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pdf

上传人:侗****源 文档编号:2285918 上传时间:2020-02-0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773.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7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pdf(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试卷第 1页(共 18页)语文试卷第 2页(共 12 页) 绝密启用前 北京市 2017 年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 本试卷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基础运用(共 21 分) 1.欧阳询的字点画工妙,骨硬肉丰。古人评价其字的笔画“(斜钩) ”具有“险而劲” 的特点。请你欣赏下面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选帖,完成(1) (2)题。 (共 5 分) (1)欧阳询的这幅字帖属于_体(字体) ,其中“武”字第 _笔的“(斜钩) ”体现了“劲而险”的特点。 (2 分) (2)下面是古人评价书法的四句话。根据这幅字帖的特点,判断 其中属于评价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书法作品的一项是(3

2、分) () 九成宫醴泉铭选帖 A.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 B.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于今为天下第一。 C.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 D.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 2.名人故居是北京的历史文化名片。参观这些故居,是了解 历史、感悟文化、汲取精神营养的重要途径。请你根据要 求,完成(1)(4)题。 (共 10 分) (1)下面是名人故居分布图。请你根据提示语,判断图 中【甲】处是哪一位名人的故居。 (1 分) 提示语: 骆驼祥子描写社会各色人物,展现北平生活画卷。名人故居分布图

3、_ (2)在鲁迅博物馆,四位同学观看了朝花夕拾的展品,联 想到这部散文集,颇有感触。下面是他们分别在参观记录本上 写下的感受,其中比喻句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百草园见证了鲁迅美好的童年岁月,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捕鸟那多彩的生活场景,好像色彩斑斓的图画,让我沉醉其中。 B.长妈妈给童年的鲁迅讲故规矩,说故事,还为他买山海经这些小事如同 涓涓细流,流淌在鲁迅的记忆里,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淳朴与善良。 C.藤野先生的无私帮助和真诚关怀,对于遭遇困境的鲁迅来说,犹如冬日的暖阳。 这样的老师令我肃然起敬。 D.朝花夕拾在平静的叙述中富有深长的韵味,如同一首热烈而激昂的乐曲,令 我

4、回味无穷。 (3)下面是参观郭沫若故居后,一位同学写的参观记录和他未完成的一副对联。请 你根据他的参观记录,在对联横线处写出词语,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 (2 分) 【参观记录】 时间:2017 年 4 月 13 日地点: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四川乐山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 女神是他的第一本诗集,出版于 1921 年 8 月。 女神 开一代新诗风,是中国现代自由诗的代表作。 他还是一位史学大家,潜心研究甲骨文。 他创作的屈原是历史剧的先锋之作。 【对联】 上联:诗坛领袖,_新诗风, 女神为自由诗典范 下联:话剧大家,改编老故事,_乃历史剧先锋 (4)校学生会准备举办介绍名人故居的专题展览,下面这段

5、文字是为展览拟写的前 言。从上下文看,前两句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后三句中有一个句子中有两 处表达欠妥。请你分别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4 分) 盛春时节,漫步京城,吸引你的是争艳的百花,还是静穆的名人故居。轻嗅 一阵阵袭人的花香只会令你享受身心的愉悦,而徜徉于一座座名人故居,却会让你经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毕业学校_姓名_准考证号_ _ 语文试卷第 3页(共 18页)语文试卷第 4页(共 18页) 受精神的洗礼。走近为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的李大钊,我们敬佩他的革命志向;走 近为民族解放而四处奔走的宋庆龄,我们赞叹她的爱国情怀;走近为唤醒民众而笔耕 不辍的鲁迅,我们钦佩他的斗争

6、精神这些名人故居的静穆,仿佛在诉说着他们 的平凡人生,展示着他们的崇高精神。走进故居,亲近名人,去了解他们的人生, 去传承他们的精神吧! 标点符号修改:_ _ 句子修改:_ _ 3.默写。 (共 6 分) (1)山重水复疑无路,_。 (1 分)(陆游游山西村 )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 分) (范仲淹岳阳楼记 ) (3)在我国大西北,有历史名城,有塞外边关,有异域文化,有大漠风光许多流 传千古的诗句都与它们相关。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_,_ _”。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2 分) (4)李白在行路难中用“_,_”这两句诗来表达实 现人

