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历史文化.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22965382 上传时间:2022-06-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历史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合肥历史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合肥历史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历史文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合肥历史文化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二千余年。历史文化风貌区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合肥历史文化论文篇1 合肥市文化旅游开发探讨 摘 要:合肥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其文化旅游在合肥旅游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阐述合肥文化旅游资源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合肥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并提出开发对策。 关键词: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合肥市 引言 文化旅游是指游客通过各种形式体验、感知、了解当地文化内涵的过程,是将当地文化转化为产业的重要形式和有机载体。 文化旅游不仅能够满意人们多方面的精神须要,也会在肯定程度上提升人们的生活质

2、量,甚至是变更人们的生活方式1。 文化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中一个新兴的旅游类型,正以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中国文化旅游以其独具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文化氛围而受到广阔游客的青睐。 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安徽省会城市合肥蕴涵着内涵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目前合肥市的文化旅游开发广度和深度上还存在不足。 本文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策略,在对合肥市发展文化旅游的地脉和文脉分析、文化旅游资源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合肥市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策略选择。 一、合肥市发展文化旅游的地脉和文脉分析 地脉是一个地域(国家、城市、风景区)的地理背景,即自然地理脉络;文脉是指一个地域(国家、城市、

3、风景区)的社会文化氛围和社会文化脉承,即社会人文脉络。 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精确地把握、分析一个地域的地脉和文脉,梳理出地脉和文脉的主线,实质上就是找寻地方独有的特色,进而确定开发主题,并对主题进行深化、加工,选择适当的项目加以组装,是旅游开发的一条重要思路2。 1.合肥市文化旅游的自然地理背景分析。 合肥位于北纬30°56′32°33′、东经116°40′117°58′之间,分别与淮南、滁州、马鞍山、芜湖、安庆、六安等六市接壤,具有承东启西、贯穿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 合肥地处江淮之间,环绕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巢

4、湖,通过南淝河和巢湖,可以通江达海。 全市海拔多在1580米之间,平均海拔2040米。 主城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岗冲起伏;西南部属大别山余脉,层峦叠嶂;海拔最高为境西的牛王寨595米。 合肥降水丰沛,地表水系较为发达,以江淮分水岭为界,岭北为淮河水系,岭南为长江水系。 境内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水域面积804.6平方公里,号称“八一百零一里巢湖”,合肥因此有“滨湖新城”之称。 合肥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区,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棉花、瓜果蔬菜等,畜禽养殖业发达,特色农产品丰富,被授予“中国淡水龙虾之都”称号。 三岗苗木花卉、长丰草莓、高刘白鹅、朱巷仔猪、巢湖银

5、鱼、柯坦有机茶叶等名牌农产品享誉大江南北。 合肥具有显明的园林生态环境,城中有园,园中有城,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全国园林城市之一。 合肥正围绕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这一目标,加快建设“绿色合肥”,呈现合肥“山水城林”的风貌,使合肥成为“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依山傍水”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 优良的区位条件、多样的地貌类型、宽广的水体、怡人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物产为造就合肥丰富的文化积淀供应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合肥市文化旅游的历史人文背景分析。 合肥现辖四县(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一市(巢湖市)四区(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全市总面积11 429.

6、7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80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45.7万。 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339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335.2万。 全市有4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4.8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0.6%。 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二千余年。 历史上,合肥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有着“江南唇齿、淮右襟喉”之称。 合肥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从古到今孕育了多数杰出人物,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合肥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称著于世。 政治、军事方面有“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缔造者杨行密、楚汉相争时的“亚父”范增、三国名将周瑜、北宋闻名清官包拯、晚

7、清重臣洋务派首领李鸿章、台湾光复后首任巡抚刘铭传、爱国将领冯玉祥等。 科技方面主要有三国时期天文学家王蕃,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等。 文化方面主要有五代十国诗人伍乔、西汉教化家文翁、民国初期闻名学者一代国学大师刘文典等。 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给合肥境内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 古有镇淮角韵、梵刹钟声、藏舟草色、教弩松荫、蜀山雪霁、淮浦春融、巢湖夜月、四顶朝霞八处,统称“庐阳八景”。 现境内现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两处,省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17处,市(县)级文物爱护单位88处。 流行于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一带和大别山区的庐剧是安徽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通俗易懂,吐字清楚,表演生动,生活气息深厚。 合

8、肥还享有“科教基地”之美誉。 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是全国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 到2022年底合肥拥有中国科技高校等各类高校56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探讨院、工程(技术)探讨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科研机构300多个,省级以上探讨与技术开发机构89个;博士授权点180个;有两院院士51人,各类科技人员39余万人。 除首都北京以外,合肥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多的城市。 二、合肥市文化旅游资源及其特征 1.合肥市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合肥市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可以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建筑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宗教文化旅游资源、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艺术文

9、化旅游资源、产业文化旅游资源、商贸文化旅游资源、科教文化旅游资源九大主类。 每个主类下面又可分若干亚类,详细分类状况及其代表性文化旅游资源(如表1所示)。 2.合肥市文化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合肥市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悠远绚丽的独特人文优势,浓郁的民俗风情,为文化旅游的发展供应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形成了显明的文化旅游资源特色。 (1)历史文化悠久,资源类型齐全,特色显明。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合肥市文化旅游资源既有物质的、有形的,如古村镇、寺庙、古民居;也可以是非物质的、无形的,如民俗文化、戏曲文化等。 合肥文化旅游资源涵盖了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艺术文化、产业文化

