化参照系中,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被看作是三种具有不同根本精神的文化路向:“西方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3

14、(嘲,“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3】(嘲引,这三种文化态度、生活样式恰好对应于人生的三种问题,即人对物的关系问题、人对人的关系问题、人对因果必至之势的关系问题。梁漱溟指出,西方文化的态度是积极向前要求、改造局面的,恰好适于解决人对物的关系问题;意欲自为、调和持中的中国文化适于解决人对人的关系问题,而秉持消极地转身向后要求的态度的印度文化则适于解决第三类问题。同时,人生三问题的出现和解决也是有一个次第井然的顺序的:首先是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其次是人同“有情的他心”的关系,再次是面对因果必至之势的人的情志的宁静,因此,按照本然的

15、行程,人类文化应当先走第一路向,即意欲向前的路向,再走第二路向,即意欲自为、调和、持中的路向,最后走第三路向,即意欲反身向后的路向。这样,中国文化就被安排在了一个在层次上要高于西方文化的位置上。“西洋文化的胜利,只在其适应人类目前的问题,而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在今日的失败,也非其本身有什么好坏可言,不过就在不合时宜罢了。”【3儿巧26梁漱溟曾屡次强调:“中国,乃是病在高明,非失之愚笨”,“其不及,原从有所超过而来,并不是因不及而不及的。中国不及西洋之处,一切皆同此例。”(唧。25”这种对中国文化优越性的认定,决定了梁漱溟的思想是以即将复兴的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保存中国文化并以它来拯济整个人类是梁漱溟

16、思想中万万动摇不得的本根。正是基于这种思想,他反对时人为求民族富强而否定传统、向西方学习的举动,认为“吾人今日正当宝爱此民族精神,而不以宝爱民族生命者易之”,并引罗素的话来佐证这一观点:“余屡次说明中国人有较吾人高尚之处;苟在此处,以保存国家独立之故,而降级至吾人之程度,则为彼计,为吾人计,皆非得策。”8(嗍一246正因为他把中国文化抬高到这样一种不可动摇的地位,所以当他在思考欧洲近代民主政治在中国屡屡失败的原因,发现“西洋近代政治制度在中国不能仿行成功,亦是因许多客观条件的缺乏或不同。然而那都不是根本的窒碍,无可设法的困难。惟独这中国古代文化之迈越西洋近代文化之处,涵育得中国民族一种较高精神

17、,则是没办法的所在;中国人将不能不别求其政治的途径。”9(P132-133)即中国民族精神和西洋政治制度根本不合时,他就断然抛弃了自己一度也很向往的“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另一方面,梁漱溟并没有忘掉民主的价值和长处,在保有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只要可能,梁漱溟仍会采纳西方文化的长处,以便为中国和中国文化谋新的出路。在否定了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和俄国共产党发明的路后,梁漱溟为中国指出了“一面与我们固有精神完全相合不冲突,而同时对于西洋近代团体组织的长处也完全容纳”6 J(脚引,“以中国固有精神为主而吸收了西洋人的长处”M(咖即的出路,即“人治的多数政治”的路。前文已经指出,这是一条以中国文化为本位

18、的道路,它所指出的西洋人的长处,包含了西方民主的某些价值取向,如政治参与、个人自由等,这些价值的被采纳,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梁漱溟认为它们同中国文化有可沟通调和之处,从具体事实上看有以中国的方式实现的可能性。如前所述,梁漱溟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否定了西方的民主政治,却并未舍弃民主的普遍价值,至此我们则又可以说,梁漱溟否定了民主的西方模式,又在中国文化的视野内有选择地接受了民主的普遍价值。需要指出的是,梁漱溟所提出的“以中国固有精神为主而吸收了西洋人的长处”的模式,往往因形式上的相似而被人们比之为“中体西用”模式的翻版,但这二者之间在根本出发点上是有区别的。75万方数据江汉大学学报 总第24卷被近代

19、早期许多思想家、活动家所推崇的“中体西用”模式,其提出是为了减少向西方学习过程中来自传统的阻力,为了实现民族的救亡图存和振兴富强,而梁漱溟的文化政治方案则是源于他对中国文化的肯定,是超出民族致富致强的功利眼界的。自然,梁漱溟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并不比别人更少,但他更关注的不在于民族的致富致强,而在于保住传统文化中某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精神气象,他所主张的中西具体事实的调和,其根本目的还是使中国文化更好地昭示和复兴于当今世界,为全世界和整个人类指明其未来文化所向。诚如他自己所说:“吾民族实负有开辟世界未来文化之使命,亦为历史所决定;所谓民族自觉者,觉此也。”儿心钏从古希腊到

20、现代,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使民主积一一累了极其丰富的涵义,以致人们有时讨论民主时竟是各有所指,各说各话。但是,综观这些涵义,体会其中的意味,我们会发现民主其实是一个包括了三个层次含义的概念:在第一层次上,民主是一种理念和学说,是关于人们来自己管理自己的理论。这种学说和理念是人们对于自己生活于其间的社会秩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设计,是人们探索到一定阶段后才产生的。这种理念相信人人平等,认为没有什么人拥有特权,可以对其他人发号施令或做出独断的决定;社会上的一切事务都应当由它所牵涉到的所有人来做出决定,即个人事务个人决定,社会公共事务社会成员决定;在决策过程中,每个社会成员的意见都有同等的分量