7、生理想的坚定信念。 (2 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 9 分)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完成 47 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 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 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 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 胜矣。 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8、) A.天时 不如地利自云先世避秦时 乱 B.地利不如人和 至若春和 景明 C.环而攻之而不胜 此所谓战胜 于朝廷 D.池 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属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2 分) 委而去之翻译:_ 6.依据全文,下面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 分)() 【甲】只要有规定的边疆界线,有险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 巩固国防,威慑天下。 【乙】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 要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强大是不行的。 7.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 ,简要说明这

9、两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3 分) 【链接材料】 勾践 说于国人曰: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 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 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 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 “昔者夫差耻 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 矣,请报之。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 勉其弟,妇勉其夫,曰: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又郊败之。 (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 注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

10、更:改正。节:节制。劝:勉励。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囿:古地名。没: 古地名。 _ _ 语文试卷第 5页(共 18页)语文试卷第 6页(共 12 页) _ 三、名著阅读(共 10 分) 8.下面是一副曾悬挂在山东曲阜孔府内的对联。这副对联可以让我们从多方面了解到孔 子的思想。请你从上、下联中各选择一个方面,并分别以【链接材料】一则语录中的 相关内容为例,简要说出你的认识。 (4 分) 上联: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勤俭择朋友有益于己 下联:处世尤宜慎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 【链接材料】 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

11、者,过,则勿惮 改。 ”( 论语学而 )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 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论语学而 ) 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 乎?”( 论语为政 ) 或谓孔子曰: “子奚不为政?”子曰: “ 书云: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 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论语为政 )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 “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 ( 论语八佾 ) 子曰: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论语里仁 ) _ _ _ 9.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记述了鲁滨逊在自然条件恶劣、人迹

12、罕至的孤岛上的生活经历。 他能够在孤岛上艰难地生存 28 年, 靠的是_ (限 4 个字以内) , 这从_(限 20 个字以内)的情节中可以看出来。你由此 得到的启示是_(限 20 个字以内) 。 (3 分) 10.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鼎立,争霸天下;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聚义梁山, 替天行道;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历经磨难,西天取经。在他们各自的团队中,都 有中心人物。请你从其中一部作品中选择一个中心人物,简要说明这个人物的“中 心”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3 分) _ _ _ 四、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113 题。 (共 9 分) 【材料一】 太阳能是来自太

13、阳的辐射能量。据推测,太阳的寿命至少还有几十亿年。因此,对 于地球上的人类来说,太阳能是一种用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 目前,世界上太阳能利用的常见方式是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光热转换是指将太阳 辐射能(收集收敛)起来,直接或间接转化成热能加以利用,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 太阳能热水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一直是人类美好的理想。太阳能电池的发明将这 一理想变为现实。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太阳能最重要的利用形式之一。近年来,太阳能光 伏发电广泛应用在交通、航天、建筑等领域。 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统计图 尽管太阳能利用会受到自然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但由于太阳能取之不竭,又对 环境无任何污染,因此许多国家都在大力

14、发展太阳能。2016 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 量 3454 万千瓦,截至 2016 年年底,全国累计装机容量 7742 万千瓦,新增和累计装机 容量均为全球第一。 【材料二】 风能就是地球表面大量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据估算,全球风能约为 2.741012 千瓦,其中可利用的风能约为 21010千瓦,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要大 10 倍。 目前,风力发电已经成为风能利用的主要形式。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能源消耗的 持续上升,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日益枯竭,环境持续恶化。由此,各国都高度重视风 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所有的新能源中,风能是近十多年来发展最快的。 2016 年,世界风

15、能协会发布全球风电发展报告,用详细数据阐 说了近年来风电在全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毕业学校_姓名_准考证号_ _ 语文试卷第 7页(共 18页)语文试卷第 8页(共 18页) 球的显著增长情况。我国风电事业虽起步较晚,但是,基于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得 到了快速的发展。迄今为止,我国已在河北张家口、新疆达坂城、广东南澳等地建成多 个大型风力发电场,并且计划在江苏南通、盐城等地兴建 10 亿瓦特级风电场。 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统计图 【材料三】 海水在月球和太阳等天体的引力作用下产生周期性的涨落现象,这个涨落过程不断 重复,永不停歇,这种运动现象就是潮汐。海水的潮汐运动有着巨大的