10、、商贸文化、科教文化旅游资源九大类二十三个亚类,类型多样。 合肥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向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著称,旅游文化积淀深厚,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数量众多、特色显明、品位较高。 (2)开发基础较好,区位优越,客源市场广袤。 合肥区位优势明显,居中靠东、连南接北,紧邻中国当前最具活力的“长三角”经济圈,是沿海的腹地、内地的前沿。 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基本涵盖中国东、中部7省1市、近5亿人口。 合肥对外交通便捷,境内铁路、马路、航空、水运交通发达,已经形成一个犬牙交错、四通八达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是国家规划建设中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现代旅游是一项以文化沟通为基础,以不同地

11、域间的人员流淌为特征,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很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3。 据专家调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当做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 在国内,文化旅游也因其独具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文化氛围而受到广阔游客的青睐,中国的旅游产品已经由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向现代的文化旅游产品转变。 无论从国际国内发展趋势,还是从合肥实际状况来看,文化旅游客源市场广袤。 三、合肥市文化旅游开发模式 借鉴国内外主要旅游城市文化旅游开发阅历4,结合合肥市实际,相宜实行如下文化旅游开发模式。 1.整合提升型开发模式。 即整合一个区域的旅游文化资源或者多个区域的多

12、种旅游文化资源,集中包装、提炼,采纳人造景观的方式比拟再现传统文化的开发型模式。 如11019年为庆祝新中国建国五十周年而建设的大型安徽纪念园徽园就属于整合提升型开发模式,园区的整体规划建设是以安徽行政区划为基本构架, “长江”、“淮河”横贯其间,东部皖北园区采纳皇家园林建筑风格,西部皖南园区以徽派建筑皖南水口园林为主要思路,中部有极具现代建筑风格的世纪桥和世纪广场, 全省17个城市在相应的区位均建有代表各自地方文化特色的标记性建筑物,既相对独立成园,又与相邻各园及整个园区相隔益彰。 巡游徽园,可让游客了解安徽悠久的历史。 2.复原历史型开发模式。 即对已失传的传统文化,根据历史记载,挖掘题材

13、,复原历史面貌的一种开发模式。 复原历史型模式也往往和整合提升型结合,以人造景观的方式历史再现民族文化。 合肥素有“三国故地”之称,但是真正留存下来的三国文化遗产不多。 合肥三国遗址公园以三国新城遗址为基础,深化挖掘三国历史文化,仿照当年格式建立三国文化景观,拥有新城文物陈设馆、 征东门、练兵指挥台、兵器铸造窑址、屯兵营遗址、饮马池、时间隧道等景点,集人文历史、巡游观光、休闲消遣于一体,俨然一座露天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存的三国军事历史博物馆,吸引了大量游客。 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包公文化园等也属于这类开发模式。 3.原地浓缩型开发模式。 一些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独特的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

14、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一些重要文化活动原本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令游客不能完全领悟当地文化旅游的风韵,故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选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文化旅游为主题的主题园,集中呈现其文化旅游的精华。 在长丰县岗集镇规划建设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就是采纳这种开发模式,该园包括中国传统与民间艺术文化园、曲艺文艺园、民俗古风文化园、民俗餐饮文化园、“非遗”研发及培训中心、会议中心等12个子项目,重点建设砖雕、佛艺、脸谱、陶瓷、书画、竹雕、石雕、木雕、奇石等十个专项园区。 4.干脆利用型开发模式。 即干脆把现实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并保持其原貌的开发模式。 庐州府城

15、隍庙、李鸿章享堂、李鸿章故居、李鸿章美食休闲文化风情区、刘铭传故居等文化旅游的开发就是干脆将现实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成宗教文化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名人名胜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产品。 以各时期的建筑和名人名胜为主线,构成了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旅游风景点,显示出文化旅游城市的特征。 5.短期表现型开发模式。 一些特定的文化旅游资源只存在于很短时间,激发短暂的旅游人流。 主要有两种状况,一是出于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二是流淌性的文化旅游表演活动。 45月举办的乡村旅游节、三十岗西瓜节、绿色大圩菜花节、花博会,78月的大圩葡萄节,910月的包公文化旅游节、徽菜美食旅游节等都属于短期表现型开发模式。 四、

16、合肥市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1.充分调查,科学规划 文化旅游资源的调查是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设计的前期基础工作,为旅游资源评价供应干脆的科学资料。 建立在充分调查探讨基础上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可行性论证是开发规划的必要条件,是开发决策的重要依据。 合肥市文化旅游资源状况,所处的区域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等条件,客源市场这些内容必需通过全面详实的调查才能真正驾驭。 在充分调查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召集旅游、文化、文保、法律、历史、经济学、环境学等专业人士共同研讨,制定合肥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策划旅游活动项目,确定开发时序,统筹支配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建设,做到规划科学合理、符合实际、面对市场、突出创新5。 2.设立旅游发展资金,拓宽旅游融资渠道。 “十二五”期间每年支配市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不低于1 000万元,适当向文化旅游倾斜,主要用于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建立旅游项目库、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对旅游企业的嘉奖、旅游市场开发促销、旅游形象宣扬、优势品牌培育及人才培育等。 第11页 共11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