21、。在第二层次上,民主是一种为满足第一层次的规划而设计出的制度,以由自由投票、自由选举所表达的多数人的意愿为依归,以自由的多数的意志来决定公共事务。这一层次的民主,就是我们能直观见到的各个国家所设计的体现民主理念的各种政治制度,议会、宪法、普选制等是它形形色色的表现形式。民主的制度设计是人们在追求民主理念的道路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它不断地接近第一层次的理念目标,却又总是和它有着一定的距离,这种民主政治的现实同民主理念之间的差距迄今为止人们仍未能跨越。第三层次的民主指的是一种个人修养的境界和-76人际交往之中的原则,处理的是相信自己和尊重他人的和谐统一,即自信与他信的统一,这是民主政治施行的社会心

22、理基础。缺少自信力,不敢坚持自己的理念,民主政治就会演变为少数人操纵下的寡头政治;而如果没有尊重他人意见的气度,民主政治又会发展为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民主的正常运行要求自信与他信相统一,落于任何一极,民主都会发生变质乃至走向失败。当我们对民主做出这样三个层次的区分后,我们就会发现,第一层次的民主正是民主的价值所在,具有普世性,它已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承认和接受,并已成为一种巨大的合法性资源而为各个政治体系所追求,而第二层次的民主则因为各国各民族具体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条件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多样性,没有一种可以作为范本的普世性模式。价值的普世性和类型的多样性是民主的一大特点,梁漱溟的民主思想

23、恰恰照应了这一特点。在他的思想中,民主只是一种精神或倾向,只要有了民主的精神便是有了民主,中国不采纳西方模式,仍然可以建立民主政治,所以,他对于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否定是对西方的民主模式的否定而不是对民主的价值理念的否定。否定西方道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中国特有的民主,走“人治的多数政治”的道路,这就是梁漱溟贡献给世人的民主思想。现代政治学认为,政治制度尽管也有人为设计的因素,但它更多地是一个生长的产物,任何政治制度都是特定的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产物,是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自然演进的结果。传统文化是政治制度赖以生长的土壤,外来思想如果不和传统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就很难在这一文化中扎根,

24、因而一种新制度的产生或移人必须考虑它和传统文化的衔接问题,一种和社会文化相抵触的政治制度即使强行移入也往往是难以成活的。同时,不同政治制度之间的相互模仿和借鉴对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又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是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之问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动力。所以,同近现代历史上主张全盘西化而否定中国传统的西化派以及固守传统、排斥外来文明的顽固派相比,梁漱溟对民主的态度显然更为科学。梁漱溟曾经说过:“一民族真生命之所寄,寄于其根本精神;抛开了自家根本精神,便断送了自家前途。自家前途,自家新生命,全在循固有精神而求进,而向上;不能离开向外以求,不能退坠降格以求。只有发挥自己特长,站万方数据20

25、05年第3期 赵东辉:浅析梁漱溟的民主思想在自家原来立脚地上奋斗,离开不得这里一步。”8(洲埘2如果撇开梁漱溟对西方民主的认识及他的政治制度设计正确与否的问题不谈,他所采用的这种方法和态度显然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主的价值理念之间确实有着一些无法调和的冲突,比如民主主张多元和包容,相信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中国文化则认定绝对或终极真理是可致的,总有一些人能真理在握而成为真理的化身,因而缺少对异己之见的宽容;民主强调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尊重和维护,中国文化则往往见整体而不见个体,个人容易被抹煞等等,这些冲突和分歧决定了我们要在中国建设民主政治,如果想要对传统文化不

26、做任何变动而直接实现二者的融合,几乎不会取得成功,这一点也是我们今天搞民主政治建设时所应当记取的。参考文献:1 美纪文勋现代中国的思想冲突民主主义与权威主义M程农,许剑波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2 朱志敏五四运动前后Democracy译语演变之考察A欧阳哲生,郝斌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梁漱溟答胡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A周谷城民国丛书(第一编)漱溟卅后文录c上海:上海书店,1989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

27、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A高军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上)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梁漱溟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A黄克剑,王欣梁漱溟集c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梁漱溟主编本刊之自白A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二集)c沈阳:辽宁大学哲学系,1982(责任编辑:汪频高)Liang Shumings Thought Oil DemocracyZHAO Donghui(School

28、of Public Administration,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Abstract:As a defender and advocator of traditional culture,Liang Shuming didnt pay no attention to the value of democracy for all his safeguard for traditional cultureWhat he negated was only themode of Western democratic politics,an

29、d he definitely approved of the universal value of democracy onthe premise and the fact that traditional culture be well preservedThe mode of“the majority politics ofthe rule by manput forward by him was his compromise between the merits of the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cultureWhile such a mode has its born logical contradiction,his attitude and his way of thinking instructuring the mode are worthy of our referenceKey words:Liang Shuming;democratic system;value of democracy;traditional culture771J1J1j1J1j1J1j口H瞪口隋四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民主制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