16、能量。 潮汐能的利用和太阳能、风能一样,对环境没有污染。于是,在水力发电的基础上, 人们又将潮汐能用于发电。据初步统计,全球海洋中可开采利用的潮汐能约为 6.4107 千瓦。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濒 临太平洋,海岸线长且港湾交错,(蕴含蕴藏)着 极其丰富的潮汐能源。据普查,如果我国沿海可开发的潮汐能都利用起来的话,年发电 量将达到 600 亿800 亿千瓦时,相当于现在全国发电总量的 7%8%。 我国潮汐能资源丰富的浙江、福建、广东、辽宁等省,都拥有建万千瓦级以上潮汐 电站的良好条件,如杭州湾潮汐电站方案,计划装机容量 4.72106千瓦,年发电量 130 亿千瓦时以上。此外,英国、美国、阿根廷

17、、西班牙、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也都有各 自的潮汐发电计划。 11.三则材料中两个加点字的注音和在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阐 (chn)说濒 (pn)临收集蕴含 B.阐 (chn)说濒 (bn)临收集蕴藏 C.阐 (shn)说濒 (bn)临收敛蕴含 D.阐 (shn)说濒 (pn)临收敛蕴藏 12.相对于石油、煤炭这些常规能源而言,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被称为新能源。请 你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解释什么是“新能源” 。 (4 分) _ _ 13.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统计图,结合这两则材料的相关内容,你对“新能 源” 的利用做出的判断是_ (用一个四字词

18、语表示) 。 (3 分) (二)阅读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完成 1416 题。 (共 12 分) 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王本道 惊蛰过后,春分未至之时,我习惯在自家庭院里徜徉。小小院落里,几株挺拔的 白玉兰和婀娜的海棠依然沉寂着,但冥冥之中,我感觉周遭的土地正勃发着一股盎然生 机。于是我找来一个耙子,扒开院墙底部覆盖着的枯草萎叶,眼前顿觉一亮一株娇 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心有灵犀地朝我微笑着呢。 这株蒲公英生长在东墙下的缝隙之中,其间只有些微的泥土。当年我退休后,一 次在庭院里散步时,不经意间发现了它。此后连续十年间,每年惊蛰过后,它都如约而 至,在那里发芽抽

19、青,铺展开锯齿形的叶片。初夏,小院姹紫嫣红,蒲公英的顶端逐渐 形成一个细小的花盘,并绽开黄色的花瓣,花瓣紧紧围绕着花心,开得恣意灿然。当此 之时,蒲公英的头顶,盛开的海棠灿若明霞,相隔几步之遥,雍容的白玉兰清香阵阵, 而这株低矮卑微的蒲公英默默地挺立着自己朴实的身躯, 释放着似有似无的幽香。 仲夏, 蒲公英的花盘开始脱落,形成了一个洁白色的绒球,阵阵微风中,绒球飞出无数张“小 伞” ,飘向空中,飞向遥远的天际 蒲公英花开后,种子随风飘到别处孕育新的生命。可无论种子飘向何方,眼前这 株蒲公英十年如一日地固守一处, “年年岁岁花相似” ,不懈不怠,伴我晨昏。它的品性 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那是 1

20、963 年的秋天,我考入了一所高中。当时讲授语文课的老师四十出头,讲 课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慢声细语,却很有感情色彩。在古典文学、古代汉语领域,他 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入学后的第二年春天,学校组织我们到城郊乡下劳动半个月,语文 老师与我们同去。劳动之余,同学们就去原野上采集野菜,他也参与其中。 青青的原野上,野菜种类很多,蒲公英也随处可见。采集之际,师生谈笑,理想 语文试卷第 9页(共 18页)语文试卷第 10页(共 12 页) 与前途自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同学中有的说要“志存高远” ,有的用俄语朗诵钢铁 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还有的表示将来要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栋梁之材认真听 罢大家的议论,老师

21、平静地说: “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的想法,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真诚 地希望看到你们成才。但是说实话,我不奢望你们都成为栋梁之材,因为古往今来,出 类拔萃的永远是极少数,大多数只能是庸常的普通人。 ”他顿了顿,指着无垠的田野接 着说: “如同春日的田野上,有高耸的白杨,有斑驳的灌木,但更多的是遍地的蒲公英。 那些低矮的蒲公英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价值。白杨可以做栋梁,灌木可以做成 篱笆,蒲公英虽然庸常卑微,却可以药用,也可以果腹。我所希望的是,同学们毕业后, 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 意义的人生。 ”老师的一席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劳动返

22、校后,老师以“春 日的田野”为主题,让大家写一篇作文。记得我的作文标题是“蒲公英也有梦想” 。 岁月流转,世事变迁,如今老师已仙逝多年。在这个和煦明媚的春日,与庭院中 的蒲公英再次邂逅,他半个多世纪前在城郊田野上的一席谈话,又在我耳畔响起。 平心而论,自然界中的蒲公英无异于一棵野草,永远不能与众多的奇花秀木同日 而语。但是,年年岁岁,蒲公英都要熬过严酷的隆冬,待到春风吹拂之时,率先破土而 出,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即使无人问津。夏日,蒲公英又要将辛苦培育出的种子散放 出去,让它们带着自己的梦想,飘向海角天涯。许多年过去,这些“小伞”飞向了华夏 土地上的大江南北,山冈、湖畔、贫瘠的旷野甚至岩石的缝

23、隙,都是它们生长的地方。 恰如当年我的那些“同学少年” ,在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知青生活之后,相继在社会上找 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了社会上庸常的普通人。几十年间,他们在平凡 的岗位上奋斗着,燃烧着,持守着心灵的宁静与和谐。生活未必富裕,凡俗的日子里还 有很多困难和曲折,但是他们不怨不尤,心怀盈盈的温暖、感恩和爱。无论面对怎样灰 暗的时空,他们的脸上都会荡漾出一份明媚。这,不正是蒲公英的品格吗? 明年春风拂面之时,我还会在庭院那熟悉的角落搜寻蒲公英的倩影,而它也一定 会精灵般适时出现,这已成为我们之间无言的默契。 (有删改) 14.阅读文章,请你说出作者在与蒲公英的“默契”中得到了哪些

24、感悟,这些感悟又是 怎样形成的。 (4 分) _ 15.老师在田野上的讲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 。请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 师的讲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4 分) _ _ 16.阅读前三段,就其内容或写法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这个问题对于你阅读这篇文 章会有怎样的帮助。 (4 分) 问题:_ 说明:_ (三)阅读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 ,完成 1719 题。 (共 9 分)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出自吕氏春秋诚廉 , 意思是说:石头可以被碾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本质;丹砂可以被磨细,但不能改变 它赤红的本色。

25、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就如同石 之坚、丹之赤一样不可改变。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认为这是人的“正性 ” 。大 雪压枝,不改四季青葱的本色,是松柏的品节;狂风席卷,不改九天翱翔的征程,是鲲 鹏的志向。古人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认为天地之间,虽然品物万殊,但皆有其正性。 人的正性就是“人间正气” 。 古往今来,凡立身高洁、守志坚决之人,皆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固守信 念而视死如归,文天祥便是典范。南宋末年,文天祥临危受命,率军抗敌,兵败被俘, 不受威逼利诱,至死不屈。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是文天祥忠 贞不渝品质的表现

26、;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他大义凛然、为国捐躯 的真实写照。 _。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 爬雪山,过草地,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 在高原寒、炊断粮、风餐露宿的条件下,在面对围追堵截、伤亡巨大的情况下,若没有 坚韧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若没有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理想信念,红军就不会成 就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闻名世界的壮举。 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人间正气” ,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提供了凝聚力和驱动力, 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坚实基础。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 这种“人间正气”激励着中华儿女不

27、忘初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取材于姜广辉的同名文章,有删改)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毕业学校_姓名_准考证号_ _ 语文试卷第 11页(共 18页)语文试卷第 12页(共 18页) 注正性:最根本的品性。 17.下列词语中, 对理解本文中心论点起关键作用的两个词语是_和_。(2 分) 名节操守理想志向不可改变人间正气大义凛然出生入死 18.根据上下文的论证过程,在第段的横线处填写句子,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甲】既然个人如此,群体理应也是这样 【乙】个人尚且如此,一个群体更是这样 【丙】不仅个人如此,一个群体也是这样 19.请你从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

28、(文天祥除外) ,借这个人物说说你对“石 可破也,而不可夺坚”的理解。 (4 分) _ 五、作文(共50 分) (一)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 (10 分) 20.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大家兴致勃勃地回忆起小时候玩过的游戏。请你也描 述一个曾带给你快乐的游戏(如下棋、猜谜、拼图、折纸、放风筝、抖空 竹、踢毽子、捉迷藏) ,与同学们分享童年的快乐。 题目二:班级将要举办“讲述历史故事,传颂中华文明”主题班会。作为一个准备 发言的同学,请你结合下面的连环画,拟写一段发言稿。 要求: (1)内容符合要求,语言使用得当。 (2)字数在 150200 之间。 (

29、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_ _ _ (二)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 (40 分) 21.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古人云: “万物贵其真。 ”这句话启示我们,无论是大千世界中的万事万物, 还是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做事,都贵在一个“真”字。请将“_ 贵在真”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 题目二:假设你走进一个神秘莫测的森林王国。你能听懂那里花草树木的语言、飞 鸟鱼虫的交谈、泉水山石的对话,并且还能和它们一起交流、生活在 那里,你们之间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你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请你发 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

30、)字数在 600800 之间。 (2)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语文试卷第 13页(共 18页)语文试卷第 14页(共 12 页) 北京市 2017 年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答案解析 一、基础运用 1.【答案】 (1)楷 七 (2)C 【解析】 (1)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相关的书法知识,题干中也给出了相关的答案; (2)欧体具体“险而劲”的特点,以此可作为选择的依据。 2.【答案】 (1)老舍故居 (2)D (3)开创 屈原 (4)标点符号修改:将第句的句号改为问号。 句子修改:将第句中“的静穆”删去, “平凡”改为“非凡” 。 【解析】 (1)由“ 骆驼祥子 ”可知【甲】处应为其

31、作者老舍的故居。 (2) “平静的叙述中富有深长的韵味”与“热烈而激昂”相矛盾。 (3)对联的特点是对仗工整,词性相对,根据这一特点作答,横线处的词语就不难填 写了。注意处的答案材料中有提示, “他创作的屈原是历史剧的先锋之作” ,根据 这句话可确定填屈原 。 (4)第句中“是还是”是典型的选择问句,所以应将该句结尾的句号改为 问号。第句主谓搭配不当, “静穆”不能“诉说” ,应将“的静穆”删去;另外用词不 准确, “名人”的人生是“不平凡的” ,应将“平凡”改为“非凡” 。 【考点】文学常识,近现代名著的相关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和语言表达连贯、得体,标 点符号的运用和辨析、修改常见病句。 3.

32、【答案】 (1)柳暗花明又一村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示例一: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示例二: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示例三: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示例四: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4)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直接默写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 4.【答案】C 【解析】A.时令/时候;B.闭结,和睦/和煦;C.胜利;D.护城河/池塘。 5.【答案】弃城而逃 【解析】依照平时文言知识的积累完成此题。 6.【答案】乙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准确翻译题目中涉及的句子,在准确翻译后,才能正确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句子中词类活用的现象,如“域”名词活用作动词,限制的

33、意思。 7.【答案】示例:两段文字共同体现了“以人为本” (或: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孟 子所说的“人和”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勾践能打败吴国,也是因为他“以人 为本” ,关注民心民情,重视人心向背。 【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两个文段中的关键词句, 寻找其共同点,如孟子的“人和”和【链接材料】中的“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等 均体现了“以人为本” (或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 三、名著阅读 8.【答案】示例:上联选“择朋友” 。 【链接材料】第则中的“无友不如己者” ,说的是 语文试卷第 15页(共 18页)语文试卷第 16页(共 18页) 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是孔子所说的“择友

34、”的标准。 下联选“慎言语” 。 【链接材料】第则中的“君子欲讷于言” ,说的是君子说话要谨慎, 这是对君子的要求。 【解析】解答本题要在弄懂对联内容和【链接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寻找其中的相同点。 上联中的“择朋友”与第则中的“无友不如己者”相对应;下联中的“慎言语”与第 则中的“君子欲讷于言”相对应;然后用简洁的语言简要分析即可。 9.【答案】示例一:辛勤劳动 为获取粮食,他不辞辛苦,开荒种地 只有靠辛勤劳动才能改善生活 示例二: 聪明才智 为制作瓦罐,他反复试验,获得成功 做事只有动脑筋想办法,才会成功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充分阅读,把握名著的情节、内容,做到情节和所得启示的 统一。

35、10.【答案】示例一: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蜀国的中心人物。作为蜀国君主,刘备带 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以及众多将士,四处征战,为巩固蜀汉天下、匡扶汉室不 懈努力。 示例二: 水浒传中的宋江是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的首领。他率领梁山众好汉劫富济 贫,替天行道,成就了一番功业。 示例三: 西游记中的唐僧作为中心人物,在取经路上,目标明确,始终不改信念, 带领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历经八十一难,终于取经成功。 【解析】首先明确作品的中心人物,然后根据名著内容及情节,概述其主要事迹。 四、现代文阅读 11.【答案】B 【解析】 “阐”应读“chn” ; “濒”应读“bn” 。收集:使聚集在一起;

36、收敛: (笑容、 光线等)减弱或消失。根据语境,第空应选“收集” 。蕴含:包含在内;蕴藏:蓄积 而未显露或未发掘。根据语境。第空应选“蕴藏” 。 12.【答案】示例:新能源是指取之不尽,对环境没有污染,前景发展良好的新兴能源。 【解析】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它必 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 (属概念) ” ,也就是“新能源是指的能源” 。在文中找出对新能源特点进 行描述的句子简要概括,组合成句即可。 13.【答案】示例一:快速增长(或稳定增长) 示例二:前景良好 【解析】作为新能源,之所以被人们利用。它本身一定具有

37、特殊的优势。结合材料,不 难得出新能源前景良好等优势。 14.【答案】示例:蒲公英无论生长在哪里,都固守一处,不懈不怠;无论多么庸常卑微, 都努力绽放自己的美丽。作为普通人,也要像蒲公英一样,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要不 怨不尤;无论身处何种位置,都要努力奋斗,实现梦想。这些感悟来自于老师当年在田 野上的讲话以及同学们几十年人生经历的印证。 【解析】 “感悟”应为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或段落,在记叙和描写后,这些句子或段落 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如文章第段集中叙述了对蒲公英的“感悟” ,第段 则记述了“感悟”是怎样形成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回答即可。 15.【答案】示例:老师的话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比

38、如,他说“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 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 。同时,老 师的话还形象生动。比如,他用白杨、灌木和蒲公英形象地说明每个同学都要有适合自 己的理想。 【解析】解答本题要围绕老师说话的目的和意义来理解,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 行分折。老师说的话在文章第段,须对老师说的话进行逐句理解,明确老师说话的目 的和意义。 16.【答案】示例一: 问题:作者为什么在前三段详细描述蒲公英? 说明:这个问题有助于我理解作者为什么会与蒲公英产生“默契” 。 语文试卷第 17页(共 18页)语文试卷第 18页(共 12 页) 示例二: 问题:作者在第段写蒲公

39、英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写海棠和白玉兰呢? 说明:这个问题有助于我理解作者这样写对于描写蒲公英有什么作用。 【解析】题目要求阅读前三段,就其内容或写法提出问题,如文章前三段的内容在文章 中有何作用,或前三段采用了什么写法,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该题就不难解答了。 17.【答案】人间正气 不可改变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根据中心论点找出与之相对应的词 语。文章段通过引用吕氏春秋诚廉的观点表明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志向不 可动摇,并提出“人的正性就是人间正气 ”的观点。段列举实例论证“人间正 气”不可动摇的观点。段照应开头,收束全文。 18.【答案】丙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看该段落的前后内容,前文是从个人的角度论证,后文是从群 体的角度论证,前后文应为递进关系。 19.【答案】示例:小说红岩中的江姐,为实现劳动人民翻身解放和建立新中国的革 命理想,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这正是“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的具体表现。 【解析】对文章解答时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再参考文中的例子,找出相应的人物,分析 其是如何体现“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这一观点的。 五、作文 20.【答案】示例一: 下棋 晚上,亲戚朋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